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更新时间:2023-05-22 16:3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信息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一、名词解释:

1、语义信息:主体具有理解力而能够领悟事物运动状态及变化方式的逻辑含义。

2、全信息:语法、语义、语用信息构成的全部信息。

3、信息资源:人类社会活动中经过开发、组织与利用并大量积累起来的信息及其工作者、技术等要素的集合。

4、信息资源管理:管理者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中的利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的活动。

二、简答题:

1、信息的特征:普遍性、时效性、相对性、与物质不可分割性、可传递性与干扰性、可加工性和可共享性。

2、信息的功能:

(1)、经济功能:本身为经济资源,能直接创造财富或放大经济效益。

(2)、管理与协调功能:协调控制企业五种基本资源。

(3)、选择与决策功能:作用于决策的各个环节,并优化决策。

(4)、研究与开发功能:激活知识、生产知识。

3、信息资源的特征:

(1)、一般特征:需求性、稀缺性、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

(2)、特殊特征:共享性、时效性、差异性、驾驭性、累积性与再生性;

4、认识论: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 ,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三、论述题:

1、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理论研究、信息资源管理得基本理论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研究、信息用户研究、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信息系统与信息网络研究、信息产业与信息市场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研究和信息资源管理教育研究等。

第二章 信息资源过程管理

一、名词解释:

1、信息采集:根据特定的需求,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特定信息的过程。

2、信息加工:将大量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分类、研究、著录和组织而使之成为二次信息的活动。

3、信息存储:将已经过处理的信息资源按规定记录在信息载体上,并组织成系统化的检索体系。

4、信息检索:指用户运用检索工具,从各种信息系统中获取所需信息,生成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的过程。

5、信息服务:信息机构以一定方式向用户提供信息的过程。

二、简答题:

1、信息采集的原则:

(1)、针对性:明确信息采集的范围与重点;

(2)、系统性:系统连续地采集有关信息;

信息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3)、预见性:预测信息源的分布和变化,估计用户未来得信息需求;

(4)、科学性:科学的研究方法;

(5)、计划性:制定详尽的信息采集计划;

(6)、及时性:由信息的时效性决定的;

2、信息采集过程:需求分析、制定采集途径和策略、采集实施、结果评价、整理数据和编写报告。

3、如何信息筛选:

(1)、信息整理:将杂乱的信息进行有规则的整理;

(2)、浏览审阅:除去错误和无用的信息,保留有用信息;

(3)、再次审核:对一时拿不准的信息进行科学审核,确定其取舍;

4、信息检索的基本程序:确定检索的范围和深度、选择检索工具、选择检索途径、选择检索方法、实施信息查找、调取信息资料。

5、信息服务原则:针对性、及时性、易用性、成本效益原则。

6、如何信息服务评价:

(1)、评价的准备: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方案;

(2)、评价的实施:相互沟通、收集信息、处理和分析信息资料;

(3)、评价的分析与决策:做出评价结论、交流评价信息、作出新决策;

三、论述题:

1、信息检索的意义:

(1)、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劳动;

(2)、缩短获取信息的时间、提高效率;

(3)、有利于决策者进行决策。

第三章 信息资源管理法规

一、名词解释:

1、信息政策法规:用来调整信息在社会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规则的总和。

2、知识产权:指自然人或法人对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通过脑力劳动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在一定地域、一定时间内对其依法确认并享有的权利。

3、专利权:发明创造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特定的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独占实施权。

4、商标权:指商标主管机关依法授予商标所有人对其注册商标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专有权。

5、著作权:作品作者或者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总陈。

二、简答题:

1、信息政策与信息法规的区别:

(1)、在采用手段上,信息政策运用行政手段,信息法规则采用法律手段;

(2)、在灵活度上,信息政策会随现实情况灵活变化,信息法规在制定后相对稳定;

(3)、在制定过程上,信息政策比较简单,信息法规则比较严格;

(4)、在执行上,信息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强制执行性差,信息法规的可操作性好、具有强制执行的特征;

(5)、在调整范围上,信息政策具有很大的调整范围,信息法规则较小;

2、信息法律规范的客体: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各相关主体的信息行为。

信息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3、知识产权的分类:

(1)、工业产权:专利权、商标权、反不正当竞争权;

(2)、著作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

4、知识产权的特征:

(1)、专有性:在一定时间内的独占排他性,且只能授予一次;

(2)、地域性:某一国法律所确定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领域内发生法律效力;

(3)、时间性: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定一定保护期限;

5、现代知识产权的特征:

(1)、现代知识产权法是一个综合性的法律规范体系;

(2)、现代知识产权法是一个开放式的法律规范体系;

(3)、现代知识产权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法律规范体系;

三、论述题:

1、信息政策法规的制定原则:

(1)、系统性、科学性原则;(2)、经济性原则;(3)、协调性原则;

(4)、稳定性原则;(5)、导向型原则;(6)、周期性、弹性原则。

2、信息法规体系结构及内容:

(1)、信息基本法凌驾于各法律制度规范之上,是立法的基础和准则。

(2)、内容:信息安全法律制度、信息标准法律制度、信息环境法律制度、信息资源法律制度、信息产业法律制度、信息技术法律制度、信息人才法律制度、信息产权法律制度、信息市场法律制度、信息网络法律制度。

第四章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与评价

一、名词解释:

1、信息资源的配置:信息资源在时间(过去、现在和未来)、空间(不同部门)和数量(存量和增量)三个方面的合理配置。

2、信息资源有效配置:在整个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条件下对信息业投入和产出的安排。

3、帕累托最优:在给定的资源条件下,如果没有替代的资源配置方案使得一部分人比在原有配置下得到更多的福利,而又不减少其他人的福利,则原有的资源配置即为帕累托有效配置。达到帕累托有效配置的方案称为帕累托最优。

4、市场失灵:市场上存在着不能用需求和供给曲线来表示的成本与收益,因而也就无法自动达到所谓的竞争市场均衡。

5、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单个行为者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将导致社会资源得有效配置,即一般竞争均衡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的。

二、简答题:

1、信息资源配置的特征:

(1)、层次性(内容和载体);

(2)、动态性(不断发展变化);

(3)、渐进性(从不合理逐步趋向合理)。

2、一般从哪几个方面来考虑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益:

(1)、用户效益;(2)、机构效益;(3)、国家效益;(4)、社会效益。

3、信息资源配置得基本原则:

(1)、科学指导原则;(2)、市场开放原则;(3)、充分利用原则;

(4)、合理分布原则;(5)、有效使用原则。

信息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4、信息资源配置的目标模式:

(1)、观念思维全新化;(2)、组织专业集团化;(3)、配置手段多元化;

(4)、运行机制灵活化;(5)、运行目标高效化。

5、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1)、来源广泛与发布自由;(2)、信息量大,传播广;

(3)、内容丰富,形式多样;(4)、交互性与参与性。

6、信息共享可能存在的问题:

(1)、信息安全问题;(2)、国家主权问题;(3)、知识产权问题;(4)、语言障碍问题。

7、网络信息资源配置一般遵循的原则:

(1)、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原则;(2)、需求导向原则;(3)、公平原则;

(4)、市场主导与政府辅助原则;(5)、系统性原则;(6)、一致性原则;

(7)、合作与协调共享观;(8)、虚实结合观;(9)、动态发展观。

8、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形式:

(1)、专题数字信息利用;(2)、数字参考利用;(3)、网络出版物利用;

(4)、网络指南利用;(5)、学习和教学资料利用;

(6)、个性化订制服务及主动服务中的信息提供利用;(7)、网络工具利用。

9、网络信息资源得利用模式:

(1)、重点信息资源保障利用模式;(2)、学科信息资源利用模式;(3)、互动信息利用模式。

10、信息服务模式的变革趋势:

(1)、从分散向集成环境协调转变;(2)、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

(3)、从静态服务向动态服务转变;(4)、从常规服务向竞争服务转变;

(5)、从本行业服务向跨行业转变;(6)、链接服务协作团队模式的形成。

11、网络信息资源评价采用的主要指标:

(1)、网络信息资源内容;(2)、网络设计;(3)、可获得性;

(4)、成本;(5)、目的及用户。

12、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一般方法:

(1)、第三方评价法;(2)、用户评价法;(3)、层次分析法;

