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更新时间:2023-03-08 06:20:10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宜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县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宜君县委第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规划目标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渭北绿色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地实施富民兴县“五大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卓著,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形成了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如期或超额完成,为“十二五”高点起步、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县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提前15个月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GDP目标。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 13.58亿元,是“十五”末的3.25倍,年均增长14. 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570元,比2000年翻2.96番。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初期的35.7:36.9:

27.4调整为28.2:47.2:24.6,县域经济进入了工业化稳步发展阶段。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830万元,是“十五”末的4.2倍,年均递增34.7%。2008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排名中列第47位。

2、改革开放开进一步深化。县、乡政府机构改革稳步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清理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1项,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制度,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走向深入。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突破,出台了《宜君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系。农村综合改革与财政税收、劳动管理、科技教育等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完成了土地招拍挂制度和林权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投资环境持续改善,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来成功签约招商项目125个,引进资金8.39亿元,项目开工率达到89.3%,为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突出。生态立县战略强势推进。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工程为重点,五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1万亩,飞播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初期的43.5%提高到47.6%。新增城市绿地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全面推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先后实施了下雨沟流域坝系、包茂高速和210国道环境综合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9.6平方公里,累计治理率达到61%。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共建成“一池三改”沼气池8330口等,全县单位GDP能耗降至1.46吨标准煤/万元,较“十五”末降低了20%。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4、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共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生态建设、民生工程等项目十大类430个(其中县级重大项目五批86个),

已建成或竣工405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完成26.7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15倍,年均增长38.8%。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3处,安全饮水69处,人饮工程41处,解决了3.8万人的饮水安全和困难。完成县乡四级油路10条163.5公里,通村水泥路517.7公里等,全县道路总里程达到1117.3公里。实现了全县各行政村等级路、村组农户通电率、村级综合信息网络全覆盖的目标。建成了县城标志性建筑-庆云阁和龟山生态园、南山带状绿化广场,硬化县城主(次)干道4.6公里;新建住宅楼14幢,新增住宅面积12.1万平方米;实施了县城天然气气化、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太安、尧生等小城镇建设初具雏形,宜居创业环境效应初步显现。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6%,较“十五”末提高了12.4个百分点。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建成省级新农村示范村10个,完成了21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规划建设任务,新农村示范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性改变,新农村雏形初步显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实施了彭泉和西村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和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项目等,新修基本农田3.7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48万亩;实施移民搬迁958户/4188人,建成高标准移民新村50 个,新建住房面积8.95万平方米;全县农业机械拥有量4500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8.63万千瓦;标准化农家店行政村覆盖率达到30%以上。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县新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46个,技术协会13个;绿色食品产地认证规模迅速扩大,全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品种9个,认证产地总面积达到17.8万亩。粮食连续五年获得丰收,2010年总产量达到9.7

万吨,人均有粮超过1000公斤。特色干鲜果基地持续壮大,新建优质核桃园15万亩、苹果园9.38万亩,基地总面积分别达到36.8万亩和21.98万亩;年产量提高到0.7万吨和14.16万吨,分别是“十五”末的2.33倍和2.52倍。畜牧养殖规模化步伐加快,建成畜牧养殖场22个,发展舍饲养殖示范村3个,规模养殖户120户,肉牛、肉羊、生猪饲养量、出栏率明显提高,肉类总产量达到0.431万吨。发展蔬菜面积1.5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大棚面积0.2万亩,产量1.55万吨。食用菌栽培规模保持在320万袋以上,中药材种植1. 5万亩。六大特色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来源。参与式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以2个扶贫重点村、42个续建项目村为主攻目标,通村公路硬化率和水、电入户率均达到100%,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1.04万人次, 普及率达到90%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1.12万人次。五年间全县解决了1.26 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1.99万低收入人口脱贫,脱贫率76.5%。

