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5)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评估自评报告

更新时间:2024-03-26 11: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华师范大学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专业评估自评报告

二○一六年六月

西华师范大学本科专业评估自评报告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1 专业规划与实施

1.1 建设目标、思路与举措 1.1.1 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西华师范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0年获得普通本科生招生资格,并于2001年正式招生。该专业立足于本科教学,培养为地方区域经济、全国经济服务,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一方面,培养基础厚、口径宽,掌握坚实的电子信息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才市场需要的合格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具有较强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1.1.2 建设思路

积极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加资金投入,未来3年本专业教学业务费将投入100多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投入达到500多万元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建设将围绕该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1、探索构建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内涵建设。 2、探索建立一套完善的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3、加强课程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4、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构建一批开放共享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与企业联合共建集实验、实训、应用研发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密切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领域的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努力做到专业与电子产业的结合。

5、健全一套常态化的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保障制度。

总之,本专业总的建设思路是注重专业和电子产业的融合,以满足学生成人成才、就业创业为导向,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优化理论、实践两大教学体系,培养数学、物理基础和专业基础扎实,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具有本专业领域所必须的专业知识,能从事科学研究,同时能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备获取、运用知识能力和较强工作适应能力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应用型人才。 1.1.3 规划举措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体系。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为主线、以专业能力训练为中心、以“教、学、训”三结合为手段,依据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定位。

(2) 健全专业培养制度。推进学分制改革,加大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比例,在专业建设工作中,突出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

(3) 推进专业和产业的有机结合,加强和企业的合作。 2. 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按照“培养提高、按需引进、优化结构”的要求,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1) 采用在岗培训、校外访学、学历提升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知识、能力素养和教学水平。

(2) 根据专业教学的具体需要,引进优秀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力度。

(3) 开展“教学名师”评选,树立教学楷模和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等促进师德、师风的建设。

(4) 选派部分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教学研讨和学术会议。 (5) 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担任实践教学工作。 2. 课程建设

根据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规范建设课程。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教学大纲,2016年6月已完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和各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加强了选修课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比例。

(1) 建设1~2个电子信息专业核心课程。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实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2) 加强协同开发,开展1~2门网络课程建设探索,促进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平台。

(3) 开设10门以上专业任选课程,以工程应用为主线,侧重能力培养,力求使学生受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

3

从事设计、开发、应用的基本专业技能。鼓励学生按照专业兴趣、毕业去向选择相关任选课程。 3. 教材建设

本专业100%专业主干课程都是选用省、部级优秀教材或国家规划教材。

(1)建设1-2门适合二本院校的核心课专业教材。

(2)开展3-4门实践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包括基础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设计创新实验。 4. 教研和科研

大力鼓励教师跟踪本专业学术前沿开展教学和学术研究,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发表有较高层次的科研论文。发挥本专业应用广泛的特点,动员教师走出校园,服务社会,与企业合作,为南充乃至四川的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5.学科建设

以学科研究方向为导向,对现有的教师资源进行了整合,凸显电子信息处理这个研究方向,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6. 教学管理

落实教研室及教师间的听课制度,教研室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建立、完善与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检查及质量监控,保证教学质量。 1.2 专业发展特色

本专业经过十五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处理为重点的专业特色,具体包括电子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输。

(1) 开展校企合作办学

4

建立了西华师大-亿道电子物联网与嵌入式技术联合实验室;西华师大-美国国家仪器公司虚拟仪器实验室;四川长虹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与成都华清远见就嵌入式技术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有效解决了前沿技术实践教师不足的问题。

(2)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充分尊重行业专家和企业工程师的意见。改革后的大纲和内容能较好契合市场对人才的专业技术知识的需求。

(3) 学院由老师牵头,组织学生以项目的形式开展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每个参加的学生做出样品,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加强了项目团队的合作意识。

(4) 选拔有潜能的学生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和项目,承担部分科研任务,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养。

