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18年中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 说明文阅读10篇

更新时间:2024-03-23 03: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说明文阅读(10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

①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历史岁月的沉淀,在中国饮食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不仅仅推动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现在的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为的并不仅仅是满足于生理的需要,吃的文化已经超过了吃本身,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我们可以将其社会意义概括为精、美、情、礼四个字。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

③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古人对食物求精的意识。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在中国的宴席中,选料、烹调、配料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已把精视为一种重视、尊重客人的表现。

④美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审美要求的概括。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⑤食物不仅应该味道美,其色、香都应该符合美的要求。《左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遳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美....

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⑥情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喝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有着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功能。朋友在一起小聚,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或诉说自己的情感。

⑦在中国传统的宴席上,大家围圆桌筵席而坐,这首先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人们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这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而中国人也经常通过这种吃宴席的形式来达到增强亲朋好友之间关系的目的。

⑧通过同桌共食来表现和睦、团圆,从而使饮食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引导和提升品位的作用。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⑨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数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品质。在宴席中,座位方位的安排、上菜的顺序、器具的排列都是一种礼节的体现。

⑩我们谈礼,不能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它贯穿于中国的饮食活动之中,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表现,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11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丰富。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及其意义,对于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必将产生积极的、有深远意义的影响。

【注】①醯醢:xīhǎi,泛指佐餐的调料。

1.关于选文的结构,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分—总 B.总—分

C.总—分—总 D.分—总—分

2.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一种,并分析其作用。(3分)

3.第④段中加点词语“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4.第⑤段中加点的“这个意思”具体指什么?(3分)

一、1.(2分)D 【解析】文章先总说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然后从精(饮食品质)、美(审美体验)、情(情感活动)、礼(社会功能)四个方面详细解说,最后再加以总结。 2.(3分)示例:引资料。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了古代人对食物的求精意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3.(3分)不能。如删去“之一”,表达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4.(3分)食物不仅应该味道美,其色、香都应该符合美的要求。

【解析】“这个意思”在第⑤段中间,其指代的内容应在前面找,分析可知即该段第一句“食物不仅应该味道美,其色、香都应该符合美的要求”。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

文商相盛

沈海滨

①商丘古城又称归德府城,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虽饱经战乱,但至今保存得基本完好,为全国少见的古城遗存之一。名剧《桃花扇》的故事,就发生在古城..中。

②商丘是六朝古都:帝喾高辛之都、夏朝少康中兴之都、商朝前中期都城、周朝宋国国都、汉朝梁国国都、南宋开国之都。它是商人、商品、商业的发源地,中华姓氏的起源地,也是很多传奇故事的发生地,而商丘古城,正是数千年商丘文化的结晶。

③商丘古城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从空中俯视,整座古城外圆内方,形似古代的圆形方孔钱,寓意天圆地方,天地相生,招财进宝。 ④商丘古城是按照古代风水理论修建的,内城、城湖、城郭三位一体,具有八卦城、水上城、城摞城三大特点。古城内93条街道形如棋盘,古四合院鳞次栉比,保留着应天书院、大成殿、明伦堂、壮悔堂等名胜古迹。

⑤在气势十足的古城墙门楼下方,竖着一个偌大的古城平面图,标注着城内著名景点的位置。你可以选择漫步在古城的大街小巷,追寻前代商人的气息,也可以选择旅游电瓶车作为代步工具,前往任何想去的景点。

⑥登上青砖铺砌的古城墙,不由得想象城下旌旗相望,城头鼓角争鸣的历史。古城墙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青砖,都仿佛是解读商丘历史的活字典。

⑦漫步在商丘古城的道路上,不禁叹息:这座可以媲美平遥古城的古城遗存,名声却远不及平遥。殊不知,商人的名词定义出自这里,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应天书院坐落在这里,月下老人千里姻缘一线牵的典故源于这里,《桃花扇》的主人公侯方域曾生活在这里,这里还诞生了对农耕社会贡献巨大的二十四节气…… ⑧商丘古城最负盛名的要数应天书院。《宋史》记载:“宋朝兴学,始于商丘。”应天书院居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在历代文人心中有着神圣而独特的地位。穿过层层林荫,渡过粼粼湖水,我们在正午时分到达应天书院。此时人不多,气派的大门、高高的门槛、庄严肃穆的殿堂、高大的孔子及其弟子塑像,都让人心生敬意。 ⑨穿过北城门,便来到《桃花扇》主人公侯方域的故居。“青楼名花恨偏长,感时忧国欲断肠。点点碧血洒白扇,芳心一片徒悲壮。空留桃花香。”

⑩“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正是在商丘古城上演。如今的古城中,还保留着见证他们爱情结局的壮悔堂。

11壮悔堂是一座明三暗五、前出后包、上下两层的硬山式建筑。其墙装青砖,○顶盖垄瓦,屋脊有青兽压顶,屋内有木屏相隔,门窗镂花剔线,圆柱浮雕龙凤,庄重典雅,古色古香。根根圆柱同62根横梁巧妙扣合,浑然天成,使楼的内部骨架形成一个整体,即使拆去四壁,楼堂仍安然无恙,建筑技艺令人叫绝。

12若要领略商丘的商文化,○则可以前往古城西南1.5公里处的商文化景区。其

主要景点是商祖祠,此外还有三商之门、富商大道、商海、万商广场、王亥铜像、商祖殿、华商先贤馆、华商名人馆、华戏楼、阏伯台等,堪称一座商文化的历史博物馆。

(《中国旅游报》) 1.请指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并概括其特征。(3分)

