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5月质量检查 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07 21: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6年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 文 试 题

本试题卷共10页,18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第一节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华夏文明自形成以来,其演绎空间一直是以黄河流域河洛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华夏先民常常以身处?地中?自居,周人已称?宅兹中国?(何尊铭文)。?中国?,首先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是指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另一方面,?中国?又具有政治、文化上的象征意义,常与?夷狄?并举,体现了华夏文明的自我认同。在此意义上,?中国?又指华夏文明主体所建立的政权。六朝之前,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与政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基本吻合,华夏政权控制的黄河流域核心区域才被视为?中国?。因此,秦汉时期江东虽在帝国控制之下,但并不被视为?中国?。

江东地区曾是?吴人??越人?的居住地,其族属有中原人的因素,但总体上是古越人。秦汉时期,中原人不断南下,进一步改变了江东地区的族群结构,也有力地促进了江东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可以说,秦汉时期的中原移民为江东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六朝时期江东?中国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东汉末年,为了躲避战乱,大量中原移民进入江东,极大地改变了江东地区原有的社会和族群结构。孙策、孙权正是抓住和顺应了这一历史机遇,凭借移民力量,积极经营江东,建立了和中原相对抗的区域性政权。孙吴政权的建立,加速了江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原化?。与之相反,政权鼎力的格局反而强化了江东?吴人?的身份认同感,加剧了江东地区与?中国?的政治疏离。

西晋永嘉六年,为躲避战乱,中原地区民众又一次开始了大规模南迁。这次南迁的核心群体是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南下士人均是政治、文化精英;因此,永嘉南奔之后,?号洛阳为荒土?,?中国?虽在,而其人已去。至此,政治意义上的?中国?也就不在?中国?了。

南下的中原移民虽然被迫迁居他们曾经鄙夷的?卑薄之域?,但为了凸显政治、文化意义上的存在,他们强调自己的?北人?身份,强调学术、文化、习俗与?吴人?的差别,强调自己在政治、文化上的优越性,继而形成了垄断的门阀政治。因此,渡江南下的司马睿,在初期并没有得到南方世家大族的认同,经过王导等人的努力弥合,南迁的中原士族与江南大族之间矛盾有了一定的缓和,并获得?吴人?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司马睿也部分得到了南方士族的认同,在江东站稳脚跟并建立起了东晋政权。然而,南下的中原移民,一直保持和强调自己的?北人?身份;因此,?吴人?与?北人?之间一直存有浓厚的南北情结,相互诋毁、争斗之事时常发生,也影响了?北人?的?南化?。

东晋后期,刘裕集团开始崛起,并于420年建立了刘宋政权。与此同时,鲜卑人所建立的北魏也逐渐控制了中原地区,形成了新的南北对峙政治局面。在此情况下,?南人??北人?有了新的历史含义。北方的魏人称江东人为?南人?,有时也称?吴人?。而江东地区,无论是中原移民的?北人?还是?吴人?,都以?中国?自居,称居住于中原地区的魏人为?北人?。此时,?南人?与?北人?已不完全是江东地区内部的族群之分,而逐渐演化为南北政权之间的?华夷?之分和?正统?之争。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下,江东地区实现了?中国化?。

(摘编自张齐明《移民与六朝时期江东的“中国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作为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原先是指以黄河流域河洛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周朝时期 就有“中国”一词。

- 1 -

B.“中国”具有政治、文化象征意义,与“夷狄”共同体现了华夏文明的自我认同,又指华夏文 明主体建立的政权。 C.“中国”在秦汉时期所含的地理空间意义与政治文化意义基本是一致的,指华夏政权所控制的 黄河流域核心区域。 D.“中国”在秦汉时期并不包括“吴人”“越人”居住的江东地区,尽管那时江东地区也归秦汉 帝国所控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秦汉时期的中原移民改变了江东地区的族群结构,促进了江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六 朝时期江东“中国化”奠定重要基础。

B.借助中原移民力量,孙策兄弟在江东建立了和中原相对抗的区域性政权,客观上加速了江东 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原化”。

C.永嘉之乱,洛阳沦为荒土,中原地区的民众又开始了大规模南迁;从此以后,政治意义上“中 国”也就不在“中国”了。

D.刘宋政权与北魏鲜卑政权形成南北对峙后,此时“南人”“北人”演化为南北政权之间的“华 夷”之分、“正统”之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嘉南奔之后,南下中原移民特别强调自己的“北人”身份和与“吴人”的差异,以及政治、 文化上的优越,进而形成门阀政治。

B.东晋政权之所以能在江东建立,是与南迁的中原士族与江南大族之间的矛盾的缓和,以及跟 “吴人”一定程度上的合作等有关。

C.秦汉以来,中原人移民江南是为了躲避战乱;否则,“北人”凭着自身的优越感,是不会主 动迁居他们鄙夷的“卑薄之城”的。

D.由于不断南下的中原移民始终抱有“北人”情结,常常与吴人发生争斗;因而,在一定程度 上减缓了“北人”的“南化”速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卢恺,字长仁,涿郡范阳人也。恺性孝友,颇解属文。周齐王宪引为记室。染工上士王神欢者,尝以赂自进,冢宰宇文护擢为计部下大夫。恺谏曰:“古者登高能赋,可为大夫,求贤审官,理须详慎。今神欢

?

