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13 08: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内容及简析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四、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单元教学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七、课时安排:约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P3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1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

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 正方体 球 圆柱)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利用学具模型在纸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派代表全班交流。

长方形: 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平面的 正方形: 4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 : 没有角(即封闭的) 不断开的 三角形: 有3条边 3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的第1题 。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 观察结果 。 四、总结

2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想问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 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平面的 正方形: 4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 : 没有角(即封闭的) 不断开的 三角形: 有3条边 3个角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1. 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 教学用具: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长方形问“小朋友们,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他介绍得对吗?”接着出示第二个图形(正方形),问:“这个老朋友又是谁呢?”再出示圆:“它叫什么名字?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位老朋友。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折纸,是吗?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折纸的游戏,高兴吗? 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

1.认识三角形

3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这是正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师: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答: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对了,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2)提问: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想一想? ① 先在小组里交流。 ② 学生回答。 ③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

(3)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2.认识平行四边形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巡视 (3)交流。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

(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

(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探讨。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每出现一种拼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4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如: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二、体验深化

(P3做一做2)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练习巩固

(1)练习一第1题。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学生分组找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涂一涂,最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一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二) 认识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6~P7 练习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 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 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5

2.正方形的特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 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汇报。 三、巩固新知

第7页练习一的第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课后反思:

6

第一单元检测题 (总第4、5课时)

一、填一填。

1. 我来选一选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⑾ ⑿新| 课|标| 第|一| 网

是长方形, 是正方形, 是圆,

是三角形, 是平行四边形。

2. 我来涂一涂。(给正方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3.我来数一数。

长方形有( )个 正方形有( )个

三角形有( )个 圆形有( )个新课标第 一网

二、连一连。(用左边的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右边的图形,请你连一连。)

7

三、圈一圈。(请你找出用右侧哪一个物体可以画出左侧的图形,用笔圈出来。)w W w.xK b 1. c om

1. 请你运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画画一幅简单的图画。

新课标第 一网

2.请你运用我们学过的 组成三角形,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图形组合,图形个数不限。看看哪个小朋友画出的最多。

8

四、聪明屋。Xk b1.Com

1. 数一数下图有( )个三角形。

2. 还缺( )块砖。

测试讲评 (总6课时 )

一、测试目的:

检查学生们对本章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以确保及时查缺补漏。 二、命题范围:

第一单元 三、命题原则:

以中等生为主,但是稍差的学生和优生都有适合自己的题。 四、讲评

五、存在问题:

9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1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2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即“用数学”。本单元的计算安排了两个例题,但实际分三个层次展开的。第一曾用游园会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过程,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乐趣。第二层通过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第三层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的迁移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解答应用题。 四、课时安排: 13课时

第一课时 十几减9(P10)

(总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思象教学过程 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 )=12 9十( )=13 9十( )=14 9十( )=15 9十( )=16 9十( )=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10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

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l.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2.布置作业。

五、教师总结:同学们都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1

十几减9 15-9=6 10-9=1 1+5=6

因类9+(6)=15,所以15-9=6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十几减9的练习课(P11-12)

(总第8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1)9+( )=15 (2)9+( )=18 15-9=( ) 18-9=( ) (3)9+( )=14 (4)9+( )=17 14-9=( ) 17-9=( )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 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4.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8题。 (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

12

(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5题。 2.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十几减8(P13)

(总第9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8。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3= 9+5= 7+6= 8+5= 7+4= 9+2= 9+8= 8+7=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9十( )=16 8十( )=13

9十( )=15 8十( )=17 3.12—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2。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复述画面内容。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 12—8=4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种方法比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考方法。 2.补充练习:摆一摆,算一算。

13

让学生在书桌上摆出8个红圆片,再摆出5个黄圆片,然后再摆上大圆圈。 提问:

(1)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8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一共有13个圆片。) (2)再用虚线套住7个红圆片,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列式?(13—8=5或13—5=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完成P15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的关系?

3布置作业。

总结:今天同学们表现很出色,请继续努力! 板书:

十几减8 12-8=4 10-8=2 2+2=4

因为8+4=12,所以12-8=4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十几减7、6(P14)

(总第10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7、6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9 13-8 15-9 11-9 17-9 12-8 16-8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6十( )=12 8十( )=13 5十( )=11 7十( )=14

14

9十( )=16 6十( )=13 3.12—8=4,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3。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

(2)出示鱼缸画面,请学生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13条)(移动画面,黑金鱼隐藏到水草后)再让学生猜一猜隐藏到水草后的红金鱼有几条?(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13—7=6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

(5)改变题意:一共有13条金鱼,6条黑金鱼,红金鱼有多少条? (6)学生独立列式,并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l3—6=7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做一做第2题。

