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道德教育

更新时间:2023-09-30 14: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日本的道德教育

在开始讲课之前,先给大家看一段话,大家猜猜看是描述哪个国家的人民的。

“他们彬彬有礼,却又蛮横倨傲;他们无比顽固,却又极易适应激烈的革新;他们性格温顺,却又不轻易服从上级的控制;他们忠诚宽厚,却又心存叛逆,满腹仇恨;他们勇敢成性,却又十分怯懦;他们爱面子,却又有一颗真诚的良心;他们的军人可以承受得起机器人式的训练,却又不服管教,甚至还会犯上作乱;他们倾慕西方文化,却又保守顽固;他们爱美爱艺术,却又崇尚刀剑和武士的荣誉。”

这是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 ?本尼狄克特在《菊与刀》这本书中所描述的日本人。这将近十对几乎意义完全相反的词语用来描述日本人,而他们是否真的如此矛盾,我想与他们自古代直至近代现代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我国与其他各国的关系中可谓是提及次数最多,争议最大的国家之一。两国有着相像的历史,又共同属于东亚文化圈,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都经历过漫长的封建社会,都遭遇过西方的威胁侵略。然而自近代以来,日本却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走上了一条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以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子。近几年来我国研究日本德育的文章并不是很多,知网上核心期刊近五年有13篇,近两年只有六篇,就是以日本道德教育为主题的期刊,2014(4),2013(2),2012(1),2011(2),2010(4)。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日本的道德教育进行介绍,包括历史沿革,内容,方法,途径,以及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而日本古代近代教育的内容我们放在历史沿革里一并介绍,下来的内容主要是指现代的内容以及方法。 一、历史沿革

现在学术界把日本自古代至近现代以来的道德教育发展分为五大历史阶段: 1、古代的日本德育

主要是儒家教育与武士道教育为主。 (1)儒学思想教育

据《日本书纪》和《古事记》记载,公元285年左右,(中国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具体就是西晋。日本对中国的朝贡关系进一步加强。)儒学传入日本。公元5世纪前半叶(南北朝时期,宋、齐),日本皇室和贵族已接受汉字和儒学的影响,可以说,日本宫廷对汉学的学习是日本教育的起源。

圣德太子时期,吸收中国的儒学,并结合日本本土实际,把儒学中核心的“仁”

替换为“忠”,成为日本式的民族主义的儒教。日本学者森岛通夫指出:“忽略仁慈而强调忠诚,只能被看做是日本的儒教所具有的特征。”在中国“忠”意味着对自我良心的真诚,在日本它的意义基本是一种旨在完全献身于自己领主的真诚,这种献身可以达到为自己的领主而牺牲生命的程度。“忠”为五伦之首,主张忠君爱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大化革新后的奈良时代,(中国的唐朝),日本仿唐朝的教育制度建立了自己的贵族学校教育制度,其内容与教科书大多均以儒家经典为主。这种日本本土化的儒家思想,一方面与武士道精神培育紧密结合,从藩上升到国家,强调对领主、天皇的顺从与忠诚;另一方面渗透进日本传统的神道教之中,从小家上升到国家,强调对长者、天皇的孝顺与忠诚。这种思想经历代统治者人为的强化,己成为日本人的深层的民族心理。(神道教是日本本土最早的宗教,自然现象中的风雨、雷电、

高山、小虫都被赋予一定的“神格”而受到顶礼膜拜。其中太阳神(天照大神)为至高无上。日本自诩为“神国”,而日本的大和民族就是由神选定的民族,他们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孙。天皇就是现实人间的神,是国家一切的中心。)

(2)以“武士道”为精神的道德教育

日本的武士道源于日本固有的神道教、从中国传入的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最初的武士道被称为粗陋的“武者之习”、“兵之道”,或“弓矢之道”,在江户时期吸收了朱子学之后发展为精致的士道,被定名为“武士道”。“武士道是伴随武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武士的观念,是支配武士的精神生活的原理。它是武士所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总称,包含众多道德条目。”武士道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传授武艺,这是武士的职业技能教育; 另一方面就是灌输武士道精神,这实际上就是武士的道德教育。早期的武士道教育,以培养家臣对主君的“忠”为核心,要求武士爱名尚义、注重礼仪修养、节俭寡欲。后来武士道又吸收了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武士道思想更加理论化、系统化,最终统治了整个日本武士的思想。反映日本统治者意志的武士道的德目是武士必须履行的职责和应有的德行,它包括:一是从中国儒学中“进口”的忠、义、仁、礼、信;二是日本武士本身的天职——重义理、安天命、公平、正直、诚实、勇敢等。由于在日本封建社会“士农工商”四民之中,“士”为四民之首,这样作为武士的“士”所奉行的道德,即武士道便成了四民共

同遵守的核心道德教育理念。因为在任何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就是社会的统治思想。到了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把武士道改造为帝国军人的精神信条。由于日本实行全民皆兵的兵役制,这样武士道便被巧妙地转变为全体国民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有了普遍的约束力。这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虽然在某些语言表达上依然率由旧章,沿用儒家传统的道德术语,但是却与中国传统儒学中所强调的道德教育理念,与中国人所一贯奉行的“忠”、“孝',、“仁义道德”、“信义和平'、礼乐观念、“和为贵”的思想大相径庭,表现为一种在“忠君爱国”思想掩饰下的尚武精神和强烈的嗜血成僻的侵略性、扩张性。这种武士道是日本近代最核心的价值体系,具有强烈的封建性、欺骗性以及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渲染力和号召力。这种武士道教育在“二战”前发展到极端。 古代日本的这种道德教育不仅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也培养了日本国民以“忠诚”为核心的国家民族意识,对日后的道德教育影响深远。 2、近代