(4)、链接分析法;(5)、网络计量法。

三、论述题:

1、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目标实施的对策:

(1)、体制创新;(2)、机制创新;(3)、组织创新;

(4)、经营创新;(5)、管理创新;(5)、法规创新;

2、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必要性:

(1)、网络上信息资源亮的爆炸式增长;(2)、查询信息困难;

(3)、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真伪混杂;(4)、现有信息选择和组织工具有待完善。

第五章 信息资源管理技术

一、名词解释:

1、射频识别技术:利用无线电波来进行通讯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

2、超文本:结合自然语言文本和计算机交互式地转移或动态显示线性文本的能力。

3、DVD:即Digital Video Disc,利用MPEG-2的压缩技术来存储影像。

4、脉冲编码调制:以Nyquist的速率对进来的连续视频信号进行采样,随后冲进入信号进行统一的量化。

信息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5、JPEG:即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联合图像专家组;一个适用于连续色调图像的压缩方法。

二、简答题:

1、信息资源采样技术:信息生成的数字化过程,主要是文本、图像、音视频和数据等的计算机采集过程。

(1)、文本生成:人工输入和自动输入(汉字识别输入和语音识别输入);

(2)、图像采集(将光信号量化为数值,并按一定的格式组织);

(3)、音频采集(声音经过采样、量化和编码后以数字化形式进入计算机);

(4)、视频采集(模拟摄像机、录像机等将视频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字数据);

(5)、自动识别技术:通过被识别物品和识别装置之间的接近活动,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品的相关信息,并交与计算机处理。

2、扫描仪的工作流程:

(1)、开始扫描时,机内光源发出均匀光线照亮玻璃面板上的原稿,产生表示图像特征的反射光(反射稿)或透射光(透射稿)。反射光经过玻璃板和一组镜头,分成红绿蓝三种颜色汇聚在CCD感光元件上,被CCD接受。

(2)、步进电机驱动扫描投在原稿下面移动,读取原稿信息。信号被A/D转换器转变为数字电子信号。

(3)、反映原稿图像的光信号转变为计算机能够接受的二进制数字电子信号,最后通过USB等接口送至计算机。

(4)、数字信息被送入计算机的相关处理程序,在此数据以图像应用程序能使用的格式存在。最后通过软件处理再现到计算机屏幕上。

3、自动识别技术的分类及特点:

(1)、条码技术:供条码阅读器识读,易译成二进制和十进制,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合。

(2)、OCR技术:计算机通过扫描仪等获得数据的二维图像信号。

(3)、磁条(卡)技术:数据可读写,数据存储量能满足大多数需求,便于使用、成本低廉,有一定的数据安全性。

(4)、IC卡识别技术:安全性高、存储量大,防磁,抗干扰力强,使用寿命长。

(5)、声音识别技术:不用手和眼睛。

(6)、视觉识别技术:通过一个特征抽取和分析的过程,能自动识别标识或图像。

(7)、射频识别技术:不局限于视线,有读写能力,可携带大量数据,防伪性高。

4、数据压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多媒体的据大数据量,给存储器容量、通信干线的信道传输率以及计算机的速度都增加了极大的压力。单纯用扩大存储容量、增加通信线路的传输率的办法是不现实的。

(2)、数据压缩就是将庞大的数据中的冗余信息去掉,保留相互独立的分量。也可以利用人的感知生理、心理规律和媒体应用类型,对多媒体信息进行压缩。

5、支持信息传输实时业务的宽带技术:

(1)、ATM技术:ATM网络使用高带宽光纤SDH作为底层传输信道,支持的比特率可以达到622Mb/s甚至更高。

(2)、吉比特以太网:在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上的技术改革,改变了传统以太网共享介质所引起的传输效率低和传输距离短的局限性。

(3)、宽带IP技术:满足用户对宽带多媒体传输业务需求的技术。

(4)、光缆—同轴电缆混合接入(HFC):可以提供有线电视业务以及话音、数据和其他交互性业务。

信息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第六章 信息资源标准化管理

一、名词解释:

1、标准: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2、标准化:在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统一规定,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3、管理标准: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4、工作标准:对工作的责任、权利、范围、质量要求、程序、效果、检查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所制定的标准。

