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及点评

更新时间:2023-12-15 11:5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家庭教育案例及点评

1、棒槌的敲击

案例:

“怎么搞的?你看你,总是蠢得跟猪一样!!”小河帮妈妈端菜却不小心把碗给摔破了,妈妈气愤地大声呵斥着。

“算了,想你也学不会。五分钟热度一过,肯定搞不出个名堂,别浪费我的钱了。”小灵想学滑轮,却被爸爸一句话否定了。

“我数一、二、三,再不看书我就打人了!”小语跟同学约好了去公园玩,一点都不想在家里补习英语,可爸爸的巴掌却已经快要落下来了。

点评:

诗哲泰戈尔说:“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如此光彩亮丽。”

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将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鼓励的语气: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如孩子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烂了,你不能一味责备他,这样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父母应该用鼓励的语气:“小河不小心打烂了碗,没关系,能帮妈妈做事很不错。不过以后要先试试碗烫不烫再去端。”这样,既教给实践的方法,又鼓励了孩子尝试事物的勇气和信心。

信任的语气: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如果孩子想学滑轮,父亲用信赖的语气说:“小灵,只要你能坚持、努力学习,一定能滑好滑轮!”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她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而如果用的是挖苦的语气:“就你这五分钟热情还想去学滑轮啊?”就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令她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

尊重的语气: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而粗暴地反对他。如你要求孩子学英语,可他想跟小伙伴们玩一下,你不能威胁和强迫他,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应该用尊重的语气:“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孩子就乐于接受了。

赞赏的语气:每个孩子都有都有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对事物更加富于热情和信心。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不是很好,可他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就是最大的优点。当孩子把画捧给父母看时,不要轻描淡写地应付几句:“哦,画啊?画的什么啊?恩,一般般,继续画。”这样会让孩子对画画失去热情。如果用

赞赏的语气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你画得这么好,很有创意。继续努力,一定会画得更好。”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有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

2、戴尔的成功

案例:

迈克尔·戴尔是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的500强企业总裁中最年轻的一位。 戴尔还在小的时候,就喜欢摆弄各种玩具。父亲为他买回的小汽车、小飞机等,他玩不了多久就拆得七零八落。对此,父亲没有批评指责他,而是鼓励他拆散玩具后要弄清玩具的构造与机械原理。

戴尔稍大一些后,父亲就常把他带到电脑操作室让他观看和动手维修电脑,培养他对电脑的兴趣。14岁时,父亲为他买了一台电脑。戴尔将新买的电脑全部解体,反复琢磨后再组装好。初中毕业时,戴尔已能十分熟练地改装电脑了,并且以低价购进零件,再把升级后的电脑卖出去。如此不断地动手实践,到18岁高中毕业时,戴尔已经创办了自己的“戴尔电脑公司”。

不仅如此,戴尔的父亲还要求戴尔经常参加其他社会实践活动。13岁时,父亲就鼓励戴尔参加集邮活动,还让他参加集邮拍卖会,使他亲眼看到拍卖人赚到大笔钱。这样到了15岁,戴尔就进行了他的第一次生意冒险----通过刊登“戴尔集邮社”广告,拍卖邮票,结果获得成功。同时,父亲还要戴尔利用暑假推销《休斯顿邮报》,并要求他从推销过程中寻找窍门。经过一段时间后,戴尔发现,刚结婚和刚搬进新房的人几乎都订阅邮报。于是,戴尔就通过 “结婚登记处”和“银行贷款处”找到这两种人的名单和地址,并向他们推销,结果订户大增,他也因此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点评:

较早地深入社会、注重实践,是戴尔成功的决定性条件,并且使他成功的时间比同龄人整整提前了十年。而这关键是得益于父亲的正确引导。

反观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社会实践活动,不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全部教育工作就是配合学校进行书本知识的灌输,让孩子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记忆现成的知识,结果使很多孩子高分低能,生活自理能力差,创造能力差,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差。

其实,现在的人类社会是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高校扩招也已使得高学历不再象以往那样是抢手的香饽饽。我们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应从戴尔父亲教子之道中获得启示,转变教子观念,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孩子成长为既有丰富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家长要善于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3、逆反是孩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案例:

许多家长抱怨说,初中孩子特别不听话,爱和大人顶嘴,叫他往东他偏向西,叫他不干他非要干,逆反心理特别强。

强强爸爸不准儿子抽烟,可他发现儿子不但在外面偷偷的抽,还一天就能抽完一包精白沙。蔚蔚妈妈跟女儿明令不许过早谈恋爱,却惊讶地发现女儿在湘江风光带跟一个男孩子亲热的搂搂抱抱,丝毫没有顾及旁边游人的眼神。

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强强爸爸和蔚蔚妈妈对孩子不乏教训,要求孩子写保证书、暗暗跟踪、实行经济惩罚,甚至严厉地打骂,就是没收到任何效果。

点评:

在孩子的发展过程度中,会出现两个反抗期。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三四岁的时候,第二反抗期是孩子的初中阶段。

孩子在第一反抗期,主要是为了争取自我主张,获得活动自由。如“我要自己穿衣服”、“我要自己吃饭”等等。

孩子的第二反抗期是孩子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剧烈变化的时期。孩子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开始觉醒,强烈渴望摆脱家长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想法独立行事。

具体地说,孩子的第二反抗期有下列特点:

一是对现有社会地位的欲求不满。他们要求具有和大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力,反抗在家里的从属地位,更反对家长权威式的干涉。

二是与大人在观念上的碰撞。初中孩子开始对自然、社会、人际交往等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但他们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其观念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观、偏激和绝对性。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大人的想法与他们格格不入,更反对家长强加给他们的观念。

三是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孩子生理加速发展,造成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常常让他处在焦虑的情绪背景中,遇到不满和不平之事,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失控。

如果家长依然像教育小学生那样,事事干涉,必然引起孩子的不满。倘若家长用高压手段,会引起孩子更大的不满和反抗。因此,教育第二反抗期的孩子,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是行不通的。那么,家长应该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帮孩子顺利度过第二反抗期呢?

