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课程学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更新时间:2023-09-21 05:44:01 阅读量: 自然科学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际经济学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选择、判断题(每题1分):

第一章:

1、国际贸易理论以微观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讨论世界范围内的 资源配置问题。 2、最常用国际贸易模型的结构形式为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部门)和 两种要素 。 3、在完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4、国家间的供给、需求方面的 差异是造成相对价格的根源。

5、贸易后,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的供需共同决定,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之间。 6、国际贸易利益包括两个部分:来自交换的利益和来自专业化的利益。

7、贸易理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国际贸易的格局、国际贸易的条件、国际贸易的收益。

第二章:

1、斯密的绝对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 差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 相对 差别。

2、哈伯勒首先用 机会成本 概念来阐明比较优势论。

3、重商主义者提倡的国家经济政策有: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采取奖金、退税、协定和殖民地贸易等措施鼓励出口。 4、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成本,而是相对成本。

5、斯密的绝对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 劳动生产率 的绝对差别; 劳动生产率 的比较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 劳动生产率 的相对差别。

6、在李嘉图模型中,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方程是一个 线性 方程式,表示A、B两国的PPF曲线是一条 直 线段。 7、重商主义者提倡的国家经济政策有: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采取奖金、退税、协定和殖民地贸易等措施鼓励出口。 8、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成本,而是相对成本。 9、机会成本概念表明:彼种选择的机会成本 就构成此种选择的机会成本。 选择题:

1、首先用机会成本理论来解释比较优势原理的学者是: C、

A、李嘉图 B、罗布津斯基 C、哈伯勒 D、穆勒 第三章:

1、要素禀赋理论最初是由 赫克歇尔 和俄林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等人加工不断完善。

2、要素禀赋理论由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和罗伯津斯基定理、斯托伯-萨缪尔森定理等构成

3、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指出国际贸易通过 商品价格 的均等化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4、罗伯津斯基定理说明,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生产增加,而另一产品生产则下降。

5、依据罗伯津斯基定理,对于大国来说,如果经济增长偏向出口部门,则会恶化增长国的 贸易条件 。 6、H-O理论是指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资源禀赋论,又称 要素比例论(资源配置论)。

7、依据克鲁格曼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判断,在某省的制糖业、水电业、汽车业、有色金属业4大产业中,发展 汽车业 业,最有产生内生比较优势的前景。

8、H—O理论认为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前提条件:一是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二是不同产品在生产中使用要素的 比例 不同,从生产 要素比例 的差别来说明贸易的基础。

9、在H-O理论中,机会成本是 递增的 的。

10、在X、Y两种商品的生产中,如果KX/LX < KY/LY,我们称X是 劳动密集型 产品,Y是 资本密集型 产品。 判断题:

1、印度是软件生产大国,拥有的资本绝对量大于新加坡,但人均资本占有量小于新加坡,印度是劳动丰富的国家,新加坡

是资本丰富的国家。(F)

2、 如果B国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比率(PK/LL= r/w)大于A国的这一比例,我们说B国是资本充裕的。(F) 3、 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他们之间的贸易是产业间贸易;国家间要素禀赋越相似,他们之间的贸易是产业内贸易,所以H—O理论适用于解释产业内贸易。(F)

4、我们可以用新贸易理论来解释电子产品的贸易。(T) 选择题:

1、保护贸易具有使生产要素价格逆转的趋势是指 D 。 A、H-O定理 B、H-O-S定理 C、R定理 D、S-S定理 第四、五章:

1、特定要素模型与要素禀赋理论相比,属于一种 短期分析 。

2、特定要素模型从特定要素的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对 一国收入分配 的影响。 3、在短期情况下,国际贸易将导致两个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朝 相反的 方向变化。 4、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论主要从 需求 的角度分析贸易的基础。

5、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论主要从生产技术的 变化 角度来解释贸易的基础,这是一种比较利益学说。 6、重叠需要理论是从消费者行为 即需求方面,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的。

7、当假设消费行为更多地取决于收入水平时,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就不再是相对价格差异,而是需求结构 的相似性 。 8、两个国家 的人均收入越接近,则这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重叠部分就越大,因而,两国的贸易关系就越密切。 9、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 动态 演变。

10、产品周期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 成熟期 。

11、重叠需求理论认为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应着重从需求因素方面给予说明,收入变动 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 判断题:

1、汽车行业的资本设备和纺织业的资本设备有本质的区别,都是特定资本,无论是在1年2年内,还是在20、30年内都无法自由流动。(F)

2、 η< 1—低质消费品,η> 1— 奢侈品,1 > η> 0—日用品(F) 选择题:

1、在决定需求的因素中,属于喜爱偏好范畴的有: A、B、C、E 。

A、美国人对圣经的需求 B、中国人放鞭炮C、中国人对茶叶的需求D、南方人对竹凉席的需求 E、旧社会北方老太太对小脚布鞋的需求。

第六章:

1、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主要从 生产规模 的差别说明贸易的基础。 2、产业内贸易理论由产品周期论、需求偏好相似论、规模经济论 三个原理作为支柱。 3、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现代化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 的特点。 4、克鲁格曼认为大多数工业品,如飞机、汽车的市场是 不完全 竞争。 5、日本和中国之间的大蒜、汽车贸易属于 产业间贸易 。

