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更新时间:2023-08-20 07:06:01 阅读量: 高等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1840年以后的大约100年间,强敌叩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生存危机,无数仁人志进行不懈的抗争和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在经历了战争年代的暴风骤雨后,中国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

这一时期从总的趋势看是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从西方学来的民主政治的大发展时期。不同阶级、阶层的有识之士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探求救国强国之路,这大大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深远令万众瞩目。

鸦片战争后,一些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接触西方的政治制度,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英国有女王,又有巴厘满(指议会),议会又有五爵会议(指上议院)和乡绅会议(指下议院)等,这表明了他对西方资产阶级的朦胧向往。与此同时农民阶级的代表洪仁玕在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于1859年颁布了《资政新篇》。在这个农民阶级的革命纲领中介绍了美国的民主选举制度,主张设投票箱、办报纸、社新闻官等,这些都说明洪仁玕的政治思想中已具有了民主政治的色彩,已带有明显的启蒙意义。 虽然魏源、洪仁玕都提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但由于受历史

条件的限制,都没有产生重大的影响。

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不断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主张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其中王韬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提出了“与民共治”的民主思想,中法战争后,早期维新派对西方议会政体的提倡更为积极,郑观应则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考察各国政治利弊得失,主张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早期维新派把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道路上由追求船坚炮利、工商科技提到了政治体制的层面上,虽然没有创立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的初步发端,为日后戊戌变法的运动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甲午战后,资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康有为借孔子的权威为自己的君主立宪政治设想创造历史依据,梁启超则在兴民权问题上贡献巨大,他盛赞英国的君主立宪为“完全无缺之宪政”。在与顽固派、洋务派的论战中,维新派也显示了其战斗性和进步性,为陷入迷茫的危亡中国拨开了云雾,摆正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他却使西方的民主思想迅速高涨并获得深入发展,同时也有助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因此有人把维新变法看作是中国民主政治真正发展的里程碑。

由于资产阶级广泛宣传西方民权、立宪等进步思想,清政府不得不做

出调整,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虽然这些举措都不能改变统治者维护专制的目的,但这足以表明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的深入。 当资产阶级的维新派进行社会变革的尝试失败后,资产阶级的革命派又崛起了,他们用更加震撼的革命思想掀起了更为强大的民主革命浪潮,将中国近代民主政治推到了一个新阶段。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历经磨难,建立革命团体、组织武装斗争、提出“三民主义”、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也因此而突飞猛进。孙中山在“民权主义”中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案标志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比较完整和正规的新阶段。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的形式确认民主共和制度,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依据。孙中山还改组国民党,实行内阁制,为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而奋斗了一生。

革命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掩盖在民主共和政体下的封建专制的思想体系还没有彻底粉碎。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又将中国的民主政治引入更深的层面,那就是要从思想上,人的心灵深处将封建残余“洗刷得干干净净”。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使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痛斥封建专制,在社会上形成了反对专制,要求民主、自由的洪流。这些民主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真正得到落实,也使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更加深入,并为民主革命的高涨准备了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

这一时期从总的趋势看仍然是民主与专制、独裁的较量,不同的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民主政治成为主流,而资产阶级除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民主党派的中间道路外,已很难觅到民主政治的影子。

五四运动后,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变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并逐渐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中流砥柱,1922年中共在二大上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其中在最低纲领中提出建立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23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局面。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民主政治的的发展进入分裂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奉行专制独裁统治,而中国共产党则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民主政治体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加强工农联盟,建立工农革命政权,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和民主建设。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并接受民主人士的合理化建议。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在报告中指出要建立一个个阶级联合执政的独立、民主、富强的民主共和国。这些措施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诚心和高瞻远瞩。

抗战胜利后,面对蒋介石的独裁专制,中国共产党大力倡扬和平、民

主,反对专制独裁,利用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揭露“美蒋”阴谋,得到各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感召下,坚持走“中间道路”的民主党派也站在了共产党的一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共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并在政权组织,人事安排上充分的体现民主,使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如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等,使中国的民主政治更加完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z3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