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30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 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更新时间:2023-09-27 19: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名句,它告诉我们: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应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爱学、学会、会学”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接受与掌握知识、技能主要取决于学,学是教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于此,有效的数学教学,是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去探求知识,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唱主角的舞台,这样才会有助于提高和发展智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这也正是所有数学教师所期盼和追求的目标。

笔者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根据笔者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

一、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学生为主体的保障。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参与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的各个方面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因此,教师要坚决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真正吸引到教学当中来。但是数学是枯燥的学科,吸引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师生情谊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与我关系不错的学生在跟我谈心时告诉我,喜欢数学老师,就学数学;与数学老师关系不好,就不学数学。因此,我想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以一种权威的形象出现,学生对教师心存敬畏,这样就会拉开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尤其在课堂上,学生总担心回答问题出错,更造成一种心理紧张。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使两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其次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更甚者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要主动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为人师表,处处表现出一位年轻教师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自己的言行举止于不经意间感染学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视教师如朋友、为偶像。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主动和不爱言语的学生接触,聊天谈心,询问其生活学习情况,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沉默寡言的学生变成上课踊跃发言

的学生。我会不定期的找些数学趣味题或者实际应用题,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这个过程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加和学生接触了解的机会,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只有教师真正了解学生,教师才能将自己的主导作用发挥到极致。只有学生真正了解教师,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了如指掌才能主动参与配合课堂教学,数学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二、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标十分注重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给予学生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1、创设生活情境

例如:在教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时候,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师:同学们都吃过兰州牛肉拉面吗? 生:吃过。

师:那么你们注意观察过拉面师傅是怎么拉面的吗? 生:先拉成一根,然后再对折成两根,再拉,再对折…… 师:那么他每次拉面的根数成什么数列呢? 生:等比数列。

师:好。如果问大家,当拉面师傅拉到第21次时,一共拉了多少根面?

生:(学生试图计算,但没有结果) 师:这个结果是1048576根。

这个惊奇的数字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怎样去计算这些数字,这时老师及时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他们进入新课,这样就为学生自主探索营造了氛围。

2、挖掘生活素材

例如在教学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时,给出定义之后,可以让学生试着说一些事件,然后让其他同学判断是什么事件。学生积极举例,如:今天下午学校放假,明天下雪,数学老师今天穿红衣服,教室的玻璃脏了,黑板要融化了,太阳从西边出来等等。课堂上,我利用学生自己举的这些事件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这样,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让学生参与了课堂。

3、捕捉生活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设置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活动中,自觉地发现、理解数学。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市里有两家网吧,A网吧每小时收费1.5元(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算);B网吧的收费原则是在第1小时内(含恰好1小时,下同)收费1.7元,第2小时内收费1.6元,以后每小时减少0.1元(设每次上网时间不超过17小时)。那么,问:你愿意去哪个网吧?

由于“上网”本身就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件事,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是实现学生为主体的精髓 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枯燥无味的理论往往是学生厌学的原因,教师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1、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要求其对课堂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了解,只有了解才能主动地参与进来。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初向学生提出自学要求时,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学就是先把书看看而已,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自己水平差,书根本看不懂,自学是对成绩好的学生讲的,针对这种状况,我的做法是:刚开始,提出的要求比较低,但内容却比较具体。新课教学之前,我会先弄清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数学定理或方法有哪些了解,学生要学习新知识还需要补充哪些内容,需要补充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11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