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赏析

更新时间:2024-01-16 01: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

龟虽寿 曹操

译文

神龟虽然长寿,总还有终了的时候。 蛇能乘雾飞行,终会成为灰土。

年老的骏马伏槽吃料,它的心志在千里之遥。 志在功业的人虽至晚年,雄心壮志仍然不会停止。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有老天决定;

只要保持自己的性情的愉悦,一样可以长寿。 我感到非常幸运啊,特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赏析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兵北征乌桓,大败敌兵,在胜利的兴奋之中,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诗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表明诗人虽已年老,但豪情壮志却不减当年的宽广胸怀和远大抱负,洋溢着催人兴奋的精神力量,这四句激情澎湃,是全诗的高潮,而且也是全诗的重心,是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佳句。

过故人庄 孟浩然

译文

老朋友备好了饭菜,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一路上只见村边绿树环绕,青山在城外斜卧。

打开窗子,便看见禾场采地;

宾住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着农事桑麻。

热情的主人啊,等到九月重阳的时候,我还来你家观赏菊花。

赏析

诗人以喜悦的感情,写出了一个和平生活、美丽恬静的农村情景,既无名山胜水,也无异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场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朴感情的农家朋友。 《过故人家》能传诵下来,艺术上具有淳朴的特点,语言上具有清新口语化的风格,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刻?之致。由此看来,好诗能去掉陈词滥调,写得自然,不涂饰,不堆砌,正如谢 写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样,于平淡之中见出功力。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译文

早晨进入古老的寺院,刚升起的太阳照着山上的树林。 竹林掩映的小路通往幽深的后院,禅房藏于深深的花木之中。 山上的景色使鸟儿感到高兴,潭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杂念顿除。

环境寂静一点声音都没有,只听到钟和馨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山寺后禅院时所作的题壁诗,通过对后禅院绝妙、幽深、清静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闲适情怀。整首诗叙事、写景、抒情巧妙

融合。诗人着力后禅院之幽静,实则是抒发了他淡远出世的思想感情。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译文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 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白白的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万重山的圈子里以后, 一座山让你经过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赏析

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但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如梦令 李清照

译文

我曾经记得在那临水的亭台,时近傍晚,喝醉了酒不知回去的道路。

待到游兴尽了,回舟已晚,船儿误入荷花荷叶深处。 怎么划出去,怎么划出去,桨声笑语惊起了河滩上的欧鹭。

赏析

这支小令通过女词人由沉醉晚归、误入荷丛、惊起欧鹭等情节,表现了她的闲适心情和风雅情怀;同时在讲究礼教、女子受到严格禁锢的北宋时期,她能够大胆出游,甚至沉醉迟归,多少能表现她蔑视封建礼教的精神。

全词只有三十三个字,但景物具体生动:水亭、归舟、醉人、红荷、银欧、白鹭、晚霞,构成一幅生动绚丽的碗归图。

观书有感 朱熹

译文

半亩大的四方池塘好像一面镜子打开, 天上的光亮,云彩的影子都在里面徘徊。 问它怎么能得到这样清澈的水面, 说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流来。

赏析

诗题曰?书观有感?,四句诗中都贯穿着这一题意。

?半亩方塘一鉴开?,从表面上看,描写的是一个小小池塘,其水清如镜,所以说它像是一面打开的镜子。古时多用铜镜,不用时以镜袱包盖,用时打开,则可照见人影。这是将书比作小小的方塘,再以之喻镜。书本打开后,如清澈的方塘,如照人的镜子,从那里面是可以看见许多东西的。?天光云影共徘徊,仅从诗句看,是说美丽的天光云影映照于方塘之中,徘徊而动,景象十分美妙。实际上诗人也是一比喻的手法,说明书打开以后,如方塘映照天光云影一样,将会有美好动人的内容映入读者的眼帘。

三、四句设为问答,将一、二句中讲的道理同样用形象化的方法作进一步的表达。?问渠哪得清如许?,乍看是在诘问水塘,它里面的水那能这么清呢?实际上也还是在讲书本。书本和半亩方塘一样,能映出那么多好的东西,方塘靠水清,书本靠说理。那么怎样才能讲出丰富的内容?第四句作了形象的回答和解释。?为有源头活水来?承前回答,是说半亩方塘之所以能清澈如鉴,映照天光云影,就是因为有源头供应活水。书本也是这样,之所以能够说明深妙的义理,阐述丰富的内涵,是因为它总结发扬了前人的许多丰硕成果。

这篇哲理诗比喻新颖,写得生动形象而不晦涩,易于为读者接受。

山中杂诗 吴均

译文

山边可见烟气升起来,从竹林的缝隙中可以看见落山的太阳,

鸟儿向屋檐上飞去,白云从窗户中飘出。 赏析

这首诗是写居住山中时所见的景物,反映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写景极有层次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两句写远景,两句写近景;远景、近景交相映衬,较全面的表现了山居的幽静。另一个特点是从动态中写景。烟是?来烟?,日是?落日?,并且都是眼中所见、所窥。至于鸟飞、云出,更是明显的动态。动态构成的情境,表现了幽居的生气。

竹里馆 王维

译文

独个儿坐在深深的竹林里,弹着琴又长声吟啸。

由于竹林太深没有人知晓,却有那明亮的月光来把我照耀。

赏析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的隐居生活。

这首诗的主要景物是幽篁和明月,景中人人物便是独坐的诗人。如果诗人的心情不好,很容易涂上一层凄苦清冷的色彩,不过他的心情很恬静悠闲,在这样的景色中他显得颇有兴致,因此整个环境便给人以清幽宜人的感觉,反映了诗人隐居独处,自得其乐的情趣。

四句诗,首句写静景,次句写动景;山句进一步写静景,第四句再写动景,动景映衬往复;加之声景相衬,生动的创造一幅?月照幽篁图?。

峨眉山月歌

李白

译文

峨眉山升起半月的秋月,月影映入青衣江随着江水流。

夜晚我乘的船从清溪出发驶向山峡,思念你却不能看见我乘的船驶下渝州。 赏析

题目叫?峨眉山月歌?,也就是多峨眉山月而歌唱。描写峨眉山月所构成的美景,表现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全诗的意境正如峨眉山月与影入平羌江一样,明朗清美,不显雕琢痕迹,也就是?自然天成?;并且借助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山峡,展现了船行万里的峡江行舟情景,而处处都贯穿着?峨眉山月?这一美好的意象,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永远思念。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译文