出自染工,更无殊异,徒以家富自通,遂与缙绅并列,实恐惟鹈之刺,闻之外境。”护竟寝其事。 ..武帝敕诸屯简老牛,欲以享士。恺进谏曰:“昔田子方赎老马,君子以为美谈。向奉明敕,欲以老牛享士,有亏仁政。”帝美其言而止。转礼部大夫,为聘陈使副。先是,行人多从其国礼,及恺为使,一依本朝,..陈人莫能屈。

开皇初进爵为侯。每有敷奏,侃然正色,虽逢喜怒,不改其常。八年,上亲考百僚,以恺为上。恺固.让,不敢受,高祖曰:“吏部勤干,旧所闻悉。今者上考,佥议攸同,当仁不让,何愧之有!皆在朕心,无劳饰让。”岁馀,拜礼部尚书,摄吏部尚书事。会国子博士何妥与右仆射苏威不平,奏威阴事。恺坐与相连,上以恺属吏。宪司奏恺曰:“房恭懿者,尉迟迥之党,不当仕进。威、恺二人曲相荐达,累转为海州刺史。又吏部预选者甚多,恺不即授官,皆注色而遣。威之从父弟彻肃二人并以乡正征诣吏部彻文状后至而先任用肃左足挛蹇才用无算恺以威故授朝请郎恺之朋党,事甚明白。”上大怒曰:“恺敢将天官以为私惠!”恺免冠顿首曰:“皇太子将以通事舍人苏夔为舍人,夔即苏威之子,臣以夔未当迁,固启而止。臣若与威有私,..岂当如此!”上曰:“苏威之子,朝廷共知,卿乃固执,以徼身幸。至所不知者,便行朋附,奸臣之行也。”于是除名为百姓。未几,卒于家。自周氏以降,选无清浊,及恺摄吏部,与薛道衡、陆彦师等甄别士流,故涉党固之谮,遂及于此。

(选自《隋书·卢恺传》,有删改)

[注]?惟鹈:比喻小人在朝或在位者才德不称。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 -

A.威之从父弟彻肃二人/并以乡正征诣吏部/彻文状后至而先任用肃/左足挛蹇/才用无算/恺以威 /故授朝请郎/

B.威之从父弟彻肃二人/并以乡正征诣吏部/彻文状后至而先任用/肃左足挛蹇/才用无算/恺以威 故/授朝请郎/

C.威之从父弟彻肃二人/并以乡正征诣吏部/彻文状后至而先任用肃/左足挛蹇/才用无算/恺以威 故/授朝请郎/

D.威之从父弟彻肃二人/并以乡正征/诣吏部/彻文状后至而先任用/肃左足挛蹇/才用无算/恺以威 /故授朝请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缙绅原指官宦的装束——将笏(上朝时手执的手板)插于腰带,后用为官宦的代称。 B.礼部是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以及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的官署。 C.爵指君主国家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文中的“进爵为侯”是说卢恺爵位升到了“侯”。 D.顿首指古时一种拜礼,俗称叩头;只用于下对上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起头或末尾。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恺为人耿直,敢于直言。宇文护想提拔染工上士王神欢,卢恺正言劝谏,极力反对。周武 帝下令挑选老牛享士,卢恺直言此举有损仁政。

B.卢恺勤政干练,谦逊推让。开皇八年,皇帝亲自考核朝廷百官,评卢恺为上等考绩,群臣百 官也持相同意见;但卢恺坚决推让,不愿接受。

C.卢恺不惧权势,秉持原则。他每次进奏,不管皇帝喜怒;皇太子欲升迁苏夔为舍人,卢恺认 为苏夔不应升迁,竭力劝阻,苏夔终未获任命。

D.卢恺忠于职守,遭谗除名。卢恺在掌管吏部时,仔细鉴别士人品流高下,革除了北周以来选 官不分品行清浊的积弊,结果被诬为结党营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是,行人多从其国礼,及恺为使,一依本朝,陈人莫能屈。

(2)会国子博士何妥与右仆射苏威不平,奏威阴事。恺坐与相连,上以恺属吏。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孤石 戴叔伦 ①

迥若千仞峰,孤危不盈尺。

早晚他山来,犹带烟雨迹。

?

贞坚自有分,不乱和氏璧。

望夫石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4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后长流远州,与本诗写作时期相 [注]①迥若:非常相似。②早晚:几时,何时。?乱:混杂。○

同的《历阳书事七十韵》诗中,有“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两句。

4

8.两首诗都描写了孤石的形象,所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9.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 3 -

(1)《氓》中“ , ”两句,以桑树的繁茂,比喻女子婚后美满幸福的生 活。 (2)《出师表》中“ , ”两句表明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无意于功名 利禄。

(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 ”两句,对秦统治者残酷掠夺、挥霍无度 的行径作了有力的抨击。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茶杯温暖 许心龙

时间不长,多数乡干部发现了个秘密,那就是新上任的黄乡长好喝茶,无论白开水还是茶叶水,手不离杯,杯不离手,大热天也从不喝矿泉水或纯净水。

黄乡长的这只茶杯,是大号双层玻璃杯,能盛一斤多开水,且这只茶杯是他从县委机关带来的,从玻璃壁的模糊与茶斑看,应是有一段时间了。这只茶杯给人的印象很憨厚淳朴。

老天爷的节气时令真准,刚入头伏,气温一下子就高达36℃,天地之间活像个大蒸笼。这天下村,因政府余秘书通知得紧张,黄乡长一时忘了带那大茶杯,出了浑身的汗,渴得他喉咙都嘶哑了。余秘书递他瓶纯净水,他却说,喝那水没劲,还是到办公室喝茶吧。回到办公室,一口气饮下那杯凉白开水,真个叫爽呀!可黄乡长又想,刚才在村里,应该喝哪怕半瓶纯净水呢,人,有时候是不能太呆板了,就像开展工作一样,要灵活机动。

思想正开着小差,突然,黄乡长听到乡政府大院传来高腔大调的吵闹声。他忙迈出门口,发现院东边零零落落站着十多位群众,正围着孔副乡长闹腾争执。其中一个大头粗脖子的男人最凶,个头不高蹦跶不低,还指着孔副乡长叫嚷,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架势。

