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重要知识点+大纲总结

更新时间:2023-10-30 22: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骨学 Osteology

第一节 总论

一、骨的分类

根据外形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1. 长骨long bone 中部细长称为体或骨干, 体内的腔称骨髓腔, 容纳骨髓。骨的两端膨大称为骺, 骺表面有光滑

的关节面。骨干与骺邻接的部分称干骺端。长骨多见于四肢,如股骨和肱骨。 2. 短骨short bone呈立方形,如手的腕骨和足的跗骨。 3. 扁骨flat bone呈板状,如颅盖骨、胸骨、髓骨等。 4. 不规则骨irregular bone ,如椎骨和某些颅骨。 二、骨的构造

骨是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并有血管和神经分布。

1. 骨质 bone substance分骨密质compact bone和骨松质spongy bone。颅盖骨的骨松质称为板障。

2. 骨膜periosteum是被覆于骨内、外面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膜。分布于除关节面以外整个骨外面,对骨的营养、生长或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3. 骨髓bone marrow充满于长骨的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red bone marrow有造血功能,含有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其他幼稚型的血细胞。

黄骨髓yellow bone marrow 见于5岁以后的长骨骨干中,含大量的脂肪组织,失去造血活力。成人红骨髓主要分布于长骨的两端、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松质内,如肋骨、胸骨和椎骨等处。这些地方的红骨髓可终生保持。

临床上常在髂结节、髂后上棘和胸骨等处穿刺取样,检查骨髓。 三、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特性

骨的化学成分包括有机质和无机质。

有机质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无机质使骨具有硬度。

年龄愈大,无机物的比例愈高。因此,年幼者骨易变形,年长者易发生骨折。

第二节 中轴骨骼

一、躯干骨

躯干骨包括26块脊柱骨(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12对肋和胸骨。 (一)椎骨vertebrae

1. 椎骨的一般形态

典型椎骨由位于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构成。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椎孔, 各部椎孔相连成椎管。 椎弓前部缩窄的部分为椎弓根,后部较宽的部分为椎弓板。从椎弓板上发出7个突起:正中向后伸出的一个棘突,向两侧突出的一对横突,两侧向上的一对上关节突和向下的一对下关节突。

2.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

1) 颈椎cervical vertbral:椎体小,椎孔大。横突根部有横突孔,横突的未端前后各有一结节。第2-6颈椎棘突未端分叉。

2) 胸椎throacic vertebrae 椎体呈心形,在椎体的后外侧上、下缘各有一半圆形肋凹。横突未端前面有横突肋凹。棘突细长向后下方倾斜。

3) 腰椎lumbar vertebrae:椎体大,椎弓发达,棘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

4) 骶骨sacral bone:由5个骶椎愈合而成,呈倒置的三角形。底向上,底的前缘中份向前突,称岬promontory。骶骨前面光滑微凹,有4对骶前孔。背面隆凸粗糙,有4对骶后孔。由骶椎椎孔连接成骶管。骶管向下开口于骶骨背面下部的骶管裂孔,裂孔两侧向下的突起称骶角。骶骨侧有耳状面与髂骨耳状面相关节。

(二) 胸廓thorax

胸廓由胸椎、肋、胸骨和它们之间的骨连结共同构成。

1. 肋ribs 上7对肋骨的前端借助软骨连于胸骨,称真肋。第8-10对肋骨的前端借助软骨连于上位软骨,形成肋弓costal arch, 称假肋。第11、12对肋前端游离,称浮肋。

2. 胸骨sternum属于扁骨, 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柄和体连结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 称胸骨角sternal angle, 两侧连第2肋软骨。 (三) 躯干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1.颈静脉切迹在胸骨柄上缘, 左、右锁骨内侧端之间,与 第2胸椎体下缘线平齐。

2.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相连结处微向前凸的角, 两侧接第2肋软骨,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可与第4胸椎体下缘平齐。

3.肋弓由第8-10肋软骨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 形成左右肋弓。是临床上腹部触诊的重要标志。

二、颅 skull

(一) 颅的组成

颅skull 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脑颅骨包括成对的顶骨和颞骨; 不成对的额骨、蝶骨、枕骨和筛骨, 共8