6、依据克鲁格曼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判断,在某省的制糖业、水电业、汽车业、有色金属业4大产业业中,发展 汽车 业,最有产生内生比较优势的前景。

判断题:

1、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规模经济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F) 2、电子计算机、轿车、飞机制造业属于规模收益递增行业。(T) 3、可口可乐、红牛、芒果汁等属于市场定向型产业。(T) 选择题

1、德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是 C ,日本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是 C 。

A 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 B 产业内贸易,行业内贸易 C 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

2、下述属于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有: B、C 。

A、奔驰、本田牌轿车的进出口 B、李宁牌服装出口香港转口美国 C、中国的石油贸易

3、依据波特“新竞争经济学”原则,在某省现有的下列重要产业中,那一产业最适于产业集聚,有潜在的竞争优势, E 。

A、建材业 B、蔗糖业 C、水电业 D、有色金属 E、汽车业 第七章:

1、各国对对外贸易的干预手段可分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两大类。

2、关税是一种价格控制手段,有多种形式,如进口关税、进口附加税、过境税、出口税等。 3、进口关税的征收对一国的生产者有利,但不利于消费者。

4、在小国情形下,进口关税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在大国情形下,关税的净福利效果不确定 。

5、进口配额是一种通过对进口数量的限制达到保护本国生产的非关税措施,它所起到的贸易限制作用往往比关税要大,不易渗透。进口配额的影响效应与关税大致相同。

6、进口配额常常与进口许可证结合起来使用,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透明度较差,容易引发“寻租”等浪费资源的行为。 7、出口补贴是政府对出口采取补贴的方法,以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力,扩大本国出口。

8、倾销是一种企业低价竞争行为,有利于进口国的消费者,但对进口国的生产者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所以,进口国的生产者往往会要求政府采取反倾销税等措施,抵消来自他国倾销的影响。

9、倾销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持续性倾销,另一种是掠夺式倾销 。

10、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三大类:关税 、非关税壁垒措施、 鼓励出口和出口管理措施。

11、我国的关税体制是复式关税税制,主要利用配额、许可证 来控制进口。 12、关税可分为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和选择税。

13、我国在今后5年的时间里将初步建成低税率 、宽税基、硬税制、严征管的关税制度。 判断题:

1、管理贸易是一种协调和管理兼顾的国际贸易体制,又叫有组织的贸易。( T ) 2、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提供开发基金属于进口保护贸易政策。(F) 3、凡以货物价格作为征税标准的关税叫从量税。( F ) 4、同时使用从价税和从量税税率计税的叫选择税。(F )

5、自愿出口限制是违背出口国本身的利益,是一种更有效的保护措施。( T ) 6、鼓励出口措施有:出口信贷、政府采购、出口补贴等等。( F )

7、20世纪90年代,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还不是国际贸易的主体。( T ) 8、实际关税税率大大低于名义关税税率是我国关税税制的特点之一。 (T) 选择题:

1、 B 的含义是对每单位贸易商品征收一固定税额,中国主要实行 B 。 A 从价税,从量税 B 从量税,从价税 C 从量税,选择税 2、中国加入WTO表明今后中国的贸易政策是朝着 C 方向发展。

A 保护贸易政策 B 开放型的适度保护贸易政策 C 管理贸易政策 第八章:

1、在零关税和禁止性关税之间,对应于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那个关税称为最佳关税。 2、最佳关税的条件可表示为关税的边际收益等于关税的边际成本。

3、幼稚产业论从动态角度提出了保护那些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观点,但这种保护只能是一种暂时性 的。

4、判别幼稚产业的标准主要有三种,其中,穆勒标准强调将来的竞争优势, 而巴斯塔布尔标准认为幼稚产业不仅强调将来的竞争优势,而且将来的预期收益的现值应能抵消现在的保护成本,坎普标准则更为注重 外部规模经济的重要性。

5、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是将贸易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联系在一起,把贸易政策作为实现总需求政策目标的一种选择。 6、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政府干预下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上争夺有限的垄断租金。

判断题:

1、保护就业论、保护公平竞争论、改善国际收支论在西方发达国家流行。(F) 2、自愿出口限制、配额、反倾销等是进口保护政策(T)。

3、倾销、出口补贴、不保护知识产权、不出口劳改产品等被视为不公平竞争行为(F)。 第九章:

1、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成员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2、经济一体化由低到高可分为五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

3、关税同盟对国际贸易和区域内外的国家及世界福利都会产生影响。其对贸易的影响可区分为贸易创造 和贸易转移两种效应。

4、贸易创造是指由于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所带来的贸易规模 的扩大; 5、贸易转移则是指成员国实现自由贸易后所产生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代替了原来成员国与同盟外国家之间的贸易。 6、现实中,加入关税同盟对一些国内市场狭小的国家来说,可利用同盟内的统一市场,达到扩大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的目的。

7、美国和加拿大之间建立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实际上是相互竞争 国家之间建立紧密型国际分工的新形式。 第十章:

1、战后,发达国家率先推行了贸易自由化,但当本国或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时,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就会重新抬头,非关税壁垒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2、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走上了贸易自由化之路。

3、在多边贸易体制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经历了两次发展高潮。其中,第一次发展高潮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发生于80年代中后期,一直持续到现在。

判断:

1、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贸易协调组织。( F )

2、倾销、出口补贴、不保护知识产权、出口劳改产品等被视为不公平竞争行为。( T ) 3、关贸总协定是多边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的执行机构。(F) 选择题:

1、最惠国待遇原则在WTO中,实际意味着 C 。 A 互惠待遇 B 特别优惠 C 非歧视性 2、WTO促进公平竞争的措施之一是 C 。

A 保护知识产权和倾销 B反补贴和倾销 C 反补贴和约束政府采购 3、WTO争端解决(有上诉)需要时间 C 。 A 半年 B 一年 C 一年另三个月 第十一章:

1、从改善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看,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与商品流动的功能是相同的,它们最终都有利于实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这一资源配置最优化的标准。

2、在定义较宽的三种基本要素中,土地不存在跨地域流动的可能性,流动性最强的一种要素是 资本 。

3、资本流动的结果可以在提高资本边际产量的同时提高和改善世界的产出水平和福利水平,并在严格的理论假设下起到替代商品流动的作用。 选择题:

1、一个企业在进入外国市场时,有3种进入方式可供选择: C 。

A、出口、直接投资、自愿出口限制,B、出口、间接投资、许可证,C、出口、直接投资、许可证。 2、偿债率 = 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出口总收入,一般认为这一比率(安全线)不应超过 C 。 A、30% B、100% C、20% D 8% 3、目前世界通用的债务指标: A

A、偿债率 出口债务率、经济债务率B、经济债务率、偿债率、出口现值债务率C、偿债率、经济债务率、出口现值债务率。

第十二章:

1、企业特有优势的形成与其区位和行业结构特点有关,但要维持一种所有权优势需要以市场不完全为前提。 2、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 是内部化理论的基础。

3、内部化的过程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这为分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余地。

内部化过程超越了国界,便产生了跨国公司和以直接投资为主要推动力量的生产国际化进程。

4、跨国公司的国际扩展过程和格局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决定的。 5、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既是国际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重要力量。

7、交易成本包括寻找相应价格的成本、确定成交条件 、签约、履约及为避免对方违约而付出的成本等。

8、系统风险是指不能被分散化过程所消除的风险,它产生于所有公司共同经历的事件(如国内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9、技术转移形式有着垂直、水平 、吸收型、有偿与无偿转移等情况。

10、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实际上是垄断所有权优势理论、区位特定优势理论和市场内部化理论的综合。 第十三章:

国际收支记录了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的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贸易活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种以为基础的、记录所有这些国际交易的会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记录的引起国际支付和收人的交易有两大类:一是发生在商品、服务、收人和经常转移的交易,这些项目的总和构成经常项目;二是涉及金融资产买卖的交易,这些交易关系到现有资产项目所有权的变化,构成资本和金融项目。国际收支状况指的是一国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的平衡或失衡。在开放条件下,国际收支平衡是整个宏观经济均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均衡决定了其对外经济的均衡发展,而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反过来对国内宏观经济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本章在介绍国际收支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时,考虑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结构和内容的重新调整,为了避免与调整前的相关内容相混淆,所以在某些内容的写法上采取了比较的方式。

1、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种以复式记账法为基础的、记录所有这些国际交易的会计表。

2、国际收支平衡表所记录的引起国际支付和收入的交易有两大类:一是发生在商品、服务、收人和经常转移的交易,这些项目的总和构成经常项目;二是涉及金融资产买卖的交易,这些交易关系到现有资产项目所有权的变化,构成资本和金融项目。

3、国际收支状况指的是一国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的平衡或失衡。

4、我国对外贸易“奖出限入”、资本流动“宽进严出”的政策,扩大了对外贸易和金融项目顺差。

选择题:

1、 以下项目属于金融账户的有: B A、债务证券 债务减免 B、特别提款权、外汇资产 C、货币黄金、股本证券

2、从从国际收支角度看,我国实行资本流动“宽进严出”,的政策,扩大了 C 顺差。 A、对外贸易 B、经常项目 C金融项目 D、收益项目

3、经常项目顺差反映了国民储蓄 国内投资,也反映了国内总产出 总需求,生产能力相对 。 A、大于 小于 过剩 B、大于 大于 过剩 C、大于 小于 不足 D、小于 大于 过剩

4、经常项目逆差反映了国民储蓄 国内投资,也反映了国内总产出 总需求,生产能力相对 。

反倾销税:这是对于实行商品倾销的进口货物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其目的在于抵制商品倾销,保护本国的市场与工业。

关税的生产效应:指由于关税导致的国内产量增加

保护效应:使得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本国同类商品受到保护 关税的消费效应:指关税带来得国内消费的减少。 关税的贸易效应:由于关税导致的进口的减少 关税的税收效应:政府从关税中所得收入 国际收支效应:平衡国际收支