2.选文第⑧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3.选文的说明顺序是(2分)(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从远到近

4.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之一”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二、1.(3分)商丘古城。历史悠久;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2.(3分)引资料,引用《宋史》所记载的史实,具体详实地说明了应天书院神圣而独特的地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2分)B 【解析】本文从古城墙门楼、古城墙、应天书院、北城门侯方域的故居、壮悔堂、古城西南1.5公里处的商文化景区等景点依次介绍了商丘古城。 4.(3分)不能删去。“之一”一词表明全国少见的古城遗存并非仅有商丘一个。若删去,表意就不符合客观实际,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

二氧化碳为何能防蚊

①天气热了,蚊虫重回人们的生活。防蚊手环、蚊香、

电子蝇拍等传统的防蚊产品销量大增的同时,一种新型的灭蚊方式也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用二氧化碳作为“诱饵”来消灭蚊子。

②在广告词中,厂家表示这种灭蚊方式采用的是空气绕

流二氧化碳诱饵技术。蚊子虽然可视距离只有10米,但是却能在距离60米的地方找到二氧化碳流。用二氧化碳流将蚊子吸引来后,捕蚊器内自带的直流风扇产生涡流旋风便可以将蚊子“吸入”储蚊盒,漏斗式集蚊盒防止蚊子逃逸,将其困在盒子中。

③其实在去年,微软就曾经研发出一种智能捕蚊器,也

是通过排放二氧化碳来吸引蚊子。【A】当蚊子被吸引进入罐子后,会遭到红外光

的照射,然后根据光线反射不同来确定蚊子的类型。【B】也就是说,红外线可以识别进入罐中的蚊子是不是研究人员需要的品种,如果不是还可以打开门让蚊子飞出去。此外,一款同样诞生在国外的二氧化碳灭蚊器,则是通过电流的方式将进入罐子的蚊子击毙。

④使用二氧化碳灭蚊的原理是源于蚊子在寻找“目标”

下手时,通常是追寻生物排出的二氧化碳痕迹。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让一个人穿上密不透气的橡皮衣服,并将其置身在一间很多蚊子的屋子里。当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被管子引到室外时,蚊子对人不予理睬。但是当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被“泄漏”在室内时,蚊子就争相飞去叮咬。可见,蚊子是通过二氧化碳气体找到人的。而且,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Ditzen教授也曾指出,通过辨别二氧化碳气流的方向,蚊子能最终锁定目标。

⑤正是基于此,二氧化碳灭蚊器才得以诞生。通过让蚊

子对二氧化碳产生的源头发生混淆,进而被灭蚊器吸引,最终踏入“万劫不复”之地。

⑥其实,在人类灭蚊斗争中,蚊香、防蚊环等灭蚊工具

均是依靠其他气味掩盖人本身的气味,迷惑蚊子。不少通过气味驱蚊的产品中往往含有右旋丙烯菊酯、胺菊酯、氯菊酯等,这些菊酯类化合物是从菊花里提取出来的,令昆虫的神经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肌肉始终在收缩,根本无法行动,很快窒息。而且,菊酯的化学成分最适合于冷血动物的代谢过程,人类的体温较高,这种神经霉素对人类并没有那么有效。而且,人类要比苍蝇重500万到600万倍,因此要想对人类造成严重的伤害就需要相当大的菊酯类化合物量。但长期接触除虫菊酯的影响尚不清楚。

⑦部分药物研究员对于这种新方法灭蚊持观望态度,并

认为使用天然药草驱蚊更加绿色环保、有益健康。他们说:“小时候将阴干的艾草搓成绳索,点燃后的烟味可驱蚊,或者在家里养茉莉花、薄荷等;如果一旦被蚊子咬了,可将艾草泡入洗澡水中或者涂风油精,能消肿止痒。”

(选自《南京日报》,有删改)

1.仔细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如何利用二氧化碳驱蚊?(3分)

2.下面这个句子是从第③段中抽取出来的,它应该放在【A】【B】两处的哪一处?简要说明理由。(3分)

不过,微软发明的捕蚊器并非用于消灭蚊子,而是让研究人员研究蚊子。

3.文中提出了两种灭蚊方法,一种是新型的二氧化碳灭蚊法,一种是传统的草药驱蚊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3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蚊子的可视距离虽然只有10米,但是它们却能在远远超过60米的地方找到二氧化碳流。

B.微软在去年研发出的智能捕蚊器可对蚊子进行红外光照射,并根据光线反射不同来确定蚊子的类型。

C.通过气味驱蚊的产品中往往含有从菊花里提取出来的右旋丙烯菊酯、胺菊酯、氯菊酯等菊酯类化合物。

D.因为人类要比苍蝇重500万到600万倍,因此即使长期接触除虫菊酯,对人体也是没有影响的。

三、1.(3分)利用蚊子在寻找“目标”下手时,通常是追寻生物排出的二氧化碳痕迹的习性,用二氧化碳吸引蚊子,然后捕蚊器内自带的直流风扇产生涡流旋风便可以将蚊子“吸入”储蚊盒,漏斗式集蚊盒防止蚊子逃逸,将其困在盒子中。 2.(3分)【A】处。第③段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作者先指出微软研发出了智能捕蚊器,然后说明该捕蚊器的作用及原理。题干所给句子紧承第一句总说其作用,【A】后的所有内容说的都是原理,因此该句应该放在【A】处。 3.(3分)示例一:新型的二氧化碳灭蚊法。理由:更加智能、便捷,蚊子一旦被吸入就会被困在其中,难以逃脱,且不与人体直接接触。

