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2016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教案 人民版

更新时间:2023-08-26 19: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步步高】(江苏专用)2016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第3

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教案 人民版

专题概览

第3讲 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考纲要求] 1.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2.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考点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一、国门洞开

(1)国际: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 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1.背景 (2)国内: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清王 朝腐朽落后,内部危机严重。

2.主要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方面的主权完整。 (2)经济上: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的经4.影响 济因依赖列强而丧失了独立地位。 (3)国门洞开:一个原本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 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政治上:列强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

1.原因: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1)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2.过程 (2)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

力范围”。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于美西战争,无睱顾及中国;战后,为了满足美 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向列强 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2)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

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

也能从中“利益均沾”。 (3)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 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4)影响: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 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归纳提升] 列强侵华“五大趋向”

(1)背景: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

思维发散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必修1)

(2)经济上: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必修2)

(3)学习西方内容上:器物层面——政治制度。(必修

3)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江苏省的南京签订。鸦片战争中中国守军在江苏的镇江英勇抗英。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主题一 近代列强对华的不平等条约

史料一

史料二 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①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②西方近代化事物。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导读 ①反映出通商口岸是列强侵华的基地,损害了中国主权。②表明通商口岸是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 练史料

史料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屈勒味林《英国史》

探究:指出史料中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并运用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

答案 革命史观。全球史观: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文明史观:通商口岸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主题二 通史视角审视列强侵华的三大阶段

1.19世纪40~60年代

①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 (1)特征 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

②国家:英法为首,俄美随后。

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

(2)影响 进程。

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国门大开,清王朝被迫开放。

2.19世纪末20世纪初

行“以华治华”;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

(1)特征 资本输出为主。

②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 是日本曾独霸中国。

高涨。 ②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 进一步瓦解。

(2)影响 ③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

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 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④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成为列强 侵华工具。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

①侵略方式:主要从“以华治华”到独霸中国, 主要国家是美日。(1)特征 ②国家:侵华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 由日本独霸中国。

①政治: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成国共合 (2)影响 作抗日。

②经济: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讲史料 ①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①侵略方式: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

史料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由诸国分应主办 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 ①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②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导读 ①体现了列强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达到侵华的目的,②说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练史料

史料 (2013·重庆高考,节选)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

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

探究:根据史料,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国的战略价值,以及俄国对新疆侵略计划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

答案 在亚洲心脏地区的销售市场;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从南疆喀什噶尔扩大到伊犁和乌鲁木齐。农奴制度被废除,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拓展市场、领土扩张的愿望更加迫切。

1.(2014·上海高考)以下图表反映了五口通商各口岸的关税收入变化,其中口岸甲是(

)

A.宁波

C.上海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可以看出口岸甲关税收入持续攀升并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口岸,通过常识可知近代上海是中国乃至东亚最大的经济中心,故排除A、B、D三项,答案选C项。

2.(2014·重庆高考)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三点:一是时间“1876年”;二是李鸿章的身份(“中方谈判首脑”)和所属阶级、派别;三是材料的内容。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反对外国的侵略,因此A、B两项错误;从材料中李鸿章的回应可知C项错误,D项正确。

3.(2014·海南高考)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 B.广州 D.福州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体现,该政策主要是扩大美国在华的特权,故C项正确;此时列强已经开始瓜分中国,故A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义和团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D项错在“推进”,与题干意思相反。

4.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早规定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通航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使中国的独立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近代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

答案 B

解析 “去岁仓促开衅”,说明该条约签订于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说明了战场和战局,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符合上述两信息,B正确。

5.“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 ”这样的认识( ) ①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 ②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 ③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②③

C.①③

答案 D

解析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西方列强侵华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力,故①中的“夸大”说法错误,由此也可排除A、B、C三项,故D项正确。

考点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B.①③④ D.②④

岛给日本。 (2)经过: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

1.反割台斗争 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

(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 (4)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 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军去朝鲜,返航途中遭日舰偷袭。

2.黄海海战 (2)经过: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率官兵英

勇作战。 (3)结果:双方互有损失,北洋舰队主力尚存。

主题 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活动的意义及特点

1.活动意义

(1)爆发: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1)原因: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及澎湖列

