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9 - 毕业论文范文之一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17 17: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附录9:毕业论文范文之一

× × × × ×学院

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

System

Abstract

For the purpose of developing in a of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So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ystematized operation of ecotourism product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avoid the departure of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on the base of a great many of relevant data, this text proceeds with basic conception of the ecotourism, according to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e ecotourism products, combine some principles of ecotourism products exploitation and management, it eco-tour product exploit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then structure the system from ecotourism product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two aspects, and the essential explanation to every subsystem function and coordination each other, and then the frame of the ecotourism product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system preliminary analysis and encloses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ystematic picture correctly. Meanwhile, this text takes Three Gorges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ecotourism product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 and the principle and their advantages of Three Gorges, and take a simple combination between this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Three Gorges, applying the theory to the concrete case, Thus realized eco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can combine the application purpose of practice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Key words】 Ecotourism product ;exploitation;management;system

1 引言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世界最大产业之一的同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增加。而随着对环境问题的普遍重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与形式便应运而生了,由于其尊重自然与文化的异质性,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致富社区居民、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因而它被认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既然生态旅游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进行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及对其的管理问题也就显得尤为突出了。国外对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基本上都是以自然和谐为原则,重视生态意识、生态观念和生态道德的体现,具体就表现在对原生旅游资源的尽量少的干扰上,人工设施及修饰的比例非常低,至于对生态旅游区的管理则主要通过指示牌和标语来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与生态道德,也有很多通过在景区采用垃圾分类、智能环保厕所、人行栈道、游客服务中心等措施来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管理与发展。从国内来看,研究问题的领域与范围大多数都是基于生态的某一方面进行的,如生态农业、工业、经济林等,当然其专业性要求也较高,但是设想如果能将这些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总结和归纳,并通过系统化进行运作,那么这些宝贵的学术资料就可以有效地利用起来,从而促进生态旅游的有序健康发展。

然而,目前大多数关于生态旅游的学术研究都侧重于从开发角度或者从管理角度两个方面分开来讨论问题,但是从系统角度来将二者进行结合的研究却不是很多,可是生态旅游产品的内容因其涉及方向的广泛性就必然要求开发与管理的同步进行、相辅相成、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因为生态是存在于各个领域发展之中的,是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之一,忽略其他因素的想当然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不仅不会为其带来效益,反而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同样,针对于开发的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缺乏有效的管理,开发便失去了其科学性,而开发的成果也同样失去了延续性。因此下面本文就将结合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进行初步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管理系统构建研究,并结合三峡库区的具体情况,将所建系统运用到实例中去。

2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管理特征分析

在这部分,本文将根据生态旅游产品的定义及内涵,进而分析其开发与管理的相应普遍性特征。同时,从具体的三峡库区的案例入手,浅谈其开发与管理的特殊性。

2.1 生态旅游产品及其特征

2.1.1 生态旅游产品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关于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是于1983年提出的[1]。各种不同背景的专家在理解其要点、充实其内涵的基础上,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但总结来看,生态旅游的概念应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区域,以及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文化; 第二、旅游者的行为不对或尽量少的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第三、注重当地居民的参与性,尊重他们应有的权力,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四、生态旅游应具有生态环境的教育功能,能提高甚至改变游客的环境观和生活方式。 那么生态旅游产品作为生态旅游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旅游对环境产生的负面作用而产生和倡 导的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它指的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按生态学目标和要求,实现环境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旅游产品。 2.1.2 生态旅游产品的特征

我国学者黄继元教授在《云南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理论探索》中,将生态旅游产品的特点归纳 为:

在产品的构成上,主要是以能给人以生态美感的自然环境及在该环境下形成地方特色文化组成,包括山、水、森林、气候、动植物以及地方民俗风情等。

在形态上,生态旅游产品中的自然资源原始状态保留得较为系统,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

在功能上,它主张不过多加进人为因素和人工雕琢,而是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迎合旅游者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感受。

在价值取向上,它强调旅游不应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人本应合理地享受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当代人还应为后代人提供比自己这一代更多的旅游资源。