不知哪一家的玉笛悄悄地飞出动听的曲调,

笛声随着春风散满洛阳城。

在这样的夜晚听到笛曲吹奏出《折杨柳》, 又有哪一个人不涌起思念故乡的感情。

赏析

以景写情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明显特点。从玉笛写到春风,从?暗飞声?写到?满洛城?;优美的笛曲,春风沉醉的洛阳之夜,真可谓美景良宵;但由于《折杨柳》的出现与故园情的抒发,所以的景语都成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诗人何以对《折杨柳》曲这么敏感呢?《折杨柳》无论在汉魏乐府中还是唐代,其内容都是哀怨伤别的;而在唐人的习惯中又常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柳?与?留?谐音。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勾起了诗人的别情。他远离故乡,客居洛阳,这样的笛曲,这样的春夜,叫他如何不思念自己的故乡,所以最后一句说:?何 人不起故园情?。只这一句,使全篇四句都充满了思乡之情:写笛曲、写春夜、

写《折杨柳》,无一不是在抒发乡情。

逢入京使 岑参

译文

朝东望故乡的道路非常遥远,思念故乡的泪水不干双袖沾湿。 在马上与你相逢没有纸和笔,只得借助您向家人传话报个平安。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多故乡的思念。

首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就方位来讲,诗人当处于西方,据此推测,这首诗当写于诗人在西域之时。?路漫漫?是形容路途的遥远。东边的故乡,就其方位来讲,当然是清楚的,但是长路漫漫,望之不见,这对于思乡之人,只会增添不尽的乡愁,于是便有了第二句:?双袖龙钟泪不干?。这是正面描写自己因思乡而

产生的悲伤。?马上相逢无纸笔?,扣诗题?逢?字同时说明这是无意中在路上碰找入京的使者,没有纸笔,当然也谈不上写信带回故乡了。不过诗人思乡心切,他仍然要求使者给他捎个口信,告诉家里人,他平安无恙。一个?凭?字说明诗人对使者的极端倚重,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浓重的乡情。

滁州西涧 韦应物

译文

我独爱那生长在涧边的深草,上面有黄鹂在深密的树林中鸣唱。

春天的波涛带着晚间的雨水来势很急,野外渡口没有艄公的船儿独自在水面横躺。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春天涧边的景色。共四句诗,有静有动。一、二两句幽草是静,黄鹂是动;三、四两句春潮带雨是动,野渡无人是静。当写动是为了写静,以动衬静。雨前涧边的春景构成一幅幽深的画面,雨中西涧的景色同样也是一幅幽深的

画面。这两张滁州西涧的画幅,都流露了诗人心情的闲适与恬淡。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译文

开元年间,我常在歧王的宅第里见到你, 也多次在崔九的大堂里听到你的歌声。 现在正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日子, 在暮春落花的时节又与你相逢。

赏析

诗的一、二两句是回忆之词。两个人早年相识。四十多年后两个老相识在江南重逢,自己=会引起对昔日的怀念,甚至相互回叙旧事,向往不已,这都是很自然的。

三、四两句写重逢的时日。相逢的地点不再是东部,而是江南;相逢的时间又是百花凋落的日子。就相逢的两个人来说,一个是诗人,一个是艺术家。诗人早年才华横溢,曾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由于时代的动乱,志向得不到实现,只落得年老病衰,四处飘荡,生活极端困苦。至于艺术家,盛名犹在,却流落江南,暮年飘零,和诗人的遭遇几乎完全相同。这也是时代造成的。两句诗正是借两人的重逢,写国家的破败,人民的痛苦,自身的流离,还以?江南好风景?反衬,以?落花时节?陪衬,更显得感慨和痛苦的深沉。一个?又?字,系结过去和现在,构成今昔的鲜明对比,将诗人的追昔伤今之感,抒发无遗。诗句具有极强的概括力。

这首诗写的是伤感之事,表达的也是伤感之情,但却没有一字半句实写伤感,足见其艺术功底的深厚。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译文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

赏析

全诗共四句诗,前两句写灵澈欲归竹林寺,后两句写诗人目送荷笠归远的灵澈上

人。全诗没有一个明显的?送?字,但内容很切合题意。

以精练的语言创造出灵澈上人所归之深远境地,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开头一句从颜色着笔,以?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第二句从声音着笔,以?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苍苍??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诗意含蓄是这首诗的另一特点。从表面看,这首诗纯写风景,?苍苍?、?杳杳?、?斜阳?、?青山?不都是风景吗?实际上,在?恍如图画?的风景中,蕴涵着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约客 赵师秀

译文

黄梅时节阴雨遍及千家万户, 长满青草的池塘处处有青蛙在叫。 有约之人不来时间已过半夜, 我闲来没事敲着棋子看着灯花落下。

赏析

诗的主题是黄梅时节约客不来,自己久等而无聊焦急之甚。

?黄梅时节接接雨?,点明季节特点。?家家雨?三字是不可忽视的,是说雨下得很普遍,凡有人家之处都有雨。?家家雨?还意味着出门很不容易,是第三句的伏笔。当然,家家雨也为全诗制造了气氛。

?青草池塘处处蛙?紧承?雨?字而写。雨写得很普遍,青蛙是很喜欢的,晚上他们叫得很欢,听起来就是处处有蛙声了。这两句对仗工整,比较具体的描写了黄梅季节的天气景物,也是全诗的背景。

三、四两句写人。主要写诗人自己。他因朋友不来,闲得无聊,心里焦急,只有在那里敲着棋子看着灯花坠落。这句诗里的七个字都不能随意放过。看来他好象是闲极无聊而敲棋子,但这个很自然的动作恰恰反映了他约朋友来家,主要是下棋,当然也谈心。明知客人不来了,还在那儿敲棋子、看灯花下落,于打发闲寂时光的同时,显示了他的焦急心情。

论诗 赵翼

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许多人传诵, 到了今天已经觉得并不新鲜。

国家每一代都会产生有文化才能的人, 这些人都会各自左右文坛许多年。

赏析

〈论诗〉表现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见解,他认为诗歌创作应具有时代特征。诗人应有自己的新创造。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诗的前两句从历史上的李白和杜甫引发感慨,既充分肯定了他们在诗歌发展道路上的巨大作用,称颂他们的作品有口皆碑,千古流传。同时有明确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显示出他们的局限性。诗歌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第二句为后两句的抒情做铺垫,表现其超越前人的非凡抱负和气概。 诗的后两句纵观古今,强调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才华杰出的人物交替出现,这些人才会?各领风骚数百年?,在自己所影响的时代里主导文学创作的发展方向。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创新诗人脱颖而出的热切期望和不重古人,雄心抱负不凡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以议论为主,以见解独到深刻取胜,用平实的语言阐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全诗一气呵成,流畅自然,论据有力,读来耐人寻味。

