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通论》第二、三讲:中西个人主义之比较

更新时间:2023-04-06 01: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西个人主义之比较

一、两种个人主义:西方与儒家

二、西方个人主义的几个命题

三、中西个人主义是否可相互借鉴?

一、两种个人主义:西方与儒家

(一)自主性:西方与儒家对“个人”的不同理解之一

西方:

●1.柏拉图:

●(1)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肉体是可朽的,灵魂是不朽的;感觉世界是暂存的,智

性世界是永恒的

(2)超验主义。

(3)灵魂的三元结构

灵魂组成部分德性社会结构

理智(主宰)—智慧—统治者

激情(辅助)—勇敢—武士欲望(被驾驭)—节制—生产者—正义

●自制:做自己的主人(self-master)

2.斯多葛派:自主性:autonomy

自主性:意味着:与受他人支配无关,而完全在于一个人的意志对自己的冲动和激情进行有力的控制。

3.圣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是上帝创造的

4.灵魂三元结构变化:理性、意志、激情

理性—唯理主义—笛卡尔(理性法庭)

意志—唯意志论—尼采(权力意志)

激情—唯物主义—马克思(历史、辩证)

5.康德的自主性:服从自己的法则;人为自己立法;

自主性是一种道德约束

自主性体现了人的尊严人类与自然界的一个重要差别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不可选择的,人是可以进行理性选择的。

中国:

1.儒家不对人作肉体与灵魂的二元划分,而把人的肉体与精神看作一个统一体。

2..儒家讲的“身”不仅仅具有肉体意味,而且具有精神的意义。比如“修身”,就不仅是锻炼身体而已,它也包涵精神的修炼。

●3.其思想主旨是此世的。“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

进》

●孟子:“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 4.儒家对道德自主性的理解:

●《论语·公治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陆九渊集》:“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大学·正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

俱,则不得

其正;有所好恶,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诗大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结论:也强调道德自主性

总结:

(1)西方的自主性是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战争;

(2)儒家的“心”排除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划分

(2)西方的自主性体现的是逻辑秩序,是一种化约论儒家的心体现的是审美秩序,具有包涵性

(3)西方的自主性:排除情感和审美,降低其它要素对理性的重要性儒家的心是情感的,但并不排斥理性

4)西方的道德自主性易导致禁欲主义或享乐主义;儒家的道德自主性强调顺其自然,易于达致个体的身心和谐与自我完善。

(二)欲望:西方与儒家对“个人”的不同理解之二

1.有观点认为:西方近代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对“自我”的理解突出了灵魂三元结构中的欲望功能。霍布斯:自由主义奠基者;主权在君;

●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自然状态下孤立的个人—订立

●契约—结成国家或社会

霍布斯的个人主义是一种占有性个人主义。麦克弗森:“个人(被理解为)本质上是他本人的人身或各种禀赋的所有者(这种禀赋绝对没有得益于社会)。

个人既不是一个道德整体,也不是一个更大的社会整体的组成部分,而是他本人的所有者。个人是自由的,这仅仅因为他是他的人身及禀赋的所有者。

(1)方法论意义上的个人主义,指从个人利

益的前提出发,把个人理解为非社会的、彼此孤立的、独立的、原子式的个体。

(2)自由主义优先于民主。

(3)自由主义民主这种现代综合是不稳定的。

(4)把人理解为充满欲望的自私生物。

(5)与“占有性个人主义”相对应的是“占有性市场社会”

(6)正义的实现也基本与他人无关。自律、自主性的实现也完全取决于自我导向和自我控制,更与他人无涉。

(7)正义的实现也基本与他人无关。自律、

自主性的实现也完全取决于自我导向和自我控制,更与他人无涉。

2.对这种看法的反思:

霍布斯个人主义的进步意义:

(1)虽赞成主权在王,但王权的来源不一样了。实质上给“民”以实际权力。

(2)占有性个人主义是对个人主义的

片面理解,个人主义之上可以形成共识,形成公共道德。

(3)抽象的个人、原子化的个人不是脱离

集体的个人,而是在集体行动前,个人的相对独立的状态。

(4)个人主义为成为论证国家权力合法性强有力的武器。

3.有观点认为儒家的个人:集体中的个人

(1)杜维明:“仁”首先不是一个有关人类关系的概念,它更应该是一个内在原理。“仁”基本上关连于个体自我获得、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2)安乐哲认为:“仁根本上是一个整体过程。它是自我的转化:从只顾一己之私的‘小人’锻造为领悟深刻关系性的‘人’。‘二’加之于‘人’表明,‘仁’只能通过共同语境下的人际交往才可获得。