在最终目标上,它强调人与自然是共生互利的关系,它并不是简单地回归大自然,而是一个利用生态发展旅游,通过旅游保护生态的双向促进的特殊旅游产品,人们应该以保护为主,在这一前提下来开发和享用自然资源以求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特征分析

针对生态旅游产品的特征及其内涵,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其特征从开发目标上来看,它强调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追求适宜的利润与持续的维护环境。从其目标市场上来看,生态旅游者应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而从开发模式上来看,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种保护性开发,注重保护,还要进行需求预测,并对开发制定一定程度的限度,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主导。从其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应倾向于功能分区的空间安排,选择适当的交通方式,建筑风格应注意与地方特色的融合及与环境的和谐。另外从具体实施上来看,应注意征求多方意见与建议,使开发商、游客、当地居民及各利益相关者均分享受益。那么简单来讲,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就应具有以下的特征:

2.2.1 生态性与科学性

在生态旅游规划中,要非常重视生态学规律,强调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创造功能完善的人工生态系统,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保证生态旅游事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积极应用各种先进的绿色生态科学技术,促进生态旅游事业的科学发展。 2.2.2 特色性与综合性

生态旅游目的地一定要充分发挥其生态旅游潜力,把握其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深刻体现其文化内涵,开发出适销对路、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同时注意综合挖掘生态旅游区各区潜力,形成生态旅游事业的综合优势。 2.2.3 整体性与受益性

生态旅游追求的是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整合成的整体效益,它们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保证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同时,充分将生态观运用到各项事业发展中去,如将观赏、游乐与林业、农业等生产活动相结合,集约经营管理,减少废物压力,促进能源的再生利用,使旅游目的地的景观优美同时又有经济效益,也可积极发挥生态教育功能,从而保证该地生态事业的长远发展,使各利益相关者均从中受益。 2.2.4 参与性

为了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它需要全员的参与,包括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开发商和规划者、旅游经营者、当地社区居民以及生态旅游者各个方面。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要以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和谐为基础和保证,为此我们要积极营造和谐、学习、互动、多赢的氛围,做好利益相关者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到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热情,增强自觉维护生态旅游发展的主人翁意识,主动为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开发献技献策,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优势,保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2.3 生态旅游产品管理的特征分析

所谓生态旅游管理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使生态旅游得到有效的、科学的管理,从而使生态旅游持续、协调和健康地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旅游效益。一些学者从产业角度出发,在分析传统旅游管理与生态旅游管理异同的基础上,认为生态旅游的管理包含生态旅游行业管理、社区管理与生态旅游区环境的管理这三个方面。生态旅游行业管理是指与生态旅游相关的行政部门、企业及组织对生态旅游这一新兴的绿色产业,在市场引导、秩序维护、行业服务与协调等方面,采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监督、指导和管理;社区管理指的是对生态旅游目的地

所在社区加强管理,使社区参与到生态旅游行业中来,让生态旅游区与社区共同促进、共同繁荣、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区环境管理就是为了实现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规划的预期目标,运用多种手段,维护和改善生态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其特点应包括: 2.3.1 目标性

即我们所建立的管理体系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既为游客提供完美难忘的旅游经历,又要努力使旅游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最小,通过科学的技术促进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利用。

2.3.2 预测性

即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以及预期游客数量进行科学预测,从而合理的确定开发限度,有效的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2.3.3 协调性

所谓管理,它本身就是一种协调活动,对于生态旅游的管理来讲,这一点更为重要,从以上对生态旅游管理内涵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管理过程是要贯穿于众多的关系中的,既有旅游行业内部关系的协调,也有旅游行业与社区之间的协调,既有开发与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也有游客和当地居民与生态旅游事业之间关系的协调等等。 2.3.4 整体性

生态旅游区的管理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从生态旅游区到生态旅游行业,从当地居民到游客,从生态环境保护到绿色技术的应用都属于我们这个管理体系的范畴,我们要站在整体的角度上看问题,协调各方,统筹兼顾,以保证整个管理运行体系的有效、全面。 2.3.5 灵活性

