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至2012学年度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4-03-16 11: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茂名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2011年至2012年学年度第一学期

数学教案

教学班别:2010级工艺美术

2010级数码产品维修(1)班 2010级数码产品维修(2)班

老师:谭坤宁

时间:2011年9月至2011年11月

1

【课题】5.1 角的概念推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 了解角的概念推广的实际背景意义;

⑵ 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界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 能力目标: (1)会判断角所在的象限;

(2)会求指定范围内与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 (3)培养观察能力和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终边相同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表示和确定.

【教学设计】 (1)以丰富的生活实例为引例,引入学习新概念——角的推广;

(2)在演示——观察——思维探究活动中,使学生认识、理解终边相同的角; (3)在练习——讨论中深化、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4)在反思交流中,总结知识,品味学习方法.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学习演示用具(两个硬纸条一个扣钉).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新知识 概念: 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OA,绕着它的端点O,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旋转到另一位置OB就形成角?.旋转开始位置的射线OA叫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OB叫做角?的终边,端点O叫做角?的顶点.

规定: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做正角(如图(1)),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做负角(如图(2)).当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时,也认为形成了一个角,这个角叫做零角.

(1) (2)

类型: 经过这样的推广以后,角包含任意大小的正角、负角和零 例.在直角坐标系中分别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210°; ⑶ 225°; ⑷ ?300°

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390°、?330°和30°角,这些角的终边有何关系? 探究: 390°=30°+1×360° ; ?330°=30°+(-1)×360°.

2

即390°、?330°与30°角之差都是360°角的整数倍数,它们是射线绕坐标原点旋转到30°角的终边位置后,分别继续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再旋转一周所形成的角. 推广: 与30°角终边相同的角还有:

750°=30°+2×360°; -690°=30°+(-2)×360°; 1110°=30°+3×360°; -1050°=30°+(-3)×360°; …… ……

所有与30°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度数,与30°角的度数之差都恰好为360°的整数倍数.它

们(包括30°角)都可以表示为30°+k?360°角终边相同的角(k?Z)的形式.因此,与30°的集合为S?{?︱??30??k?360?,k?Z}.

与角?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多个,它们所组成的集合为S?{?︱????k?360?,k?Z}. 例1 写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并把其中在?360°~720°内的角写出来:

⑴ 60°; ⑵ ?114°26′.

解 ⑴ 与60°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是{?︱??60??k?360?,k?Z}.

??????300当k??1时,60??(?1)?360; 当k?0时,60??0?360;当k?1时,?60??.所以在?360°~720°之间与60°角终边相同的角为?300?、60?和420?. 60??1?360?420⑵ 与?114°26′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是: S?{?︱???114?26??k?360?,k?Z}. 当k?0时,?114?26??0?360???114?26?; 当k?1时,?114?26??1?360??245?34?; 当k?2时,?114?26??2?360??605?34?.

所以在?360°~720°之间与?114?26?角终边相同的角为?114?26?、245?34?和605?34?. 例2 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

k?360??90??2k?180??90?, k?360??270??(2k?1)?180??90?,

其中k?Z.⑴式等号右边表示180°的偶数倍再加上90°;(2)式等号右边表示180°的奇数倍再加上90°,可以将它们合并为180°的整数倍再加上90°.

本课小结: 利用定义求三角函数值,首先要求出r的大小,判断角α所在的象限,注意三角函数的符号。

作业:第93页 练习5.1.1 1 (1) (2) 2,

教学后记:通过练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角的概念推广,练习的时

间还是不够。

3

【课题】5.2弧度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 理解弧度制的概念;

⑵ 理解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关系.

能力目标: (1)会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教学重点】 弧度制的概念,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教学难点】弧度制的概念.

【教学设计】 (1)由问题引入弧度制的概念;

(2)通过观察——探究,明晰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关系; (3)在练习——讨论中,深化、巩固知识,培养计算技能; (4)在操作——实践中,培养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5)结合实例了解知识的应用.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概念

将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记作1弧度或1rad.以弧度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弧度制.