3、完成P14页“做一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问上下两个□间的关系。 4.布置作业。

教师总结:看来这些计算方法同学们都已经掌握,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运用的更熟练。 板书:

十几减7、6

13-7=6 13-6=7 10-7=3 10-6=4 3+3=6 4+3=7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十几减8、7、6练习课(P15-16)

(总第11课时)

教学目标

15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科书Pl5第4题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6页的第7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练习本上写减法算式,教师在巡视过程要加以提示,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提醒学生不要漏写。

2.完成P16页的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3.完成P16页的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数学游戏

教科书P16页的第6题。教师准备好两套不同颜色的卡片,一套写上14—8、12—5、12—4、16—9、15—8、ll—3、14—9、14—8、13—6、13—8等算式卡片;一套写上5、6、7、8等数字卡片。开始“找朋友”游戏。 游戏开始时,教师先指定一名手拿数字卡片的学生到讲台上来,比如:5。这名学生手举卡片问全班学生:“5,5,你的朋友在哪里?”下面拿“14—9”、“13—8”卡片的学生接着说:“5的朋友在这里。”边说,边跑上讲台,站在拿5卡片的学生的两旁,再齐问台下的学生:“我们算得对吗?”全班学生齐答:“对、对、对。”紧接着热烈鼓掌。 其余各题也按上法进行。 四、布置作业 教师总结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十几减5、4、3、2(P17)

(总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5、4、3、2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16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6 13-8 15-6 11-7 17-9 12-7 16-8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3十( )=12 5十( )=13 2十( )=11 5十( )=14 4十( )=12 4十( )=13 3.12—6=6,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4。

(1)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7页的“做一做”7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做一做思考题。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4.布置作业。 教师总结 板书:

十几减5、4、3、2 12-5=7 11-4=7 12-4=8 11-3=8 12-3=9 11-2=9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十几减几练习课(一)P18

(总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7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科书Pl8第3题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8页的第4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练习本上写减法算式。 2.完成P18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3.完成P19页的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

教师总结:指名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十几减几练习课(二)P19

(总第14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9页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P19页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3.完成P19页的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

18

教师总结: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已经学完,相信同学们可以利用这些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解决问题(一)P20

(总第15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编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2.初步学会分析解答简单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8 7+9 17—8 l6—7 15—5 11+2 2.★★★★★★★★ ●●●●●

★和 ● 一共有多少个?

3、 △△△△△△△△ △△△ 还剩多少个△?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20页的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讲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结合,互述画面内容。)

2.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话,想一想问题是什么?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这道题的己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大家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提醒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的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

有一个信息“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有用吗? 介绍多余条件。

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19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图文应用题,今后我们在做应用题的时候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如:第(1)题是知道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求总数用加法。(2)、(3)两题是知道两个数的总数和其一个部分数,求另一个数是多少用减法。(可让学生自行讨论教师再进行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0的“做一做”。 提问:这里有几个条件?有没有多余条件?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布置作业 板书:

解决问题 16-9=7(人)

答:还有7人没来。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 解决问题(二)P21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总第16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7 13-9 17-8 12-5 6+13 12+4 2.比多少。

比 比 教师: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想。 二、新授

20

教学例6。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知道小雪、小华各套中多少个?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以怎么解决? 3.让学生自己摆学具,比多少。 出示:小雪套中8个,小华套中12个。

教师:请大家用摆小棒的方法,第一行摆小雪的个数,第二行摆小华的个数。学生动手摆小棒,并向学生说明小雪和小华的个数要一个对一个地摆,这样便于观察。

提问:哪一行摆得多?并指出小华比小雪多的个数,说出小华比小雪多了几个。

教师边提问边检查学生摆得是否正确,再指定一、二个学生摆给大家看一看。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小华比小雪多得的个数,就是小华比小雪多摆了几个。

4.教师:刚才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知道小华比小雪多摆了4根小棒,就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了4个。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一道应用题告诉我们的条件是什么,要我们求的问题又是什么?

教师:要求小华比小雪多套几个,应该怎样想呢?(就是要求小华比小雪多的部分)

教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5.请学生列式:12-7=4(朵)

口答:小华比小雪多套中4个。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21页的“做一做”。

2.方民家收了8棵大白菜,15棵圆白菜。圆白菜比大白菜多多少棵? 四、布置作业:P22页1、2题 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里,告诉我们两个数,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首先要分清哪个数比较多,再想比较多的数是哪两部分组成的,从它里面去掉和另一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另一个数多的,用减法计算。 板书:

12-7=5(个) 答:小华比小雪多套中5个。 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P22)

