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更新时间:2023-09-10 09: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1、土地荒漠化定义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造成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以及自然植被长期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防治沙漠化办公室,1996)

2、土地荒漠化现状

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8个县(旗、区)。(国家林业局,2011) 2.1、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

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115.8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4.16%;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97.16万平方公里,占37.03%;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49.35万平方公里,占18.81%。(国家林业局,2011) 2.2、荒漠化类型现状

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20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82%;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52万平方公里,占9.73%;盐渍化土地面积17.30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5万平方公里,占13.86%。(国家林业局,2011) 2.3、各省区荒漠化现状

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07.12万平方公里、61.77万平方公里、43.27万平方公里、19.21万平方公里和19.14万平方公里,5省(自治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土地总面积的95.48%;其余13省(自治区、直辖市)占4.52%。(国家林业局,2011)

3、土地荒漠化危害

3.1、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荒漠化使土地退化, 生产力下降, 直接导致农产品和畜产品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减少,破坏了当地农牧民的粮食生产基础, 因而导致贫困、饥饿、疾病的发生, 结果是造成人员外流, 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中国土地退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复杂多样。其中,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荒漠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林业局,2010) 3.2、对环境的影响

荒漠化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如表土流失、土壤养分流失、植被荒废、动物栖息地受到破坏等, 生态系统、生物种及遗传因子受到失去多样性的威胁。小麦、大麦、玉米等世界主要作物因干旱地的荒漠化而难于生长; 野生种的遗传因子是未来品种改良、药品开发的重要财产, 一旦消失就会失去对人类有宝贵作用的可能性。由于荒漠化, 出现了地表日光反射率增加, 二氧化碳吸收受到影响, 植被减少造成风速加大、土壤水分结构变化、沙尘等气候现象, 致使地表面的水收支和热收支异常, 又进一步促进了荒漠化。

4、土地荒漠化成因

4.1、脆弱的生态环境为我国荒漠化形成提供了基本的背景条件

我国土地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东部是辽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水汽的阻挡作用明显。因此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因为气候干旱,降水有效性非常低,使得植被对地表防护作用减弱。 同时风力强劲,加重风蚀情况。地表大多由疏松沉积物组成,易于风蚀。而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大部分草原区的表土下覆盖着形成于第四纪的古风成沙,它们为沙质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沙源。(吴波,2001) 4.2、人类活动是影响荒漠化发生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

(1)人类不合理的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是荒漠化发展的催化剂,滥采、滥樵、滥垦、滥牧等是造成局部地区荒漠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农牧民为增加收入,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挖药材、发菜等,严重破坏草场。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载放牧导致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破坏,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过程。

(2)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可导致荒漠化迅速发展。在人口不断膨胀、人均水资源量减少的形势下,对水资源的大规模不合理利用在没有法规制度约束或者有法不依的情况下就成为一种必然,尤其是在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康锴,2013)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区,河流中上游绿洲超量用水,或者在冲积扇上部过度开发地下水,使河流下游或冲积扇边缘植被因缺水而衰退, 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 4.3、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是控制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因素

(1)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由降水量的变化引起土壤中的含水量和含盐度变化决定着这些地区荒漠化发展的方向。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多年的持续干旱,内蒙古-坝上高原地区土壤中水分含量极低,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牧草长势差、覆盖度低,荒漠化迅速发展。

(2)内陆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发展取决于周围山地的水资源多寡和变化。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盆地,由于上游来水减少,依靠大量开采地下水维持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使地下水水位下降,令局部地区几乎没有淡水资源。造成荒漠化迅速发展,大片土地撂荒,村民外迁。

(3)河流改道促使冲积平原生态环境变迁。阿拉善高原西部,在长约300km、最宽处达160km的黑河冲积平原上,分布着大量的古河道。每一次河流的重大改道,均影响着下游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变迁。居延海地区索果淖尔、嘎顺淖尔沉积物中夹有多层石膏晶体,不仅反映了湖水的咸化过程,而且也是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

(4)不同地区地下水水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中的植被类型和自我恢复能力,从而影响荒漠化的恢复。以干旱荒漠气候地区为例,天然绿洲中不同类型乔木和灌木的生长需要不同深度的地下水水位:怪柳2-3m,沙枣2-4m,胡杨<4m,白刺<5m。因此,为了能够达到干旱绿洲地区植被的自然恢复,最佳的地下水水位就须维持在2-5m。(康锴,2013)

5、针对土地荒漠化解决方案

5.1、预防荒漠化

(1)创建一种预防文化,长期地保护旱区,使其免于荒漠化的发生或加剧。“预防文化”的创建, 需要完善激励机制, 使政府和公众转变观念, 在此青年人将会发挥重要作用。旱区居民依靠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积极创新, 通过可持续的方式不断改进农业耕作习惯和提高放牧的流动性, 可以达到预防荒漠化的目的。如在非洲萨赫勒区域的很多地方, 土地使用者通过调整劳动力配置结构、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高矿物与有机肥料的施用量以及创造新的市场商机等手段, 使得当地的土地生产力正在不断提高。

(2)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进行综合管理,防止土壤侵蚀、盐碱化以及其它退化形式的所有措施,都可以预防荒漠化的发生。过度放牧、过度开发植物资源、践踏土壤以及不可持续的灌溉方式等不合理的