块,围成颅腔, 容纳脑。面颅骨包括成对的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腭骨及下鼻甲骨; 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及舌骨, 共15块,构成眶、鼻腔、口腔和面部的骨性支架. (二) 颅的整体观

1.颅顶面观 有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

2.颅侧面观 在颞窝内有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四骨交界处所构成的翼点。 3.颅前面观

(1)眶 借视神经孔、眶上裂通颅中窝。 (2)骨性鼻腔:

外侧壁自上而下有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间隙, 分别称为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 鼻腔周围有四对鼻旁窦, 分别开口于鼻腔。其中额窦、上颌窦和前筛窦、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 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4.颅底外面观

5.颅底内面观 由前向后分三个窝。

(1)颅前窝anterior cranial fossa 正中线上由前向后有额嵴、盲孔、鸡冠等。筛板上有筛孔通鼻腔。

2

(2)颅中窝middle cranial fossa 中央是蝶骨体,上面有垂体窝,窝前外侧有视神经管。垂体窝和鞍背统称

蝶鞍。其两侧,有前向后,依次有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和棘孔等。

(3)颅后窝posterior cranial fossa 窝中央有枕骨大孔。还有枕内隆凸、横窦沟、乙状窦沟和舌下神经管等

结构。

(三)新生儿颅的特征

脑颅远大于面颅,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与骨之间的间隙充满纤维组织,间隙的膜较大称为颅囱cranial fontanelles,主要有前囱和后囱。前囱在生后1-2岁闭合。

第三节 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

(一)上肢带骨 包括肩胛骨和锁骨。

1.锁骨clavicle:位于胸廓前上方,呈“∽”形,内侧端粗大为胸骨端,有关节面与胸骨柄两侧构成胸锁关节。外

侧端扁平为肩峰端,与肩脚骨的肩峰相关节。锁骨中、外l/3交界处易发生骨折。

2.肩胛骨scapula:位于胸廓后外侧的上份,是三角形的扁骨。上缘短而薄, 外侧有喙突。外侧缘肥厚、内侧

缘薄而长。外侧角有关节孟, 上角平对第2肋,下角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前面为肩胛下窝,后面有肩胛冈和肩峰。

(二)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

1.肱骨humerus 上端有半球形的肱骨头。头周环状缩细称解剖颈。上端和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易骨折。体中部外侧面有三角肌粗隆,后面有桡神经沟。下端内上髁后方有尺神经沟。

2.尺骨ulna 上端前面有滑车切迹,在其下方和后上方各有一突起, 分别称冠突和鹰咀, 冠突外侧有桡切迹。尺骨下端称尺骨头。其后内侧向下的突起,称为尺骨茎突。

3.桡骨radius 上端称桡骨头, 上面有关节凹, 头周围有环状关节面。下端内侧面有尺切迹,下面有腕关节面,

下端外侧部向下突出称桡骨茎突。

4.腕骨carpal bones 8块,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

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5.掌骨metacarpal bones 6.指骨phalanges of fingers (三)上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1. 肩峰在肩部的最高点,是测量上肢长度的定点。

2. 肩胛下角对应第7肋或第7肋间隙,是确定肋骨序数的标志。

3. 肱骨下端的内上髁、外上髁与尺骨上端的鹰嘴,三者在伸肘时同在一直线上,而屈肘时三者连线成等腰三角形。

二、下肢骨

(一)下肢带骨 即髋骨hip bone, 是不规则骨, 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者愈合而成. 在三骨愈合处的外侧面形成

深陷的髋臼。

(二)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跗骨、跖骨和趾骨)

3

1.股骨femur 上端球形的膨大为股骨头。头的外下侧较细的部分称股骨颈。下端形成两个膨大, 称内侧髁和外侧髁, 两髁间有髁间窝。 2.髌骨patella

3.胫骨tibia 上端膨大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 两髁上关节面之间的骨性隆起称髁间隆起。上端与体移行处的

前面有胫骨粗隆。下端膨大形成内踝。

4.腓骨fibula 上端膨大称腓骨头,下端膨大为外踝。

5.跗骨tarsal bones 有7块, 属短骨,分成前、中、后三列。后列为跟骨和距骨, 跟骨后端有跟结节。距骨上面有距骨滑车。中列为足舟骨。前列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及骰骨。 6.跖骨metatarsal 7.趾骨phalanges of tose

