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第9章

更新时间:2023-07-25 13:1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城市地理学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 第二节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第三节 城镇体系规划流程和工作方法

城市地理学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一、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1、城镇体系具有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 ①整体性:城镇体系是由城镇、联系通道和 联系流、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 而成的有机整体。 ②等级性或层次性:系统由逐级子系统组成。 ③动态性:城镇体系不仅作为状态而存在, 也随着时间而发生阶段性变动。 2、从城镇体系的个性特征来看 ①兼有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层面 的复杂社会系统; ②高度的不稳定性; ③属 于随机性系统;

城市地理学

二、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演变

本世纪80年代,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国 土规划在我国不约而同地受到重视,普遍开展,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也应运而生。 1983年以来,大面积推广了“市带县”和 “整县改市”的行政体制。 1984年第一次公布了我国城市规划条例: “直辖市和市的总体规划应当把行政区域作为 统一的整体,合理部署城镇体系。” 1989年底,全国人大常委通过施行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城市地理学

城市体系规划的性质是以城镇为重点的区域规划, 在空间规划中处在衔接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 要地位。 随着计划经济的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育,空间规 划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 2007年正式布置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根 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受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 展潜力,统筹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 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 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

城市地理学

第二节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一、早期的内容早期的城镇体系规划是紧紧围绕着城镇体系展开 的。 1.城镇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

基础条件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城市地理学

(1)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分析该区域历史时期城镇分布格局和演变规 律,揭示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导致每个阶段城 镇兴衰的主要因素。

(2)城市体系发展的区域基础;涉及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环境生态结构、劳动 力状况、经济技术基础,区域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 广泛的内容。

(3)城市体系发展的经济基础;要求深入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现状,找出现状特点 和存在的问题。

城市地理学

2.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分析

(1)城镇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2)人口和城镇水平预测; (3)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 (4)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 (5)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 (6)重点城镇或分区专论;

城市地理学

3.早期内容的

局限性

(1)建设部系统无法落实;(2)对区域环境的分析建议没有现在分量重; (3)缺乏对土地供需的分析和管理; (4)研究的色彩较重,可操作性不够; 总之,做得好的城镇体系规划对区域协调 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城市地理学

二、现在的内容1994年,住建部发布《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 法》,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分为全国、省域、市域、 县域四个基本层次,以及应当包括的10项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镇化目标;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 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城市地理学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 产的原则和措施; 9、明确城市发展用地数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城市地理学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简图:中心城市吸引范围分析城镇体系基础条件分析 历史基础 历史基础 历史基础

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分析 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城镇化水平 规模结构 职能结构 空间结构

重点城镇或分区专论 实施对策

城市地理学

第三节 城镇体系规划流程和工作方法一、工作流程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流程与城市规划、国 土规划、区域规划大同小异。总的过程可以分 为准备 调查、收集资料 分析、规划构思 与当地政府协调观点 编写文字报告和绘图 向领导汇报和组织评议等几个阶段。其一般流 程图如下:

城市地理学

明确区域范围收集基础资料 城镇发展的条件分析 分析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制订规划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选择合理的模型 否 模型是否合理 是 制定规划方案 否 方案是否合理 提出实际措施 编制报告、图件

城市地理学

二、工作方法1、注重调查研究,上下结合; 2、宏观、中观、微观分析相结合;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4、文字表达和地图表达相结合;

城市地理学

案例: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规划主要内容(一)规划期限与范围 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近期为2008-2010年。 规划范围为浙江省行政辖区,包括杭州市、宁波市、 温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 舟山市、台州市和丽水市。陆域土地总面积10.54万平 方公里(浙江省国土资源厅2007年土地变更调查统计 数据),海域面积4.24万平方公里(其中内海3.09万平 方公里,领海1.15万平方公里)。 (二)全省城市化方针与战略1、城市化方针 以提升城市化质量为重点,以网络型城镇群作为推 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实

施差异化发展政策,走适应 全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转型发展、一体化发展的 新型城市化道路。2、城镇发展战略 (1)战略一:以尊重多样性为基础的网络型城市化 战略 (2)战略二:以培育战略发展地区和城市新区为重 点的城市职能提升战略

