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08 14: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山西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因暂无参考答案,所有解析系一家之言,请批判使用。 序图:张孝祥、刘宗超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囿于篇幅,原文省略。

1.下列各项从书法当代标准的“质”的方面衡量,属于书法的一项是(D)

A.某人“中国梦”献礼作品

C.某人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作品

D.米蒂《蜀素帖》局部 B.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碑局部

这是从书法的“质”这个标准还衡量的。第一步看什么是书法什么不是书法,排除掉AC具有美术甚至是图文转化的那种标志性的符号。第二部,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虽然是碑帖,虽然是练习书法的参照物品,然而文中指出,“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形式。因此,仅D是符合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接明确书法当代标准“质”与“量”的内涵。【提出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及其标准方向,并没有直接说明内涵,更没有明确内涵。】

B.文章从“什么是书法什么是书法艺术”两个方面论述书法当代标准。 C.文章结尾照应开头进行总括,重申书法当代标准,阐明了作者的主张。 D.文章谈论书法标准时紧扣当代书坛现象,高屋建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但并不是所有用毛笔写出的汉字都是书法艺术。

B.书法艺术讲究技巧、风格、境界,因此应排除“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爱好者。【表述绝对化,属于概念错位设误。按照常理来讲,也并未实施也不可能“排除”“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爱好者的行为。原文是“只有在形式上排除”。“形式上排除”和“排除”无法全同。作者仅从书法艺术的严肃性和从事书法艺术的纯粹、科学性本身来考量。此外,书法艺术审美本身带有主观性,“形式上排除”也需要一定艺术宽容和流派商榷。】

C.书法“量”的标准应包括传统和创新两方面,其“新”体现在作品形式要有“现代感”。【C

第1页

是对的,原文最后一自然段“当代标准究竟‘新’在何处?我认为就是作品形式要有‘现代感’”可以佐证。】

D.笔法丰富性的程度决定着书法艺术性的高下,因此笔法在书法的标准中最重要。 (二)非典型小说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父亲的家园【非典型小说】

杨尚清

童年的父亲,家园是一个叫作壕沟的山村,跟所有黄土高原的山村一样,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半大小子,光着脚丫子,爬山上山顶,与牛羊为伴。夏夜,与满天繁星共眠,冬夜,与兄弟姊妹挤在土炕上。砍柴、担水、抓粪、锄草……身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别的值得言说。老茧磨得多了,针刺着也不觉疼痛。【父亲童年的家园伴随着“饥饿与寒冷”,也伴随着“与兄弟姊妹挤在土炕上”等那些不堪回首的苦日子。一方面激发了父亲日后为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动力;另一方面也让父亲无法适应城市的快节奏生活。】

为了填饱肚子【这是人最初的生理需要】,少年的父亲离开了他的第一个家园,行吃讨要,四方为家。没有文化,只有力气,背石头、打窑洞【为了维持生命,父亲只能做一些最最低级的活儿。】……辗转多地,后来落脚在一个叫作安条的林场,方圆百里,森林密布。做一名伐木工,有盼头,能吃上大白馒头【毕竟那个时代,伐木工也算正式编制的国家工人,和童年父亲的饥馑相比,父亲觉得这个白馒头已经堪比皇帝的御膳了。】。日复一日,与林木为伴,父亲成长为一个勇武有力的小伙子,娶了邻村的漂亮姑娘莲,在林场安了家。莲,便是我的母亲。这时候的父亲,家园,是有了母亲的小日子【从父亲的童年的家到家园,父亲完成了起始建设】。他总是有使不完的劲儿。一棵棵大树在父亲的大锯下,魔力般的轻松倒下,他成了最能干的伐木工【一种翻身的体验让父亲更有奔头,因此,做事更卖力】。每次进城,父亲总穿着一身干净而结实的的确良中山装【可以看出来,父亲已经迈向生活的质感,从最初的维持生命等低级生存需要,迈向一种更有品质的生活,开始追求家庭文化建设】,每次回来,父亲总给我和姐姐带回一堆让别家的孩子垂涎不已的零食。后来父亲带回了电视机【继续提高生活品质】,再后来,父亲驾回了四轮拖拉机。那个年代,乡下的医疗条件极差,不知道多少个风雪雷雨的日子,父亲驾着拖拉机,母亲抱着多病的我,四处求医。【父亲从自身逃荒,到完成家庭建设,这些事实上都是小说的延宕手法在散文中的再现,这些情节是必要的,为后续父亲返回乡间铺垫。父亲的返回,并不是彻底回到原点,这以后再说。】 那一年,林场来了省城林业大学的实习生。在父亲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要有文化,人不能仅仅是吃喝拉撒睡,更要摆脱当下毫无发展前途的机械劳作,要迈向更深远的发展平台】。他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多么艰难,都无比坚定。那一年,姐姐刚好七岁,上学了,跟着比她都大的孩子们,去了十里地外的小学,那所小学的条件很差。第二年,父亲决然地带着全家进了城离开了他工作生活十多年的林场。【这就是父亲第二次举家搬迁,为的是寻求发展。】

