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作文巧用课本素材 - 事例篇

更新时间:2023-11-15 10: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年高考作文巧用课本素材:事例篇

作文中可用的事例素材那么多,为什么还要这么重视课本中的事例素材呢?我想很多同学也有这个疑问,在这里先给大家讲讲课本事例素材的优越性。总的来说,其优越性有三点: 首先,课本中的事例素材具有最强的适用性。

也许你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证明你的观点,但是你所知的这个例子只是你所熟悉的,你的读者(很多时候你的读者就是你的阅卷老师)并不知道,那么你的观点他就无法明白。 其次,课本中的事例素材在使用中具有简洁性。

课本中的事例都是经典的事例,它们往往具有成语的特性,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如“孟母三迁”“愚公移山”只用4个字就可以代替你讲其他事例耗费的100字甚至200字,即便有些课本事例素材不能用四个字来叙述完毕,用一句话来叙述也足够了。在初中作文写作中,全篇字数也不过600字左右,放弃那些没有经过时间筛选的普通事例而选用经典的课本事例无疑可以节约笔墨,省出文字来做出更丰富的内容。 第三,课本事例是你最能把握的事例素材。

因为初中学生的思想处于成长期,对许多事情的辨别能力尚弱,所以对很多事例并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那么用错事例的情况就经常发生,而课本事例都是经过老师的引导后阅读的,每个同学都可以把握其方向,不会出错。在考场上,以课本中的事例素材来写作是一种很保险的办法。

那么,如何娴熟使用课本事例才能让自己的作文熠熠生辉呢?在这方面,很多同学都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而基本的方法有四点: 用法一借课文事例立意

课本事例凝聚智慧,蕴藉深邃,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我们教给学生的写作经验就是,若能够通过课本事例确定主题,不仅新颖别致,生动形象,而且能使文章流光溢彩,余味无穷。 请看2009年四川成都中考满分作文《心中的风景》的开篇:

凡?高的心中有一束向日葵。它们嚣张地艳丽着,仿佛随时可以化成一团火,照亮世界。燃烧自我、沸腾生命是凡?高心中最美的风景,也是他的人生背景。

海子的心中有一片海。它是如此清澈、温和,甚至美好得不真实。“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心中最美的风景,也是他的生活幻境。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最美的风景,它是那么的刻骨铭心,仿佛融入了血脉,渗入了呼吸,随着你的心脏一起搏动,每一次都给你的灵魂以强有力的震撼。

作者通过凡?高、海子的事例诠释“心中的风景”,进而确立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最美的风景”的观点。语言简练平易,也显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学积累与文化素养。 用法二借课文事例说理

课文事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丰富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生命歌唱,他们的生活思考。把课本事例写入文章,借其说理,不仅能增添人文色彩,增加文化底蕴,而且能令人信服。

2009年吉林一考生在《有一种美丽叫苦痛》中写道: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没有星星的夜空,苦痛便磨砺出美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是一个残疾人,她双目失明,永远生活在一个没有色彩、没有光明的世界里,可她用顽强和拼搏为自己的人生描绘出了五彩斑斓的颜色,也体会到了人生的美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我们看到了她的乐观与积极,却很难体会一个盲人的苦痛。她是美丽的,因为她的坚持不懈,因为她的顽强拼搏。

海伦是美丽的,面对黑夜,她憧憬未来;面对苦痛,她追寻美丽。苦痛是美丽的姊妹,人生因苦痛而美丽。

作者借用海伦的事例演绎主题,课文事例与生命思考融于一炉,言近而旨远,读来令人信服。 用法三借课文事例行文

引申生活,借课本事例鲜活思想,将有效的资源作最大的利用,无疑可以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给作文一个发展的方向。

请看2009年山东临沂中考满分作文《由盲人落桥想到的》中的几段话:

为后人留信史的司马迁,惨遭不幸,受到常人难以忍受的奇耻大辱。但是,他“受极刑而无惧色”,为了能给后人留下一份能“藏之宝山,传之后世”的历史著作,他勇敢地走出自我,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当他松开悬崖边的手时,他发现脚下的道路正如原先自己想象的一样平坦。走出自我,宠辱不惊,成就了一代史学、文学大师。

勇敢地放出双手,走出自我设想的圈子,脚踏实地地上路,前方,仍有美丽的风景等着你。 作者紧扣“走出自我小天地”这个主题,以司马迁为例阐述观点,印证了战胜苦难、取得成功是走出自我的结果。文章高屋建瓴,大气磅礴。 用法四借课文事例抒情

课文事例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古往今来人们智慧的结晶,适度、合理地链接它们,能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化底蕴,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如2009年河北考生的《说墙》着力于长城,就很好地阐释了自己的生命思考:

“不到长城非好汉。”中国的情结总是和长城密不可分。长城绵亘千里,屹立两千年不倒,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长最坚实的一道墙。在古代,它扮演的是战士的角色。它披着庄严而滞重的铠甲,屹立在我国边关,阻挡外族入侵,护卫着中原的安宁。无论狂风暴雨,还是血雨腥风,它始终屹立不倒。这堵墙见证了一个帝国的崛起,也目睹了一场场撕心裂肺的悲剧。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霸权横行,建秦皇陵,筑长城……无休止地压迫人民,这道墙抵挡了北方的匈奴,却抵挡不住来自墙内的那股叛逆的寒流。是啊,作为坚固工事,它割断了北方匈奴的肆意侵略,但同时也割断了始皇和人民大众之间的情愫。长城在证明这样一个定律――任何一堵浸泡在人民血泪中的高墙都必将成为统治者自掘坟墓的基石。