若圆的半径为r,圆心角∠AOB所对的圆弧长为2r,那么∠AOB的大小就是 2r弧度?2弧度. r规定:正角的弧度数为正数,负角的弧度数为负数,零角的弧度数为零. 分析

l由定义知道,角?的弧度数的绝对值等于圆弧长l与半径r的比,即 ??(rad).

r半径为r的圆的周长为2πr,故周角的弧度数为

2πr(rad?)π(2rad.) r4

由此得到两种单位制之间的换算关系: 360°=2πard换算公式 1°=πard()01.745ard?180π,即 180°=πrad.

1rad?(180)??57.3??57?18?.

说明

1.用弧度制表示角的大小时,在不至于产生误解的情况下,通常可以省略单位“弧度”或“rad”的书写.例如,1 rad,2rad,

ππrad,可以分别写作1,2,. 222.采用弧度制以后,每一个角都对应唯一的一个实数;反之,每一个实数都对应唯一的一

个角.于是,在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建立起了一一对应的关系.

例1 把下列各角度换算为弧度(精确到0.001):

⑴ 15°; ⑵ 8°30′; ⑶?100°. 分析 角度制换算为弧度制利用公式1°=πard()01.745ard?180.

解 ⑴ 15??15?π?π?0.262;

18012⑵ 8?30??8.5??8.5?π?17π?0.148;

180360⑶ ?100???100?π??5π??1.745.

1809例2 把下列各弧度换算为角度(精确到1′):

3π; ⑵ 2.1; ⑶ ?3.5. 5π分析 弧度制换算角度制利用公式1rad?(180)??57.3??57?18?. 解 ⑴ 3π?3π?180??108?;

55π⑵ 2.1?2.1?180??378??120?19?;

ππ⑶ ?3.5??3.5?180?630?????200?32?. ππ本课小结: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作业:第99页 练习5.2.1 3、4、 5。

教学后记:本次课教学主要是讲解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学生能

很好的接受这个换算,多给时间学生练习,让学生自评,小结,收到不错的效果。不足的是时间有点紧。

5

【课题】5.3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 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定义域; ⑵ 理解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正负号; ⑶ 掌握界限角的三角函数值.

能力目标: ⑴ 会利用定义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⑵ 会判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正负号; 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⑴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

⑵ 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⑶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教学难点】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符号的确定.

【教学设计】 (1)在知识回顾中推广得到新知识;

(2)数形结合探求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3)利用定义认识各象限角三角函数的正负号; (4)数形结合认识界限角的三角函数值;

(5)问题引领,师生互动.在问题的思考和交流中,提升能力.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概念: 设?是任意大小的角,点P(x,y)为角?的终边上的任意一点(不与原点重

合),点P到原点的距离为r?x2?y2,

那么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分别定义为

P(x,y) y r ? yxyx sin??;cos??;tan??.

M rrxO 说明: 在比值存在的情况下,对角?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按照相应的对应关系,角?的正弦、余弦、正切、都分别有唯一的比值与之对应,它们都是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分别叫做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统称为三角函数.

6

由定义可以看出:当角?的终边在y轴上时,??坐标x的值都等于0,此时tan??都有意义.

π?kπ(k?Z),终边上任意一点的横2y无意义.除此以外,对于每一个确定的角?,三个函数x概念: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定义域如下表所示:

三角函数 定义域 R R sin? cos? tan? π{?︱??kπ?,k?Z} 2当角?采用弧度制时,角?的取值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例1 已知角?的终边经过点P(2,?3),求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分析 已知角?终边上一点P的坐标,求角?的某个三角函数值时,首先要根据关系式r?x2?y2,求出点P到坐标原点的距离r,然后根据三角函数定义进行计算.

解 因为x?2,y??3,所以r?22?(?3)2?13,因此

sin??y?333x2213y3, cos???,tan????. ????r13r13x21313新知识:

由于r?0,所以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正负号由终边上点P的坐标来确定限.