从那以后,父亲的家园,是一个梦。没有户口,我和姐姐却都上了城里最好的小学。最初的家庭教育,是父亲看着我写的作业,脸上泛起的笑容,是一句“清娃写的字像蛤蟆爬过的踪。”就是一脸的笑容和一句打趣的话语,让我的心中早早萌生了“认真学习,勤奋练字”的

第2页

念想。在文化的世界里,父亲是个门外汉,他依然只有力气,连他的名字都不曾会写。拉沙、拉土、拉砖,工地的脏活、苦活、累活,他从不言说,如同他的汗水默默渗透进我们的血液一般,从不言说,却化作一股坚韧而持久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去实现两代人的梦想。【这里我们要注意,父亲虽然自身没有文化,但这是一个有远见卓识,有智慧的父亲,他从自身的体验知道,没有文化,要跨越阶层是多么苦楚。因此,他希望自己的苦痛作为过来人的经验教训,不要让后代再返贫。因此,我们可以以点带面,解读出,父亲从被迫接受家园到主动缔造家园这个全过程。父亲事实上是带领全家走向现代化的先锋,他的家园改革全过程,不亚于家族革命。】

多年后,我和姐姐都考上了大学,毕业都成了“公家人”,父亲一直引以为豪。【家族革命和政权更迭截然不同,前者是不存在暴力推翻或流血政变,只能靠英明家长的领袖作用和后续带动,这种引领不是每个家庭每个家族都幸运地拥有的。多少家族的停滞是由于愚昧或者某一个典型家族成员的昏庸造成的。“父亲一直引以为豪”这似乎是革命胜利后的空虚,父亲认为,自己革命的使命完成了。】

在不经意间,岁月的轮回改变了很多。父亲疲惫的意志,像一根绷得太紧太久的弹簧,行将断裂。【正好证实了上面的批注】这个时候,父亲的家园是酒精麻醉后的迷乡【他认为革命到头了,这就是到了一个巅峰以后的麻木,这里,开始展现了父亲的小农意识。这也不怪他,父亲是文盲。他根本不懂,也不可能再去懂了:何为继续教育,何为终身发展,何为穷则思变,何为“稳定是最大的不稳定”。他把人生过得比较线性,认为一条线走到底就完了。他根本不会去考虑,人生是多元的,发展是多维的。这就不难理解城乡差异,农村的人往往到一定程度上就“放弃”自己。四十多岁的人过八十岁的生活,不肯去跳跃原有的范围。一旦出现产业转型或升级,这种城乡变迁对安土重迁的人来说,打击是巨大的】。是啊,他从来不懂得让自己停下来,歇一歇,没有圈子,不打麻将,不认得扑克牌,甚至连玩笑也没怎么开过。【这就是影射一些老人孤老终生的自身原因,不太会安排好自己日后的生活。既不肯学习新东西,也不肯去社交,哪怕改变一点点。】也或许,是因为没有了目标,太过于执着的人,不知何去何从。劝说、哀求、哭喊,都无济于事,这让我坚信: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已!【这一下子让本文主题走向纵深,引发我们去思考一个老有所养,特别是精神有所安放的现实问题。毕竟没有那么多年轻人有余力去照顾、去陪伴老人。】