在这里,考生借墙说理抒情,反映了人类压迫、敌对、分裂的现象,并抒发了自己寄寓其中的情感,思考深刻,启人心迪。 以课本事例入文时,应注意几点:

一是符合主题需要,要有针对性;二是故事本身要新颖、生动、有感染力;三是对故事的叙述要简洁明了;四是对故事要进行分析、挖掘,使之放射出思想的光辉。

乌江自刎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乌江亭》 课本链接

《我的信念》《落难的王子》《真正的英雄》《过零丁洋》《赤壁》

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项羽在乌江自刎了,当尊严与死亡发生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尊严而慷慨赴死,而也有的人选择忍辱负重而生。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也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尊严、正义与死亡面前,如何抉择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

2.末路英雄,不应气短。英雄也有“失路”的时候,号称霸王的项羽不也兵败乌江吗?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认真总结原因,汲取教训,抵御挫折,增强信心,未必不能重新崛起。这也正是我们当代青年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应有的态度。

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楚霸王项羽仁善勇猛却武断无谋,刘邦深谋远虑,却有失于阴险。对待他人,对待英雄人物,我们不能求全责备,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他、接受他。对待身边的人,我们也应如此地去包容、接受。这样才能更多地看到生活和人性阳光的一面。 《乌江水?霸王情》

作者紧紧结合“乌江自刎”的素材延展生发,运用丰富的想象手法,再现了当年的金戈铁马,描述了英雄末路的悲壮。文中用语雄浑、激越,大气磅礴。如“抚万峰之峦为琴,援千河之水为音……”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语言犹如一柄柄闪着寒光的利剑直插苍穹,在李清照“生当做

人杰,死亦为鬼雄”诗句的点睛下,散发出鲜活的光芒。乌江水的澎湃涛声依旧清晰可辨,它不停地翻滚着,不停地向人们诉说着那无尽的霸王情…… 乌江水?霸王情

项君之力拔山兮,孤水无奈草萋萋,垓下虽败威尤在,何故弃骓哭虞姬? ……

他终于突出重围,满身伤痕,身边的弟兄又少了。夕阳静静地挂在天边,很沉,很沉。 夜悄悄地来了。他和他的马儿孤寂地站在冰冷的乌江岸边。秋风撩起了他散乱的头发,也吹皱了一池乌江水。他那刚毅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忆起年少时叔父说过的一句话:“为一个人牺牲千千万万个人,同为千千万万个人牺牲一个人一样是不对的,但你必须做出选择。”是啊,就在今晚。他回看不远处的营帐,那里有他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颓败。他不忍再想,只是用手轻抚着身边马儿的鬓毛,望着这依旧清澈的乌江水,自己的虎目竟有些发胀的感觉,连忙把头扭向一边……

流星能划亮漆黑的夜空,小水滴也同样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听到了天下百姓无尽的哀鸣,他立下豪情壮语。用血腥的十指抚万峰之峦为琴,援千河之水为音,引领八千江东雄兵,走上反秦之路,打破王军。他有巨鹿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又有鸿门宴不杀刘邦的大仁大义,当他发现自己的辉煌竟是以百姓的痛苦为代价时,向刘邦建议:“世上匈匈数岁者,徒以二人者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雄雌,毋苦天下之民父子也。”可怜如此忠义,换来的却是小人的十面埋伏……

乌江上漂来了一叶小舟,那是乌江亭长。霸王犹豫了,他听到了乌江潺潺的流水声,他摇摇头,他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更无法留弃身边的弟兄。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她对他说:“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他便看着她举剑抹向自己雪白的粉颈,眼睁睁地,酒力发作,他无能为力,第一次觉得眼前的颜色竟是如此的刺目,它曾经从敌人的脖颈中喷涌而出,如今却染红了自己心爱女人的翠玉黄衫。浑浊的流水寂无声息地滑落……

敌人如潮水般压了过来,他将乌骓马推上木筏,静静地说道:“来世,仍是兄弟。”便起身冲向敌人。通过层层血海,他看到自己的乌骓马竟驶过了无底的乌江,看着身边的兄弟一个个倒下。他明白了,巨鹿和垓下,于身前身后又有何区别,楚河汉界,原本不过一盘棋。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他做到了,他无悔于自己,流着眼泪,含笑举起了手中的剑…… 乌江的流水还是那么澄澈,或许也只有它才能读懂这一切,它似乎不停地在喊:霸王,你拔剑挥动的姿影,依然是气盖山河的铿锵姿影;霸王,你头颅运行的曲线,依旧是气贯长虹的优美曲线…… 《读“恕”字的思考》

在对比中运用素材。文章在论述时,先以秦穆公因懂恕而被救的事例从正面论述,再以项羽因不懂恕而落得自刎乌江的事例从反面论述,两个材料一正一反,对比鲜明。作者引经据典,显示出丰富的历史知识,留给大家想象的空间。此外,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这体现在作者开头提出问题,中间引经据典论述道理,最后得出结论。当你在生命的乐谱中添加一个“恕”字的音符时,你会发现,生命的旋律如此动听。 读“恕”字的思考

在字典中的某一页,有一个“恕”字。“恕”是什么?它的解释是宽容他人。在我们的生活字典中,也有一个“恕”字,你真正读懂它的意思了吗?就让我们回到过去,去真正解读“恕”字。 春秋时期,战祸不断。在西北地区,一群饥饿的游民在路上艰难地走着。突然,一群离群的骏马闯入他们的视线。饥饿促使他们把那群骏马捕获吃了。然而他们不知道,那群骏马正是穆公最珍惜的马!不久后,这些游民被秦国官员五花大绑地带到了秦国宫殿。但秦穆公了解了他们的处境后,并没有杀他们,还赐与充足的食物,让他们离开了。不久,秦国被晋国围攻,突围不了。而早已被秦穆公忘在脑后的三百游民冲了出来。他们衣衫破烂,手持木棍、锄头等,当然比不上全身武装的晋国士兵。但是他们士气高涨,最终,他们成功了,秦穆公获救。这就是“三百游民救穆公”的故事。

秦穆公读懂了“恕”的含义,使他不仅在危急时刻获救,而且使秦国不被晋国吞没,从而改写了历史!