4

第二章 关节学

总论

1. 关节的基本构造:

1) 关节面: 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上被有关节软骨,可减少关节面的磨擦,缓冲震荡和冲击。 2) 关节囊:包在关节的周围,封闭关节腔。可分为外层的纤维膜和内层的滑膜。 3) 关节腔:为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有少量滑液。 2. 关节的辅助结构:

1) 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为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可加强关节的稳固性和限制关节的运

动。

2) 关节盘和关节唇:关节盘是指位于两骨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其周缘附于关节囊,将关节分

为两部,关节盘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应,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和运动的多样性。关节唇是附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它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

3) 滑膜襞和滑膜囊:某些关节的滑膜层折叠突入关节腔形成滑膜襞,滑膜呈囊状膨出形成滑膜囊。 3. 关节的运动:

1) 移动、 屈和伸、 收和展、 旋转、 环转。

第一节 中轴骨连结

一、 躯干骨的连结

(一)脊柱 由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和它们之间的骨连结构成。

1. 椎骨间的连结

1) 椎体间的连结

(1)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间的纤维软骨,由中央的髓核和周边的纤维环构成。椎间

盘坚韧而又有弹性,即牢固连结两个椎体,又可使两个椎体之间有少量的活动。

(2)前纵韧带:紧贴各椎体前面,有防止脊柱过伸的作用。 (3)后纵韧带:位于各椎体后面,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 黄韧带:连结相邻两椎弓板之间。 棘间韧带:连结相邻两棘突之间。 2)椎弓间的连结 棘上韧带和项韧带:连结棘突的尖端。 横突间韧带:连结相邻两横突之间。

关节突关节: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构成

2. 脊柱的形态和功能

从侧面观察,可见脊柱有颈、腰、骶四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脊柱除支持体重、保护内脏外,还可作前曲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

(二)胸廓

5

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连结共同构成。构成胸廓的关节主要有肋椎关

节和胸肋关节。

胸廓上口由胸骨柄上缘,第一肋和第一胸椎椎体围成。胸廓下口由第12胸椎,第12及第11对肋前端,

肋弓和剑突围成

二、 颅骨的连结

颅骨之间多借缝、软骨或骨直接连结。颞下颌关节是唯一可动的滑膜关节。

颞下颌关节:由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构成。关节囊松弛,囊外由外侧韧带加强。囊内有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分。颞下颌关节属于联合关节,两侧必须同时运动。此关节能做下颌骨上提、下降、前进、后退以及侧方运动。

第三节 附肢骨连结

一、上肢骨连结

1.肩关节: 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是典型的球窝关节。其特点是肱骨头大,关节盂小,关节盂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加深关节窝;关节囊薄而松弛,囊的上、前、后方有肌肉加强,下壁薄弱,肩关节脱位时,肱骨头常从此脱出。肱二头肌长头腱在结节间滑液鞘内穿过关节囊。

肩关节的运动十分灵活,能作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

2. 肘关节: 肘关节是由肱骨下端与桡、尺骨上端构成的复合关节,它包括三个关节。 肱尺关节: 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肱桡关节: 由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关节凹构成。 桡尺近侧关节: 由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桡切迹构成。

上述三个关节包在同一个关节囊内,囊的前、后壁薄弱,两侧有桡侧副韧带和尺侧附韧带加强。在桡骨环状关节面周围有桡骨环状韧带,防止桡骨头脱出。

肘关节的运动以肱尺关节为主,主要作屈、伸运动。桡尺近侧关节与桡尺远侧关节联合可是前臂旋前和旋后。 3.桡尺连结 1) 前臂骨间膜 2) 桡尺近侧关节 3) 桡尺远侧关节 4.手关节

1) 桡腕关节:是典型的椭圆关节。由桡骨下端的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为关节窝,手舟骨、月骨、三角骨的近侧面为关节头构成。该关节可作屈、伸、收、展和环转运动。 除桡腕关节外,手的关节还有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和手指间关节。 二、下肢骨的连结

1.骶髂关节: 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关节面凹凸不平,彼此结合十分紧密。其前、后面分

