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论述“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

更新时间:2023-10-04 01: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请论述“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

中国近30年的高速发展已使中国由文革期间的衰败与积弱积贫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最重要的举措莫过于改革开放,而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石中一条重要的经验那就是“摸着石子过河”。事实证明,“摸着石子过河”是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在自我发展中不断自我纠错与革新中较为稳妥、不等不靠的主动式改革的发展模式,一条经过实践证明的成功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政策制定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讲话称:“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陈云文选》第3卷第279页)。邓小平对陈云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说”完全赞同。邓小平说提出的“要坚决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摸着石头过河”,是在勇敢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对于大胆解放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是一种适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的决策模式。我国新时期的政策制定也是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形成了“摸着石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也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中国改革治理的基本思维范式。

“摸着石头过河”出于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胆子要大,但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看到不妥当的地方就赶快改。这句话看似普通,却蕴含着当时符合当时改革开放我国实际情况的一种决策模式。我国新时期的政策制定也是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形成了“摸着石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这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政策制定中的一条重要经验。有种说法是现如今的中国不需要在“摸着石头过河”,其实指导中国改革治理的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法并没有过时,相反,它应该成为今后中国改革治理的基本思维范式。因为“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开30年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上,从最开始就没有先例而只有最终的目标,这就很容易走上“教条主义”。而“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坚持从实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揭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摸着石头过河”是将理论统率性与实践第一性科学统一的生动体现。改革之初,中国实行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策略,以林德布洛姆的术语来说,这是一种渐进性决策模式,它以“积少成多”和“稳中求变”为基本特征。渐进决策模式就如前所述的一种基于“策略性”的分析,政策是依靠“试错”的过程渐进调适的。诚然,这条理论的问题在于必须兼顾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终极目标,如果只注重眼前的,即时的和有限的问题,那么就会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我们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模式了,就必须兼顾总体规划下的“试错”、发展中的“试错”。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论认为,人的实践总是需要认识做指导的。而人的认识又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组成。在新社会实践之初,感性认识的指导无疑起着第一位作用,但即便有了理性认识的指导之后,感性认识的指导仍然是不能缺位的。这是因为,实践是常新的,只要人们在实践着,就需要新的感性认识的引领,亦即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理性认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取代感性认识的作用,且必须时刻与感性认识保持密切联系,才能使自己不致陷入枯竭。所以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而言,“摸着石头过河”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亦证明,“摸着石头过河”的哲学思维不

可抛弃。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取得都可以看成“摸着石头过河”的结果。目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遇到的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只有继续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总结新经验,社会改革才能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总之,“摸着石头过河”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维,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抛弃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1b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