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大学心理学课后答案集合

更新时间:2024-01-18 05: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一、判断正误 ( )“一个成熟的体操运动员,按照训练要求热身运动,做了一系列前空翻动作。”该项活动中表现了运动员的意志过程。

( )个性心理是指人们心理活动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 )个性心理不受心理过程的制约和影响。 二、单项选择

1.按照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心理活动的规律,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不任意歪曲和杜撰结果。这是坚持心理学研究的(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某咨询师在分析一个极具叛逆倾向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既考虑到父母的性格、出生环境、生活环境、家教方式,又考虑到该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这是坚持心理学研究的(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3.当年华生为了研究儿童的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小白兔时,大声敲锣,结果使这个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东西都产生了畏惧心理。该实验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4.“这个世上没有永远的好人,也没有永远的坏人。”该说法体现了心理学研究的(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5.以提问的方式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这种研究方法叫(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个案法 D调查法

6.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了解人们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活动的研究方法是(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个案法 D调查法 7.被誉为心理学之父的是( )

A弗洛伊德 B冯特 C杜威 D皮亚杰 8.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

A1832年 B1920年 C1897年 D1879年 9.关于心理学的学科属性,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D无法界定 三、问答题

1.简述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

2.简述观察法的优缺点。

4.简述实施心理测验应注意哪些问题。

1

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

一、判断题

( )1.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

( )2.把感觉器官得到的信息,向中枢神经部位传递的神经叫做运动神经。 ( )3.反射就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反应。 ( )4.只要有脑,就可以产生心理活动。 二、选择题

1.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主要包括( )三部分。 A细胞体、树突、轴突 B细胞体、树突、髓鞘 C突触、树突、轴突 D细胞体、终纽、轴突 2.主管身体平衡和协调动作的器官是( )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脊髓 3.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位是( )

A大脑皮层 B小脑 C脑干 D胼胝体 5.新生儿生下来就会吸吮,这是( )

A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以上都不是 6.遇到危险,个体会下意识地做出躲避动作,这属于( )

A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以上都不是 7.杂技团的小狗听到主人指令,就做各种表演,这是( )

A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以上都不是 8.“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是( )现象。

A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以上都不是 9.冷的时候就会起鸡皮疙瘩,说的是( )

A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以上都不是

10.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某学生总是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这是( ) A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以上都不是

11.在教师讲解了例题之后,学生能够顺利解决相似的其他练习,这是( ) A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以上都不是

12.跳水运动员通过反复训练,能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空翻转体动作,这是( A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以上都不是 13.常言说的“画饼充饥、惊弓之鸟、望梅止渴”,是( )反射。 A第一信号系统 B第二信号系统 C两者协同发生 D以上都不是 14.“谈梅生津”属于( )反射。

A第一信号系统 B第二信号系统 C两者协同发生 D以上都不是 15.聋哑人看到新闻导播的手势语,就明白新闻的内容。这是( )反射 A第一信号系统 B第二信号系统 C两者协同发生 D以上都不是 16.盲人通过触摸盲文,能读懂文章和故事。这是( )反射

A第一信号系统 B第二信号系统 C两者协同发生 D以上都不是 17.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是( ) A脊髓 B大脑皮层 C脑 D神经元 三、名词解释 1.无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

3.操作性条件反射:

2

四、问答题

1.简述大脑皮层活动的基本规律。

2.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4.简述两种信号系统的关系。

3

第三章 感觉、知觉与教学

一、选择题

1.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到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2.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 )。

A.适应 B.感觉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3.绝对感受性是( )。

A.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B.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C.能够觉察出刺激最小差别的能力 D.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别量 4.对物体( )所产生的知觉叫运动知觉。

A.在空间中的位移 B.距离和方位特性 C.空间特性 D.延续性和顺序性 5.能够把外界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即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适宜刺激能量转换为生物电能的器官是( )。

A.感觉 B.感觉器官 C.感受器 D.感受性

6.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程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 )。 A.感觉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心理量 7.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觉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绝对感觉阈限 8.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能力 9.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以上都不是 10.吃了糖以后接着吃桔子会觉得桔子酸,这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以上都不是 1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指(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以上都不是 12.“月明星稀”反映的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以上都不是 13.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A.色觉 B.知觉 C.感觉 D.统觉 14.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的知觉是( )。

A.空间知觉 B.时间知觉 C.距离知觉 D.社会知觉

15.人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对自己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是( )。 A.空间知觉 B.时间知觉 C.距离知觉 D.社会知觉 16.下列哪个选项符合人对时间估计的规律?