6、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1.4%调整到38.1%,提高了6.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8.3亿元,年均增长21.4%。煤炭、医药、食品、建材四大优势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完成了煤炭资源与企业整合重组,方舟制药植化厂技改、玉华酒业改扩建等项目以及棋智核桃乳厂 600吨核桃油、方舟制药中药饮品和氧化苦参碱加工等3条生产线竣工投产。2010年完成主要工业品产量原煤125.7万吨,医药制剂181.5吨,发电量910万千瓦时,白酒787吨,均有大幅增长。县科技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完成,道路框架、河堤加固工程等基础设施起步建设,建成35KV变电站1座,园区供水工程竣工,日可供水100吨;签约入驻企业6家,投产运营企业34个,基本形

成了以现代医药、食品饮料、新型能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新格局,成为全县新型工业发展的集聚地和重要增长点。

7、现代服务业取得新成效。旅游产业取得了新进展,建成了龟山生态园、南山观景台,云梦山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闽发商贸城、鑫怡酒店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传统服务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步伐加快,餐饮、超市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先后举办了五届文化旅游节活动。五年累计接待旅游人数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1亿元,年均增长24.9%。组织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造乡镇集贸市场3个,汽车、家电下乡活动稳步推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乡消费市场旺盛。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19.7%。

8、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科普培训活动蓬勃开展,技术进步与成果转化步伐加快,五年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10项,取得科技成果7项,连续三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积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等工程,五年建成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25栋和12所中小学师生餐厅或校园供暖工程等,新建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改建校舍1.27万平方米,新建操场2001平方米,县高级中学建成投入使用,教育教学条件持续改善,基础教育“两基”工作通过了国家复验,在全省率先建成“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公共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县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县医院、中医院住院楼竣工投入使用,建成10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178个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疫病防控、医疗救治水平明显提高,创建地方病防治县工作通过省上验收,荣获“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进县”称号。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县综合文艺中心、宣传文化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基地。重点扶持大棚主体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建良种蔬菜种苗育苗点3个,每年发展设施蔬菜200亩,带动发展露地菜种植1.9万亩。全县蔬菜基地面积达到2万亩,产量3.15万吨。

——中药材基地。按照“依托资源、标准栽培、种改并重、企业支撑”的思路,推动中药材产业上规模、增效益。引导和扶持果园套种、坡耕地人工种植黄芩、柴胡、党参等优势品种面积1.5万亩,完成以连翘、刺五加、山桃等为主的野生护改栽培面积5万亩,年产量达到2000吨以上。

——烤烟基地。坚持“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结构”的原则,完善“公司+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种植布局,调整并集中在彭镇、尧生、五里镇、西村等4个乡镇发展种植面积1万亩,着力培育拔头塬、北寨地两个千亩烤烟专业村,提高规模效益,力争年收购烟叶3万担,中上等烟叶比例保持在85%以上。

三、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土地整理等项目,完成福地水库灌区节水改造和骨干排灌泵站改造工程,积极建设小型灌区节水防渗改造和渠系配套工程,五年新修基本农田4.2万亩,改善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2万亩,实现农业人均占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2.5亩的目标。新建、改建安全饮水工程75处,解决农村3.32万人的饮水问题。继续推进农村道路硬化、砂石路改造及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扶持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3处,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20处,户用沼气3210户,健全服务网点,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四、大力推进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健全体系、提升水平的思路,全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进程。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吸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新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完成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改扩建工程,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有序推广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组建农村信息化推广站,加强惠农网站和“三农热线”建设。突出培育和壮大棋智核桃乳、方舟制药、玉华酒业等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完善“龙头+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发展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组建特色农产品行业合作社43个,促进利益共享、共同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着力壮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推进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加强品牌建设。到2015年,全县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的农产品达到30个,新增产地认证面积9万亩,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农产品2个,实现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优良化、投入品标准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认证标识化,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全力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贫困村为重点,以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为主要对象,板块开发,整体推进,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启动实施60个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项目村建设,完成村巷路硬化40公里,建成安全饮水工程31处、休闲文化广场8处,发展户用沼气1500口,实施移民扶贫异地开发1720户、0.7万人,实施村容村貌绿化美化工程等。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次,转移劳动力5万人次。落实产业开发到户政策,扶持1万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扶持5个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贫困农户发