5、标准化空间:指由专业、内容、级别三维组合成的空间。

6、国家标准:对全国技术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而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

7、行业标准:指全国性的各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标准。

8、地方标准:指在某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需要统一的标准。

9、企业标准:指由企业制定的产品标准和为企业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10、系统效应原理:标准系统的效应不是来自某个标准自身,它是多个标准互相协同的结果,并且这个效应超过标准个体效应的总和。

11、信息资源过程管理:有组织地、及时地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存储、分析、研究和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的管理。

12、编码:用一定的符号体系把事物或概念表示出来。

13、开放系统互连:开放系统相互连接,在各开放系统之间实现信息交换。

二、简答题:

1、标准化的分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2、标准化的分级和各级标准的组成:

(1)、国家标准:国家标准代号+标准发布顺序号+发布年号;

(2)、行业标准:行业标准代号+行业标准顺序号+发布年号;

(3)、地方标准:地方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发布年号;

(4)、企业标准:企业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发布年号。

3、实施标准化的基本原理:统一、简化、选忧、协调

4、标准化的管理原理:

(1)系统效应原理;(2)、结构优化原理;(3)、有序发展原理;(4)、反馈控制原理。

5、实施标准化的步骤:

确定项目、调查研究、实验验证、起草标准、审查定稿、审批发布、出版发行、全面准备、设计与工艺贯彻、标准化检查、质量监督检验与认证制度、标准化效果的评定、标准的修改。

6、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包括:

(1)、信息的采集、编码与记录标准;(2)、中文信息处理标准;

(3)、数据通信与开放系统互连标准;(4)、软件工程标准;

(5)、信息的安全与保密标准;(6)、声像技术标准;(7)、文献标准。

7、标准化信息编码的基本要求:

(1)、唯一性,每一个编码对象只赋予唯一的代码;

(2)、简短性,代码尽量简短;

(3)、易识别性,尽可能反映编码对象的类别和特性;

(4)、可扩展性,留有足够的备用码空间;

(5)、操作方便,方便操作员的工作和减少及其处理时间。

8、常见的编码方法和代码形式:

信息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顺序码、无序码、层次码、组合码、复合码。

三、论述题:

1、标准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提高产品质量;(2)、便于科学化、现代化管理;(3)、有利于专业化协作;

(4)、可减少浪费、增加有效;(5)、可促进世界贸易交流;(6)、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

第七章 信息系统资源管理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从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角度看,可分为:计划、分析、设计、实施和维护。

2、系统:一组相互作用来完成确定的目标或目的的要素或部件。

3、系统边界:定义了系统,并将系统同其他事物(外界环境)区分开来。

4、信息系统:一组相互关联的要素或部件,用以输入、处理、输出数据和信息,并且具有反馈机制。

5、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结合计算机处理、数据通信、电子邮件等多种技术,使不同地点的决策人员可以通过自己的计算机终端参与共同决策的计算机辅助决策信息系统。

6、专家系统:设计用来模拟专门领域的人类专家的问题—解答活动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7、C/S模式:以高性能的数据库服务器为中心,集中管理核心资源,向客户机终端提供应用所需的数据支持;客户端运行应用程序,产生向服务器发送的数据库请求,并从服务器接收结果。

8、信息系统外部采购:企业签约将部分或全部的信息系统外包给专业的信息系统集成商来建设。

9、招投标:采购人在大宗商品的采购或大型建设项目外包中,事先提出货物、工程或服务采购的条件和要求,邀请众多投标商参加投标并按照规定程序从中选择交易对象的一种市场交易行为。

10、商业过程重组:通过对组织内的人力资源、部门和机构的重构和重组,使生产力最大化。

11、项目:为了特殊的目标、在特定的时期内完成的一件工作或一个活动。

12、质量管理:也称作质量保证,是指所有那些保证产品或服务将满足给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计划的和系统的活动。

13、信息系统安全: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

14、信息系统监理:利用各种管理和技术或手段,对信息系统建设开发过程和信息系统运行管理进行监理。

二、简答题:

1、系统分类:

(1)、简答系统和复杂系统;