A.活动内容贫乏枯燥,时间短估 B.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时间短估

C.活动内容贫乏枯燥,回忆时时间长估 D.活动内容丰富有趣,回忆时时间短估 17.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8.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9.在一定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象不变,这是(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4

20.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关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21.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 )特性。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2.一位教师绘制了一张教学图表,并在图表的四边绘制了色彩绚丽的精美图案。但在课堂上,他发现学生观察的效果不理想。这位教师违背了知觉规律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二、名词解释

1.感觉: 2.知觉:

3.感受性: 4.感觉阈限: 5.感觉适应: 三、判断

( )1.错觉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无益的。

(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 )3.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叫空间知觉。 ( )4.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 )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正比关系。

( )6.人从亮处进入暗处是暗适应,意味着视觉感受性的降低。

( )7.一般说来,评酒师、评茶师在味觉和嗅觉上的差别阈限小于常人,而差别感受性则大于常人。

( )8.个体对客观对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是空间知觉。 四、问答题

1.简述常见的社会知觉误区,并举例

2.简述知觉的特征并举例

3.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4.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5

5. 简述知觉的种类并举例说明。

6.简述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并举例。

7. 要使直观教具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在使用教具时,教师必须注意什么?

6

第四章 记忆与教学

一、名词解释 1.记忆: 2.表象: 3.遗忘: 二、填空题

1.按照记忆的内容可以分为: 、 、 、 。 2.按照记忆保持的时间可分为: 、 、 。 3.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 、 。 三、判断

( )1.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表现。 ( )2.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是前摄抑制。 ( )3.人类遗忘的规律是“先慢后快”。 四、选择题

1.提起某个同学,脑海中浮现出她的音容笑貌。这是( ) A形象记忆 B语词-逻辑记忆 C情感记忆 D运动记忆 2.我们对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激动的心情的记忆,属于( ) A形象记忆 B词语-逻辑记忆 C情感记忆 D运动记忆 3.体操运动员对体操动作的记忆属于( )

A形象记忆 B语词-逻辑记忆 C情感记忆 D运动记忆

4.我们对小学时代的九九乘法口诀表依然能熟练背诵,这是( ) A形象记忆 B语词-逻辑记忆 C情感记忆 D运动记忆 5.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 )个组块。 A7±2 B3±5 C5 D9

6.学生在做闭卷问答题时,回忆学过的内容属于( ) A.再认 B. 保持 C.再现 D.识记

7.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左右,最长也不超过A.1分钟 B.30秒 C. 两分钟 D. 15秒

8.研究表明,过度学习要达到效果最佳,效率最高,过度量应该在( )左右 A50% B30% C100% D80%

9.常言所说的“过目不忘”和“久难成诵”描述的是记忆的( ) A持久性 B敏捷性 C正确性 D准备性 10.常言所说的“出口成章”“下笔成言”“书到用时方恨少” 描述的是记忆的( ) A持久性 B敏捷性 C正确性 D准备性

11.教师课堂提问背诵时,有的学生能一字不差背出来,有的学生时断时续,会遗漏一些字词,这种现象反映了记忆的( )

A持久性 B敏捷性 C正确性 D准备性

12.对于某些经历或者事件可以终生不忘,这反映了记忆的( ) A持久性 B敏捷性 C正确性 D准备性 五、问答题

1.简述记忆的品质

7

2.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3.简述遗忘产生的原因。

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5.如何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组织复习?