对待孩子逆反心理的几条妙方:

1.给孩子平等的发言权。当父母让孩子发言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耐心倾听。无论孩子讲什么,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这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也是了解孩子,以便对症下药,解决矛盾的一个途径。

(2)不随意指责或草率评论。家长应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让孩子把话讲完,避免随意的指责引起双方的不快。

(3)作出积极反应。当孩子充分表达意见后,家长应作出积极的姿态:“你这个想法不错,要是再加一点或再改一点就更完善。”家长的积极反应可以让孩子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双方下一次的情感交流。

2、批评孩子切莫伤害自尊心。明智的家长应懂得如何熟练地运用批评艺术: (1) 分清场合和措辞。当着亲友或孩子的同伴批评孩子,孩子会感 到难堪和不满,也听不进家长的批评。

(2) 批评措辞要适当,切忌“你简直不可救药”、“你怎么不如某某 学习好”、“你真笨”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

(3) 对事不对人。真正懂得批评的家长,着眼点应该放在如何促进 孩子改正缺点上,而不是揪着缺点不放。即就事论事,不翻旧账。

(4)适当冷处理。当孩子情绪反应强烈、言语冲动的时候,家长干脆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等孩子冷静思考,平息冲动后再作批评。

4、给自己穿衣

案例:

某幼儿园小班的悦悦活泼可爱,可老师发现她的依赖性实在太强了,什么事情都要喊老师帮忙:吃饭要老师喂,小便要老师给她脱裤子、穿裤子,午睡时还要老师给她脱鞋、盖被子??老师想让她自己做,她总是可怜兮兮的说“我不会”。

老师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悦悦的妈妈,妈妈无奈地说:“是啊,孩子这样已经有一阵子,其实以前有什么事她老是想要自己做,但我当时嫌她慢,太烦,就什么都给她做好了。现在可好,懒得不得了,什么都要大人帮忙。”

在老师的耐心鼓励下,悦悦终于开始自己穿衣服了,老师大大地表扬了她,她非常高兴。下午,当妈妈来接悦悦的时候,悦悦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会自己穿衣服了。”“是吗?”悦悦妈妈一边回答着女儿,一边习惯性地把挂在教室外面的悦悦的外套拿下来,然后给她穿上。 点评:

类似这种现象在刚入园的小班宝宝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在宝宝0-3岁时,父母的重点往往集中在喂养上,想方设法让宝宝吃得多,吃得好。然而有一点却很容易被父母忽视,就是宝宝独立性的培养。

2-3岁是培养宝宝独立性的关键期。这时,宝宝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他事事都想尝试自己动作的力量和效果。其实,当宝宝用手抓饭自己吃,用手来夺大人手里的勺子时,已经意味着独立性的萌芽。宝宝的这种独立性倾向,是一种积极的表现,父母一定要予以鼓励,并引导他学会“自己来做”。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宝宝的能力有限,虽然他想自己来,但常常做不好。例如,自己吃饭,不仅吃得满脸、满桌都是饭菜,而且边吃边玩,饭菜都凉了,这时有些父母就干脆夺过勺子喂他了。孩子自己扣钮扣,也是好长时间扣不上一个,父母也会忍不住代劳。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耐心指导不容易,但是应该坚持这样做。

如果在宝宝独立性倾向正在发展的时候,没有给他适时的锻炼,错过了这个时机,孩子的依赖性会越来越重,你再想让他自己做,就很困难了。同时,如果生硬地干预或限制孩子的独立行动,常常会遭到宝宝的拒绝,伤害他活动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所以,一定要创设条件,尽量满足宝宝要求“自己做”的心理需求,慢慢培养他的独立性。如果担心把宝宝的衣服、地板等弄脏,可以事先垫些毛巾或报纸等。不要生硬地干预或限制宝宝的独立行动。

如果时间紧,先与宝宝商量,让宝宝先试一两次,再由父母帮忙。时间充裕时,比如下午放学和晚上睡觉,尽量让宝宝自己穿脱衣服等。在宝宝自己做的时候,最好有大人在一旁鼓励,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适时的帮助。不要因为嫌宝宝烦,索性让大人来,或完全让他自己来,一点也不帮他,等着看他自己受不了挫折,再放弃。

独立性是幼儿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也是幼儿终身发展的重要素质。宝宝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上。如果宝宝的自理能力好,进入幼儿园后,就会在群体中表现出色,自信心也会增强。相反,一个自理能力差的宝宝,在幼儿园里时常有挫折感,无形中产生“我”不如人的想法,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宝宝的上进心。

5、给孩子自由

案例:

一位邻居妈妈向小珏抱怨,说自己的孩子脾气特别大,还有攻击性行为。小巫观察了一段时间后说:“那是因为他没有自由,你总是不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时孩子正想玩花圃旁边水坑里的雨水,他妈妈已经制止了他,怕弄脏衣服。听了小巫的建议,妈妈开始尝试让孩子自由地玩水。孩子高兴极了,一边玩,一边向大家报以灿烂的微笑,妈妈说,从来没看见孩子这么开心。后来妈妈反省到,大人总是怕孩子弄脏、摔着,这也不让孩子做、那也不让孩子做,孩子在家,似乎总是在跟大人在进行无穷的斗争和怄气。

小珏说道:“孩子本应该放在探索世界上的精力,却花在跟父母玩猫追老鼠上,这正常吗?要保护孩子是好事,但是不应该侵犯孩子的空间,剥夺孩子的自由。当你给孩子自由,孩子就能专注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不会捣乱、发脾气。”衣服脏了可以洗,为了成人方便省事儿而阻拦儿童自由地发展,会遏制儿童大脑和心灵

的健康成长,会带来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点评:

说起给孩子自由,很多家长都会大惊失色。给孩子自由,最大的障碍在于成人内心的恐惧,一方面担心自由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另一方面害怕自由会造成孩子的放纵和破坏性后果。

其实幼教中的自由是建立在尊重儿童发展客观规律上的,当孩子需要自我发展时,不要阻碍他;当孩子认真探索时,不要打断他;当孩子提出要求时,给他选择的权利。

运动和游戏是促进大脑充分发育的首要前提,是智力开发的必要条件,许多家长对此认识不足,限制孩子体能的发展,从而也限制了孩子智能的发展。

孩子探索世界时,也是他最聚精会神的时刻,成人过多地干涉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影响孩子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抑制孩子大脑的发育和成长,剥夺孩子的自信心。那些上学后不专注的孩子,有所谓“多动症”的孩子,追溯其成长史,往往都有家长干涉过多,限制过多的痕迹。大部分患有所谓“感统失调症”的儿童,都生活在行动没有自由的环境里。

当家长给予自由和信任,孩子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就能够轻松地控制自己。另外,由于孩子的精神和情感得到充分的满足,物质的满足就不是主要的,所以孩子不闹。真正的自律品质不是来源于严加控制和惩罚,而是来源于尊重和自由。

6、智慧妈妈,这样请保姆

案例:

小慧才6个月时妈妈就上班了,从此她每天有10多个小时单独与保姆呆在一起,因为家里住房小,就连晚上保姆也是在慧慧的房间里搭床睡觉。

这是无数个现代小家庭的缩影:因为妈妈时间有限,相当一部分教养孩子的责任被托付给了保姆。所不同的是,在慧慧身上我们丝毫看不出被保姆娇纵坏了的痕迹,孩子也从来没有尝试过利用妈妈和保姆在教养方面的分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要归功于妈妈,她说:与保姆相处也是一种智慧,因为你是否真正坚持了自己的养育原则,你是否真正懂得尊重保姆,很快会在孩子的身上反映出来。 点评:

怎样与带孩子的保姆沟通、相处?小慧妈妈为大家提供了四条值得注意的原则: 1、保证亲子时间

许多在职场上拼了一天的妈妈,回家后只想把自己放倒在床上,看着吵吵嚷嚷的孩子抱一下、亲一下后,又会交回保姆的手里。慧慧妈妈认为,这样下去只要一两年就会看出孩子与母亲疏远的痕迹,带来的后果是保姆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父母,一旦保姆宠溺孩子、娇纵孩子、吓唬孩子,父母要“扳正”孩子的坏习惯就很难了。

因此,除了出差去外地,妈妈每天与孩子至少要接触两三个小时,便于及时发现保姆在教养上的问题,及时与之密切沟通。 2、贯彻一致性原则

在一个家庭,教养孩子的宽严尺度一定要一致,妈妈与保姆之间也一样。如果妈妈督促孩子把他不喜欢的饭菜吃掉,而保姆出面求情说,私下又买来零食讨好孩子,就破坏了妈妈规定的教育原则所以一开始妈妈就要与保姆讲明白:如果双方的管教尺度有所不同,可以私下讨论;但当着孩子的面,两人一定要保持高度一致,让小孩无空子可钻。

3、过分小心的保姆不可取

很多人强调保姆的责任心,把保姆是否小心翼翼放在第一位,这给了保姆一种错觉:尽量限制孩子的行动才可以令孩子安全,也才能令主人挑不出错来。其实,过分谨小慎微的保姆对孩子个性方面的压抑是显而易见的,保姆不鼓励孩子尝试,什么都想代劳;保姆夸张外部世界的风险,使孩子怯于与成年人及陌生人交流;保姆限制孩子的活动,让孩子穿得太多,使孩子的免疫力和运动能力都比同龄人差。

4、尊重保姆就是给孩子一份爱的教育

0-3岁的孩子与保姆朝夕相处,很自然地把保姆当作家庭的一分子。如果保姆在家间有委屈、愤懑、伤感,甚至有情绪上的激烈对立,她很有可能将自己的不满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从小就对这个世界的寡情与无常产生“超前认识”,这对孩子养成乐观、善解人意的性情,以及孩子基本安全感的建立都没有好处。因此,聪明的妈妈,应当在与保姆的相处上给保姆以极大的尊重,也就是给了孩子一份宽容与爱的教育。

7、多动的孩子

案例: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孩子表现得很淘气、不听话、好动、不愿集中精神去做某些事,老师和家长就会怀疑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不但给孩子扣上一顶大“帽子”,还时时处处管着孩子、限制他的活动,但往往适得其反,孩子更加不听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点评:

“多动症”和“多动”的孩子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孩子先天的气质不同,有的孩子活动量大,精力旺盛,我们不能简单的因为他动作多就判断他是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个医学的名词,是一个明确的疾病。主要的原因一个是先天的脑损伤,再有就是在早期家长的教育方法或者是教养环境不当,比如说过渡的保护、过度的溺爱或者望子成龙给孩子施加了过多的压力都可能造成心理行为的问题。

“多动症”和“多动”的孩子有几个明显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一、多动的孩子动作本身是协调的,它只不过是动的多;“多动症”的孩子特点是没有目的的多动,你表面上看他动作很多但是他不协调。

二、“多动症”的孩子基本上伴有“注意”的障碍。我们知道“注意”包含有两项,一个是有意的注意是受自己主观意识控制的;一个是无意的注意就是外界刺激造成的马上注意。“多动症”的孩子主动注意的能力比较差,相反无意注意的能力比较亢进,所以他很难专著一项事情。

三、“多动症”的孩子往往具有冲动性,很难控制自己,往往会有干扰、破坏别人的冲动。

具体来说,家长怎样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呢?这里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测定方法——康纳氏量表,可供家长参考。

10个项目,根据每个项目进行评分。如果“无”,记0分;“只一点”记1分;“多”,记2分;“很多”,记3分。10个项目分别为:(1)活动过多。一刻不停。(2)兴奋激动,容易冲动。(3)易打扰其他孩子。(4)做事有头无尾。(5)常坐立不安。(6)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分心。(7)有要求就必须立即满足,否则,容易灰心。(8)经常哭泣,大声叫喊。(9)情绪不稳,变化迅速。(10)容易发怒,常出现意想不到的行为。

把各项分数累加,若总分为15分,或超过15分,您的孩子就可能有多动症。而且分数越高,可能性越大。家长就应该带孩子去医院作进一步诊断。

无论是孩子有多动的倾向还是真正的已经得了多动症,对家长来说都是有所作为的,因为大多数的孩子经过良好的治疗都可以得到康复。治疗一般的来讲可以配合药物治疗,但4、5岁以下的小孩子最多的还是要靠家长进行行为的治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多动症的孩子不能过多斥责、打骂,或用其它听话的孩子做榜样,而应该以鼓励教育为主,采取“行为疗法”。首先,在孩子能相对保持安静的时候,要给以表扬、鼓励,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激发孩子内在的上进心;其次对多动症的孩子应进行个别化教育,采取动静结合的方法,给孩子创造机会好好玩,引导他从事正常的活动。

8、怎样看电视

案例:

现在,许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认为看电视就象看图画书一样,可以发展孩子智力。而有的父母为了自己做家务或打麻将,打发孩子去看电视,把电视机当成照顾孩子的“保姆”。

很多孩子在看电视时往往爱坐得靠前,离荧光屏很近,电视机的光度时亮时暗,变化很大,这样会使儿童眼睛的睫状肌调节功能降低,逐渐使晶状体突出而导致近

视。同时,孩子习惯长时间静态地坐在电视机前,不但影响身体动作技巧的发展,同时也减少了与同伴交互作用的机会。另外,孩子的可塑性最强,善于模仿,但缺乏分析思考的能力,常使孩子不经过滤而照单全收电视上所播映的内容,进而影响其行为、语言、思考及态度表现。

点评:

综上所述,家长要有正确的休闲观,别把电视作为家人的主要休闲方式。同时,只要正确地看待电视,电视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和娱乐工具。

1、 时间监督。

孩子每天收看的电视不宜过多,最好不要超过1-2个小时,节假日也最好不要超过2个小时,别因为是假日而放任孩子看电视。

2、帮助孩子制作看电视的时间表。

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什么时间是孩子看电视的最好时间,即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最有意思的节目看,而不是单纯地限制时间。这样就可以改变孩子盲目的收看习惯,教会孩子有目的有计划地收看。 3、在看的过程中教育孩子。

父母应该尽量陪着孩子一起看电视。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节目内容,在对内容发表意见时也能有更好的判断力。在看电视过程中要耐心解答幼儿对电视的疑问,边看,边问,边解答。也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看,鼓励孩子在看的过程中作出适当的评价。

使幼儿知道电视内容并非全部都是真实的。告诉孩子主角是由演员扮演,场景是经过布置的,节目多由厂商提供,收视率可决定节目的收入以及广告的意图销售商品给观众等等。

9、孩子虐待动物怎么办?

