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更新时间:2023-12-14 09: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2010世界杯推荐度:
- 相关推荐
2010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11-03-30
省委政策研究室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统计局
“十一五”时期,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一主三化”的方针不动摇,坚持不懈做好打基础、管长远工作不放松,不断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强力高位推进,全省县域经济加速发展,总量跃升、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后劲增强,整体实力跨上新台阶,呈现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一、“十一五”成效显著,县域经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我省县域经济在面临不确定性复杂因素影响下,加快发展的不平凡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在解放思想中加快发展,在抢抓机遇中奋勇争先,在迎接挑战中砥砺奋进,巩固并发展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的目标任务。2005—2010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四级跳”,连跨4000亿元、6000亿元、7000亿元和8000亿元大关,从3553亿元增加到8923亿元,增长1.51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6820元增加到19522元,增长1.86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98.2亿元增加到330.87亿元,增长2.3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173.8亿元增加到6247.4亿元,增长4.32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1528.2亿元增加到3684亿元,增长1.41倍;外贸出口从12.34亿美元增加到38.5亿美元,增长2.1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935元增加到5697.7元,增长1.94倍。“十
一五”是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为推动“两圈一带”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十二五”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总量在争先进位中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省县域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923.03亿元,增长15.2%,高出全省0.4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十一五”年均增长14.2%,高出全省0.3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由2005年的54.4%提高到的56.5%。县域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30.87亿元,增长38.4%,高出全省14.3个百分点,高出上年11.4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26.2%提高到32.7%。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比重由2005年的41.4%提高到57.8%,消费占全省比重由51.5%提高到54.8%。县域经济为湖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十一五”时期,一批强县(市、区)加快崛起,地区生产总值过100亿元的县(市、区)由2005年的7个增加到40个,过200亿元的增加到10个,最高的江夏区达到29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过5亿元的县(市、区)从无到有,达到21个, 过10亿元的5个,最高的江夏区突破20亿元,达到20.36亿元。县域经济占据了全省“半壁江山”,向好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基石”地位日渐突出。
(二)经济结构在转型调整中进一步优化。各地坚持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县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县域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增强。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8.9:35.5:35.6调整为2010年的21.2:46.3:32.5,五年来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10.8个百分点。2005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715亿元,2010年为3057亿元,五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24.4%,占县域GDP的比
重由2005年的20.1%提高至34.2%。二是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各地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形成了宜昌磷化工、荆州石油机械、江夏装备制造、潜江水产品加工、仙桃无纺布等一批在全国和在省内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三是名优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各地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县域企业涌现出“中国驰名商标”26个,占全省总量的47.3%,“湖北名牌”390个,占全省的64.1%。四是农业产业化明显提升。随着县域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明显提高,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仙桃、潜江、夷陵、襄州、枣阳、汉川、京山等一批县(市、区)的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百亿元,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157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达32家,劲牌有限公司、稻花香集团、福娃集团、枝江酒业、奥星粮油、国宝桥米、金华麦面等过30亿元,其中稻花香集团超过70亿元;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园区10个,食品工业成为居全省第三位的支柱产业。
(三)质量效益在集群集约发展中进一步提高。县域在顺应宏观调控中,自身应变与适应能力、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逐步提高,质量效益明显提升。2010年,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销售收入8325万元,是2005年的1.98倍;户均利润386万元,是2005年的1.68倍;户均利税674万元,是2005年的1.82倍。发展模式加快向集群、集中、集约发展演进,县域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和改造提升加快,呈现出项目、企业向园区聚集,产业向集群化发展的强劲态势。2010年,全省县域105个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42.6亿元,增长51.1%,增幅高出县域投资7.9个百分点,占县域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36.2%提高到38.2%。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对项目引进的承载力、客商投资的吸引力、
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成为工业化的加速平台、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60家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聚集规模工业企业2844家,比上年净增552家;规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853.5亿元、利润174.3亿元,分别增长39.1%和61%。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发展到25个、过100亿元的9个。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取得实效。“十一五”累计关闭小水泥、小造纸等企业(生产线)691家,2010年县域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15%。民生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8%,高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4个百分点;县域城镇职工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28.53万人(次),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
(四)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在强基固本中不断积蓄增强。省委、省政府坚持 “打基础、管长远”的方针,抢抓机遇,强力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673公里,高速公路网络辐射90%的县(市、区),随岳、汉十、沪蓉西、十漫、武荆、襄荆、武麻、武英等高速公路通车改善了沿线县(市)交通瓶颈,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信用环境明显改善,64个县(市、区)荣获最佳信用县(市)。环境的改善为县域高起点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仙桃、天门、宜都、宜城、汉川入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仙桃、宜都还入选了“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承接产业转移、对接央企成果丰硕,以招商引资为主体的项目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全省县域引进省外资金1555.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5.64亿美元,分别增长90%和