6.如何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7. 简述记忆的种类。

8

第五章 思维、想象与教学

一、名词解释

1.思维: 2.想象:

3.创造性思维:

二、选择题

1.早晨起来,推开窗户,看见屋顶是湿的,地面也是湿的,于是便推想到“昨夜下雨了”。这个过程属于( )

A记忆 B思维 C感知 D想象

2.地质工作者在珠穆朗玛峰地区40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许多海洋生物化石,以此推断“世界屋脊”在远古时代是一片汪洋大海。这体现的是思维的( )

A批判性 B敏捷性 C间接性 D概括性 3.常言所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指思维具有( )

A批判性 B敏捷性 C间接性 D概括性

4.两三岁的幼儿总喜欢用手触摸、摆弄事物来探究一切,这主要是( )

A形象思维 B动作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以上都不是

5.小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各种教具和学具,说明小学生主要以( )为主。

A形象思维 B动作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以上都不是 6.聋哑人依靠手势进行交流,这是( )

A形象思维 B动作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以上都不是

7.画家画画以前,首先在脑海中浮现很多风景或者图片,然后开始构思创作,这属于( )

A形象思维 B动作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以上都不是

8.警察根据犯罪现场留下的蛛丝马迹,梳理案件发生的脉络,这主要是( )

A形象思维 B动作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以上都不是

9.学生根据四则混合运算规则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题,这主要是( )

A形象思维 B动作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以上都不是

10.某工程师在头脑中反复构思楼房的各种设计方案的过程,主要是( )

A形象思维 B动作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以上都不是 11.老师上课提出一个问题“学而后知不足”,让同学们思考其中的道理,这主要是( )

A形象思维 B动作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以上都不是 12.修摩托车的师傅一边拆卸,一边思考哪里出了问题,这是( )

A形象思维 B动作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以上都不是 13.在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中不包括

A.功能固定性 B. 动机强度 C. 知觉情境 D. 运气成分

14.耶克斯-多德森研究发现,最佳动机水平与课题难度之间呈(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没有必然联系 D以上都不是 15.我们平时说的“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等说的是思维品质的( )

A深刻性和广泛性 B独立性和批判性 C敏捷性和灵活性 D逻辑性 16.我们平时说的“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等说的是思维品质的( )

A深刻性和广泛性 B独立性和批判性 C敏捷性和灵活性 D逻辑性 17.我们平时说的“循规蹈矩、人云亦云” 等说的是思维品质的( )

A深刻性和广泛性 B独立性和批判性 C敏捷性和灵活性 D逻辑性

18.我们平时说的“思路鲜明、条理清晰、推理严密” 等说的是思维品质的( )

9

A深刻性和广泛性 B独立性和批判性 C敏捷性和灵活性 D逻辑性 19.老师上课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立即给与正确回答,说的是思维品质的( )

A深刻性和广泛性 B独立性和批判性 C敏捷性和灵活性 D逻辑性 20.“知其表而不知其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说的是思维品质的( )

A深刻性和广泛性 B独立性和批判性 C敏捷性和灵活性 D逻辑性 三、填空题

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或思维的凭借物不同,可将思维分为: 、 、 2.根据思维探索的方向不同,可将思维分为: 和 3.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将思维分为: 和 4.思维的形式有: 、 和 四、判断

( )1.聚合思维所解决的问题往往有多种不同的答案。

( )2.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心理成分,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缜密性特征。

()3.某商场发生了火灾,警察亲临现场勘查后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做出各种假设,这一

过程主要是聚合式思维。

( )4.常规性思维没有新的思维成果产生,而创造性思维经常有新思维成果产生。 ( )5.“一题多解”和“殊途同归”都体现的是发散式思维。 ( )6.思维只有凭借语言才能进行。

( )7.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 8.判断下列内容分别属于那种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水遇冷会结冰橘子( )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 五岁的女童( )

绝大多数人智力属于中等程度( )

优秀教师都具有高的的责任和爱,小李是优秀教师,所以小李一定有高度的责任和爱 他们俩长得很像,也许他们是亲兄弟( ) 鸟是会飞的动物。( ) 五、问答题

1.简述思维的主要过程并举例说明。

2.简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简述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0

14.能够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并进行取舍,吸收有益的成分,独立自主地确立合乎实际的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执行决定,对行动过程及结果进行自觉反思和评价。这属于意志品质的(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15.当需要立即行动时,能迅速地作出决策,使意志行动顺利进行;而当情况发生新的变化,需要改变行动时,能够随机应变,毫不犹豫地做出新的决定,以便更加有效地执行决定,完成意志行动。这属于意志品质的(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16.在意志行动中,不受无关诱因的干扰,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完成意志行动。同时能制止自身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这属于意志品质的(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17.根据目的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不变,直至达到目的。在遇到困难时,它能激励自己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始终如一地完成意志行动。这属于意志品质的(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18.成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描述的是意志品质的(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19. “一意孤行,固执己见”的做法违背了意志品质的(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20.“犹豫不决,患得患失” 的做法违背了意志品质的(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21.“惊慌失措”的做法违背了意志品质的(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22.“得陇望蜀,见异思迁”的做法违背了意志品质的(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四、问答题

1.意志行动中的冲突的类型有哪些?其解决策略分别是什么?