示例二:传统的药草驱蚊法。理由:使用天然药草驱蚊更加绿色环保、有益健康,对人体的伤害较小。

4.(2分)B 【解析】A项对应内容位于文章第②段,对比原文内容可知,选项

中“远远超过60米”的表述无从体现;B项表述对应文章第③段内容,表述与原文相符;C项对应内容位于文章第⑥段,由“不少通过气味驱蚊的产品中往往含有……”可知,选项中删去了“不少”,范围扩大,表述与原文不符;D项对应文章第⑥段内容,由原文“但长期接触除虫菊酯的影响尚不清楚”一句可知,选项中“对人体也是没有影响的”的表述过于绝对。故选B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1分)

感受可燃冰的“温度”

苏更林

①可燃冰为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它是甲烷类天然气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透明结晶状物质。由于这种物质大多呈现白色或浅灰色,看起来与冰雪十分相像,并且能像蜡烛或酒精块一样燃烧,因此人们就将其称为可燃冰。

②说来也怪,存在于可燃冰内部的甲烷气体分子和水分子倒是十分地投缘。在由若干水分子组成的“冰笼”中,“囚禁”着一个甲烷气体分子。它们称得上是相依为命的兄弟,没有了“冰笼”的保护,甲烷分子就会逸出笼外;而抽去了甲烷分子这个“房客”,那么“冰笼”也会发生塌陷。

③在可燃冰试采成功之际,社会各界都对其给予了特别关注。那么,可燃冰的“底气”到底是什么呢?除了可燃冰在能源上的战略地位之外,可燃冰优秀的燃烧品质也是其走红的“底气”之一。

④由于可燃冰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由天然气与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天然气水合物,因此可形成单种或多种天然气水合物。这样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可燃冰是一种能量密度很高的能源,并且是一种很好的清洁能源。通常,1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因此,开采时只要把固体的可燃冰升温减压就可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气体来。

⑤可燃冰在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或废弃物,因此其污染要比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要小得多。因此可以作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

⑥一般来说,适于可燃冰形成的温度在0℃~10℃,超过20℃便会分解了。海底的温度一般保持在2℃~4℃。在0℃时,可燃冰形成需要30个大气压,并

且压力越大形成的可燃冰越稳定。可燃冰形成的气源,一般来说,可由海底沉淀的碳经生物转化而来。

⑦由于可燃冰形成需要特殊的条件,所以只能分布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单元。据估算,可燃冰的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科学家们甚至认为它是能够满足人类使用1 000年的新能源。

⑧我国可燃冰资源储存量大约相当于1 000亿吨油当量,其中有近800亿吨分布在南海。按现在的消耗水平,可燃冰资源可满足我国近200年的能源需求。

⑨可燃冰既是一种清洁能源,但同时又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能源。原来,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可燃冰的不当开发有可能导致甲烷气体的泄漏,不仅会增加地球的温室效应,还有可能造成海洋生态的变化以及海底滑塌事件等,这无疑都会加大可燃冰的开采难度。

⑩我国从1999年起开始对可燃冰开展实质性的调查和研究。2004年,我国科学家开始对可燃冰钻采进行攻关,现已成功研发了国内外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合物冷钻热采关键技术。2017年5月,中国实现了可燃冰全流程试采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国际领先的新型试采工艺。我国进行的可燃冰试开采是世界上第一次针对粉砂质水合物进行开发试验,采用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方案”,其中的“蓝鲸”一号就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双井架半潜式钻井平台,可适用于全球任何深海作业。监测结果显示,整个试采过程安全、友好、可控、环保。我国在可燃冰研究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选自《百科知识》2017年13期,有删改)

1.文中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可燃冰的特点?(4分)

2.第⑤段“可燃冰在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或废弃物”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3.请简要概括可燃冰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2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由于可燃冰的外形特点大多是白色或浅灰色、与冰雪十分相像的透明结晶状,且还能燃烧,所以人们将其称为可燃冰。

B.通常情况下,1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温下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

C.可燃冰还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能源,它不仅会增加地球的温室效应,还有可能造成海洋生态的变化以及海底滑塌事件等。

D.早在2004年,我国科学家就已经开始对可燃冰钻采进行攻关,并成功研发了国内外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合物冷钻热采关键技术。

四、1.(4分)物理性质、燃烧品质、形成条件、分布地区和储量、可燃冰的开采难度和开采现状。

2.(3分)不能。“几乎”表示程度,接近于没有残渣或废弃物,但并不说明完全没有残渣或废弃物,如果去掉,表意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2分)温度在0℃~10℃;在0℃时,需要30个大气压;海底沉淀的碳经生物转化产生气源。

4.(2分)A 【解析】A项对应内容位于文章第①段,选项表述与原文相符;B项对应内容位于文章第④段,原文是“1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选项删去了“常压”,表意与原文不符;C项对应内容位于文章第⑨段,由“可燃冰的不当开发有可能导致甲烷气体的泄漏……以及海底滑塌事件等”可知,“会增加地球的温室效应,还有可能造成海洋生态的变化以及海底滑塌事件等”的是可燃冰的不当开发有可能导致的甲烷气体泄漏造成的,选项表述错误;D项对应内容位于文章第⑩段,由“2004年,我国科学家开始对可燃冰钻采进行攻关,现已成功研发了国内外首创的……”一句可知,水合物冷钻热采关键技术并不是2004年成功研发出的,选项表述错误。故应选A项。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

