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区的指导策略

更新时间:2023-08-07 02:2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幼儿园活动区活动教师的指导策略

活动区活动是最能真实体现幼儿自主性的方式,活动区教育目的在于让幼儿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各种要求得到必要的满足,使幼儿在满足需要、发展个性基础上形成一种对未知事物的积极探索态度,并对自己的探究能力充满自信。如何有效指导成为许多教师关注的焦点。现简要归纳当前活动区教师的一些有效指导策略。

一、利于幼儿游戏心理健康的策略。

创设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心理自由的环境是指创设一种使幼儿可以不受教师支配,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速度、活动时间的氛围。如在每天的早饭后幼儿自由的进入自己想要参加活动的活动区,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幼儿不同的需求,还可以使幼儿身心愉悦的参加活动。心理安全的环境是指建立一种没有批评、指责,种种想法、做法都能受到重视、赞扬的环境。幼儿只有处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发展个性,才能激发出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说活动区活动不是集中教育活动,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指导幼儿活动,而是放手让孩子自由的游戏,适当的给予指导,才能真正体现活动区活动的意义。

二、建立在讨论基础上的师幼共同建构的指导。

建构指导主要指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讨论解决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幼儿自己建构新的经验体系的方法。

1、通过活动区规则的建立,体现幼儿自主性的策略。以往活动区规则往往是由教师制定,如今的活动区游戏中,教师可与幼儿共同讨论,由幼儿提出规则,教师则多问“怎么办?”“怎样使大家都玩得开心?”使幼儿将规则意识内化为自己经验,教师帮助加以归纳,同时用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方法记录规则。如小班可将某些规则绘制成图画,中大班可由幼儿参与制作,用符号和文字表述。

2、幼儿经验的提升和分享。

幼儿常常会把自己对真实社会局部的、片面的理解反映在游戏中。有些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完善,而有些观念是不合适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引导幼儿把凌乱的经验梳理清楚,才能使游戏情节得以丰富,促进幼儿逐渐形成完整的经验体系。教师要多引导幼儿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经验和看法,把孩子单一的点状的知识串成线状,使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适应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经验需要提升:有些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发现游戏情节没有新的发展,就常常会以“幼儿的游戏水平不高”来解释。其实,幼儿在游戏中对某个主题不感兴趣,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主题超出了幼儿的经验水平,他们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二是主题对幼儿不具有挑战性,幼儿可能会对教师提供的玩具材料失去兴趣。幼儿的经验是需要成人帮助提升的,教师不妨把幼儿关注的问题、矛盾冲突的焦点等进行讨论,帮助幼儿学会发现别人与自己的不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引导幼儿在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使幼儿不但要知道它“是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怎么办”。这样不但能丰富幼儿己有的经验,同时也能发展幼儿实际能力。同时教师在指导游戏时要善于让幼儿分享彼此的经验,向教师学习、向同伴学习、向环境学习。游戏结束后的讨论就是一个让幼儿相互学习的机会。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主动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引导幼儿开展讨论,使幼儿已有经验能真正内化。

三、发生矛盾冲突时的指导策略

1、与人发生冲突的指导策略。解决这类冲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帮助幼儿构建与人合作、交往的技能技巧,比如教给幼儿分配角色的技巧、化解小摩擦的技巧、解决争抢物品问题的技巧等。这个问题在各个角区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只有引导幼儿学会如何与人交往,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才能有效地减少幼儿间的冲突;二是通过之前的讨论建立规则。规则的建立与遵守,不但能有效减少矛盾冲突的发生,而且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2、与物发生冲突的指导策略。教师要区分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发现幼儿争抢玩具材料,就说明玩具材料数量不足,此时应增加同种玩具的数量,尤其是小班幼儿,这类现象更加普遍;发现幼儿出现新的游戏情节或动作,除了及时加相应的玩具材料之外,还可启发幼儿发挥想象,一物多玩,以满足幼儿游戏发展的需要。

3、与自己的知识经验发生冲突的指导策略。第一: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除了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注意帮助幼儿积累知识经验之外,将教学和游戏活动相结合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把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转变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积累和提升经验。第二:通过创设环境、投放材料和语言启发,将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调动起来,从而诱发新的游戏主题或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例如娃娃医院中将就诊图与环境创设相结合,使幼儿了解就诊的流程,这样不但丰富了幼儿的经验,还能更好的引导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