案例:

云云的爸爸最近很疑惑,自己的孩子怎么了,这么一个聪明漂亮的小女孩,怎么会表现得这么残忍呢?

原来,上个星期天爸爸带云云去钓鱼,云云则在一边拿着蚯蚓玩来玩去。过了一会爸爸发现,云云正用一根塑料绳子拦腰系在蚯蚓身上,随着蚯蚓扭来扭去挣扎得厉害,云云也把绳子越勒越紧。爸爸劝云云把绳子松开,云云却不依不挠,一使劲,蚯蚓变成了两截。看着在地上扭动的两截蚯蚓躯体,云云发出了“咯咯咯咯”的灿烂笑声。

爸爸皱起了眉头,想起暑假里带云云去乡下老家,云云跟表弟也是玩得无比开心,可走近去一看,他们竟然在用刀片剖开一只螳螂的肚子,黄黄白白的东西让爸爸直恶心。而上次,云云更是用手去掐金鱼,等爸爸赶来抢救的时候,鱼缸里已经

只剩下一条活鱼了。

云云到底怎么了?想起新闻报道里的大学生硫酸泼熊、微波炉烤熟小狗事件,爸爸开始对现在的孩子犯迷糊了,有点不寒而栗的感觉。

点评:

在大家的印象中,似乎很多小朋友(包括自己)都曾有弄死小动物的行为。 教育专家认为,幼儿最初意识极为单纯,行为习惯也不固定,3岁左右的孩子通常会出现暴怒、突然发脾气、摔东西,这个时候他还不能稳定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会表现出对动物的不友善,如踩死、掐死小动物。但他自己并不知道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因为他还不懂哪些是社会允许的,受到称赞的,哪些是社会禁止的,受到指责的。当然,他就不能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

所以,一般认为7岁之前发生虐待动物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正常。但家长应注意要引导孩子爱护小动物。如果7岁以后在六个月里连续出现虐待动物的行为,并且使其致死,伴随还有其他不良行为,如撒谎、打架、偷窃等行为,那么家长应引起高度重视,孩子可能已经患有品行障碍。儿童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发泄心中郁闷、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表现。一般情况下,儿童所承受的压力多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不和的压力。如果家中经常发生“大战”,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就有可能形成偏激和虐待心理,并把这种心理发泄在弱小的动物身上,以小动物的痛苦为乐。

第二,过分严厉管教的压力。有时候,家长为了孩子能早日成“龙”,对孩子管教过严,甚至用打骂、跪洗衣板等方式来惩罚孩子,这种野蛮的行为很可能使儿童产生仇恨心理。为了发泄,他们只能欺凌弱小、弱肉强食,把心底的愤恨都发泄在小动物身上。

第三,学习方面的压力。有的孩子在遇到学习压力时,以逃避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如逃学、打瞌睡等;也有的孩子在遇到压力时,用攻击的方式来释放心中的紧张情绪。虐待小动物就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第四,对新生活不适应的压力。如果突然改变了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也有可能给儿童造成心理压力。在无法适应的情况下,儿童报有可能采取攻击外界的行为来保护自己,以此减轻内心的恐惧。例如,父母的离异,亲人的死亡,或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重新开始生活,都会给孩子带来内心恐惧,有的孩子就用虐待行为来缓和恐惧心理。

了解了引起虐待行为的原因,做家长的就可以对症下药了。看看您的孩子的行为属于哪种压力造成的,然后尽量去帮孩子缓解内心压力。

10、音乐胎教

案例:

A、凯凯妈妈高兴极了,她发现儿子才7个月大的时候,就有一个突出的特点。 那就是当大人把碟机打开,塞进去一张歌碟(儿童歌碟),凯凯就会始终保持着

一个坐姿,兴奋地望着屏幕,嘴巴跟着歌曲咿呀学语,连喊他的名字都没反应。她统计过,最长的记录是三十八分钟。可不要小看这几十分钟,一般来说,小班幼儿(三岁左右)的注意力一般能维持十五分钟就很不错了,而凯凯那时仅七个月大。

现在凯凯将近四岁,聪明活泼,喜欢与人打交道,对歌曲更是“过耳不忘”,春节晚会上的“吉祥三宝”他听了一遍就能记住。在“六一”晚会上,凯凯和妈妈合作表演了这个歌曲,成了他们市里的小明星呢。凯凯妈妈总结说,孩子这么喜欢音乐,这么活泼,应该归功于在怀孕期间,她每天都坚持弹钢琴,坚持了音乐胎教。

B、星星妈妈可难过了,因为星星这么小,就已经被鉴定为双耳失聪了。而省人民医院的医生告诉她,正是由于她怀孕期间盲目不当的“音乐胎教”,使得孩子在胎儿期便已损坏了听神经,无法挽回了。

点评:

音乐胎教是指通过音乐对母体内胎儿施教。此种胎教法已为许多国家运用。 根据对胎儿的听觉产生期所做的确切研究表明:六七个月的胎儿能够听到母亲外音乐的声音。音乐生理学家们的实验早已证明:进行恰当的音乐胎教,对胎儿的身体和将来性格、智力、情感的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孕妇在妊娠期经常听清新而愉快的有节奏的乐曲,对胎儿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有直接影响,从而促进大脑和感觉的发育。优美的音乐还能促使孕妇分泌出一些有益于健康的物质,有调节血液流量和使神经细胞兴奋的作用,进而改善胎盘供血状况,使血液的有益成分增多,对促进胎儿发育成长有利。 进行音乐胎教应注意:

(1)播放胎教音乐一定要以孕妇自觉有胎动,推测胎儿处在“清醒”的状态时进行。播放时,音量不宜过强,播放音乐时不要使用传声器,并尽量地降低噪音。每天播放的次数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从怀孕5~6个月起,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钟。

(2)并非所有音乐都适合胎教。作为胎教音乐,要求在频率、节奏、力度和频响范围等方面,应尽可能与宫内胎音合拍。节奏过强、力度过大的音乐,会导致听力下降。

为了避免高频声音对胎儿的伤害,胎教音乐中2000赫兹以上的高频声音应低到听不到的程度,这样才能对胎儿比较安全。

因此,选作胎教音乐,应先经医学、声学测度,符合听觉生理学的要求。在选购“胎教”磁带时,不是听一听音乐是否好听,而是看它是否经过了医学、声学的测试。只有完全符合听觉生理要求的胎教音乐,才能真正起到开发智力、促进健康

的作用。

11、跌倒了,爬起来!

