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堡第三小学-三年级-校本教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6 10: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河西堡第三小学

教 学 设 计

教学科目 身边的数学 教学年级 三 年 级 教学班级 (1)班 教 者 王 宏

二0一二至二0一三学年度第一学期

总的教育教学目标

教育 通过本册教材对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以“体现新课程理念,紧密联系学教养 通过本册教材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通过重叠问题与等量代换教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有知识出发,注重与教材的同步性、趣数学的意识。 味性与提高性的统一,实践性与理论性 2.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的统一”为宗旨,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精心设计内容,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和体或图形。 延伸,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3.通过了解身份证编码的结构与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校本课程为载含义,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广泛体,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应用。 习数学的兴趣。以综合实践为展示平合能力的提高。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4.让学生经历用数字编码的过程,求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可能性、理解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综初步掌握数字编码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充满不确定,培养学生分析、总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结、推理、应用的能力。 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精心选择、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6.通过四边形的教学,激发学生学7.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水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同时了解淡水在地球的可8.使学生了解有关营养的知识,增9.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突出贵。 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强健康意识,均衡饮食。 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中括号的必要性。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点和需要,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化、个性化。 题。

重叠问题与等量代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小动物图片、“嘉年华”游乐园代币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臵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2题。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1.(出示“嘉年华”游乐园代币)谈话:在“嘉年华”游乐园,一个代币5元,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12个代币,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多少钱?

使学生明白:5元能买一个代币,一个代币需要5元,两者是等量的,可以互相代换。

2.情境出示P109“做一做”:一只猪的质量和两只羊的质量相等,一头牛的质量

和4只猪的质量相等,问两头牛的质量相当于几只羊的质量?

3.四人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若有困难,可通过摆学具,比较容易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 4.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三、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情境出示)谈话:小动物们要来个交换大行动,它们规定: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

3.谈话:动物们交换得正热闹,几个图形也来了,它们分别是“○、△、□”。你能求出○、△、□所代表的数吗?

(1)△+□=240 (2)○+□=91 △=□+□+□ △+□=63 △=? △+○=46 □=? ○=?△=?□=? 四、小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

抗震救灾

教学内容:认识中括号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2.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电脑出示2003年2月,我国新疆喀什地区发生了6.2级的大地震,造成许多学校的房屋倒塌,为恢复学校的正常上课,党和政府紧急调动各地的帐篷,使灾区的学生能按时开学上课。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

1.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

2.说一说你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二、新授

1.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独立列式计算完成课本提出的问题。 (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算式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3.启发学生想一想,通过计算对比会发现什么?

4.学生通过刚才的比较总结: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引出书上的第4题:捐书(引导学生先说出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鼓励算法多样化。指出错在哪里?怎样才能改正) 三、应用及拓展 完成“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错误,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 四、小结本课。 五、布臵作业

找规律(一)

教学内容:找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比比谁的记性好!

比赛:有两组电话号码,请女生记第一组,男生记第二组。

出示:第一组:13897979797,第二组:13564278369。提问:为什么女同学容易记住?

出示:第一组:13900120012,第二组:13700700700。提问:为什么这两组都同样能记住?它们的规律一样吗?

导入:找到了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探究简单的周期规律

1.(出示教材例1场景图)师: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

2.师:那这些物体是随意摆放的吗?(不是)对,这些物体都是按照一定顺序、一定规律摆放的。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物体的摆放有什么规律?(小组说说) 3.汇报交流(学生自由说,然后概括)

盆花:每2盆为一组,每组依次是兰花、红花。 彩灯:每2盏彩灯为一组,每组依次是红、紫、绿。 彩旗:每4面彩旗为一组,每组依次是红、红、黄、黄。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过渡语:你们观察得特细致,说得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

1.首先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红色)

2.再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 ①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

②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3.全班交流。

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四、独立尝试,在体验中优化解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让学生尝试解答。 2.出示“试一试”第2题,看谁解决得又对又快?[指名板演,完后评讲] 五、巩固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练一练第3题。先说说以几个为一组,再算一算第32个是什么。 六、应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规律问题

过渡语: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规律,你能举例来说说吗? 七、拓展练习:猜猜我是谁?

1.如果一共20个灿烂的笑脸,那这20个笑脸中红色的有几个?黄色的有几个呢?

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简单说说,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节课将会继续研究的)

八、小结、欣赏、感受规律之美

1.同学们学得不错,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说说有什么收获?你会用哪些方法解决今天的规律问题?(你觉得哪种最简便?)