然而几十年之后,却有一代枭雄因为读不懂“恕”字,酿成最终自刎的悲剧。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可以说,他的才能比刘邦好,但他没想到,他居然会输给刘邦。他领兵征战,却将俘虏的秦国士兵全部杀死,还焚烧阿房宫等。本来以为可以一统天下的他,最后却在垓下被刘邦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最终打了败仗,在乌江挥泪自刎。

西楚霸王项羽,他读不懂“恕”字的含义,最终面临了败仗。一个“恕”字,你读懂了吗? “恕”就是宽容待人,“恕”中有“心”,可见“恕”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读“恕”字,我感受到了海阔天空的宽广,我感受到了海纳百川的胸怀,我感受到了宇宙的博大。读懂了“恕”字,我相信生活中就再没有那些不必要的纠纷,读懂了“恕”字,我相信我们一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恕”字,不仅是有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助我们成功的动力。

当你在生命的乐谱中添加一个“恕”字的音符时,你会发现,生命的旋律如此动听。你读懂“恕”字了吗? 《项羽不悲 》

比照映衬,强化素材。为了充分发挥素材的作用,强化自己对素材人物的评价,作者在文章中处处把项羽和刘邦对比着写,使之相互映衬。这种比照,无疑增加了项羽在读者心目中的分量。文中多处引用名言、诗文和典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运用逆向思维,观点标新立异。文章基于“人无完人”这一警示名言而标新立异,一反传统观念中对项羽的失败多持批评态度的看法,逆向思维,认为项羽不悲;相反,却是一个英雄,一个自己崇拜的英雄。 项羽不悲

“力拔山兮气轩昂,灭强秦兮在疆场。时不利兮乌江上,乌鸦鸣兮空悲伤。”

这是一位后人提到您的死时发出的感叹,比起您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有些逊色,却也悲凉。

人们为什么总把您划成悲剧的一类呢?您觉得呢?我想这时的您,一定在天堂和虞姬一起享受天伦吧!因为我听过李清照的一句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您生时是人中之豪杰,死后必是鬼中之英雄。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您相貌堂堂,气宇轩昂,在很小就可以说出“彼可取而代也”这等豪言壮语。有位球星说过,“在球场上,只要你想赢,你就赢了一半!”借来形容您,我觉得也最合适:只要您想赢,您就赢了一半。这比起刘邦那句毫无气魄的“大丈夫当如此也”的话气势强百倍,我敢说,在起点上,您就领先了刘邦!

后来,年仅二十四岁的您,就成了大将军,其风头远远盖过已快半百的刘邦,您领导伟大的巨鹿之战,以少胜多,还给后人留下“破釜沉舟”的宝贵经验,您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真正的英雄。

您真的一点也不悲,有些人总说,您是个悲剧人物。但我不这么认为,英雄了一世,就不足为悲,因为还是那句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您爱江山,也爱美人。您不像刘邦,好色之徒,朝三暮四。三宫六院,您只爱虞姬一人,那种忠贞不渝的爱,才是大丈夫的真爱!四面楚歌时,您和虞姬的话别,虽然没有时光机器载我去目睹,但我想象到了虞姬自刎时的眼泪和不舍。所以,您死时,一定也不难过吧!您是笑着走的,您知道,美丽的虞姬在等你回家。 这样的结局悲吗?

也许人们说你自大,说你刚愎,但是对于一个崇拜您的人来说,这没什么,您不像刘邦净耍些小人伎俩,大丈夫做事坦坦荡荡,横是横,竖是竖,要有本事,就当面斗,如果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当了皇帝又奈何?岂不悲哉!我崇拜的英雄就是像您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结果不好又有什么,只要过程坦荡,一样不悲,一样受人崇拜。

项羽不悲,这是我想说的。如果您在天堂听见了,一定会很开心,因为您现在很高兴,有美丽的虞姬,没有钩心斗角,岂不快哉? 游桃花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摘自《桃花源记》 课本链接

《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

1.山重水复,生活中也有柳暗花明。生活中并不全是一帆风顺,有时也会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但是对待生活要始终保持乐观进取的态度。因为人生的道路本就充满曲折甚至艰险,如果被一时的困难所击倒,从此一蹶不振,这不仅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周围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你的人。要知道,生活中不仅会有崎岖小路,也会有康庄大道,“山重水复”之后,展现于你面前的将是一个“柳暗花明”的美好境地。

2.追求理想,让社会充满和谐音符。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是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到我们整个大家庭的荣辱兴衰。我们必须有主人公意识,必须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只要人人都为之而努力工作学习,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局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业就会蒸蒸日上。 3.明眸善睐,用心灵发现美的世界。世界并不缺少桃花源,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秀美的山川,浩淼的湖海,巍峨的雪峰,广阔的原野,美丽的城市,自由的动物……让我们流连忘返,美不胜收。张开我们的明眸,打开我们的心扉,我们就可以到美丽的世界中徜徉! 《走进桃花源》