展种养业项目,大幅度稳定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到2015年,使现有0.94万绝对贫困人口和0.56万返贫人口进入低收入人群,1万贫困人口解决脱贫问题,实现2.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致富的目标。

六、着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贯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继续坚持“试点示范、分类指导、基础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以中心村、重点村为主要对象,巩固提高现有2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成果,新启动实施35个示范村建设,着力推进居住布局集中、住房结构实用、设施配套完备、环境整洁优美的新农村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突出村庄道路硬化、供排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统筹实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工程,力争农民人均砖木、砖混结构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整治村庄环境,积极实施村庄绿化清洁工程,农村户用沼气、清洁厕所普及率提高到90%。完善社会保障,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培育文明乡风,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规范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健康文明生活。

第六章 全力推进工业化,提高产业竞争力

立足市场需求,继续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工业富县战略,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手段,整合资源,配套协作,集群发展,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加快壮大产业规模,全力打造能源、医药和农产品加工三大优势工业基地,加速培育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到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6.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9.6亿

元,年均增长 18.8%;实现工业增加值11.3亿元,较2010年翻1.1番,年均增长 16.9%。

一、大力培育陕西新能源工业示范基地

立足资源,走扩大内涵创新发展之路,稳定煤炭生产,着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壮大规模,打造绿色能源产业集群。进一步深化煤炭资源整合,发展规模经营,稳定集华柴家沟矿业、煤业公司生产,全县原煤年产量保持在120万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精选煤产品加工等,拉长产业链。突出培育新能源产业,加快油页岩资源的有序开发,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重点建设蓝亚2×6000千瓦生物质秸杆发电、华能20万千瓦风能发电、3000千瓦太阳能发电项目,力争北寨地水电站工程投入建设,力争形成年发电量15亿千瓦时以上。

二、全力打造陕西绿色食品加工业基地

依托特色农业优势,遵循发展加工转化、对接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与农副产品深加工的联动发展,加快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培育和吸引一批综合实力强、拥有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或集团,推进食品加工业由资源拉动型增长向技术带动型增长转变,壮大绿色食品加工集群。做强棋智核桃饮品,完善经营机制,强化营销管理,力促核桃饮品生产线达产达效,建成核桃油、核桃保健胶囊等系列产品加工生产线,加快ISO9000产品质量认证,创立驰名品牌。做优玉华酒业,加快工艺创新,强化市场营销,促进企业上规模、产品创名牌,实施白酒生产工艺改造及扩建工程,产能达到2000吨。做大春光蜂业,完善运营管理,增加生产投入,加快实施200吨蜂胶提取生产线建设,完成4000吨生态蜜浆开发项目。做实新建项目,外引内联结合,大小企业齐聚,建成5万吨

杂粮系列加工、2000吨苹果脆片加工等项目,大力发展玉米、果品、畜产品深加工,以及相配套的储运、购销、服务业等。积极实施中小企业百千万发展工程,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到2015年,力争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

三、着力建设西北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基地

加强技术创新,完善质量管理,抓好方舟制药公司系列药品的批量生产,力争方舟骨干药品进入国家著名品牌之列。重点策划、包装一批中成药、保健药品开发项目,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原料药生产,加快500公斤盐酸多奈生产线和150吨中草药制剂生产线技改项目建设并尽快投产。深化“订单药业”,健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施中药材GAP种植,培育中草药种植及野生护改基地3万亩,积极启动建设多种植物标准化提取生物生产基地、中药饮片加工产业化项目等。到2015年,力争医药产量达到400吨,实现产值5亿元。

四、全力加快科技工业园区建设

抓住县科技工业园区列为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点科技产业园区和全省50个县域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第一批重点建设园区的有利机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产业关联、集聚发展”的思路,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开发并重,增强园区有效承载能力,促进园区的专业化运营、市场化联动、规模化发展。

完成园区基础构架建设。围绕总体建设规划,加快编制园区基础设施与功能分区建设详规,指导和规范园区发展。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建成路网主骨架,完成园区18.5公里的主干道建设。环境整治初见成效,河道治理与河堤砌切加固工程完工,绿化生态圈、三废处理等设施配套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城镇化进程加快,