6

别有骶髂前、后韧带加强。骶髂关节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以适应支持体重的功能。

2.耻骨联合:由两侧的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而成。其上、下方分别有耻骨上

韧带和耻骨间韧带加强。

3.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及其连结构成。

骨盆被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界线由骶骨的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

耻骨联合上缘所围成。小骨盆上口为界线,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

骨盆的主要功能是支持体重和保护盆腔脏器。在女性,骨盆还是胎儿娩出的产道。 4.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

其结构特点是:股骨头关节面约为球形的2/3, 几乎全部纳入髋臼内。关节囊厚而坚韧,后面被股骨颈内侧2/3,颈的外1/3在囊外,故股骨颈骨折有囊内、外支分。在关节腔内有股骨头韧带。

髋关节可作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 5.膝关节:由股骨和颈骨的内、外侧髁及髌骨构成。

其结构特点是:关节囊松弛,附于各关节面周缘,前面有髌韧带加强,两侧由胫侧附韧带和腓侧附韧带加强。膝关节腔内有前、后交叉韧带和内、外侧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可防止胫骨前后移位。内、外侧半月板可加深关节窝,增强关节的稳定性。

膝关节主要作屈、伸运动,在半屈位时可作小幅度的旋内和旋外运动。

6.踝关节: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主要可作背屈和跖屈的运动,在踝关节高度跖屈时,还可作轻度的侧方运动。

除上述关节外还有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

7.足弓: 跗骨和跖骨连成的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为前后方向上的内、外侧纵弓和内外方向上的横弓。横弓由骰骨、三快楔骨和跖骨构成。足弓可增加稳固性和减小震荡等。

第三章 肌 学

第一节 总 论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肌的外形大致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4种 每块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 阔肌的腱性部分成薄膜状,称腱膜 二、肌的辅助装置

肌的辅助装置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具有保持肌的位置,减少摩擦和保护的作用

第二节 头 肌

一、面肌 包括:颅顶肌、眼轮匝肌、颊肌、口轮匝肌、鼻肌 二、咀嚼肌 咬肌 、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7

颞肌:位于颞窝,上提下颌骨,或使下颌骨向后. 咬肌:位于下颌支的外侧,上提下颌骨.

第三节 颈 肌

颈肌 可依其所在位置分为颈浅肌群、舌骨上、下肌群和颈深肌群。

胸锁乳突肌:斜列于颈部两侧。一侧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可使头后仰

第四节 躯干肌

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腹肌和会阴肌 一、背肌

1. 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如果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2. 背阔肌:位于背下部。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被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3. 竖脊肌: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一侧收缩时则使脊柱侧屈。 二、胸肌

(一)胸上肢肌 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 胸大肌:位于胸前外侧壁上部浅层。

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前屈。如上肢固定可上提躯干,也可上提肋以助吸气。

(二)胸固有肌

1. 肋间外肌:位于各肋间隙的浅层,能提肋助吸气。

2. 肋间内肌:位于各肋间隙内、肋间外肌的深面,可降肋助呼气。 三、膈

膈的位置、形态、作用、三个裂孔的位置及通过的主要结构,膈薄弱区的位置 位置 形态 作 用 三 个 裂 孔 薄弱区 胸 腹 腔 之 间 四、腹肌 (一) 前外侧群

1. 腹外斜肌: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肌纤维斜向前下。腹外斜肌腱膜参与形成腹股沟韧带、腹股

8

穹窿形的扁薄阔肌 收缩时穹窿下降助吸气 松弛时穹窿上升助呼气 与腹肌同时收缩可增加腹压。 名称 位置 通过的结构 主动脉裂孔 位于第12胸椎前方 主动脉和胸导管 食管裂孔 约在第10胸椎水平 食管和迷走神经 腔静脉孔 约在第8胸椎水平 下腔静脉 胸肋 三角 腰肋 三角

沟管浅环、腹直肌鞘的前层、白线等。

2. 腹内斜肌:位于腹前外侧部,在腹外斜肌深面,肌纤维斜向内上。腹内斜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白线、腹股沟镰

3. 腹横肌:位于腹前外侧部,在腹内斜肌深面,肌纤维横行向内。腹横肌的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白线、腹股沟镰

4. 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 腹肌的作用:

? ? ? ?

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内压.

增加腹内压以完成排便分娩呕吐和咳嗽等生理功能. 降肋,助呼气.

