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考历史备考经验交流探究高效课堂+提高中考成绩

更新时间:2023-04-05 14:4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中考历史备考经验交流探究高效课堂提高中考成绩

——

今天,我想就2014年中考历史试卷的特点、我校在2014年中考复习备考中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培养后进生和优生从而提高中考成绩的一些做法、我校历史学科存在的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

第一:对2014年中考历史试卷的评析

我觉得,2014年中考历史试卷遵循了《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试题总体难度与去年相比有所提升。试题立足课本而又高于课本,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解能力。试题重视创设问题情景,突出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重视与高中新课程的衔接。试题图文并茂,文字简洁。

1、立足课本,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尤其是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试卷的命题立足教材,立足初中历史教与学的实际。试题中考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马关条约》、西安事变、百团大战、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改造”、中美建交、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内战、章西女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甲午战争、俄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南京条约》、“三角贸易”、新航路的开辟、辛亥革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从全卷看,试题以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面展开,强调准确记忆,正确理解,这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自己的阅读、分析、归纳和探究深化认识提供了科学思路。

2、试题侧重考查学生重要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更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份试题中30%的题都属于考查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题目。

3、试题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注重学习的过程和交流的考查,试题设计了开放性问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4、重视与高中新课程的衔接,试题形式多样,有文字材料、图片、图示,试题选材鲜活,与时政接轨。这些题目注重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运用及迁移能力的考查。

5、不足之处开放性试题的开放度不够,考生易拘泥于教材,未必能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今年的中考试题对我们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以下启示:首先,教师要在关注初中教学的同时研究高考和高中历史教学,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史料教学,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规范表述的能力。其次,学生也要转变学习方式,改变死记硬背的照搬照抄的学习习惯,逐步掌握通过史料分析和探究来认识、理解历史的学习方法。将所学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第二:我校2014年中考备考的几点做法

2014年中考我们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难题。之所以时间紧、任务重是因为我校历史专职教师长期缺编,只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历史学科教学,学生在七、八年级时没能把基础打好、且绝大多数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因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夯实历史学科基础的任务都挤到了九年级去完成。就是在这种困难下,我们毕业班的两位历史教师以学生利益为重,宁可自己苦点累点,也不给学生的中考拖后腿,经过努力,在今年的中考中,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总结了一下能取得成效应归因于以下几点:

(一)精心上课,精耕细作。在历史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事物一旦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探索,且乐此不疲。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使课堂高效,提高考试成绩,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结合我多年历史教学实践,现总结一下前阶段历史教学中的体会。

1、精彩导入,诱发兴趣

导入策略是多样的,往往因人而异,我常用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图片导入。首先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诱导学生自发的在看中想,小对子间看、讲、听,并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交给互助组。借此以静牵动,用静态的图片就能激活学生的大脑兴奋点。例如:《鸦片战争的烽烟》中我播放了一张带露的漂亮的罂粟花图片或一杆锈迹斑驳的“烟枪”图片。先给图片,然后质疑以此导入。学生在看中动脑、在看中筛选,在看中记忆,起了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种:音乐导入。因为大多数学生对音乐比较感兴趣,所以用歌曲导入也是我常用的方式。如:《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我就用一首《春天的故事》导入,让学生在听中想,在想中自然而然的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第三种:时政导入。中考虽然考历史问题,但问题切入点的选择常青睐一些时政热点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在上课时注意联系这一点。如:在教学《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时,我就自然想到了当年“日本购岛闹剧”的有关要闻导入新课。

2、疑问妙设,借疑激趣

教学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巧设一些疑问给学生,故意使其感觉“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激励他们探寻“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他们找到“又一村后”,成功的快感就会油然而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求知的兴趣。要想达到这一效果,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认真研究问题设置的科学性。整堂课的设问要把握好层层设问的适当梯度,梯度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的设问实质上是给学生搭建一架能向上攀附的梯子,辅之以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把学生推向“又一村”的境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自觉的学到了知识。

3、情景创设,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言:“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景中,让学生情感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我没有拘泥于教材,选讲了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的战役——飞夺泸定桥。红军好不容易跳出敌人的重兵包围圈来到大渡河安顺场渡口,蒋介石恼羞成怒:“我非把毛泽东变成石达开第二不可!”派几十万大军向大渡河边合围而来,红军命有倒悬之急,形如磊卵之危!大渡河曾吞噬了石达开全军,也不会轻易让大批红军渡过。当五月二十六日毛、周、朱来到安顺场时,刘伯承正在为只有三只小船无法满足大部队过江的需求而发愁。红军必须迅速渡河,但连续几次架桥,都被桀骜不驯的急流冲垮了,仅靠三只小船一次次来回摆渡,三万多红军得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全部渡过去,而追敌薛岳的先头部队已到西昌,杨森第二十军的先头部队已达金河口,离安顺场只有几天的行程。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把红军全部渡过大渡河,红军才能彻底摆脱石达开全军覆没的命运。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沉着冷静的毛泽东等人研究决定,兵分左右两路,循大渡河溯江而上,夺取泸定桥,大部队从泸定桥过河。