2.简述学生意志的培养策略。

3. 简述意志的特征。

4.简述意志过程的基本阶段。

16

第九章 个性心理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1.个性: 2.学习动机: 3.兴趣: 4.能力: 5.气质:

6.性格: 二、填空题

1.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它直接决定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内容; 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成分,较多地影响着心理活动的形式。

2.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指 、 和 。其中 性格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3.个性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 、 和 等。

4.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 、 、 、 和 。

5.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具有 、 和 持的功能。 6.按照能力的倾向性,可分为 和 ;按能力的功能,可分为 、 和 。

7.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1905年的 。

8.智商、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的英文简写分别是 、 和 。 9.最先提出离差智商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

10.智力分级中,表示智力超常为 分,智力中上为 分,智力低常为 分以下。

11.气质的体液说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 、 、 和 。 三、判断

( )1.个性一旦形成,变固定不变。

( )2.个性的形成主要受先天遗传因素制约。

( )3.社会生活环境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 )4.教育在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5.在遗传、环境、教育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决定

作用。

( )6.能力是保证个体活动取得成功的唯一条件。

( )7.天才是天生的,后天环境和教育对其发展没有任何影响。 ( )8.气质不具备后天可塑性。

( )9.气质有好坏之分,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 )10.气质决定着一个人品德的优劣。

( )11.个性包括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及情绪三个方面。

( )12.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在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的动力特征。

( )13.华生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 )14.特殊能力是指为完成一般活动所必需的一切能力。 ( )15.一个人个性完全是由其遗传生物因素所决定的。

( )16.一般而言,气质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17.性格的意志特征是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特征。

17

( )18.林黛玉属于典型的多血质气质类型。 四、选择题

1.把个性看作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整体,并认为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说明个性具有( ) A整体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社会性

2.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爱体育,有人喜欢美术。说明个性具有( ) A整体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社会性

3.古人说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个性具有( ) A整体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社会性

4.俗话所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的是个性具有( ) A整体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社会性

5.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意思是说个性具有( ) A整体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社会性 6.有的人对文学感兴趣,有的人对数学感兴趣,有的人对音乐感兴趣等。这指的是兴趣的( ) A倾向性 B广泛性 C稳定性 D效能性

7.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但又非常喜欢音乐,小提琴拉得好,钢琴弹得也很出色,甚至能撰写文学评论。说明兴趣具有( )的品质。 A倾向性 B广泛性 C稳定性 D效能性

8.有的人经常会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但又不能持久,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说明这类人缺乏兴趣的( )品质。

A倾向性 B广泛性 C稳定性 D效能性

9.学生小张对上网很有兴趣,但主要用于玩游戏或聊天,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说明小张同学的兴趣缺乏积极的( )

A倾向性 B广泛性 C稳定性 D效能性

10.智力的“二因素结构”理论是由( )提出的。 A吉尔福特 B瑟斯顿 C斯皮尔曼 D卡特尔 11.智力的“群因素结构”理论是由( )提出的。 A吉尔福特 B瑟斯顿 C斯皮尔曼 D卡特尔 12.智力的“智慧结构”理论是由( )提出的。 A吉尔福特 B瑟斯顿 C斯皮尔曼 D卡特尔

13.把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这一理论是由( )提出的。 A吉尔福特 B瑟斯顿 C斯皮尔曼 D卡特尔 14.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提出的气质学说是( )

A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B体液说 C激素说 D体型说

15.认为气质是由某些内分泌腺的活动决定,这一气质学说是( ) A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B体液说 C激素说 D体型说 16.提出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的心理学家是( ) A希波克拉特 B巴普洛夫 C伯尔曼 D克瑞其米尔 17.“公而忘私、马马虎虎、严于律己”指的是性格的( ) A态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情绪特征 D理智特征 18.“见异思迁、虎头蛇尾” 指的是性格的( )

A态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情绪特征 D理智特征 19.“急躁易怒、心平气和” 指的是性格的( )