黄乡长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大头粗脖子男人跟前,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笑着说,小伙子,这大热天的,急啥急,就像树上的知了,光瞎叫不行。自古是有理不在言高,你说是吧?大头男人扭头望着眼前这位文质彬彬、衣服湿透的干部,竟一时语塞了。这时孔副乡长忙介绍说,这是咱乡新报到的黄乡长。走,到我办公室说说咋回事,也凉快凉快,你看这天,热死人!黄乡长示意大头男人道。场面顿时安静下来。

大头男人有些迟疑,望望同来的乡亲期盼的眼神,又望望有些可亲的黄乡长,就跟着黄乡长进了乡长办公室。俺叫牛大头。大头男人开门见山说,我就把牛尾村征地拆迁的前前后后,给您说个透亮。黄乡长微笑着点点头。

虽有吊扇扇着,牛大头仍汗水不断,他就用食指不停地刮汗,还不停地干张着嘴。 黄乡长心里猜想,这不醒事的主儿要骂娘了。

这次,黄乡长猜错了。这不醒事的主儿干张嘴,原来是渴极了,竟伸手端起黄乡长的大玻璃杯,一口气来了个底朝天!

恰巧被余秘书看个正着,余秘书忙喊,住嘴!你小子好大胆,竟敢喝乡长的茶!余秘书这一吼,一下镇住了牛大头。只见他嘴半张着,还有半口水没来得及下咽,端着茶杯的手也停在了半空。他局促地望望余秘书,又惶恐地望望黄乡长,半天,才发出?咕咚?一声闷响。

黄乡长忍不住笑了,说,不碍事,谁喝了都解渴,你看这天热的。再说,我也失误,没给他倒茶。说着示意余秘书再续一杯。

这倒让牛大头蒙了,干笑着解释,我错了,黄乡长,我……我……说着屁股离开了椅子。 黄乡长站起来,仍笑说,没事,一杯水能解决渴的问题,不是很好吗?其实,当时黄乡长发现牛大头端起自己的茶杯喝水,很诧异。但看着他渴的那个狼狈样,也就释然了。他不渴急了决不会贸然喝

- 4 -

别人的茶的。如不让喝,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呢?所以不能那么认真的。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难道不是对自己的信任吗?黄乡长想着想着心里乐了,真的,这并不是坏事。

孔副乡长困惑地望着难缠的牛大头离去,又困惑地望着黄乡长转身进入办公室。 翌日一大早,牛大头出现在了黄乡长办公室门口。手里还拿着个精致的红色礼品盒。 余秘书敲开黄乡长的门,黄乡长看到牛大头,一愣,说,大头,咋了?还拿了礼品?

牛大头把礼品盒轻轻放在茶几上,像承认错误的学生低声说,我媳妇听说我用您的茶杯喝了茶,说我不知天高地厚,就催促我,要我赶紧把这茶杯给您送来。这茶杯是我在广州的弟弟今年过春节时给我的,不锈钢的。我没舍得用。

黄乡长?扑?地笑响了,说,大头呀,你小题大做了,有那么严重吗?这不,茶杯我不用得好好的吗?说着,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

黄乡长拍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一乡之长,就是一家之主,一家人哪能说两家话呢,快把茶杯拿走。黄乡长叹口气,说,因种种原因,政府还有一些工作没做好,请理解,相信政府会解决好的。边说边弯腰从茶几上拿起礼品盒,我不能夺他人心爱啊。孰料,牛大头却夺门而出,逃也似的离开了。 黄乡长兀自摇摇头,笑着示意余秘书把茶杯送去。 黄乡长心里不禁一阵阵激越,是牛大头带来的激越吗?

匆匆赶路的牛大头心里突感一阵阵温暖,是那大茶杯的水送来的温暖吗? 这时,牛大头听到后面有人喊他,牛大头,你的茶杯——

牛大头一回头,见是余秘书撵来了。他右手举着那红色礼品盒,不停地摇晃。他的长头发随风左一扬,右一飘,煞是可笑。牛大头望着望着,心里顿感一酸,眼里竟滚出了泪水……

(选自《小说选刊》2016年第1期)

(1)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叙写黄乡长好喝茶、从不喝矿泉水或纯净水、杯不离手等习惯,这样写为下文故事 情节的展开起到了铺垫作用。 B.“局促地望望余秘书”、“惶恐地望望黄乡长”、“干笑着解释”这些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了 牛大头怕官畏权,胆小怯懦的心理。

C.牛大头为了弥补误用乡长茶杯的过失,主动将弟弟过春节时送给他的一个不锈钢新茶杯送给 黄乡长,黄乡长让余秘书退还给他。

D.孔副乡长“困惑地望着”难缠的牛大头离去和黄乡长转身进入办公室,这些神态描写表现了 他对自身群众工作不力的自责、愧疚。

E.小说写余秘书“吼”住渴极而喝了乡长茶的牛大头,以及他替乡长退礼品等事,这样写起到 衬托黄乡长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小说中黄乡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3)“茶杯”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末尾两段可以删去,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

姚昆德

六百多年前的一个仲秋季节,在安徽寿县的农村里,到处是秋收秋种的繁忙景象。一块块翻耕了的田地,散发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刚卸了套的耕牛,悠然地在田埂上吃草。路边树荫下,坐着一位维吾尔族的中年男子,他身穿便服,面目清秀,正在和几位老农谈论着麦子的播种方法。他就是我国元朝杰出的农学家,《农桑衣食撮要》的作者鲁明善。