从安顺场到泸定桥约170公里,红军要赶在敌人增防部队到达之前夺取泸定桥,越早越好,要求必须两天半赶到。然而,一个可怕的疑问在红军心中冒出:泸定桥是否已被敌军炸毁?泸定桥是当时千里大渡河唯一的铁索桥。红军前途未卜。泸定桥、红军的生命桥!只有抢占了它,红军才有生还的希望啊!1935年5月27日先头团红二师四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从安顺场出发,边打仗边行军,昼夜兼程,与时间赛跑,向泸定桥西桥头奔去。红四团一昼夜高速行军达120多公里,赶到了泸定桥,泸定桥还在,可是,桥上所铺的木板早已被敌人拆掉,只留下13根碗口粗的铁索横着。泸定桥的敌军做梦也没想到红军来得这么神速。红军向西桥头的守敌发起了突然袭击,一举夺取了桥西阵地,与对岸桥头一个营的守敌隔江对峙。敌人认为红军在无法泅水、不能船渡、也不能架浮桥的情况下,要想过河,铁索桥是唯一的选择。而自恃铁索桥已为炮火严密封锁,红军要么中弹身亡,要么坠入滔滔大河之中,插翅也难飞过泸定桥,所以他们狂妄地向红军叫嚣:“你们过来吧,我们缴枪了!”“有种飞过来!”“为什么不飞过来呀!”面对敌人的挑衅,战士们响亮地回答:“老子不要你的枪,要你们的桥!”“你们等着缴枪吧!”。二十九日下午4时,经过长途行军、仅仅休息了几个小时的红军战士从西岸发起夺取泸定桥的进攻。22名敢死队员以连长廖大珠的率领下匍匐着铁索,冒着呼啸的子弹,向泸定桥的另一端冲去、敌人见枪弹阻挡不了红军前进,“天下有如此不怕死的人!”敌军中有人惊呼。敌军惊呆了,竟然忘了开枪!等缓过神来,红军已快攻到桥头,敌人见势不妙,就在桥头集中拆下的桥板和稻草上,浇上煤油,燃起熊熊大火,力图用火阵阻挡红军的前进。“这是怎么回事?”冲到敌人桥头的战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火,一时愣住了。站在岸这边的政委杨成武一看着急了,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振臂高呼“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拿出你们的勇敢精神,冲过去!莫怕火!冲啊!敌人跨了!冲啊!冲啊!”听到政委的喊声,敢死队的勇士们顿感勇气倍增,他们勇敢地冲向敌人的火阵。冲在前面的廖大珠抓下着了火的帽子扔在一旁,带头冲进火阵。其余的壮士紧跟其后,穿过了敌军的火线,冲进敌军的阵地。战友们见敢死队在对岸得了手,杨成武一马当先,率领第二梯队的三连战士冲向铁桥,边铺木板边前进,冲到对岸,经过两小时的激战,守敌大部被歼。真可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啊!泸定桥被我英勇的红军夺下。大渡河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导演的一幕最威武雄壮的活剧。石达开没走通的路,朱毛红军走通了!美国国家安全助理曾说:过不了泸定桥,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可过了桥,又迎来雪山的考验。“瑞士的军刀理论”,是谁在描画红军的战争艺术?答案不言自明,是世界上最智勇的红色军人!学生们一阵紧张一阵欢喜,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教师精彩的讲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犹如身临其境,为红军的命运时

忧时喜,深深地被红军的勇敢精神所感动,从而激发起学生想进一步了解长征的欲望。然后给学生创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材料,讨论红军长征精神。通过听、想、讲,小组再汇报各组的讨论结果,经过汇总,学生在看中了解、在听中记忆、在想中强化、在讲中巩固知识,在多角度的参与中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有效地避免了教学活动中的疲劳。

4、“如簧巧舌”,触发兴趣

在人的各种感官中,听觉的作用仅次于眼睛的功能。听觉在教学的丰富内心体验的整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上师生互动时往往一句振奋人心的话语就能够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起到一“听”钟情的效果。因此,语言就成了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语言是一堂课的关键。有教育家曾说:“教育语言应是导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之功效。”作为教师,在加强自身语言修养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讲”,培养“讲”得满腔热情、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具有演说家风范的学生,鼓舞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学科。