城市地理学

(3)战略三:以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为前提的空间资 源管理战略 (4)战略四:以提供均等化服务为目标的城乡设施 配套战略 (5)战略五:以立足市场主导,争取国家战略支持 的体制创新战略3、城市化水平与城镇人口、用地规模 到2010年总人口为520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60%左 右,城镇人口为3200-3300万人;到2020年总人口为 5600—570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72%左右,城镇人口为 4100-4200万人。 到2020年浙江省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7500-7700平 方公里(不包括独立工矿用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7%左右。其中,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3300-3400 平方公里左右;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4200-4300 平方公里左右。

城市地理学

(三)省域城镇空间体系 1、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1)识别差异、分类指导 以不同地区的资源与生态环境条件和发展路径的差 异性为基础,识别城镇密集地区和城镇点状发展地区 两种不同的空间形态和发展模式。制定差异化的人口 和产业发展、设施建设和资源利用等策略,分类指导 城镇发展。 城镇密集地区应从粗放拓展向优化与提升方向转型, 城镇点状发展地区应从分散低效向集聚与集约转型。 (2)提升核心、优化职能 分别提升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都市区在 三大都市经济圈和浙中城镇群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以嘉兴、湖州、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等 7座省域中心城市为主体,辐射带动县(市)域单元, 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和产业集聚度,促进省域城 镇空间多极化和多样化发展。

城市地理学

(3)构筑网络、辐射带动 以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和县(市) 域中心城市为主体,依托交通、信息、能源通道形成 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中心城市网络结构。 以重点镇、一般镇、中心村为主体,依托中心城市 网络体系形成覆盖浙江省域的城乡网络体系。 2、城镇空间结构 以主要交通、信息通道等基础设施为依托,以中心 城市为主体,形成“三群四区七核五级网络化”的城 镇空间结构。突出“开放、高效、集约、协调”的新 型城市化发展特征,携领全省城乡空间的发展。 (1)三群 “三群”为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浙中城镇群,是 组织省域城镇空间发展的主体形态。增强三大城镇群 的要素集聚和产业联系,支撑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 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的发展

。大力培育和 发展城镇群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包含城市新区和战略 发展地区等,作为浙江产业扩展和升级的主要空间载 体。

城市地理学

(2)四区 “四区”为杭州、宁波、温州以及金华-义乌四个 都市区,它们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门户地区,是加 快高端服务功能、创新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和综合交 通枢纽建设的重点地区。 (3)七核 “七核”为以嘉兴、湖州、绍兴、衢州、舟山、台 州、丽水等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的特色城乡网络发展 片区。加快“七核”中的中心城市建成综合服务能力 强和产业聚集度高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促使省域城 镇空间多极化、多样化发展。 (4)五级 “五级”是指由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 市、县(市)域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构成的五 级城镇体系,是支撑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空间节 点。提升和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服务职能, 完善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的配置。

城市地理学

(5)网络化 以航空、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人流网,国家干线铁路、 高速公路、海港和航空交通为主的物流网,宽带、电 信为主的信息网,电力、燃气管网为主的能源网为支 撑;以山海联通的生态廊道为纽带,形成串联“四 区”、“七核”的城乡网络化发展格局。 以城乡空间的网络体系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配 套的基础。以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和 县(市)域中心城市为主体,依托交通、信息、能源 通道形成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中心城市网络体系;以 中心城市网络体系为背景,以重点镇、一般镇、中心 村为主体,形成覆盖浙江农村地区的城乡网络体系。 3、城乡居民点体系 城乡居民点体系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由城市、镇、乡 和村庄所共同组成的居民点等级序列体系。是省级政 府指导城市、镇、乡和村庄的规划和建设,配置重大 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依据。

城市地理学

以城市规模、城市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影响力等因素 为依据,在全省范围内形成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省 域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省级重点镇和一 般镇构成的五级城镇体系。以农村服务人口规模和覆 盖范围为依据,农村地区形成中心村、一般村两个层 次的农村居民点体系。 4、支撑体系与城市发展指引 (1)综合交通设施 ①综合交通枢纽 巩固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的 地位;同时进一步提升金华—义乌在国家层面的铁路 和公路枢纽地位。 ②交通网络 高速公路网:以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等 城市为节点,建设服务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区域性 骨干高速公路网络。 铁路网规划:形成

杭州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主要城 市的1小时铁路交通圈(城际轨道交通为主),建成省 内3小时铁路交通圈。大力发展都市区之间的城际轨道 交通系统和都市区内部的郊区铁路系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vq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