长歌行 汉乐府

译文

植物群生的园子里充满了生机,花叶上映着的露珠只要日光照射,很快被晒干。

温煦的春曦如施万物以德惠恩泽,万物也欣欣向荣放出光彩。

常常担心秋天到了,花叶枯黄,衰败凋零。 百川东流到大海,什么时候回头西归呢? 青少年时代不努力,到老只能悲伤叹息了。

赏析

本诗的前六句,揭示出春荣秋枯这个自然规律。这六句诗,主要写自然界植物花草的荣枯变化,以托物起兴的方法,为过度到珍惜时光作铺垫。

七、八句用深动巧妙的比喻,来揭示时光就象流水一样不会倒转,人老了就不会再年轻这一客观规律,从而突出人应珍惜宝贵时光这一中心意思。比喻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诗句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最后两句则进一步指出,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有所发明创造,就应该从青年起努力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否则便会虚度岁月,一事无成而空自悲叹!这两句诗是古代诗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格言,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全诗看起来平淡,都是些当时年间的口头用语,但仔细体味,就会觉得意味深长,乃是在平浅的语句中寄寓着不平凡的内容,词浅意深,淡而多味。读过之后,很受启发。

野望 王绩

译文

傍晚来到了东皋向远处望,徘徊而心里无所依托。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萧瑟。 放牧的人在驱赶牛群回圈,牧人骑着裂马带着猎物归来。

彼此看着却不相识,只好和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赏析

诗的第一句交代野望的时间和地点,点出一个?望?字。中间四句写景。是一幅美好宁静的秋日晚归图。?树树?、?山山?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写景明句。可是,看了第七句忽然一转:?相故无相识?,原来那随愿而归的牧人和猎人并没有他认识的人,他的?欲何依的心情并没有解决;于是他就只好长声歌唱,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人,想和类似那样的贤人交朋友。

不过,现实中还没有相识的。这两句照应第二句,进一步写他彷徨无依、孤独忧郁的心情。

诗的语言朴素,写景自然,真实的写出了着上秋色、夕阳的田园风光。在景物描写上,采用了远近结合与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树树?两句是远景,?牧人?两句是近景;?树树?两句是静景,?牧人?两句是动景。远景、近景、动静、静景,在诗人笔下十分和谐。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译文

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 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问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海水漫漫。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近?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满,包容天空于水浑然一体。 水面的雾气笼罩了云梦泽,波涛汹涌,震撼了岳阳城。 想要渡湖水而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的天子。

坐在那看人家垂钓,只有徒然的羡慕之情。

赏析

这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诗的本意是求宰相张九龄引荐做官,其景阔大雄壮,其情也积极向上,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诗的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八月秋水涨潮后洞庭湖碧波连天,天空仿佛装在湖中一般。远望天水一色,湖中水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沼泽,湖边的草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湖水汹涌澎湃,使得天摇地动,好象临湖的岳阳城也被摇撼的动了起来。这几句写得形象鲜明突出,笔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洞庭湖,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历来为后人所欣赏。后四句借景抒情,第五、六句由湖水的浩阔引出?欲济无舟楫?的感叹,委婉含蓄的表达诗人求荐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闷心情。最后两句诗人巧妙地引用《淮南子》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典故,进一步的表现自己的心迹,希望能为国为民一展抱负。

这首诗前四句起兴自然,写景豪壮;后四句抒情真切,入情入理。诗人运用高明的技巧,既表达了自己希望引荐入仕的愿望,又不见丝毫寒乞相,态度不卑不亢,十分得体。

黄鹤楼 崔颢

译文

从前的仙人已经架着黄鹤飞去,如今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黄鹤这一去将不再回来,人们只能看见那白云飘飘荡荡。

晴空下,汉阳城历历在目,那将心中芳草茂盛的地方便是有名的鹦鹉洲。

暮色苍茫,我的心在哪里?江面上烟雾迷茫,真使人不胜忧愁。

赏析

本诗的头两句写黄鹤楼命名的由来。前一句写仙人子安或费文韦乘鹤登仙的故事,后一句写仙人已去,楼阁还在,并因此得名。这两句有虚有实,前句是虚,后句是实,且以虚写实。第三句肯定黄鹤不会再来,楼阁虽有其名,而无其实。第四句表面黄鹤仙人去后,岁月漫长,天上只有白云独自悠悠飘荡,想找黄鹤为

伴,自不可得。这两句似有世事茫然,惆怅失意之叹,情绪比较低沉。 第五、六两句写汉阳那边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青草十分茂盛。?晴川?使眼前的境地更加明朗秀美,高楼、大江、茂树、芳草、白云,全都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壮阔优美,给人以深邃的感觉。最后两句抒发离乡去国之感,因此太阳已快落山,江上烟雾笼罩。于是诗人便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慨叹。请调虽由明朗转入了低沉,但却描绘了另一种背景:楼阁、树丛、青草,全在夕阳晚照之

中;山脚、楼下,一江烟波。这些景象虽引起游子的淡淡哀愁,但对于一般人来讲,却可以欣赏黄鹤楼的另一种风貌。

总起看来,诗人从黄鹤楼写起,八句诗几乎句句不离黄鹤楼。或写楼的命名由来,或写楼的背景,先后给黄鹤楼描绘了两种风姿又于登临览胜之时,抒发吊古怀乡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即景生情?之作。

送友人 李白

译文

青山横卧在外城的北面,清澈的水围绕着东城。 在此地你我一旦分手,就像孤蓬一样随风飘荡。

游子的心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手告别,从此离开,友人骑的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赏析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横?、?绕?两字,写出了青山白水与城为伴的情状。景色是美好的,两人就在这有山有水的城外话别。颔联是诗人对友人远行的看法。颔联从友人和作者两方面来写离别之情。此时友人即将告别远游他方,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打算,行踪会如浮云飘荡一般;看到浮云就能体会游子的心绪。前句蓬草是从友人的整个形象来说,此句浮云则是从友人的心境来说的。?落日故人情?写送者的心情。诗人看到那逐渐下落的夕阳,就想到同友人的分别,落日对人或人对落日,似乎都有一种不舍之情。但这里主要是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留恋之情:他就像落日徐下一样,对友人十分留恋。但既称?落日?,终究要落,朋友最终也要分别,诗人此刻的心情也是十分难受的。

末一联写友人别去。?自兹去?照应开头的?青山白水?句。?挥手?本来是作别时互相挥手致意,但这里主要写诗人站在那里,对骑马远去的朋友,长时间的挥手,以示难舍之情。?萧萧班马鸣?一句,诗人是借离群之马的鸣声来寄托他和友人的离情。表面上是写马,实际上是写离情。

此外,语言流畅,情意婉转含蓄,也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秋词 刘禹锡

译文

自古以来每到秋天人们就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说秋天胜过欣欣向荣的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白鹤直冲云霄,便将我的诗情引到万里长空。

赏析

自古以来,文人每逢写到秋天、秋景,面对秋风落叶一片萧条,大多抒发痛苦悲伤的情感。刘禹锡却反对这种消极悲观的传统,唱出了昂扬向上的秋的赞歌。 第一句从古人写起,指出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往往面对秋景而伤感。但诗人却对此持不同看法,所以第二句就明确表示,自己觉得秋天完全可以胜过春天的美好,勇敢的同历来的文人大唱反调。紧接着第三句诗人便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秋