(3)“仁”的内在性解读突出了儒家道德之自主性,而关系性解读则突出了儒家道德之群体性。

●《论语·述而》:孔子赞伯夷、叔齐,就在于二人“求仁而得仁”。

●《论语·阳货》: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则为仁矣”,“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

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雍也》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儒家的仁讲的就是道德的群体性和社会性,

此即所谓“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5)儒家对个人的理解,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社会性和关系性的存在。

6)儒家对个人“欲望”之看法。《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孟子·梁惠王上》:“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汉书·董仲舒传》:“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

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宋元学案·上蔡学案》:“天理者,自然底道理”

《朱子语类·卷十三》:“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7)儒家为社会群体谋福利,西方自由主义追求个人利益之最大化。

4.对上面观点的反思:(1)通过集体来实现、完善个人并不是新观点,也不是只有儒家才有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城邦是个人自我完善的最佳场所强调城邦——强调集体——黑格尔(国家主义或共和主义)

强调个人自我完善——强调个人自主——洛克(自由主义)

亚里士多德本意:城邦不能过于将个人统一起来,那样的城邦是专制政体;评价城邦优劣的标准:能否实现个人至善。

赫尔德:(1)人属于他应该待着的地方,民族文化就是人的根。如果脱离了这种根的环境,他就是一个流亡者,他的创造力就会大大降低,民族才是一个有意义的单元。

●(2)民族精神不是个体精神的所造,相反,个体精神才是民族精神所造。

黑格尔:

(1)国家不仅垄断道德,而且是“社会进程中惟一真正的道德因素”

(2)国家是绝对的,个人的自由只能在实现国家的目的中才能实现。

(2)仁的群体性、社会性,易形成一种虚假公共道德,否认个人伦理作为道德的基础作用。

●《孟子》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杨朱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

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英国洛克:权力不能私有,财产不能公有,否则人类就进入灾难之门。

(3)西方功利主义也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普遍人性:趋乐避苦,人类社会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

(4)快乐和痛苦是可以计算的

反对个人为社会牺牲自己的利益

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

国家和社会应当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个人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前提

福利国家的理论来源

对西方功利主义的反思:

●(1)带来多数暴政的隐患

●(2)福利国家的弊端

●(3)从功利的角度论证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弊端对功利主义的批评:罗尔斯(1)

每个人都有权拥有与他人同样的自由(2)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只能作用于属于个人权利之外的活动空间,而不是个人享受国家权力之外的活动空间;

(2)个人的权利决定国家的性质、合法性及其职能,而不是国家的性质、合法性和职能决定个人享受多少权利。(3)任何侵犯个人权利的国家行为都是不正当、非正义的

(4)个人拥有若干自然权利,即区别于仅仅来自立法规定的法律上的权利。自然权利也是一种道德上的权利,是立法活动与政府活动都应该尊重和保护的权利。

(5)个人拥有绝对的权利,这种权利的边界,没有经过权利的所有者的自由同意,是任何国家权力都不能任意逾越的。每个人的权利不受国家权力的制约只受他人权利的制约。

(6)强迫一个人为他人的利益工作是不正义的国家不可用其强制手段来迫使一些公民帮助

另一些公民;也不能用强制手段来禁止人们从事推进他们自身利益或自我保护的活动。(7)个人的权利居于更为优先、更为根本的地位。国家在所有的个人之间必须保持中立,

不能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去强行剥夺.另一部分人,那怕其动机是善意的也

不行。任何利益和福利的转移只能基自愿的原则,否则最善意的动机将导致最卑鄙的恶行。反思:(4)仁的观念极易被历代统治者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六韬?武韬?顺启第十六》: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吕氏春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黄宗羲《原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

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君者,天下之大害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共治.天下为公,君为私;一家一姓兴亡是君主及其家族的事;民

●之生死是天下公事天下不是一家之私产

君主制弊端:君主贪欲

(5)很多国人对西方个人主义的片面甚至中国化解读。

●中国文化中对个人主义的理解:个人之私欲

(三)量与质:两种类型的个人主义

●1.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主义民主是历史的一个“偶然”产物

●2.中国欲实现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前提即是中国基督教化,或在中国大力鼓吹和传