以商务中心区建设为重点,行政服务中心、会展中心、公共服务区、生活住宅区、商业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等初步建成并具一定规模。园区中心建成区达到1平方公里,辐射区总面积20平方公里。

产业开发初具规模。坚持园区产业发展定位,优化投资环境,完善管理机制,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壮大现有企业,加快签约项目建设。按照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的模式,改进招商方式,争取更多大企业、大项目入驻,努力打造成为农副产品深加工、医药研制、环保型能源、物流业及新兴产业等承载基地,工、商、住、游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到2015年,力争入园企业达到50户以上,建成50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

第七章 加快壮大旅游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以生态避暑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抓手,加强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商品消费,积极拓展服务消费,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优先发展特色旅游业

实施旅游兴县战略。按照“规划先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思路,立足构建全市最佳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突出生态避暑休闲主题,集中力量打造县城中心旅游区,全面加强福地湖景区和云梦山景区开发,加大其它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加快融入关中旅游环线和陕西北线旅游体系,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到2015年,实现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

——建设精品旅游景区。根据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启动编制各景区规划及建设详规。加强旅游项目推介,激活民间资本,多方增加投入,加快建设步伐,着力构建县城龙山(南山)休闲度假、

福地湖自然山水、云梦山军事文化、彭镇乡村游等四大旅游景区,全力打造“黄陵祭祖、宜君避暑”旅游新格局,力争建成国家AAA级景区1个。突出县城核心景区建设,完成龙山、龟山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吃、住、行、娱、购配套服务,使之成为渭北独具特色的避暑、休闲旅游目的地。理顺经营管理体制,加快福地湖景区建设,突出道教与军事文化特色,加强云梦山景区开发,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配臵游乐设施,建成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景区。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旅游项目开发,实现旅游景区建设新突破。全力加快县城核心景区建设,重点实施龟山文化园改扩建工程,配套建设博物馆文物库房、民间艺术展览馆、民俗文化博物馆等项目,展现黄帝文化底蕴。基本完成南山景区开发,建成防护林带游览步道及亮化、休闲设施、旅游地产等工程。建成福地湖景区环湖路、湖心岛开发等工程。全面加快云梦山景区建设,实施鬼谷洞天祭拜区、游客综合服务区等骨干项目建设,完成景区道路、供水、停车场、标识系统工程。彭祖故园、太安森林公园等景区在做好总体规划与详规编制、评审的基础上,加快实施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推动景区建设。

——加快旅游产品开发。立足绿色农业基地,扩大苹果、核桃及其加工产品的生产、包装,开发农民画、剪纸、刺绣等特色纪念品,丰富旅游商品。突出文化内涵,体现田园风光,发展农家乐示范户50户。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工作,提升县城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发挥地处关中辐射陕北的“桥头堡”地位,有针对性地发展仓储、货运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和完善工业品和大宗农产品专业物流体

系,发展农工产品大型批发、专业批零市场,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物流”工程,完成10个县乡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改扩建工程,建设农资商品配送服务网络、肉品冷链配送与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等项目,指导规范黄帝陵综合服务区核桃专业市场建设。打造县城宜阳商业服务一条街,进一步发展超市、酒店、连锁店等新型服务业,提升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水平。鼓励发展城乡废旧物资回收与利用服务网络。

三、稳步推进房地产业

立足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基本建立供需平衡、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住房供应和消费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发展管理规范化、布局园林化住宅小区为主体,完成景园等住宅小区建设,启动开发西园小区。加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实施城镇片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规范房地产行业管理,促进住宅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转变。积极发展中介服务业,培育公正执业、管理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市场营销、商务代理、法律服务、管理咨询、工程设计、广告策划、人才服务等生活服务业,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满足社会需求。

第八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以延长和提升产业链为中心环节,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按照种植业生产、畜牧业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综合利用秸杆、牲畜粪便等,大力推广农村沼气项目,建成一批“沼气+产业”模式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推进绿色高效农业发展。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煤炭、医药、新能源等循环工业产业链,实施