景图:一只美丽的白鹤振翅高飞,冲向蓝天,穿过白云。第四句?便引诗情到碧霄?不仅借助白鹤把诗人的激情也引到碧空蓝天之上,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虽因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但他毫不气妥,仍然决心冲破重重阻力,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努力奋斗。

这首诗虽说只有短短四句,但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意蕴,将诗意和哲理融为一体,既以哲理取胜,又以艺术魅力感人,发人深省,耐人吟诵

鲁山山行 梅尧臣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以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只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浣溪沙 苏轼

译文

游览蕲水清泉寺,清泉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下面短短的兰芽浸在小溪里,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在傍晚的细雨中子规鸟欢快啼叫。

谁说人生在世不能回到少年?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以为年老时光流逝而叹息。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三月被贬黄州期间写的。

词的上阕从寺前的兰溪着笔,描绘了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上下的兰溪边长出了许多兰草,虽然他们才刚长出嫩芽,但却生机勃勃,长势十分喜人;在溪边漫步,小路洁净得一尘不染;萧萧而下的暮雨滋润着万物;一声声子规的啼鸣烘

托了词人凄冷悲凉的心境。词人此时被贬黄州,虽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这种处境实在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词的下阕表现词人身处逆境仍保持豁达乐观,积极想上的态度。他从清泉寺门前的溪水西流得到启示,悟出认识也可以在年轻,主要看自己如何正确对待世事,表现了词人力求振作精神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译文

我僵硬地躺在孤寂的乡村里,并不为自己悲哀,还想为国家去戍守塞。 深夜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梦里我跨上战马跃过冰封的河流。 赏析

南送光宗绍熙三年,陆游已六十七岁。鉴于被金人占领的地区不能收复,重建国

家的宏愿不能实现,他十分焦急,于是因所梦之事,写下了这首诗。 ?僵卧孤村?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自己年龄大了,不爱活动,常常直挺挺地躺卧在孤村;一是指自己两年前被废退,不能从事政治活动,只能躺在孤村里虚度岁月。但是诗人并不悲哀,报过的火热之情丝毫不减,第而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表示自己虽已年近古稀,但还想去为国戍守边地。这一句突出地描写了他的爱国思想、报国热忱,表达了他的志向。

第三句以?风吹雨?照应题目的?风雨大作?。这里既指自然界的风和雨,也暗喻南送朝廷的政治气候。第四句写梦境。在梦中,这风雨吹的?大作?之声变成了骑兵的马蹄在冰河上疾如骤雨的得得之声,我们的诗人正率领着精悍的骑兵,在北方中国的土地上为国收复失地哩!诗人日间想到的无法实现的志向,在梦中实现了。梦的基础是志向,志向的幻现是梦。风雨大作的自然境界,由于志向的延伸,就化为铁马冰河,揭示了诗人壮心不已的精神境界。

赠从弟(其二)

刘桢

译文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有是多么劲挺!

冰与霜正下得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赏析

开头第一句描写出全诗的主体——松数的形象:亭亭立与山上。第二句采取对立的方式写亭亭之松所处的环境(背景):瑟瑟谷中风。在瑟瑟的山谷风声中,松树高耸的立在山上,这一形象,可以称得上?雄伟?。三、四两句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它们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

以上写的是?亭亭山上松?在风中的形象,以下四句写松树在冰霜严寒中的形象。?冰霜正惨凄?,先 渲染环境的严酷,再写松树的表现:?终岁常端正?。为什么松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能够?终岁常端正??诗人先以反诘句写出疑问:?岂不罹凝寒?,然后从容回答:?松柏有本性?。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上形象的话,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质。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劲挺的风格写出了松树的鲜明形象,其实是以比兴手法象征

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诗中因此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译文

前面看不到古代知人善任的君王,后面又看不到举贤授能的贤君。

想到天地是那样永久长远,独个儿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赏析

这首诗,是古今一致公认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但却包括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无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

?后不见来者?,后代的贤君也将会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自己又怎么能见得着呢!

前代的贤王见不着,后代的贤君等不到,空有治国安民的理想,终一生不得实现,这该是多么令人忧郁的事情啊!

这首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的心理活动,最后一句才写外部表情。内心是表情的依赖,表情是内心的反映,两者恰当结合,勾画出一个胸怀大志而又不逢其时、独立悲叹的动人形象。

全诗的语句长短不齐,音调富于变化,更有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叹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译文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

鲜。

我真诚地请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赏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首句点明地点——渭城。第二句写客舍。这两句诗,虽说无一句送别,但几乎都暗藏着一个?别?字。诗人将送别安排在一个清爽适人的环境中,使被送者产生留恋之情,使送者能达到挽留之意,更能体现两者的友情。三、四两句,明言送别。最后一句承前句而来,说明在渭城这样好的环境里,有朋友

和你交流感情;要是出了阳关,满目荒凉,没有那一个是你旧日的朋友,还能有谁同你饮酒谈心?同时也向朋友暗示:阳关之外,没有朋友了,你可要多多保重

啊!殷勤的叮嘱,深切的关怀,在这两句里显得十分深沉真挚。

这首诗由写景和抒情两部分组成,但两者又不可分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前两句写景,但写景之中又寓有留恋难舍之意。后两句主要是抒情,但抒情之中,却可以使人窥见未写之景。读了?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人们无论如何也会想到阳关之外广漠荒凉的景色,即使在唐代,人们读到最后一句,也颇有凄凉之感。诗中表现的感情很集中,很强烈,诗句也显得平易精练,易于表达送者

朴素真挚的情感。

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译文

丢弃我离开的,昨天的日子不能够挽留; 搅乱我的心绪的,今天的日子又有许多烦恼忧愁。

秋风万里送来南飞的大雁,面对这种景象应该在高楼上 酣畅地饮酒。 你的文章如建安风骨那样刚健,我的诗向南齐小谢的诗那样清新秀发。 全都满怀超逸的兴致,豪壮的情思飞扬横溢,想要登上青天把明月揽取。 抽刀斩断流水但水更加不停的流,举杯饮酒想消除忧愁但却更加忧愁。

人活在世上不符合心愿,明天就打散头发去摆弄扁舟。

赏析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两个长句激荡排比,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第三、四俩感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

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中间六句痛苦淋漓的抒发豪情意逸兴,前面的烦忧苦闷一扫而光。诗句自然照应了题中的谢楼和校书叔云,一则是恭维李云的诗文刚健遒劲,颇句建安风骨;二则是说自己的诗歌像小谢那样清新秀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极其浪漫的手法,

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四句诗人再一次回到痛苦的现实中来,更加强烈地感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无法调和,使他潇洒旷达外表下深藏着的悲哀更加深重。诗人时而把自己抛向欢乐的绝顶,时而使自己陷于痛苦的深渊。思想感情的急骤变化和艺术结构的起伏跌宕,在全诗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语言的健举豪爽和比喻的自然天成也为以后诗歌