(5)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创办小微企业。 2 师资队伍建设 2.1 结构与素质

2.1.1 整体结构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3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博士5人,硕士7人,本科1人。已建立起以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为首、以较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为骨干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梯队,已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和梯队层次合理、学术专精的教学科研团队。

1.专任教师分类统计简况表

5

专任教师人数 具有博士学位人数 具有硕士学位人数 教授人数 副教授人数 讲师 5 7 2 3 6 13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 38.5% 53.8% 15.4% 23.1% 46.2% 2. 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具体情况

长期以来,本专业坚持教授、副教授均为本科生上课。符合岗位资格教师的比例达100%(含实验教学),而且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大多为副教授(含)以上职称。教授、副教授教学工作量年均在280学时以上。 3. 课程表 课程表见附录 4.“双师型”教师情况 目前学院有2名双师型教师 2.1.2 专任教师配置

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38.5%,高级职称达38.5%,本专业现有学生人数435人,专任教师13人,生师比达33:1。 2.1.3 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实验室专职人员总共2人,硕士学位1人占50%,本科学位1人占50%。实验教学由专任教师和实验室老师共同完成。 2.2 主讲教师授课情况

符合岗位资格教师的比例达100%,教授、副教授均为本科生授课、做学术报告,专业核心课80%以上由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担任。 2.3 教学与科研水平

6

2.3.1 教研与科研能力

2014年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科技厅项目1项、教育厅等其他项目10多项,经费130多万元;发表SCI论文5篇,EI收录论文5篇,ISTP论文5篇。2015年立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校级2项,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举办学术研讨会1次。

(1)科研立项

2014年至2015年在科研项目统计

项目数量 经费(万元) 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 1 24 省科技 厅项目 1 10 教育厅 校级 项目 创新团队 3 5 2 48 校级 项目 10 100 总计 17 139 (2)教研立项

项目数量 经 费(万元) 省教育厅 1 0.5 校级项目 2 0.4 总计 3 0.9 (3)科研团队

项目名称 编号 负责人 代显智 冯正勇 项目级别 校级 校级 经费 24 24 能量采集技术创新CXTD2015-13 团队 物联网技术 CXTD2014-12 (4)发明专利

专利发明人 唐正明等 代显智等 代伟,谢春茂等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申请号 201310316872.4 201310034338.4 201210064736.6 公开号 ZL201310316872.4 CN 103117676 A 102622929 B (5)2014年至2015年发表论文统计

数量(篇) 合计(篇) SCI检索 EI检索 ISTP与ISSHP CSCD收录 北大核心 省级期刊 5 5 5 100 5 1 79 7

2.3.2 教风与教学水平

重视师德和教学能力建设,于2016年5月组织了一次师德讲座,效果很好;教师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教学水平高,教法灵活多样,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学生普遍反映好;无教学事故。 2.4 师资培养 2.4.1 规划措施与成效

重视青年教师培养。选拔青年教师到校外进修;鼓励他们攻读研究生、博士生,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双师型”培养计划,深入企业,增加实际工作经验。

2.4.2中青年教师培养

1. 搭建平台,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组织广大青年教师深入切磋教学技艺,交流教学经验和方法;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师岗前培训。2015年邀请多位知名学者教授作了学术报告,扩展青年教师的知识面,帮助提高其科研教学能力。

2. 完善制度,激励青年教师学术发展

制定国内外进修教师人员绩效津贴补助、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量计算与综合考核办法,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开展业务进修。

3、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交流情况

近年来,共派出学科骨干教师(唐正明、周永宏、赖春红)到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有2名教师获博士学位回校工作;先后派出2名教师去华清远见培训,现已结束进修回校工作。我们还重视参加教研、教改交流研讨会,近三年来参加高等学校电路和信号系统、电磁场教学与教材研究会3次, NI学习培训2次,全国电子

