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水土流失监测初探定稿 冯光华

更新时间:2024-07-06 05: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武威市水土保持监测初探

冯光华

(武威市水土保持工作站,邮编733000,E—mail 地址wwswfgh@163.com)

摘要:本文在对武威市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全市如何开展水土保持监测进行了初步探讨,从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动态监测重点以及财政保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 监测 策略 武威市

1 武威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状况 1.1 土地利用现状和水土流失现状

武威市位于河西走廊东部,以祁连山余脉毛毛山乌鞘岭为界分为黄河流域和石羊河流域。

武威地形复杂,西南高东北低,境内有灌溉绿洲、中高山草地、祁连山天然水源涵养林、浅山丘陵以及荒漠和沙漠。总体上分南部祁连山区、中部绿洲区和北部荒漠沙漠区三种地貌类型。

武威市国土总面积3.3万km2,土地利用现状是:耕地378.8khm2,占11.47%;园地7.7 khm2 ,占0.23%;林地242.3khm2 ,占7.34%;牧草地1021.4khm2,占30.9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4.4khm2,占1.34%;交通用地15.3khm2,占0.46%;水域43.9khm2,占1.33%;未利用土地1548.8 khm2,占46.9%。全市森林覆盖率12.06%。

武威土地利用中山旱地113.8 khm2,川旱地22.5 khm2,干荒漠641 khm2,荒草地、盐碱地、裸土地、沙地等未利用土地1299 khm2,总计达

1

2076.3 k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3%,这些土地都是水土流失的重要策源地。

武威深居内陆,位于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自西南向东北多年平均降水量 610mm ---60mm ,蒸发量1400mm--3040mm。降水稀少,且与植物需水期严重错位,蒸发强烈,水旱风沙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石羊河流域的负荷日益加重,对水土资源过渡地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整个流域内沙漠向绿洲推进,农区向牧区、林区推进,冰川萎缩,雪线上升,土地荒漠化的态势日趋严重,水源涵养系统和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武威市水土流失面积2.3万km2,约占全市国土总面积地70%,其中水力侵蚀面积0.5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8万km2,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2%和78%。 1.2 水土流失的危害

1.2.1 水土流失使土地生产力减退

据测算,在南部山区年流失表土厚度天祝县为1.5mm,古浪县为3mm,凉州区为4mm。每流失一吨表土就流失土壤中的氮、磷、钾约23kg,以次推算,山区侵蚀面积0.6万km2,每年流失表土约1550万m3,折合2328万t,流失氮、磷、钾约52.5t,由于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大大下降。 1.2.2 蚕食土地

由于水土流失,现代侵蚀沟不断发育和增长,沟头前进,沟岸扩张,

2

每年使大量的沟头地、沟间地不断沦为沟壑,成为不毛之地。据《甘肃省武威地区小流域普查成果汇编》资料显示,境内石羊河流域沟壑密度达1.59km/km2。

北部荒漠区风沙线长654km,沙丘以每年6-8m的速度向绿洲推进,强烈的风蚀使农田、荒山、荒滩和干旱草原不断沙化。境内石羊河流域荒漠化面积高达2.22万km2,占石羊河流域武威属区总面积的76%。 1.2.3 地表水大量流失浪费

水土流失是河川径流逐年减少的原因之一,武威境内六条山水河年均径流量日益减少,进入下游民勤县的水量已经不足五十年代时的1/5,迫使中下游地区通过大量超采地下水维持生存和发展。 1.2.4 造成水库河道的大量淤积

据测定,石羊河流域内西营、杂木、黄羊三条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0.32-1.0 kg/m3、汛期(6-9月)为2kg/m3;古浪河2.7 kg/m3;大靖河12.4 kg/m3。因河床坡降大,携带泥沙多,渠道、水库淤积严重,给水库灌溉、防汛带来了很大危害。全市20座中小型水库,总淤积量占总库容的近20%,已有8座水库因淤积报废或水源枯竭,发挥效益较好的水库中,淤积最严重的已超过总库容的50%,不得不进行加高加固处理。 1.2.5 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水土流失导致的山洪,或冲垮桥涵、路基,或冲毁河堤、耕地,或淹没农田、冲垮房屋。沙尘暴造成的庄稼被埋没、农作物大面积倒伏等危害更是屡见不鲜。2005年民勤县共发生沙尘暴17次,八级以上大风

3

7次,风沙共造成55.6khm2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30.3 khm2,重灾面积13.4 khm2,经济损失达21443.7万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3831.7万元。发生在5月4日的一次沙尘暴风力达八级,平均风速11.5m/s,瞬时风速17.5 m/s,使38 khm2农作物受灾,经济损失达11286.4万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1986.4万元。 2 水土保持监测的必要性

武威市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危害严重,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武威人民长期坚持“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防风沙”的战略方针,坚持不懈地开展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全市封育保护面积104.7khm2;北部沙区营建防风固沙林带380km,治理重点风沙口240个,有效保护沙区农田93.3khm2;中部绿洲配置农田防护林36.7khm2,建成了133.3 khm2林网化农田;南部祁连山区扩大森林面积25.1khm2,保护天然林228.7khm2,累计建设“三田”(梯田、沟坝地、砂田)30.4khm2,修建涝池1692个、谷坊312道,综合治理小流域22条,小流域治理程度达29.1%;全市建成了自然保护区4个。