播洛克、康德的思想学说,或在中国继续启蒙的未竟事业。

● 3.即便中国全部被基督教化或西方化,那也是以牺

●牲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为代价;而这是稍微有民

●族心和爱国心的中国人无法接受的。

4.西方的个人:原子论式的个人

●儒家的个人:独特的个性

●西方的个人:数量个人主义

●儒家的个人:质量个人主义

●数量个人主义:平等和民主

●质量个人主义:争取个人价值的平等。

●《孟子·滕文公上》:“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儒家:“父慈子孝”、互惠、总体平衡

●西方原子论个人主义,导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中国式个人主义:以和为贵

●《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

●儒家并不强调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区分,因此,儒学既非西方所谓的个人主义,也

非西方所谓的集体主义。

●反思:

●1.对儒家思想历史上所起的实际作用避而不谈

●2.儒家思想中过于抬升个人倾向,却没有划分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的界限。

● 3.儒家思想的主干:仁、礼、忠都阻碍了现代个人意识的产生。

●4.儒家的整体倾向是尊君,而不是民。

二、西方个人主义的几个命题

第一个命题: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原和基础。

整体主义:整体是第一位的,是本原,是基础;个人是第二位的,派生的,个人要依附于整体。

个人主义:共同体是由独立的个人组成的一个集合体。尽管大家组成了一个共同体,但是,每个人仍然保留了他的独立性。个人才是共同体的本原和基础,个人是第一位的,社会和国家是第二位的;个人是本原,社会和国家是派生的。个人是自足圆满的整体,不需要依国家来判定它的价值。

●前一种观念将个人虚化了,整体才是实在的;后一种观念把国家虚化了,个人才是实

在的。

●第二个命题,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

●整体本位,在实践中必然表现为统治者本位。统治者就代表了整体,他很容易以自己

的利益冒充整体的利益。

●个人主义或个体主义是官本位的解毒剂。

●第三个命题,所有的人都是独立、自由和平等的。

●个人主义把社会共同体想象为个人的集合体,由契约、法律这样的外在纽带将个人结

合在一起,

但其中每个人仍然是自足圆满的整体,保

留着他的独立性,没有成为共同体的附属物。像存在主义者所说的,在宇宙中,每个人

就是一粒微尘;但对我们个人来说,我就是整个的宇宙。

个人要服从整体,服从权威,但是,个人仍然是独立的、自由的和平等的。

●独立是人格的独立,服从只是外在行为的服从。在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上,所有的人

是平等的。

●建立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后,个人基本的自由和平等没有牺牲掉。个人不会成为集体的

附属物,不会成为权威的奴隶。

●个人没有因为国家的建立而被蒸发、被虚化、被淹没,而是顽强表现着它的存在。个

人把某些权利转让给国家,那是过共同的政治生活必须的、最低限度的权利,所以,个人对国家的服从是有限度的,对集体的奉献也并不会否定个体价值,对集体承担义务也不会牺牲个人的独立。

第四个命题,个人与他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界限。

在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划出一道界限,把属于个人的东西保护起来,把它和属于社会的东西隔离开来。在这个范围之内是属于个人的,是个人的独立王国,个人就是它的最高主权者。他人和社会的权力不得进入把个人与他人、社会和国家划分开,个人的私域与公域,个人的rights和社会、国家的power之间有明确的划分。

中国:国家是一个实体,一个单元,家庭或家族也是,个人不是。我们叫国家本位和家庭本位,不是个人本位。

第五个命题,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推已及人的利他行为,以个人为基点的公共道德。无责任心是因为个人不独立,

个人如果享有自由和平等,享有独立的人格,他的人格得到尊重与完善,那也就养成了每个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

人格完善,才能产生健康的利他动机。

在健康的个人主义文化里,由于个人发育成熟,就会有更多的同情心,更多的利他行为,更好的公共道德。

而在只强调集体忽略个人的文化里,尽管主流文化整天进行整体主义的教育,但人们自私、虚伪、冷漠。

民主国家的人民更有责任感,因为他从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中,感受到这个国家是他的。专制国家的臣民对国家比较冷漠,因为这个国家不是他的。

第六个命题,自制自律的人格,自组织行为,对抽象的公共权威的服从。康德:“在我头上有灿烂的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服从抽象的公共意志和公共权威,不是服从某个人。个人主义不是自私自利。

三、中西个人主义是否可相互借鉴?