18

A态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情绪特征 D理智特征 20.“过目不忘、思考缜密” 指的是性格的( )

A态度特征 B意志特征 C情绪特征 D理智特征 21.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个性倾向性 B、个性心理特征 C、自我意识 D、性格 22.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是( )

A、冯特 B、马斯洛 C、华生 D、卡特尔 23.关于动机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以需要为基础 B、是驱使人们活动的内部动力 C、是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D、能使活动朝向预定的目标 24.下列哪一项是特殊能力( )

A、观察力 B、思维力 C、想象力 D、色彩鉴别力 25.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中( )

A、最核心的 B、最稳定的 C、最重要的 D、最明显的 26.林黛玉多愁善感,性情孤僻,动作细小无力,她的气质属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7.粘液质的人适合做( )

A、运动员 B、公关人员 C、图书管理员 D、推销员 28.关于性格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 B、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C、一旦形成就不能改变 D、表现为一个对现实的态度 29.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调节属于性格的( )

A、态度特征 B、情绪特征 C、理智特征 D、意志特征 30.以下哪项不属于一般能力范畴( )

A.思考能力 B.色彩鉴别能力 C.观察能力 D.想象能力 31.不属于性格特征的是( )

A.意志特征 B.情绪特征 C.动力特征 D.态度特征 五、问答题

1.试述体液说的四种气质类型各自的基本特点。

2.试述气质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意义。

3.简述教育活动中塑造学生良好性格的策略。

4.试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9

5.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简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7.简要阐述能力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8.案例分析一

上海卢湾区教育提出“零拒绝”口号,即让智障的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卢湾区辅读学校招收智障程度不同的学生入学,按照智障类型分类编班,开展个性化教学,甚至对无法入学的学生提供送教上门的服务,以通过有计划、针对性强的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逐步适应社会的能力。 (1)“零拒绝”教育的提出承认了学生能力发展存在差异的事实,请简要说明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2)针对案例描述的事实,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智障儿童教育的具体策略或方法。

9.案例分析二

高XX,女,小学三年级,班级中等生,性格耿直,脾气倔强,有些以自我为中心。虽说是一个女孩子,可她的个性却一点不像女孩子,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而且总在当面或背地给同学或老师起绰号。她不像有些同学基础扎实,但也不像一些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她想学却不勤奋,有目标但缺乏毅力。。

(1)根据性格的向性,该同学属于外向型还是内向型性格?

(2)如何根据该生性格特征对其提出改进并提高学习成绩的策略?

20

( )1.平日里说的“人格有问题”是指品德败坏。 ( )2.态度是与生俱来的,与后天学习无关。 ( )3.一定的态度总是与一定的行为一一对应的。

( )4.品德是对整个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 )5.品德形成总是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的。 三、填空题

1.态度通常包括三种成分: 、 和 。其中 是态度的核心成分。品德包括 、 、 和 四种成分。

2.皮亚杰首创 _ 研究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科尔伯格采用的是 。 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的三种水平是 水平、 水平和 水平。 三、选择题

1.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事物好坏判断总是易受老师的影响。儿童行为的最适当解释是( )。 A这阶段儿童道德判断处于皮亚杰的“权威”阶段; B观察学习; C害怕老师的批评; D儿童有模仿的天性。 2.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3.幼儿园小朋友不爱吃肥肉,把偷偷吐在地上的肥肉踢到旁边小朋友桌下,以防老师发现。 根据态度和品德的定义这种行为反映的是儿童的( ) A品德; B不良品德; D不能确定; D嫁祸于人

4.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5.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 )提出的。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 C.班杜拉 D.皮亚杰

6.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

A.道德信念 B.道德动机 C.道德意志 D.道德知识

7.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A.比较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不稳定的 8.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9.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

A.权威阶段 B.可逆性阶段 C.公正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 10.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1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2.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 A.发展勤奋感 B.培养主动性 C.形成亲密感 D.建立自我同一性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6~12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什么?(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26

1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在0~1.5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基本信任和不信任 B自主与害羞和怀疑 C主动对内疚 D勤奋对自卑 1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在1.5~3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基本信任和不信任 B自主与害羞和怀疑 C主动对内疚 D勤奋对自卑 16.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在3~5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基本信任和不信任 B自主与害羞和怀疑 C主动对内疚 D勤奋对自卑