但是长期以来对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危害及其防治效果掌握的不是很清楚,水土流失防治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影响了防治效益的正常发挥,类似“年年植树不见树”的生态建设怪圈普遍存在。因此,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开展水土流失监测评估,及时了解和掌握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研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为分区制定

4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科学地开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为国家生态建设及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等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水土保持监测的思路和策略 3.1 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

在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和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的统一指导下,建成一个覆盖全市的能够开展辖区内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监测体系,实现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评估与预报。 3.1.1 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和信息系统

武威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是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市水土保持监测分站和分布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典型监测点两个层次组成。监测点的布设要充分利用水文系统广泛分布的测站,利用小流域、开发建设项目的临时监测点,利用科研院所、林业部门、国土部门相关的站点。

在保证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系统武威端正常运行的前提下,积极开发市、县级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水土流失预测评估、规划设计、生态建设决策的信息化水平。 3.1.2 配置监测所需的软硬件设备

监测设备主要有观测和试验设施、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数据管理与传输设备等。随着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实施,武威市水土保持监测分站已配备了电脑、扫描仪、GPS、GIS等部分

5

信息采集和处理设备,要进一步配置风速风向仪、雨量计、降尘缸等直接用于定位监测的仪器设备,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3.1.3 规范管理,保证监测工作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和监测工作年报制度,包括监测工作总结制度、监测网络管理制度、开发建设项目监测报告制度、监测成果认证制度、监测成果定期公告制度、监测设施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制度等。严格按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标准开展工作,确保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3.1.4 建设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

积极向全国水土流失试验观测数据库、区域水土流失数据库、全国水土流失动态数据库、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数据库、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数据库提交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监测成果、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小流域普查成果等各类监测信息,为实现我市的水土保持信息化奠定基础。 3.1.5 建立监测预报技术队伍

通过业务培训、项目协作和考察学习等形式培训监测技术人员。通过培训使监测技术人员熟练掌握监测设施使用与管护、设备操作、数据采集技术与分析方法,为及时采集数据、准确处理数据、安全管理和快速传输信息等提供人才保障,确保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做到反应灵敏、监测准确、预测可靠。监测队伍推行持证上岗、岗位聘任、定期考核制度。 3.2 强化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6

3.2.1 跟踪监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

武威境内实施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主要有: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梯田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等。要跟踪监测这些工程实施的各类防治措施类型、数量、 质量,措施落实后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条件与生活水平的效应,为水土保持项目评价、水土流失防治规划和治理措施配置、工程设计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 3.2.2 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监测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结论是评价水土保持方案优劣和衡量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的重要依据。要重点对可能在较大范围内扰动地形地貌、水系和地表植被的水土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道路、水利水电等开发建设项目实施监测。监测的主要内容是:水土流失面积,弃土弃渣位置、数量,造成的危害以及治理措施和防治效果等。 3.2.3 开展典型流域和区域水土流失监测

选择有代表性的小流域进行精细设计,设立监测点,定位监测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治理效益,在获取典型小流域监测数据的同时,选取石羊河流域内具有代表性的支流,建立影响水土流失因子动态变化的图形库、数据库和水土保持知识库,结合水文、泥沙和气象监测结果,综合分析,提供入支流的泥沙来源和数量,为流域和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利工程保护提供决策信息。 3.2.4 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定位监测

7

在土石山区、干旱草原区、走廊平原亚区(含风沙区)等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设立常规监测点,深入研究大风、降雨、土壤、地形、植被和耕作等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为坡面、小流域和区域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的建立提供准确、系列化的数据。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浅山干旱区、北部风沙区绿洲边缘要重点开展水土流失危害及其发展趋势的监测。

3.2.5 加强联合,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协作机制

水土保持监测是技术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因此,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单位要与教学、科研等单位联合开展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的科技含量。同时要与水文、国土、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紧密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数据共享机制,充分利用植被覆盖、水文泥沙、土地利用等已有的监测成果,服务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3.3 财政支持,保障监测工作正常开展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法律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主要任务是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宏观决策提供支持,因此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促进水土保持信息化、现代化的高度认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纳入生态环境总体规划组织实施,要将监测网络运行费纳入财政预算,对常规监测项目予以财政支持,保证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水土保持管理单位也要发挥技术优势,增强服务意识,主动承担和争取多方面的监测任

8

务,多渠道增加监测预报的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裴俊福,等。甘肃省武威地区小流域普查成果汇编。武威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站,1994。

[2]宋子成,等。武威土地资源。武威地区土地管理局,1995。

作者简介:冯光华,甘肃武威市人,生于1970年,副站长,工程师,现从事水利水保管理工作。

附作者通讯地址:甘肃省武威市东大街市民路81号武威市水土保持工作站冯光华。联系电话:0935-6962233(办) 13399358106(手机)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y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