反辐射无人机天生雷达杀手

①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式雷达使来犯之敌无处遁形。如果说雷达是现代战争的“千里眼”,那么反辐射无人机就是专门对付“千里眼”的“神兵利器”。一旦摧毁敌方的雷达系统,就能有效掌握未来战争的制电磁权,在电子对抗中占尽先机,从而为战胜对手打下基础。

②反辐射无人机是继反辐射导弹之后出现的一类新型反辐射武器,可针对敌方雷达、通信地面站等电子辐射源进行物理摧毁。它其实是无人机和精确制导弹药相结合的产物,主要由被动式雷达导引头、战斗部和无人机平台组成。 ③反辐射无人机发射后可在目标上空或附近空域大范围自主巡弋飞行,利用自身携带的传感器系统对目标进行侦察、监视和锁定,一旦锁定敌方雷达等辐射源,可根据攻击指令发起俯冲攻击,以接近垂直的姿态对锁定目标进行‘自杀式’打击。与同样以攻击敌方雷达等为目标的反辐射导弹相比,反辐射无人机是一种价格更为低廉、性价比更高、滞空待机时间更长,且更适宜对敌军隐蔽式和移动式雷达设施进行攻击的武器。因而,反辐射无人机又被称为“雷达杀手”。 ④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已有多个型号反辐射无人机装备部队,并先后多次被应用于战场实践。海湾战争中,美军使用了62架F-4G反辐射无人机,发射了1 000多枚“哈姆”高速反辐射导弹,致使伊军的雷达开机量迅速降低了90%,防空系统几乎完全瘫痪,美军飞机在伊拉克上空犹入“无人之境”。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伊拉克拥有作战飞机680架,却没能击落一架多国部队的作战飞机。拥有约1 700枚防空导弹,却只打下了一架多国部队的作战飞机。而多国部队共出动了11万多架次,整个战斗损失只有9架!

⑤ ,谁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作为夺取制电磁权的“神兵利器”,反辐射无人机集无人机、导弹和自动化技术于一身,可以对敌雷达设备进行全天候、远距离的探测、压制和打击,从而实现战争初期对敌方指挥控制中枢的毁灭性打击。也因此,这种无人机自问世就受到种种限制,欧美等发达国家处处封锁、层层设防。

⑥中国反辐射无人机的研发,始于本世纪初从以色列引进的“哈比”无人机,第一代国产反辐射无人机确实是中国科研人员在以色列技术基础上进行研制的。资料显示,该机的雷达波反射截面很小,红外信号可以忽略,光学特征和噪音值都很低,所以其战场生存率比较高。它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可在空中自动搜索敌方地面雷达目标并对敌目标实施攻击。

⑦今天,随着我国无人机平台及载荷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改进提升反辐射无人机的技术水平,全新一代反辐射无人机产品已经在技术性能上实现了对“哈比”反辐射无人机的赶超。

⑧未来,随着无人机及其操控技术、精确弹药技术等的进步,反辐射无人机将朝着滞空时间更长、飞行速度更快、隐身能力更好、毁伤能力更强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无线宽带通信技术等的运用,有望实现反辐射无人机集群化编组作战,形成更加智能化的狼群攻击效应,或与其他种类无人机及动能打击武器形成更加强大的协同作战能力。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 结合全文内容,请简要概括反辐射无人机被称为天生雷达 杀手的原因。(4分)

2.请结合语境,给文章第⑤段横线处补上一句恰当的话。 (3分)

3.请写出第⑥段中加点的“它”所指代的内容。(2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只要能利用反辐射无人机摧毁对方的雷达系统,就能掌握未来战争的制电磁权,在对抗中抢占先机,为战胜对手打下基础。

B.反辐射导弹其实是无人机和精确制导弹药相结合的产物,主要由被动式雷达导引头、战斗部和无人机平台组成。

C.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改进和提升,我国全新一代反辐射无人机产品在技术性能上已赶超了反辐射无人机“哈比”。

D.随着无人机及其操控技术、精确弹药技术等的进步,反辐射无人机已朝着滞空时间更长、飞行速度更快、隐身能力更好、毁伤能力更强的方向发展。 五、1.(4分)反辐射无人机可针对敌方雷达、通信地面站等电子辐射源进行物理摧毁;一旦锁定敌方雷达等辐射源,可根据攻击指令发起俯冲攻击,对锁定目标进行“自杀式”打击;比反辐射导弹更适宜对敌军隐蔽式和移动式雷达设施进行攻击。

2.(3分)谁掌握了制电磁权

3.(2分)本世纪初从以色列引进的“哈比”无人机。

4.(2分)C 【解析】A项对应内容位于文章第①段,原文是“就能有效掌握未来战争的制电磁权,在电子对抗中占尽先机”,选项中删去了“电子对抗”,表述与原文不符;B项表述对应文章第②段内容,原文中的“它”指的是“反辐射无人机”,选项将其换作“反辐射导弹”,表述错误;C项表述对应文章第⑦段内容,选项表述与原文相符;D项对应内容位于文章第⑧段,由“未来,随着无人机及其操控技术、精确弹药技术等的进步,反辐射无人机将朝着……”一句可知,选项中“反辐射无人机已朝着……”这一表述错误。故应选C项。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

又冷又干燥的南极,风景也是很特别

①南极的自然条件太特殊:这里极度严寒,比北极冷很多;这里又很干燥,空气湿度堪比撒哈拉沙漠;这里常常狂风肆虐,有地球上少见的12级以上大风,最怕的是“白化天气”;这里还有长达半年的黑夜和太阳总是低垂的白天……在这片不适宜人类生活的大陆上工作,南极科考队员要经受非凡的艰险,却也能看到常人无缘得见的瑰丽风景。