当角?的终边在第一象限时,点P在第一象限,x?0,y?0,所以,sin??0,cos??0,tan??0;

当角?的终边在第二象限时,点P在第二象限,x?0,y?0,所以,sin??0,cos??0,tan??0;

当角?的终边在第三象限时,点P在第三象限,x?0,y?0,所以,sin??0,cos??0,tan??0;

当角?的终边在第四象限时,点P在第四象限,x?0,y?0,所以,sin??0,cos??0,tan??0 .

归纳: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正负号如下图所示. y y y

? ?

? ?

x

??

? ?

x

? ?

?

tan?

7

x

?

sin? cos?

例2 判定下列角的各三角函数正负号: (1)4327o ; (2)

27?. 5分析 判断任意角三角函数值的正负号时,首先要判断出角所在的象限. 解 (1) 因为4327??12?360??7?,所以,4327o角为第一象限角,

故sin4327??0,cos4327??0,tan4327??0.

(2)因为

27?7?27?,所以,角为第三象限角, ?2?2?+55527?27?27??0,cos?0,tan?0. 555故sin例3 根据条件sin??0且tan??0,确定?是第几象限的角. 解 ?取角的公共范围得?为第四象限的角. 1.判断下列角的各三角函数值的正负号: (1)525o;(2)-235 o;(3)

19?3?;(4)?.

462.根据条件sin??0且tan??0,确定?是第几象限的角.

由于零角的终边与x轴的正半轴重合,所以对于角终边上的任意点P(x,y)都有x?r,y?0.因此,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0?0r0?0,cos0??1,tan0??0. rrr同样还可以求得0、归纳

?3?、?、、2?等三角函数值. 220 0 1 0 ? 2? 0 ?1 0 3? 22? 0 1 0 sin? 1 0 不存在 ?1 0 不存在 cos? tan?

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三角函数定义推出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希望同学们牢

记这六个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作业:第106页 练习5.3.1 、 练习5.3.2:1、 2。

教学后记:本次课教学主要是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三角函数的

符号,学生对三角函数符号的理解不够好。

8

【课题】5.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能力目标:⑴ 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其他的三角函数值; ⑵ 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三角式的值.

【教学重点】 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应用平方关系求正弦或余弦值时,正负号的确定. 【教学设计】 (1)由实际问题引入知识,认识学习的必要性;

(2)认识数形结合的工具——单位圆;

(3)借助于单位圆,探究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4)在练习——讨论中深化、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5)拓展应用,提升计算技能.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概念: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sin2??cos2??1,tan??说明:

前面的公式显示了同角的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之间的平方关系,后面的公式显示了同角的三个函数之间的商数关系,利用它们可以由一个已知的三角函数值,求出其他各三角函数值. 例1 已知sin??4,且?是第二象限的角, 求cos?和tan?. 5sin? . cos?解 由sin2??cos2??1,可得cos???1?sin2?.

43又因为?是第二象限的角,故cos??0.所以 cos???1?sin2???1?()2??;

554sin?4???5=?. tanco?s?335注意:利用平方关系sin2??cos2??1求三角函数值时,需要进行开方运算,所以必须要明确?所在的象限.本例中给出了?为第二象限的角的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就需要对?进行讨论.

9

练习:1.已知cos??1,且?是第四象限的角, 求sin?和tan?. 232.已知sin???,且?是第三象限的角, 求cos?和tan?.

5例2 已知tan??2,求

3sin??4cos?的值.

2sin??cos?sin??2,即sin??2cos?, cos?解1 由已知 tan??2得所以

3sin??4cos?3(2cos?)?4cos?10cos?10=??. 2(2cos?)?cos?3cos?32sin??cos?解2 由tan??2知cos??0,所以

3sin??4cos?3tan??46?410???.

2sin??cos?2tan??14?13例3已知?为第一象限角,化简1cos?2?1.

解 ?为第一象限角,故tan?>0,所以 原式=1?cos2?cos2??sin2?cos2??tan2??tan?