为保证生态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注意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灵活性,充分发挥生态循环的功能,建立人工的生态平衡系统,既经济又有效的促进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丰富生态旅游活动的内容。灵活地将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与各项产业进行结合,发挥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同时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2.4 三峡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特征分析

长江三峡库区旅游资源丰富、密集,素有旅游资源“金矿区”之称,巴山绵延,江河纵横,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从重庆港顺长江而下的库区仅自然景观资源就有196处,再加上75处人文景观资源,13处科考探险资源,共构成了19个大景区,284个景点(其中国家级景点77处,省市级景点80处,区县级景点127处),足以见得其资源的丰富性。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2]。

第一、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不够,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处于低层次[3]。在上述的众多景点中由于各种原因仅开发了126处,只占景点数的44%,且已开发的资源也多集中在长江干流附近,而干流两翼、腹地许多品位观赏价值极高的资源尚处于原始、待开发状态。另外生态旅游产品的档次也较低,结构单一。现在的旅游产品已由传统的陈列式、观赏式上升到了表演式和参与式,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扩大的需求。而三峡库区目前所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仍大多数属于低档次的“乘船观光旅游”,文化型、教育型、参与型旅游较少,而一些具有生态理念的特色旅游则更少。

第二、旅游资源环境日益恶化。三峡库区的旅游资源以山清水秀的峡江自然风光为主体,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断崖千尺、飞瀑湍流的自然景观而闻名,然而正是这些美景,这些年来却因缺乏保护意识、开发不当而饱受摧残,自然、人为的因素使库区的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污染严重。库区主要城镇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使江水污染严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游船长江三峡的游船,除两条豪华轮设有粪便处理设施外,其余船只大约每天有6000人的粪便直接排入江中。

第三、偷伐偷猎现象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库区人对资源的需求增加,而旅游区偏远的地理

位置、欠发达的经济状况,使人们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完善的体制保护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偷伐偷猎现象十分严重,屡禁不止,库区内的生态环境与资源被严重破坏。

第四、“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区域管理。这致使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在重庆直辖市建立以前,三峡库区内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属不同的市、地、县,因区域管理的限制,各地区在旅游资源开发、运营过程中往往各树旗帜、各自为政。开发上的区域化,造成资金投入分散,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缺乏统一规划。各景区码头扩建不够与游船增长过快的矛盾,旅游景点的容量与客源量增大的矛盾难以解决,库区内游船削价大战、为停靠码头长时间等候的现象时有发生[5]。此外,景区管理的多头化,各相关行业为自身利益考虑,也使整个三峡库区的开发秩序混乱,健康稳定的市场发展难以实现。结合以上所提到的三峡开发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于三峡库区旅游产品开发与管理系统应具有如下特征。 2.4.1 开发的充分性与管理的同步性

生态旅游是三峡库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应积极利用三峡库区丰富的资源,充分挖掘其各种旅游资源的生态化潜力,全面发展生态旅游,在开发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开发限度的控制,实现开发与管理的同步进行,以保证开发的科学性、正确性。 2.4.2 开发与管理的协调性

要将开发的范围、限度与管理的科学性相结合,协调开发与管理的关系,协调开发商与当地居民、当地旅游行业的关系,建立完善的体系,满足各方利益。 2.4.3 开发的先进性与管理的科学性

要积极利用现代的绿色技术,促进生态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系统,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宏观控制和把握,了解各种动态,对环境及资源情况积极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4.4 开发与管理理念的生态性

要时刻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衡量我们的开发与管理过程,发挥生态旅游的优势和经济性,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 2.4.5 开发注重保护性与管理注重针对性

目前三峡库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已受到严重破坏,这将深刻影响到三峡库区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因此对三峡库区的开发要时刻把保护放在首位,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同时,对三峡库区的管理更要加强针对性,加强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力度,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保证生态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和平衡性。

3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管理系统构建

在这部分,本文将针对上文所提出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管理的特征,分析其实施原则及方法,从而构建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

3.1 产品开发与管理系统构建原则

要构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管理系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要兼顾生态旅游产品的多方面特性,从而促进和保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合理性、充分性,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具体来看,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管理系统的构建原则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 因地制宜与对症下药