2.师述:我们今天找到了许多规律,也用规律解决了许多问题。其实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的有规律的现象……

欣赏大自然的规律(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涨潮落,春夏秋冬…) 欣赏生活中规律。(红绿灯、霓虹灯、花布地砖、等)

摸球游戏

教学内容:摸球游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②学会初步预测不确定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测、游戏活动历程,探索客观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可能性、理解生活中充满不确定,培养学生分析、总结、推理、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利用分数表示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将\不可能\、\可能\、\一定能\等描述可能性语言转化为数据表示,并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景引入

1.出示转盘。(复习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情景导入 二、探索新知

刚才大家说的内容都用到了我们数学上的知识,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性)(板书:摸球游戏)

1.探究\和\表示事物发生的可能性 ⑴、感知\一定能\和\不可能\

拿出课前游戏中的两个盒子,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⑵、汇报交流(一号盒中一定能摸到白球,二号盒中不可能摸到白球) ⑶用数字表示\不可能\和\一定能\发生的事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然后课件出示总结性话语。

⑷运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在我们身边就有一定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你能找到这样的事件和现象吗,并用\和\描述它发生的可能性吗?)

学生先说然后出示课件5,学生口答。

1.玻璃杯从很高的地方落在水泥地板上,那么玻璃杯摔碎的可能性为(); 2.公鸡下蛋的可能性为();

3.一粒有1~6个数字的色子,随便投掷,出现数字\的可能性为(); 4.你、我活一万年的可能性为()。 2.探索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⑴体验用表示可能性大小

①让学生分成四大组,在盒子内分别放上相同颜色的球,如:一白一黄,二白二黄,三白三黄

……然后每人摸2次,记录结果。 ②汇报交流结果(可能性是) ③引导分析

⑵用其他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出示课件)

在剩余的第三盒和第四盒中去摸到白球,那个可能性更大?大到什么程度,哪个可能性小?小到什么程度?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呢?

①课件出示3号盒和4号盒 ②讨论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③汇报交流

⑶总结方法(师生共同归纳用数据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四、实际应用、讨论 1.课件出示习题。

2.成语中的数学:平分秋色、百发百中、十拿九稳、希望渺茫、天方夜谭…… 五、拓展练习

营养搭配

教学内容:营养搭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关营养的知识,增强健康意识,均衡饮食。

2.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选择营养配餐和评价配餐营养成分的均衡性。 3.让学生了解并解决一些与健康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健康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⑴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哪儿举行? 那你们知道这些饭菜中主要有哪些营养吗? 你还真是博学多才呀,你是怎么知道的? ⑵点题

教师:饭菜中的营养非常丰富,主要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我们今天着重研究一下前三种。

像你们这个年龄的儿童,一顿午饭大约需要蛋白质30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120克。

二、探索新知

⑴学生预习:(小资料和小明的午饭)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熟悉新知,教师则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情境中的图、表、文字与数字,即读图、读表、读字。从图、表、文字与数字的关系中看懂情境中直接给出的数学信息。

在学生预习中,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预习、探究的情况,随时建构调节教学环节。 ⑵指导学习

谁能告诉大家小明这顿午饭的营养符合营养师的建议吗? 你是如何得到的?

既然小明的午餐营养不均衡,那么营养师会给他什么建议呢?

那么就请大家按照营养师的建议,给小明也给你们自己设计一份既好吃又营养的午餐,好吗?

三、应用新知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午餐,可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最优午餐,也可以小组合作共同设计。

四、全课总结

节约用水

教学内容: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1.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水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同时了解淡水在地球的可贵。

2.在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这一单元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认识我们身边浪费水的现象,从而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3,通过动手操作和分析,认识水环境的污染,认识到节约用水要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养成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数学计算和分析,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提出有效的节水措施。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出问题。(课件出示)

同学们,现在我们全世界人民的目光都在关注着哪里? 让学生观察各种图片

我们中国缺水吗?…水不是用之不竭,取之不尽吗? 二、 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1.师抓住刚才学生提出的“水不是用之不竭,取之不尽吗,”这个问题,你们认为这位同学说的有道理吗?先分组讨论一下,然后你们能根据课前你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说明吗?