使脊柱前屈侧屈与旋转.

(二) 后群 腰大肌、腰方肌

第五节 上肢肌

上肢肌分为上肢带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一、上肢带肌

三角肌: 位置于肩部,起于锁骨的外侧端、肩峰和肩胛冈,止于肱骨体外侧的三角肌粗隆. 作用:外展肩关节,前部肌束可使肩关节屈和旋内,后部肌束可使肩关节伸和旋外. 二、臂肌

前群包括肱二头肌、肱肌和喙肱肌;后群包括肱三头肌

1. 肱二头肌: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止于桡骨粗隆。作用:屈肘关节;当前臂在旋前位时,能使其旋后;此外还能协助屈肩关节.

2. 肱三头肌: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与内侧头分别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的外上方和内下方的骨面,止于尺骨鹰嘴.。作用: 伸肘关节,长头可使肩关节后伸和内收. 三、前臂肌 1. 前群:

第一层:由外向内: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 第二层:指浅屈肌

第三层:指深屈肌、拇长屈肌 第四层:旋前方肌

作用:屈指骨间关节、屈掌指关节、屈腕;前臂旋前 2. 后群

浅层: 由外向内: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 深层:由上向下: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示指伸肌 作用:伸腕、伸指、前臂旋后

9

四、手肌: 可分为外侧、中间和内侧三群

第六节 下肢肌

下肢肌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一、髋肌:包括臀大肌、 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闭孔内肌、闭孔外肌、股方肌

1. 臀大肌: 位于臀部浅层。作用:使髋关节伸和旋外;下肢固定时,能伸直躯干,防止躯干前倾. 2. 梨状肌:位于臀部臀大肌、臀中肌下方。作用:使髋关节外展和旋外 3. 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构成。作用:使髋关节屈和旋外. 二、大腿肌 (一)前群

包括:缝匠肌和股四头肌。缝匠肌能屈髋关节、膝关节,并使屈曲的膝关节旋内;股四头肌伸膝关节,股直肌可屈髋关节.

股四头肌: 位于股前部,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直肌起自股骨体,股中间肌起自髂前下棘,止于胫骨粗隆. 作用:伸膝关节,股直肌可屈髋关节.

(二)内侧群 包括:耻骨肌、长收肌、股薄肌、短收肌、大收肌。使髋关节内收和外旋

(二)后群 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作用:屈膝、伸髋。屈膝时,股二头肌可使小腿旋外;半腱肌半膜肌使小腿旋内 三、小腿肌 (一)前群:

包括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功能:伸踝关节、伸趾关节、使足内翻。

胫骨前肌:位于小腿前面。起自胫骨外侧面,止于内侧楔骨内侧面和第1跖骨底。伸踝关节,使足内翻 (二)后群:

浅群包括小腿三头肌(腓肠肌、比目鱼肌),深群包括胫骨后肌、趾长屈肌和拇长屈肌。作用:屈踝关节、屈趾关节、使足内翻。腓肠肌还能屈膝关节。

1. 小腿三头肌:位于小腿后面浅层,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腓肠肌起自股骨内外侧髁的后面,比目鱼肌起自腓骨后面的上部和胫骨的比目鱼肌线。二者以跟腱止于跟骨。作用: 屈踝关节,屈膝关节

2. 胫骨后肌:位于小腿后面深层。起于胫骨,腓骨和小腿骨间膜的后面,止于舟骨粗隆和内侧、中间及外侧楔骨。作用:屈踝关节,使足内翻. (三)外侧群:

包括腓骨长肌、腓骨短肌。作用:屈踝关节、足外翻

1. 腓骨长肌: 位于腓骨外侧浅层,起自腓骨上份外侧面,止于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底。作用: 屈踝关节和足外翻.