1

人类活动都会加剧旱区的脆弱性, 对此应该使用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加以替代。这方面的管理策略包括分散人类活动压力的各种措施, 比如对牧场和水源地进行季节性轮换利用、保持与生态系统承载力相适应的牲畜存栏率, 以及提高物种组成的多样性等。此外, 改进水资源管理方式, 比如采用传统的集水技术、水窖以及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等, 将会提高与水有关的生态系统服务。在降雨量集中的季节进行蓄水将有助于防止地表径流, 减少表层土的流失。通过保护水土、恢复上游植被和分流洪水等措施改善地下水的补给状况, 可以为旱期提供储备用水。

(3)保护植被,用植被保护土壤免受风蚀和水蚀的影响,是预防荒漠化的一项关键措施。维持合理的植被盖度, 可以防止旱期生态系统服务的丧失。相反, 过度垦殖土地、过度放牧、过度采集药用植物、伐木或采矿等则会造成植被丧失, 导致降水减少、地表蒸散量下降和反照率增强等影响, 进而促进荒漠化的发生。

(4)在文化和经济方面对放牧和农耕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进行整合。在干燥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区域,放牧和农耕是两种同样适合的土地利用方式,因此在文化与经济方面应该把二者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而不是彼此排斥,将更有利于预防荒漠化的发生。在这些地区采取混合型的农牧方式, 即每个农牧家庭集放牧与农耕于一体, 可以使耕作系统中的养分得到更为有效的循环利用。放牧与农耕二者的结合, 一方面可以利用种植的草料和收割后的作物秸秆, 来补充因气候变异造成的年内或年际草料匮乏期的饲料需求, 从而减轻牧场的牲畜压力; 另一方面, 在干旱季节, 夜间将牲畜留在农田放养, 牲畜所留下的粪便还可以提高农田肥力。目前, 将放牧与耕作融为一体的这种管理方式已经在非洲西部的许多农场开始使用。

(5)综合利用传统技术和适合当地特点的技术转让。对于面临荒漠化风险的旱区居民来讲,利用适合当地条件的技术引导而非对抗生态系统过程是预防荒漠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 许多习惯行为,比如不可持续的灌溉方法与技术、不可持续的牧场管理方式, 以及种植不适合在当地农业气候区内生长的作物, 它们即便不会直接引发荒漠化, 也往往对荒漠化过程具有加速作用。因此, 在进行技术转让时, 必须对其影响进行深入评估, 并让受让社区积极参与该项工作。

(6)加强当地社区的能力建设,把管理旱区资源的有效方法付诸实施。依靠拥有的历史文化以及当地知识和经验, 加上科学技术的支持,当地社区是制定预防荒漠化方法的最佳群体。但是, 当地社区要把管理旱区资源的有效方法付诸实施, 却常常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 因为他们在机构能力、市场准入和资金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因此, 为了确保当地社区预防荒漠化的方法能够取得成功, 必须制定必要的政策, 改善当地民众的参与状况和社区机构, 同时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市场准入状况, 使当地的土地管理者能够了解这些方法进而不断创新。例如, 游牧社区的季节性迁徙是一项关键的传统适应方式, 但是目前许多旱区的牧民社区都不具备这种条件了。这种生计方式或者相关的当地知识的丧失, 已经限制了当地社区应对生态系统变化的能力, 从而加大了荒漠化的风险。

(7)创造新的生计方式。创造不依赖传统土地利用方式,并且降低对当地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但能够提供可持续收入的其它生计方式,也是预防荒漠化的重要途径。

(8)在城市和旱区之外的其它地区创造经济发展机会。通过在旱区的城市中心区和旱区之外的其它地区创造经济发展机会, 也能避免荒漠化的发生。改变总的经济与制度环境, 为旱区居民创造新的谋生机会, 将有助于缓解当前引发荒漠化的压力。(张永民,2008) 5.2、修复荒漠化

修复荒漠化的目标就是恢复因荒漠化而丧失的生态系统服务。对发生荒漠化的旱区进行有效地修复,需要政策和技术方面的保障以及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具体的修复措施包括建立种子库、增加能够促进高等植物定居与生长的土壤有机质和生物、重新引入部分物种等。此外,通过修建梯田和防治土壤侵蚀的其它措施、控制入侵物种、补给化学和有机养分以及重新造林等也可以对荒漠化区域进行修复。对于以上措施,在政策方面需要创建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加强能力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和设立支撑机构等。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构思、设计和实施荒漠化修复途径的过程中,社区参与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永民,2008)

2

结语:

由上述内容可以得知,当前情况下,无论是从世界层面还是从仅从中国层面来看,荒漠化土地面积比例都已超过了1/4,土地荒漠化的形势十分严峻。而从《荒漠化综合报告》对未来发展的一些预测表明,如果不对土地荒漠化加以阻止,土地生态系统的荒漠化和退化将威胁到将来人类福社的改善,还可能使有些区域经济上入不敷出。因此,荒漠化在当今环境挑战中位列前茅,是土地满足人基本需求方面的主要障碍。(波恩,2006)而针对我国土地荒漠化产生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依然是最活跃的因素,人类的人口增长、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近年来土地荒漠化情况加重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土地荒漠化的治理,还是应以预防为主修复为辅的策略,尽可能的防止土地荒漠化,而不是寄希望于后期修复,来亡羊补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治理荒漠化。

参考文献:

国家林业局.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中国绿色时报,201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防治沙漠化办公室.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2-3

李星.世界荒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世界林业研究,2000,5:1-4

吴波.我国荒漠化现状、动态与成因.林业科学研究,2001,14(2):199-201 康锴.我国土地荒漠化环境问题研究.科技信息,2013,6:79-80

张永民.全球荒漠化的现状、未来情景及防治对策.地球科学进展,2008,3:309-310 波恩.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荒漠化综合报告:针对决策者.世界环境,2006,4:14-15

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1q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