(生分组讨论,师巡视观察)

2.生分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根据学生查阅的资料: 有限的水资源

(1)、从月球上看,地球是个蓝色的球体,那是因为地球上大部分面积是海洋,只有小部分是陆地。地球上的水总量是很多的。我们休养生息的地球虽然地球表面有2/3的面积被水覆盖,即 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地球上水储总量达到138.6亿立方米,但其中97.5%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淡水只占了百分之2.5,就在这百分之二点五中,绝大部分在冰川冻土中,我们无法运用,还有一部分像河水等白白浪费掉了。因此可供我们用于工农业生产的水资源少的可怜。

(2)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淡水的主要来源是降水。全球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也可能影响到淡水资源及其供应,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世界将面临严重的淡水危机,世界气象组织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现在,全球约26亿人,有10 亿人口缺水。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88位。据统计,全国699个城市中,有400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缺水量约为1000万吨/天左右。目前,北京年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四百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北京每年缺水10多亿立方米,地下水位有的地方已降到30多米。深圳每天至少缺水10万立方米,曾经出现过“水荒”。几百万人生活用水紧张有的城市被迫限时限量供水,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最后引导得出:我们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我们大家都要节约用水。

3.师: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常可以碰到这样的情况:水龙头或水管坏了,水一滴一滴地往外流(多媒体出示),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你们能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说服第一种说法的同学吗?先自由地讨论一下。 课前我们组的同学测量了一下水管的滴水速度大概是每分钟滴60毫升, 照这样计算,一天可能会滴一桶水。

你们在课前收集的一分钟的滴水情况与刚才这位同学的比较看,有什么偏差的吗? 那我们就用这个数据来具体计算一下,究竟一天能滴多少,把你们计算的结果填入老师发下来的表格上,同时根据统计表绘出一个相应的统计图。(分组进行,师巡视观察。)

4.汇报情况,分析观察 (1)分组汇报统计情况。

(2)选取一个小组的统计情况,引导分析:

从这个统计表可以看出,时间不断增加,滴水量也不断增加…还有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增加。

从统计图也可以看出,滴水量随着滴水的时间增加而直线上升。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一个月一个水龙头才滴2.5立方米水,一年才30立方米水,浪费不了多少。

5.计算分析,感受水浪费的巨大

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注意节约用水的话,一年浪费的水是巨大的,同学们计算一下,按每个人一年浪费一个水龙头的滴水量计算,全国13亿人一年将会浪费多少方水。

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也很有道理,那我们就计算整个深圳人浪费水的情况。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深圳人口已达800多万,我们就按800万人计算。(学生分组计算)

谁来说一说你们组计算的情况? 谁来形容一下2.4亿立方米水有多少?

(1)2.4亿立方米水会把我们大家都给淹死了……

(2)一年大约需水10亿立方米左右,2.4亿方水占了我们一年用水量的25%了。 (3) 要是大家都不注意节约,我们一年会有3.4个月没水喝…

前面认为水管一滴一滴地滴水不会造成大的浪费的同学,现在你们意识到了吗? 那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什么?

6.认识水污染给我们生存带来的威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1) 师引导学生分析我们生活周围的河流为什么会那么臭、黑。 (2) 那些工厂每天都排很多的废水造成的… 还有大家平时排了很多生活污水造成的…

(3)那这些水还能用吗?(学生都把鼻子捂住,说不)是的,现在这些水污染很大,我们都不能把它做为饮用水。

三、解决问题,提出方案

通过刚才的学习、讨论,在今后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做到,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水呢?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

1. 生分组讨论 2. 分组汇报 四、作业安排 :

向全校、全社会的人发出倡议,引起人们的重视:唤醒人们的危机感与紧迫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数的世界

教材内容:《数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在100以内找到某个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2.在找数学信息,分类,解决问题等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和因数,能按要求找出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本节课开始,以谈话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数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由数字进入本课主题——数的世界。

(二)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字,引导学生找出隐含在信息中的数字“0”和“1/2”,并将找到的数进行分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思维活动认识自然数和整数,以及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结合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结合教学情境,通过商店水果价格这些数据,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关于乘法算式的数学问题,并要求列算式。教师并通过一个乘法算式例如:5×4=20,,20是5的倍数,也是4的倍数;而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让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使学生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是在“含有积的乘法算式”的条件下说的。同时要向学生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范围限制为非零的自然数。 紧接着,我将让学生观