2.腓骨短肌:位于腓骨外侧、腓骨长肌的深面,起自腓骨下份外侧面,止于第5跖骨粗隆。作用: 屈踝关节和足外翻. 四、足肌

1. 足背肌 趾短伸肌、拇短伸肌

10

2. 足底肌 内侧群、外侧群:、中间群

内 脏 学 第五章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管 上消化道 : 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

下消化道:空肠、回肠、大肠 (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消化腺分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 .大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肝和胰. 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的腺体

一、口腔

(一)口腔境界和分部

分部:以上、下牙弓和牙龈为界,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

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腭咽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和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部。 (一) 牙

乳牙共20个,恒牙全部出齐共32个

1. 牙的外形分部 牙冠、牙颈、牙根: 2.牙的分类

3. 牙式: 临床牙式记举例:

5 右上颌第二前磨牙; 6 左下颌第一磨牙; Ⅲ 左上颌乳尖牙;Ⅳ 右下颌第一乳磨牙 (二) 舌

(三) 舌的功能:感受味觉、协助咀嚼、搅拌食物、辅助发音 舌尖:舌的前端

1.舌的形态 舌体:占舌前2/3,在舌背以界沟与舌根为界 舌根:占舌后1/3

2.舌肌:舌肌为横纹肌,分舌固有肌和舌外肌 舌固有肌可使舌縮短、变窄或变薄 舌外肌有四对,以颏舌肌在临床上为重要,该肌起于颏棘,肌纤维呈扇形向后上方分散,止于舌中线两侧 两側颏舌肌同时收缩时,拉舌向后下方,即伸舌 一側收缩时,使舌伸向对侧 (五)唾液腺

大唾液腺有三对,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1.腮腺 位置:耳廓前下方,咬肌后缘,下颌后窝内

导管:从腮腺前部发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处,横过咬肌表面,穿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开口处称腮腺管乳头

2.下颌下腺 位置:在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

11

导管:自腺体内侧面发出,经口腔底粘膜深面前行,开口于舌下阜 3.舌下腺 位置:在舌下襞深面

导管:舌下腺大管与下颌下腺管共同开口于舌下阜,舌下腺小管开口于舌下襞

二、咽

漏斗形的肌性管道,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方起于颅底,下方在第六颈椎下缘与食管相接,后壁与侧壁完整,前方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

咽分三部:鼻咽、口咽和喉咽 (一) 咽腔

位置:是咽腔的上部 上界:颅底;下界:软腭后缘与口咽分界 1.鼻咽 咽扁桃体:是顶后壁粘膜下的淋巴组织,婴幼儿较发达

咽鼓管咽口:在侧壁,距下鼻甲后1cm处,向外通中耳鼓室 主要结构 咽鼓管圆枕:在咽鼓管咽口前、上、后方的隆起 咽鼓管扁桃体:在咽鼓管咽口周围粘膜内的淋巴组织 咽隐窝:是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凹陷,是鼻咽癌 的好发部位

位置:是咽腔的中部 上界:软腭后缘;下界:会厌上缘

2.口咽oropharynx 舌会厌正中襞,位于舌根后部与会厌相连的粘膜皱襞

主要结构 舌会厌谷:在舌会厌正中襞两侧的凹陷

腭扁桃体:位于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的扁桃体窝内

咽淋巴环:由腭扁桃、舌扁桃体、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共同围成,有防御机能

位置:是咽腔的下部 上界:会厌上缘;下界:环状软骨下缘 3. 喉咽laryngopharynx

主要结构:梨状隐窝:位于喉的两侧和甲状软骨内面之间,粘膜下陷形

成,是异物常嵌顿停留的部位

(二) 咽肌

咽缩肌:有咽上、中、下缩肌三块,呈叠互状排列 咽提肌:包括茎突咽肌、咽鼓管咽肌及腭咽肌

三、食管

食管全长约25cm,为肌性管道,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或环状软骨下缘高度起于咽, 下端在第11胸椎左侧续于胃的贲门

颈部:上起环状软骨下缘高度,下至胸骨颈静脉切迹水平,长约5cm 食管的分部 胸部:上起胸骨颈静脉切迹水平,下至膈食管裂孔,长约18cm 腹部:由食管裂孔至贲门,长约1~2cm

12

食管的狭窄部 第一个狭窄部:位于食管与咽交接处,距中切牙5cm 第二个狭窄部:位于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 第三个狭窄部:为膈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

