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大学 马原各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

更新时间:2023-11-16 12: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是否承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 )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3. “假相同真相一样具有客观性”,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折衷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一切事物都是转瞬即逝 C.从根本上说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D.事物只有运动,没有静止 5. 一元论的哲学派别都主张( )

A.世界统一于物质 B.世界统一于精神 C.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D.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6.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即是否承认( )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 B.世界的统一性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 D.世界的可知性 7. 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

A.唯心论 B.不可知论 C.机械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8.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

A.感性地存在着的事物 B.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C.特定的物质形态 D.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 9. 物质是运动的( )

A.形式 B.主体 C.属性 D.存在方式 10.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

A.运动 B.时空 C.意识 D.客观实在 11. 只承认静止,不承认运动的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12. 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万物”,这是( )

A.多元论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3.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指( )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B.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14. 时间和空间( )

A.同物质运动无关系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的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15. 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

A.不可知论 B.诡辩论 C.二元论 D.唯心论 16. 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 ) A.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 B.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17.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

A.时间的间断性 B.时间的连续性 C.时间的重复性 D.时间的不可逆性

18.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说的“客观实在”是指( ) 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D.实际存在的实物 19. 客观规律与人的活动关系是( )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20. 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论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21.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主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的标准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2.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多样性 B.系统性 C.可知性 D.物质性

2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作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24.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5. 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 运动 B. 物质可以认识 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 客观实在性 26. 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2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辩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28.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29.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30.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31.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3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33. 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34. 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35.“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36. “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37.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38.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39.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40. 发展的实质是(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1. “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42. 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 ) A. 辩证法的 B. 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

C. 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 43. 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

A.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 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 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 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44. “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是( )观点( )

A.辩证法 B.形而上学 C.唯物论 D.唯心论 45. 辩证的否定即“扬弃”,他的含义是(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既克服又保留 D.纯粹的否定

46.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体现了(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人与规律的关系

47. 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协调发展的哲学依据是( )

A.普遍联系 B.永恒发展 C.辩证否定 D.质量互变 48. 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

A.事物周而复始的自我循环 B.事物相互转化与无穷发展 C.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经过两次否定再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49. 《周易·系辞上》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论语·卫灵公》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些名言主要揭示的哲理是( ) A.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C.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5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51.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52.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5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联系和发展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54. 列宁指出:“谁害怕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困难,谁被这些困难吓倒,谁见了这些困难就悲观起来或者张惶起来,谁就不是社会主义者。”这段话主要表明( ) A.任何新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 B.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 C.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事物发展方向 55. 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是( )

A.前者研究诸多矛盾之间的关系;后者研究矛盾内部对立面之间的关系 B.前者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后者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和方向 C.前者是矛盾普遍性的表现形式;后者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形式

D.前者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后者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抓中心 56. 矛盾的性质是( )决定的

A.主要矛盾 B.次要矛盾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矛盾的次要方面

57. 毛泽东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来决定。有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爱国主义,有我们的爱国主义。”从哲学上理解,这段话主要是说( )

A.复杂的事物不只包含一个矛盾 B.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特殊性

C.任何事物的矛盾都包括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D.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58. “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这段话体现的主要哲理是( ) A.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事物的性质也会受到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影响 C.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D.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关键,又要统筹兼顾

59. 全国“两个文明”建设的先进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要求该市的各级领导

都要坚持“两手抓”:主管经济工作的领导,要关心精神文明建设;主管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也要关心经济工作。从哲学上看,这样做是由于( ) A.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B.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D.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60. “只有傻瓜才会把古代的一切奉为圣明。”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 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意识是一个发展过程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规律为前提 D.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61.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最突出的共同点是重视(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C.从整体上把握现象之间的联系

B.意识的能动作用 D.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62. 培根说:“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这句话告诉我们( ) A.世界上的联系是多样的,它包括整体与局部,原因与结果等 B.正确把握事物因果联系,能够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C.原因和结果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先行后续,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D.探索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 63.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的哲学寓意主要是( )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二、多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3. 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 )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4.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5.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 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6. 意识是( )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7. 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 )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研究部分毫无意义