察之前列的乘法算式(如:6×5=30, 4×5=20,5.8×5=29,3.6×2=7.2等算式),让它们找出哪些算式是可以找出数的倍数和因数的。并根据这些算式,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在这基础上,在扩展延伸,如0×8=0这个乘法算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0不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我将再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28÷4=7”,启发学生思考:根据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四)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找出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本环节先通过找一找的教学判断(14,17,25,77)是不是7的倍数的教学,让学生讨论,用自己的方法判断,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逐步体会可以通过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来判断的。

再进行找7的倍数的教学,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数是7的倍数?(如7,21,28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序的说出7的倍数,从它的1倍开始找起,接着它的2倍,3倍等等,有序的找7的倍数的方法对之后找因数和质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让学生去深入思考,想象,猜测,探究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五)练习巩固

1.根据以下算式,你能不能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25×3=75 14×6=84 45÷5= 9 5.2×5=26 0×18=0 2.书本第3页的练一练。 五、板书设计

找规律(二)

教学内容:找规律(二)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身份证编码的结构与含义,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广泛应用。 2.让学生经历用数字编码的过程,初步掌握数字编码的方法,培养学生探求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试着学习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辨析、实践中逐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了解编码。

以宋代邵康的《山村咏怀》数字诗为情境导入,在美丽的乡村画面跃然屏幕上之后,教师用工整的板书和点睛的话语将其中“数字”凸显出来,自然生动地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创设形象生动的大爷被车刮倒等有关数字编码的生活问题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身份证编码。

教材原有的教学内容是先通过调查邮政编码的编排使学生了解编码的编排方法,但目前邮政编码已较远离学生生活,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陌生,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对教材略作了调整,让学生先来学习相对来说比较常见、而且将来使用频率也比较高的身份证编码,在观察、猜测、比较、讨论中逐步了解身份证的结构含义和作用,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广泛用途,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身份号码中的数字都代表什么含义呢?

学生结合老师提供的身份号码和课前自己收集的身份号码观察、猜测、比较、交流,来探索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初步了解身份证号码中数字表示的意思。

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此基础上再适当补充,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其他信息和含义。

教学顺序:性别码、出生日期码、地址码、顺序码、校验码

针对学生可能提出的校验码X与0占位的问题,引导其分析体会,同类编码一般情况下的位数是相同的,体验编码的科学与规范性。

最后,通过通过介绍未来身份证号码的发展,让学生尝试分析变化的原因,同时提出未来身份号码的发展可能,进而感受编码的发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身份号码在不断完善,从而激发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检验应用新知。

1.根据身份证号,判断性别、出生日期及年龄。 2.到底是谁的身份证丢了?

3.你知道这5个号码分别是谁的身份证号码? 4.给科学科老师郑广编身份证号码。

以上四种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便性、简洁性及快捷性,还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协同中互补,感受合作交流学习的重要。

四、结语拓展,延伸新知。

这节课我们重点认识了身份证编码,也试着编了编,请同学们回去认真预习,在下节课我们还会学到编学号和给图书编码等较复杂的编码思想与方法。

速度、时间和路程

教学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2.电脑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第一辆2时行驶了120千米,第二辆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

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

2.完成“试一试”第2题。(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 3.完成“练一练”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

4.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用“△”在图上做标记时,要学生讨论,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个位臵上?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臵作业

有趣的四边形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围一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学模式分析

合作探究、动态生成、以学定教、顺学而教。 “以生为本”,让孩子们在自我质疑、主动探究、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学会新知。

教法: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探究式教学。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发现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师:(课件出示,并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四边形”。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朋友,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

出示课件例1:这些图形就在练习纸的第一题,在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的上打上“√”

教师收集对的学生作业投影展示。师:这位同学认为它们是四边形,我们一起来看看。你和他找的一样吗?

师:的确,同学们找的都是四边形,那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课件突出显示四边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 边,四个角。)

2.师:(剩下的图形)这几个为什么不是四边形?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反思及修改:由于受上课班级的展台影响,这一环节由原先的投影展示,变成了学生看着课件说,由于学生在自己座位上说不清,跑上跑下浪费了很多时间,可以在这些图形上编号,便于学生说明)

师:谁来说四边形必须具备什么特点? 一生说,其余齐读。

(二)寻找四边形 1.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这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认识了四边形,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

(反思及修改:这一环节,学生的兴致很高,都想上来指一指,当有三四个学生指过以后可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翻开数学书,在书本的主题图上找四边形指给同桌看,同桌帮忙判断指得对不对。既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又节约了时间。)

2.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校园中,大家找到了那么多四边形,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

3.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三)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老师选择了几个我们同学找到的四边形,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我们可以按什么标准分?