的发展做出了表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译文

长安大街上,下着小雨像酥油那样软润,野草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只是萌芽。 这是最值得称道的一年中春季最美好的时节,它远胜过皇城绿柳如云的时候。

赏析

这首诗又名《初春小雨》。诗中所写当是早春景物,主要写小雨后的京都景色。起始一句点明地点并描写了小雨所形成的情状——长安街上下着纷纷洒洒的细雨;这细雨看上去十分可爱,它落在地面上就像酥油一样软润,野草开始萌发;这种萌发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隐隐约约。这一句,真实的写出了在小雨中所看到的野草萌生状态。三、四两句是诗人对前两句所写景物的评价。他认为,这是一年中春天最好最美的时节,要远远胜过含烟柳树绿遍整个皇都的时候。这种评价,实际上包含了比较,将?烟柳满皇都?的景象与?小雨润如酥?所形成的景色相比较,目的在于显示早春季节的可爱,并以?绝胜?表明了他喜爱的程度。 景物典型鲜明、比喻贴切生动而构思精巧是这首诗的特点。早春的景物很多,诗人只写最具典型的小雨与野草,将他们安排于同一幅画中,鲜明的表现了早春的独特景色。比喻只有一个就是?小雨润如酥?,十分贴切的写出了小雨的软润状态,生动形象。将春雨、小草这些早春景物与尚未出现而又将要出现的?烟柳满皇都?景象安排在比较情景中,并以?绝胜?突出早春景物之美,构思十分精巧。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译文

有一间低矮的茅屋,坐落在长着清草的溪边。有人好像带着醉意在交谈,多么好听啊,那音韵柔美的吴地方方言啊!原来是一对白发老人,却不知是谁家的公公

婆婆在此聊天?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喜爱的小儿子调皮

淘气,躺在溪头剥吃莲蓬。

赏析

这首诗的词牌之下,有《村居》标题。可见是通过一家人的活动来写宁静美好的

乡村生活。

上阕写背景。茅屋虽很矮小,却很突出,尤其是它坐落在长着青青草儿的溪边,显得很美。在如此美好的环境中,听到有两个人带着醉意讲话,他们都操吴地口音,声音温和而柔美。乍一听,还以为是年轻夫妇在说话呢。仔细一看,原来是

一对白发夫妻!

下阕写一家三个儿子的活动。大儿子正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屋前编织鸡笼。他们都是劳动者。作者以主要笔墨写农村的宁静美好时,也写了农业生产活动。这样写,是符号农村生活的真实情形的。最后两句写小儿子。全词五个人,写白发夫妇用了两句,写大儿子、二儿子各用了一句,写小儿子也用了两句。写老夫妇可爱之处,主要写他们的声音;写小儿子,主要写他躺在溪头大吃莲蓬的神态。?最喜?一词,既可理解为老翁老妇对小儿子的偏爱,也可理解为作者对小儿子的喜爱。事实上两者都有。?亡赖?本是贬义词,这里作者先说?最喜亡赖?,再勾勒出小儿子吃莲蓬的神态,于是?亡赖?就成了表达作者喜

爱情感的词儿,说的是小孩活泼淘气了。

全词语言自然、朴素、清新,同作者所描绘的农村风物一样,情调健康明朗。而在描写农村风景时,专笔写景极少,溪边豆地、屋前鸡群、莲荷水域,全随人物

写出。对于人物,作者往往轻带一笔,则声音、动作如在眼前,种种情状,栩栩

如生。这些高明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观刈麦 白居易 译文

农家很少有闲时,五月到来人更忙。昨夜南风阵阵起,小麦盖垄翻金浪。女人挑篮送饭菜,孩子提罐送浆汤。相互跟随到麦田,男人割麦在南冈。泥土滚烫烘双脚,似火烈日晒脊梁。拼力枪收哪管热,只为珍惜夏日长。又见一位穷村妇,孩子抱到田垄旁。右手不停拾麦穗,左臂挎着破竹筐。村妇诉说一番话,众人听了都悲伤:?为交租税地卖光,拾点麦穗充饥肠?。而今我有何功德,竟不种田与植桑,每年俸禄三百石,年底家里有于粮。想到这些心暗愧,自责自律永不忘。

赏析

这首讽喻诗的开头四句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下的四句,写妇女领着小孩到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的情景和他们的复杂的心里活动。最后六句,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的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

切同情。

这首诗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诗人在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写出劳动人民之心,通过刻画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观刈麦》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一种矛盾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

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

月夜 刘方平 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偏偏就在今晚,使人分明的觉出春天正在回暖,因为你听——

绿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屋子里来了。

赏析

刘方平,河南洛阳人,一生隐居不仕,以诗文见称于时,有?山东茂异?的美誉。存诗有26首。此诗第一句写出四邻的宁静,第二句写出夜空的宁静,第三句写出人心的宁静,直到第四句才出现声响,而由于有了前三句的极静,所以第四句的虫鸣倒显得格外悦耳撩人。反而言之,由于有了这唧唧的虫鸣,又更加深了春天月夜的宁静之感。作者正是通过这种互相映衬,把一幅清新别致的《听春图》

成功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商山早行 温庭筠 译文

清早起来,牛车的铃铛就催人上路。作为漂泊在外的旅客,我满怀着思乡的愁绪。一钩残月映照着茅草盖顶的客店,传来了喔喔的鸡地啼。夜来的寒霜结满了木板桥,早行人的足迹清晰可辩。荒凉寂静的山路上,槲树的叶子正片片飘落,忽然冒出来一丛枳花,它靠着驿站的墙壁,那样洁白、明亮。哦,记得昨天夜里,睡梦中我仿佛又回到了杜陵,只见曲折的池塘里碧波荡漾,大雁和野鸭在自由自在

地徜徉。。。。。。。。。

赏析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工具落后的古代,出外游行,实在是一件艰苦的事。所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作为那个时代的一种特定的风味,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拨动着人们的心弦。事实上,这两句诗,只用几个名词,就把?早行?的事情历历如绘地勾勒出来,那样富于气氛和情调,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

也仍然有其历史的审美价值。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译文

它就在那驿站外面的断桥边上,悄悄地开了满树繁花。没人照看,也没人在意。当黄昏来临,它孤零零地,显出无精打采的样子。这还不算,老天又降下了一场

狂风骤雨!