(总第17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学会解答简单的减法应用题。

21

教学过程

一、完成教科书P22第2题 二、完成教科书P22第4题

让学生观察画面,口头编题,列式计算,全班订正。 三、完成教科书P22第1题

让学生根据画面意思,进行编题。(小红和小丽每人要写15个大字,小红已经写了7个,还要写几个?小丽还要写6个字,她已经写了几个字?)引导学生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全班核对。 四、完成教科书P22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在指定的时间内检查学生的计算质量,对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五.布置作业。

六、总结:今天我们又复习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谁能告诉大家你的计算方法? 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P23)

(总第18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学会解答简单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完成教科书P23第5题:小组合作 二、完成教科书P23第6题

三、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教师任意指一两题,请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四、独立完成教科书P23第7题 五、完成教科书P23第8题 课堂练习:P23第9题

总结:同学们真棒,能解决这么多生活中的问题。 反思:

第十三课时 整理和复习(一)(P24)

(总第19课时)

教学目标

22

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并提问: 1、想一想20以内退位减法一共有几道题?

2、找一找减法表中有什么规律?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这36道题? 二、探索规律

学生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竖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竖行的减数都不变.

(2)、每一竖行的被减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引导学生得出:

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大。差也越大。 2、横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横行的被减数都不变。

(2)每一横行的减数从左往右依次少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三、掌握算法

想一想:20以内的退位减法题,你是怎样算的? 四、归纳整理

动脑筋想一想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还能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的排列一下吗? 五、口算练习

1、教师任指表中一题,学生以最快速度口算出答案。

2、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得数相同的所有试题。 3、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重点练习。 4、做练习六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做题,教师计算时间,看谁又对又快。 5、完成练习六第1题 6、完成练习六第2题 六、师生总结 七、布置作业

23

课后反思:

第十四课时 整理和复习(二)(P25)

(总第20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 2、通过复习结合加减法的含义,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的进行解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检测 二、复习应用题

1.出示教科书P25的第四题。

(1)让学生口头编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3)列式计算。

2.独立练习教科书P25的第5题。 3.出示教科书P26的第8题。

引导学生学会看懂统计表,并口头编题,列式计算,同时把表格填补完整。

4.独立练习教科书P26的第7题。(提醒学生注意运算的顺序) 三、课堂练习

教科书P26的6题。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24

第二单元测试 (总21、22课时)

1.计算。

(1)5+7-9= (2)16-7+3= (3)16-8-6=

(4)11-5+6= (5)10-5+8= 6=

(7)5+8-7= (8)9-7+8= =

(10)15-8+7 (11)18-9-5= 8=

(13)17-5-8= (14)12-8+7= 4-7=

2.在○内填运算符号,在口内填数。

(1)7○口=13 (2)1○口=18 8○口=9

(4)12○口=8 (5)10○口=15 ○口=20

(7)12○口=7 (8)14○口=14 ○口=13 3.想一想,填空。

(1)一根绳子剪6剪子,分成了( )根短绳。

25

13-7-5+6-711-6+ (15)15- (3)1 (5)9 (9)8(6)(9)(12)

(2)有8根彩带要结成一根长彩带,需要打( )个结。

(3)一个长面包要分给5个人吃,需要切( )刀。

4.在下面的O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条线…卜三个数相加的和都等于图中

间的数。

5.(应用题)把条件与适当的问题连一连,再计算。

(1)妈妈买来¨个梨,吃了8个。 (1)吃了几个?

(2)小明在两天里写了同样多的土字,共16个。 (2)还剩几个?

(3)篮子里有12个苹果,吃了——些后,还剩4个。 (3)小明写几个?

(4)小明、小刚共写了14个生字,小刚写了9个。 (4)小明每天写几个?

26

(5)停车场原有5辆:乍,晚上又开来7辆。 (5)还剩几辆?

(6)停车场原有1,7辆车,开走了7辆。 (6)现在有几辆?

测试讲评 (总23课时 )

一、测试目的:

检查学生们对本章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以确保及时查缺补漏。 二、命题范围:

第二单元 三、命题原则:

以中等生为主,但是稍差的学生和优生都有适合自己的题。 四、讲评

五、存在问题:

27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学习目标

1. 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

2. 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3.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4. 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由“整理房间”和“一起来分类”两个活动构成。“整理房间”主要通过让学生经历对房间内物品的整理过程,感受到分类是需要一个标准的,体会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一起来分类”,一方面,巩固分类需要确定一个标准;另一方面,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化。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分类的必要性。 2.充分经历分类活动,在活动中逐步体会分类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单一标准(P27)

(总第24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8

2、巩固发展 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2、开放练习 拓宽思路(分正方体) 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 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 汇报交流

三、总结: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作业:P27第1题、第2题 板书:(彩粉笔画主题图)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不同标准(P28)