作者开头引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意境,来展开我们的旅行,中间尽情描绘了现代桃花源的山美、水美、花美,结尾部分又借《桃花源记》里的语句来展现人美。古代桃花源与现代桃花源在作者的笔下,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文章对现代桃花源呈现出来的“处处美景不胜收”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铺陈描绘,创造出一个极为丰富的意境,令人自然联想到素材中“桃花源”的意境。主体部分的三个段落,犹如三

首动人的诗歌,形式美丽整齐,各自绽放着异彩,凸显出文章的结构美。三月的湖南,是多雨的季节,我们一家就在这蒙蒙细雨中走进桃花源。汽车缓缓驶进景区,山色慢慢从身边拉近,景物一页页在眼前展开。 走进桃花源

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心中一直萌动着到“桃花源”一游的梦想。尤其是每次朗读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文句的时候,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幅绝美的画面。我们慢慢前行,美丽的风光不断地扑面而来。

桃花源的山真美啊!放眼望去,群山起伏,青松翠竹郁郁葱葱。山中幽谷深深,一条条弯曲的小涧潺潺而来。这里的山没有张家界的挺拔,平实中却蕴涵着秀美;这里的山没有黄山的险峻,雄浑中却满含着灵性,颇有“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的幽深意境。 桃花源的水真美啊!看,一条幽碧神秘的小河擦山脚流来,经过桃花山纵横交错,在水源洞前又跌入桃花潭,而后又沿“真面目岩”蜿蜒飞泻,经过方竹亭后潜入地下数十米,最后冒出成溪。望着这一泓碧水,我们仿佛感受到了桃花源无尽的活力。难怪诗人张旭不由得发出了“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的赞叹。

桃花源的花真美啊!沿路而上,是桃林环抱如镜一般的桃湖,在湖面的倒影上,让人体会到“水上桃花红欲燃”的美感。这里的桃花花色艳丽,颜色众多,其中几株较为罕见的白色桃花,深受游客的青睐。传说孙悟空就相中了这里,偷来蟠桃育出了蟠桃树;也有人说,桃花仙子是桃花神,特爱桃花,所以这里的桃花漫山遍野,特别美丽。

当我沉浸在一幅幅美景中的时候,导游笑着对我说:“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是桃源人生活的写照;?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也体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性格。”望着一张张笑脸,我不由得感叹:是啊,山美水美人更美!要不,小小桃花源何以能迷倒一代又一代的骚客游人呢? 《与陶潜先生对话》

本文作者奇思妙想,引用了素材《桃花源记》又不拘泥于此素材,将两个具有很大时空跨度的人和事拉在一起,用对话的方式,面对面解读人生百事。让读者读到此文时,仿佛置身于此情此景,也在和陶翁对语。能收到一种“物我合一”的效果。此外,作者对陶渊明的生平、

诗文比较用心,在描写环境时,完全照着陶渊明《归园田居》诗的内容进行刻画;写陶渊明的理想时,对《桃花源记》的内容也引用贴切。可谓做到了很好的学以致用。 与陶潜先生对话

手捧着《陶渊明集》,朦胧中我仿佛飞回到一千五百年前的东晋,置身于一座有八九间草堂的院落前。

环顾房前屋后,榆柳成荫,桃李罗栽,各种花草遍地种植;鸡犬吠鸣,牛羊满圈,缕缕炊烟升腾而起。翘首远望,十余亩方田黄绿间杂。与现代文明相比,眼前的一切虽充满着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但却掩饰不了那种中世纪的落后。

推开虚掩的竹门,走进院子,一位手里拿着书精神矍铄的老者从草屋里走出来,把我让进整洁雅致的草堂,并施礼问道: “贵客从何而来,来寻老夫有何见教?”

我也深深施礼,说:“久仰先生大名,我从21世纪的黄海之滨而来,冒昧地打搅您,还望见谅!”面对站在面前的我这个未来世界里的人,老先生似乎非常迷惑。“贵客临门,一定有所见教!”诗人谦逊地说,脸上充满一个老者安详平和的神态。

“我是来向您求教的。我读了您的很多诗篇,尤其喜欢您笔下的田园生活;对您描写的?桃花源?更是非常好奇。不过,我一直有一个问题不清楚,您为什么放弃功名利禄而到偏远的乡野过这种简朴的生活呢?在我们?未来人?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做梦都想着高官厚禄。每日里拼命地挣钱,就是要使自己住上豪华别墅,开上高级轿车,吃上山珍海味。”我说出了心中一直不解的疑惑。

“应该说人各有志吧。你们?未来人?追求的是物质享受,我寻求的是心灵的平静。我见不得官场上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我更不愿和他们同流合污;看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我就一心想营造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让男耕女织,各得其所,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所以,我选择了离开。”他说,“当一个人靠自己的力量不能改变现实的时候,就只有选择离开,这也许是无奈之举,但至少可以独善其身。”

我似乎理解了诗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能禁得住诱惑,“出淤泥而不染”者又有几人?他们不但不能改变黑暗的现实,连“独善其身”也难以做到啊!

我忽生奇想,诚恳地邀请诗人来我们这个未来世界里生活。诗人摇了摇头,笑了,笑得是那样高深莫测。

告别诗人,我踏上了归途,可是诗人那莫测高深的笑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那笑里究竟包含着什么呢?