本课小结:同角三角函数的三组关系式的前提是“同角”,

利用平方关系时,往往要

开方,因此要先根据角所在象限确定符号,即要就角所在象限进行分类讨论.

作业:第106页 练习5.4.1 、 练习5.4.2:1、 2。

教学后记:本次课教学主要是讲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学生

能够掌握简单的例题。

10

【课题】5.5 诱导公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 “??k?360?”、“??”、“180°??”的诱导公式.

能力目标: (1)会利用简化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

(2)会利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应用计算工具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三个诱导公式. 【教学难点】 诱导公式的应用.

【教学设计】 (1)利用单位圆数形结合的探究诱导公式;

(2)通过应用与师生互动,巩固知识;

(3)通过计算器的使用,体会数字时代科技的进步;

(4)提升思维能力,以诱导公式为载体,渗透化同的数学思想.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5 . 5 . 1 α+k23600 (k∈Z) 的诱导公式

概念: 终边相同角的同名三角函数值相同.

即当k?Z时,有

sin(kπ2??)?si?nsin(k?360???)?sin? cos(kπ2??)?co?s cos(k?360???)?cos?

tan(kπ2??)?ta?ntan(k?360???)?tan?说明: 利用公式,可以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0°~360°范围内的角的三角函数. 例1 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 cos解 (1) cos9?11?; (2) sin780?; (3) tan(?).

649???2; ?cos(2??)?cos?44423; 2(2)sin780??sin(2?360??60?)?sin60??(3)tan(?

练习: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 cos11????3?)?tan?(?1)?2????tan?. 6663??7? ; (2)sin750?. 3 11

5 . 5 .2 -α 的诱导公式

设单位圆与任意角?,??的终边分别相交于点P和点P?,则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如果点P的坐标是(cos?,sin?),那么点P?的坐标是(cos?,?sin?).由于点P?作为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其坐标应该是(cos(??),sin(??)).于是得到

cos(??)?cos?, sin(??)??sin?.

由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知 tan(??)?sin(??)?sin????tan?.

cos(??)cos?sin(??)??sin?概念 cos(??)?cos?

tan(??)??tan?利用这组公式,可以把负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正角的三角函数. 例2 求下列三角函数值: (1) sin(?60?); (2) cos(?解 (1) sin(?60?)??sin60??? (2) cos(?19?); (3) tan(?30?). 33; 219?19???1)?cos?cos(?6?)?cos?; 333323. 3(3) tan(?30?)??tan30???

5 . 5 .3 1800±α 的诱导公式

设单位圆与角?,π+?,π??的终边分别相交于P,P?,P??三点,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它们的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由此得到

cos(???)?cos(???)??cos?, sin(???)??sin(???)?sin?.

由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知 tan(???)?sin(???)sin????tan?.

cos(???)?cos?sin(π+?)??sin?sin(π??)?sin?同理: cos(π+?)??cos? cos(π??)??cos?

tan(π+?)?tan?tan(π??)??tan? 12

说明: 以上公式统称为诱导公式(或简化公式).这些公式的正负号可以用口诀:

“2kπ加全为正,负角余弦正,π减正弦正,π加正切弦正”来记忆.利用它们可以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

例3 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 cos9?8?; (2) tan; (3) cos870?; (4) sin690?. 439???2; ?cos(2??)?cos?4442解 (1) cos(2) tan8????????tan(2??)?tan()?tan(??)??tan??3; 33333(3) cos930??cos(2?360??210?)?cos210?

?cos(180??30?)??cos(?30?)??cos30???3; 21(4) sin690??sin(2?360??30?)?sin(?30?)??sin30???.

2

本课小结:本节课学习诱导公式,

作业:第112页 练习5.5.1 (1)(1)、 练习5.5.2:(1)、(2)、(3)。

教学后记:本次课教学主要是讲解诱导公式,学生对诱导公式理解

不够好,主要是三角函数符号记不牢,还要加强复习前面的知识。

13

【课题】 5.6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 理解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的简图的方法; (3) 了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能力目标: (1) 认识周期现象,以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为载体,理解周期函数;

(2) 会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

(3) 通过对照学习研究,使学生体验类比的方法,从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正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2)用“五点法”作出函数y=sinx在?0,2π?上的简图.