保护成本或关税的净损失:是指由于关税引起的一国财富的真实损失,即由于关税引起的生产的无效率和消费的扭曲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对一定量的商品或服务最多愿意支付的价钱与实际支付的价钱之差。

关税的再分配效应:由于关税,收入被进行了再分配。从国内消费者(支付更高价格者)转移到国内商品生产者(获得更高价格者),从国家丰富要素部门(生产出口商品部门)转移到稀缺要素部门。这就导致了低效率——关税造成净损失。

生产扭曲:为保护成本或净损失中的生产部分,是由于征关税后,一些国内资源从更有效的出口商品的生产部门转向了低效的进口商品的生产部门。

消费扭曲:为保护成本或净损失中的消费部分,是由于征关税后,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于出口商品的价格被人为的提高了,同时也打乱了外国的消费模式。

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关税是否等于或高于国内价格上涨额,即出口国是否也负担部分甚至全部关税,这涉及到关税对价格的影响程度,又称之为关税的贸易条件效果。

非关税壁垒:除关税以外的其他限制商品进口的措施。

进口配额:直接限制进口数量的重要措施,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

配额租金: C部分,在关税情形下我们知道它表示政府的关税收入,因此可被抵消,这里则称为配额收益(Quota revenue)或配额租金(Quota rent)。它实际上是一种垄断利润,它的去向视政府分配配额的方式而定。

第八章:

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保护就业论、最佳关税、穆勒标准、巴斯塔布尔标准、坎普标准、有效保护率。

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上应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但在发展中国家制造工业的建立初期,他们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多年的制造也想竞争,为了使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工业发展壮大,政府应该给予适当的扶持,待到他们成长以后再让他们到国际市场自由竞争。

保护就业论:从理论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微观和宏观。前者指某个行业得到保护,生产增加、就业也增加。后者是建立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之上的。他看到了古典经济学完全依赖市场机制和只重视供给方面的不足,认为一国的生产和就业主要取决于对本国产品的有效需求。通过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有效需求,增加国民生产和就业水平。

最佳关税:使一国的贸易条件得益超过其贸易量减少的损失而产生的净福利达到最大化的关税水平。

穆勒标准:某种产业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这样的企业就是幼稚企业。

只要在自由贸易下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产业就可以保护。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使技术经验不足、生产力低下、生产成本高于世界价格、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的产业继续生产。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对可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产业暂时的保护是值得的。这是一个静态标准

巴斯塔布尔标准:保护、扶植幼稚产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符合这一标准的产业为幼稚产业。

是将穆勒标准动态化,提出了现值的观念,认为保护幼稚产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

坎普标准:除了包含穆勒-巴斯塔布尔标准的全部内容外,又加进了产业在被保护期间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应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标准。

有效保护率:关税使国内被保护行业每单位产出的附加值提高的百分率。

第九章、第十章:

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次优理论、贸易创造、贸易转移、经济一体化、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TO、G—7高峰会议、M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SDR(特别提款权)

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对非成员国则指定统一的关税率。

自由贸易区;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取消了一切贸易壁垒,实行区内商品的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对非成员国保留自己的贸易限制。

共同市场;比关税同盟更进一步,它允许参加国之间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

次优理论:如果福利最大化或者帕累托最优所需要的条件不能全部满足,那么尽量满足尽可能多的条件是没有必要的,并且这样做通常会导致次优情况的发生。因此建立关税同盟并仅在成员国之间消除贸易壁垒,并不必然产生次优的福利状态。

贸易创造:产品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较低成本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一种过程和现象。这一过程还会出现以较低价格的产品消费取代原较高价格的国内生产的相关产品消费而获得的利益。

贸易转移:产品从过去进口自较低生产成本国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这一过程还会产生消费者为降低成本而转向其他相关(替代)产品进行消费的情况。

经济一体化:制度派所说的实际上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功能派则属于全球经济一体化。

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经济联盟的特点是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当汇率政策的协调达到一定的程度,以致建立了成员国共同使用的货币或统一货币时,这种经济联盟又称为经济货币联盟。欧盟是目前最强大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在某些方面成员国已经将部分国家主权交给了该组织(如货币、金融政策、内部市场、外贸),使得欧盟越来越像一个联邦制的统一国家。《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于1991年12月9~10日第4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经过两天辩论,通过并草签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条约是对《罗马条约》的修订,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

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于1992年12月17号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45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签订《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即布雷顿森林协定,并于1945年12月生效。按照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于1946年3月,次年3月开始工作,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为,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提高就业、增加收入、避免竟争性贬值、保持各国货币对外汇率的相对稳定、向成员国提供所需要的临时性贷款、设法消除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等等。

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又称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根据1944年7月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于1945年12月成立,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1947年皿二月起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宗旨为,对用于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鼓励发展中国家开发资源,促进私人对外投资,提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贷款等。

WTO:世界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成立,正式取代1948年以。来作为临时性机构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h),

它是经过成员国政府和立法机构批准的国际条约创建的常设经济组织。它的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以自由贸易来推动世界经脐的发展。