(1)明治维新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即一战前夕)

日本近代的道德教育始于明治维新时期(1868-1889),那时日本正值进入近代社会之际,面临外来入侵压力而进行的道德教育的变革,使传统的封建文化透进了一丝新鲜空气,具体表现为日本的“和魂洋才”、“东洋道德西洋艺”之策。主张在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社会制度上依然奉行东方传统,而在科学技术上主张学习、吸取西洋的文化,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如佐久间象山主张儒家的尊卑等级观念,坚持日本本土的皇国观念、武士道精神,政治上仍维护日本的天皇制国家。但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潜移默化的,不自觉地也接受了一些西方的现代文明,为明治维新后日本道德教育理念的孕育与形成提供了条件。但日本的这种“和魂洋才”要比中国的“中体西用”所能容纳接受的领域更为宽广,不仅仅限于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包括某些制度和思想。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特别是注重实用知识的《学制》和以西方伦理道德为基础的道德教育,遭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们极力主张实行以日本的经典著作和儒教思想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认为“文明开化”教育政策削弱了“仁义忠孝”的传统,导致了“社会风气和道德的败坏”。1879年颁布《修订教育令》,把“修身科”首次提到所有教科的前列,因而使得儒教主义复活了。日本的教育从主知主义(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权威主义道德教育观,它张扬人的道德思维、道德理性、道德智慧及道德主体意识。)转为了德育主义。从此修身科便成为了“日本国民教育的核心”。在

以后的《幼学纲要》里规定了“孝行、忠节、和顺、友爱、信义、勤学、立志、诚意、仁慈、礼让、俭朴、忍耐、贞操、廉洁、敏捷、刚勇、公平、度量、见识、勤奋”20个德目。明显带有儒家传统气息。

(2)大正、昭和前期(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末)将儒家学说与法西斯主义融为一体。

此时正值日本新旧思想交替时期,旧思想与西方思想发生激烈碰撞,也给道德教育带来混乱。1890年《教育敕语》的颁布结束了这种混乱的局面,标志着天皇军国主义教育体系的完成,其实质是糅合了日本儒教和本民族神道教的混合物。这部法令的颁布对日本国民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所有与学校有关的敕令和法规,都反复表明要根据《教育敕语》的宗旨实行,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彻底灌输《教育敕语》。这部法令把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天皇神道及武士道精神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伦理道德结合起来了,强调以忠孝、义勇、信义、守法为学校道德教育之本。随着战争的扩大,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表现出另一大特色,即日本政府极力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所谓的军国主义教育,是指日本政府和军部为加紧向外发动侵略战争,把国家置于军事控制之下,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大力鼓吹“天皇至上”、“信奉天皇”、“武士道精神”等思想。把全部教育,从培养目标到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全部纳入战争轨道,建立为侵略战争服务的教育体制。日本的道德教育被当作维护国家利益、效忠天皇的工具,从而使得此时的道德教育打上了深深的皇国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烙印,并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势力的发展,对于日本走向侵略他国道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道德教育也由对抗西方的侵略工具转向对他国进行侵略的工具。 3、现代

(1)美军占领时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即二战后的一段时期)

此时日本在战争的废墟中被迫、痛苦的接受美国的教育改革。它以美国的第一次教育使节团报告书为蓝本,以《日本国宪法》为基础的《教育基本法》代替《教育敕语》,以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代替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教育,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战后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解决和平主义、民主主义教育与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教育的对立,从而清理国家主义、军国主义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德育的特征表现为:其一,适应经济增长需要,加强民族主义、功利主义的道德教育;其二,道德课与其他教

育活动中的道德教育分工不明确,造成对德育的轻视。(简单介绍)

(2)经济恢复高速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道德教育新方针。

这一时期日本道德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清除残余的军国主义思想,减少道德教育中对人民思想的束缚,使人民能够更多地接受外来先进思想。日本首先采取的是以社会科代行道德教育的任务这一措施,目的就是使青少年对社会生活有所了解,培养他们具有适应这一生活所必需的状态和能力。但是,这样的道德教育模式还是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的方式使道德教育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仅有的社会科并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道德知识,所以,他们联合起来要求重新树立道德教育的地位,并最终于1968年将道德教育恢复到教育内容的第一重要地位。这种形式的确立,一直沿用至今日,基本确定了道德教育在日本的发展模式,以后的改革也只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实施途径上的微调。

(总结:日本德育的理论基础,本国的有两个,神道教,武士道,外来思想有儒家思想以及美国的民主主义思想。融合了各个思想又结合本土特色,形成了现代日本德育的理论基础。)

二、现代日本的道德教育的内容

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四个层次,有关自身的事方面,有关与他人的关系方面,有关自然和崇高事物的关系方面,有关集体和社会的关系。 1、个性教育

个性教育就是个人的尊严、尊重个人、自由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它是战后日本民主主义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日本教育改革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在1985年的第一次咨询报告中详细论述了有关个性教育的相关问题,它指出:“希望能在现实的教育中实现以尊重个人的尊严,创造出丰富的文化为目标的教育。尊重个人、尊重个人价值这一思想的关键是在时间、空间这一纵横广阔的环境里,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而有个性的个人团结起来就构成了有生气的集体”。所谓个性,不仅仅指个人的个性,而且也意味着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国家文化以及时代的个性,因此,它是贯穿在个人、社会、国家等一切方面永恒的哲理。即是说,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创新精神,培养高尚的觉悟与丰富的个性,达到自我觉醒,从过分崇尚集团意识而丧失自我中解放出来,成为一名独立的人,将个人融入到社会中去,成为时代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vf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