鲁明善自幼生活在中原地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很深;但是,作为一位维吾尔族人,要精通汉族文化,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为了掌握汉族文化,鲁明善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及当时人的著作,经常请教他的汉族同事,在他的幕僚中有很多文化修养很高的汉族知识分子。

鲁明善时任寿县监察官,兼管农业生产。他认为:?务农桑,则衣食足;衣食足,则民可教以礼义;民

- 5 -

可教以礼义,则国家天下可久安长治也。?他主张作为地方官,最根本的是要做好?劝农?这件事,使老百姓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而要做好?劝农?这件事,最重要的是要向农民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元初司农司曾编纂、刊行《农桑辑要》,这部农书虽然编得很好,但文字比较难懂。鲁明善从指导农业生产的实践过程中深深感到,如能编纂、刻印一本适合黄淮地区农业生产特点、通俗易懂的农书,按月把农家要进行的重要农、副业生产项目和技术措施列在一起,使老百姓一看就知道,那该多好啊!他决心自己动手编一本这样的农书。

当时流行的农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照一定的体系编写的,对前人材料一般只作一些简要的注解、删节;另一种形式是月令的体裁,即按月把要进行的农事活动,用简洁的文字分条列出。后者最早见于记载物候的书籍。用于农书的如: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这本书在宋代已经失传了。唐末韩鄂的《四时纂要》,也属于月令类农书,鲁明善大约是见到过的,但这类书一般流传不广。鲁明善编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留名传世,而是为了便于广大农民直接用于生产;所以采用月令的体裁,选材以实用为标准,不墨守成规,删去了一切华丽的辞藻和艰涩的字句,按照当时通俗的文体进行编写。他还大胆地剔除了以往农家月令书中不切合实际的内容及迷信糟粕。为了编好这本农书,他利用公余时间,到农村去实际考察,收集和整理老百姓中代代相传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措施。

他编纂的《农桑衣食撮要》约一万字,包括的农事项目十分丰富,农、林、牧、副、渔都有。鲁明善从农民家庭生活实际出发,把做酱、醋、豆豉,酿制咸菜、鸭蛋,做腊肉等食品加工,以及保存衣服、修理房屋等必需的家庭生活知识都写进了农书。

鲁明善经常去走访老农,亲自调查研究。在书中?八月种麦?这一项里,他写道:?白露节后逢上‘戊’日,每亩种子三升;中‘戊’日,每亩种子五升;下‘戊’日,每亩种子七升。?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在?白露?后第一个戊日种麦,每亩种三升;第二个戊日要增加到五升,第三个戊日则要种七升。这是因为小麦播种越早,年前幼苗的生长期越长,小麦分蘖越多,播种量要小;反之,播种期推迟,播种量就要增加。关于小麦的播种期和播种量,当时的《农桑辑要》没有记载。《齐民要术》等农书中虽有记载,但时过境迁,所记载的播种期和播种量,显然不适合当时、当地情况。鲁明善没有照搬前人记载,而是经过实地调查,把调查所得的材料写进了书里,弥补了这一不足。

鲁明善还十分重视农谚。农谚是广大农民长期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虽受地理条件的局限,但包含了许多科学道理。农谚还有好记、便于传播的优点。因此,鲁明善在写《农桑衣食撮要》时,采用了不少农谚。如?移树无时,莫叫树知;多留宿土,记取南枝?。他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对此加以发挥,提出:?宜宽深开掘,用少粪水和土成泥浆。根有宿土者,栽于泥中,候水吃定,次日方用土覆盖。根无宿土者,深栽于泥中,轻提起树根与地平,则根舒畅,易得活。3—4日后方可用水浇灌。上半月移栽则多实。宜爱护,勿令动摇。?鲁明善总结的这一条经验,在以后的许多农书中,都曾被反复引用。

鲁明善长期活动在淮河流域,对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十分熟悉。因此,在编写《农桑衣食撮要》的过程中,引用前人材料都尽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了补充《农桑辑要》的不足,增加了许多适宜于江淮地区的农事生产活动。《农桑衣食撮要》中包括的地理范围,较之前人的农书要广泛得多。

(摘编自《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家小传》)

相关链接

??明善此书,分十二月令,件系条列,简明易晓,使种艺敛藏之节,开卷了然,盖以阴补《农桑辑要》所未备,亦可谓能以民事讲求实用者矣!?(摘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苟为民者人习其业,则生财足食之道,仰事俯育之资,将随取而随足,庶乎教可行而民安于下矣,固久安长治之策也。其可以农圃细事而忽之哉??(摘自《<农桑衣食撮要> 自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篇首写一位身穿便服的中年男子与老农谈论麦子播种方法的场景,并交代其身份、姓名;这 样写生动形象,巧设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与唐末韩鄂的《四时纂要》这两种农书都采用了月令体裁来编写, 这种体裁,记载物候的书籍也曾采用过。 C.关于小麦播种期和播种量,《农桑辑要》与《齐民要术》对此要么没有记载,要么不切实际, 鲁明善经过实地调查,终于填补了空白。

- 6 -

D.《农桑衣食撮要》涉及的地理范围,较前代农书要广得多,其原因在于鲁明善长期广泛阅读, 旁征博引,认真总结各地农业生产经验。

E.本文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和引用等说明方法,翔实地解说了《农桑衣食撮要》一书的特点; 也表达了对元朝杰出农学家鲁明善的赞扬之情。

(2)作为元朝杰出农学家,鲁明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农桑衣食撮要》一书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材料简要陈述。(6分) (4)鲁明善具有怎样的农业思想?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农业有哪些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我所陈述的都是 的事实,而有些人就是无视这些明显的事实,因为这些事实与他们头 脑中的偏见不符。