而今,父亲的家园,是他童年的那个山村——壕沟。【那么回到原点,此原点,非真正的童年,而是一种精神回归,更名曰是一种精神的解放。】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煎熬与思想斗争,有一天,他决定回去。然而,日月轮回,如河流一般,带去了他身躯的健硕、眼神的灵动,他只是养着几十个小羊羔,种着一片菜园,出山的时候不忘挖一些熟悉的草药,忙碌、充实、开心……【充实与开心的体验,只能自己去找,找不到,就去毁灭。】

闲不下的父亲,离不开的家园,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也有他童年的记忆,欢喜或是悲伤,好过城里冰冷的砖墙和无情的水泥地。【这个移觉也有道理。砖墙对于父亲来说是冰冷的,而山区对我们来说也是无感的。所以家园是一个让自己自适的地方。】

岁月悠悠,如歌如诗!时而高亢动人,时而悲凉凄楚,时而温润绵长。愿你我的人生都能觅得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园。【也印证了上文的批注。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借父亲的家园建设历程。“老者安之”——思考当下的年龄观,年龄最多只是一个数字。】(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3页

A.文章第一段中“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地理形貌上写出了父亲的故乡的荒凉。

B.文章的第二段写父亲在林场的经历,刻画了父亲勤劳能干、积极上进、对子女十分疼爱的普通工人的形象,十分典型鲜活,

C.父亲有一段时间酗酒,这是因为多年的劳累让他身心俱疲,他找不到好的排解方式,只能靠酒精缓解内心的压力。【不止这些,我们知道,是父亲的空虚。】 D.文章倒数第二段承接上文,点明父亲回到童年的那个山村的原因——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和童年的记忆,充满人情味。

5.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划线句“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这句话的含意。(5分) 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自己能懂自己,能告诉自己需要什么,能找到下个目标,哪怕是排解抑郁的方式。 老年人也需要心理关怀,需要人去懂他们。但更多的,不是子女为父母安排如何,而是去培训他们,找到自己自适的空间。正所谓“老人要有自己的生活”,外人也需要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6.“父亲的家园”都包括哪些?为什么把这称为“父亲的家园”?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官方含义:“家园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所谓的“家园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家园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本文当中,哲学层面上的“父亲的家园”应该是使个人振作的复归。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囿于篇幅,原文省略)

7.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对雄安新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雄安新区相较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GDP、人口均不占优势。 B.雄安新区的面积相较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更大,可有效利用。 C.雄安新区相较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更具独特的地理和区位优势。 D.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将按照政府规划分阶段扩大发展范围。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开发区,是我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做出的重要决定。

B.雄安新区的建立符合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之说”,雄安新区建立后我国就能实现区域空间一体化。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及雄安新区的未来,但重点不同,前者主要聚焦雄安新区的战略定位,后者重点设想了城市发展蓝图。

D.雄安新区的建立既解决了首都北京难以承受的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也缩小了周边地区与首都之间“断崖式”的发展差距。

E.雄安新区如果能借鉴国内外大城市的建设经验,就可以打造出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国样本,进而开创中国城市创新发展新模式。

9.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雄安新区建立的意义。(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第4页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qī)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侠义,好打抱不平或任气逞强。《汉书?朱博传》:稍迁为功曹,伉~好交】,尚气力【尊崇,崇尚,爱好】,数【shuò,多次】通【交往,来往,结交。《汉书?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剽【轻浮,轻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而不留也】轻【举止轻佻】少年【这里指小阿飞,小混混】。

