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A知识点梳理(重点版)

更新时间:2023-11-10 06: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学A章节知识点梳理

注意:1.本部分知识点梳理主要涉及多选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单选题知识点见教材勾画和补充部分。

2.粗体字加下划线为名词解释。

绪 论

1、教育学: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事实:具有广阔的含义。①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是 存在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感知、可人事的事物。②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的教育实践。

教育问题★:当教育问题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工作者议论、评说,进行回答、解释我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教育问题★才是教育科学的开端。

2、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情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简答题:

1、情境教育学的主要构成纬度:是由★情境线索、理论线索和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纬度构成。 2、教育情境的介入对教育学研究产生的影响: (1)深化理论学习 (2)典型示范引导 (3)逼真模拟练习 (4)知识转化技能 (5)理论联系实际

3、情境化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 (1)加强了教材的教学法功能

(2)帮助任课教师克服缺少中学教育经验的局限 (3)引起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型的变化 (4)引导教学内容的更新

第一章 教师——认识教育 第一节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

教育应该干什么 ——教育的目的、目标 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

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教育的效应(教育的功能结果) 一、教育的定义:

(一)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质的规定性: 1.一种社会现象

1

2.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3.培养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要素:

教育系统:1.成分上分★: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制度、教育方法 2.层次上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教师:活动的主体,社会的代表)、受教育者(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学习的主体,其积极的活动是良好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教育影响(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

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以教育为目的吧受教育者作为对象,以其自身的活动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变化。他把教育的影响作为手段,用它来吧自己的活动传导到教育对象上去。

受教育者★:是教育教育实践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和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教育影响是教师主观目的和学生客观发展规律的结合和统一。 (二)教育要素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三)教育的发展:

线索:远古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农业时代社会=封建社会教育)——现代教育(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各个时代教育的特点:

1、远古教育★★★: 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 2、古代教育★:教育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 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

教育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3、现代教育: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商品经济的普遍发展和社会大机器生产是其产生的条件。

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特点★:发展性、生产性、商品性、科学 性、民主性;

第二节 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定义与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第二部分是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2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德育放在第一位); (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三、教育的目标层次:

教育目的(国家层面)——教育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层面)——课程目标(课程层面)——单元目标

(一)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总目标。

(二)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

(三)课程目标:依据教育目标制定的各种教学、教育活动的课程标准,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德、智、体等教育大纲中。

(四)单元目标:即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项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这是依据学校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由教师制定,并可进一步分解,具体编制为课时目标或某一次教育活动的目标。

教育目的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实现。 四、教育目标的分类★ 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意领域 五、全面发展教育

(一)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二)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三)德育: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四)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五)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第三节 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遗传★(物质前提、现实可能)、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对人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

?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可能性,但不决定发展

?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制约作用:“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影响全面、系统、深刻

? 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动力★:如兴趣、爱好促进学习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

3

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 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最近发展区)

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方面不平衡;不同阶段不平衡) 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育个体功能的概念与内容 1、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1)个体社会化的定义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2)个体社会化得内容:

政治社会化(通过教材和教师) 道德社会化(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 性别角色社会化 2、促进个体的个性化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制约”和“促进”★表明教育和社会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教育同人口的关系: 1、教育同人口数量的关系:

(1)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同人口质量的关系: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教育能够对青少年进行培养;教育还具有调整社会人才构成与流动的功能。 (二)教育同物质生产的关系: 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三)教育同社会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 (2)政治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实现对教育的影响; (3)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三个手段是法律;

(4)政治还可以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施加影响 2、教育对政治的作用:

(1)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 (2)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4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阶级或阶层的选拔; (4)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四)教育同社会文化的关系★: 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 (2)促进了学校与社会联系;

(3)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身心各方面发展; 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必不可少的手段; (2)对文化的普及;

(3)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五)教育同科学技术的关系: 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 (1)可能影响;

(2)可能影响转化为现实影响; 2、教育对科技的作用: (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向科学提出在教育应用上技术化的要求。

第四节 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教育效应★

一、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 (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二、现代教育的特点: 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 三、传统教育的特点:

优点: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强调教师的作用;教育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倡班级授课;注意观察、实验等 缺点:

? 培养目标上,重视知识,忽视能力

? 教学内容上,重视知识的纵向联系 ,忽视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 ? 教学方法上,注入式,满堂灌

? 教学形式上,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外渠道 ? 师生关系上,重视教师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第二章 教师——了解自己

教师:受社会委托,灾教育机构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专门人员。 教师职业情感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促进”。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0z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