②南极大冰盖极其特殊,它虽然集中了全球70%的淡水,但是严苛的自然条件却拒绝了几乎所有生物,更吞噬过不少勇敢的人类生命。迄今为止,虽然南极已经有70多个科学考察站,但位于内陆冰盖之上的,也不过寥寥数个。冰盖雪原总体看似平坦,实际上地表却很崎岖,冰雪被风吹出各种奇特的造型。 ③即使在夏季,海里依然有大量的冰,足够高大的称“冰山”。人类记录过的最大冰山,宽40公里、长350公里,相当于半个海南岛。在南极海域,冰山和岛屿远看还真是不好分辨。冰山虽然硕大无比,却能快速移动。南极考察队员们有时会发现,昨天还阻住前路的冰山,一宿大风之后就漂走了,让人怀疑是神仙帮忙搬运的。

④除了大冰山,南极有时还会形成奇特的荷叶状浮冰。形成这种冰,一般都需要水面比较平静、同时气温又非常低。一片片白色的浮冰如浮萍般漂在海面上,因为相互摩擦,冰块失去棱角,又因低温继续凝结,最后形成椭圆、近似薄饼的形状,被称为“荷叶冰”。从雪龙号上拍摄的海面看,这是南极海面开始结冰的状态,很多小而薄的冰片浮在海水表层。除了南极之外,其他地方非常罕见。海冰没少给南极考察添麻烦,科考船难保会被浮冰困住。有时大块海冰融化过程中,因重心变化而“翻身”,激起的巨浪可以掀翻任何船只。

⑤地球每次出现极光,都是南北两极同时发生的。不过看极光,大多数人都是在北极,见过南极极光的人很少。因为即使有幸踏足南极,大多数人也都是在夏季,极昼天始终亮着,有极光也看不见。而冬季天黑有利于看极光,却少有人驻留了。

⑥我国南极科考站中,中山站和长城站都是有越冬队员驻守的全年站,纬度更高的中山站是观赏极光的好地方。欣赏绚丽的极光,是对南极越冬队员的特有奖励。

⑦除了上面讲到的冰盖、海冰、极光之外,南极大陆也有山岳,由于这里温度低、风力强,对山岩的塑造很有特色,想要继续了解南极的山岳,记得去看11月的《博物》特别策划——极之风景。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⑦段的主要内容。(2分)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简要说明海冰有哪些特征。(4分)

4.选文第④段加点的词语“一般”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六、1.(2分)从冰盖、海冰、极光、山岳几个方面来说明南极风景很特别。 【解析】作答时要联系上下文作答,紧抓第②~⑤段的首句以及最后一段“除了上面讲到的冰盖、海冰、极光之外,南极大陆也有山岳”,即可总结出答案。 2.(3分)举例子。列举冰山在大风之后就漂走了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冰山能够快速移动的特点。

3.(4分)①冰山:硕大无比,能快速移动。②浮冰:漂浮,没有棱角,椭圆,近似薄饼状。

【解析】根据题干定位答题区域,即第③④段,再细读第③④段,从文中摘取关键词句分别回答“冰山”和“浮冰”的特点即可。 4.(2分)不能删掉。“一般”是指通常情况,但不排除有例外,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般”是指通常情况,但不排除有例外,如果去掉,意思就变成所有情况都需要水面比较平静、同时气温又非常低,与文章意思不一致。

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

酸奶的秘密,你知道吗

①面对种类繁多概念热闹的乳制品货架,你有没有感觉困惑?这里,真相来了! ②真相1:常温销售的酸奶产品中根本没有活乳酸菌。简单说,生产者先将牛奶发酵变成了酸奶,又把酸奶进行高温加热,把所有的乳酸菌都杀光了,然后在无菌条件下灌进了利乐包装,趁热封装。所以即便在室温下放几个月,这些酸奶既不会变酸,也不会腐败。

③真相2:多数冷藏酸奶有活乳酸菌,但进不到你的肠道里。 绝大多数酸奶产品中含有活乳酸菌,也就是制作酸奶时必须添加的“保加利亚乳杆菌”(L菌)和“嗜热链球菌”(S菌)。但它们不属于能进入肠道定植的品种,只能在穿过胃肠道并光荣牺牲的过程中,帮助人体起到一些抑制有害微生物的健康作用。当然,即便这些菌被胃酸杀死,它们的菌体碎片仍然能产生一些有益的免疫调节作用,发酵产生的乳酸本身也有利于吸收矿物质和改善肠道环境。所以,喝普通酸奶还是比不喝有利于肠道健康。有少数酸奶产品中添加了嗜酸乳杆菌(“A菌”)或双歧杆菌(“B

菌”)。这两类菌的确保健作用更强,而且能进入到人体大肠并存活下来,不过在通过胃肠道的时候,绝大多数乳酸菌都牺牲了,在上亿甚至几十亿的菌中,只有极少数幸运的菌能被亿万同伴掩护, 最终到达大肠当中,并栖息繁衍下去。由于大部分酸奶并没有标明到底有多少活的A菌和B菌,有多少幸运菌真的进入身体,就不必期待过高了,只要相信有比没有好就行了。

④真相3:酸奶产品没有标注钙含量,不等于其中没有钙或钙含量低。 有人只听说牛奶中有钙,看到酸奶没有标钙含量, 就不知道该怎么选择钙含量高的酸奶产品了。牛奶中的钙是和酪蛋白胶体一起存在的,也就是说,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越高,乳钙就越多。由于我国营养标签法规只要求标注能量(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这几项,并未强制要求标注钙含量这个项目,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标。购买者只需要认真看一下蛋白质含量就好了,挑出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产品,然后算算性价比,就可以决定买哪个了。