晚而改节【改编志向】,敦【注重,推崇。谢朓《赋贫民田》诗:~本抑工商,均业省兼并】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绝。葛洪《抱朴子》:~嗜欲所以固血气】断,不避豪右。宠风声【指传播出来的消息】大行,入为大司农【汉始置,掌钱谷之事。亦称大司农,为九卿之一。汉建安改为大农,由魏至明,历代相沿,或称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磕头(多用于书信)】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同拣,挑选。《核舟记》:盖~桃核修狭者为之】贤选能,主薄镡(xín)显,拾遗【补录缺漏。也指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诡诈狡猾。也作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全盘的计划和策略】讨击,悉诛【诛灭】之。境内清夷【亦作清彝。清平,太平】,商人露宿【在露天过夜,在风口吃饭。形容行旅生活的辛苦】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幼子,小孩】,终无侵犯【有意伤害他人身体和精神的行为】。

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犹纠正】部郡,风威【指教育风化的声势﹑威力】大行。后坐【留底备查】考【观察】妖言【犹妄言,胡说】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宽大与严厉】之宜【适度】。其冤嫌【冤案】久讼【积压陈年的案子】,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委曲而详尽】情诈【假装】,压【压制】塞【堵塞,搪塞】群疑【群众的疑惑】。又能以谲(jué)【诡谲怪诞】数(shuò)发擿(tī)【揭发,举发】奸伏【隐伏未露的坏人坏事】。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神机妙算】。

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叹息】。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田赋,税收】,致奠醊(zhuì)【奠酒】以千数。涣丧【殡葬队伍】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槃(pán)案【枝节交错的桌子】于路。吏问其故,威言【斗胆说】平常持【携带】米到洛,为卒司【被下等管理、小喽啰】所钞【抄没、抄掠骚扰,特指敲竹杠】,恒亡【总是丢失】其半。自王君在事【执政管理期间】,不见侵【侵占财物】枉【诬陷诽谤,当然这里偏义“侵”】,故来报恩。其政化【执政教化】怀物【体恤百姓】如此。民思【追思】其德,为(之)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荐奠,祭奠】之。永初二年,邓太后诏曰:“故洛阳令王涣,秉清修【操行洁美】之节,蹈【遵循,依照】羔羊【多比喻天真、纯洁或弱小者】之义,尽心奉公,务在惠民【施恩惠于民,爱民】,功业未遂,不幸早世【早逝,早早谢世】,百姓追思,为之立祠。自非忠爱之至,孰能若斯者乎!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黄帝和老子的合称。道家尊以为始祖。也用以代称道家】,悉毁诸房祀【祠堂,庙宇】,唯特诏密县存故太供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5页

A.在温三年/迁充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B.在温三年/迁充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原文: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难点在“后坐考妖言不实论”这里,“坐……论”是联谓结构,翻译成“因……而被处分”,意为“后来因妄议、散布不实消息而被处理”】

C.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D.在温三年/迁充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对我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B.豪右,西汉时期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文中指权势盛大的豪族大户。 C.和帝、永元,前者是谥号,后者是年号,都可做纪年之用,均含有对帝王的褒贬评价。【错,谥号不能纪年。】 D.黄老道,“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道”也称黄老之学,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涣晚而改节。他年少时喜欢行侠,崇尚武力,后来才改变志向,研究儒学,入世为官,曾任兖州刺史,侍御史和洛阳令等职。

B.王涣为官有方。做温县县令时,他想方设法消灭境内的坏人,使境内安定太平;做洛阳令时,他以身作则,为政宽严适度。

C.王涣深得民心。因善揭发隐秘的奸恶,京师之人都称赞他;他病逝后,百姓叹息感伤,相互凑集钱粮【只是赋税】去为他【不是为他】举行祭奠。【并不是举行祭奠,而是给他献上一杯祭酒。】

D.王涣备享哀荣。王涣去世后,邓太后认为王涣为国为民辛勤操劳,任命他的儿子王石为郎中,并为他设立祠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2)吏问其故,威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注】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愉悦怡然】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水天相连辽阔深远,沙鸥飞翔其间。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

第6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uu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