在讲《南京大屠杀》这一节时,我用生动、激昂的语言精彩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再现了当时惨烈的场景。学生们听后群情激愤,既对无辜死难者的遭遇痛彻心扉,又对日本帝国主义之野蛮行径切齿痛恨。同学们不禁异口同声喊出“打到小日本”的声音,教室里顿时“骚乱”起来。当学生在讲自己的感想时,情绪充盈,群情激愤,极强化了关键教学要点,又锻炼了表达能力,学生的爱国激情被熊熊点燃,同时也触发了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5、现实联系,深化兴趣

因时空阻隔,对许多历史问题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时间久了,他们总感到历史教学是陈年旧账,尽放马后炮,中看不中用,会产生厌恶情绪。古人有云:“六经皆史”,而我说“百姓生活皆史”,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调动学生的“想”、“做”等活动深化学生学习兴趣,促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历史课堂彰显巨大的魅力!

在2014年中考复习中,联系现实,我们设计了“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一五’计划实施60周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热点名词‘中国梦’”、“东海问题”、“南海问题”、“奥巴马的连任”等几个热点专题,使学生充分地“想”,并学习合作探究,积极地“做”,深化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中考历史复习的有效性。

不同的激趣策略使课堂教学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小组互动方式教学又发挥团队合作学习的力量,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就能激发学习兴

趣。当单调呆板的历史课堂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紧密相连时,更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欲望,这样的历史课堂,往往是有效的,有魅力的!

为了上好新课,宁可慢一点,也不留知识的死角。我们将中考考点编成学案,并将学案汇编成册。上课时,将学案与课本结合,优生班要做到全落实,普通班做到过半落实,慢工出细活,我们直到2014年四月底才结束新课,尽管我们结束新课比较迟,但我们的学生既学习兴趣培养起来了,知识也落实比较到位。

培养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后、再辅之以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与应试技巧,就可谓如虎添翼了!且有了学习兴趣还可取得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何愁提不高后进生、培养不好优生、提不高及格率和平均分呢?然而,如学生没有“兴趣”这一前提,再好的复习方法与应试技巧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历史教学中最至关重要的。

(二)结合学生实际,打破旧有复习习惯。根据学情我们将以前一直流行的“复习三部曲”改为“复习二部曲”,即系统复习和综合复习(即模拟复习)。我们之所以将系统复习和专题复习合并,是因为在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时,要将世界近现代史的有关内容融入进去,这样做可以节约时间。为了搞好系统复习,我们还将中考历史知识分成三大块,即识记、理解、运用三块。分解给我们两位老师,以问答题的形式将中考所有知识点汇编成册,从2013年四月底开始,每周利用一个晚辅进行分层教学,即下等生只要求识记部分、中等生要求识记和理解部分、优生则重分析与运用部分的背诵。背诵的办法是将学生分组,由组长负责,老师抽查。后来突然得知不闭卷考试了,我们及时改变了应对策略,改背诵为阅读、理解。再说,中考考点多达80个,而每年考试只涉及到20多个且零星地散布在三册教材中,对于学生来讲尤其是后进生无疑是深海寻针!为了应对开卷考试,更为了方便后进生,我们手出新招:按《考试说明》把每一课的考点找出来并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指导学生在目录里相应的课题后做好笔记,以便学生应考时能迅速、准确的找到要找的知识点。到了综合复习阶段,我们又将中考知识点和易错题汇成几个大问答题,两张试卷,在考前进入强化训练,保证复习效果。

(三)落实周考,覆盖考点。我校从4月1日开始一直到中考前,一共要进行七次周考,由教师出题,题目不得重复。我们利用这七次周考,力争做到考点的全覆盖。在评讲周考试卷时,我们做到了不仅是评讲试卷,还利用该试卷进行评讲相关的历史知识,力争让周考试卷的作用最大化。

(四)以教科书为本,选好用好教辅资料。复习中,要选好一本资料,用好一本资料。我们学校在复习时遵循“两书两卷”,“两书”指的是“教科书”和“校选资料书”,“两卷”指的是遵义市联考模拟试卷和根据我校学情自己编制

一张补充试卷。用好了“两书两卷”,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果,何乐而不

为呢?

三、我校在教学和备考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或者说是困惑:

1、时间不够:我校历史课专任教师欠缺等原因,学生在七、八年级时基础没打好,补基础这一任务就压在九年级来完成,所以我们九年级历史老师感到时间不够,压力很大,有时想把课讲精彩一点,但由于时间不够,只有作罢。

2、学生不爱学习历史,普遍家长对孩子的历史学习漠不关心,优生班也是如此,家长和学生平时只关心语数外理化,只是到了考前一个月毫无办法时才开

始拿起历史书开始读起来,那效果会好吗?

3、如何改变学生“开卷考试”就是“开书作答”的错误观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1d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