四、教师参与游戏的几点指导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游戏介入法”“材料提供法”“语言指导法”等来参与游戏,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和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

1、游戏介入法是指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利用“平行式介入”或“交叉式介入”的方法参与幼儿游戏,从而起到指导游戏的作用。(如在娃娃家活动中教师以客人的身份与幼儿游戏等;)

2、材料提供法是指通过提供材料来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教师可视游戏的需要分别提供“替代材料”或“辅助材料”。(如在建筑区中,老师可提供大小不同的盒子、瓶子纸片等,来丰富幼儿活动的内容,并以此提高幼儿的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3、语言指导法是指教师在游戏中运用“建议式”“鼓励式”“澄清式”“邀请式”“角色式”“指令式”等不同形式的语言,达到指导游戏的目的。根据不同的角区,不同的

实际情况,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指导。所有采用的这些方法都要建立在引导、鼓励幼儿更好的开展活动的前提下,不能采用命令的方式,这样会打消幼儿的积极性,无法拓展幼儿的思维,达不到开展角区活动的目的。所以教师的语言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五)区域活动中教师要重视观察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了解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和思维方式,从而更有效地调整环境,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

1、细心观察,引导全体幼儿进入区域活动

每次活动,教师都要注意那些不知入哪个区域好或入区又退出来的孩子,这样的原因有:有的孩子兴趣单一,有的能力水平较低,有的无主见随群体而动等等。因此,在孩子入区前,教师除了向幼儿介绍当天各区的活动内容和材料操作要求以及在操作过程中所要思考的问题外还要从小班实际水平出发,分类指导。

(1)对于兴趣比较单一,经常只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愿意到其他活动区的幼儿,教师应抓住幼儿的兴趣特点,去扩大和培养其他兴趣,使其兴趣广泛。例如:幼儿喜欢绘画、常到美工区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带到语言区去,作为语言区活动的材料,拿着自己的作品操作讲述。在活动中,孩子就会慢慢地对语言区的活动产生新的兴趣。

(2)能力较差的幼儿,对入区活动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在集体活动中,往往能掩盖他们的弱点,而在区域活动中要独立操作、单独完成学习和交往,可能会遇到困难。因而在区外徘徊,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这时教师要主动关心和引导,与他一起入区,向幼儿介绍区内的内容和学具材料的玩法。并和他一起玩,帮助他树立学习的信心,排除畏难情绪,从而积极投入活动。

(3)对于无主见,随群体而动的幼儿,教师要主动了解他们上次已入过的活动区,以及活动的情况,然后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他们进入未活动过的区域参加活动。

2、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

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游戏水平作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反之,就会产生负面效果如:娃娃家中,孩子们正在欣赏娃娃的新衣服,老师走过去却问:“客人来了,你们烧饭给客人吃好不好?”无意间,教师打乱了幼儿的思路。同时也对幼儿玩娃娃家的游戏内容进行了局限。这都是没有观察造成的。我们应避免出现皮亚杰所说的“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这种现象。!

3、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让不同基础的幼儿得到充分发展

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不仅要面向全体幼儿,而且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有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鼓励和具体帮助,例如:有些小班幼儿对绘画很感兴趣,但很害怕拿剪刀,一拿剪刀手就不听使唤。经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这些怕剪刀的孩子多数在家玩刀曾伤过

手、流过血,因而产生一种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一方面提高他们使用剪子的技能,另一方面使孩子消除害怕心理,“懂得使用剪刀”的定位目标就达到了。

4、根据观察结果调整角区、材料,使它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比如在小班的科学角活动中教师在探索角为幼儿提供了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冷水。但幼儿除了看看、观察不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于是我在每杯水上放一块塑料片。孩子们马上好奇地去看看、摸摸、拿拿热水杯上的塑料片。看看冷水杯上的塑料片,不一会,他们就惊奇地发现热水会冒气,冷水不会冒气。