②政府打造众创空间出发点 ,但不能盲目跟风,应以产学研完备的龙头企业为核心, 推动众创空间健康发展。

③对于村民捉癞蛤蟆吃官司,执法是否过于严苛的争议,《中国青年报》认为,严格执法, , 普法滞后更需反思。

A. 无可非议 无可厚非 无可争辩 B. 无可厚非 无可非议 无可争辩

C. 无可争辩 无可非议 无可厚非 D. 无可非议 无可争辩 无可厚非 14.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根据世界银行2015年7月公布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数据显示,中国以7380美元的人均收入,在 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60。

B.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抵制干扰的定力,严格依法履职、依法办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 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C.八百里秦川,别看现在黄土飞扬,也曾是一方皇天后土,孕育过十三朝古都,滋养过71位帝 王,护佑过中国最尊贵的传统与血脉。

D.“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健康发 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 , ;在科学的态度中, , ;在美感的态度中, , 。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

?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 ?心理活动偏重意志

?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

4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 ○

5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

6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 ○

4?○6○5?? A.○6?○4??○5 B.○4?○6??○5 C.○4○5○6??? D.○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5个字(5分)

- 7 -

? 。搞经营、办企业都需要有特色,这种特色不是你从别人那里拿来学来的,? 。有特色,才会有生存和发展空间;而没有特色,则迟早要被淘汰出局。经营者不能把自己放在模仿者的位置,? 。经营者应当牢记:创新才是成功的秘诀,跟风必是死路一条。 17.阅读下面的调查统计表,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写出结论(不得出现数字)。要求内容完整,语言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

2015年中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

不同人口特征群体 城乡 性别 城镇 农村 男性 女性 18-29周岁 30-39周岁 年龄 40-49周岁 50-59周岁 60-70周岁 70周岁以上

2015年中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情况调查统计数据表明: 六、 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热心市民在地下通道设立了一面?爱心墙?,它的功能是让市民把闲置的衣物挂在上面,为需要的人提供方便。市民纷纷捐助,衣物堆积如山。有人闻讯而来,挑了一些自己合适的就走了。然而不到一天,就有不少人向相关部门投诉:衣物乱堆,道路难行,现场狼藉。不久,?爱心墙?就被叫停了。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青年报》“群言堂”栏目拟就此事展开讨论,向公众征集意见。请你写一篇文章向报社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完成写作任务。

2016年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1.(3分)B (该项表述逻辑错乱。?与‘夷狄’共同体现了华夏文明的自我认同,又指华夏文明主体建立的政权?这一表述不当,根据原文第一段,?‘中国’又具有政治、文化上的象征意义,常与‘夷狄’并举,体现了华夏文明的自我认同。在此意义上,‘中国’又指华夏文明主体所建立的政权。??夷狄?与?华夏?是两个并列的概念。)

2. (3分)C (该项表述扩大外延。根据原文,改变政治意义上?中国?的应该是?南下的政治、文化精英?,而不是?民众?;?从此以后?应为?此时?。)

3. (3分)C (该项表述过于绝对,推断不当。根据原文语境,中原人南下并不全是为了躲避战乱。) 4.(3分)B(划波浪线句标点如下:威之从父弟彻、肃二人,并以乡正征诣吏部。彻文状后至而先任用。肃左足挛蹇,才用无算,恺以威故,授朝请郎。) 5.(3分)D(?顿首?也用于平辈间的敬礼。) 6.(3分)D(?改变了北周以来选官不分品行清浊的流弊?这一说法于文无据。) 7.(10分) (1)(5分)此前,使者多依从陈国礼节,等到卢恺担任使者,全按本朝礼节,陈国人不能使他屈从。

- 8 -

手机阅读接触率 68.2% 50.6% 61.0% 58.9% 89.6% 82.2% 54.8% 31.7% 10.8% 4.4% (2)(5分)适逢国子博士何妥与右仆射苏威不和,何妥揭发了苏威一些不可告人的事情。卢恺因与(苏威)事牵连而获罪,皇上把卢恺交给法吏治罪。

【评分说明】 ■第(1)小题

译出大意给2分,“行人”“从”“屈”各1分。 具体评分请注意:

①“行人”译为“使臣”“使节”“外交使臣”等,给分;没有译出,不给分。 ②“从”译为“按照”“遵从”“依照”等,也给分;译为“听从”“跟从”“服从”,不给 分。

③“屈”译为“使??屈服”,给分;译为“委屈”“屈服”“屈从”“折服”,不给分。 ④关键词翻译有错别字,不给分。 ■第(2)小题

译出大意给2分,“阴”“坐”“属”各1分。 ①“阴”译为“隐秘的事情”“秘密的事情”,给分;“暗中”“阴险”“阴毒”,不给分。 ②“坐”译为动词“受??连累”“和??株连”,给分;译为“因为”,不给分。 ③“属”译为“委托”“嘱托”“托付”,给分;译为“下属”“亲属”,不给分。 ④关键词翻译有错别字,不给分。

8.(6分)?相同点:都用了象征手法(1分),戴诗以孤石象征坚贞的人格(1分);刘诗用孤石象征忠贞不渝的感情(1分)。?不同点:戴诗运用了用典的手法,?不乱和氏璧?一句运用?和氏璧?的典故,表达自己自守本分,不愿混入达官显贵之流的孤高。刘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望?字在篇中三次反复,逐层递进,表达了?孤石?望夫归来的苦恋之情。(3分)

【评分说明】

答出相同点,给3分;其中,指明表现手法名称,1分;结合原诗分别简析该手法,各1分。 答出相异点,给3分;其中,指明表现手法名称,各0.5分;结合原诗分别简析该手法,各1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关于表现手法(1分)