(师:所有的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4个角,那四条边都一模一样吗?角呢?那我们可以按什么来分?)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反思及修改:关于四边形的分类,是这节课最失败的地方,由于分法没有指导好,导致后面分类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当学生说出可以按直角分时,教师可以追问一句:按直角分我们可以把有直角的分一类,那没直角的呢?那么可以分成几类?课前我也曾想过指导分法要指导到什么程度,我认为当我们说出可以按有没有直角分时,学生肯定会分,但事实上我高估了学生的起点,分类对学生来说还是一大难点。)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我们就来分一分,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3.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很有自己的想法。那么,不管这它四条边有几条相等,也不管它四个角是不是直角,只要是 ( )就是四边形?

(四)围四边形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老师这儿有一块钉板,你能围一个四边形吗?

一生上前围,师:你能围一个与他不一样的四边形吗?再上去一位围。

你想围一个四边形吗?同学们手中有一张方格纸,请你把它当钉板,用铅笔画线,来围一个四边形,你能围出与众不同的四边形吗?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老师也围了一个,它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五)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六)课后拓展练习 数一数有( )个四边形。 板书设计 四边形 有四条直的边 有四个角

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种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两端都种”情况下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并利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出示图片)同学们这是2007年末发生在南方的雪灾。这种罕见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其实给人类带来危害的自然灾害还有很多,如洪水、沙尘暴等。

同学们,你们有办法遏制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吗?(植树)

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引导探究 1.出示例题

①课件出示例题及图片。

请同学们看,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我们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②理解题意。(出示题目)

③现在请同学们自已动笔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生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5=20(棵)

方法二:100÷5=20(棵) 20 +2=22(棵) 方法三:100÷5=20(棵) 20+1=21(棵)

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师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最左端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3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3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米)要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

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

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简单的画图和填表,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先动脑想想,然后把你的发现和

同组的伙伴们说一说。

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说说你的发现?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两端要种:棵树=间隔数 + 1

同学们除了用画线段图的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手来理解验证这个规律。请同学们伸出小手看一看,数一数我们五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我们的大拇指和小手指就相当于两端要种的树,棵树就是间隔数加一。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前面例题

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5=20 这里的20指什么? 20 + 1=21 为什么还要+1?

通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们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要种”求棵树的解题规律。其实,运用这个规律,我们还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其它问题。

三、巩固新知,应用深化 1.基础题:

(1)笔直的河边一侧燃放焰火,每隔10米放一支,在长为100米的河边(两端要放),一共要放多少支焰火?

(2)39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在一条全长200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拔高题:

(1)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栽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笔直的跑道一旁插着51面小旗,它们的间隔是2米,现在要改为只插26面小旗,间隔应改为多少米?

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请同学们想一想、找一找,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现象类似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生举例)

师出示课件:电线杆、摆花盆、走楼梯、建楼房、排队做早操等等。 四、全课总结

用长方形卷圆柱形

教学目标:

1.通过“用长方形卷圆柱形”的探索活动,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应用。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4张长方形纸:长16厘米,宽4厘米。 教学过程: 一、回答问题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各是什么? 二、实践活动

活动一:拿出两张长方形纸,一张以宽为高,一张以长为高,分别卷成一个圆柱体。 1.猜一猜: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一样大吗? 2.算一算: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一样大吗? 学生列式解答,交流计算方法。

通过计算,得出结论:一张以宽为高卷成的圆柱体的体积大。 活动二:再拿出两张长方形纸,分别按教材的步骤做成两个圆柱体。 1.两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各是多少? 2.计算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小组合作计算)

3.得出结论:同样大小的纸,底面周长越大,体积越大。

活动三、汇总四个圆柱有关数据,填写教材表格,你发现了什规律?

