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隧道集团理念识别

更新时间:2023-12-06 21: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铁隧道集团理念识别

(MI)手册

中铁隧道集团企业文化委员会

序 言

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背后都存在着一种支撑这一事业并维系这一事业成功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不能自发产生,它要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塑造。整合与建立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企业的文化精神,锻造企业品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铁隧道集团的企业文化识别系统由形象识别系统(VI)、行为识别系统(BI)和理念识别系统(MI)组成,理念识别系统在其整个企业文化中起着统领作用,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铁隧道集团的理念识别系统深刻体现了企业内在的精神文化气质,揭示了这种精神文化气质与企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企业的精神文化气质是蕴藏在企业发展背后的强大精神动力,实际上,我们不仅从集团辉煌的历史中看到了企业文化的影子,还从我们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中看到了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的合理统一。

中铁隧道集团的理念识别系统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国内领先 ,世界著名”的企业发展目标规划出了我们宏伟的发展蓝图,也表明了我们为国家为民族应当承担的责任。“做最难的,交最好的”之企业宗旨和“攻坚克险,创造明天”的企业使命在广大员工的心中树起了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

中铁隧道集团的理念识别系统致力于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从而使文化与经济在互动的格局中共同进步。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这样一个有深刻思想的观点在我们的实践中不断凸现出来,我们不再习惯于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去掩盖或者忽视文化的经济功能,现实告诫我们:企业文化的经济功能已被无数的实践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基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我们提出了“大产业、大学校、大家庭、大舞台”的企业理念。

中铁隧道集团的理念识别系统告诉我们:每一位员工的品格将直接关系企业文化之树的成长,培育良好的道德品格,树立全局观念是企业文化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人之力发自于心,心旺则事盛。”只有当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的内心世界,形成企业内部的伦理和大多数员工所共识的观念,员工真正明白企业着力追求的价值标准才能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于是“至精、至诚,更优、更新”的企业精神在原来企业质量方针的基础上,

1

其内容更加深入人心。

中铁隧道集团的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表明:我们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继承和不断创新的历史,这是因为没有长期以来企业文化的历史积累和企业文化的变革,我们的企业就不可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风浪,扬帆远航。我们始终不会忘记二十多年来走过的艰辛路程,不会忘记我们背负的民族责任。“我们是新时代的义勇军”、“穿越时空隧道,沟通美好未来”的形象宣传用语深深地刻在全体员工的心上,也只有经历了中隧集团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岁月,其丰富的文化精神才更彰显其力量。

中铁隧道集团理念识别系统的建立是一个总结和创新的过程,而企业文化总结和创新的要义在于企业文化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把企业文化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在总结和创新中不断前进。

企业文化重在建设和培育,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力求以积极的自觉的文化因素取代消极的自在的文化因素,通过科技的力量、管理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来提升中铁隧道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沿着既定的道路、向着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

2

目 录

中铁隧道集团概述 5 中铁隧道集团发展历程 7 中铁隧道集团发展设计 10

发展定位 10 发展目标 10 近期目标 10 中期目标 11 远期目标 11 发展机制 11 发展战略 12

中铁隧道集团核心理念 14

企业精神 14 企业理念 14 企业使命 15 企业宗旨 16

中铁隧道集团单项理念 17

市场观 17 竞争观 17 科技观 18 诚信观 18 法律观 19 品牌观 19 管理观 20 质量观 20

3

安全观 21 环保观 21 效益观 22 人才观 23 学习观 23 道德观 24 团队观 25 职责观 25

26

代表性工程 26 代表性荣誉 27 代表性人物 27

33 35 36 37

4

中铁隧道集团奖项中铁隧道集团企业形象用语中铁隧道集团员工誓词中铁隧道集团歌曲中铁隧道集团企业文化专论

求认知和行为的统一。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突出尊重科学和信奉科学的精神包括了科学战略、科学管理、科学施工、科学技术、科学观念、科学生活,一句话,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办好企业。具体讲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为指针,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用户满意为目标,以出资人满意为根本,以提高员工素质为关键,建设符合时代潮流、具有集团特色的企业形象文化、行为文化和理念文化,把集团建设成为具有先进企业文化的大型现代企业。

突出积极进取和勇于奉献的特征。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对人类、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且是贡献大于索取。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挖掘和激发员工积极性、智慧和潜能,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原动力,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服务和奉献社会。集团企业文化建设要弘扬进取、奉献精神,就是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乐业敬业,勇于奉献。这不但是企业和员工精神风貌的体现,更是对企业和员工内在素质的要求。因此,要通过员工个人学习转化为企业的整体学习,努力建设好学习型企业,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追求卓越的本性,开发企业和员工永远发展的潜能,使学习型企业成为集团发展的源头活水。

突出诚实守信和品牌取胜的特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必须建立信用文化。企业的价值观和正确的经营理念是培育企业诚信文化的前提条件。信用积累与升华形成的“商誉”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精神的第一要义,建设集团的企业文化,就是要使诚实守信深入到企业文化的核心层,树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思想。要铸造、维护好集团的品牌文化,大力塑造企业形象、产品形象和员工队伍形象,不断提升企业美誉度,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总之,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要针对新特点、新变化和新要求,与时俱进地在建设中创新和发展,使我们优良的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企业和员工的精神支柱和行为道德准则。