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 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 8. “白马非马\的命题 ( )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9.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 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10.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 )

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B.研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 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 D.局部服从整体 11. 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 )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12. 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 )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 13. 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14.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 )

A.凡是事物都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 B.凡是质都是一定事物的质 C.质不能脱离事物而存在 D.质发生了变化,事物就发生改变 15. 质和量的关系是( )

A.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 B.互相依赖 C.互相制约 D.既对立又统一 16. \过犹不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过头\与\不及\都是错误的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7. 量变的复杂性表现在( )

A.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 B.量变的形式是多样的 C.质变可以转化为量变 D.量变中渗透着质变 18. 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 )

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B.阶段性部分质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19. 肯定方面是指( )

A.好的方面 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C.正确的方面 D.决定了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 20.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 21.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 C.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22. 否定之否定形式的特殊性表现在( )

A.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的 B.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主观的 C.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 D.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折性

23. \某一豆荚中结出几粒豆,某条狗的尾巴有几寸长,不多不少,不长不短,这些都是必然的。\这种观点是( )

A.把必然性绝对化 B.把偶然性当作了必然性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宿命论 24. 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 )

A.形式虚无主义 B.只要内容,不要形式 C.形式主义 D.只要形式不要内容

25. 列宁指出:\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其含义是( ) A本质就是现象 B现象就是本质

C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D现象总是从不同侧面表现本质 26. 下列那些活动属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A.艺术家表演 B.工人做工 C.运动员训练 D.农民种地 27. 实践是( )

A.客观的物质活动 B.自觉能动的活动 C.主观任意的活动 D.社会历史的活动

28.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 )

A.是唯心主义的 B.是庸俗唯物主义的 C.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D.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 29.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

A.意识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D.存在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30. 根据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原理,应当承认( )

A.意识是人脑的特殊分泌物 B.错误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决定作用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1. 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 )

A.物质的根本属性 B.物质的存在方式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32. 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主张( )

A.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运动而存在 C.时空与物质运动完全等同 D.时空特性随物质运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33. 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 A.创造理论体系 B.创造客观规律 C.确立目的和计划 D.通过实践创造客观世界

34. “先有计划,后做工作;先有图纸,后造房子”。这说明( ) A.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B.物质存在形态的多样性 C.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D.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35. 下列关于规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事物的本质联系 B.事物运动的中间联系 C.事物变化中稳定的联系 D.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 36. 实践的基本特征有( )

A.普遍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客观现实性 37.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表现为( ) 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运动和静止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事物中 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

38. 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39. 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40.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B.矛盾的共性和个性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41.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表明( )

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 C.社会发展会出现偶尔的倒退现象 D.社会形态更替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 42. 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43. 对于变化和发展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变化一定是发展 B.发展一定是变化 C.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D.发展不一定是变化

44. 1250年法国科学家翁乃谷曾提出制造一个不需供给任何能量而永远运行的永动机。他耗尽毕生精力,花费大量钱财,最终还是失败了。这表明( ) A.规律是客观的 B.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否则会受到惩罚 D.人类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4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表现为( )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 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三、辨析题

1. 唯心主义否认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

2. 唯物主义就是重视物质的力量,唯心主义就是强调精神的力量。 3. 意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主观的。 4.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 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6. 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

7.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观点是截然对立的。 8. 新产生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9.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0. 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11.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2. 否定就是对事物进行彻底的否定。

四、简答题

1.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 简述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3.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4. 简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5.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 如何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 7. 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9、为什么说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

1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3、辩证的否定观的内容。

五、论述题

1. 如何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这一原理对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方法论意义?