1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在成年早期即18~25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亲密对孤独 B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 C生育对自我专注 D勤奋对自卑 18.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在成年期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亲密对孤独 B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 C生育对自我专注 D四、问答题

1.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2.试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3.试述皮亚杰的品德发展理论。

4.试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5.案例分析一

27

自我调整与绝望

近来,网上曝出部分官员“微博约会门”、“裸聊门”、“开房门”等不检点行为,这些都折射出了一些官员的素质低下,少数官员“向钱看”,或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大搞不正之风。因此要加强对官员官德的教育,要让“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等入脑入心,成为官员的精神追求。加强对官员的刚性约束,同时也要强化对官员的道德品质教育,让他们真正恪守道德规范的信条。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运用品德心理结构的有关知识回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6.案例分析二

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下面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做完作业后,想到餐厅帮妈妈搞卫生。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针对上述案例提问了同一个问题:“约翰与亨利谁更坏?”。四个儿童问答情况如下:

第一个孩子:他们一样坏,因为我喜欢这些漂亮的杯子。

第二个孩子:约翰更坏,因为他打碎的杯子是15个,而亨利只打碎了1个杯子。

第三个孩子:亨利更坏,因为他是为了吃果酱打碎了杯子,但约翰是为了帮妈妈做事情而打碎杯子。

第四个孩子:说不上谁更坏。他们虽然都犯了错误,但我能够理解。我认为妈妈也有责任,

没有把易碎的玻璃杯放在比较安全的地方。 (1)四个孩子的道德判断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2)简述皮亚杰道德判断四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28

第十二章 教师心理

一、名词解释 教师角色:

教育机智:

二、选择题

1.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 )。

A.特级教师 B.教学熟手 C.优秀班主任 D.专家型教师

2.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独特的心理素质即( )。

A.教育手段 B.教育机智 C.教育反响 D.教育灵感

3.假如一个教师非常关心如“学生喜欢我吗?”这样的问题,并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那么他处于教师成长的( )。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生存阶段 D.关注发展阶段 4.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 )。

A.能否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B.能否充分考察教学情境

C.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 D.能否更多地考虑班集体的建设 5.韩愈曾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暗示教师充当的角色是( ) A.“家长代理人” B.“知识传授者” C.“学生的领导者” D.“心理调节者” 三、填空题

1.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_ _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_ 提高在职教师。

2.教师的成长分为: 、 、 三个阶段。 四、问答题

1.分析教师的成长阶段,说明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29

第十三章 学生群体心理

一、名词解释 1.群体:

2.从众: 3.服从: 4.去个性化: 5.社会助长:

6.群体惰化: 二、判断

( )1.从众和服从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三、选择题

1.“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和“人来疯”描述的群体心理现象是( ) A群体助长 B群体惰化 C服从 D从众

2.“一个和尚没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描述的群体心理现象是( ) A群体助长 B群体惰化 C服从 D从众

3.有过一则报道,说高楼顶上有个小伙子要跳楼自杀,救护车、消防车呼啸而至,警察为挽救生命苦苦努力。而高楼下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突然人群中有人大叫“快跳呀”,其他人也跟着附和起哄,最后在众人的“怂恿”和“鼓励”声中,年轻人对人间不再留恋,从楼顶飘然而下。该案例中描述的群体心理现象是( )

A群体助长 B群体惰化 C服从 D去个性化 4.下列哪项不属于群体的特征( )

A有共同目标 B有组织结构 C成员之间相互影响 D共同的规范 5.“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描述的现象是( ) A服从 B从众 C去个性化 D以上都不是 三、问答题

1.简述如何做好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2.简述群体的特征。

3. 常见的群体心理现象有哪些?

30

4.简述服从与从众的关系。

5.简述班集体的特征。

6.如何进行良好班集体心理的培养。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 2.心理咨询:

3.心理治疗: 二、填空题

1.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 心理状态。 2. 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三大原则是: 、 、 。 3. 根据人的心理异常的程度和种类的不同,一般分 和 两种。 4. 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目前开展心理辅导的实践来看,学生心理辅导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辅导与 辅导。

5. 心理咨询过程由 、 、 、 四个环节组成。 6.一般认为健康的内涵包括: 、 、 、 。 三、判断题

1. 没有病痛和不适就是健康。 ( ) 2. 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 ) 3. 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像生理健康的标准那样具体、精确和绝对。 ( ) 4. 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是固定不变的。 ( ) 5.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活动,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 ) 6. 矫治性辅导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团体辅导。 ( ) 7. 发展性辅导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的个别辅导。 ( )

8.心理治疗是指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治疗病人心理疾病的过程。 ( ) 9.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没有什么区别。 ( ) 四、简答题

31

1心理健康的八条标准时什么?