【教学难点】周期性的理解.

【教学设计】 (1)结合生活实例,认识周期现象,介绍周期函数;

(2)利用诱导公式,认识正弦函数的周期;

(3)利用“描点法”及“周期性”作出正弦函数图像; (4)观察图像认识有界函数,认识正弦函数的性质; (5)观察类比得到余弦函数的性质.

【教学备品】 课件,实物投影仪,三角板,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概念: 对于函数y?f(x),如果存在一个不为零的常数T,当x取定义域D内的

每一个值时,都有x?T?D,并且等式f(x?T)?f(x)成立,那么,函数y?f(x)叫做周期函数,常数T叫做这个函数的一个周期.

由于正弦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对??R,恒有??2kπ?R(k?Z),并且

?及?2π,?4π,并且 2π, 6π,sin?(?k2π)=si?nk(?Z,)因此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4π,?都是它的周期.

通常把周期中最小的正数叫做最小正周期,简称周期,仍用T表示.今后我们所研究的函数周期,都是指最小正周期.因此,正弦函数的周期是2?.

说明: 由周期性的定义可知,在长度为2?的区间(如?0,2??,??2?,0?,?2?,4??)上,正弦函数的图像相同,可以通过平移?0,2??上的图像得到.因此,重点研究正弦函数在一个周期内,即在?0,2??上的图像.

问题: 用“描点法”作函数y?sinx在?0,2??上的图像.

14

解决:把区间?0,2??分成12等份,并且分别求得函数y?sinx在各分点及区间端点的函数值,列表如下:(见教材)

以表中的x,y值为坐标,描出点(x,y),用光滑曲线依次联结各点,得到(见教材) y?sinx在?0?,?2上的图像.

推广:将函数y?sinx在?0,2??上的图像向左或向右平移2?,4?,?,就得到(见教材) y?sinx在(-?,??)上的图像,这个图像叫做正弦曲线.

概念:正弦曲线夹在两条直线y??1和y?1之间,即对任意的角x,都有sinx?1成

立,函数的这种性质叫做有界性.

一般地,设函数y?f(x)在区间(a,b)上有定义,如果存在一个正数M,对任意的

x?(a,b)都有f(x)?M,那么函数y?f(x)叫做区间(a,b)内的有界函数.如果这样的

M不存在,函数y?f(x)叫做区间(a,b)上的无界函数. 显然,正弦函数是R内的有界函数.

归纳: 正弦函数y?sinx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具有下面的性质: (1)是R内的有界函数,其值域为 ??1,1?.当x?x????2k?(k?Z)时,ymin??1. ???2k?(k?Z)时, ymax?1;当2(2)是周期为2π的周期函数. (3)是奇函数.

??(4) 在每一个区间(??2k?,?2k??(k?Z)上都是增函数,其函数值由?1增大到1;在每

22?3?一个区间(?2k?,?2k??(k?Z)上都是减函数,其函数值由1减小到?1.

22

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三角函数定义推出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希望同学们牢

记这六个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作业:第120页 练习5.6.1 1、2、3、4

教学后记:本次课教学主要是讲解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学生作

图能力比较差。

15

【课题】5.7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利用计算器求角度的方法;

(2)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方法.

能力目标:(1)会利用计算器求角;

(2)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指定范围内的角; (3)培养使用计算工具的技能.