生态旅游资源是衡量能否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内容的重要前提。在开发生态旅游产品过程中不能一哄而上,应视生态旅游资源的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因为不同的生态旅游产品对于开发的资源和环境都是有不同要求的。比如,海拔的高低是开发登山运动项目的重要因素,而温泉这种资源条件又为避暑避寒活动项目的开展提供吸引力等等。因而在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时,必须要求我们根据其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从管理工作角度来看,则要做到对症下药,针对开发中的问题采取对应的方法进行管理工作,从而

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比如针对生态区环境的污染问题,那我们就要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进行有力地解决和改善,实现权责利统一与归属,而力求避免多头管理,结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

3.1.2 生态保护与加强力度

生态旅游是以环境良好的方式开始的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利益、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当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在保持自然资源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生命维持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所以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同于以往旅游产品的开发,除了要考虑到开发商的利润、旅游者的享乐之外,还要考虑由旅游活动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通过约束开发商和旅游者的行为,使之共同分担维护景观资源价值的成本,制定绿色价格[6],力求对自然资源的影响降至最低,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要加大管理工作力度,运用法律及纪律来有效管理开发商、游客、当地居民的行为,从而保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各项措施的切实执行。

3.1.3 地方特色开发与重视思想管理

独特性对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旅游产品的独特性愈鲜明突出,才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确定鲜明的形象,其吸引力和竞争力就越大。对于生态旅游产品而言,要实现这种独特性,重要的是将本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生态文化氛围融入到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中去,这是由于不同地域资源条件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地区的内涵和精髓,是内在的一种精神气质及文化体现,但随着旅游业的高度发展,大众化趋势,文化的交融,使得许多地方特色平淡庸俗,因此加强思想管理,增强地方特色意识,进行思想教育,从思想上使开发商、当地居民、游客自觉主动地去积极参与,维护生态,促进生态才是最重要的。 3.1.4 适度开发与科学管理

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的开发利用都有一个承载力的范围,超出这一范围,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就会受到破坏。因此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开发,科学管理,遵循生态规律,科学估计与测定合理的生态旅游承载力[7],把旅游人数控制在其生态旅游承载力范围内,以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绿色技术,科学方法,引进先进的景区资源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来保护生态旅游活动的有序进行和统筹管理。

3.2 产品开发与管理系统构建步骤设想

3.2.1 对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进行研究

以三峡库区为例,应组织有关专家对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与科学评价,并就2003年、2006年、2009年一、二、三期水位后库区生态环境、景观形态、开发条件等所引致的利害变化进行深入研究[8]。然后,针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变化、资源特点及未来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采取多种方式,集中旅游、环保、地质、生物、水利、建筑、文化等多学科专家学者的智慧,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联合进行技术攻关,攻克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技术上的难题,完成基于生态旅游容量的综合的信息规划技术,为库区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提供一整套全面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支撑。 3.2.2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工作

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原理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先进成果,制订出符合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律的旅游发展规划。生态旅游规划的编制应有旅游学、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环保学、园林学、建筑学、经济学、人文学等多学科的专家参与,优势互补,共同完成[9]。同时还要注重当地居民的参与,以增强规划内容与实践的衔接性,另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注意规划项目中居民受益项目的体现,站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上对库区的生态旅游产品进行规划,这样也便于对生态旅游的管理。

3.2.3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应坚持的原则

第一、保护前提下的开发与开发性的保护相结合;

第二、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中,应突出体现特色性原则,即突出原始性和自然性、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第三、挖掘三峡文化、生态文化的内涵[10],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人文生态系统的有机融合、和谐统一;

第四、由点到面逐步拓展,由单功能向功能多元化逐步优化升级。 3.2.4 生态旅游的管理

主要体现在对生态旅游者的管理、旅游企业的管理、对当地居民的管理、政府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四个方面。对生态旅游者的管理,要努力增强他们参与生态旅游时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旅游企业的管理,应以力创绿色旅游企业为目标,注意强化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制定绿色价格,提供绿色旅游服务,倡导绿色旅游行为,注重绿色旅游宣传,逐步推行ISO14000环境标准管理等;对当地居民的管理,应遵循本地居民利益优先的原则,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开发中来,生态旅游的开发应和移民安置、库区脱贫致富相结合,让当地居民切身受益,寻求他们的支持与配合;而政府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应注重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作用,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管理机制,实行依法治旅,对生态旅游业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同时对生态旅游企业进行资金及政策支持,对生态旅游环境进行科学的监控。 3.2.5 注重生态旅游的教育与宣传。