8

信息类专业研讨会2次、全国高校仪器设备展销会3次,全国电气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2次。 3 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 3.1基础条件

3.1.1实验教学建设

目前,学院实验室用房29间,面积2612 m2,实验设备资产1135.03万元,台套数2587台(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设备有7台,价值177.452万元),建有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有实验室20余个。这些实验室可满足本专业涉及的所有课程的基础实验、设计实验以及创新型实验的教学需要。

建有电子信息开放实验室、电子技术创新实验室,可进行电路系统设计、模块电路开发、产品调试与测试、电路制作,元器件安装等,可以满足学生动手能力、课外自学能力的培养。

建有完备的电子电路技术仿真实验室1个和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平台1个,可完成大量复杂科学计算。

实验室有完备实验设备管理运行制度,设有专人管理和维护,实验设备完好,整个实验教学能有序高效地运行,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3.1.2 实习基地建设

现学院已有10个校外实践基地和1个校内实践基地。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接受工程训练,缩短学生与行业需求的距离;本校现有的1个信息技术类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2个开放的创新实践基地,供学生从事创新开发活动,可进行电路系统设计、模块电路开发、产品调试与测试、电路制作、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方面的训练。

9

3.1.3 专业图书资料

学校图书馆购置了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电子书等,购置或试用了国外数据库包括FiF外语学习资源库、ACS、IEEE网络电子期刊、Wiley-Blackwell网络电子期刊、Springer电子期刊、英语写作智能批改系统语料库科研平台、外文国外高校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环球英语多媒体资源库、EBSCO数据库等,可以满足本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所必要的文献资料。

3.1.4 专业建设经费情况

2014年投入72.8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建设;2015年投入65.2万元用于实验设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精品课程建设;2016年投入180万元用于实验设备、实训场地、师资队伍建设。未来三年还预算投入:2017年投入140万元;2018年投入130万元;2019年投入150万元,主要用于教材建设、教学设施、实验实训设施等。

除了学校每年正常下拨行政经费以外,教师还积极申报省级、校级各项教学专项资金,近几年已申请到的教学建设经费累计100余万元,包括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10万元、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费10万元、四川省电子信息工程卓越工程师专项经费80万元。所以本专业的教学经费渠道多元,经费充足。

3.1.5 实验教学

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构造了三个层次——实验教学、实习(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设计。

每门课程的实验分为三个层次:①基本训练型实验。②设计型实验。③ 综合型实验

10

在实验教学中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创新能力。

本专业实验开出率达到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要求的100%,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85%;实验室开放充分,时间长、开放范围及覆盖面广、利用率高。 3.2 实践教学

建立了校内电子设计实践基地,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学生骨干,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通过训练,为参加各种设计竞赛选拔和输送人才,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加强了和企业的联系,建立了数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长虹集团、九州电子等单位学习培训,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学习, 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组织性、纪律性得到锻炼。 4 教学改革与建设 4.1人才培养方案

4.1.1 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1. 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门人才。

2. 培养规格及要求

11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 掌握电子电路硬件、软件的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能独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得和处理信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表达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环境意识、管理决策意识、工程意识和经济观念。

4.1.2 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 即通识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创新创业环节。

1、通识课程

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律基础和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 使学生了解历史, 热爱祖国,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遵纪守法,养成良好习惯,有个健壮体魄,提高自身文化和艺术修养。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限选和专业开放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专业主干课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专业限选课设有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据采集与处理、电子设计竞赛实训、电子技术综合设计与实践;专业开放选修课分为学术性和应用型,学术型选修数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随机信号分析、集成电路基础、DSP技术及其应用;应用型选修语音信号处理、信号处理仿真与应用、模拟电路综合课程设计、数字电路综合课程设计、数字视频信号处理、信号处理软件综合设计。

3.实践教学课程

12

具体包括技能训练(电子工艺、印制电路板制作)和实践环节(单片机技术综合课程设计、EDA技术综合课程设计、实习/见习、专业实习、生产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3.实践创新体系