⑤真相4:酸奶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越高,含的添加糖就越多。酸奶的原料是牛奶,而牛奶中的乳糖甜度很低,所以发酵之后的酸奶,如果不加点糖来调和,就会酸得很难下咽。因此,至少要加6%~7%的糖,才能让酸奶口感较好。要想比较甜,就要加8%~10%的糖。乳糖和添加的糖都是碳水化合物,所以两项加起来,酸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通常在10%~15%之间(100克产品中含糖10~15克)。

⑥真相5:口感像酸奶的并不一定是酸奶。市面上有各种新式的产品,口味酸酸甜甜的,都和酸奶差不多,比如布丁、布林、慕斯、韩式酸奶等,都是含奶的甜点,不属于酸奶类型。它们的特点是蛋白质低于普通酸奶,而脂肪比普通酸奶高得多,甚至可达6%~8%(普通酸奶不超过3%),糖分也相当足。在营养价值方面,都比正常的酸奶低得多。偶尔吃吃满足口感可以,若天天用它们替代酸奶来喝,就相当不明智了。不仅损失钱还损失营养。还是购买那些蛋白质高、脂肪不高、碳水化合物不高的产品最健康。

(选自《生命时报》有删改)

1.选文从哪些方面对酸奶进行了说明?(3分)

2.选文③④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3.选文第⑤段加点词语“通常”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4.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七、1.(3分)①酸奶中的乳酸菌;②酸奶的钙含量;③酸奶中的碳水化合物决定含糖量;④酸奶的真假。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简要概括,答题范围主要在文章第②~⑥段,然后细读这部分,可以知道第②③段说明酸奶中的乳酸菌,第④段说明酸奶的钙含量,第⑤段说明酸奶中的碳水化合物决定含糖量,第⑥段说明真假酸奶的问题,最后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2.(2分)不能调换,原文第②③段都是说明酸奶中的乳酸菌,而第④段说明的是酸奶中的钙含量,②③段衔接更加紧密,符合说明事物的规律,调换后不合逻辑。 【解析】文章第②段说明常温销售的酸奶产品中根本没有活乳酸菌;第③段说明多数冷藏酸奶有活乳酸菌,但进不到你的肠道里;第④段说明酸奶产品中的钙含量。最后分析可知第②③段衔接紧密,符合说明事物的规律,所以不能调换。 3.(3分)不能删去。“通常”表示一般来说,在文中指大多数情况下酸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在10%~15%之间,但也不排除少数其他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通常”是表示一般来说,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不排除其他少数情况,然后分析该词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最后概括指出这个词语体现的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即可。

4.(3分)列数字、作比较,用具体的数字,把含奶的甜点和酸奶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蛋白质高、脂肪不高、碳水化合物不高的酸奶最健康的特点,使说明更加准确,更有说服力。

【解析】由第⑥段画线句中“低于”“比”等词可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6%~8%”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最后结合段中“不仅损失钱还损失营养。还是购买那些蛋白质高、脂肪不高、碳水化合物不高的产品最健康”具体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

普通话的前世今生

潘 佳

①普通话的“普通”是普普通通的意思吗?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其实这里的“普通”是普遍通行的意思。

②人类的语言随着时间推移、社会进步产生变化,时空

差异形成了方言,由于沟通的需要,同时也产生了通用语、共同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方言分歧较大的语言之一。

③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语就已形成当时的共同语“雅

言”和“通语”了。他们是我们当代共同语的远古“祖先”。《论语》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郑玄注“雅言”为“正言”。

④秦汉时代,语言的统一性更强。西汉扬雄的《方言》

中出现了“通语”“凡语”,就是指当时的共同语。东汉时的洛阳话、唐代的长安话、宋代的汴梁话等,都曾先后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语。金、元、明、清四代都曾建都北京,北京话成为明代“官话”的基础语言,“官话”成了明清时期的“共同语”。

⑤清末变法维新的思潮中出现了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呼

声。“国语”是日本明治维新发明的共同语名称,被学者借用到汉语中。1911年,清政府学部议决了《统一国语办法案》,代表着封建社会的“官话”退出历史舞台,旨在向士农工商普及的“国语”正式确立。民国时期开展的民族共同语运动,就叫“国语运动”。

⑥在中国最早提出普通话的是朱文熊,1906年,他对

普通话的定义是“各省通行之话”。20世纪30年代,在文艺语言大众化的讨论中,瞿秋白、鲁迅等都使用了“普通话”这个术语,他们所指的是五方杂处的城市自然形成的一种互相能听懂的语言。1934年兴起的大众语运动最终对普通话有了基本一致的认识:普通话是以一种流行最广的方言为基础的,习惯上全国各地共同使用的,大众能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的人民大众的口语,它是更具普遍性的“国语”和更接近人民口语的白话文。

⑦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推行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政策。

在1955年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决定把清末至民国的“国语”改名为“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完整地赋予了“普通话”科学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

⑧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音,那么,普通话就等于北京

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所指的以北京话为标准,是

以北京语音的系统为标准,并不是北京土音,也不是把北京语音的一切读法照搬。因此,普通话不等于北京话。

⑨最后,普通话的推行与方言的使用是和谐共存的关系。

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消灭方言,推广普通话既不以消灭方言为目标,也不以消灭方言为手段。我们不能把普通话和方言简单地对立起来,两者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处在不完全相同的时空之中。任何一种方言都有它的稳固性和不可替代的实用性。同时,普通话不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发挥着中华民族族际共同语的重要作用,这也并不妨碍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梳理汉语共同语的发展历史,完成下面的内容。(2分)

先秦、两汉:(1) →西汉:“通语”“凡语”→东汉:洛阳话、长安话、汴梁话→(2) :官话→清末:国语 2.请从说明文用语准确的角度,品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方言分歧较大的语言..之一。

(2)1934年兴起的大众语运动最终对普通话有了基本一致的认识。 ..