25.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47.4亿元,增长43.5%,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7153.4亿元。民间投资活跃。2010年,全省民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5290亿元,增长43.1%,高出全省11.8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53.2%。安陆引进中美公司总投资100亿元,将建成年产值600亿元、综合税收30亿元的国内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潜江市成功对接兵器工业集团等4家央企,兴建盐化工产业园、无机化工基地、生物秸秆发电等6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40亿元。一批投资过10亿、100亿的大项目相继启动实施,积累了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各类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增强。2010年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1569家,五年净增6883家。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军龙头企业。县域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发展到123家,过百亿元的16家,稻花香酒业、枝江酒业进入全国白酒行业十强,谷城骆驼蓄电池全国规模第一;一批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企业引领县域发展;永安药业等12家县域企业成功登陆主板和中小板,一大批骨干企业正进行股份制改造和接受上市报备辅导,准备登陆资本市场。
(五)区域发展协调性在统筹谋划中进一步增强。“十一五”以来,各地认真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一是区域协调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双轮驱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武汉城市圈县域经济占全省县域总量的比重达到53.4%。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全面启动,交通瓶颈得到明显改善,招商引资步伐加快,资源禀赋优势显现,特色产业加快发展。2010年十堰市、恩施州县域投资分别增长43.6%和36.3%。兴山、秭归、远安、五峰、保康
2011年,我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依然突出,并将进一步暴露出来。
——经济平稳增长的难度加大。世界经济复苏之路曲折漫长,特别是最近西亚、北非政治乱局蔓延,日本强震及核危机冲击,给全球市场特别是亚洲经济前景又增加了一系列新的不确定性;全球流动性增加不断推动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走高,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传导至国内导致工业品价格“高进低出”,我省县域造纸、化工、钢铁、纺织等支柱产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国家政策调整带来宏观环境变化,投资、消费稳定增长的难度加大,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显露。这些因素将会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困难。
——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市场主体不够大不够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工业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精品名牌产品不多,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加大。县域经济在面临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等多重任务的同时,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节能减排要求更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更加艰巨。
——区域竞争更趋激烈。沿海发达地区加快“腾笼换鸟”,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抢占有利地位,湖北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中部省份竞相发展,纷纷加大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河南省进一步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提出五年内三分之一县城达到中等城市规模的目标;江西省大力支持县域经济超常规发
展,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向“全国百强县市”、“中部二十强县市”目标迈进;山西省强化政策保障,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湖南省大力推进园区建设,支持县域特色产品、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标兵”越来越强,“追兵”越来越近,区域之间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湖北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三)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我们既要清醒看到宏观环境的错综复杂,转变发展方式的巨大压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同时也要看到湖北正处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只有跨越式发展才能不失机遇的历史性惠顾,收获春天里的耕种。
——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趋好。宏观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经济运行整体上由回升转向正常增长,特别是我省经济增长势头好于全国,为我省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家宏观政策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国家加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力度,有利于我省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国家继续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为我省县域建材、电子、食品、纺织等消费类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加大对县域科学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扩大行政管理权限,必将对我省县域科学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央投资向“三农”、安居等民生领域,向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向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领域倾斜,我省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能源环保、民生工程、山区及老区等将迎来一个建设高峰,也将给县域经济注入新的动
力和活力。
——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湖北作为中部大省,既有后发地区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又有发达地区工业基础较扎实、科技实力较雄厚、基础设施较完备的优势,特别是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湖北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进一步凸显,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为国际及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速向湖北及县域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十二五”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力增强。我省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促进两圈互动、圈带联动,努力形成“一线串珠、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两圈一带”县市发展面临新机遇;积极启动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这些都为县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为县域经济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县域经济发展积聚起强大能量。“十一五”时期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积蓄了连续冲刺的强大能量,积累了弥足珍贵各具特色的发展经验,形成了抢前争优、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高举跨越式发展的旗臶,将进一步激发各地实现跨越发展的渴望与激情,长期大规模投入效应不断释放,自主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平台作用日益显现,必将为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全省县域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省委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主三化”方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着力培育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奋力推进县域经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跨越式发展。“十二五”努力实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力争1—2个县(市)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一批县(市)进入中部百强县(市)。
2011年是推进“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起步年,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湖北县域经济跨越式崛起的基础年、关键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力争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高出全省规模工业2个百分点。为此,必须紧紧围绕稳增长、扩规模、调结构、转方式,突出重点,扎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争先进位意识,大力营造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浓厚氛围。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重大战略机遇的历史性惠顾,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提升精神区位,树雄心、立壮志,以争先的姿态、必胜的信心、开放的理念和务实的作风,推动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档、升级、进位。坚持把做大规模、扩大总量作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首