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创新教学体系。(1)综合实践, 专业实习(5周)、毕业实习(10 周)、毕业设计(15 周)等。(2)社会实践, 包括社会调查(假期中3 周)、社会服务、公益劳动等。(3)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竞赛以及发表学术论文都折算一定的学分,以鼓励和培养学生创新。 4.2 课程建设

4.2.1 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合理,教学总学时、学分适宜,选修课学分比例达总学分的39.4%,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达总学分的35%。各部分学分组成如下表所示:

学分及比例 课程类别及性质 学分 占总学分百分比 备注 小计 百分比小计 理论 52 实践 31.33% 51.20% 不计入 总学分 21.30% 6.42% 2.41% 1.20% 11.45% 0.60% 85 7.53% 0.90% 11.45% 3.01% 10.84% 5.42% 17.47% 17.47% 100% 理论 实践 通识平台课程 通识必修课 35.35 10.65 通识选修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程 专业限选课 4 19 19 6 2 1 5 9 29 29 6 专业必修课 12.5 1.5 专业开放选修 18 实践教学课程 创新创业环节 合计 107.85 58.15 166 64.98% 35.02% 4.2.2 教学大纲

13

2012年对培养计划中的所有课程包括实践性环节的大纲进行了全面的编制与修订,2016年对培养计划中调整的部分进行了编制。目前课程、实践性环节教学大纲完备、规范。

4.2.3 教案、讲义

所有专任教师的教案或讲义详实具体,都能做到认真备课,教书育人。

4.2.4 精品课程、优秀课程情况

目前学院有三门校级精品课程,教学效果良好,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4.2.5 教材选用

教材主选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学科领域公认的经典教材。在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则以自编教材、讲义为主。三年来,完成或更新讲义、指导书等教学材料10余种。 4.3 教学改革

1.教学改革措施

(1)针对重点专业建设中涉及的一些关键工作,组织教师组成研究团队。

(2)通过派出进修、国外培养、各种形式讲课比赛、观摩示范教学、老带新等方式积极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3)建立有效的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教学任务安排,统一教学进程、要求和方法、监控整个课程的教学环节,组织考试命题、制定评分标准等。

2.教学改革成果

14

(1)完成了教学大纲的全面修订,建设了2门独立开设的选修实验课程(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两门课程(单片机技术综合课程设计、EDA技术综合课程设计);(2)省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 5 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 5.1 基层教学管理

5.1.1教学管理制度

具体包括:1、课堂教学管理制度;2、教学检查制度;3、成立了教学督导小组;5、实验室管理制度;6. 卓越工程师培养办法。

5.1.2文件档案管理情况

本专业教学档案齐备。教学档案包括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命题质量审核表、教师听课记录、各类总结、毕业设计相关审核材料等。

5.2 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

5.2.1 培养方案执行

严格执行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有严格的调停课制度

5.2.2 教学管理队伍

全面响应学校和学院的质量监控,监控体系主要有督导组、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考核小组、教学质量监督与考核体系。

1、加强教研室主任工作职责,开展集体听课和观摩教学活动; 2、严格考核考试评价制度,实现考核、考试的客观、公正; 3、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高质量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4、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学改革研究、精品课程建设等

15

工作;

5、定期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和座谈会、日常教学管理信息反馈、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督导组评教、各类教学检查等日常质量监控体系。

5.3 学风建设与学生学习

实行专业教师点名、年级辅导员抽查、学生会实践部常规查课以及各班学习委员日报查课等四级联动机制进行学风考核;开展以“学风建设”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教学院长在学期初传达学校、学院教学要求,确保学生熟知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管理规定。

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评奖评优制度,公开透明做好评奖评优工作;择优选拔典型学生进行宣传,表彰其品学兼优的先进事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专业学生学习勤奋,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考风考纪良好。积极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通过学术报告会、专家讲座、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和学生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 6 人才培养质量