三、制度与文化的融合是集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载体和推动力

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先进制度与先进文化

40

的融合则必将产生新的合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影响。我们要从制度与文化的关系上正确理解和把握二者的融合,真正通过制度与文化的互动来实现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制度与文化不同。在表现形态上,制度是有形的,往往以规章、条例、标准、纪律、指标等形式表现出来;文化是无形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一种精神状态,往往通过有形的事物、活动反映出来。在调节方式上,制度管理主要是外在的、硬性的调节;文化管理主要是内在的自律与软性的引导,强调人们的心理“认同”。在适用范围上,体力劳动者因作业标准化程度高,对制度管理的强制敏感度相对较低,因而应侧重于制度管理;脑力劳动者因为创新性强,要求自由度较高,对各种条条框框的管理制度的敏感度相对较强,因而应侧重于文化管理。

制度与文化相互制约。制度再周全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文化却时时处处都对人的行为起约束作用,制度不可能代替文化的作用;但由于员工价值取向和对企业目标认同的差异性,要使个体与群体达成协调一致,单靠文化管理不行,尤其是在大生产条件下,即使人的价值取向和对企业的目标有高度的认同,没有制度保证也不可能达成行动的协调一致。制度更多地强调外在监督与控制,是企业倡导的“文化底限”,即要求员工必须做到;文化更多地强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力量,强调内在自觉与自律,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管理。由于制度是外在约束,当制度文化未形成时,没有监督员工就可能“越轨”或不能按要求做,而当制度文化形成以后,员工就会自觉按制度要求从事工作。制度如果缺乏软性的价值理念的认同和支撑,就没有多大的生命力,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

制度与文化相互依存。当制度内涵未得到员工的心理认同时,制度只是管理者的“文化”,至多只反映管理原则和规范,对员工只是外在的约束。一旦制度内涵被员工心理接受,并自觉遵守与维护时,制度才变成一种文化。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制度为文化的扩张提供前提条件,并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激发员工的潜能,直接起到与企业文化相似的作用;企业

41

文化又可以使制度得以活化,为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思想保证和动力支持。制度建设是最直接、也是见效最快的一种手段,现实的管理当中我们往往重视制度管理。然而,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只有文化理念约束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这是一种无形胜有形的管理方式。

制度与文化相互促进。文化要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制度是最好的载体之一;把文化“装进”制度则会加速员工对制度的认同过程,并且当先进文化超越制度时又催生新的制度。管理企业要靠制度,但再好的制度也会有失效的时候,这时企业文化就更加显现了精神动力和道德规范的巨大作用。企业文化建设也是一场管理的革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增强企业凝聚力、增强产品竞争力中的作用,解放发展企业生产力,最终再使企业的发展催生更先进、更优秀的企业文化。因此,必须做到科学制度与先进文化相互促进,把企业文化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经济的自觉与文化的自觉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现代企业不仅是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而且是市场经济的文化主体。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融合,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员工个体的积极性凝聚成一股经久不衰的巨大群体力量,还可以使企业文化成为融入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经济的“文化力”,从而使企业立足文化前沿,实现新的发展,铸就新的辉煌。

论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

集团公司党委书记 林万里

企业竞争表面上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但在产品和服务的背后是技术和管理,在技术和管理的背后却是员工的素质和企业文化。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谋求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还是拓宽企业思想政治工

42

作领域和渠道,展示思想政治工作新作为的需要。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在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子,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促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使命。

一、正确把握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两项不同的工作,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互相取代。

范畴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虽然长期以来一直强调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但它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开展的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思想性,本质上属于政治范畴。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于西方国家,指导企业经营生产、规范员工行为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具有明显的管理性、经济性,本质上属于经济范畴。

内容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四有”员工队伍;同时,对员工在企业改革发展中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情绪问题进行疏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根据企业内外条件选择经营哲学、确定管理信条、制定发展目标、培养企业精神、建设企业道德等,以此规范和管理员工行为,提高企业经营水平。

活动主体和运行方式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主体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专兼职结合的政工干部队伍;其运行方式是根据党在企业的中心任务和员工的思想实际,通过理论灌输、形势宣传、启发教育对员工的思想认识、工作态度施加影响,以调动其经营生产的积极性。企业文化建设的活动主体是全体员工;其运行方式是通过企业领导人的倡导,全体员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体验形成企业共同的价值追求,以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对员工进行有效管理。

适用范围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立足于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统一,具有重要的共性特征,因而其基本精神适用于每一个企业。企业文化是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宏观指导下,依据

43

企业的实际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因而它只属于本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相通和相融的。

对象相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做人的工作,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协调内部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为目的。企业文化从研究人的共同价值取向出发,注重培养员工的群体意识,突出员工自我激励。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人的思想认识、观点立场问题,以育人为业,以转变人的世界观为本,旨在用共产主义精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方向一致。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都属于意识形态,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它必然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方向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又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任何排斥、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文化都会背离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

途径相通。思想政治工作经常采取的一些途径,如对员工进行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市场经济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法制教育,企业面临的形势任务教育;开展全员素质工程活动,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向先进学习看齐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对企业文化的宣贯、养成和持续改进也几乎完全适用。

环境相似。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特定的企业环境中进行的。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指企业的经营生产状况、产品结构、员工素质、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等;外部环境指企业生存发展的社会条件,包括国家的产业政策、市场行情、社会责任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这种既确定又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其中有的因素可能起积极作用,有的因素可能起消极作用。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要分析研究有利和不利因素,根据各自的特点,

4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zg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