G—7高峰会议:G--7高峰会议是指西方7个大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的首脑,定期就世界经济的重大事务进行磋商的会议。在会议上,7国的根本宗旨在于稳定世界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考虑的较少。

M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规定自1994年1月1日起,15年内分三阶段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动,然而原产地原则规定只有产品全部价值的62。5%是在成员国内生产的,才能享受免税待遇;逐步开放金融市场,成员国一致给予所有的北美金融公司以国民待遇;放宽对外资的限制,公平招标;严格遵守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法的规定等。

SDR(特别提款权):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帐单位,亦称\纸黄金\。它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会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它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作国际储备。但由于其只是一种记帐单位,不是真正货币,使用时必须先换成其他货币,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特别提款权定值是和\一篮子\货币挂钩,市值不是固定的。

第十一章:

要素国际流动

答:是指资本、劳动、技术等的国际流动。 资本国际流动

答:资本国际流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地区或经济体,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地区和经济体的过程。 长期资本流动

答: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或未规定使用期限的资本流动。一般而言,长期资本包括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国家贷款等。

直接投资

答:是一国居民为了在国外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进行的对外投资(设厂开矿等)。直接投资是资金投入到采矿业、工商企业、农业生产的股权资本、利润再投资、跨国公司的资金转移等,但直接投资总是要求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

间接投资

答:是指通过购买国外政府或企业股票或债券的形式的对外投资,间接投资大都属于证券投资。 短期资本流动

答:短期资本流动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内的资本流动。短期资本的国际流动包含着许多形式,但大都属于间接资本流动的范畴。短期资本流动大都以各种商业票据、短期政府债券、可转让存单、银行承兑汇票以及活期存款等形式存在。

国际技术转移

答:是指用于生产的工艺、程序和方法等系统知识的转移。技术转移属于软件的流动,技术转移的形式包括专利使用、技术秘密的使用、制造技术的传播等。具体的转移形式则有着垂直、水平、简单型、吸收型、有偿与无偿转移等情况。

两缺口模型

答:两缺口模型是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钱纳利和斯特劳特提出来的,从理论上说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短缺的必要性。

该模型主要考虑的是储蓄与外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公式:

I—S=M一X

公式左边(I-S)是投资与储蓄差额,为储蓄缺口;右边(M-X)是进口与出口的差额,是外汇缺口。由于有投资、储蓄、进口、出口四个独立的变量,进行调节的目的是使上述公式平衡。

中性技术进步

答:在技术进步中没有引起要素投入比例的变化,即此技术进步既未节约劳动也未节约资金,属于中性技术进步。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答:由于技术变动导致了K与L之比上升,因此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资本节约型的技术进步

答:由于技术变动导致了K与L之比下降.因此属于资本节约型的技术迸步。

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

答:占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在对外经济战略上大都经历过三个阶段:新产品出口、直接投资生产该产品和技术转让。三个阶段之间互有联系,按一定规律实行周期循环。

适用技术

答:适用技术是指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要素禀赋特点、该国的技术吸收能力相适应的技术。 偿债率

答:它的经验含义是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出口总收入的比重,即每年出口收入中有多少被用于偿付到期的本息。用公式表示如下:

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出口总收入

一般认为这一比率(安全线)不应超过20%,超过30%则是危险的。 出口债务率

答:它的经验含义是当年外债余额与当年出口总额之比,表示所欠外债额与出口收入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出口债务率=当年外债余额/当年出口总收入一般认为这一比率(安全线)不应超过100%。 经济债务率

答:它的经济含义是当年外债余额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所欠外债额与整体经济关系。这一比率的安全线为30%。

第十二章: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答:邓宁在1976年提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 = 所有权特定优势十市场内部化十区位特定优势,实际上是垄断所有权优势理论、生产区位优势理论和市场内部化理论的综合。这也是当代对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

所有权特定优势

答: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必须具有一种当地同类企业不具备的特定所有权优势条件,例如,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市场销售优势、资本融资能力优势等等。如果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没有这些特定所有权优势,它就很难在东道国战胜当地的竞争对手而生存下去。

内部化理论

答:市场内部化是指企业具有将所有权特定优势进行内部化的能力,由于外部市场存在的不完全性,如新产品缺乏价格可比性。在寡头市场的情况下难于议价,这样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可能会受到打击而丧失,内部化是在企业扩大生产经营体系,形成内部的经营空间,在内部实行资源更好的配置,克服在外部市场进行交易的不利条件。

区位特定优势

答:区位特定优势是指东道国的劳动力成本情况、市场的条件与需求状况、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东道国政府的各种政策,即国际投资的软硬条件等等方面的优势。它解释了企业为什么一定要到该国去进行投资的原因。

交易成本

答:所谓交易成本从狭义上说,是指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时必须付出的代价。它包括寻找相应价格的成本、确定成交条件、签约、履约及为避免对方违约而付出的成本等。

中间产品

答:中间产品是指在基本投入和最终产品之间,为生产过程所不可缺少的所有中间投入,如技术、信息、营销技巧等等无形资产。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内部化理论的基础。

转移作价

答:跨国公司利用不同国家经济政策的差别,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之间转移各种生产要素资源,通过人为定价策略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

