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债学复习

更新时间:2023-11-25 12: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1、公债:国家或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在向国内外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2、公债产生的条件:

(1)为了弥补财政收支缺口(2)经济发展水平 3、公债发展的原因:

(1)对外扩张的需要(2)剩余产品增长,闲置资本扩大 (3)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平抑经济波动的需要

(4)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信用制度的完善是发行公债必须的技术条件 4、公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2)调节和稳定宏观经济(3)为政府投资筹集必要的资金 5、公债的作用:

(1)形成市场基准利率(2)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结合点 (3)作为机构投资者短期融资的工具

6、公债的特点: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信用性 7、公债与私债的比较:

(1)成立的动力不同。公债债务关系的成立,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私债债务关系的成立,一般只能依赖于经济因素。

(2)主体不同。公债债务人为政府;私债债务人为企业和居民。 (3)流动性程度不同。公债流动性程度较高。

(4)担保不同。公债政府可在不提供任何担保的条件下举债;私债企业和居民必须以其财产或收入为担保品。

(5)期限不同。公债期限较长。

8、硬赤字:将债务收入与经常性收入一起计入正常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将债务支出与经常性支出一道计入正常的财政支出当中。

软赤字:在统计财政支出时,不把债务收入计入正常的财政收入,同时也不把债务支出计入正常的财政支出。

第二章

1、永久公债:公债不规定还本期限,平时仅按期支付利息,债券持有人有权按期取得利息,但无权要求清偿。

2、可转让公债:可在金融市场上,主要是证券交易所自由流通买卖的公债。 不可转让公债:不能在金融市场上自由流通买卖的公债。

3、或有负债:指由某一或有事件引发的债务,是否形成现实债务,要看或有事项是否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是否最终要由政府来承担。 4、公债的分类:

(1)按公债承购人管辖权的不同: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

(2)以偿还期限为标准:短期公债——平衡预算年度内的短期收支缺口,形式为短期公债券和向银行临时借款。短期公债券包括国债券和预付税款券。

中期公债——弥补整个预算年度财政赤字,形式为附有息票的公债券。

长期公债——重大危机或大型经济建设投资。形式为有期的长期公债和无期的长期公债。 (3)以发行主体为标准:国家公债和地方公债

(4)以流通与否为标准:可转让公债和不可转让公债 (5)以举债方法为标准:强制公债、爱国公债和自由公债

5、国债和地方公债的区别: (1)发行主体不同。

(2)经济影响不同。国债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地方公债影响局部区域。

(3)偿债资金来源不同。国债偿债资金来源主要是借新债还旧债和税收;地方公债大多依靠税收和项目投资收益。

(4)发行规模不同。国债发行规模可以很大,地方公债规模较小。

(5)金融属性不同。国债无偿还风险,地方公债近似于信誉较高的私债。 6、可转让公债的种类:

(1)国库券。是政府为解决年度内预算资金的周转失灵而发行的债券。一般不记名,基本上是零息债券,即不按期付息,券面上只有票面金额而不载明利率,但出售时按票面金额打一定折扣发行,折扣率按当时的市场利率灵活确定,到期按票面金额十足还本,等于预扣利息。

目的:调剂政府财政收支过程中的季节性资金余缺 特点:安全可靠、流动性高、有投资收益、适用范围广

(2)中长期债券。目的:实现整个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平衡。

(3)浮动利率债券。是指票面利率随某一市场利率变动而变动的债券,一般属于中长期附息债券。性质取决于参照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国库券拍卖利率、二级市场的收益率 (4)指数化债券。指本金和利息随物价指数变化而变化的债券。

(5)预付税款券。是一种临时性的短期公债,目的是吸收企业准备用于纳税而储存的资金。 6、不可转让公债的种类:

(1)储蓄债券。指专门用于吸收居民储蓄资金的债券,是不可转让公债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2)专用债券。指各国政府专门向金融机构发行的不可转让债券。

7、波拉科娃的公债分类:直接负债和或有负债。具体:直接显性债务、直接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债、或有隐性负债。 8、或有和隐性债务产生的原因:

(1)政府采取机会主义态度形成的隐性和或有债务

(2)客观必然性。政府职能的转变、国际金融全球化的速度加快。 (3)或有债务与道德风险问题

(4)转型国家会存在大量隐性和或有的负债的另一种解释 9、公债种类的设计原则:

(1)种类设计多元化(2)种类结构应适应经济形势的需要 (3)种类安排应力争债息成本最小化

第三章

1、李嘉图等价定理:公债发行与征税条件下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相同。即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是等价的。 2、古典公债有害论 斯密:(1)国家举债原因是当权者奢侈而不知节俭