(总第25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29

1.分图形(第3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分图片。(第31页的第5题。)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 3.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4.混合练习。(第31页的第6题) 四、应用练习

1.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32页第7题)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引导:刚才大家想到了许多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我们也听到了别的同学的想法。现在就请大家用学到的方法来给小组里的同学分类,你能有几种分法?

a.小组活动。(放背景音乐) b.集体反馈交流。

c.优胜组介绍所有的分法。 五、总结

上节课我们学了用一种方法分类,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分类时的关键是找到不同的地方。 六、作业:P28做一做 板书: 12 大人 孩子 人数 8 4 12 男 女 人数 6 6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练习七(P29-30)

30

(总第26课时)

教学目标:

巩固对分类的认识,并能熟练的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分类。 教学过程:

一、 完成P29第2题,教师集中订正。

二、 完成P29第3题,学生汇报,教师订正。

三、 小组合作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小组汇报,集中订正。 四、 出示课件练习题,学生巩固练习。

五、 总结:同学们已经能够准确的将物体进行分类,你们表现很出色。 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七(P31-32)

(总第27课时)

教学目标:

巩固对分类的认识,并能熟练的对事物进行不同标准的准确分类。 教学过程:

一、 完成P31第5题、第6题,小组合作、汇报,教师集中订正。 二、 完成P32第7题,学生板演,教师指导订正。 三、 学生整理书包,并说明是怎样整理的,教师指导。 四、 出示课件练习题,学生巩固练习。

五、 总结:本单元的学习结束了,你都收获什么了? 反思:

31

第三单元测试题 (总28、29课时)

一、分一分,填序号。(12分)

① ② ③ ④ 天上飞的: 地上跑的: 水上游的: 二、圈一圈,把同类的圈起来。(15分)

三、连一连,把同类的连在一起。(14分)

32

四、画一画,把你的分法画出来。(20分)

五、下面是某城市十二月份的天气情况。(20分)

33

(1)根据上表情况,数一数,涂一涂。

(2)填一填

( )天 ( )天 ( )天 ( )天

(3)回答问题。

( )天最多,( )最少,

( )和( )一样多。

多( )天。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六下面是同学们喜欢的课外书的调查统计表。 《少儿百科全书》 《IQ博士》 《宠物小精灵》 《奥特曼》

34

正 正 正 正 正

1、根据上表情况,数一数,涂一涂。(19分)

2、回答问题。

(1)喜欢《宠物小精灵》的同学有( )人。

(2)喜欢《IQ博士》的比喜欢《奥特曼》的多( )人。 (3)喜欢《少儿百科全书》和《宠物小精灵》的一共有( )人。

测试讲评 (总30课时 )

一、测试目的:

检查学生们对本章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以确保及时查缺补漏。 二、命题范围:

第三单元 三、命题原则:

以中等生为主,但是稍差的学生和优生都有适合自己的题。 四、讲评

五、存在问题:

35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有三1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2数位的意义。3探索例7的百数图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 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

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 学生知道十位和个位的意义,能够正确的熟练的读写100以内的数。

3、 结合数的认识,是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 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

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教学重点、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写法,理解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会数数和理解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课时安排:9课时

第一课时 数数,数的组成(P34)

(总第3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 )

36

20是( )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 ) ( )个十和( )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画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l0根用橡皮筋捆成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 (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满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教师拿出一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十是一百。(板书)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l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根再数一根是多少)

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3)做课本第35页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7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5页 例2下面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再投影出示第33页图。

提问个别学生: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这些羊有几只? 3、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学号,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号。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号.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号.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十一组成的。 四、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 10个十是100 (100里面有10个十,5个二十是100,2个五十是100)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读数、写数(P35)

(总第3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具准备

计数器1个 小棒100根 铅笔24枝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l、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l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 )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 )个一。

38

(2)( )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 )个十。 (3)6个十和2十一组成( )。 (4)2个十和5个一组成( )。

(5)7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

16,25,50,68。 二、新授。

(1)出示计数器。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并在计数器上分别贴上“十位”、“个位”。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学生跟读两遍。 1.教学例3。

(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十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题让学生尝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30、40、50……个位上都写“0”。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0”行吗?为什么? 2.教学例4。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 教师把10拥小棒捆成一大捆,挂在百位上边。 问一百该怎么写呢?

39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l”,十位与个位上都写“0”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

(2)教师告诉学生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3.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2题(课本第37页)。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2.做游戏:接通电话 四、布置作业

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

数数 数的组成

例3:先摆3捆,每捆10根,再摆5个单根

3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5里面有( 3)个十和(5)个一 反思:

第三课时 练习课(P39-40)

(总3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让学生进一步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巩固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l、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l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 )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 )个一。 (2)( )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 )个十。 (3)6个十和2十一组成( )。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06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