第十三章: 国际收支

答:国际收支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经济交易以及国际间经济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国际收支是一张统计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表现为经济体向外与世界其他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经济体从外部引进的经济活动,还包括经济体融人世界经济的各项经济活动。

经常账户

答: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部分之一,经常账户包括的项目有:货物和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 资本账户

答: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部分之一,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放弃等。 金融账户

答: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部分之一,金融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 补充信息

答:补充信息不是国际收支表的基本组成部分,只是将在金融账户中没有反映出来的其他重要交易信息,通过金融账户的补充信息(如特殊融资渠道、各种国际收支会计处理等)来得到反映,以满足各种分析的需要。

国际头寸

答:不属于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它与国际收支表构成一国全面的国际账户,是一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的平衡,其数值为一个经济体给予或从世界其他地方得到的那部分净值。国际头寸的构成为资产、负债,项目与国际收支的金融账户一致,如有对非居民的债权和债务、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等等。

国际收支失衡

答:是指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对外经济出现了必须进行调整的情况。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失衡会造成许多不同的影响,对外,造成汇率、资源配置、福利提高的困难,对内,造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困难。

第十四章: 外汇

答:一般意义上外汇的定义是:一国货币当局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可以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进行支付的债券。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外汇所下的定义,外汇是一个经济概念,它是指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组织以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国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动态外汇

答::从动态的含义讲,外汇是指通过汇兑方式进行不同经济体之间债权、债务的转让和支付的活动与过程。 静态外汇

答:静态意义上的外汇则是指把以一个经济体货币表示的财产权力转变为以另一个经济体货币表示的财产权力的手段与工具。

汇率

答:是两种货币之间进行交换的比价。 国际汇率制度

答:国际汇率制度是各国货币汇率制度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各国货币比价确定的原则和方式、货币比价变动的界线、货币比价调整的手段,及其维持货币比价所采取的措施等等。国际汇率制度包括固定汇率制、自由浮动汇率制和管理浮动汇率制,以及联系汇率制度等类型。

储备资产

答:储备资产是一国货币当局随时可以利用并控制的外部资产。按照国际惯例的概念,储备资产的定义为:各国货币当局占有的那些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直接地或通过同其他资产有保障的兑换性来支持该国汇率的所有的资产。外汇储备的作用是为国际收支失衡提供融资,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影响汇率间接地调整收支失衡,增加国际清偿力以及实现其他各种目的。

直接标价法

答:直接标价法。即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用一定本币来表示其价格,简言之,外币不动本币动。它说明的是银行在购买一定单位的某外币时应该付出的本币数量,又叫应付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

答: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标准,用外币来表示本币的价格,简言之,本币不动外币动。它说明的是银行在支出一定单位本币是应该收回的某外币的数量。又叫应收标价法。

法定汇率

答:从外汇汇率管理角度出发进行的划分,为政府规定的本币对外币比价。 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

答:按照银行外汇交易性质划分的,买入汇率是银行从客户手中买入外汇的价格;卖出价则指银行向客户出售外汇的价格。 基础汇率与套算汇率

答:通过第三种货币为中介得出来的汇率为套算汇率,或交叉汇率,而那些货币与中介货币形成的汇率则为基础汇率,或基准汇率。各国大都以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为基础汇率。 固定汇率

答:按照汇率制度进行划分的汇率,指两国之间货币比价基本固定不变,汇率波动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浮动汇率

答:指一国货币对外汇率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任其自由涨落,国家货币当局没有义务进行干预的汇率。在实践中存在着自由浮动与一定程度干预的有管理的浮动相结合的情况。

管理浮动

答:管理浮动:在汇率浮动幅度不大时,政府不干预,但如果汇率浮动过大,国家进行必要的干预,使外汇市场汇率向本国有利方面浮动。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实行管理浮动。

即期汇率

答:成交后立即,或最多在成交后两个交易日内进行交割的外汇交易适用的汇率。 远期汇率

答:成交后在约定日期(3天以上,1年以内,通常为3个月)办理交割的交易所适用的外汇汇率。 升水

答:远期汇率贵于即期汇率叫升水。在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 =即期汇率+ 升水 在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 = 即期汇率 – 升水。

贴水

答: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便宜叫贴水。在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 = 即期汇率 - 贴水 在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 = 即期汇率 + 贴水 金融创新

答:狭义的金融创新主要是指金融产品的创造或金融工具的创造;广义的金融创新除了指金融产品的创造之外,还包括新的金融交易技术手段的创造,新的金融市场的创造,甚至把金融理论的创新也包括在内。

价格风险转移创新

答:所谓价格风险转移创新,是指经济行为人在他们之间转移金融头寸所具有的价格风险而采用的新工具和新方法。 信用风险转移创新

答:所谓信用风险转移创新,是指经济行为人在他们之间转移金融头寸的信用风险而采用的新工具和新方法。 对冲基金

答:对冲基金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随着期货、期权等交易的出现而兴盛起来的。性质:成立对冲基金最初是想通过长买短卖等交易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和降低金融市场的风险,提高回报率。但到现在发展的结果是成为金融冒险家投机交易、牟取暴利的工具。