(六)教师介入活动的时机。

适时介入幼儿活动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育时机

1、“认知结”出现时。

“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后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有一个幼儿扮演交通警察站在马路中间指挥,这时有位车辆驾驶员说:“警察,怎么没有红绿灯?”这可难住了交通警察,眼看这位交通警察因没有红绿灯而要停止游戏时,教师以交警队长的身份和这位交通警察共同想办法,找了三块红、黄、绿积木代替了红绿灯,使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在这里,教师的适时介入解决了交通警察没有红绿灯而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问题,用积木代替红绿灯不但使幼儿能够继续游戏的探索过程,让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还能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幼儿受到启发后就会在以后游戏活动中寻找到相应的办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了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

2、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

积极等待是相对消极等待而言的,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时间等待,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很大,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因为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像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如在智力区幼儿探索排序水果的方法时,重点是要求幼儿自己寻找出物体间的规律,进行简单的排序。幼儿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结果却不外乎于苹果橘子\橘子苹果这两种方法,幼儿的探索热情也慢慢地消退。这时,教师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指导幼儿尝试苹果、苹果、橘子\苹果、苹果、橘子的排序方法。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发现可以根据物体的规律进行多种方法的排序。教师的适时介入拓宽了幼儿的探索途径,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3、教师适时参与游戏让幼儿玩得高兴,学得主动

教师参与本身就能够提高孩子活动的兴趣,幼儿进入区后,对于不同的区域,教师要以不同的角色出现,给予不同的指导:

(1)当区域中投放新的材料时,教师应耐心传授玩的方法和规则,使孩子掌握玩的要领。

(2)当幼儿动手操作时,教师应转为观察者,观察幼儿活动情绪,并有计划地把幼儿的表现记录下来,以便积累资料,归纳分析。活动结束前,教师按记录逐一表扬好人好事。让孩子明白,教师的记录不是自己做错事的记账,而是做好事的赞扬,幼儿的表现记录实际起了给予孩子“一份奖励”和增添“一份高兴”的激励作用。

(3)孩子在活动中碰到困难时,教师又从“大朋友”的身份成为幼儿的合作伙伴,与孩子一起玩,交流玩的方法,进而促进幼儿高兴地、主动地活动。

(4)开展角色游戏时,教师应是游戏活动的参与者,扮演角色,身临其境,感情投入。教师与幼儿一起无拘无束地同玩、同乐,孩子会感到特别高兴。在“各种各样的树”的主题中幼儿收集了很多的树叶,教师和幼儿一起将这些树叶罗列出来,制成树叶标本张贴在墙上,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和不失时机地和幼儿一起去观看,引导幼儿看看说说。有的小朋友仔细观察了说:“我在公园里看到过这种树叶”有的幼儿会问老师或者问爸爸妈妈:“这是什么树的叶子啊?”有的小朋友发现贴在墙上的树叶有的干枯的快,有的则能长期保持绿色就问:“为什么玉兰树的叶子还是这么绿,枫树的叶子这么快就瘪掉了呀?”这样更加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七)幼儿游戏规则的建立:

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起他们认同的、愿意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则。

1、教师及时肯定幼儿正确的行为,逐步共同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规则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就需要幼儿有自觉遵守和维护区域活动各项规则的意识。区域活动中的取放材料、维护环境、安全操作等规则应当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引导幼儿讨论得出的,是所有幼儿认可和理解的规则。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赞赏幼儿遵守规则的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为此,我和孩子们围绕区角活动的规则制定进行了一次师生讨论。孩子喜欢进活动区,他们的进区规则讨论也十分热烈。可是,我发现在孩子们的语言中大量的出现这样的句子:“ 不能乱丢玩具” “不许大声说话 ”“不行 ” 等等,“ 不要 ” 、“ 不许”、“不能 ” 的指令性字眼。这些听似并无不妥的句子,却容易在无形中影响着幼儿的方向,使幼儿的实践缺乏目标感,让规则变成了太多的限制,而失去了指引。甚至引起幼儿的反感。因为,每个幼儿的内心,都有着强烈的被鼓励、被肯定的需要。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给他们提出了一些的正面建议,如“你能 、你会 ”。

2、用“谈话”、“讨论”等方式共同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

与幼儿共同讨论谈话共同制定出区域活动规则如:进区后要求幼儿不喧华打闹.谈话以不影响邻区活动为宜,教师的指导语也不干扰邻区幼儿的活动。活动结束时为保持良好的区域环境,游动结束时指导幼儿整理好各区的材料及卫生,以便下次活动.文明有序地离开。