●(一)个人主义的内涵

●1.个人主义把个人当作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的核心和出发点。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因而具有最高的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

手段。个人主义主张个人的自由,反对国家对个人自主事务的干预。

2.个人主义仅仅把社会和其它大于个人的社会构成单位看作是个人的集合,而不是超越或凌驾于个人之上的东西。

●3.个人主义在本质上是关于自由的个人主义。

●传统集体主义: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其自身决定的,而是由这个人所属的集体(如

阶级)决定的。

●个人主义则认为,一个人的价值,是由其自身作为一个人所决定的,与其出身无关,

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价值是平等的。

4.个人主义不否定社会的存在,及其给人类的生存所带来的好处。在自由社会中,任何团体的“权力”都是从其成员的权利中引伸出来的,应是个体自愿的选择和同意的产物。5.个人主义不承认任何集体的善业有内在的价值,这样的善业只具有工具性的价值。集体的善业只有在对个人有价值时才有价值。阿克顿勋爵在很久以前指出的:“凡是把一个确定的目标作为国的最高无上目标的时候,不管这个目标是阶级利益,是国的安全或权威,是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或是对任何意理的支持,这个国必定在这个时候变成专制的。”

个人主义认为指导不相识的个人之间的合作原则也应该是抽象的、预先确立的,这些规则是对事不对人的。

6.个人主义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强调个人对自己的责任。个人的成就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在一个封闭的集体主义社会,个人无权对自己的生存负责,国家则声称要承担对个人的全部责任。法律和社会文化都侧重保护集体的权益而非个人的权益。个人被要求去牺牲自身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只能唯有权势者之命是从。

7.个人主义认为,具体的个人是一切社会分析、

认识社会观念的逻辑出发点;人的价值和权利先于对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的思考。

任何集体行动都是由各种具体的个人行动构成的。集体行动是个人行动的结合。

8.个人主义的哲学源泉之一是理性在人性中的位置和份量。所有的人都是有理性的,所以所有的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其价值是相等的。

另一方面,每一个人的理性又是不充分的、有缺陷的、非全能的,所以我们不能赋予任何一个(群)人统治他人,替他人思考、替他人作出决定的绝对权力。

一个人自行决定最值得追求的目标和价值,乃是一个自由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尊奉个人的自由,意味着我们绝不能将自己视为裁定他人价值的最高法官。

(二)对个人主义批评的反思

1.个人主义不是一种鼓吹贪婪、野心、自私、权力的伦理学,而是关于自我发展的

伦理学,是一种最贴近人的本性的伦理学;是一套如何使人类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和整个社会制度更贴近人性,而不是扭曲、乃至违反人性的政治哲学。

2.个人主义受到的另一个常见的指责是:它强调个人竞争,制造冲突,排斥合作,

使社会成为一盘散沙。个人主义常常被误解为主张个人是独立、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外的。从这一误解中产生的另一个观点是,个人主义与合作是不相容的。

反思:个人主义主张契约论

中国由来已久的“一盘散沙”的局面不是真正的个人主义造成的,而是虚假的、以集体为名行个人之实这种伪个人主义造成的。

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在中国影响不大。

3.对个人的自由和人类福祉的最大威胁,不是普

通个人的自私,而是以集体为名义的自私。阿马蒂亚森:饥荒从来没有饿死过统治者,

而只会饿死普通人。饥荒不是自然灾害,而是人祸。

(三)折衷的可能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相互对立的立场,两者中间没有平衡点。

2.集体主义国家的宪法规定,国家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个人主义的国家规定个人的财产神圣

不可侵犯。

3.个人主义认为,个人自由的权利是本,集体(国家)的自由是末。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国家)的自由与权利是本,个人的自由与权利

是末。

4.集体主义把生存权和发展权解释成一种集体的权利,这种集体的权利不属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而是属于国家和政府。

折衷:

1.从个人主义出现的社会条件看,个人主义与市场经济、市民社会是结伴出现的。

2. 个人有权选择他们生活在其中的制度结构。

3.个人的权利是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4.争取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取自由;争取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取人格。

5. 通过中西对比,可以发现己之不足,以补己短,实现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1f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