2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3.简述学生心理异常的成因有哪些。

4.在进行学校心理咨询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若为论述题,则需要适当展开)

4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怎样?

5.常用的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6.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32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一、判断正误 ×××

二、单项选择

1-5ABDCD 6-9ABDC 三、问答题

1.简述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说明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认识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二)有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有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学改革

(四)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 2.简述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保持了被观察对象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 不足:获取的资料可能存在主观性,另外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只能消极地等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表现,因此可能是一种较缓慢的进程。

3.简述人类心理现象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科学描述与解释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和指导实践应用。

4.简述实施心理测验应注意哪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挥心理测验的效能,我们在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下述几个方面。 (一)防止滥用心理测验 (二)严格按测验条件施测 1.正确使用指导语 2.控制测验环境 3.遵守测验规则 (三)正确解释测验结果

33

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

一、判断题 1-4√×√× 二、选择题

1A 2B 3A 5B 6-10 BCABC 11-15CCABB 16-17BC 三、名词解释

1.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些不学而能、生来就会的从遗传获得的反射活动。 2.条件反射: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3.操作性条件反射:动物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本身的操作行为逐渐强化的条件反射。 四、问答题

1.简述大脑皮层活动的基本规律。 根据巴甫洛夫学说,大脑皮层的活动遵循两个基本规律,即“神经过程的扩散和集中”以及“相互诱导”。

扩散和集中是最基本的运动规律之一。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表明: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都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上,而是沿着大脑皮层扩散开来,然后又向原发点集中。 相互诱导是神经过程的另一基本规律。所谓相互诱导,即指一种神经过程的发展,引起相反的神经过程。其中,由抑制过程导致兴奋过程的加强是正诱导,如人从睡眠状态到清醒状态;反之,由兴奋过程导致抑制发生是负诱导,超强刺激引起的超限抑制即属此类。 2.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脑的机能,这是以心理活动的产生方面来说的。从心理活动的内容方面来说,它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没有客观现实及其对人脑的作用,就不会产生人的心理。

(1)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

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2)人的心理反映具有主观性 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但人的反映并不是简单地、直接地决定于当前被反映的客观现实。

(3)人的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人的心理、意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在社会实践中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这就是意识的能动性。

3.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随着强化的次数增多而巩固,如果得不到强化就消退,也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与刺激物呈现的程序不同。经典反射,刺激在行为前,操作条件反射行为在刺激前。第二,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与所达到的程度也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在动物的先天反应(狗分泌唾液的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有机体的反应是不随意的。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则是在动物后天习惯的操作行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其机体的反应是能控制的、随意的行为。

4.简述两种信号系统的关系。

(1)第二信号系统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第一信号系统保证第二信号系统不脱离现实。

(2)第一信号系统又受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和支配,即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系统有指导作用。

34

(3)两者密不可分,共同协同作用。

第三章 感觉、知觉与教学

一、选择题

1-5ADAAC 6-10CDCAB 11-15ABBAA 16-22BACDDBA 二、名词解释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

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4.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5.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三、判断

1-5×××√× 6-8×√× 四、问答题

1.简述常见的社会知觉误区,并举例 首因效应(举例略) 近因效应(举例略) 光环效应(举例略) 期望效应(举例略) 社会刻板印象(举例略) 2.简述知觉的特征并举例

知觉的选择性(举例略) 知觉的整体性(举例略) 知觉的理解性(举例略) 知觉的恒常性(举例略)

3.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准备 教会学生进行观察的程序和方法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指导学生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

通过各种途径,采取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 联系1. 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 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是感觉和知觉的源泉。

35

联系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内在组成部 分,没有感觉就无所谓知觉。

区别: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还不能把握事物的全部;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