(2)公债的用途是非生产性的,因而举债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3)举债过多,国家采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推卸债务,使举债陷入危机,也会造成国

家破产。

李嘉图:(1)课征赋税充当战争费用,在战争结束时应废止这项赋税。 (2)在战时形成的公债,在战争结束后国家应不断努力偿清。

(3) 偿清公债最有效方法是使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用财政结余清偿公债,才不会

对生产资本产生危害。

(4)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时应采取税收方式筹资,而非求助公债制度。 萨伊:(1)公债所筹集的资金会使国家一部分民间资本从生产性投资转向非生产性消费,

导致通货膨胀。

(2)公共财富不会由于为公债付息而减少,但公债的本金随借债产生的消费将这笔

资本消灭掉了,永远不会再产生收入了。

穆勒:开始赞同在存在闲置资本的前提下发行公债 古典经济学家的公债理论:

(1)公债具有非生产性(2)从本质上讲,国家公债是延迟的税收 (3)国家公债会造成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果 3、现代公债有害论(布坎南): (1)公债破坏了资本的价值。

(2)西方国家政府在预算赤字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持续发行公债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公众和政府的消费,而不是用于投资。 修正:

(1)公债的实际负担成本必定要由那些为债务还本付息支付税收的未来一代人承担。 (2)公债和私债之间的类比从本质上看是正确的,分析私债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公债的分析。 (3)外债和内债基本上是等价的。

(4)公债在某些情况下具有合理性,举债的合理性取决于支出的预期生产力和预期收益的时间模型。

(5)当政府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公开拖欠或采用通货膨胀等方式来赖债。 4、公债有益论: 迪策尔:(1)公债将游资转移到公共经济,通过提供公共物质资料,满足共同欲望形成固定资本,这不是消灭资本而是进行再生产。

(2)国家债务是表现国家财富的标志。 瓦格纳(利害由来源决定):(1)公债吸收战后及萧条时期的闲置资本。 (2)使国内资本增加的外国资本公债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3)公债有利于维护有产者的利益,却加重了下层工人阶级的负担。 英国:巴斯布泰尔、道尔顿

凯恩斯: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发行公债筹集来的经费,无论用于消费性支出还是投资性支出上,都能够扩大有效需求,带动国民经济增长。 汉森:公债分为死公债、消极性公债、积极性公债 萨缪尔森:(1)公债不是绝对地好,国家发行公债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公债是国家贯彻执行补偿性财政政策以稳定经济的有力武器。 (3)只要公债的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保持平衡,则数量是适度的。 凯恩斯学派总结:

(1)发行公债对国民经济是有益的(2)公债不会造成下一代的负担 (3)公债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政策手段。 5、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争论:

(1)代际利他主义问题。李嘉图等价定理不但要求消费者是利他的,还要求消费者在遗留财产给后代时保证遗产值不为负。后一种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完全出现。

(2)非一次性总付的税收。定理暗含的假设前提是,政府所课征的税收是一次性总付,因而政府举债对课税的替代只会造成一种税收的总额变化。但现实经济中,大多数税种非一次性总付。

(3)不确定的收入与消费行为。

(4)开放的经济条件。定理暗含的假设前提是公债的购买者是国内居民。 (5)经验研究并不支持定理。

第四章

1、公债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财政收入:(1)公债对当年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增加了政府在该年的收入总量 (2)公债对今后年度财政收入的影响是间接的。若当年公债收入经使用后能增加

今后年度的国民收入,也就可以增加今后年度的财政收入,反之。

财政支出:(1)公债发行使得财政当年在债务方面的还本付息支出、其他支出(非债务支出)

增加了。

(2)公债增加了今后年度的财政偿债支出,也增加了今后年度的其他支出(非债

务支出)。

2、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发行:(1)中央银行承购公债容易扩张社会货币供给量。

(2)商业银行压缩贷款来承购公债,不会改变货币供给;靠动用超额准备金来承购公

债,会扩大货币供给量。

(3)非银行部门承购公债不会改变社会的货币供给量。 流通:(1)公债在非银行部门之间的买卖不会改变货币供给量;商业银行间的买卖若是收回

贷款则不会改变社会货币供给量,若动用超额准备金则扩大货币供给量。

(2)商业与非银行部门之间的买卖:

①商业银行向非银行部门转让公债实际是其资产项目的调换。 ②反向。考虑商业银行的购债资金来源,结果与流通一样。 (3)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①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抛售公债,是一种紧缩银根的政策。 ②反向。反之。

(4)中央银行与非银行部门:

①中央银行向非银行部门销售公债,紧缩银根。 ②反向,反之。

偿还:(1)以税偿债的货币效应

① 偿还非银行部门,不影响社会货币供给量。

② 偿还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增加的准备金若运用将抵销征税的收缩效应。 ③ 偿还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量。

(2)借新债还旧债的货币效应

①新债的发行对象是非银行部门。偿还商业银行对货币的供给量呈现中性;偿还

中央银行总体上减少了货币供给量。

②新债的发行对象是商业银行。偿还非银行部门,对货币的影响是中性或者是潜

在的投放能力得到现实释放;偿还中央银行,则只有商业银行认购新债时的收缩货币效应或超额准备金减少效应。 (3)新债的发行对象是中央银行。偿还非银行部门,货币供给量扩大;偿还商业银行,

增加的准备金是一笔随时可以扩大货币供给量的资金来源。

3、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发行:单纯考虑资金由公债承购者流向政府的过程——对于公债承购者而言,收入总数没有减少,但现实可用于消费或者其他方面的资金减少了;对政府而言,其负债增加,同时现实

可运用资金增加了。如果政府取得公债款项后用于转移支付,接受者个人收入将增加。如果政府的收入分配目标是缩小贫富差异,那么,在公债发行政策上的可能办法是向高收入者举债,并将这部分资金补贴给低收入者。

流通:影响社会成员的收入状况视他们参与公债交易的盈亏情况。

偿还:以税偿债对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影响,取决于纳税数量和公债持有数量的累进程度。

第五章

1、公债风险类型:

(1)信用风险。指公债发行主体不履行还本付息义务的风险。

(2)利率风险。指市场利率的变动引起公债价格或公债收益率变动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无息票公债价格的易变性大于附息公债。

(3)通货膨胀风险。指由于通货膨胀给投资者带来实际收益水平下降的风险。为避免发行了一种浮动公债或指数公债,其利率随通货膨胀率的提高而浮动。

(4)再投资风险。当市场利率下降时,投资者不得不以较低利率进行再投资,致使投资收益比购买公债时确定的收益要少,这种风险就是再投资风险。

(5)流动性风险。指公债能否容易地按照市场价格买进或卖出的风险。衡量标准是买卖双方出价与索价价差的大小。要降低,需要大量积极公债市场参与者,加快发展公债场外交易市场。

(6)提前偿还风险。第一,不能确定提前偿还债券的现金流动格局;第二,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发行者要提前偿还债券,投资者便面临再投资风险;第三,公债资本增值潜力将减少。 (7)外汇汇率风险。指投资者投资以外币标价的公债由于外汇汇率变动而造成的损失。 2、公债风险指标体系

(1)反映财政举债能力的指标

①债务依存度=(当年公债发行额/中央财政支出)*100%。包括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和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前者反映全国财政支出对债务的依赖程度,后者反映中央财政支出对债务的依赖程度。前者国际警戒线为20%,后者为25%~30%。这里主要指中央债务依存度。 ②债务支出收入比率=(当年债务还本付息/当年债务收入)*100%。从借新还旧程度和公债偿债能力两个方面反映出财政风险。

③公债偿债率=(当年的公债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100%。8%~10%。 (2)反映国民经济应债能力的指标

①公债负担率=(公债余额/当年GDP)*100%。警戒线45%~60%。 ②公债借债率=(当年公债发行额/当年GDP)*100%。是衡量政府新增债务负担程度的指标。 ③居民个人的公债负担率和公债对居民储蓄的弹性

居民个人的公债负担率=(公债余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0%

公债对居民储蓄的弹性=(当年公债发行增加额/当年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100% ④公债偿还率=(公债到期付息额/当年GDP)*100%。国际警戒线3% (3)反映外债风险的指标

①外债偿债率=(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商品和劳务出口总额)*100%,安全线20%,危险线25%。

②外债负债率=(当年外债余额/GDP)*100%。安全线20%。 ③外债债务率=(当年外债余额/商品和劳务出口总额)*100% ④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的比率。反映的是当一国偿还外债的其他手段不足时,可以动用的国际储备资产,以此来反映偿还外债的能力。比率大于1,外债偿还能力较强。 3、公债风险管理:

(1)控制公债发行规模。规定公债余额上限、控制财政赤字。

(2)优化公债结构。优化期限结构、公债利率结构、外债币种结构。

(3)加强公债资金使用管理。严格公债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完善公债投资项目管理。 (4)完善公债偿还制度。建立偿债基金制度、合理选择公债偿还期、明确偿债责任。

第六章

1、公债发行条件:发行期限、发行价格、公债的利率、公债面值。 2、公债利率的影响因素: (1)市场利率(正向)