生物质秸杆发电、下桃水电站二期建设、风力发电、15万吨景丰煤矿、5万吨杂粮系列加工、核桃系列产品深加工、方舟原料药生产线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积极发展循环型社会服务体系,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培育生态休闲旅游、货运仓储、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四篇 建设和谐宜君

坚持把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实施“民生十大工程”,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保障水平 一、构筑便捷畅通的公路交通网络体系

按照“完善路网,提高等级,畅通出口,保障通达”的要求,加快县乡干线公路、乡村道路升等改造,着力打通“断头路”,形成县乡一体、辐射周边、高效便捷的大交通格局。重点改建白(水)-宜(君)路、新建宜君-桐庄(铜黄高速第二通道出口)二级公路两条73公里,实施彭(村)-马(坊)路、棋(盘)-周(陵)路、210国道县城段旧路升等改造等三级公路6条/96.2公里,铺筑榆(舍)-寺(天)等乡村水泥路(油路)96条353公里。继续实施通达工程,加快建设乡(镇)村联网道路工程,保障乡村道路与“井”字型公路主骨架的有效对接。配合抓好铜黄高速第二通道、凤(翔)-合(阳)高速公路建设。

二、建立稳定可靠的农村电网体系

统筹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开放、多元、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农网改造工程建设,优化电网结构,提升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输配电能力,改造新建35KV变电站3座、10kV线

路277公里,更新配变100台。实施县城配变台区改造,实现远程集中抄表。着力推进电气化县建设,建成电气化村12个,电气化乡镇4个。抓好下桃水电站运营管理,进一步做好增容扫尾工程,筹建北寨水电站及输电网络建设工程。大力发展清洁高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管道燃气、农村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等工程建设。

三、建立安全有效的供水保障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

加强水资源综合调配能力建设,建立安全有效的供水保障体系,启动建设县城第二水源工程,新建、改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75处,加快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发展节水灌溉,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大重点区段防洪堤建设力度,完成河道治理133公里,争取五里镇、彭镇等镇区防洪能力达到50年标准,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座。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滑坡重点区段治理工程,完成灾害性天气与预警系统建设等,提高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确保防灾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四、发展覆盖广泛的现代通讯和信息网络体系

加快实施国民经济信息化,初步实现政府、企业、社会活动数字化和网络化。重点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完成政府电子政务平台搭建。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施通信网络技术改造,加快建设光纤到村工程,满足用户多种业务接入需求;建设移动基站60个,实现信号深度覆盖;建立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和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数字化县城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数字认证、电子商务等,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快新一代移动网络、广播电视综合网、公共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骨干传输网和用户网的改造,积极推进广电数字网、电信宽带通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到2015年,力争通信用户普及率达90%,互联网、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50%。

第十章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

抓住《关中城镇群规划》打造“咸阳-铜川城镇带”的契机,全面启动实施全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突出县城建设,加快建制镇改造,形成“一心、四轴、多点”的小城镇布局,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资源共建共享。

一、全力推进“宜君避暑城”品牌建设

立足县城总体规划,进一步强化基础“硬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综合服务业,加快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建设恬静自然、环境整洁、社会文明、宜居宜业的现代避暑山城。

扩大县城建成区。坚持统筹规划、完善功能、突显特色的原则,加强对现有建成区的改造升级,提升城市品位和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着力加快西环线人居生活区、南山旅游区的规划与开发,理顺用地关系,创新建设理念,形成产业-居住-生态空间布局科学、定位清晰的示范功能小区。到2015年,力争新扩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打造城市支撑构架,实施县城宜阳大街、西环路改造工程,新建宜心大道,加快实施次干道、背街小巷的改造硬化。完善县城功能设施,启动实施迎宾主题公园项目,完成县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建设等,加快宜阳中街东侧城中村及棚户区改造、县城天然气管网扩建工程建设,完善县城防洪排污渠系建设。培育县城绿色屏障,启动实施龙山(南山)生态园建设,建成210国道、东沟路、产业路等绿色通道,强化直观山坡、居住小区等重点区段的绿化建设,构筑县城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继续开展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市政市容管理,维护公共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