2.特点

(1)由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逐步向有组织、有准备的自觉斗争转变。

(2)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由附属于政府逐步走向独立。 讲史料

史料 中国所制子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 ——《甲午战争》 李鸿章认为,北洋舰队“只八船可用,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无论如何,北洋舰队勿得再行出行于山东高角(成山角)与鸭绿江口划线以外。”

导读 史料反映出弹药质量不合格、领导决策人惧战妥协、军队丧失灵活机动作战能力是中国在海战中失利的原因,究其根源,腐朽的封建政治仍是关键。 练史料

史料 下图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

探究: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答案 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侵略到政治军事控制。

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清政府从1877年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日本等多地设立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

2.(2010·全国课标卷)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 A

解析 中方强调日军首先轰击我军,日方则强调中国首先进攻,可见C、D两项都不对。题干中中日双方的相关记述都很清晰,与B项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相矛盾。

3.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

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

A.三元里抗英斗争

C.反割台斗争

答案 C

解析 “倭”是对日本的称呼,再由“近代前期”,可知题中的国土指的是台湾,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此后台湾人民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割台斗争,因此C项正确。

4.中央电视台在插播山东各城市旅游广告时提到威海的刘公岛,说“刘公岛不仅仅是一个岛”,其实刘公岛还承载着一段历史。它承载的历史是( )

A.1894年,日军在此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B.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就是在此打响的

C.刘公岛见证了北洋海军由成立到全军覆没的一段惨痛历史

D.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曾在此取得对日作战的胜利

答案 C

解析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失败。

5.“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棹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马尾海战

C.黄海海战

答案 C

解析 由“大东沟”地名和“致远”舰名可知。

B.丰岛海战 D.威海卫战役 B.黄海海战 D.南京保卫战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由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的禁烟运动仅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必然会寻找其他借口挑起战争。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入到内地,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5.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商品输出到资本

输出),列强掀起

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6.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直接原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7.《马关条约》签订前,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8.“门户开放”是指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的同时,要求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相互开放。美国通过这一政策,逐步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反映了美国形成了其独立的对华政策,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热考视角

视角一 历史与现实——甲午战争120周年

[押题1] 2014年4月17日在某一重大历史事件120周年之际,中国南海舰队巡航钓鱼岛海域,40架战机飞赴钓鱼岛空域宣示主权。和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此次中国战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B.签订了体现帝国主义对华商品输出要求的条约

C.中国此后一度丧失台湾、钓鱼岛领土主权

D.事件发生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答案 B

解析 2014-120=1894,由此可知该历史事件当为中日甲午战争,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体现了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故B项说法有误。

[押题2] 2014年东亚地区最吸引世人关注的热点是因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引发的局部紧张,中俄、日美军演不断。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的历史渊源当始于(

)

A.《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答案 B

解析 A项是中英双方签订的,与日本无关,排除。《辛丑条约》未涉及沿海岛屿问题,不选。《二十一条》虽与日本有关,但亦未涉及钓鱼岛问题,排除D项。故只有B项《马关条约》符合题意。

视角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

[押题3] 假如左宗棠、邓世昌、丘逢甲、张自忠等名人共坐一起回顾谈论各自人生,他们共B.《马关条约》 D.《二十一条》

同关注的话题最有可能是( )

A.推翻清政府

B.建立民主政体

C.反对外来侵略,维护主权完整

D.驱逐日本侵略者

答案 C

解析 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政体,左宗棠不会认可,驱逐日本侵略者左宗棠也未经历,唯有C项是几个人的共同经历。

视角三 文明史观看历史——近代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押题4] 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即一种先进文明战胜落后文明;解放之战即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即黄种人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

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可以看出,该观点没有看到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的侵略本质,从而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

[押题5] 2013年8月,欧盟决定启动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1300亿人民币,这场中国遭遇的“史上最大”贸易争端可能影响中国40多万人的就业。许多网友发出了以下愤怒的呐喊:

请回答:

结合所学,分别指明以上“呐喊”材料所提到的相应历史事件。

答案 事件:在19世纪上半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的局面,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共十四大之后,中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练出高分