案例:

凯凯不怕摔。在他家人们常可以听到 “轰”的一声钝响,那一定是他搭椅子爬桌子想要拿零食或是准备放碟时摔下来了,但人们却几乎听不到哭声。

一次凯凯就摔在客人面前,客人心里一颤,正准备去扶他,却被凯凯妈妈一手拽住:不要扶,他自己会爬起来。

见客人有点不忍,他妈妈笑了,“我从来就是这么教育孩子的,摔倒了没什么,自己爬起来。我还让他爷爷、奶奶也这样做呢。”

客人觉得凯凯妈妈的思想很道理,但又总觉得对孩子来说有点无情。而现在,凯凯在地上挣扎了几下就爬了起来,还是满脸的开心,继续跳着叫着,似乎刚才什么也没发生过。 点评:

孩子跌倒以后,中国的家长多半会赶快跑过去扶起孩子,给孩子拍着身上的灰,安慰孩子不要哭;有的把小孩扶起来后不再让他自己走,而是背在身上哄着;有的则朝着绊倒孩子的地出气,说“这地真坏,看妈妈怎么踩它”,以此来安抚孩子。 批评者认为,“扶起来”这种教育方法使得孩子脆弱、独立性差、过分依赖父母。让我们来看看其它几种方法: 做法一 :自己站起来。

这被认为是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典型做法。让孩子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从小就养成独立生活能力。据他们认为,这样有三种好处:一是让小孩知道跌倒是自己不小心,今后多注意不要再跌倒了;二是小孩跌倒了,他自己支撑起来,可以锻炼小孩的毅力;三是小孩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不娇惯他,能养成他独立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这种做法,被专家学者广泛推崇,教师与家长亦争相效仿。凯凯妈妈用的即是这种方法。

做法二:别急着站起来。 这种方式源于一位旅行者的启示。

一个旅行者在行进的途中,穿越一片看似很平坦的草地。没走几步,脚被什么东西猛地绊了一下,摔了个大跟头。对此,他没在意,揉了揉膝盖,继续前行。但是没走上十几步,他又结结实实地摔了一跤。这一回他没有急着站起来,而是坐在那里,一边揉着受伤的腿,一边仔细地打量着草地。

原来,绊倒他的是一个草环。那是一种丛生的植物用蔓长的、极柔韧的枝蔓编织成的一个隐蔽的草环。在他跌倒的周围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草环,行人只要稍不留

意,就会绊一个大跟头。

转到另一条安全的路上,他庆幸自己没有像第一次那样,漫不经心地急于爬起来,而是细心地查清了让自己跌倒的原因,还认真地打量了一下自己原本认定平坦的道路。

所以,当孩子跌倒的时候,先别急着让孩子站起来,能够不被挫折吓倒,勇于从失败中重新崛起,这固然可贵,但是善于冷静地观察、分析,总结失败的原因,真正弄清楚究竟是什么东西让自己摔了跟头,从而避免再摔跟头或少摔跟头,却是更可贵的。

做法三:一起跌倒。

这是孩子们自己的处理方式。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立即哇哇大哭起来。一个小女孩愣了愣,接着,跑了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到了,就跌在那小家伙的身旁。她跌倒了,还笑得咯咯响。那小家伙一看小姐姐笑了,自己也笑了,抹抹泪,又开心的玩起来。

这个小女孩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摔倒的小家伙,小女孩的行动自然而然,且充满灵性,没有刻意雕琢,信手拈来。

综上,几种方法其实都值得借鉴。一味地强调“孩子跌到了,自己站起来”的做法也并非时时可取。在孩子确实需要安慰的时候,家长有必要伸出关爱的双手,扶一把孩子。在孩子跌倒以后,家长应根据不同情境,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采取相应的措施。

12、别让孩子太压抑 案例:

这一段时间琳子的妈妈很烦恼,到处找好友倾诉。

琳子是大班的小朋友,长得特漂亮,幼儿园里表演节目总是要她去做首席小模特。这样一个漂亮的孩子,在哪里都受宠爱,连去烈士公园都有搞锻炼的奶奶要送她小礼物玩。而琳子很讲礼貌,常常是“谢谢你、对不起”挂在嘴边,让人疼爱。甚至在单位出去旅游的大巴中也不闲着,关照一个奶奶要注意身体,问长问短的,还扶她上下车,把个奶奶乐得恨不得抱她回去做孙女。

可是琳子的妈妈却并不开心,因为琳子在家里不但对她大喊大叫,大吵大闹,还叫着要她滚出去。“我真是弄不懂了,我要她讲礼貌,懂礼节,她在外面都好好的,怎么一回家就对我这样?!气得我把她狠狠地揍了几顿!”琳子妈妈恨恨地说。 点评:

幼儿情绪的行为反应是指伴随在幼儿情绪过程中的相应的行为反应。从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来看,其实幼儿的情绪情感往往大都表露于外,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情感,因而他们情绪的行为反应往往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其内心的心情状态。

当笑就笑,当哭就哭,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就生气,这是幼儿情绪健康的最低标准。但是有的家长或教师不了解情绪行为反应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也缺乏相应的耐心,他们往往不允许幼儿公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琳子的妈妈,以培养“淑女”为标准,不许琳子在幼儿园或外面表现出任何“恶劣”的一面,不许大声叫嚷,不许没有礼仪,受了委屈也不许表现出过激的动作和行为,要求琳子把礼貌用语和微笑时时挂在嘴边。

但这种压抑无疑会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给幼儿带来痛苦。长期地经常这样受到压抑,最终将会使幼儿不堪重负,而导致心理失衡。其实,琳子对妈妈的叫嚣和攻击行为等,就是其内心的压抑、紧张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正当的排遣而造成的精神宣泄。

13、我们的身体

案例:

A、凯凯跟爸爸一起洗澡,给他擦干身体的时候,凯凯本来挺高兴的,可他却突然蔫了下来,头靠在妈妈怀里,很委屈的说:“妈妈,为什么我的鸡鸡这么小,爸爸的却很大呢?”