【教学重点】 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角;

利用诱导公式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

【教学难点】 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指定范围内的角. 【教学设计】 (1)精讲已知正弦值求角作为学习突破口;

(2)将余弦、正切的情况作类比让学生小组讨论,独立认知学习; (3)在练习——讨论中深化、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4)在反思交流中,总结知识,品味学习方法.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概念: 已知正弦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主要步骤是:

(1) 利用计算器求出?90°~90°(或?ππ,)范围内的角; 22π3π,)范围内的角; 22(2) 利用诱导公式sin(180???)=sin?求出90°~ 270°(或

(3) 利用诱导公式sin(??k?360?)?sin?,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

例1 已知sinx?0.4,利用计算器求0°~360°范围内的角x(精确到0.01°).

分析 由于sinx?0.4?0,所以角x在第一或第二象限,即所求的角为锐角或钝角.按照所介绍的步骤,可以求出锐角,再利用公式sin(180???)?sin?,求出对应的钝角. 解 按步骤计算,得到所求的锐角为x1=23.58°.

利用sin(180???)?sin?,得到所求的钝角为: x2?180??23.58°=156.42°. 故0°~360°范围内,正弦值为0.4的角为23.58°和156.42°. 例2 已知sinx??0.4,求区间[0,2π]中的角x(精确到0.0001). ππ解 按步骤计算,得到 [?,]内的角为 x??0.4115.

22

16

π3π利用sin(π??)=sin?,得到[,]中的角为: x1???(?0.4115)?3.5531;

22利用sin(2π??)=sin?得到[3π ?8?7.17,2π]中的角为: x2?2??????????5.2所以区间[0,2π]中,正弦值为?0.4的角为3.5531和5.8717.

练习: 1.已知sinx?0.2601,求0°~ 360°). (或0~2π)范围内的角x(精确到0.01°

2.已知sinx??0.4632,求0°~ 360°). (或0~2π)范围内的角x(精确到0.01°

问题: 已知一个角,利用计算器可以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

利用计算器,求cos(?3?)= ? (精确到0.0001). 5反过来,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如何求出相应的角?

解决 :准备计算器.观察计算器上的按键并阅读相关的使用说明书,小组内总结学习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出相应的角的方法.

利用计算器求出x:cosx?0.32,则x= ? .

归纳: 计算器的标准设定中,已知余弦函数值,只能显示出0°~ 180°(或0~π)之间的角. 概念: 已知余弦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主要步骤是:

(1) 利用计算器求出0°~180°(或0~π)范围内的角;

(或-π~0)范围内的角; (2) 利用诱导公式cos(??)?cos?求出?180°~0°

(3) 利用公式cos(??k?360?)?cos?,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 例3 已知cosx?0.4,求?180°~180°范围内的角x(精确到0.01°). 解 按步骤计算,得到在0°~180°范围中的角为x = 66.42°.

利用cos(??)?cos?,得到-180°~0°范围内的角为: x??66.42°. 因此在?180°~180°范围内余弦值为0.4的角为?66.42?

练习: 已知cosx?0.2261,求区间[0,2π]内的角x(精确到0.01). 问题: 已知一个角,利用计算器可以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 利用计算器,求tan432?26??= (精确到0.0001). 反过来,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如何求出相应的角?

解决 :准备计算器.观察计算器上的按键并阅读相关的使用说明书,小组内总结学习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相应的角的方法.

利用计算器求出x:tanx?1.43,则x= .

归纳: 计算器的标准设定中,已知正切函数值,只能显示出?90°~ 90°之间的角. 概念: 已知正切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主要步骤是:

17

(1)利用计算器求出?90°~90°(或?ππ,)范围内的角; 22π3π,)的角; 22(2)利用公式tan(180???)?tan?,求出90°~270°(或

(3)利用公式tan(??k?360?)?tan?,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 例4 已知tanx?0.4,求0°~360°范围内的角x(精确到0.01°). 解 按步骤计算,得到所求的锐角为x=21.80°.

??利用周期性得到相应第三象限的角为: x2?180=201.80°. ?21.80所以在0°~360°范围内,正切值为0.4的角为21.80°和201.80°. 练习: 已知tanx??0.4,求区间[0,2π]内的角x(精确到0.01).

作业:第124页 练习5.7.1 1、2 第125页 练习5.7.2:

1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wj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