它本来就没有想在春天开始的时候出风头,可别的花儿却无端来嫉妒,它又有什么办法?终于,它凋谢了,化作泥土,又被碾成尘埃。只是,它的清香一点没有

变,仍旧像它开着的时候一样。

赏析

对咏物之作,古人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意思是说,既要能写出事物的真实形体,又不要以此为满足,还要能写出作者的寄意来。这首词,可说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作者写一株生长于偏僻角落、自生自灭的梅树,确能把它的特定环境和必然遭遇写出。但很明显,在这一选择和描写中,作者又寄愚了很深的用意,就是慨叹世间不慕荣利、不求闻达的才智之士,其所遭遇的冷落孤零甚而横遭迫害摧残的共同命运。梅树的形象与贫土的命运在作者笔下融合无间,我们可以把每一句看作写梅,又可以把每一句看作写贫土。因而在惋惜叹伤梅的同时,也就是惋惜叹伤贫土。形象与寓意高度水乳交融,助成了作品深厚的感染力。这样的咏

物佳作,确乎不可多得。

破阵子 晏殊 译文

燕子回来的时候,正赶上热闹的春社,梨花落后却迎来了风和日丽的清明。池面上生长的青苔——三点、四点、点点泛绿。林叶下的黄莺鸣叫——一声、两声,

声声动听。春日白天渐长,飞絮分外轻盈。

想要去找东边邻居家的女孩一道去玩,那满面笑容的美丽女伴,恰巧在采花草的小路上,我俩欣喜相迎。?怪不得在昨天晚上,做了那样一个好梦,原来是今天

和你玩‘斗百草’取胜!?只见她脸上生出灿烂的笑容。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古代闺阁少女春日生活的一个片段。诗人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春日游

玩的仕女图。词中的景色鲜明,人物生动,充满着青春的欢乐气息。 上片写景,开篇用两个对称的句子点明季节的特征。?燕子来时?、?梨花落后?:一紫一白,一上一下,一动一静。这两个美好事物、美好形象,对?新社?、?清明?两个抽象的节候名称也赋予了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象。三、四句承上两句作形象的补充和发挥,把清明时节的风光描绘得有色有声。色:?池上碧苔三四点?,声:?叶底黄鹂一两声?。歇拍(上片结句)?日长飞絮轻?是词中的传神之笔,着一个?飞?字,以动衬静。在这寂寥的长日里,似乎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只有一些柳絮在空中轻盈地飘荡。这就将上面几句所写的情景一起烘托

出来。

下片写人,写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头两句的意思是从上片贯穿而来。在这样美好的春天,且逢?新社?、?清明?佳节,年轻人在这样寂寥的环境里怎么能耐得住呢?于是,就想要到东邻找女伴来游戏。恰巧走在采摘花草的小路上正逢女伴,当然是欣喜欲狂地游玩起来。在?斗草?中两人必然是相互戏耍。赢了的会得意的挑逗说:?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两位少女边游戏边说笑,

当然是?笑从双脸生?。

全词纯用白描,展示了古代少女的纯洁心灵。笔调生动活泼,风格朴实自然。

浣溪沙 苏轼 译文

簌簌飘落的枣花粘满衣巾,缫丝车的响声缭绕在村子上空,古柳树下穿着牛衣的人在那里卖黄瓜。喝了几杯酒,又走累了,人以昏昏欲睡,日上三竿口干舌燥,

很想喝碗清茶。敲门探问路边人家可否供碗茶喝。

赏析

这是苏轼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组词的第四首,记叙他在村野的见闻和感受。首句写景也写人,并且兼写季节。?簌簌?,象声词,摹写枣花飘落时的细微声音。枣树是北方常见果树,因经济价值高和不大影响庄稼的生长,深得农民的喜爱。作者走在树下,清香四溢的枣花飘满衣巾。作者从枣花着笔,渲染出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第二句写听闻。蚕事已毕茧子丰收,村妇们可真忙起来了。怪不得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此起彼伏的缫车声呢!最后句写所见,作者徜徉在枣

树下,一位穿着粗麻衣服的农人正在叫卖刚刚上市的黄瓜呢!

如果说词的上片是通过作者伫立村头,谛听静观,拍取下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那么下片则是记述村外旅行中的一件生活小事,从中看出作者平易近人的作风。他大概走得有点累了,又喝了几杯酒,在初夏暖烘烘的阳光里,觉得意倦口渴,很想喝碗清茶。于是只好?敲门试问野人家?了。作者以一个普通过路人的身份

出现在老百姓面前,不愿惊扰百姓,没有摆官架子,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在构思和用语上也颇见匠心。词中?枣花?、?缲车?、?牛衣?、?古柳?都是农村习见的典型事件,?卖瓜人?、?野人家?也很有乡土风味。而向农户敲门问茶,更见出农村淳厚的风俗。清新朴实,明白如话,是这首词显著的

艺术风格。

醉花阴 李清照 译文

薄薄的雾啊浓浓的云,我的愁苦永不尽!眼看那兽形铜香炉中的香料渐渐燃尽。

又到了九月初九佳节重阳,而那磁枕纱帐夜半透骨凉。

黄昏后,在种菊花的地方举起酒,借酒浇愁,菊花的幽香阵阵,充盈衣袖。别说

不悲愁,秋风阵阵,吹卷帘子,人儿啊,比黄花还细瘦!

赏析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薄雾浓云愁永昼?至?半夜凉初透?):写重阳节这一天,词人愁坐家中。先写天气,以?薄雾浓云?衬?愁?;转写室内情景,?瑞脑消金兽?;再写半夜凉气入帐浸枕,?半夜凉初透?,把一个闺中少妇心

事重重的愁态,描绘得活灵活现。

下阕(?东篱把酒黄昏后?至?人比黄花瘦?):写词人借酒浇愁,而着重表现的,则是词人对亲人思念的心理感受。重阳之际,词人把酒东篱,幽香阵阵,虽有美酒、花香,却难消词人思念亲人的愁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

花瘦?,正是词人借酒浇愁愁更愁的真实写照和深切感受。

全词通过景物和节令的描写,烘托了词人的愁苦之情。写?薄雾浓云?,衬出了?永昼?的?愁?;?瑞脑消金兽?,亦然;写秋风、黄花等深秋之景,加之玉枕纱厨,均给人以悲凉之感。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词写的是重阳这一天,这就更突出了词人愁坐空闺的思夫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中的景物和节令描写

正是如此。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译文

何处能望到神州(中原沦陷地区)?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自古以来有多少国家兴亡的事?真是绵绵不断;如奔腾直下的长江水,永不停息的滚滚

东流。

孙权年仅十九就做了万兵统帅,守住东南半壁江山不断战斗,主动出击与敌手争雄不休。当时天下的无数英雄崛起——究竟谁人能成为他的敌手?只有曹操与刘

备;生子应当像有雄才大略的孙仲谋!