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到2015年,县城常住人口发展到4万人。

二、建设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体系

依据区位和资源条件,坚持基础先行、产业支撑,加快构筑以县城为中心、4个建制镇为重点、5个乡为节点的特色小城镇体系,建设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地区经济、文化、管理和居住中心。优先发展彭镇、太安、五里镇、棋盘等重点镇,实施镇区街道拓宽改造工程,完善镇区水电路气讯及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快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营造人居环境。落实有条件农民进城居住政策,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转移。突出地方特色,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小型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积聚,加快建设北部彭镇科技工业、西部太安镇能源工业主导型中心镇,东部五里镇绿色苹果、南部棋盘镇有机核桃及产业化服务型中心镇,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十一章 积极发展科教事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一、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抓住国家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契机,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强人才、资金与技术聚集,服务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健全科技服务与创新体系。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要求,继续完善科技转化应用机制,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建立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科研推广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乡镇和村科技组织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民营科技产业园建设,培养一批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高科技人才引入机制。鼓励企业投资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专

业技术协会与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技术开发合作关系,加强科技培训,年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00人次以上,培训农民1.2万人次以上。进一步贯彻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和政策。五年力争取得科技成果10项,专利50项。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争每年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支出的1%,并逐年以10%的速度递增。积极组织开展科技专项行动,强化科技项目的论证、申报和实施工作。加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富民工程步伐,积极开展畜牧、苹果、蔬菜、食用菌等生产的技术攻关,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加强产学研的有效结合,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新药和合成类新药。突出对战略性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消化吸收,支持企业加强节能降耗工作,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经营效益。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加强基础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农村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建立以县办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示范,辐射重点村办规范化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网络。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加大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生活设施及标准化校园建设项目,抓好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等。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建成教育城域网,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农村教育资源优化和均衡发展,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大力发展高中教育,进一步完善县高级中学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建设中小学校

试验场所、科教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水平。到2015年,实现基本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幼儿园入学率达到80%。建成一批省、市级管理规范化中小学,创建省级“双高”普九合格县。

——大力提升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强县职业中学建设。面向市场,培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人才。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完善县职教中心实用技术培训功能,提高培训能力、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力争建成全县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和扶贫开发的基地。

——重视成人继续教育。积极发展民办教育、远程教育,通过面授、函授、广播电视、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手段,面向全社会开展基本知识教育和岗位培训。加强成人继续教育,积极整合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县党校的教育资源,建设成人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产业的转移。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发展高质量民办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全面提高我县劳动力素质打下基础。

三、加快人才队伍发展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的方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大专院校、党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等开展在职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资助青年拔尖人才开展科研、进修、交流、著书等活动,培养和造就加快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现代企业家队伍,以及一大批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企业高、中级技工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布局,引导和鼓励人才向特色产业、支柱行业、重点企业等转移。改进人才管理机制,营造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社会氛围,推动人才

事业的快速发展。

第十二章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丰富城乡群众生活 一、繁荣文化事业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倡导多样性,提高艺术性,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文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新建乡镇文化站5个、中心文体广场9个。建设村级文化室160个。建成城关镇综合文体中心,完成宜阳文化休闲广场扩建工程。大力推进县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公共图书馆二级馆,全面完成县乡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建设目标,满足群众文化信息需求。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组织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加快发展档案、新闻事业,完成县档案馆工程建设。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创新,创作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文化、文艺精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坚持经常性开展社区、企业、校园、机关、老年以及农村民俗、节庆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坚持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兴办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投资主体。依托美术、书法、音乐、摄影等协会,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力争每年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2-3个。扶持发展农民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品业,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二、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非遗资源档案和信息数据库,编制保护名录,争取