关于两诗相同点,若答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亦可得分。

关于两诗相异点,若有其他看法,且切合文本内容,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关于结合原诗简析手法相同点(2分) ①前者,答出“坚贞人格”“坚毅、忠贞的自我形象”,给1分; ?后者,答出“忠贞不渝的爱情”“矢志不渝的真爱”“苦苦相思之情”,给1分。 ■关于结合原诗简析手法相异点(2分) ①前者,答出“自守本分”“孤芳自赏”等,给1分; ?后者,答出“望夫归来”“苦恋”等,给1分。 9.(6分)?戴诗借孤石?贞坚自有分??犹带烟雨色??不乱何氏璧?表达了坚贞自守、保持自然本色、不攀附权贵的高洁情操。(2分)?刘诗借孤苦相思的望夫石表达自己对朝廷的思念(1分)与忠贞不渝(1分),以及渴望再次得到重用的感情(1分)。(3分)

【评分说明】

对前者感情的分析,给2分;对后者的感情分析,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关于前者的感情(2分) 答出?坚贞自守?、?保持本色?、?不依附权贵?三点中的两点,给2分。 ■关于后者的感情(3分)

- 9 -

答出“思念朝廷”、“忠于朝廷(君王)”各给1分;答出“渴望再次得到重用”给1分。 10.(6分)(1)(2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2)(2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2分)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评分说明】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①有漏字、添字则该空不给分。 ②字迹潦草、笔画不清不给分。 ?顺序颠倒,不给分。 11.(5分)(1)E A

(B.?表现了牛大头怕官畏权、胆小怯懦的心理?这一解说不准确,是过度解读。 C.?主动?这一表述欠当,根据原文所述,牛大头是在媳妇的催促下送新茶杯给黄乡长的。D. ?这些神态描写表现了他对自身群众工作不力的自责、愧疚。?这一分析不恰当。)

【评分说明】答E给3分,答 A给2分,答C给1分;答B、 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6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心平气和地对待?冒犯?自己的牛大头,在工作中始终面带笑容。?关心群众,勇于担当。他在接访中了解到牛尾村征地拆迁遗留问题,坦承政府有些工作存在问题。?善于反思,讲求工作方式。一次下乡经历让他想到工作方式要灵活,他举重若轻地处理好牛大头?上访?事

4廉洁奉公,生活朴素。他退还牛大头礼品,茶杯多年不换。 件。○

【评分说明】

分点作答,每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性格特点概括与结合文本举例分析各1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①答案一般要写人物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方面,写出一点给1分;根据小说的内容作相应分析,给1分。

②人物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表述不当,或模糊不清,不给分;不能根据小说的内容作相应分析,或选用来分析的内容与性格特点、精神品质没有相关性,该项不给分。

③考生答案的意思与本答案相同或很接近均可。写出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不是答案所提供的,但言之有据,析之成理,每一点可酌情给1~2分。 (3)(6分)?提示情节线索。小说依次叙述黄乡长对茶杯的珍爱,牛大头焦渴之下用黄乡长的茶杯喝茶,牛大头依从媳妇催促送茶杯给黄乡长,余秘书替黄乡长退还茶杯等事件。?茶杯?是上述事件的关联物,使叙事连贯、结构紧凑。?寓示小说主题。小说以黄乡长与牛大头共用一个茶杯,隐喻干群同心、互相信任这一主旨蕴涵,以小见大,构思巧妙。?烘托人物性格。写黄乡长对自己使用多年的茶杯的喜爱,烘托了

4暗示社会背景。小说以牛大头误用乡长茶杯的惶恐不安与送乡长新茶杯的急切,他憨厚、淳朴的性格。○

暗示了当下农村干群关系的疏离与紧张。

【评分说明】

分点作答,每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性格特点概括与结合文本举例分析各1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能指出“茶杯”在小说情节结构、主题表达、人物塑造、社会环境等面的作用的,写出一点给1分;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给1分。

?有关“茶杯”作用的表述不当、模糊不清的,不给分;不能根据小说的内容对“茶杯”作用作相应分析,或选用来分析的内容与“作用”没有相关性,该项不给分。

?考生答案的意思与本答案相同或很接近均可。写出的“作用”不是答案所提供的,但切合文本内容,言之有据,析之成理,每一点可酌情给1~2分。 (4)(8分) 示例1:

不可以删去。理由:?从情节结构上说:结尾写余秘书替乡长退还礼品时牛大头的感激心理,呼应了上文黄乡长的?激越?与牛大头的?温暖?心理,使情节结构更完整。?从人物形象上说:结尾写黄乡长

- 10 -

让余秘书退还礼品,反衬黄乡长的清廉;写牛大头的感激,突出了黄乡长给他带来的温暖,强化了黄乡长亲民、爱民的形象。?从主题意蕴上说:结尾写余秘书退还牛大头礼品的场景,起到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4从表达的作用,揭示了标题?一茶杯温暖?的丰富蕴涵,赞扬了体恤民情、风清气正的基层干部形象。○

效果上说:结尾特写余秘书?撵?着送还礼品,以及牛大头的眼里滚出的?泪水?,这些细节描写使小说结尾更具视觉形象的冲击力;同时?泪水?与前文的?吵闹?形成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示例2:

可以删去。理由:?从情节结构上说,小说至?匆匆赶路的牛大头心里突然感到一阵阵温暖,是那大茶杯的水送来的温暖吗??为止,首尾呼应,故事的叙述已经完整。?从人物形象上说:以黄乡长的?激越?和牛大头的?温暖?收尾,已经完整地呈现了牛大头与黄乡长两人情感演变过程,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从主题意蕴上说:小说以?匆匆赶路的牛大头心里突然感到一阵阵温暖,是那大茶杯的水送来的温暖吗??结尾,突出黄乡长平易近人、体恤民情而给牛大头带来的温暖。