第十五章:

铸币平价理论

答:在金铸币本位制度下,黄金被用来规定货币能代表的价值,各国均规定了每一金铸币单位包括的黄金重量和成色,即含金量。两国货币间的比价要用其各自所含的含金量来折算。

传统购买力平价说

答:这一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总结创立的。购买力平价论是纸币本位的产物,理论的核心是解释纸币条件下汇率决定与汇率剧烈波动的原因。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西方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前者指出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等于两个国家的价格比率,说明某一时点上汇率决定的基础;而后者指出汇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指数的变动差,说明了某一段时间里汇率变动的原因。

绝对购买力平价

答:为在每一时点上,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商(的比率)。其基本公式为:E = Pa/Pb。其中:E为绝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Pa为A国的一般物价水平;Pb为B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相对购买力平价

答:为当两国都在存在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等于过去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的比率)。Et = E0 {(Pat/Pa0)/ Pbt/Pb0 },其中E0为基期的汇率;Et为时间 t时的汇率;Pa0为基期A国的物价指数;Pat为A国在t时的物价指数;Pb0为基期B国的物价指数;Pbt为B国在t时的物价指数。

一价定律

答:是购买力平价分析的理论前提和基础。经济中的一价定律是指在有无数交易者的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相同的交易产品或金融资产,经过汇率调整后,在世界范围内其交易成本一定是相等的。这个定律在经济中是通过诸如购买力平价、利息平价、远期汇率等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

利率平价理论

答:利率平价理论主要说明金融资产市场而不是商品市场中两国资产价格之间的联系。利率平价可分为无抛补利率平价和抛补的利率平价两种。前者认为,在资本具有充分国际流动性的条件下,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上以不同货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收益率趋于一致;而在抛补利率平价中,套利者不仅要考虑利率的收益,还要考虑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抛补与无抛补的利率平价均告诉我们,如果本国利率上升,并超过利率平价所要求的水平,本币将会预期贬值;反之,则升值。

货币模型

答:货币法是资产市场分析法的主要的分支之一,货币法中有两个基本的分析模型,一是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另一个是粘性价格货币模型。前者认为汇率水平应主要由货币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后者认为,在短期内,由于不同市场存在不同的调整速度,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并不是同时达到均衡的,资产市场调整快于商品市场调整使汇率出现超调,这便是短期内汇率容易波动的原因。

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答:资产组合平衡法是资产市场分析法的主要的分支之一,资产组合模型指出,投资者根据对收益率和风险性的考察,将财富分配于各种可供选择的资产,确定自己的资产组合。当资产组合达到了稳定状态时,国内外资产市场供求也达到了均衡,均衡汇率也相应地被确定;当财富总量(资产供给)发生变化时,通过汇率和利率的共同调节,资产组合达到新的平衡。

第十六章: 弹性法

答,由国内进口品和出口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货币的升值或贬值引起的贸易平衡的改变。或:是研究本币贬值对进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通过本币贬值刺激出口、限制进口从而来调节中、短期国际收支失衡。弹性法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往往是在对外贸易发生较大赤字时应用的。

马歇尔一勒纳条件

答:指出当本国出口品和进口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总和大于1时(EM十EX>1),外汇市场是稳定的(当进口品和出口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时)。

吸收法

答:在改善国际收支失衡过程中,通过改变汇率而造成收入变化来影响国际收支的方法。或:20世纪50年代米德和亚历山大提出了吸收法,采用凯恩斯的宏观分析,将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偏重于建立商品市场均衡,在政策建议上则倾向于需求管理。基本公式:Y=C+I+G+(X-M)。

货币法、

答:该方法是随货币主义20世纪70年代的兴起而出现的,主要由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和约翰逊提出的。该做法从长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仅照顾到经常项目,而且也考虑了资本与金融项目。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国内货币供给调控国内需求,进而调整国际收支的变动。

外汇管制

答: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本国对外的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管制,用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一种制度。体现在出口所得需按照官方汇率出售给指定银行,进口用汇需得到有关当局的批准,本币出人境受到严格管理,个人用汇受到限制,实行外汇管制的目的在于集中使用外汇,控制进口数量,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对外贸易乘数

答:对外贸易乘数是凯恩斯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的应用。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使国民经济成倍增加,对外贸易乘数研究一国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就业之间的互相影响,描述了在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第十七、十八章: 内部平衡

答:目标是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通常是一国最重要的经济目标。所谓实现经济的对内均衡,主要是指国内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既实现资源的充分配置,物价稳定,同时可以获得有保证的经济增长。

外部平衡

答:一国国际收支的目标。所谓实现经济的对外均衡,主要指一国与外部经济体之间的经济流入量和流出量相等,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这时经济处于一种适宜的、良性的增长过程。

FE曲线

答:表示国家国际支出平衡状态下,利率与收入水平的不同组合,斜率为正。 LM曲线

答: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状态下,不同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组合的曲线,通常斜率为正。 IS曲线

答:表示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各种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组合的负斜率曲线。

IS—LM—FE模型

答:IS-LM-FE模型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模型在开放条件下的应用。模型中的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的均衡,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FE曲线表示国际收支平衡。三条曲线的交点E意味着三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目标。

蒙代尔的分配法则

答:蒙代尔认为在固定汇率条件下,把内部平衡任务分配给财政政策、把外部平衡任务分配给货币政策;通过财政、货币政策交替使用的方法对付任何一种内外不平衡状态,实现良性循环,逐渐缩小国际收支不平衡。

三、简答题 第1章

1、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国际经济问题有那五大问题?

