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备考数学总复习基础讲练 第12讲 几何初步知识及相交线、平行线(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05 08: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2讲 几何初步知识及相交线、平行线

考纲要求 1.了解直线、线段、射线的相关性质以及线段中点和两点间距离的意义. 2.理解角的有关概念,熟练进行角的运算. 3.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熟练运用垂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备考指津 中考中,对这部分内容命题的难度较小,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重点考查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考点一 直线、射线、线段 1.直线的基本性质

(1)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2)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线段的性质

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4.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直线 射线 线段 有几个端点 0 1 2 向几个方向延伸 2 1 0 表示 两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 两个大写字母 两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 图形 ____ 考点二 角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1.概念: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就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2.角的单位与换算:1°=60′,1′=60″,1周角=2平角=4直角.

3.余角与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对顶角:在两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中,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称为对顶角.

考点三 垂线的性质与判定 1.垂线及其性质:

- 1 -

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说成:垂线段最短)

2.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3.判定:若两条直线相交且有一个角为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考点四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1.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性质: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4.判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1.如图,C,D是线段AB上两点,若CB=4 cm,DB=7 cm,且D是AC的中点,则AC的长为( ).

A.3 cm

B.6 cm

C.11 cm

D.14 cm

2.如图,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COB,若∠EOB=55°,则∠BOD的度数是( ).

A.35° B.55° C.70° D.110°

3.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E是∠AOD内一点,已知OE⊥AB,∠BOD=45°,则∠COE的度数是( ).

A.125° B.135° C.145° D.155°

4.如图,已知∠1=∠2=∠3=62°,则∠4=__________.

- 2 -

5.如图,EF⊥GF于F,∠AEF=150°,∠DGF=60°,试判断AB和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一、直线、射线、线段

【例1】 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A,截取AB=16 cm,再截取AC=40 cm,求AB的中点D与AC的中点E的距离.

解:(1)当C在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

∵D是AB的中点,AB=16 cm, ∴AD=

AB1

=×16=8 cm. 22

∵E是AC的中点,AC=40 cm, 11

∴AE=AC=×40=20 cm.

22∴DE=AE-AD=20-8=12 cm.

(2)当C在BA的延长线上时,如图,由(1)知AD=8 cm,AE=20 cm.

∴DE=AE+AD=20+8=28 cm.

答:D点与E点的距离是12 cm或28 cm.

对于线段的和、差关系以及线段的中点问题的计算,需结合图形,认真观察分析.若已知线段上给出的点未明确其位置,还需要分类讨论,千万不要漏解.

二、角的计算

【例2】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于点O,OF平分∠AOE,∠1=15°30′,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 3 -

A.∠2=45°

B.∠1=∠3

D.∠1的余角等于75°30′

C.∠AOD与∠1互为补角

1

解析:利用两直线互相垂直的性质得∠2=∠AOE=45°,A正确;利用对顶角性质,则B

2正确;利用互为邻补角定义,则C也正确;而根据互为余角的定义知:90°-∠1=90°-15°30′=74°30′,故D不正确.

答案:D

有关图形中的角的计算问题,首先要从图形中读出具有度量关系的角;如互余、互补、对顶角等,然后合理利用相关的定义、性质求解.

三、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例3】 如图,已知AB∥CD,BE平分∠ABC,交CD于D点,∠CDE=150°,则∠C为( ).

A.120°

B.150°

C.135°

D.110°

解析:∵∠CDE=150°,∴∠CDB=30°. ∵CD∥AB,∴∠ABD=30°. ∵BE平分∠ABC,∴∠ABC=60°. ∴∠C=180°-60°=120°. 答案:A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常用来解决下列问题: (1)作图形的平移; (2)证明线段或角相等; (3)证明两直线平行; (4)证明两直线垂直.

如图,l∥m,∠1=115°,∠2=95°,则∠3=( ).

- 4 -

A.120° B.130°

C.145° D.150°

1.(2012重庆)已知:如图,BD平分∠ABC,点E在BC上,EF∥AB,若∠CEF=100°,则∠ABD的度数为( ).

A.60° B.50°

C.40° D.30°

2.(2012山东临沂)如图,AB∥CD,DB⊥BC,∠1=40°,则∠2的度数是( ).

A.40° B.50°

C.60° D.140°

3.(2012湖南长沙)下列四个角中,最有可能与70°角互补的是( ).

4.(2011山东枣庄)如图,直线AB∥CD,∠A=70°,∠C=40°,则∠E等于( ).