赏析

此词是作者于嘉泰四年和开禧元年(1204——1205)知镇江府时所作。自南宋与金国划淮水为界之后,京口便成了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作者在这里的山巅登楼远望,他所日夜思念要恢复中原之地——神州,却全然望不见。南北交争,列朝

兴亡,这种永无休止的变化,正如奔腾滚滚东下的长江之水,悠悠漫长。这是作

者从宏观上襄括了时间和空间全局而发出的一重感慨。

作者在下片把笔锋集中在三国这一特定时期和那时的几个特定人物身上。吴主孙权年仅十九岁即继承父兄事业做了上万官兵的统帅。但他并不满足占有东南半壁江山,还在不停的出战争雄。和他对阵的尽管是曹操、刘备那样的?当世枭雄?,他也满不在乎。终于令曹操也不能不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孙权传》引《吴历》曹操语)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而今南宋也有占有东南半壁,而在朝中掌握军政大权的人物中,可曾有一个能与孙权相比的吗?词的主意在于讽刺当时南宋朝廷的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而且连东南半壁江山也快要保不

住了。

词在艺术技巧上值得称道的主要特色是:写景与抒情、议论密切结合;整篇三问

三答,自相呼应;融化古语、活用典故,天衣无缝。

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译文

登上骊山,四处观望,想当年规模宏大、华丽无比的阿房宫被攻入咸阳的项羽军队一下子烧光,那时秦朝宫殿的豪华景象早已消失殆尽。如今只留下萧素的荒草和一湾曲折的水流。一朝朝更迭的痛苦教训,在历史上反复出现,从周代到春秋战国,又到秦朝、汉朝(包括隋、唐),无论赢的一方或输的一方,到如今到变

成了一片黄土。

赏析

这首小令虽以?骊山怀古?为题,但作者感怀、议论的范围却不仅限于曲中提到的?周齐秦汉楚?,而至少应理解为涉及了定都关中的隋、唐两朝。?骊山四顾?和?只见。。。。。。?等句,既表明本曲确是作者亲临秦中有感而作,有显示出他的视野从骊山一直扩展到远在咸阳的阿房宫,实际上襄括了整个关中八百里秦川。曲中仅举出作者亲历的骊山和早已化为焦土的阿房宫,一方面是限于小令

的篇幅,更重要的是以典型来概括一般,文字简洁而容量宏大。

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译文 喇叭, 唢呐

(吹的)曲子很短,可是声音却很大。 那大小官船横七竖八的开到这开到那, 全靠你这个小喇叭和唢呐大壮声威,抬高身价。

(这声音)士兵们听了士兵们发愁,老百姓听了老百姓害怕。哪敢去问这船上的官儿是谁,是真还是假?眼看(你这个小喇叭和唢呐)吹垮了这家,吹坏了那家,

只吹得老百姓山穷水尽,倾家荡产!

赏析

《朝天子》通过对喇叭、唢呐的特征和?功用?,军民对它的反应以及它所产生的效果的描写,指桑骂槐地控诉了以明朝太监刘谨为首的宦官集团专营吹拍,倚

权仗势,到处扰民、害民的暴行,作者的强烈的正义感,为人民表达了对横行霸道的宦官集团的痛恨。这首散曲短小活泼,采用了比拟手法,语言通俗风琴,充

满讽刺性。 从军行 杨炯 译文

边疆燃起的战火已经照到了京城,我的心中波澜起伏,难以平静。

出兵的调令从皇宫出发,威武的将士紧紧的包围着敌军。

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号鼓交织在一起。

宁愿驰骋沙场,也不愿作臵身书斋的书生。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读书人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既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一个?自?字表现了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第三句写 军队辞京出师的情境,隆重而庄严。第四句渲染了龙争虎斗的战斗气氛。五、六句开始写战斗,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前句从视觉,后句从听觉,两句诗有声有色,表现了将士冒雪同敌搏斗的坚强无畏和战斗的激烈场面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家为国的壮志豪情。

月下独酌 李白 译文

在鲜花丛中臵一壶酒,自斟独饮,没有亲朋好友相陪。

我只有举起杯来邀请天上的明月,结果,明月、我和月下的身影看起来好像成了

三个人。

然而月亮并不懂得饮酒的情趣,影子也只能是白白地跟随在我的身旁。 尽管如此,我暂且还是把月亮和身影当作伴侣吧,因为人生行乐,怎能错过这纯

宵良辰?

我放声高歌,月亮好像流年难舍;我尽情起舞,影子便破碎零乱。

清醒时,我和它们共同欢乐,沉睡后,便又各自离散。

从此我愿和明月结成忘情的交游伴侣,并相约在那高远的云汉仙境去遨游。

赏析

《月下独酌》工四首,此为第一首,诗中表达了知音难遇的苦闷。诗一开头就描写了寂寞的情调。独酌是写静,更是以静衬凄,在色调的反差中,表达出美景虽在,知音难求的深沉悲叹。?举杯?两句构思十分巧妙,在无人可语的情况下,把明月和身影作为朋友,然而明月却不懂饮酒,影子也徒然相伴,其孤独之状就更深了一层。为及时行乐,诗人胸襟大开、轻歌曼舞。月儿因聆听而留连,影儿因随舞而零乱,似乎落寞悄然而逝。然而,细加品味,诗人却凄苦到了极点。月不会人意,?影零乱?是内心零乱的极妙写照。更为难堪的是,清醒时有明月交欢,醉入梦乡则各自分散,所以?暂伴?一词正是作者的感情的虚幻寄托。最后两句集中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诗风,在彻底否定黑暗现实之中,寻得一点精神

上的慰籍。

羌村三首(之三)

杜甫

译文

满地的鸡儿正在此起彼伏地乱叫,客人来到门前鸡儿仍在争斗。

主人驱赶鸡儿上树,这才听到客人敲叩院门的声音。 四、五位父老乡亲闻讯赶来了,慰问我这长久在外远行的人。

他们手中各自拿有家珍,从磕里到出的酒有浊有清。

?不要嫌弃酒味寡淡?,田地早以无人耕作。战乱还未能停止,年轻人都被征上

战场。

请让我为父老乡亲高声呐喊吧,在这艰难是日子里,感谢你们携酒慰问的深情。

唱罢歌谣仰天长叹,满座的人儿以是涕泪四横。

赏析

公元756年夏,按史叛军迫近长安,杜甫将妻儿安顿在羌村后,只身去投奔迁出长安的朝廷,直到757年闰八月才得以回家探问。诗中描写了诗人回到羌村,父老乡亲们携酒慰问的情景。诗人前四句写诗人到家时的时间及情景。?群鸡乱叫?暗喻了战乱纷争的政治局势。此为第一层。五至八句是诗的第二层,平实的言语中写出了父老乡亲们的热情。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乡亲们倾其所以,慰问我这?久远行?的人,反映了民风的淳朴厚道。九至十二句为第三层。简短朴实的言辞,真实的描述出了安史之乱时社会动荡,百姓困苦不堪的艰难生活。最后四句是作者情动于衷的抒怀,表达了作者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和深挚的谢意,对