妈妈听了差点笑岔了气,却听见外面“砰”的一声,原来爸爸正在擦脚,听到这话笑得把小塑料凳子都震破了。

B、小美不只一次地问过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垃圾堆里捡来的已经说滥了,胳肢窝里掉下来的连自己都说不过去了,妈妈决定今天跟小美认真的面对这个问题。

“恩,爸爸跟妈妈相遇,相爱,决定生活在一起,所以爸爸妈妈结了婚,成为夫妻。”

小美的眼睛很亮,看来很明白,妈妈决定继续说下去。“于是有一天,妈妈的一个卵子和爸爸的一个精子相遇,结合成受精卵,这个受精卵慢慢长大,最后就成了活泼聪明的你。呵呵,所以你是爸爸妈妈爱情的结晶啊!”

小美看来似乎比较满意,可她突然抬起头来,神情兴奋不已的说:“那,妈妈,精子和卵子是在哪里相遇的呢?!”

小美妈妈楞了,说:“让妈妈再想想??” 点评:

许多父母在与孩子谈论性问题时会感到困难,这是由于许多父母认为有关性方面问题,孩子知道得越少越好,担心对孩子谈论这些问题会导致他们过早地进行性行为的尝试。而我们中的许多父母也从来没有与自己的父母谈论过有关性的话题,不知道该怎样对孩子说。

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学习一些有关性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了解一些与性

教育有关的知识。如何与孩子谈论性问题,下面一些观点可供父母参考。

教给正确的名称:

要尽可能地教给孩子身体各部位的正确名称,如阴茎、外阴等。这将有利于你与孩子更精确和方便地交流性方面的问题。身体上各部位的正确名称也有助于你向孩子解说什么是性侵犯。孩子也可以清楚地向你叙说是否有性侵犯发生。 不要等待发问:

其实,没必要等到孩子发问才开始谈论。父母可利用身边或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与孩子一起进行讨论。向孩子阐述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为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应该采取的预防方法,以及事件发生之后,应该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你不知道的时候要承认它:

有时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根本就不知道。这没有关系。向孩子承认自己不知道。好的办法是与孩子一起查资料,去寻找答案。通过这件事也可使你在孩子面前树立一种诚实、为孩子解决问题的榜样。

一位在澳洲留学的父亲说:“我对孩子的性教育很早,大概在她6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一个女孩,在她的生理特征还不明显的时候,你给她讲这方面的东西,她会很容易接受,也不会对这个很好奇。等她懂事了,你再和她说,谁都会不好意思。我一直认为中国孩子的性教育太晚了,这种性教育的缺乏直接后果就是孩子对性的懵懂无知,对至受到性侵害。像我女儿,她在这方面过渡的就很好,性在她的眼里,和吃饭、睡觉一样,既不神秘,也不肮脏。”

14、小鸡鸡长泡了

案例:

阿蓉午间给小朋友们换衣服,脱掉一个小男孩的裤子时,她突然怪叫了一声。同事小王跑过来一看,原来这个小男孩的鸡鸡上起了一个裎亮的水泡。阿蓉和小王仔细看了看,不是湿疹也不是皮炎什么的,想了半天,联系小男孩平时的生活习惯,她们俩忽然醒悟过来,都快笑翻了:班里玩自己小鸡鸡的孩子不少,可这个小朋友,玩自己的鸡鸡也玩得太过火了。 点评:

通常,儿童对性以及性器官的关注常常是在观察和积累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儿童对此关注的年龄因人而异,最早可见于1岁幼儿,通常见于3岁左右的儿童。

在探索周围世界和自身世界时,他们从吸吮手指、触摸耳朵及眼睛、抓头发、撕纸开始,终于有一天,他们无意中摸到了自己的生殖器,他们像玩弄手指一样玩弄生殖器。同时,孩子们也会注意到生殖器的变化,4~5岁的孩子还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感觉,如想撒尿的感觉。就孩子们探索的结果而言,他们的发现和感觉完全

是无可厚非的,仅仅是出于好奇而尝试了一次特别的游戏而已。

家长或教师只有对儿童关注性及性器官的现象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一般的原则是:充分考虑孩子的需要,正确引导孩子对此关注的方式和关注的程度。

第一,开诚布公地与孩子讨论性及性器官的基本常识。对年幼的孩子也不例外,因为他们能够通过教师或父母的语气、表情,本能地觉察到大人的态度。

第二,告诉孩子性器官与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都是健康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都担负着重要的生理功能,我们有责任好好对待它们,保护它们。

第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穿太紧的裤子,不盖太暖的被子;不以显露和玩弄生殖器作为逗乐的手段;采取正确的睡姿,避免俯卧位姿势;困后方上床,醒后即下床。

第四,对孩子讲述我们的成长经历,使孩子明白,我们也曾对此充满好奇,但我们没有用玩的方式,因为我们认为那样做不是一个最好的方式,使孩子产生被理解后的认同感,“原来不止是我好奇,你们也曾如此”,然后自觉地以父母为榜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第五,用爱心、耐心做好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孩子可能会有反复。

第八,切忌随意给孩子贴上“手淫”的标签。可以不露声色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15、性好奇

案例:

阿蓉烦恼的是,班上有的小孩子会时不时的蹦出一些“吓人”的表演。有的小男生抱着漂亮小女生就强行亲吻;有的甚至把小女孩压在床上,还把衣服脱了;有的孩子能捧着小女孩的手臂从手指头一直亲到肩头,表情还蛮陶醉的;而最让她们气愤的是,有的孩子竟会趁老师不备去抓她们的私处。“一定是他们的家长,在家里太不注意了!”阿蓉气愤地说。 点评:

孩子为什么会有想去互相拥抱、亲吻别人,或触摸看看别人性器官的好奇心?常见孩子性好奇原因如下:

1、从父母或长辈中模仿而来:孩子从平常看见父母或长辈的行为,如拥抱、亲吻或爱抚中,获得快乐、得到满足模仿而来。

2、从荧光幕(电视DVD、电影)中学习而来:现在资讯非常普遍,每个孩子每天都可以透过荧光幕,观赏到男女主角的各种亲密行为,于是学习他们的亲密行为,借着拥抱、亲吻、触摸等动作,来表达心中的爱慕之情。

3、好奇心得不到满足:孩子的父母很保守,或者不知如何和孩子谈性知识,孩子无法从父母那儿得到性的知道与了解,只好用自己的方法去掀开性好奇之窗。 4、一种对大人反抗的行为:有些父母过分的认定孩子玩弄自己的生殖器,是一件非常丢脸、不乖的行为,因此会对孩子加以处罚或责骂,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感,等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老师也无法给他正面的教导,造成孩子会借着抚摸自己或碰触别人,来反抗父母或老师权威。

家长和老师应该注意的是:不要去责骂或打孩子。孩子通常把拥抱、亲吻,或掀裙子当做是一种游戏行为,如果大人责骂孩子甚至殴打孩子,将造成孩子的心理反感及故意行为。

老师和父母可以给孩子正面的引导,帮助孩子了解,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两种不同的性别。带让孩子去当面去问另外一个当事人,愿不愿意让他亲吻、拥抱或者掀裙子,让孩子学习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身体,而不可以随便令他人不舒服。 当有关性的刺激出现时,也尽量把他导向社会化的行为,同时也要打破大人旧有的成见及传统的观念,正确的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性行为急。

16、谁动了我的周末?