3、标记图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利用

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差,每次整理玩具是老师最头疼的事,如:“娃娃家”的玩具跑到了“医院”,“医院”里针筒拿到了阅读区。地上、桌上都是玩具。如何建立小班幼儿整理玩具的规则意识,形成“玩具哪里拿来放哪儿”的习惯,提高幼儿整理玩具积极性。我们采用了张贴标记图的方法。我们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把规则和玩具整理方法绘成一副副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设置在相应的环境之中,以提示幼儿作出相应的行为反映。

(1) 拟定规则

与孩子一起拟定一系列有关玩具使用方法,玩具摆放、区域游戏规则。如;为了避免拥挤,每个区域我们限制一定的人数,我们在娃娃家门口贴了五对脚印,幼儿进入前把鞋子放在脚印上。如果没有脚印了,说明这里人满了,幼儿就去找其他的区角玩。我们在每种玩具的筐子上,架子上都做了相应的标记

(2) 帮助幼儿理解标记图的含义

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这些标记图的含义,我们先把标记图展示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说说、看看,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稍加讲解,如:“雪花片”的标记图,可以做这样的解释,“雪花片的家在绿筐子里”我们要好好爱护它,每次玩好了要把它送到“家”里。如;幼儿使用剪刀很容易伤到手指头,我们就画了一副使用剪刀的标记图.在幼儿理解标记图含义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与规则内容一致的环境,与幼儿一起把标记图贴在相应的、显眼的地方。使幼儿一进入这一环境就受到与之相应的刺激与暗示。处在这样环境中幼儿就不会把“医院”的玩具放在“娃娃家”,而“娃娃家”的东西又跑到“美工区”。同时也养成了好习惯。

(3) 循序渐进投放标记图

在运用标记图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幼儿接受和掌握规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标记图的出现也应该注意循序渐进,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的规则标记图都展现在幼儿面前。必须有所侧重,一个阶段一个重点。在标记图的设计上也应该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4、采用“大带小”的形式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邀请大班幼儿一起参加区域活动,让大班幼儿带领小班幼儿进行活动,如主题《好吃的水果》,我们邀请大班幼儿一起参加区域活动,让大小幼儿一一结对,小班孩子模仿哥哥姐姐进行各种区域活动。让大班幼儿以哥哥姐姐的身份向弟弟妹妹介绍和区角相关的环境内容。比如在“恐龙”的主题中,向弟弟妹妹介绍主题墙上张贴的各种各样的

恐龙,陪弟弟妹妹一起看有关恐龙的图书、玩大家收集的恐龙玩具。这时候幼儿就成了小主人,他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还获得了自豪感和成就感。

(八)教师对于区域的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

1、提倡幼儿自主评价

区域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来说更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但在他们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时,也应当学着自主地评价和自我激励。因此,教师要给他们创造相应的宽松、自主的氛围。先让幼儿自我评价,请幼儿讲出自己最高兴、印象最深的事情,并简单描述和评价自己的区域活动,要求能力较强的幼儿对区域活动作整体评价, 让不同程度的幼儿充分感受成功的欢乐。如;我在每个区域中都放置了一篓小星星,又在放置不同层次材料的容器上贴上相应数量的星星作为标记。当幼儿成功完成第一层次材料的操作后,就可以根据标记在自己的集星本上贴一颗星星作为奖励,当幼儿成功完成第二层次材料的操作后,又可以在自己的集星本上贴两颗星星。这样幼儿就能不断激励自己向高层次的操作努力。

2、教师评价。

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各组情况给予鼓励、主持或诱导.用 微笑、点头等非言语评价形式和提问,提示、总结等语言形式.帮肋幼儿正确地评价自己。评价使幼儿今后更加投入地活动。

由此可见,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承担着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作用。教师在与幼儿合作的同时可以更细、更深地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向幼儿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自身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达到自主和谐的发展。

(九)根据幼儿出现的合群感、好探索、知难而退等特点进行相对的指导策略的探讨。

在区域指导时我们必须关注和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情感需要、表现特点,尊重他们活动方式,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在不断的理论学习及实践探究中,我们认识到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确定了相应的指导策略。