5. 简述知觉的种类并举例说明。

时间知觉,如课间休息一会,感觉快上课了自行进教室。 空间知觉,如听到某种声音来自身后。 运动知觉,如晚上看到流星划过天际。 社会知觉,如发现有人不善于交往。

物体错觉和社会知觉误区,如晚上把一棵树当成一个人。 6.简述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并举例。

(一)感觉适应,如刚进入暗室看不到东西,过会能够看清了。 (二)感觉对比;红花还得绿叶衬

(三)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看到颜色好看的事物吃起来似乎更香 (四)不同感觉之间的补偿作用,如盲人失去视力,但听觉更敏感 (五)实践活动的锻炼与感觉能力的发展,如画师经过锻炼能分辨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 7. 要使直观教具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在使用教具时,教师必须注意什么? 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使用教具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使用教具 调动多种分析器参加感知活动

使用直观教具时要有正确的言语配合

36

第四章 记忆与教学

一、名词解释

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表象:头脑里产生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做记忆表象,又称为表象。 3.遗忘:是指对曾经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重现,或者错误地再认或重现。 二、填空题

1. 形象记忆 、 语词-逻辑记忆 、 情感记忆 、 运动记忆 。 2. 瞬时记忆 、 短时记忆 、 长时记忆 。 3.记识记 、 保持 、 回忆和再认 。 三、判断 1-3√√× 四、选择题

1-5ACDBA 6-10CAABD 11-12CA 五、问答题

1.简述记忆的品质

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敏捷性是指记忆在速度方面的品质。 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记忆在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品质。 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正确性是指回忆原来识记的材料时正确与否方面

的品质。准确性是记忆的重要品质,如果离开了准确性,敏捷性、持久性就失去了意义。 记忆的准备性:指回忆储存在大脑中的所需要的知识时能否及时方面的品质。 2.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目的和任务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材料的性质、数量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识记方法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识记态度与情绪状态 3.简述遗忘产生的原因。

对遗忘产生的原因,人们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学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1)消退说 (2)干扰说。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3)压抑说

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遗忘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1)识忆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3)学习程度 (4)学习方法

(5)材料的序列位置

5.如何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组织复习?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复习方法多样化

37

6.如何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 7. 简述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感记忆、运动记忆 (2)根据记忆是否有预定目的,是否采用专门办法,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划分,可将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3)根据记忆是否与特殊时空有关,可将记忆分为:情节记忆和语词记忆 (4)根据记忆在大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 ●瞬时记忆(一般不超过1秒)

●短时记忆(0.5-18秒,不超过1分钟) ●长时记忆 (1分钟以上至永久)

38

第五章 思维、想象与教学

一、名词解释

1.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想象:指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3.创造性思维: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 二、选择题

1-5BCDBA 6-10BACCA 11-15CBDDC 16-20BBDCA 三、填空题

1. 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2. 聚合思维 和 发散思维 3. 常规思维 和 创造性思维 4. 概念 、 判断 和 推理 四、判断

1-7×√×√××√

8.判断下列内容分别属于那种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水遇冷会结冰(判断) 橘子(概念)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判断) 五岁的女童(概念)

绝大多数人智力属于中等程度(判断)

优秀教师都具有高的的责任和爱,小李是优秀教师,所以小李一定有高度的责任和爱 他们俩长得很像,也许他们是亲兄弟(推理) 鸟是会飞的动物。(判断) 五、问答题

1.简述思维的主要过程并举例说明。

? 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 比较:发现事物异同,是高级的分析与综合 ? 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 具体化和系统化

具体化是指在头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原理与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系统化是指在头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 2.简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发现问题 明确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3.简述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39

动机强度:适中

知觉情境:接近认知结构

定势影响:固定习惯方式思考问题 原型启发(或提示):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情绪状态:保持良好情绪状态利于问题解决。

个性特征:自信、进取、有毅力等个性特征利于问题解决。 4.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提倡发散思维与符合思维相结合。 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

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 5.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潜力。 加强学生的联想训练。

提高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力。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和艺术的兴趣。 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正确组织教学过程。

认识过程客观规律组织教学;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感

性到理性认识,人后运用于实际,使之具体化。 (2)采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

按照学生需要与兴趣,引发其自觉性、积极性;善于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给予引导。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4)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结合知识教学,教师讲解,不断应用,获得新知,熟悉新思维方法和规律。 (5)培养良好的个性。

敢创新,能进取,树自信。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vt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