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第三课时

更新时间:2023-06-05 02:3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沙鸥翔【集】 长烟【一】空 静影沉【璧】 【宠】辱【偕】忘 【求】古仁人之【心】 不【以】物喜【或】异二者之【为】 居【庙堂】之高 把酒【临】风 【先】天下之忧而忧 【微】斯人 【后】天下之乐而乐 吾谁与【归】

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或异二者之为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6.微斯人,吾谁与归?

四大名楼总图中 国 四 大 名 楼

岳阳楼

黄鹤楼

鹳雀鹊

滕王阁

鹳鹊楼 黄鹤楼 滕王阁

岳阳楼

*你知道这些楼分布在我国哪四个省?

山 西

鹳雀楼

湖北 湖南 江 西

黄鹤楼

滕王阁

岳阳楼

登鹳鹊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黄鹤楼 (唐)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落霞秋水

秋 水 共 长 天 一 色 。

落 霞 与 孤 鹜 齐 飞 ,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 文。北宋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 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从小勤奋好学,而且怀有远大的抱负,以 天下为己任。他为人忠直,极言敢谏常常 遭贬。于宋仁宗庆历三年向宋仁宗提出改 革政治的十项主张,这就是后人所称的 “庆历新政”。新政遭到保守势力的联合 进攻,范仲淹遭到排挤,贬官,出任邓州, 杭州,青州等地,最后病死在赴颍州的途 中,谥号文正。

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 景及写作缘由。 第二部分(2-4):写洞庭湖全景及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第三部分(5):抒写宽广胸怀和政 治抱负。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 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 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 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 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 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 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 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1.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 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 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 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 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 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 “迁

客”不同。

2.请说说你所了解的“唐贤今 人”吟咏岳阳楼的“诗赋”。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杜甫: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第2段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 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 万千。

4. 课文写了哪几幅画面? 巴陵胜状图 淫雨霏霏图 春和景明图

5.这两幅画面分别渲染了一种什么样 的气氛?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 悲。 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 喜。

6.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 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 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 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自然转 入议论,突出主旨。

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 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 分别指什么?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 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 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 心境。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 “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的“迁客 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微 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斯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 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 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 意和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政通人和 一碧万顷 气象万千

浩浩汤汤 心旷神怡 百废具兴

本文通过描写岳阳楼、洞庭 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和“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 了对滕子京的慰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wq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