《陶翁,您的未来不是梦》

嫁接古今,巧用素材引领现实内容。文章构思新奇,以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内容为蓝本,将古人心中的理想社会与我们现实中的社会巧妙嫁接在一起,以陶翁的向往贯穿始终,古今一体,虚实相生,真情告慰,是一篇歌颂和谐社会的力作。此外,作者采用了人物对话的形式,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就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同时也给予读者一种亲切感。

陶翁,您的未来不是梦

陶翁,请允许我这样称呼您,不知道您高不高兴。

我想告诉您的是,您的未来已不再是梦,今天,我们正享受着您在《桃花源记》里所描写的理想社会。

您一直向往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安定生活。今天,我们的社会已远远超过了您所描绘的那种图景。请到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来看看吧!这里绿树成荫,花草掩映,骡马成群,牛羊满圈;成排的楼房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笔直的街道奔跑着各种机动车辆,夜晚的街灯照彻村里的角角落落,广阔的田野上一片丰收的景象。美丽的湖泊“映日荷花别样红”,游人如织;苍翠的竹林“万竿如束翠沉沉”,风景如画。您老一定会眼花缭乱,又认为是梦了吧?

您一直向往着男耕女织,“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国家人民正享受着比您理想中的还要幸福百倍的生活。您可能不知道,由于我们的医疗水平大大提高,国家长治久安的局面不断加强,我国人口已超出了您的想象。在这个有着十三亿人口

的大国,人民生活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农民工权益、老百姓利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已经不再是你们的理想。敬老院、托儿所、幼儿园遍地开花,蒸蒸日上。您老一定会非常惊奇,难以置信了吧?

您一直向往着一有来客“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和谐局面。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在建设这样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请到我们这里来看看吧!从城市到农村,到处都充满着和谐的音符,到处都演奏着和谐的乐章。单就玉树地震抗震救灾一个画面,就足以让你满意得不敢想象。4月17日,一个平静的早晨,青海玉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瞬间,墙倒屋塌,灾难降临。要是在您那个时代,恐怕只能是“万户萧疏鬼唱歌”了。可是,今天,几乎在同一时刻,全国各地的救灾人员第一时间就赶到救援现场,随后救灾物资就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废墟救人、安置灾民、分发物品、捐款重建,那一刻,全国人民的心都倾向了玉树,那一刻,全国人民的力都使向了玉树!热情的脸,疲惫的脸,紧张的脸都在为一个声音而显现:救人,重建!您老一定会目瞪口呆,不敢相信了吧?

听了我的描述,陶翁,您一定相信,您的未来真的不是梦了吧? 愚公移山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课本链接

《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的信念》《精卫填海》《荒岛余生》《夸父逐日》

1.人生在世,必须活得有价值有意义。人生是一道多解的命题,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有的人追求享受,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有的人追名逐利,浪得虚名,浑身铜臭;而有的人却追求价值,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不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贫瘠,要活就活出个精彩人生,要活就活得丰富生动,这样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

2.成就事业,执著坚毅才能走向成功。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没有毅力,没有信心,没有对事业的执著精神,做任何事情也不会成功。愚公移山之所以成功,全在于愚公不仅有一个团结协作的家庭团队,更重要的是在于愚公对事业有着一股执著坚毅的精神。学习愚公的这种精神,才能有助于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

3.面对困难,要有战胜的信心和勇气。在人生道路上,到处充满坎坷,处处布满荆棘。面对困难,畏葸不前,知难而退,是十足的懦夫;只有知难而上,充满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我们才能不断克服困难,为我们的事业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 《执著》

这篇文章从古典素材《精卫填海》的故事入手,引出《愚公移山》的典故,以点带面,用素材全面解读主旨内涵,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于选材的处理很到位,在引用《愚公移山》的典故时,作者用一种通俗的语言,并且裁切简洁凝练,不仅说出了事情始末又挖掘出了背后的意义。这样一来,材料的占有与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执著

什么是执著?执著之于不同的事物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精卫说,执著就是我不停地叼着石子扔到海里去,一点点地把它填掉。想我,本是炎帝的女儿,享有荣华富贵,却不小心被东海的一个浪给淹没了,我恨这片海,所以我要把它填平!于是,小小的精卫,每天早早地起床飞到附近的小山,衔些石头与树枝,直奔东海。它张开嘴,石头与树枝就沉入海里,几个浪后就找不到了。但是精卫并没有在乎这些,它还是不停地往返于小山与大海之间,坚持不懈。

很多人笑精卫:“你真傻,海那么大,岂是你几个石子填得满的?”精卫不听,依旧填海。海固然是不会被几颗石子填平,而精卫也不完全错了:它心里有个信念并坚定不移地付诸行动,这一点,就拿了精神上的满分。

愚公说,执著就是我要把门前的那两座大山移平。想想我,活了大半辈子了,山外的世界都没见过几回,几代人的生活一成不变,出入这么不便,怎么着也得为子孙后代谋个法子图个便利啊!于是,年近九十的他号召全家,带着上上下下三代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移山工程。无论是刮风下雨,温热冷寒,愚公总是挥动着他的锄头在山上不断地开垦。毕竟,工程浩大,愚公年老体迈,他总有撑不住的时候,但他没有倒下,每天都能看到他埋头苦干的身影。 于是,有人笑愚公:你真傻,这么大的一座山,就算你夜以继日地干,也未必能让它减少分毫,这样做不值得!愚公不听,却自有一番理论:我死了,还有我的子孙接着干,总之一句话,这座山我移定了!愚公并不愚:他知道自己力量微弱,但他坚定着移山的决心,并毫不动摇。无论多少艰难险阻也抵挡不了他的决心!愚公的执著感动了上苍,天神把山搬了,愚公赢来了他的新生活!