交流发现,得出结论:当侧面积一定时,越是细长的圆柱体积越小,越是粗矮的圆柱体积越大。

三、课后探讨

再找两张纸,按照不同的方式剪一剪,卷一卷,得到不同的圆柱形。 探讨:活动三的结论还成立吗?(要求记录实验数据,写出计算过程)

成员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操场上的孩子之间的关系、数之间的关系等内容,使学生体会图能够清晰、简捷地表达事物或数之间的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图对刻画事物或数之间关系的作用,能分析一些简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能从图中分析出某些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家有哪些成员?各成员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二、展开 爷爷 奶奶

爸爸 妈妈 姑姑 姑夫 叔叔 婶婶 小冬 小军 小丽

1.用字母表示各家庭成员,然后用箭头表示各关系。 2.说一说各字母是表示谁?再说一说各箭头表示什么? 三、试一试。 图见课本。 回答下面的问题。

1.C和E 的 关系是什么?D 和 E 的关系是什么? 2.C , D , E谁最大?为什么? 四、练一练

课本第84页的1.2两题。 五、课堂小结

烙饼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烙饼问题”。(板书课题) 2.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研究烙法

1.出示课本主题图:一张锅里每次最多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而且每次烙的时间都相等。从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现在我们班里有40位小朋友,40位家长,连老师在内共81人。如果老师想请面包房的师傅给咱们每人烙一张饼,请你猜一猜,烙81张饼最少要烙几次?(生猜)

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啊!看来此题有点儿复杂,那你认为我们该从哪儿入手呢? 学生发表意见后,师小结:我们可以从简单的一张饼入手,找出规律后,再来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

3.那你认为烙一张饼,需要烙几次?2张呢?为什么?

为什么烙1张饼和烙2张饼的次数是相同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4.合作探究,研究烙3张饼的次数 (1)烙3张饼最少应该烙几次呢?

(2)下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可借助手中的学具,在桌子上摆一摆,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烙的过程轻轻的说一说,3次的怎么烙,4次的又是怎么烙的?

(3)交流评价

A、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上来摆一摆、说一说你们的设计?(学生演示讲解) B、教师讲解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

(出示3个大的圆片):第一次,我们先烙饼1的正面和饼2的正面,第二次,把饼1拿出来,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第三次,最后,再同时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反面,这样,3个饼都烙熟了。

C、请你利用我们刚刚讨论出的这种方法再来烙一烙,如果还感觉困难的,可以请你的同桌,也可以请老师和你一起烙。

D、谁愿意再来说一说我们最快是怎么烙这3张饼的?

(4)看来,3张饼最少是烙3次,那你认为烙3次与刚才同学提出的烙4次的区别在哪里?(烙3次锅里一直都有2张饼)

(5)小结:用这种方法时,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这样既不浪费时间,烙得也快,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方法称做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能这样烙饼的,而只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

5.推广应用

(1)如果要烙4张饼,想一想最少烙几次?怎么烙? (2)5张呢?谁想来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3)6张呢?(①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烙2次,共要烙6次。②用2张2张烙,烙3次,也要烙6次。)

师:看来,这时两种方法烙的次数都是一样的,最佳烙饼法在这里没有优势,对于这两种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7张饼最少要烙几次?你怎么想的?8张呢?怎么烙? 6.总结烙法

我们都把饼烙到8张了,你有什么发现? 师板书:有几张饼,至少烙几次(除1张外) 从饼的张数和烙饼的方法上,你还发现什么?

小结:当饼的张数是双数时,可以2张2张地烙;当饼的张数是单数时,先2张2张烙,剩下的3张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烙,这样所用的时间最少。

7.找着了规律,再来解决我们刚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也就容易了,还记得刚刚的问题是什么吗?(烙81张饼最少烙多少次?)

那到底要多少时间咱们才能吃上饼呢?能解决吗?(不能,要知道每次烙的时间) 师补完整信息:每面烙3分钟

现在你能计算烙这些饼所需的时间了吗?你们是怎么算的呀?

8.总结体会:刚才我们是怎么得出烙81张饼所需的最少次数的?你想说什么? 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一个电脑小游戏,可以单人玩,也可以双人玩,每局的时间是10分钟。现在有甲、乙、丙三个小朋友每人都想玩2局,你打算怎样安排?最少需几分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烙饼问题,你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抽屉原理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准备:

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盒子、铅笔、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4把椅子,请5个同学上来,谁愿来?(学生上来后)

我没有看到他们坐的情况,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我说得对吗?

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呢?道理是什么?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下面我们开始上课,可以吗?

二、通过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有3枝铅笔,2个盒子,把3枝铅笔放进2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 (3,0) (2,1)

5个人坐在4把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3支笔放进2个盒子里呢?

那么,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 你能发现什么?

把3枝笔放进2个盒子里,和把4枝笔饭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只摆一种情况,也能得到这个结论呢?