3.文章③④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人类的语言随着时间推移、社会进步和时空差异产生变化并形成了方言,通用语、共同语的产生是出于沟通需要。

B.语言的统一性在秦汉时代表现得更强,当时的共同语即西汉杨雄在自己的著书中所提到的“通语”和“凡语”。

C.在1955年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决定把清末以后的“国语”改名为“普通话”。

D.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音,是指以北京语音的系统为标准,并不是北京土音,由此可见,普通话和方言是对立的。 八、1.(2分)(1)“雅言”“通语” (2)明、清

2.(4分)(1)“之一”是指其中一个,说明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 语言不只汉语这一个,还有其他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 密性。(2)“基本”指大体、大部分,文中指大众语运动最终对普通话有了大体上一致的认识,并不是完全一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3分)不能调换,原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共同语的发展历史,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调换后与事物发展先后顺序不符。

4.(2分)B 【解析】A项对应内容位于文章第②段,由原文中“人类的语言随着……时空差异形成了方言”一句可知,选项中“人类的语言随着时间推移、社会进步和时空差异产生变化并形成了方言”的表述与原文表述不符;B项表述对应内容位于文章第④段,选项表述与原文相符;C项对应内容位于文章第⑦段,由原文“在1955年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决定把清末至民国……”可知,选项中“清末以后”的表述错误;D项对应内容位于文章第⑧段和第⑨段,由第⑨段中“我们不能把普通话和方言简单地对立起来”一句可知,选项中“普通话和方言是对立的”这一表述错误。故应选B项。 九、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

沙海中的“隐形森林”

①沙漠,主要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沙漠亦作“沙幕”,干旱缺水,植物稀少,而且沙漠地域大多是沙滩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经常出现。据统计,地球陆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景观。因为水很少,一般以为沙漠荒凉无生命,有“荒沙”之称。正因如此,沙漠常常给人以“死亡之海”“生命禁区”的印象,然而真正置身其中,你会发现沙漠中植物的生存环境绝非单一,十分复杂,奇异、多样的沙漠植物颠覆了我们对生命极限的认识。

②严酷的沙漠也有其温柔的一刻。早春时分,温和的阳光普照大地,冬天的积雪逐渐融化,恰到好处的春雨也送来了及时的湿润。此刻,灌木、乔木尚未萌动,而一类依靠春季冰雪融水和降雨又不能忍耐夏日高温、干旱的特殊草本植物类群,就充分利用这一时机进行有效光合积累,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迅速完成..

发芽、出苗、开花、结果的生命全过程,在沙海中燃尽了绚烂夺目的生命之火,然后将自己以种子或休眠芽的形式继续隐藏在沙层,期待下一个春季。 ③这类特殊的草本植物类群,被称作短命植物,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北部,

尤其是准噶尔盆地,具有生长发育快、繁殖力强的特点,在准噶尔荒漠植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涵养水土、防沙固沙及减少沙尘暴危害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短命植物株高不超过30厘米,但凭借其鲜艳的花、奇异的果,最早宣告了沙漠春天的到来,成为沙海中惊鸿一瞥的“隐形森林”。

④短命植物被认为是研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理想材料。气温升高和降水格局变化,将导致荒漠植物地上——地下生态过程、种间互作、水分和养分循环等地表过程发生重大改变,同时引起荒漠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的形态特征、生理生态过程和遗传结构乃至群落结构的多度、盖度、丰富度发生变化,或引起部分物种濒临灭绝,从而影响并决定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⑤作为中国短命植物的大本营,新疆准噶尔盆地现有短命植物将近200种。有专家预测,随着新疆干旱区降水量的明显增加,准噶尔盆地的短命植物物种数和重要值将逐渐增大。对荒漠生态系统中短命植物如何响应气温、降水变化的全面了解将是揭示气候与环境变化下影响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机制的关键。 1.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2.阅读第③段,说说短命植物有哪些特点。(3分)

3.第②段加点词“左右”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4.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九、1.(3分)第①段介绍沙漠复杂、奇异的环境,颠覆了人们对生命极限的认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沙海中的“隐形森林”。

2.(3分)仅分布于新疆北部,尤其是准噶尔盆地;生长发育快、繁殖力强;株高不超过30厘米;花鲜艳、果奇异。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锁定答题范围——第③段;然后采用抓关键语句的方法,概括答案要点。如“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北部,尤其是准噶尔盆地,具有生长发育快、繁殖力强的特点”一句就包含两个特点:(1)仅分布于新疆北部,尤其是准噶尔盆地;(2)生长发育快、繁殖力强。其他特点,同理可得。 3.(3分)不能,“左右”是表示限定的词语,说明特殊的草本植物类群迅速完成发芽、出苗、开花、结果的生命全过程的时间是两个月上下,去掉就表示正好两个月,与原文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一般分为三个步骤:(1)表明态度,一般是“不能删”;(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3)指出删除后,句意发生了变化。就该题而言,“左右”表示两个月上下,不是正好两个月,说话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4.(2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新疆准噶尔盆地拥有很多短命植物。

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

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

钟 凯

①中国人爱喝茶,但隔夜茶却身负恶名。由于多酚类物质被氧化成茶黄素、茶褐素,久置的茶汤会呈现黄褐色甚至发黑,味道也变得更加苦涩,“隔夜茶不能喝”几乎成了所有人的共识。有很多人担心隔夜茶会出现细菌、重金属和亚硝酸盐的问题,甚至有人说隔夜茶能致癌。那么,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科学依据何在呢?