2.试论矛盾同一性 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4、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分析中国实施的“三步走”战略。 5、运用哲学观点分析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答 案

一、单选题答案

1—5 ADDAD 6—10 CABBD 11—15 CDBCA 16—20 BDACC 21—25 DDDCD 26—30 CACAB 31—35 CDCAD 36—40 DDACD 41—45 CCDAC 46—50 CACBC 51—55 ADAAA 56—60 CBADA 61—63 ABA

二、多选题答案

1.ABC 2.ABCD 3,.ABC 4.AC 5.CD 6.BD 7.AD 8.BD 9.ABCD 10.ABD 11.ABC 12.BCD 13.ABC 14.ABCD 15.ABCD 16.AB 17.ABD 18.CD 19.BD 20.ABCD 21.ABD 22.CD 23.BC 24.BCD 25.CD 26.BD 27.ABD 28.CD 29.BC 30.BCD 31.ABD 32.AD 33.CD 34.CD 35.ACD 36.BCD 37.ABD 38.ABD 39.ABCD 40.AB 41.ABCD 42.BC 43.BC 44.ABC 45.ABCD

三、辨析题答案

1. 此观点错误。

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回答作出思维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回答的哲学派别。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区别可知论好不可知论的标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承认思维能够反映存在。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部分唯心主义都有的观点。 2. 此观点错误。

因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看其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即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的回答。唯物主义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则相反,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的哲学。 3. 此观点错误。

因为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反映的形式是主观的,它反映的内容则是客观的。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正确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错

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歪曲的反映。即使荒唐的观念和思想,也有它的客观“原型”。否认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这是唯心主义观点。 4. 此观点正确。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 此观点错误。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错误的意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或颠倒的反映。 6. 此观点正确。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好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一般情况下,人们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即人们怎样看待世界就会怎样改造世界。 7、此观点正确。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表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属于辩证法上的观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则以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二者在对“世界是怎么样”的观点上的确截然对立。 8、此观点错误。

新产生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所谓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他与旧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而不在于是否是新近出现的。 9、此观点正确。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的基本内容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0、此观点不正确。

矛盾包含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属性,是二者共同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并非单纯是斗争性推动事物的发展,同一性在事物的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一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11、此观点正确。

这里面体现出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如下: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如果不注重小恶就会造成大恶,而平时注意行善,即使是小善,也会成大善。 12、此观点不正确。

辩证的否定观强调,否定的实质应该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而不应该是彻底的否定,否则就犯了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四、简答答案

1. 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 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实在基础。一方面,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有所谓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最后必然导致唯心主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特征。

3.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

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所作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的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此所作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唯一的标准。

4.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那种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的活动才是真正的自觉的活动,才能获得成功。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自觉的能动性,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

5.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在实践中不仅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关系。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首先,物质性是指实践是同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感性物质活动。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7. 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的基本内容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也就是说,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的。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9.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他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她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第三,就社会历史领域而言,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10.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一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能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2.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

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13. 辩证的否定观。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五、论述题答案

1.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客观规律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为基础;而要更好地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第二,在实践中避免犯否认客观规律性的唯意志论的错误,以及借口尊重客观规律,否认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错误。

2、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

(2)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须首衔看到改革措施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

3、答案要点: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辩证的。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首先,共性和个性有差别,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作为无数个性中共同的东西,只能大致地包含个性的一定方面或本质,它比较一般也比较稳定,而个性则比较丰富具体、随条件而不断变动。其次,共性和个性又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没有独立自存的共性,共性就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就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也没有纯粹的个性和特殊性,特殊性和个性总与一定的共性、普遍性相连结而存在。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结合实际展开论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又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答案要点: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

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2)三步走的内容。并结合原理进行论述,要求论述充分。

5、答案要点:

(1)辩证的否定观的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应该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点,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部否定,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就是充分利用有利于我们当今时代的思想,抛弃陈腐、不合时代精神的思想。适当的论述即可。

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2)三步走的内容。并结合原理进行论述,要求论述充分。

5、答案要点:

(1)辩证的否定观的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应该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点,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部否定,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就是充分利用有利于我们当今时代的思想,抛弃陈腐、不合时代精神的思想。适当的论述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zd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