基础训练

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A.英国的船坚炮利

C.中国的闭关锁国

答案 B

解析 鸦片战争爆发时期,正处于西方经过工业革命,实力增强的时期,战争体现了工业文明对外扩张的本质。

2.(2014·江苏高考)下面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答案 B

解析 依据“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可知,该条约还未签订,因此C项错误。由谕旨中道光帝准许厦门、宁波、上海等地贸易,说明颁发于鸦片战争期间,故A项错误。依据“香港仍坚持‘赏借’”,可知道光帝的天朝上国思想浓重,但并非坚持捍卫国家主权,故B项正确,D项错误。

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费正清认为,从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角度看,鸦片战争确实给中

国带来了灾难,但这并不是全部,还应该将其放在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的角度进行思考,而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工业文明会战胜农业文明。故选D项。

4.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 )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为资本输出,选择C项。

5.下图是清末上海《神州画报》上的漫画《此之谓中国独立》,其中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南京条约》之后

C.《马关条约》之后

答案 C

解析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图片的寓意吻合,故选C项。

6.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

A.B.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

D.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B.《北京条约》之后 D.《辛丑条约》之后

答案 B

解析 观察表格,据所学知识可知,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中日甲午战争前后,清政府曾鼓励实业,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故B项正确。

7.“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

A.“灭洋”与“扶清”

C.爱国与保守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精神;题干材料中的“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保守的阶级局限性。故正确答案是C。

8.“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消磨中国人以及清政府的抵抗意识。

深化训练

9.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近代上海外滩:“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 )

A.《南京条约》附件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

B.《天津条约》使列强获得外国人可以在内地游历、通商、传教的特权

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

D.《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使馆界驻军的特权

答案 A

10.“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 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该条文实质上( )

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

B.反帝与反封建 D.正义与非正义 B.《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

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这说明中国官员无权管外国人,也就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11.日俄战争后,日本商人占据我东沙岛开发矿产,我地方发现报告中央政府,后经交涉力争,1909年11月,根据中日双方签订《东沙问题条约》,日本将东沙岛归还中国,将岛上日本人撤出,在交接仪式上降下日本旗,升起黄龙旗。这一事件( )

A.是中国岛礁斗争史上第一次胜利

B.表明晚清对外交往日趋强硬

C.捍卫了领土领海主权,并威慑他国对南海诸岛的企图

D.为解决钓鱼岛问题打下基础

答案 C

解析 中国岛礁斗争史上第一次胜利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晚清对外交往并未强硬;东沙岛事件与钓鱼岛无关,选择C项。

12.“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海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 )

A.辽东战役

C.黄海战役

答案 C

解析 邓世昌抗击日本侵略者直至以身殉国是在黄海海战中。

13.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 英国 明清时期的中国 禁烟运动

材料二 商务与碰撞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今天有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

材料三 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请回答:

B.平壤战役 D.威海卫战役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料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50字左右。

(2)材料二中“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鸦片战争的?其本质意图是什么?材料二中“两种文明碰撞”的新认识的立场又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写作思路示例: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使英国迫切需要尽可能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因此英国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必然会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输出鸦片,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2)“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的。其观点是否认鸦片战争的非正义性和掠夺性的本质。

“两种文明碰撞”的观点是站在文明史观的角度。

(3)观点一:破坏性。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也可)

观点二:建设性。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促使新思潮的萌发,从而使中国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也可)

观点三:二者兼而有之。破坏性:理由参考观点一;建设性:理由参考观点二。

(可任选一种观点,但必须有理有据)

14.2014年8月19日人民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选择》一文提出:面对西方坚船利炮工业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局,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开始了寻求独立、民主、富强的“追梦”过程,中共成立之日起就自觉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依靠人民实现了“圆梦”之旅。阅读材料: 材料一 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 ”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2)试分别概述文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

(3)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答案 (1)本质差异:西方已经迈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中国还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或封建社会)。

主要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2)沉沦:西方列强侵略,清王朝腐败;中国社会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出其中1个要点即可)

上升:中国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和斗争,最终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答出其中1个要点即可)

(3)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或答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w1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