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汇报

哪一组同学能把你们的想法汇报一下? 你能结合操作给大家演示一遍吗? 2.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5只鸽子飞回4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2)交流、说理活动。 谁能说说为什么?

许多同学没有再摆学具,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用的什么方法?

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运用观察、分析、思考、推理、证明的方法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同学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许多,那么让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问题。

(二)教学例2

1.出示题目: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2.学生汇报。

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么怎样才能够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物体呢? 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

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 如果9个人每一个人抽一张呢?

四、全课小结

数字的用处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 2.能在具体情景中,了解一个“编码”中某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3.使学生体会数字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数字编码的编排规则和方法,了解一个“编码”中某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难点:学会用数字编码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1.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放松放松好吗?请仔细听清楚游戏规则:老师说“1”你们就举左手,说“2”呢你们就举右手,说“3”的时候你们就拍拍手,听明白了吗?

2.在以前的学习中,数字“1.2.3”可以表示什么?(数量、顺序),在刚才的游戏中,数字“1.2.3”表达和传递的是什么?(信息)也就是说数字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表达和传递信息。

二、活动一:编学号

1.老师报到哪位同学的名字,请你大声回答“到”,好吗? 如果不报姓名,还可以报什么?(座号、学号) 你的学号是多少?

2.这个学号是不是随便编写的?你能从这个学号中获取什么信息? 3.谁来概括一下这个学号是按照什么规则编排的?各用几个数字表示? 如果要求从学号中还能看出性别,你该怎么办?

电脑出题:根据这个编排规则,我校三年(10)班座位号是7号的男生的学号应该是多少?

4.小结:像这样把数字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就能表达特定的信息是吗?在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是用数字来表达信息的?

三、活动二:邮政编码:(5分钟)

1.(出示课件)这是一个信封(出示),信封上“528300”是什么编码? 这个邮政编码表达了哪些信息呢?它是按照怎样的规则编排的呢?各用了几个数字表示?

2.小结:邮政编码就是按照这样的规则编排的。不同的地区,邮政编码也不同。 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学校和自己家庭居住地的邮政编码,请大家拿出来看一看。和这个邮政编码前四位(5238)一样的同学举手。 为什么一样?

3.对“邮政编码”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活动三:身份证

1.老师布臵大家“十一”假期收集和调查了一些身份证号码,你调查的是谁的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号码的编排又有什么奥妙呢?从号码中你能看出什么信息呢?在小组内交流课前你了解到的关于身份证编码的知识。

2.各小组同学汇报了解的有关身份证编码知识,教师穿插提问。

师介绍:因为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的寿命不断增加,百岁老人越来越多,如果没有19,那么1969年1月7号和2069年1月7号出生的人的有可能都是这个号码,这样两张身份证就重复了。明白了吗?

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这么多的信息!它非常的简明、科学,而且是唯一的,使用起来也方便,这也就是编码的优越性。(板书:简明、科学、唯一)

4.小练习: A:郭老师的身份证

课件出示:老师的身份证号码:362429196810110021,请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关于郭老师的信息?

B:考考你:

在课前我也收集了一些身份证号码,我收集的是爸爸、妈妈、姐姐和我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你知道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身份证号码吗?

440103199512210412 440623199406073531 440623196401012040 440102196309280161 同桌讨论,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5.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知识,那么身份证到底有什么用?

教育学生: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将来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五、活动四:其他编码

你还想了解其他编码呢?老师知道我班有些同学在假期自愿组成调查学习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做成了幻灯片,想让大家都来共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呢!好不好?

1.房间编号 2.电话号码 3.汽车牌照

4.学到这里,我们认识和了解了那么多的数字编码,你有什么感受?请你想象:假如没有数字编码会怎样?

六、活动五:小小设计师(8分)

数字编码的作用可真大呀!你们知道的也可多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来设计编码呢?有信心吗?好,下面我们将举行“小小设计师”比赛。

设计要求:

1.每个同学为自己设计一个能代表自己身份的个人信息编码。

2.发挥个人的智慧,又要发挥小组的力量,请你们先独立设计,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评出你们组认为最好的或最有创意的个人信息码1到2个展示在黑板上。

提示:

1.哪些信息能代表自己的身份,又有创意?

2.这个编码要分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每一个部分要用几个数字表示。

把设计得好的同学的校卡展示在黑板上,老师颁发“优秀设计师”荣誉证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2d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