②茶汤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有苦涩味的茶多酚、提供鲜味的氨基酸、提供甜味的可溶性糖、提供苦味的咖啡碱及有黏稠性的果胶等。不同茶叶浸泡时,这些营养成分溶出的规律有较大差异。

③以绿茶为例,冲泡后室温放置1小时,茶叶中的营养物质就基本上都泡出来了。继续放置1小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茶多糖均迅速减少。因此龙井、碧螺春这样的嫩茶,最好1小时之内喝掉。但是普洱茶在开水冲泡后放在室温条件下,茶多酚、氨基酸在12小时后才达到最高值。可见隔夜茶并非传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像普洱这种比较耐泡的茶,经过十几个小时浸泡其营养甚至相当不错。当然,这种冲泡方式并不符合一般人的饮用习惯吧。

④民间传说隔夜茶致癌,因为其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其实这是误解。经检测,一杯绿茶、红茶或龙井茶(240毫升)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均不足0.03毫克,普洱茶也差不多。泡好的茶汤敞开放置一整天,其中的硝酸盐含量可以上升数倍,不过依然很少,一杯大约只有0.2毫克左右,而亚硝酸盐的含量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

⑤参考国家标准的规定,腌渍蔬菜中亚硝酸钠属于一种亚硝酸盐,限量为每千克10毫克,腌腊肉中的亚硝酸钠限量为每公斤30毫克。可见隔夜茶中的

微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并不会对健康产生威胁。

⑥泡茶的水温一般在90~100℃,几乎所有的细菌都会瞬间被烫死。但茶汤凉下来之后,空气中的细菌还是有可能再次光顾,尤其是敞开存放的情况。但用普洱茶做的实验表明,即使敞开放置一整天,细菌的含量依然很低,和熟肉制品、方便面等预包装食品的卫生要求相当。

⑦这首先是因为茶汤的营养成分并不是细菌最喜欢的糖类和蛋白质。其次,茶汤含有茶多酚等成分,虽然隔夜茶的茶多酚含量会下降,但依然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实验表明,隔夜茶能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致病菌的生长,越是浓茶抑菌效果越好。因此隔夜茶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当然如果你不喜欢隔夜茶的味道,不喝也罢。

⑧有时茶汤隔夜或长时间放置后,表面会漂着少量泛着金属光泽的东西。有的人怀疑这是茶水泡的时间长了,重金属溶出来了。实际上这些东西很可能是多酚类物质被氧化的产物,和金属无关。

⑨茶叶重金属进入茶汤的比例在不同茶叶中有一些差异。一般而言,绿茶和普洱茶的重金属溶出率大约在10%~20%,红茶在30%~40%。在一项相关研究中,蒸馏水冲泡的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在放置约8小时后铅浓度最大,但最多只有每升2.4微克。中国饮用水标准规定铅的限量为每升50微克,管得最严的婴儿奶粉的限量为每升奶19微克。因此可以说,茶叶重金属的威胁总体上并不大,当然如果存在铅铬绿等违法添加则是要另外讨论的问题了。

⑩总之,隔夜茶并不像传言中的那样“有毒”。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隔夜茶”并不像传言中的那样“有毒”?(3分)

2.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分)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有苦味的茶多酚、提供鲜味的氨基酸、提供甜味的可溶 性糖、提供苦涩味的咖啡碱及有黏稠性的果胶等是茶汤 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B.在冲泡过程中,不同的茶叶种类中的营养物质达到最高 值时所耗时长也有所不同,绿茶冲泡后室温放置2小时, 其营养物质会迅速减少。

C.当泡茶的水温达到90~100 ℃时,茶中所有细菌都会瞬 间被烫死。特别是在敞开存放的情况下,茶汤凉下来之 后,空气中的细菌还是有可能再次光顾。 D.

据相关研究显示,蒸馏水冲泡的绿茶、红茶和普洱茶在放置约8小时后

铅浓度最大,但最多只有每升2.4微克。

十、1.(3分)从隔夜茶中的营养成分的含量、细菌含量、重金属含量这三个方面来介绍的。

2.(2分)列数字,用“0.03”“0.2”这样具体的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隔夜茶亚硝酸盐的含量低,不会致癌。

3.(4分)内容上:强调说明了隔夜茶并不像传言中的那么“有毒”,隔夜茶也是可以喝的;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标题,与开头段落的说明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4.(2分)B 【解析】A项对应内容位于文章第②段,原文是“茶汤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有苦涩味的茶多酚、提供鲜味的氨基酸、提供甜味的可溶性糖、提供苦味的咖啡碱及有黏稠性的果胶等”,选项中“有苦味的茶多酚”“提供苦涩味的咖啡碱”的表述与原文不符;B项表述对应文章第③段内容,与原文表述相符;C项对应内容位于文章第⑥段,由原文“几乎所有的细菌都会瞬间被烫死”一句可知,选项中“茶中所有细菌都会瞬间被烫死”的表述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D项对应文章第⑨段内容,原文是“在一项相关研究中,蒸馏水冲泡的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在放置约8小时后铅浓度最大,但最多只有每升2.4微克”,选项中“普

洱茶在放置约8小时后铅浓度最大”的说法无从体现。故选B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xr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