要任务,努力提高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要充分利用差距和压力形成的倒逼机制,切实增强赶超和进位意识,制定积极可行的发展目标,敢于同强的比、跟快的拼、向高的攀,尽快缩小差距,迎头赶上。着力培育县域经济排头兵,支持有条件的县(市)“自我提拔”,争当中部百强、冲刺全国百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形成争先进位的发展氛围。
(二)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推动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工业强则县域经济强。必须坚持把工业优先作为核心战略,紧紧抓住新型工业化这个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牢固树立“工业产业第一”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在培育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上下功夫。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立差异化发展战略。根据各地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环境条件的差异,找准比较优势,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加快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以开发区和园区为载体,大力推进县域经济集约、集聚、集群发展,重点扶持60个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特色鲜明、大中小企业协调、产业链和服务链完整、竞争优势明显的百亿元、千亿元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三)坚持开放先导战略,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没有大开放就没有大发展,县域开放的程度和水平,直接决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要树立“县外即外”的理念,坚决破除“内陆意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宽广的胸怀、开明的政策和更富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吸纳和聚集各类投
资者创业发展、成就事业。要破除一切不利于发展的政策、约束、思维和习惯,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行业、地域,开放一切能开放的资源,以大开放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要紧紧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加速向内陆地区转移的机遇,大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破解要素制约。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参与竞争,提高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促进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四)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县域发展活力。市场主体是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是创造财富、推进发展的直接动力。一是大力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中小企业向园区聚集,走“专、精、特、新、配”的发展路子,不断扩大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二是大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认真策划和下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鄂投资,培育一批行业的龙头和“旗舰”。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拓宽准入领域。大力实施“创业工程”、“回归工程”,从放宽政策、改善环境、强化服务入手,放手、放心、放胆地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四是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推动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引导、公益服务为基础、商业服务为支撑”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服务体系,切实改变目前担保体系建设滞后、担保规模偏小和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引导支持担保机构改进服务方式、拓展担保业务,不断适应中小企业对担保融资的需求。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今天的发展不可失去明天的秩序,不能透支生态、恶化环境,不能饥不择食、竭泽而渔。要坚持科学发展一步到位,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将壮大规模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走集聚、集中、集约、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结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县域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
(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支撑,推进城镇化是“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我省县域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与全省平均水平比也存在较大差距,是县域发展中的一个突出薄弱环节,城镇化拉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和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潜力巨大。要重点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特色镇发展。坚持产业兴镇,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产业发展谋划和带动城镇建设,做大做强城镇支撑产业。将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强化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城镇的集聚效应和综合承载能力。
(七)改善发展环境,为县域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环境是生产力,是竞争力,发展的竞争关键是环境的竞争。要把改善发展环境作为县域工作的主要内容,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和办法,发挥好评价考核的导向作用,引导全
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在努力营造安全稳定的法制环境、高效快捷的政务环境、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的同时,加大产业环境建设力度,建设中小企业、上下游企业、生产与服务、物流与信息流、企业与社会等协调共生、共赢发展、和谐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
(八)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转变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臵,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建设发达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及加大扶持就业的政策力度等多种措施,努力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与就业岗位。加强职业培训,强化劳动合同监督,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使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得到提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环节建设,推动社会保障从形式普惠向实质公平转变,通过制度整合、提高统筹层次和加大公共投入、吸引社会资源等措施,使社会救助、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养老保险等基本保障制度覆盖全民,编织稳定、可靠的民生安全网。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原则逐步完善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层政务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就业服务、公共福利服务、公共治安服务、公共环境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等,提高政府保障能力,促进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正在阅读:
2010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12-14
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验教学方式初探03-10
沣惠小学关于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汇报材料03-08
柯力 车牌识别 - 图文10-12
陵川县中药材产业十二五规划05-26
我是劳动小能手作文350字06-30
马誉峰会见 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一行01-01
山西省榆社中学2018届高三3月高考适应性训练调研考试+数学(理)Word版含答案01-30
寻访春天作文600字07-15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湖北省
- 发展报告
- 县域
- 经济
- 2010
- 在全县党委系统办公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IQ、EQ、CQ、LQ、SQ的意义
- 2018初级实务 第二章 机考题库
- DCS设计说明(详细)
- 他们是这样说的laoqi - 图文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24课《金色的脚印》课后复习检测及参考答案
- 得了神经性皮炎怎么治
- 热力管道焊接技术交底
- 自动化仪表维修协议
- 德阳市区物业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及相关规定
- 2019年中考物理复习--作图题选 实验题选(2)(含答案)
- 面试(interview)自我介绍常用句型
- 当前师范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及教育对策探究
- 尔雅2016秋国际经济学
- 九年级数学分类讨论问题
- excel课课练和答案
- 新版译林六年级英语上册一到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 工程测试论文虚拟仪器及其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中的应用
- 民事主体、诉讼主体和承担责任主体
- 厨房设备招标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