A.30°

B.40°

C.60°

D.70°

5.(2011四川雅安)如图,直线l1,l2被直线l3所截,且l1∥l2,若∠1=72°,∠2=58°,则∠3=( ).

- 5 -

A.45°

B.50°

C.60°

D.58°

6.(2011江苏盐城)已知∠MAN,AC平分∠MAN.

(1)在①中,若∠MAN=120°,∠ABC=∠ADC=90°,我们可得结论:AB+AD=AC;在图②中,若∠MAN=120°,∠ABC+∠ADC=180°,则上面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在图③中:(只要填空,不需要证明)

①若∠MAN=60°,∠ABC+∠ADC=180°,则AB+AD=__________AC;

②若∠MAN=α(0°<α<180°),∠ABC+∠ADC=180°,则AB+AD=__________AC(用含α的三角函数表示).

1.下面四个图形中,能判断∠1>∠2的是( ).

A.150°

B.140°

C.130°

D.120°

3.一学员在广场上练习驾驶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的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同,这两次拐

- 6 -

弯的角度可能是( ).

A.第一次向左拐30°,第二次向右拐30° B.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C.第一次向左拐50°,第二次向右拐130° D.第一次向左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4.将一直角三角板与两边平行的纸条如图所示放置.下列结论:①∠1=∠2;②∠3=∠4;③∠2+∠4=90°;④∠4+∠5=180°,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8.如图所示,已知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BEF的平分线与∠DF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证:∠P=90°.

9.(1)如图,∠AOB=90°,∠BOC=30°,OM平分∠AOC,ON平分∠BOC,求∠MON的度数.

- 7 -

(2)如果(1)中∠AOB=α,其他条件不变,求∠MON的度数.

(3)如果(1)中∠BOC=β(β为锐角),其他条件不变,求∠MON的度数. (4)从(1)(2)(3)的结果能看出什么规律?

(5)线段的计算与角的计算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借鉴解法,请你模仿(1)~(4),设计一道以线段为背景的计算题,写出其中的规律来?

参考答案

基础自主导学

自主测试

1.B 2.C 3.B 4.118° 5.解:AB∥CD.

如图,作FH∥AB,则∠AEF+∠EFH=180°,

又∠AEF=150°, ∴∠EFH=30°.

又∠EFG=90°,∴∠HFG=60°. 而∠DGF=60°,∴∠HFG=∠FGD. ∴HF∥CD.又AB∥HF,∴AB∥CD.

规律方法探究

变式训练 D

知能优化训练

中考回顾

1.B 2.B 3.D 4.A 5.B 6.解:(1)成立.

证法一:如图(甲),过点C分别作AM,AN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

- 8 -

图(甲)

∵AC平分∠MAN,∴CE=CF.

∵∠ABC+∠ADC=180°,∠ADC+∠CDE=180°, ∴∠CDE=∠ABC.∵∠CED=∠CFB=90°, ∴△CED≌△CFB.∴ED=FB.

∴AB+AD=AF+BF+AE-ED=AF+AE, 由(1)知AF+AE=AC,∴AB+AD=AC.

证法二:如图(乙),在AN上截取AG=AC,连接CG.

图(乙)

∵∠CAB=60°,AG=AC, ∴∠AGC=60°,CG=AC=AG.

∵∠ABC+∠ADC=180°,∠ABC+∠CBG=180°, ∴∠CBG=∠ADC.∴△CBG≌△CDA. ∴BG=AD.∴AB+AD=AB+BG=AG=AC. α(2)①3 ②2cos

2模拟预测

1.D 2.D 3.A 4.D 5.110° 6.45° 7.130° 8.证明:因为AB∥CD,所以∠BEF+∠DFE=180°. 11

因为∠PEF=∠BEF,∠PFE=∠DFE,

221

所以∠PEF+∠PFE=(∠BEF+∠DFE)=90°.

2因为∠PEF+∠PFE+∠P=180°,所以∠P=90°.

11119.解:(1)∠MON=∠COM-∠CON=∠AOC-∠BOC=×120°-×30°=45°;

222211111

(2)∠MON=∠COM-∠CON=∠AOC-∠BOC=(α+30°)-×30°=α;

222221111

(3)∠MON=∠COM-∠CON=∠AOC-∠BOC=(90°+β)-β=45°;

2222

- 9 -

(4)∠MON的大小等于∠AOB的一半,而与∠BOC的大小无关;

(5)如图,设线段AB=a,延长AB到C,使BC=b,点M,N分别为AC,BC的中点,求MN的长.

规律是:MN的长度总等于AB的长度的一半,而与BC的长度无关.

- 10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xa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