我说,执著是一种信念,一种动力。自己确立了某种目标后,就要矢志不渝地向着它前进。过程中会有困难,但有一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可以依靠集体、老师、父母的力量克服它们。执著是一种不放弃的精神,如精卫与愚公,难免会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此时,他们就需要更加完善与坚定自己的目标,放弃只会让“敌人”的阴谋得逞。执著,是一鼓作气,一气呵成的流畅,没有怀疑地走下去。

执著,之于企业家,是让企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执著,之于战士,就是守住自己的位置,保住自己的家园……

《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智子疑邻》《杨修之死》《话说知音》

1.讳疾忌医,后患无穷。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没有无病灾者。有病不可怕,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面对。久之,积劳成疾,病入膏肓,则后悔莫及。同理,人在工作学习中不可能没有疏忽而导致错误,犯了错误不要紧,要紧的是能及时认识到错误,知错就改,并能听得进批评和建议,否则,将后患无穷。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应该是我们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

2.学会聆听,提高自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人生的道路大都充满坎坷,因为阅历甚浅,经验不足,因为虑事不周,估计不足,都可能导致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走许多弯路。学会聆听,是避免走弯路的有效方法。学会聆听,可以补充经验,增强信心,帮助决策,提升自我;学会聆听是一种素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3.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再健康的肌体,也可能会因不起眼的小病小灾而垮掉;再健全的体制,也可能会因细微的疏忽而土崩瓦解。面对此类现象,最可怕的是没有防范意识而丧失了警惕性。如果能做到防微杜渐,就能永远保证我们的肌体健康完好;如果能做到未雨绸缪,我们的体制就一定能健全无损,我们的事业就会如日中天,蒸蒸日上。 《讳疾忌医者戒》

文章运用不同时空相同命运的三个历史人物的悲剧性结局,说明项羽、马谡、桓公均是“讳疾忌医,固执己见”之人,因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而走向末路,从而告诫人们切莫“讳疾忌医”,让历史悲剧重演,暗示“择善而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行文来看,作者以扁鹊、桓公的故事为基础,搜索历史上同类案例架构文本,并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语言洗练流畅,文句飘洒活泼,文章异彩纷呈。同时也可见作者知识面比较宽广,思维比较缜密。 讳疾忌医者戒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难以作出抉择的事,这时候朋友们会热心地给你出谋划策,但是有些固执己见的依然故我,导致他后悔莫及乃至终身遗憾。 项羽之死

翻滚奔腾的乌江水已经变成了血色,阴霾的天空中盘旋着一只雄鹰,它嘶喊着,拍打着翅膀,无奈这劲风的强悍,迎风而上却只能徒劳而落。

随风而扬的是凄凄的歌声,这是四十万楚兵的死亡之歌,其声何等悲烈、痛彻心肺,我想:霸王已经再也听不到了。

鸿门错失良机,亚父范增良言未被项羽采纳,是因为他念故情而生妇人之仁吗?不,是因为其不愿承认自己愚笨而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他认为刘邦不过是手中的一颗棋子罢了,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

讳疾忌医,不听劝告,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马谡之祸

神算子孔明的挚友马谡,乃蜀军一大将,此人作战骁勇,但我行我素,骄傲自大。 领将军令的一刹那间,孔明有些迟疑,但面对挚友的豪言壮语,又消除了疑虑。

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但久经沙场的老将姜维力劝其撤离此山。理由让所有在场的士兵信服,但唯有马谡沉默不语。

带有几分侥幸的心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料敌军轻易地打败了他。

是因为他不懂兵法吗?不,是因其偏信自己,认为自己才华盖过军中上下,不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走。

讳疾忌医,固执己见,导致马谡兵败街亭,终被斩于军中。 桓公之毙

蔡桓公乃春秋齐国君王,可惜因讳疾忌医而亡,倘若他听取了扁鹊的建议也不至于染病无救而亡。

是因为他不怕死吗?不,是因其闭目塞听而无法耐心听取别人的肺腑之言,一味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而误了医治时机。

讳疾忌医,等待他的只有不治而毙命。

不同的时空,相同的命运,三位名人以自身的惨痛教训昭示后人:讳疾忌医,固执己见,后果是多么可怕!

孔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是多听听别人的建议吧,再也不要做讳疾忌医的傻子了! 《思考着倾听》

引经据典,观点鲜明,文体意识强。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我们应该在思考中聆听来自别处的声音”,然后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典型的事例对论点展开论证。“蔡桓公如能学会倾听,就不会三拒扁鹊而命丧黄泉;楚怀王若能思考着倾听,屈原就不会怀着无可奈何的愤恨自投汨罗……”作者提炼出大量经典论据,用简练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把它们排列在一起,组成一组气势恢弘的排比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最后两段又引用亚里士多德和但丁的名言进一步强化论点,给全文一个收束。 思考着倾听

人类拥有大脑和耳朵,大脑用来思考,耳朵用来倾听。独自思考而不吸纳意见,我们容易偏执;一味听取而不加以思考,我们容易迷失。真正的智者是善于思考着倾听的,为了让自己的智慧之河永不干涸,我们应该在思考中聆听来自别处的声音。