6.1 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强调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与应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建构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学校生源质量逐年提高,近三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学校的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6.2 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一)竞赛获奖

年度 2014 类 别 四川省大学生TI杯电子设计大赛 奖项 二等奖2个 级别 省级 16

2014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 三等奖4个 全国二等奖1个 全国过三等奖1个 四川省二等奖2个 四川省三等奖6个 四川省一等奖3个 四川省二等奖4个 四川省三等奖12个 全国一等奖1个 全国二等奖1个 全国三等奖1个 全国二等奖1个 全国三等奖3个 国家级 省级 2015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四川省赛区TI杯比赛 2015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 省级 2015 2016 2016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 国家级 省级 国家级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年度 2014年 2015年 省级立项 6 3 国家级立项 6 1 (三)奖学金情况统计

2014-2016电信学院奖学金情况统计 校奖学金 春季 秋季 2014 2015 学生总人数 获奖人数 获奖比例 学生总人数 获奖人数 获奖比例 1324 826 826 1022 506 301 2 35 40% 45% 0.2% 4% 1022 1088 1088 1088 531 367 2 37 50% 34% 0.2% 3% 国家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 (四)创业项目汇总表

负责人 专业 班级 项目类型 创业项目 创业项目 项目名称 衣体库线上销售平台 晴晴格子铺 C106工作室 备注 网店 陈恩强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2013.10 创业项目 腾丹梅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2014.9 吝小丫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2013.9 冯吉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2013.10 创业实体 张青松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2013.9 创业项目 南充吉辉文化传播有入驻科技限公司 园 EVSSCM工作室 网店 17

6.3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选题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尽可能结合生产和工程实际。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提交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文献综述(包括本课题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预期目标、课题进度计划、已收集的资料目录等。

毕业论文严格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格式要求撰写。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15人。毕业设计按计划完成,由指导教师签署同意参加答辩的意见。符合条件者,获得参加答辩的资格。毕业答辩由各专业答辩委员会主持,以公开方式举行。 6.4毕业生质量

近15年来本专业为社会培养了1500余名合格的高级技术人才,他们工作在全国各行各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西南地区,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6.5 社会声誉

1. 应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就业质量

毕业时间 学生人数 毕业生人数 毕业率 就业人数 2014届 2015届 2016届 108 108 100% 108 就业率 考研人数 考研率 100.00% 14 12.96% 84 85 84 85 100% 100% 83 85 98.80% 100.00% 5 16 6% 18.82% 2013-2015年以来,本专业共有277名学生毕业,,就业率达到

了98%以上,就业质量优良。

2.考研率

毕业时间 2014届 2015届 2016届 学生人数 108 毕业生人数 108 考研人数 14 考研率 12.96% 84 85 84 85 5 16 6% 18.82% 18

7 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们在学科及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改革的成果质量不高,高质量的获奖、教材空缺,这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努力奋斗的目标。

(2)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将鼓励青年教师到知名高校交流或攻读学位,同时鼓励多参加科研、教研、教改交流研讨会,提高科研与教学能力。

(3)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开放性实验项目参与的同学较少,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低且社会服务少。以后要适当安排实验室工作人员和专任教师加班,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加强和企业院所联系,提供较多的社会服务,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克服困难和南充地区外的大型企业联系,建设一些规模大的实习基地。

(4)双语教学正在研讨阶段还没有实施,也没有选用境外原版教材,自编教材少,网络课程无。要以专业评估为契机,加大课程和教材建设力度,要把任务分解到人,责任到人,并配套一些激励或奖励政策,确保课程和教材建设规划完成。

(5)教师总人数偏少、生师比高、实验教师少、无教学辅助人员。短期内要加强引进实验教师、年轻博士的力度;加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外聘一些教授、专家、学者来给本科生上课或讲座。

1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0c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