四、胃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起食管,下续十二指肠 (一) 胃的形态、分部

两口:入口称贲门,接食管 出口称幽门,下续十二指肠

1.形态 两缘:右上缘称胃小弯,凹向上,最低点有一切迹,称角切迹 左下缘称 胃大弯,起自贲门切迹,呈弧形凸向左下至第10肋软骨平面 两壁:前壁和后壁

贲门部:位于贲门周围的部分

2.分部 胃 底:指贲门切迹以上的部分,亦称胃穹窿 胃 体:位于胃底与幽门部之间的部分

幽门部:为角切迹与幽门之间的部分。左侧管腔扩大,称幽门窦;右侧管 腔狭窄,称幽门管 (二) 胃的位置

胃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贲门和幽门位置较固定, 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右侧

五、小肠

(一)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紧贴腹后壁,呈“C”字形,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

1.上部:起自幽门,向右后方至胆囊颈后下方转折向下移行为降部 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上曲。上部近幽门处的一段肠管,壁薄内面光滑,环状襞少,称十二指肠球

2.降部:在第3腰椎水平,转折向左续水平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下曲。 降部左侧贴胰头,其后内侧壁上有十二指肠纵襞。 纵襞下方有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距中切牙约75cm 。

3.水平部:自右向左横过第三腰椎,至左侧续于升部 。肠系膜上动、静脉贴前面下行

4.升部:自第3腰椎左侧上升至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此肌是手术时确定空肠起点的标志

(二) 空肠和回肠

空肠和回肠由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又称系膜小肠

13

六、大肠

盲肠

升结肠

阑尾 横结肠 结肠袋 分部 结肠 降结肠 盲肠和结肠的特征 结肠带

直肠 乙状结肠 脂肪垂

肛管 (一) 盲肠

位置:回肠末端开口于盲肠称回盲口

回盲瓣:在回盲口上、下方有两个半月形的瓣,称回盲瓣,是回肠突入盲肠形成 (二) 阑尾

位置:位于右髂窝内,根部体表投影:

⑴ 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McBurney点) ⑵ 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lanz点) (三) 结肠

升结肠:在右髂窝起于盲肠,上升至结肠右曲(肝曲)

分部 横结肠:从结肠右曲向左至结肠左曲(脾曲),有系膜连于腹后壁 降结肠:自结肠左曲下降至左髂嵴平面续于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从左髂嵴水平转入盆腔内,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四) 直肠

位置:位于盆腔后部,从第3骶椎平面下降至盆膈

两个弯曲:骶曲和会阴曲 骶曲凸向后,会阴曲凸向前 特征 一个膨大:位于直肠下部,称直肠壶腹

三条横襞:中间一条大而明显,位置恒定,位于直肠右壁,距肛门7cm (五) 肛管

境界:上界为盆膈平面,下界止于肛门 齿状线

肛门直肠环:肛门内括约肌、肠壁的纵行肌、肛门外括约肌的浅部、深部以及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等共同

围绕肛管,形成强大的肌环,称肛门直肠环,对肛管起括约作用

七、肝

(一) 肝的形态

上面(膈面):被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后部无腹膜覆盖部分称“裸区” 两面 下面(脏面):被“H”形沟分为4叶:左叶、右叶、方叶、尾状叶

14

横沟:称肝门,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

等出入 出入肝门的结构称肝蒂

左纵沟:前方容纳肝圆韧带,后方容纳静脉韧带

右纵沟:前方是胆囊窝,容纳胆囊;后方是腔静脉窝,容纳下腔静脉 (二) 肝的位置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上界:与膈穹窿一致,在锁骨中线右侧平第5肋,左侧平第5肋间隙,在前正中线位于胸骨体与剑突结合处

肝下界:成人与肋弓一致,在剑突下约3cm,幼儿可低于肋弓,但不超出2cm,7岁以后与成人相等 (三)

肝外胆道 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

1.胆囊 位置:位于肝右叶下面胆囊窝内

分部: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胆囊管 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附近 2.输胆管道:包括: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

3.胆汁和胰液的排泄途径:

禁食 胆囊 胆囊管 进食 胆总管 肝胰壶腹 十二指肠大乳头 肝左管 胆汁(肝) 肝总管 肝右管 ?十二指肠降部 胰 管 - 胰液 副胰管 十二指小乳头

肝胰壶腹:胆总管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中,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

八、胰

位置:呈狭长的三棱形,横卧于腹后壁,约平第1腰椎 分部:胰头、胰体、胰尾。

排泄管 胰管:在十二指肠降部壁内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副胰管:位于胰管上方,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yh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