群山威武却依然聆听小溪的叮咚之响;垂柳轻柔却依然倾听风的细语,起舞风中,更增风致;人是自然的主宰,学会倾听将会带给我们无穷的力量。齐王听取了邹忌的意见,才会出现“门庭若市”的进谏之风;赵太后采纳了触龙的提议,才使赵国免去了一场战争的威胁。倾听是人类无声的语言,学会倾听,干戈化为玉帛,劲敌化为挚友,我们倾听的是良言善语,我们吸取的是真诚给予。

学会倾听,这是多少仁人志士的心声。

蔡桓公如能学会倾听,就不会三拒扁鹊而命丧黄泉;楚怀王若能思考着倾听,屈原就不会怀着无可奈何的愤恨自投汨罗;失败者若能学会倾听,就不会承受再次失败的苦痛;悲哀者若能在静静的思考中倾听别人的劝导,快乐的阳光终会洒满他的发际眉梢。迷失于思维的巷道,他人的善劝如同路标,学会倾听,我们很快就能找到出口;留恋与徘徊中,我们驻足于目标

周围的野花香草,倾听别人的话语,思考着自己的目标,我们才能放下次要的东西,直奔成功。思考给了我们倾听的基石,倾听赋予思考灵动的色彩,思考着倾听是造就自我的灵丹妙药。

任何不假思索的倾听同任何不善倾听的思考一样有害,趋利避害,方是我们升华自我的方法。亚里士多德倾听了,缜密地思考之后,发出了“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至理名言;但丁思考了,倾听了,反复地求索之后高喊:“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思考让倾听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前人尚懂思考与倾听的结合,我们更该让思考的光芒照亮倾听走来的道路,让倾听的余音浇醒思考的迷茫。

思考着倾听――这是我们前进的路灯,奋进的动力,成功的良伴。

孟子只好同意,并拟好广告词,大意是说这家小区依山傍水,空气清新,是京郊难得的“水上花园”。

广告语写得很好,房地产老板拍案叫绝。广告片由孟母出演,很快完成,在各大电视台播出。没多久,5万元到手了。

又过了两天,又有开发商找孟母做广告。 孟母说:“您的小区在哪里?”

开发商笑道:“我这不是小区,是商务中心,地处东六环。” 孟母暗想:在东六环这种地方,也敢叫商务中心? 开发商说:“还请孟轲先生美言,必有重谢。” 孟母回家,将此事说了。

孟子一听,眉头紧皱,最后咬牙写出“地处中央商务区,交通便利”之类的话来。

就这样,孟母成了广告名人,钱也赚了不少,孟子的书也出了,还获得了国家图书一等奖。 不过,孟子不太想做学问了,他觉得开个广告公司更有前途。他心里暗暗作出人生的新选择。 提醒感恩

近读《孟母三迁》的故事,隐约之中觉得有一种心事在魂牵梦萦。

我不知道,孟子的母亲呕心沥血,三迁其家,把孟子培养成一代大儒,孟子后来会作何感想;我不知道,欧阳修的母亲,含辛茹苦,以荻画地,把欧阳修培育成一代政治大家和文学大家,欧阳修后来会如何感恩。我只知道,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今天,每个人都需要学会感恩。感恩我们的父母,感恩我们的生命,感恩所有给我们温暖和帮助的人们。

的确,感恩需要提醒,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因为生活中的感恩似乎已在慢慢趋于隐匿,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的抱怨。

过上了平淡安稳的日子,我们却抱怨它不够富裕;拥有了关爱我们的亲人,我们却抱怨他们太过唠叨;交到了真心以待的朋友,我们却抱怨他们还不够体贴……我们似乎忘却了,忘却

了曾经贫穷时,能过上平淡的日子,哪怕只有一天,我们也会感恩;忘却了曾经失意时,能有人鼓励,哪怕只是一个眼神,我们也会感恩;忘却了曾经无助时,能有人关心,哪怕只是一句安慰,我们同样也会感恩……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忘却了感恩,无暇去感恩,于是日子便一下子浮躁起来,变得喧嚣不安。我们需要得到提醒,感恩需要得到提醒。

提醒感恩是提醒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也许生活中真的有很多不如意之处,但是换个角度去审视它,以一颗感恩的心去迎接它,我们会发现心情明朗了许多。

提醒感恩是为了让我们学会感恩,重拾感恩。感恩于生命,感谢它给了我们体验生活的入场券;感恩于爱,感谢它给了我们感受温暖的热源;感恩于机遇,感谢它给了我们升华自我的阶梯;感恩于苦难,感谢它给了我们继续拼搏的筹码……

常言道:感恩图报。提醒感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要让我们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去回报我们感恩的对象。对生命最好的回报莫过于珍惜,对爱最好的回报莫过于传递;对机遇最好的回报莫过于把握……

提醒感恩,要把握好感恩的界限与内涵。那不是一味地肯定或依赖于外界的给予,而忽视了自身努力的价值,磨灭了继续进取的斗志。毕竟自己才是生活的主角,进取才是生活的法则。感恩可以是一种慰藉,却不可以成为一种麻醉。

感恩如一场及时的春雨,冲刷掉浮躁的尘埃与腐朽的气息,让一切在尘埃落定的平静之中孕育更加精彩的新生。

所以,让我们一起来提醒感恩,在每一个节日里,也在每一天。

作者由素材《孟母三迁》所折射出来的“心存感恩”的主旨引发思考,不谈为什么要感恩,只说“提醒感恩”,意在告诉人们“感恩”之事不可忘,这不仅照应了开头“有一种心事在魂牵梦萦”的话,而且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畅谈感恩话题,可谓立意清新。

