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课程内容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3-15 08: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校本研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最终付诸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我认为确定目标任务首先要基于实际,先了解教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确定目标任务,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具有实效。目标任务的确立要依据本组教师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现状而定。确立校本培训目标任务要具体,易操作。要充分体现课标理念。要让老师们意识到研修的重要性,要明确每个教师的职责,并制定考核方案。校本研修应该立足本校,从细微处着手。

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学语文的流程是怎么样呢?就是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指导运用”的步骤设计教学。就像上面提到的香港老师的这个课例:首先领会什么叫画流程图,然后让同学去尝试运用,让学生去独立运用。教师教什么非常清楚,学生领会了以后就去实践,去实践。这才是一种“语言学习型”的教学流程。

《鱼游到了纸上》语文目标应该是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目标指向人物品质是怎么表达的,这才是语文课程内容。《称赞》目标定在”学习如何得体地称赞别人“,这是在学习语言交际。《桥》这篇课文教学可以围绕这一个知识点设计教学过程:先让同学想,前面如果点出他们是父子关系,行不行?当然也可以,你读一读,现在这样写了,有什么好?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课文最后揭开悬念,能够增强文章吸引力,有悬念感。那

么这个方法怎么用?老师另选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结果,让学生模仿课文修改,最后揭开谜底,这篇文章该怎么改?改了以后有什么效果?这样就把这堂课学到的方法在实践中操练了一下,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这一方法。这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

依据认知规律有效设计教学流程。其教学流程应该是“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的过程。

《桥》教材解读

故事发生在一个黎明,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全村一百多人惊慌失措,仓惶逃命,而唯一的通道是村子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身为党支部书记的老汉准确地做出判断,早早赶到木桥前“等候”乡亲们。老汉的沉着坚定和崇高威信,让慌乱不堪的局面一下子镇定下来。然后,老汉指挥大家过桥,并特别强调“党员排在后边”!这时,党员中出现了两个不和谐音:一个高喊“党员也是人”,一个插到了队伍中。老汉给予了有力回击:请信念动摇者“退党”,将插队的党员毫不客气地“揪出来”。最后等到老汉和“插队者”过桥时,两个党员互相推让起来,然而,就在此时,木桥倒塌,二人都被洪水卷走了??故事在结尾时揭示了两人的关系:他们分别是一个老太太的丈夫和儿子。

这篇小小说能在短短七百字的篇幅内,表现如此丰富的内涵,我们不得不对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击节赞叹!

个字,就把我们带到那个可怕的情境中。随后,又有四次写到洪水:“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告诉我们情况越来越危急,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生存的机会越来越小??这样的环境渲染,着墨不多,却一步步烘托出人物沉着冷静、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此外,全文段落多达27第二、作者用极简短的文字刻画出一个高大的人物形象。作者对老汉的刻画,紧紧抓住了老汉的神态、语言和动作加以表现:“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一头豹子”这两个神态描写的比喻句,分别表现出老汉当时的镇定、愤怒;“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少废话,快走。”这是文中老汉所有的语言,简洁明确,铿锵有力,富有个性,对群众的爱、对少数自私的共产党员的不满,界限分明;“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一“揪”一“推”,意味深长,使得老汉的形象更加丰满起来。

字的狭小空间里,作者竟也能做到“尺水兴波”,让读者的心一次次被揪起来,从而一步步加深对老汉的认识,文章的主题也因此得到一步步深化。且看小说的一波三折:人们惊慌失措,奔向救命的木桥,“死亡逼近”“100第四、作品巧妙的结尾震撼读者的心灵。读到故事结尾,我们才明白,原来老汉和那个小伙子竟然是父子关系!在儿子插队企图早点过桥时,老汉却是那么冷酷无情!如果那个小伙子是一个跟老汉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党员,我们对老汉的行为尚能理解;可那个小

伙子是老汉的儿子,父亲对儿子如此不通情理,实在让人接受不了!难道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吗?难道父亲愿意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去死吗?接下来,老汉的行为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他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他希望儿子活下去,对儿子吼道“少废话,快走”并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他是爱孩子的!但是,为什么老汉爱孩子却还要把儿子揪出来呢?那是因为:在群众和儿子之间,他首先想到的是群众!那是因为:他和儿子都是共产党员!这样的结尾,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带给读者极大的震撼!小小说的魅力得以更好地彰显。 文中准确的用词堪称典范,如动词:“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一句中这个“揪”字就准确地表现出当时老汉情感之愤怒,力量之大,速度之快。老汉的两次“吼”,内含却不相同,第一次是愤怒地吼,对儿子的表现十分不满;第二次是关心地吼,希望儿子能尽快逃脱洪水的魔掌。“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一句中的“推”和前面的“揪”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孩子的爱全部浓缩在这一个字之中。再如四字雅词:势不可当、你拥我挤、跌跌撞撞,也很准确地表现了洪水的迅猛和人们的慌乱。

还有学生要问:为什么一定要老汉和小伙子被洪水冲走呢?——这仍旧是作者表达的需要,两个人的离去,结局是悲壮的,给人的震撼是最巨大的,这就是悲剧的力量!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喜剧的结局,然而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喜剧,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有时候就必须面临

死亡的考验!事实上,多少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无法统计!现在如此,革命战争时期更是如此!

文中还将老汉比作“一座山”,我觉得颇有深意。“老汉”和“山”之间有什么相似点呢?“山”在人们心中,是高大的、坚固的、不可动摇的,而此时,面临可怕的洪水,人们都慌作一团,只有老汉那么镇定,那么冷静,毫无惧色,洪水面前岿然不动,老汉给人的感觉不就像山吗?当有个别共产党员信念动摇时,甚至自己的亲人违背党的宗旨时,老汉丝毫没有动摇,而是坚决予以“回击”,老汉坚定的信念不正像一座不管什么力量都无法撼动的山吗?后来,老汉将生的一丝机会都让给了儿子,这沉甸甸的父爱不也如山吗?老汉牺牲了,但是他的光辉形象永远屹立在人民群众心中,这不也像一座永远令人敬仰的高山吗?

只是,读到文章的结尾,我个人还是觉得有些许遗憾:小伙子这个角色的安排固然有衬托和丰富老汉形象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是不是也削弱了老汉的形象呢?老汉是党员,他儿子也是一名党员。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老汉是党支部书记,受全村人拥戴,那么他儿子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应该是一名好党员才对,怎么会在关键时刻的表现比所有党员都差呢?这是不是在给老汉脸上抹黑呢?这不能不说是文章的一个遗憾。

老太太来到儿子的坟边,看见村里最老的阿婆蹲在那里,一边烧纸钱一边喃喃说道:“孩子??你爹冤枉你了??那天你是为了扶我过桥啊??你爹他对不起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17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