完成农民画、民间剪纸等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项目。加强馆藏文物、田野文物的保护管理与民俗文物的征集保护,完成博物馆文物库房建设及基础设施配臵,实施五里镇仰韶文化遗址、福地石窟、榆舍戏楼、杨素蕴故居等遗址的维修保护工程。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力争实现成功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个。

三、重视和发展体育事业

以开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活动为载体,加快建设城乡体育健身设施,完成县城中心体育场建设,加快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完善中小学校体育设施,整合农村体育场地资源,实现社区健身、休闲娱乐、学校体育教学、村民健身设施的统筹规划。开放公共体育设施,实现群众性体育活动与竞技体育共同发展提高。到2015年,全县人均公共体育场地(含标准、非标准、水域)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

第十三章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和人口控制,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人口素质,推进卫生事业和人口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一、加快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发展城乡卫生事业。继续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成县医院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县疾控中心爱滋病和传染病检测中心、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增设中小学校医务室18个。到2015年,全县各级医疗机构达到250个,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达到800人,共设臵病床390张,每千人床位数达到4.1张。

——完善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城乡三

级妇幼保健网络,形成完善的母婴安康服务体系,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将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5/10万以下,婴儿死亡控制在8‰以下,儿童计划免疫“十苗”接种率巩固在95%以上。全力提升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完善医药卫生检验监测体系,健全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基本药物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能力。加强地方病防治工作。

——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巩固乡、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加强基本医疗器械配臵和人员培训,落实村医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加快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现零差率销售。到2015年,争取在乡镇卫生院和80%的村卫生室能够开展常见病、艾滋病、结核病的预防保健咨询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参合率达到95%以上。

——积极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与卫生效果评价工作,积极开展卫生乡、村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完成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工作。到2015年,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以上;城乡水质检测率达到100%;城镇居民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卫生行为形成率各达到90%和80%,农村达到85%和75%。

二、全面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快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和服务网络。继续推行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制度,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推行避孕节育、出生缺陷干预、生殖健康服务,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遏制新生儿性别比偏高趋势。到2015年,全县人口控制在9.6万人以

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0‰以内,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3‰以下,综合避孕率和避孕有效率均达到90%以上。

第十四章 着力扩大劳动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积极推进就业再就业

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拓展就业服务领域,健全就业服务网络。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完善就业援助政策,积极引导择业观念,指导和鼓励弹性就业、自谋就业、自立创业。加强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力特别是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重视对农民的非农产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到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城乡基本保障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扩大保障覆盖面,全面推行动态管理,做到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适合不同人群和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全面推进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工伤保险政策标准体系。健全生育保险制度并逐步实现全覆盖。加大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持力度,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15%以上。

——完善各项专门救助制度。全面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乡医疗、助学、住房和法律援助等救助制度并实现全覆盖,切实保障特殊贫困户、困难群体的生存生活权利。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加快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成县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使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0%,逐步开展并使城镇集中供养率达到30%。加大对社会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力度。加强妇女儿童、老年福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现役军人家属的合法权益。

——完善救灾救济管理机制。加强和完善社会帮扶、社会优抚、临时救助、慈善互助工作,健全重大救灾应急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和监督督查机制,加强救灾物资储备、装备配臵、灾害信息评估、紧急救援等救灾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县、乡(镇)二级减灾、防灾、救灾信息网,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

坚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放在促进发展的突出位臵,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贫困人口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改善贫富差别。加大对农民和其他低收入者、弱势群体的保护、保障及援助力度。有效调节过高收入,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2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5万元。

第十五章 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公共安全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巩固创建平安建设先进县成果,加快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成县城道路视频监控工程,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建立健全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处理机制,积极预防和化解人民

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应急处臵机制,依法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政法队伍的执法能力。

——加快推进依法治县进程。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和行为。依法打击经济犯罪,维护市场经济的法律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民事行政司法工作,加强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有政府财政保障的法律援助机构,维护老人、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加强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提高全社会公民法律素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继续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新一轮精神文明创建热潮,着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加强宗教工作。健全政府民主管理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完善重大决策程序,拓宽社情民意反馈渠道,积极推行社会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等制度,健全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质询和民主评议等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居民自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v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