文章以素材内容开篇,并以之为暗线贯穿全文,从古代谈到现代,从生活谈到生命,从实谈到虚;时而提示,时而批评,时而肯定,时而激励,用语汪洋恣肆,流光溢彩。 宋濂求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摘自《送东阳马生序》 课本链接

《我的第一本书》《藤野先生》《名著导读?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名著导读?在苦难中长大》

1.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在人生的道路上,苦难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正是因为有诸多苦难,人生才变得丰富多彩。面对苦难,只要以勇敢的态度面对,用乐观的精神经历,凭百倍的信心搏斗,我们就能驾驭苦难,化解苦难,消除苦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苦难是磨练人才的熔炉。从这个意义上认识苦难,我们面前呈现出的必将是一条光明的通衢。 2.尊师重道,不耻于问。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是求学习艺的关键人物。在求学习艺的过程中,必须尊师重道,不耻于问,方能有所收获。亲其师,必然慕其道,只有慕其道,才能不耻于问,俯身以求;只有尊其师重其道,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成就。我们正处于求学习艺的黄金时期,面对学习中的种种疑难,要勤思,多问,善悟,尤其要学会不耻于问。 3.学道不同,苦乐迥异。古人读书,信奉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光宗耀祖,扬名立万,所以他们追求的是金榜题名,高官厚禄,是以索取为目的的。应该明确,今天,我们读书的目的完全不同于古人的功利主义,我们读书是为了丰

富自己,修养自身,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是以奉献为目的的。故而,古人读书,苦是真苦,苦中望甜;我们读书,虽苦犹乐,苦中有甜。 《我比你幸运》

求学之道,古今迥异巧妙对比,突出主旨。作者通过和素材人物对话的方式,将古今学子求学命运进行了全面比较,鲜明地表现出古今不同的学道本质,明确了不同社会体制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目的和教育本质的不同,同时也蕴涵着求学之中不同的苦乐观。 活用素材,与诗文典故相融合,贯穿全篇。文章以《送东阳马生序》为引子,将古代诗文、典故传说、名人轶事等融合在一起,贯穿全篇,纵横捭阖,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文化功底和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我比你幸运

东阳马生,我比你幸运!或许真像宋濂所说,你的读书条件远比他优越,可我却从中品出了一丝悲哀。我不想和你比读书的条件,却想比一比其他。

在读书的目的上,我比你幸运。你的目的是明确的,千百年来,读书人都是“学成文武术,货卖帝王家”,走的永远是科举仕途。从捧读《三字经》那天起,你就注定要成为封建科举的牺牲品。不要说“不”,你的老师不也在津津乐道自己“承天子之光,缀公卿之后”吗?真可谓嚼着自己的血肉叫“鲜美”啊!我比你幸运!我的学习目的很简单――为读书而读书,渐渐地我明白了,读书既为个人的成材,也为国家民族的昌盛。读书是为了给个人“充值”,更是为了民族之林的茂盛!我不会一头栽进“科举”的网络而难以自拔,我要在知识的长空里放飞生命!

在读书的范围上,我也比你幸运。你除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外,还能涉猎其他吗?头上戴着你的“读书目的”紧箍咒,只能做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虚妄美梦,可悲!你上不晓天文地理,下不知矿藏资源,理不闻数理化学,文不懂外语马列。我却不然!我可以“学贯中西,文理兼容”,我可以登临书山,遨游网海,出入国门,探微知著,充分享受解读“为什么”的乐趣,因为我生活在你无法企及的时代。

再说教育吧,我更比你幸运。你只能折服于头悬梁锥刺股,努力于囊萤映雪,学得何其苦!面对师长的尊严,你只能垂手而立,大气不敢出,疑义岂能诉?你的宋濂师长尚且“行深山巨谷”,临“穷冬烈风”,踩厚雪,裂足肤,你还敢懈怠愉悦吗?我却不然!我虽也不乏辛苦,却很有乐趣,小班教育寓教于乐,身受着“发展教育”,师生亲如一家,同窗情同手足,上课呼名,何其可亲;下课同娱,何其可乐。

而说到学成之后的命运,依然是我幸运。你的师长宋濂老先生,最后不也是明里辞官,实则被贬。而你虽读了许多诗书,却忘记了封建文人学士一幕幕的悲剧:子胥功高吴王妒,文种灭吴身首分。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昨日的万里长城,今日的一缕英魂。真是孤灯一盏寒夜清,心血耗尽换虚名,何必千年留笑柄?

而我虽说难逃应试命运,至少勤读文本十二载,甚至更多,但我未必一定要入“庙堂”,也不必货卖“帝王”,更何况海本辽远,天本开阔,我尽可“鱼跃”“鸟飞”。马生啊马生,你为名而活,太累;我为自己而活,尤甜!

其实,最大的不同是:你依然昏昏,我已然昭昭。所以,我比你幸运! 《想起了宋濂求学的故事》

文章在论述时,先以欧阳修、孟子的名言类比引入,唤醒对宋濂求学故事的记忆。经过了一番阐述论证之后,文末又回归到宋濂求学的故事上来,给人警示,让人深思,上下一体,首尾呼应。此外,作者为了表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个道理,借用宋濂的故事,旁征博引,既有对古圣贤先哲名言的引用,也有对古代诸多同类实例的列举,既想到了国外家庭教子的故事,也联想到我们现实中学生学习的现状,明确了一个普遍而又古老的道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想起了宋濂求学的故事

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与孟老夫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位先贤圣哲所言均属一个道理,即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容易产生惰性,消磨斗志,从而不思进取,以至于碌碌终生;但如果生活在逆境之中,就可能会奋发图强,成就大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wj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