4从表达效果上说:以黄乡长和牛大头两个人的反思结尾,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

【评分说明】

观点明确1分,结合小说内容展开分析,有条理、分点作答,每点2分,整体表达1分。上述四点,能答出三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阐述合理的程度,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2.(1)(5分) E B

(A.?巧设悬念?这一表述欠当。C.该项表述与原文不符合。关于小麦的播种期和播种量,《农桑辑要》没有记载,《齐民要术》虽有记载,?但时隔太久,地区特点亦大不相同,所记载的播种期和播种量,显然不适合当时、当地情况?,鲁明善是经过实地调查,弥补了前代农书的不足,而非填补空白。D.?其原因在于鲁明善长期广泛阅读,旁征博引,认真总结各地农业生产经验。?这一表述存在强加因果的毛病,于文无据。) 【评分说明】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 给1分;答C、 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6分)?为民着想、关心民生。他亲自编写《农桑衣食撮要》一书,向农民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善于学习,虚心请教。他经常博览群书,经常到农村去实地考查,走访老农,虚心向汉族同事请教。

4推?注重实践,讲求实用。他注重实地调查,编纂《农桑衣食撮要》一书,采用月令体裁,选材实用。○

陈出新,实事求是。他不墨守成规,例如关于小麦播种期与播种量、移树之法等方法的介绍,没有照搬前人记载。(每点2分,答到3点给6分。)

【评分说明】

分点作答,每答出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①答案一般要写人物精神、品质方面的特点,写出一点给1分;根据传记内容作相应概括举例分析,给1分。

②人物精神、品质特征表述不当,或模糊不清,不给分;不能根据传记内容作相应分析,或选用来分析的内容与人物精神、品质特征没有相关性,该项不给分。

③考生答案的意思与本答案相同或很接近均可。写出的人物精神、品质特点不是答案所提供的,但言之有据,析之成理,每一点可酌情给1~2分。

(3)(6分)?从体裁看,它采用月令体式编写,条理清晰,采用农谚,简明易懂。?从内容看,它选材实用,涉及的农事项目十分丰富,增加了许多适宜江淮地区农事生产活动的记载,弥补了前代农书的不足。?从功用看,它贴近农村家庭生产、生活实际,传播先进的农事生产经验与技术。

【评分说明】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能从不同角度有条理地分点作答,指出《农桑衣食撮要》的优点,且语言连贯、简明,给2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8分)第一问(4分):?从农业地位看,农业是本业,是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久安长治的根本。?从地方官职责看,?劝农?是地方官的根本要务,要让百姓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从?劝农?措施看,最关键的是向农民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答到1点,给2分;答到2点,给4分。)

- 11 -

【评分说明】

?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

?能从不同角度有条理地分点作答,且切合文本内容,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阐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第二问(4分)答案示例:?在当今工业化时代,国家大力发展工业、服务业的同时,要牢记农业是根本,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科技工作者应该像鲁明善一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生产生活之所需,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要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他们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地方政府要重视对农民的现代农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培训,力求接地气、可实用。(答到1点,给2分;答到2点,给4分。)

【评分说明】

?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

?能从不同角度有条理地分点作答,且切合当下中国实际,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阐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13.(3分)C(无可争辩:没有什么可以争论、分辨的。表明事情是明确的。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很正确,很合情理。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14.(3分)C(A.句式杂糅,删除?根据?或?显示?;B.成分残缺导致搭配不当,?抵制干扰的定力?可改为?增强抵制干扰的定力?;D.表意不清,把?健康发展?改为?结合?。) 15.(3分)C

16.(5分)?敢于创新是每个经营者必备的素质 ?而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 ?跟在别人的后面爬行

【评分说明】

写出一处给1分,写出两处给3分,写出三处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严重不足导致语意不明或字数超出过多而累赘的,均不给分。

■关于第一空的给分:

第一空所补句子在语段中起总起作用,应写出关键词?创新?(或特色)、?经营者?,且句意明晰与下文连贯,才能给分。

■关于第二空的给分:

第二空所补句子应与上文构成并列关系(?不是……而是……?),句意明晰,才能给分。

■关于第三空的给分:

第三空所补句子,若是从正面解说,亦可酌情给分。 17.(6分)(示例)该图由地球、茎干、绿叶、鲜花等构成。(2分)?地球?包含土地、海洋、森林、天空四个元素。(1分)正中一株鲜花直立,与白云相接;两侧绿叶相衬。(1分)整个图形表达了人类治理环境的美好愿望。(2分)

【评分说明】

答出构图要素,给2分;答出要素间的构成关系,给2分;答出图形寓意给2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关于“图形要素”的给分:

能指出四者,给2分;指出二者,给1分。 ■关于“要素关系”的给分:

写出“地球”的内涵,给1分;写出“鲜花”、“天空”、“绿叶”关系的,给1分。 ■关于“图形寓意”的给分: 写出图形寓意的,给2分。 18.作文解读 背景介绍:

“爱心墙”最初出现在伊朗东北部城市马什哈德。为了帮助流浪汉度过寒冬,一名市民在一面墙上钉上挂钩和衣架,并在墙上写下:“如果你不需要一件衣服,请把它挂在这里;如果你需要这件衣服,就把它

- 12 -

带走。”“爱心墙”迅速风靡全球各大城市。

传入我国后,不少城市爱心人士也纷纷效仿。面对一堵堵“爱心墙”,社会各界大声叫好,它给热心人士提供了奉献爱心的平台,维护了受助群体的尊严;但也产生了公益监管、城市管理诸多新问题,如“爱心墙”选址、管理,对周边公共环境、交通秩序与安全、卫生防疫等。不少地方的“爱心墙”也因此刚一露面就被叫停。此事引发公众热议,赞扬者有之,批评者有之,惋惜者有之…… 材料简析:

本则作文材料介绍了“爱心墙”的功能,社会效果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从材料看,民众对“爱心墙”的公益功能并无异议。材料的焦点应集中在由设立“爱心墙”引发的社会矛盾上。不难看出,本则材料存在至少如下矛盾:热心市民设立“爱心墙”与相关部门叫停;爱心人士捐赠衣物与“衣物乱堆,道路难行”;受助者挑选“合适”衣物与“现场狼藉”;民众的“投诉”与爱心人士的“热心”。仔细分析,这四种矛盾可归纳为:动机(目的、愿望)与结果,严格执法(保护权利)与宽厚包容,新生事物的保护与打压,行动与规则,利己与利人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矛盾并非水火不容,无法消弥。考生写作本文时应重在分析以上矛盾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具体解决的办法,可以选择其中一点或几点深入分析,并能提出相应的措施,展现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思维品质与语言表达能力。 立意参考:

(1)从爱心人士(热心市民)角度:?有爱还要有?心?,周密策划,让?爱心墙?规范运行。?爱心公益,应遵循公共秩序。?好心能否办好事?爱心公益,也需规范化。?有了?爱心墙?,更要?爱心桥?。

4设立?爱心墙?(或?只有‘爱心’的‘爱心墙’是不够的?)○,要因地制宜,不可盲目跟风。

(2)从监管部门角度:?对市民(草根)公益,要多一些鼓励与宽容;?要为社会热心公益者创造一个友善贴心的慈善环境;?管好?爱心墙?,勿变?垃圾场?。?用制度激活?爱心墙?的暖心效应(或?呵护

4莫让?爱心墙?夭折。 爱心墙,需要暖心管理?、?爱心墙?要维护好更要管理好)。○

(3)从投诉者角度:??爱心墙?传递公益慈善正能量,应予以理解与支持。?别让?爱心墙?碰壁,要为优化草根公益出谋划策、添砖加瓦。?对不合规之事,要大声说?不?,这也是一种特别的?爱?。 (4)从旁观者角度:?多些?爱心墙?,替弱者挡住风雪。??爱心墙?:一种让需求者有尊严的行善。 (5)从受捐者角度:享受公益便利的同时,也不可贪图一己之私,而漠视公共秩序。 参考译文:

卢恺,字长仁,涿郡范阳人。卢恺生性孝顺友爱,很会写文章。北周齐王宇文宪任他为记室。染工上士王神欢,曾靠行贿赂自求当官,冢宰宇文护提拔他当计部下大夫。卢恺劝谏说:?古时能登高赋诗的,可以当大夫。求贤人委官职,理应审慎。现在王神欢出身于染工,又无特殊之处,只因家中富有自求通达,就与士大夫同列,实在要当心小人得志的讽刺传扬到国外。?宇文护最终停办此事。

周武帝命令各营寨挑出老牛,想用来犒劳战士。卢恺进谏说:?过去田子方赎买老马,君子把它作为美谈。日前得到明令,想用老牛之肉犒劳战士,恐怕有损仁政之名。?武帝赞赏他的话就作罢了。卢恺转任礼部大夫,为出使陈国的副使。此前,使者多依从陈国礼节,到卢恺任使者,全按本朝礼节,陈国人不能使他屈从。

隋开皇初晋爵位为侯爵。每逢向皇帝奏事,他总是理直气壮、满脸正色,不管皇帝喜怒,也不改变常态。开皇八年,皇上亲自考核百官,评定卢恺为上等考绩。卢恺坚决推让,不肯接受,高祖说:?你在吏部勤恳能干,先前就听说很多了。现在考核为上等,众人意见相同,(你应)当仁不让,有什么惭愧呀!你所做的我都知道,不必掩饰辞让。?一年多后,卢恺任礼部尚书,兼管吏部尚书的事。适逢国子博士何妥与右仆射苏威不和,何妥揭发了苏威一些不可告人的事情(隐秘的事情)。卢恺因与(苏威)事牵连而获罪,皇上把卢恺交给法吏(治罪)。司法部门告卢恺说:?房恭懿,是尉迟迥一党的,不应授官。苏威、卢恺曲意荐举使其为官,屡经改任为海州刺史。另外,吏部候补官员很多,卢恺不立即授官职,只登记履历就都遣散了。苏威的堂弟苏彻、苏肃二人,都是以乡正的身份征调到吏部,苏彻的(考核履历)文书未到,却被先授官职。苏肃左脚挛缩跛足,才能无可称道,卢恺因苏威的缘故,授他朝请郎之职。卢恺结党营私,事实清楚。?皇上大怒说:?卢恺竟然把朝中官职作为私人的恩惠!?卢恺取下官帽叩头说:?皇太子要任通事舍人苏夔为舍人,苏夔就是苏威的儿子,我认为苏夔不应升迁,就坚决启奏劝阻。我如果与苏威有交情,怎么会这么干呢!?皇上说:?苏威儿子(的事情),朝廷都知道,你就竭力坚持,以此邀取宠幸。至于朝廷不

- 13 -

知道的,你就结党徇私,这是奸臣的做派。?于是将他削职为民。不久,卢恺死在家里。自北周以来,选官授职不论品行高下,到卢恺掌管吏部,与薛道衡、陆彦师等人,鉴别士人品流高下,所以受到结党营私的诬陷,才遭此结局。

18.(60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二等 (20~16分) (15~11分) 内容20分 表达20分 特征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三等 (10~6分)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四等 (5~0分)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基础等级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内容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发展等级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

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新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

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 14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zo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