案例:

阿蓉业余时间教孩子们的美术,也就是办美术特长班那种。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坐在一块儿,或临摹着素描,或泼墨着山水,个个煞有其事。走近一看,还不得不佩服这些小家伙们,真有些功底。

可有个孩子,每次上课都处于“梦游”状态,常要喊几遍名字才从发呆中反应过来,别人都画完了他的画板上才寥寥几笔。

阿蓉早不管那孩子,任他神游。我责备她不负责任,她却告诉我,

那孩子神游是正常现象。据她了解,那孩子的周末全都被他家长安排满了,周六上午英语补习,下午钢琴训练;周日上午作文学习,下午又是绘画训练。也就是说,到她这里来的时候,孩子的周末已经奋战了一天半了。没有休息的孩子,让他抽空发发呆比逼他画画更好。 点评:

现在很多做父母的面对家里的唯一宝贝,在给孩子许多特权(吃、穿、用)的同时,又无情地剥夺了一些他们本该拥有的权利。

父母们喜欢别照着人家的样子去“克隆”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朗朗”、成为“黄永玉”、成为“杨丽萍”、成为“郭晶晶”,成为举世瞩目的“大家”。 游戏和休闲运动,本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经历。面对浮躁的社会,父母们却巴不得孩子能像大棚里被催红的果实蔬菜一样跳过季节,快点儿成熟上市。孩子被繁重的学习、培训磨得已经不会玩了———这一切却是用孩子的童

年“埋单”。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多才多艺当然很好,对于未来社会而言,孩子多一项特长,便多了一份生存的能力。问题是,无论学什么,都要注意两点:

第一,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与天赋?如果是,当然无可厚非;如果否,那便是家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是不足取的。例如阿蓉班里的孩子,纯粹以发呆或神游来打发这特长培训时间,既没学到东西,只是徒然浪费了金钱和时间而已。

第二,是否以剥夺孩子的休闲快乐为代价?如果孩子因此而失去了周末,失去了假日,失去了公园里的奔跑,失去了蓝天上的风筝,那么,孩子在“得到”的同时已经“失去”——得到他们并不喜爱甚至憎恨的特长,却失去了童年应有的欢乐。

17、雕塑般的孩子

案例:

大班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调皮,每次去教室,都可以看到有孩子在满教室乱跑,有的孩子玩积塑玩具,有的孩子合作做游戏。可有一个孩子,不管是上课还是自由活动时间,始终如雕塑一般,端坐在自己的小凳子上,双手绞在身后,表情认真而严肃。哪怕有其他的孩子在背后捉弄他,他也保持这个姿势,一动不动。

午休时间到时,别的孩子还在磨蹭或是嬉笑打闹,他却如老僧入定一般,笔直地躺在自己的小床上,毫无声息。老师们都觉得这小孩真好带,太有特点了,一点都不调皮。保育员坐在他床边,一边要小朋友们向他学习,一边爱怜的帮他掖了掖被子,却惊讶的发现,这孩子身上已经出了一身汗,衣服全湿透了。老师又奇怪又好笑,这么热他也能忍住,既不动也不告诉老师,真厉害,真不是一般的小朋友。

点评:

这个雕塑般的孩子,由于爸妈工作忙,在他一岁左右,便由奶奶来带。奶奶爱干净,不喜欢孩子把玩具扔的满屋都是,孩子一边玩她就一边收拾;出门带孩子玩脏,总是抱着不让他下地 ; 怕小孩到厕所撒尿到旁边有骚气,总是用小盆给孩子接尿;因为担心孙子出事免得儿子媳妇责怪,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不让动这,不让动那。久而久之,那孩子便成了一尊“雕塑”。

可往往有很多家长还羡慕谁谁的孩子“多老实!”,抱怨自己的孩子“皮”,不好带。其实,老实的孩子多半是受到管束压制的孩子,他之所以老实,是因为被压抑得“失去了生活的激情”。

老实的孩子不惹麻烦,却被家长剥夺了好奇心和创造力。老实孩子往往怕生人、怕运动、怕外界、对什么都表现出没有兴趣,老师不叫,他就直呆呆地坐着,不知道该干什么。这样的孩子将来的学习成绩不会好,因为什么都不让动,让孩子对事物失去了求知欲。到那个时候,家长又会呵斥他“怎么这么没出息!”却一点儿也没有想到,孩子的状态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孩子其实是在不断地运动中成长、学习的。每一个孩子的身体内,都有一股不可遏制的成长的动力,推动着他们对一切事物产生好奇心。孩子的每一“动”,都是一个学习的经历,都在满足他成长的需要。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并不意味着安安静静地坐在桌椅前看书,成长也不能够在静止不动中发生。“儿童的思维和行动是一体的”,抑制儿童的活动,等于抑制了他们的思维和成长。

案例:

波波每天放学一回到家,就只顾抱着电视机看动画片。一边学着片子上的人物对话,一边把旺旺雪饼和巧克力、薯片之类的零食大把大把塞进嘴中。等妈妈做好饭,他已经吃饱了,筷子都懒得动一下,在餐桌上磨一会儿就跑了。到了8点多,肚子开始饿了,波波就又捧着汉堡、巧克力大嚼起来。

妈妈说,波波在家里每天都是这样的,一年来难得正常的吃上一餐饭。而他在学校里的中餐,也常常是买些油炸食品来填肚子。有几次孩子闹肚子疼,恶心,后来带孩子上医院一瞧,竟然说孩子体内的铅已经严重超标,现在他们每年都要花上好几千块钱来给孩子药物驱铅。 点评:

儿童铅中毒不是临床意义上的症状性中毒,而是表示体内的血铅含量已经处于损害儿童健康的危险水平。

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将儿童铅中毒的标准规定为血铅水平大于或等于每升100微克(国际标准每升0.483微摩尔),儿童铅中毒的程度大多为轻、中度水平,极少达到严重水平。

儿童铅中毒可分为症状性铅中毒和无症状性铅中毒(或亚临床性铅中毒)。主要表现有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腹痛、便秘、腹泻、恶心、呕吐、贫血等。无症状性铅中毒主要影响儿童的智能行为发育和体格生长,由于缺乏足以引起家长和儿科医生注意的临床表现,往往容易被忽视,待发现时,铅毒性作用已难逆转。 为了避免儿童铅中毒,让儿童远离铅危害,家长应尽量减少儿童在马路、汽车站、加油站的逗留时间,并远离石油产品加工场所、印染厂、蓄电池厂等铅含量超标地区;在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膨化食品、薯条、松花蛋和爆米花等高铅食品;要避免儿童接触废旧电池,看书写字后尤其在使用蜡笔和彩笔后一定要洗手。 由于药物驱铅有一定的负作用,所以,对于轻度铅中毒以下的儿童,主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多食牛奶、芝麻等富含钙、锌的食品以及坚果类食物;对于中度铅中毒的儿童尽可能采用非药物治疗,如食物疗法等,并加以适当的饮食调理;对于重度以上的铅中毒患儿则必须在医生指导和监督下进行治疗。

18、铅中毒

19、土裤----特殊的育婴袋

我们在河南看到一种特殊的育婴袋。土裤,又称“沙土布袋”,用棉布制作,长方形,顶端“U”形开口,儿童由此伸出头颈,两侧各有一袖洞,可使孩子两臂伸出袋外自由活动。

使用土裤时,选取河岸边淤积的细沙土,先用细筛子筛出,再在阳光下暴晒数日。用时,取二三公斤于特备的铸铁土锅子内炒热。炒过,放置一旁,待其温热不烫时,装于土裤中,再将小孩装在里面,使头手露在外面。天暖时,只用土裤,天气寒冷,就在土裤上加盖棉被,孩子屎尿拉都在土裤中,拉过后只须换土。

我们无法理解屎、尿糊了一身是什么感觉,于是当他们换“土裤”的时候,跟上去仔细看了看。没见着完全的屎、尿,看来都被土给掺和均匀了,也没见小孩屁股上糊着什么,只是屁股腿上都沾着一层细细的黄土粉子。

尽管没看到脏的场面,但我们还是觉得不卫生,尤其是小女孩,不是很容易被感染吗?可当地人都笑了,因为事实证明,我们是杞人忧天。

睡土裤原本是黄河一带居民生活穷困、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近年生活大为改善,小孩睡土裤早不像从前那样的万不得已,也没有一直在土裤中睡到三四岁的小孩了,但大凡在黄河边出生的小孩,总要在土裤中度过大半年的时光,因为这里的人坚信,小孩是不可以不亲近泥土的。

点评:

黄河岸边几辈人已从实践中得出经验,孩子再怎么哭闹,只要换了温热的新沙土,立刻就会安静下来。因此老人们说:“泥娃娃睡沙,消炎败火,不落毛病。”

从医学角度分析,用这种睡袋(沙土布袋)并非没有道理的。在中医学中,黄土、地浆水其实是都是解诸毒的药方。土裤内的沙土取之于黄河岸边,每天风吹日晒,寒暑交替,大自然的净化作用使这种干燥的沙土很难有致病细菌生长。在铸铁土锅子内炒热,更使残存细菌得以杀灭,加热的过程还能制其寒凉之性。置于袋中后,孩童躺卧在温暖的土中,头颈、双臂伸出袋外,不仅免受襁褓之苦,还可尽享蹬腿踢蹋之乐。

济南市有一位医生,沿黄河作了关于土裤的专题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土裤有防红臀和腹股沟等处浸渍发炎的作用,比普遍采用的为婴儿垫尿布的方法有许多好处。他引用在乡间调查时的经验之谈:“孩子的腚,用沙土布袋的时候从来不腌(发炎),即使因为用尿布腌了,用点干燥沙土撤敷患处或让孩子再睡沙土布袋,也很快能好。”

值得启发的是,如今城里人带孩子,往往过分讲究尿布衣物的勤洗勤换,为了不脏不得病而不让孩子接触土地、沙子等,其实这些观念和行为都是有失偏颇的。

20、钻石戒指

案例:

A、爸爸不在家,妈妈带凯凯一起去喝同事的喜酒。开席前,每个桌子都发了一盒包装精美的酥糖,寓意“甜甜蜜蜜”。可这盒子外的塑料保护膜包装得太精良了,几个大人来回摆弄都没拆开。妈妈接过盒子,也用指甲拨弄,但衔接口粘得太紧,恁是没揭开。这时候,凯凯凑过来了,“妈妈,你可以用你的钻戒把它(塑料膜)划开啊!”周围的大人都惊愕了。

B、妈妈在卫生间洗脸,军军突然发现了什么,对妈妈说:“妈妈,你的钻戒好漂亮啊!” 妈妈没停,一边洗脸一边说:“等妈妈老了,死了,就送给你的老婆仔吧!”军军这下急了,连忙说:“我不要老婆仔,不要长大!我不要妈妈老,不要妈妈死!” 妈妈给逗乐了。

点评:

两个妈妈,两种做法。

凯凯的妈妈在凯凯对钻戒感兴趣的时候,告诉他的是: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可以轻易的划破玻璃。爸爸送妈妈钻戒,就是比喻夫妻两人的关系牢不可破,永远都在一起。凯凯学到是跟钻石有关的知识,所以凯凯在大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想到了用钻戒来划开塑料薄膜。

军军对妈妈的钻戒感兴趣,妈妈却没能利用这一机会,而是用好玩逗弄的口吻去看军军有什么反应。孩子的天真,焦急甚至内疚,成了大人的玩乐小品。军军却什么也没学到,只是以后再也不敢去问妈妈手上的戒指。

聪明的父母,不放过孩子每一次好奇的提问,不敷衍孩子每一次感兴趣的话题。 后记:

从第9个案例开始,都是在我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 可见,我也曾算一个对生活观察仔细的人。

可是,当今天我发现自己的这些整理材料时,我只有羞愧2字。

现在的我,一天到晚,只知疲惫、疲惫,困倦、困倦。 孩子扔给了外婆,家里扔给了2老,我似乎,也真的只想扔下一切,呼呼大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果我们不能付出多一点的心力去关注、去引领,在其后,我们会花上百倍的时间去纠正、去懊悔。

谨以此,勉戒所有的妈妈朋友们。

2010-5-1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2j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