特点一:合群感

步入中班以后,幼儿的联系性游戏增加,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玩,,而是有了与同伴保持联系的愿望,具有合群感。在活动中他们非常渴望有游戏伙伴,开始找同伴一起玩,喜欢与同伴一起玩,游戏伙伴的加入使他们在游戏中情绪愉悦,积极性高。 策略:在互动的环境中支持幼儿探索学习。

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活动中尽量创设交流、互动的环境。

首先材料的互动性。我们提供了可让幼儿更多交流、互动的操作材料,如数学区的扑克牌材料,幼儿可以多人一起玩扑克比大小,扑克接龙;语言区中木偶表演,幼儿可以一起扮演角色进行表演故事,动手区的做塑料裙,可以提供给表演区进行表演;美工

去做的水果、视频等,可以放到超市去卖;材料的互动性,满足了幼儿与同伴一起玩的愿望,促进了幼儿的相互交流。

其次,引导幼儿间的互动。每个幼儿的经验不同,因此他们的探索过程也就不同,老师要充分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水平,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已有经验,学习别人的经验方法。在互动中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结构。如:在一次动手区活动中,幼儿正在尝试探索打结的方法。王纬杰小朋友看着打结示意图不断地尝试打结,可却一直找不到绕的洞洞而不能成功,而旁边的曹译文小朋友已能熟练地打结了,老师观察到这点,通过引导纬杰再次观察示意图中可绕线穿过的洞洞在什么地方,鼓励其继续探索。并请他观察曹译文操作的过程,听他讲解操作方法,纬杰通过再次的努力,终于掌握了打结的方法了。 特点二:好探索

中大班幼儿表现出较强的操作探索欲望,他们的操作与探索能力和积极性较小班有明显的提高,他们对新奇事物感兴趣,但幼儿探索经验少,探索的方向有时会不明确或思路单一。

策略: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学习。

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应能抓住时机,适时介入,以支持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逐步启发幼儿根据问题观察、思考,开通幼儿思维的不同通道,促进幼儿进一步的探索学习。如在一次数学区分割图形的活动中,由于参加活动者董柏宁是一个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一位幼儿,而且在上学期已有了分割月饼的经验,因此在这次活动中,她能应用已往的经验很快地分割好各图形,并进行拼图,在这其中,需要她思考探索的时间不多,活动一会儿,她渐渐地不感到兴趣,不喜欢进行操作。发现这种情况,我以问题:“你能用四个三角形拼出一个正方形吗?”,启发她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拼图,看来,这样的拼图对她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她的探索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起来,认真积极地进行尝试,终于获得成功,我又以“用四个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图形?”继续引导她进行探索,她又积极地投入到探索中,在这次的探索中她又获得了新的发现。可见,老师的问题为幼儿的探索指明了方向,引导了幼儿新的思考和探究。

特点三:知难而退

许多幼儿虽然喜欢操作,但对克服困难的能力较差,在活动中他们常常会选择一些难度小、易于操作、自己较熟悉的材料进行操作,而对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新的材料,他们经过尝试探索,若遇到困难,而这困难如果超出他们经验所解决的范围时,幼儿常常会知难退。

策略:抓住时机、适时介入,支持幼儿探索学习

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应能抓住时机,适时介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以支持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在一次数学区活动中,我发现张晓雪和孙浩文因为不懂得拼图的技巧而觉得困难想停止活动时,我适时介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在

共同操作活动中暗示幼儿拼图的方法,从中帮助幼儿了解、认识拼图的方法。由于对拼图方法的了解,使他们对活动又充满信心,最后他们又继续参与了拼图活动,并且获得成功。

(十)提高幼儿合作意识的指导

幼儿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但是又缺乏合作的能力这是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不会善于协商,初步的分工与交流还在培养中,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

策略1:提供合作材料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以提供合作的材料为手段,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中,尽量多提供一些半成品的材料,让幼儿在以物代物的过程中享受更多的协商与合作的机会。另外,在投放材料时还适当地增加一些难度,让完成任务的过程多出现一些问题,迫使孩子们为了解决问题去协商,去分工与合作。如:在接水管活动中,教师有意提供一些铁架网让幼儿在接水管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比如水管易断开等问题,这样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增加问题的难度,使孩子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多一些协商与合作的机会,他们在一个接一个扶的不断合作与协调中使合作成了一种需要,一种必然。