动荡时局的悲叹,语气沉痛含蓄深沉。此为第四层。 全诗风格朴实自然,反映了杜甫现实主义的伟大诗风。

登楼 杜甫 译文

高楼的近处鲜花开放,反而使我这位客居的游子更加伤感。

在这万方多难的时候,我独自登上这座高楼。

骋目远眺,锦江带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

灭,如同古今世事一个变化不定,另人难以猜测。 大唐帝国的运数久远,像北极星那样不可改变。

来自西面的盗寇不要侵土犯疆,想要推翻朝廷那是痴心妄想。

令人叹息的是那位昏庸忘国的后主刘禅,如今依然有他自己的祀堂,承受着后人

的祭祀,这真是天大的荒唐。

我还在默默的思想,不知不觉中已经暮色苍茫。

姑且橡当年的诸葛亮爱好吟诵《梁甫吟》那样,我也写下了这篇诗章。

赏析

本诗起笔突兀,因果倒装,先说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伤心是因为?万移难?的缘由。此为全诗抒情的出发点。?登临?则是观望景象的前提。首联具有提纲挈领、统摄全篇的作用。颔联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向空间开阔视野,下句就时时驰骋遐想,形成一个阔大悠远的境界,饱含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颈联议论天下大势,上句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对吐蕃发出严词警告。尾联借古讽今,用曲笔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无限

关注之事。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的社会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

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译文

你没有看到吗?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就日夜怒吼不已,其大如牛的碎石,被暴风吹得满地乱滚。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朝廷大将军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想碰,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宛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发,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结。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出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战,料想他们一定会望风而逃,不敢短兵相接,我一定在车师城西门等候报捷的

消息。 赏析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这首诗不仅奇而且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的壮美之感。诗句起首就以飞来之笔精彩描绘了令人触目惊心而又神奇壮阔的绝域风光,暗示出征路途的艰险。接下来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进攻,?烟尘飞?三字,既表达了匈奴军旅的气氛,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中主人翁——唐军将士出现了。这里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写出了将军身担重任,以身作则。由?戈相拔?可以想见夜晚的一片漆黑,军队疾行中军容整肃严明。?马毛带汗?两句抓住了马身上汗水变化

极力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全篇句奇气豪,风发泉涌,写得真实动人,行文中节奏急促有力,声调激越豪壮,

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译文

早上一张谏书送到皇帝面前,傍晚就降职远调到潮州路途遥远有八千里。 一心想为朝廷去除弊端,又怎么会因年老体衰而顾及年老的生命? 乌云遮住秦领家乡远眺看不见,大雪堵住蓝关坐骑徘徊着不向前走。

得知侄孙有意前来看望,正好为我收拾尸骨在瘴江边。

赏析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春天,唐宪宗为了表示信佛的虔诚,将法门寺的一节据说是佛骨的指骨迎入宫内供奉三日。当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上表力谏,即《谏迎佛骨表》,反对宪宗迎奉佛骨。表文触怒了皇帝,几乎被定为死罪,后经人说

情,才免去死罪,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就是赴潮州途中写下的。

诗的前两句交代诗人被贬的原因:朝奉夕贬,而且被贬往八千里外的蛮荒之地。但此时诗人却态度坦然,无怨无悔。第三、四两句写诗人是忠而获罪,虽晚年衰弱多病,仍对朝廷忠心耿耿。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无辜遭祸的愤慨。第五、六句

即景抒情,通过对眼前荒凉景象的描写,进一步烘托诗人被贬途中苦闷愁楚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和国家前途的重重忧虑。?云横秦领家何在?,是说回望长安既念家人更伤国事;?雪拥蓝关马不前?,是写前方路途艰难困苦,雪中途经蓝关,?马?且?不前?,人更困难。最后两句字字沉痛,从容交代后事,

既悲且壮。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诗情浓郁,诗意盎然。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译文

时世艰难,岁逢灾荒,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弟兄们为生活所迫而流离失所,各

奔东西。

战乱后田园荒芜满目生悲,兄弟姐妹们辗转四处正在离别之中。

形影相吊孤零零如同千里单飞的鸣雁,离开故土而没了根基,仿佛漫天飘飞的秋

莲。

共望一轮圆圆的明月,我们都会流下伤心的眼泪,此夜之中,分处五地的我们思

念家乡亲人的心情完全相同。

赏析

此诗大作于贞元十六年秋天,此时正值动乱年代,加上旱灾严重,关内发生饥荒,诗人骨肉弟姐分散五处。在此情况下,白居易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抒情诗。 诗的前两联从时代的灾难写起,以亲自经历概括出战乱的现实生活;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形象贴切。?吊影?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他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最后以己及人,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想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行人到哪里去?到那山水交汇

的地方去。

刚刚才送走美好的春天,而今又要送你归去。到江南如果赶上春光,请务必和春

光长相驻守。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送友人鲍浩然去浙江东南,浙江东南素以山清水秀闻名,所以词从山水写起。作者把美丽的山水比嘴少女迷人的眉眼,新而不俗,雅而不谑。少女秋波流动、顾盼生姿的情态是最富魅力的,以次形容山水,那么?眉眼盈盈处?正是山清水秀的绝佳处,也正是友人要去的地方,因此是令人羡慕的。作者又将送顺和送别联系在一起,叮嘱友人要留住春天。联系奇特,蕴含了作者想挽留友人又不忍挽留的深厚情谊。全词将送别和惜春、山水和人情交织在一起

表现,语带双关,比喻新颖巧妙,语言清晰自然,含蓄而耐人寻味。

别人间 夏完淳 译文

离家在外抗清已有三年光景,如今身陷囹圄之间成为囚徒。 大好山河破碎人民泪无限,国土沦丧怎能说天地宽广! 自己知道慷慨赴死日期将近,没有办法告别故乡情太不容易。

等到英魂回来的时候,远看征旗布满天空。

赏析

这首诗是公元1647年夏完淳在家乡松江被清兵逮捕,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故乡时所作。诗中抒发了对国破人亡的悲痛和毅然抗清的坚定意志,表现了一位十六

岁青年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烈的爱国热忱。

诗的前两句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表达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的心情。第三、四两句既悲壮又激愤:大好河山沦陷敌手,人民群众惨遭涂炭,山河为之落泪,天地宽广也无力挽狂澜,自己也兵败被囚。诗人心中忧时伤世的激愤,如巨浪般涌出。第五、六两句表明诗人对死的态度与心境。?已知?说明诗人对死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心情十分平静;一个?难?字又把诗人与故乡父老乡亲难舍难分的悲痛心情表达出来。最后两句昂扬激越,表明自己死后成了鬼魂,也要归来从空中看着后继者举旗抗清。使整首诗在悲愤不已的情感和?出师未捷身

先死?的遗憾中透出坚毅不屈的本色。

全诗叙事抒情,语言简洁明快,叙事由远至近,渐次推进,感情由悲而烈,逐层

加深。令人深受感染,热血沸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wh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