答:发达国家不断增强的贸易保护主义及世界将分裂为三大主要贸易集团的趋势;过于频繁变动的汇率(即各国货币国际价值的巨大波动),以及旷日持久的非均衡状态(即汇率长时间远离均衡);欧洲大规模和经常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东欧和前苏联面临的经济重组问题;众多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的深度贫困以及国际间日益加深的不平等问题。这五大问题就是当前国际经济学所研究的热点问题。

2、国际经济学的研究焦点是什么?

答:国际经济学的研究焦点是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外汇市场、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宏观开放经济学,前二者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部分,后三者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学部分。

3、机会成本变动有那三种情形?它们用于解释那些贸易模型?

答:机会成本 变动会出现三种情形:递增、递减和不变。在分析国际贸易的基本动因时,古典学派的斯密、李嘉图的贸易模型是建立在机会成本不变的假设上的,新古典学派的贸易模型是建立在机会成本递增的假设上的,当代贸易理论在解释产业内贸易时,则假设机会成本是递减的。

4、关于国际贸易的起因主要有那5种解释?

关于国际贸易的起因主要有5种解释:生产技术的差别;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生产规模的差别;生产技术的变化;需求的差别。

5、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那三个问题展开?

答:(1)国际贸易的格局或形式,它主要研究贸易发生的原因及决定商品流向的因素;(2)国际贸易的条件,它主要研究国际贸易中决定交换比例或相对价格的因素;(3)国际贸易的收益,它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对双方国家、国家内部集团和全世界的福利影响。

第2章

1、了解重商主义观点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答:(A)更好的理解斯密、李嘉图等反对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观点;(B)当今高失业率国家试图通过限制进口来刺激国内生产和就业,新重商主义时有发生。实际上,除1815年——1914年间的英国,没有一个国家有彻底摆脱过重商主义者的观点。

2、斯密的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①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各国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集中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绝对劣势的产品。那么,如何确定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呢?

②在劳动是唯一投入的情况下,生产技术的优劣可以直接通过劳动生产率来衡量,也可以间接地用生产成本来衡量。 ③如果一过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劣势。

总之,国际贸易是建立在专业化和分工的基础上——与大而全小而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的根本区别。 3、李嘉图的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①这个原理假设即使一国两种商品生产均处于劣势,仍然有互惠贸易的基础。因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②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较小(它的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较大(它的比较劣势)的产品,而获得比较利益

③一个国家可能会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一定会在某些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因此,任何国家都可以有出口的产品,都有条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4、为什么李嘉图是用劳动价值论来解释比较优势原理是不能被接受的?

答: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只取决于投入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这意味着:(1)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或以固定比例投入所有商品的生产过程;(2)劳动是同质的(只有一种类型的劳动)。实际上,劳动不是投入生产的唯一要素,也不是以固定比例投入所有商品的生产过程,有的商品需要使用更多的资本,有的需要使用更多的劳动;劳动也不同质,在培训、生产率和工资上不同。

第3章

1、什么是要素禀赋?

答:首先,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例如,A国拥有资本数量为TK,劳动数量为TL,则其相对要素禀赋为TK/TL。

其次,在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TK/T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稀缺的国家,反之亦然。

2、什么是要素密集度?

答:在一个只有两种商品(X、Y)和两种要素(K、L)的世界里,如果生产Y时的资本/劳动的比率大于生产X时的资本/劳动(K/L)的比率,我们就说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点很重要,它是判断一个国家究竟是资本丰富的国家还是劳动力丰富的国家的科学标准。

3、要素丰裕度的定义实物单位定义和相对要素价格定义是什么?两种定义方法的关系如何?。

答:实物单位定义是用各国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总和来衡量。如果B国的TK/TL大于A国的这一比例,我们说B国是资本充裕的。

相对要素价格定义是用每一个国家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比率(PK/PL=rK/wL)来定义。如果B国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相对)比率小于A国的这一比率(r/w值的大小),我们说B国是资本充裕的。

两种定义方法的关系:用实物单位定义要素丰裕度只考虑供给方面的因素;用相对要素价格定义要素丰裕度则同时考虑供求两方面的因素。

4、H-O理论(模型)包括那四大定理?

答::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罗布金斯基定理、斯托尔泼-萨谬尔森定理。 5、对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主要有那6种代表性的观点?:

答:①战时经济论 、②自然资源论 、③关税政策论 、④人力资本论、⑤知识资本、⑥要素密集反向。 6、什么是要素密集度反向?

答:要素密集度的反向是指:某一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当两种商品生产中的要素替代弹性相差过大时,这种反向就有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赫一俄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均不再适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x6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