(2)、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

(3)、稳态系统和动态系统;

(4)、适应系统和非适应系统;

(5)、永久系统和临时系统。

2、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目的和组成:

(1)、目的:改善组织的性能;

(2)、组成:硬件、软件、数据(库)、通信网络、人和程序规则。

信息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3、信息系统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典型系统和特点:

(1)、事务处理系统:反映了信息概念和技术在日常的、重复的、往往是通常的商业事务中的应用;

(2)、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信息系统产生管理的报告;

(3)、决策支持系统:用来支持决策制定的各个方面,辅助决策。

4、信息系统项目的计划的工作内容:

(1)、定义问题,包括商业问题和所需解决方案的范围;

(2)、确定项目可行性,对财务、运行、技术和时间计划做可行性分析;

(3)、项目进度安排,时间和人员的安排;

(4)、资源配置和预算,资金、项目成员的安排,及获得必要的办公场所和开发工具。

5、项目实施的阶段:

(1)、项目定义;(2)、项目开始;(3)、项目控制;(4)、项目结束。

6、信息系统安全的五个属性:

(1)、可用性;(2)、可靠性;(3)、完整性;(4)、保密性;(5)、不可抵赖性。

7、信息系统安全体现在哪些方面:

(1)、物理安全: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媒体安全;

(2)、运行安全: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3)、信息安全: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和可控性。

8、信息系统监理的内容:

(1)、信息系统建设开发过程中的监理;

(2)、信息系统运行管理中的监理;

9、信息系统审计:

(1)、信息系统建设审计:检查开发过程是否科学、规范,系统是否高效可靠;

(2)、信息系统运行审计:检验其正确性、真实性,同时检验系统的安全性、数据的完整性、有效性和效率性等。

三、论述题:

1、信息系统是企业竞争的工具:

(1)、在商业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2)、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3)、发现系统的战略用途。

2、项目管理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1)、项目管理三角形:时间、成本、范围,质量是中心;

(2)、项目管理菱形:时间、质量、范围和质量,顾客期望是中心。

3、系统项目维护管理的内容和必要性

(1)、内容:修正、改进技术性能和提高;

(2)、必要性:A、系统的错误不可能杜绝;

B、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需求认识不断深化;

C、系统运行环境发生变化;

D、由于对系统维护而产生新的错误的可能。

4、信息系统审计的作用:根据公认的标准和规范,对信息系统及其业务应用的效能、效率、安全性进行检测、评估和控制的过程,以确定预定的业务目标得以实现。

信息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第八章 信息产业的组织管理

一、名词解释:

1、信息产业:以信息为资源,以现代新兴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专门从事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生产、储存、传递、销售信息商品、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集合体。

2、客户深度适应:高技术产品对用户要求很高,一般用户必须进行专门的培训才能很好的使用。这样,当用户熟悉了某个产品后,不会轻易的转移到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产品上。

3、注意力经济:信息生产与信息处理之间的不平衡使得消费者的注意力成为一种宝贵的财富,获得更多数消费者注意的信息产品能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4、信息产业的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是指生产一种产品所使用的技术可以导致一个市场上只有一个厂商或只有很少厂商。当一个厂商的平均成本在市场可能容纳的产量范围内不断下降时,自然垄断就会出现。

5、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即内容提供商,通过网络向广大用户综合提供互联网信息业务和增值服务。

6、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以网络接入服务为基础项目,同时提供各类网络功能实现服务的网络经营商。

二、简答题:

1、产业划分:

(1)、产业分类是人们对经济结构的认识,是对构成国民经济的各种活动按不同的性质进行分解与组合以形成多层次产业门类的过程。

(2)、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

2、信息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

3、信息产业的特征:

(1)、技术、知识、智力密集性产业;

(2)、高投入、高风险、高增值型产业;

(3)、更新快、受科技进步影响大的变动型产业;

(4)、高渗透型和独立型相结合的产业;

(5)、省资源、低公害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6)、增长快、需求广的产业;

(7)、具有战略意义的先导性产业。

4、信息产业的企业和市场运行特点:

(1)、信息产业中的收益递增机制;(2)、自然垄断现象;

(3)、规模效应与范围经济;(5)、企业的空间集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wi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