策略2:建立合作规则

我们对活动区的活动提出了“三不”“三要”的游戏总规则:“三不”:不乱窜,不争抢独占玩具,不大声喧哗。“三要”:要谦让,要协商,要合作。在活动中教师认真观察,及时引导提醒幼儿遵守。再就是依据各活动区的不同特点提出具体的要求。如“语言区”,要求幼儿看什么拿什么,能与伙伴一同看书,并相互讲述交流与分享图书中的内容”等等。

策略3:创设合作机会

幼儿的合作是无意识的,但是如果在教师的有意环境的创设中,他们的合作又是必然的,因此我们常为幼儿创设合作的机会,尝试在游戏开始前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如教师提出问题:“今天老师在活动区增添了一些新的游戏材料,在语言区,增添了一些小朋友最喜欢的图书,如果有三个小朋友都想看同一本图书怎么办?在音乐区,老师给你们提供了节奏棋,你们商量一下怎样玩呢?在科学区增添了电灯泡,要怎样才能让它亮起来呢”等等。让幼儿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围绕主题分工、合作、协商后再开展游戏。

策略4:树立合作榜样

在区域游戏中,教师注意观察每位幼儿的行为表现,讲评游戏时,让幼儿相互欣赏,讲述作品的内容,共同分享体验合作的快乐。对有点滴进步的幼儿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强化反馈机制。如:“这是你们一起完成的,真棒!”“今天你又多了一位朋友。”等

等。还将幼儿在活动中的友好行为编成“故事”或创设情境,让幼儿来讲故事或进行情境表演;当小朋友表现出合作行为时教师用照相机及时拍下“合作的一幕”并展览。通过这些措施来强化合作行为,使小朋友心理上产生愉悦体验,为培养合作性提供动力。 (十一)对幼儿创造力不够的指导

大班幼儿已有了初步的创造性萌芽,但是他们偶尔受客观事物的限制而在创造想象方面有所欠缺。因此,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策略1:捕捉亮点,异想天开

我们在面对幼儿的提问或活动时,无论是好奇求知的疑问还有意无意的行为表现都应该慎重对待,不可盲目否定,这样我们就可能敏感捕捉幼儿创造思维的“闪光点”从中挖掘潜在的创造素材,进而鼓励幼儿大胆的“异想天开”“标新立异”,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如:在一次语言区的活动中,当幼儿在讲述“小白兔为什么迟到”这一情节时,一旁倾听的幼儿无意地开玩笑的说“海啸来了,所以它躲起来了嘛”,我听后便灵机一动随即捕捉了孩子这一无意的“亮点”,及时的启发他们异想天开“对呀,可能是遇到了海啸,小兔子结果脱险了么?怎样脱险的? ”孩子们在这样的一个线索中,讲述了小白兔抓住了树干、遇到了好心人等情节,他们的想象力在此得到了启发。 策略2:迁移经验,推陈出新

幼儿在活动区游戏时,有时往往会因为厌倦某种材料单一的玩法而放弃活动。为此,我便迁移运用幼儿原有的经验,鼓励幼儿大胆的想出活动的多种玩法和规则,借此也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如:语言区中的筛子棋,我引导幼儿回忆借鉴扑克牌、智力棋等材料的多种玩法,鼓励幼儿为筛子棋创造出新的游戏方法和规则,幼儿在自我经验的迁移与调整中,他们为筛子棋想出了六种新的玩法:(1)投掷讲述(2)接龙讲述(3)拼图讲述(4)轮流讲述(5)点字讲述(6)猜谜讲述等等,至今,他们还在不断的创造新的游戏方法,创造性得到了培养。

策略3:启发提问,迸激火花

幼儿的思维是活跃的,但是如果有了教师的进一步启发,他们的思维将再次迸发出新的灵感火花。因此,我以启发性的提问为契机,引导幼儿不断地想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如:在接水管活动中当幼儿正愁如何将水管接得又牢固方法又对时,我向幼儿提出了“怎么让水流到每个家中?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水管能通水? ”孩子在我的问题的启发下,找到了不同的解决办法有的用细铁丝捆牢、有的用透明胶粘住、有的则以同伴互相合作得以解决等等。可见,幼儿在在问题情境的启发与刺激下,他们的思维将进一步得到拓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xc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