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作文教学方法谈

更新时间:2023-09-29 01:07: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学语文课作文教学方法谈

高文娟

(西安市户县南关中学,陕西西安710300)

摘要:要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就要把学生从学习的重压下解脱出来,让他们亲近美丽的大自然,把孩子们从反反复复的抄写中解脱出来,尽情的体验自然之美。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充分调动其审美主动性,强调他们把自己的情感、个性,通过想象移入物、景,写出“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真切感受来。并要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动静结合的进行观察,从而让自然之美在学生的作文中闪光。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作文;教学方法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作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表现和反映伦理亲情等社会美,也应帮助学生发现自然美。“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尽管大自然的美到处皆有,但由于种种原因缺少发现,也就得不到美的感受。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眼,集中地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呢?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学生从学习的重压下解脱出来,让他们亲近美丽的大自然 “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也就无从谈起。”我们的学生长期受困在由家庭到学校,再由学校到家庭的单调的直线式的生活里,大自然的风霜雪月、花鸟虫鱼,他们可以熟视无睹;周围的车来人往,世事变迁,他们可以漠不关心。美丽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都因压力而无情地隔在他们的身外。切断了学生与自然的联系,阻截了作文之源,导致脱离实际的作文四处泛滥。在他们的笔下,天空或是晴空万里、瓦蓝瓦蓝,或是乌云翻滚、大雨瓢泼,他们一看到五星红旗升起,就想起了烈士的鲜血;一看到黄河就想起了父亲;一看到长江,就想起了母亲。让学生年复一年地炮制这样的伪作,能不愧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美妙的大自然么?叶开说“语文教育流水线,会把一个个像乔乔这样原本爱读书的孩子,在读教材做习题的过程中,完整地教成废品。”人们现在都说民国时期的学生作文清新自然,却不知道当年忘情于山水的一张张幼稚的面孔现在却被学习的重压压得无法抬头。所以要让学生发现自然之美,首先应把孩子们从反反复复的抄写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尽情的体验自然之美。正如刘白羽所说:“我像把美的世界拥抱在自己怀中了,我真想能有更多的人与我一同去体验这种感动,去感受东山笔下的风景,去欣赏风景之美”,所以才会写出那么美妙的文章。

二、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充分调动其审美主动性

我们的学生一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缺乏的除了上面所说的体验之外,还缺乏敏锐的感受力,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人们观赏自然往往是自然与人兼顾,人们赞美山的雄伟、海的宽广、松的坚贞、菊的高洁、鹤的傲岸等,不仅在于赞物,也在于咏人。正是由于有了人的品格,物才显得美。通过这样的阐释,学生会自然而然地练习以独特的心理来观照物和景的能力。不仅要启发教学中教师还要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尽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尝试在作文中表达美。

有些学生不善于发挥自己的审美主动性,他们的想象力被束缚住了,感受力也较差,在物景面前显得很被动,因而美之所得也贫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培养他们的感受能力,强调他们把自己的情感、个性,能通过想象移入物、景,写出“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真切感受来。例如:茅盾的《风景谈》,描写北国情晨,朝霞粉红,喇叭嘹亮光,两个战士如雕像一般站在岗位上的情景,则烘托了作者对这些英雄战士由敬仰之情。再如《故乡的榕树》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景引出故乡情,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如“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

如果你有思想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这哪里是对榕树说的?分明是呼唤着故乡的亲人,作者是面对榕树捧出一颗赤子之心,抒发感人肺腑之情。

三、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

观察一个事物,游览一处风景,应注意物景的多层次性和完整性。观察时要学生注意顺应自然面貌因时而变的特点。同一景物,在不同时刻,不同节令,不同气候、风貌各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有一段精彩的文字:“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段文字极为条理地记述了琅琊山朝暮晨昏、春夏秋冬景色的变化。观察还要学生注意因地而变的特点,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景物,观察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方位地进行观察,以达到发现美的教学目的。

其次,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动静结合地进行观察,因为观察总是在时间的流动中进行的,如刘白羽游览长江三峡时,既有长时的游览,又有短暂的驻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对瞿塘峡的壮美与优美是分层描写,对巫峡的壮美与优美是合写的,如“抬头望处,已是巫山。上面的阳光垂照下来,下面的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阳光”、“雾”、“云”、“霞”,这些都是属于阴柔范畴的景物,但在“雾”前加了“浓”,在后加了动词“滚涌”,在“云”、“霞”后加了动词“蒸”、“蔚”,便使景物由静变动,由优美变为壮美,这时刚柔便融为一体了。又如写第一峰:“山如斧削,隽秀婀娜。”前者是刚健,后者是柔媚,这正是苏轼讲的“刚健含婀娜”的那种刚柔相济的美。又如写巫山十二峰的诗意:“突然是深灰色的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前者令人恐怖、惊惧,这是壮美的最高效果;后者令人愉悦、陶醉,这是优美的本质特征。二者合而为一,令人张而后弛,其乐无穷。又如“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这时的壮美优美也自然融为一体了。刚柔相济,能创造出一种完美的意境,能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能给读者以多层面的艺术享受。教师这样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他们既能宏观把握,又能有所侧重,便会发现更多的美。

当然,要帮助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还不仅仅是这些方面。比如说:自然景物往往是人品的返照,是人品和人类社会的暗示与象征。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给他们灌输积极向上的思想,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养,这样学生便能更好地发现美。另外,同样是用历史的眼光观照长江,在苏轼那里固然有大浪淘沙的豪迈,但不免流露出“早生华发”的人生无奈;而在毛泽东眼里,却是另一番美丽景色,长江浩瀚无穷,然终归为人类降服。历史文化素养不同,美的感受也不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应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我在这里意在强调,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发现美,让大自然的美点亮学生的作文。

收稿日期:2011-10-15 高文娟(1979-),女,陕西户县人,西安市户县南关中学教师,中教二级。

【责任编辑 石晓博】 电话:13572063611

2

3

4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0i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