(2)政府的信誉状况(反向) (3)社会资金的供给量(反向)

(4)公债的付息方式。一次性付息和多次付息。 (5)公债期限的长短(正向) (6)预期通货膨胀率(反向) 3、公债发行方式:

(1)公募招标。方法有价格拍卖、收益拍卖、竞争性出价和非竞争性出价。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公债利率市场化过程。适用于中短期政府债券。

(2)承购包销。指由政府与公债承销人或承销团签订公债承购包销合同,将公债统一售出,再由承销者自行发售的方式。适用于可转让的中长期公债。

(3)随买发行。指推销机构受政府委托,在金融市场上设专门柜台销售债券并拥有较大灵活性的公债推销方式。适用于向中小投资者发行不可转让债券。

(4)直接销售。指债券的推销机构只限于政府财政部门,认购主要限于有组织的集体投资者。适用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债券推销。

(5)其他发行方式。强行摊派发行方式、有奖发行方式、折实发行方式。 4、公债本金偿还方法:

(1)直接偿还法。政府直接向公债持有人兑付本金。

(2)市场购销偿还法。在债券期限内,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地从债券市场上赎回一定比例的债券,赎回后不再卖出,在这种债券期满时,已全部或绝大部分被政府持有,从而债券的偿还实际上变成政府内部账目出来问题。 (3)以新替旧偿还法。

(4)提前偿还法。指当政府发行公债尚未到期,而所积累资金已充分满足所需资金时,即可由政府提前偿还债务的一种方式。 (5)延期偿还法。

5、公债偿还资金来源:

(1)预算列支。指在经常性预算中,用经常性预算收入安排当年应偿债务支出。实际上是增税偿债。一般用来偿还公债的利息。

(2)预算盈余。指国家预算执行结果收大于支的余额。可避免公债偿付对税收的压力。 (3)项目收益。政府将发行公债所筹集到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然后用投资所得偿付债务。 (4)举借新债。政府通过发行新债券为到期的债务筹措偿还资金。是国家偿还公债的主要资金来源。

(5)偿债基金。由政府设立的专门用于偿还债务的资金。

第七章

1、公债回购交易:公债交易商或投资者在卖出某种公债的同时,约定于未来某一时间以事

先确定的价格再将等量的该种债券买回的交易,其实质是公债的卖出者借入资金,是一种以债券作抵押的短期融资借贷行为。主要有场内公债回购和场外公债回购。

2、公债期货:是公债市场的一种衍生工具,是以标准化的公债交易合约为标的的金融商品。 公债期货的交易:公债期货的买卖双方通过交易所,约定在未来特定的交易日,按照约

定的价格和数量进行交割的交易方式。

3、公债托管清算系统:交易所、证券商、清算银行等合股组建统一的中央托管结算系统。 4、公债流动性的衡量指标:

(1)最低交易量是否足够大(2)公债周转率是否足够高(3)买卖价差是否足够小 5、我国公债流通市场发展: 市场发展特点:

(1)公债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投资主体多元化,债券市场流动性大大增强

(3)公债期限结构趋于合理,基准收益率曲线初步形成 存在的问题:

(1)市场流动性还较差(2)公债市场分割局面严重(3)基准收益率曲线有待进一步完善(4)市场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 改革和创新:

(1) 进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鼓励对公债进行做市。

(2) 加强债券市场基础市场设施建设,确保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3) 打通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建立统一的公债市场。 (4) 鼓励金融创新,推广与完善现有金融衍生工具。 6、公债回购交易的作用:

(1)活跃公债交易(2)扩大金融机构合法融资面 (3)是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本方式 7、公债期货的特点:

(1)在证券交易所或期货交易所进行,一般不允许场外交易

(2)公债期货合约是标准化的合约(3)公债期货交易实物交割少。 8、公债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

(1)规避风险(2)发现价格(3)为投机交易提供一个理想的场所 (4)活跃公债流通市场,有利于公债的顺利发行 (5)促进金融市场发展,间接加速经济增长 9、公债期权交易特点:

(1)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称。权利主要在买方,义务在卖方,契约在卖方具有强制力。

(2)是一种选择权的交易。

(3)只有公债期权购买方行使权力时,双方才会发生现金流动。

(4)公债期权购买方最大亏损是期权费,盈利是无限的;出售方最大盈利是期权费,亏损是无限的。

(5)公债期权持有者可以执行或不执行买进或卖出公债期权的权利。 第八章

1、地方公债的特点:

(1)信用较好(2)融资成本低(3)限定使用范围(4)期限较长(5)良好的流动性 2、地方公债融资与国债相比: 相同:安全可靠、固定收益

区别:(1)信誉度略低于国债,发行需要中央政府的批准。 (2)国债的发行和使用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而地方公债是为发展本地区经济而发行。 (3)地方公债具有管理上的选择性和限定性。

(4)地方公债在流动性和收益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同时具有筹措快速及时、运用灵

活、针对性和稳定性强的特点。

3、地方公债融资与税收相比: (1)取得方式不同。自愿和强制。

(2)返还的方式不同。税收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方式不完全对应地偿还,地方公债则必须向

持有者支付利息和返还本金。

(3)税收负担落在当期的纳税人身上,公债的最终负担落在未来的纳税人身上。 4、地方公债的发行条件:

(1)地方政府偿债能力(2)权力与责任对称(3)完备法规和可以信赖中介机构 (4)健全的债券市场

5、美、日地方公债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1)赋予地方一定的举债权(2)限定地方债务融资的用途和债券发行方式 (3)明确的偿还机制(4)有效的约束与监管机制 6、我国地方债务的现状及特征:

(1)规模大且呈不断增长的态势(2)负债面宽(3)逾期债务居高不下 (4)债务投向多种多样(5)举债主体多 7、我国地方债务的成因: (1)体制原因

①财力上移,上级政府转移支付不足 ②县乡政府事权多,但相应的财政资金来源少。 (2)经济原因

①以负债形式不恰当地追求地方经济发展 ②地方政府依然是当地基础设施的主要提供者。 (3)管理原因

①机构庞大,财政供养人口多 ②财政财务管理软约束。 8、我国地方负债的治理:

(1)控制新增债务,逐步消化旧债(2)建立政府的偿债储备金制度 (3)建立信息披露制度(4)改革基层机构,减少财政供养人口

(5)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6)有条件地允许地方政府举债

第十章

1、公债管理:既包括政府根据资金周转需要,在发行市场上发行公债时作为发行主体与应

债主体之间的承购关系,也包括在流通市场中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对已发行公债进行买卖的交易关系。

阿伯特观点:公债发行前的规划、公债的推销、公债市场的管理、公债的偿付业务、其他债

券管理工作。

2、公债管理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联系: 公债发行:(1)公债票面利率决定了未来还本付息额,从而直接对财政支出产生影响。 (2)公债的应债来源、推销时机的选择,关系到公债是否能够顺利推销,会直接

对财政收入产生影响。

(3)公债发行期限的设计,会同时影响公债的推销和到期日的分布状况,因而对

财政收入和财政未来的债务负担都会产生影响。

(4)公债发行方式、推销方式、推销程序的选择会影响公债的发行成本,造成对

财政支出的影响。

(5)公债余额的存在要求财政必须按时还本付息,将直接影响政府取得公债净发

行收入的能力。

公债流通转让:一方面,公债流通市场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公债是否能顺利发行,影响财

政收入的大小;另一方面,公债流通市场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财政能否通过加强成本管理降低财政支出。

3、公债管理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系: 公债发行:(1)公债的发行条件直接影响公开市场业务的效果 (2)公债的发行方式决定了公债发行的市场化程度,从而间接影响公开市场业务

的效果。

(3)公债的应债来源是影响公开市场业务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央银行和有关金融

机构持有大量公债是公开市场业务的基础。

公债流通转让:(1)一个规范、高效、流动性强的公债流通市场是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平台。 (2)规范化的公债交易方式是公开市场业务的重要前提。

(3)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决定公开市场业务效率的重要因素。 4、公债管理政策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

公债既是财政范畴也是金融范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债既是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又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公债管理政策把本来分别由财政部和中央银行执行的相互独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接了起来,因此成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最佳结合点。 5、公债管理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差异性:

(1)作用范围不同。公债管理政策只面对既定规模的公债。 (2)政策传导过程不同。

(3)就政策工具而言,凡可对宏观经济产生效应的公债管理措施都可成为公债管理政策的工具。

(4)就中间目标而言,公债管理政策的中间目标为金融市场流动性和金融市场利率两种。 6、公债管理政策的流动性效应:在公债管理上通过调整公债的流动性程度,来影响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状况,从而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有调整公债发行期限和调整公债应债来源两种策略。

7、公债管理政策的利息率效应:在公债管理上通过调整公债的发行或实际利率水平,来影响今日市场利率升降,从而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 8、直接目标下的公债管理政策:

(1)拓宽公债的发行和分配范围(2)确保政府债券的顺利推销

(3)维持政府债券市场的稳定(4)如约履行公债偿付义务(5)尽可能降低举债成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ws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