在生态旅游的教育方面,由于旅游者、当地居民、领导干部及从事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在旅游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不同,应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式[11]。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多角度、多渠道的宣传,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3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管理系统构建

从系统角度来考虑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管理,我认为可以将整个系统分为若干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是整个系统的一部分,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保证整个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如图3-1所示) 3.3.1 开发系统的建立

从开发角度来看,应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第一、生态旅游资源系统 在该系统中包括两个子系统,即旅游资源总体评价监测与分析系统和文件信息资源存档与更新。在对旅游区资源进行综合调查与评价时,应从不同层次上进行多方面、多学科研究,着重在理论上科学地对旅游区生态旅游资源有清晰的认识,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并请专家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进行系统的测算,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根据目前国家的标准通常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共分为5个方面28个指标,如表1所示[12]。

另外指标的建立要坚持体现简洁、综合、可操作性的原则,重视动态性与协调性的统一,注意与时间尺度的紧密联系。同时,要注意文件信息资源的存档管理与更新工作,为其它一切工作的开展提供最新、最准确的数据信息,也确保各项工作开展的科学性,也可以通过引进一些系统软件,以提高工作效率与准确性。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科技水平,把与生态旅游业相关的资源保护问题纳入科技研究、管理的轨道,才能更好地使生态旅游业快速、高效、健康、持续地发展。

表1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

类别 资 源 要 素 具体指标 备注 观赏休憩使用价生态旅游资源中所具有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是重要因素。 值 珍稀或奇特程度 资源丰度与几率 是否具有大量珍稀物种,或生态景观异常奇特、罕见。 独立型生态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疏密度优良级别;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

资源集合度 完整性 生态旅游资源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的类型数量和资源数量,集合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游客在生态旅游区的浏览所需时间和景点变换所需的时间。 包括服务区、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等设施完备,并作出相应完整、科学、可行的预案,避免重大事故发生。 生态旅游资源规生态旅游资源单体的面积、数量或区域内旅游资源密度。 模 山体或水体 动植物资源 环境稳定性 环境环境容量 保护大气、水体质量 与生态安噪声影响度 全 废物处理能力 知名度和影响力 包括岩石形状、奇特程度、森林覆盖率、珍稀动植物栖息地状况及水体、湿地的面积及珍稀动植物栖息地状况。 数量、种类,可反映区域内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程度及生态环境质量。 进行生态旅游活动时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在保证生态环境稳定的同时,生态旅游资源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 包括灰尘含量、有害物质含量和污染程度;大型水体、泉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及清澈度和污染程度。 生态旅游要求在大自然中欣赏山、水、林、鸟的感官享受。人为的噪声对旅游资源的影响非常大。 包括固体废弃物和水体污染的自然降解净化. 在世界、国内、省内或区域范围内影响程度。 资源在一定区域的珍稀、奇特程度、知名程度、质量及科学教育等价值。 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 影响适游期或使用范每年适宜浏览的日期和天数,或适宜于所有游客使用范围和参与所划定的力 围 范围。 旅游节庆日 社区态度 公 众 参 与 社区管理水平 人员素质 社区居民收益 从业人员比率 交通设施条件 地理气候服务设施条件 条件 气候条件 天象 区位条件 旅游活动中具有较大影响的生态旅游活动日。 旅游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积极性的程度。 社区对从事生态旅游业的居民行为规范化管理的水平。 社区内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人员的素质。 开展生态旅游可增加旅游收入也会对社区内居民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以此衡量开展生态旅游对社区内居民的损益。 反映区域内居民受益程度。 影响整个生态旅游资源可进入性的重要指标。 直接影响到可进入性的问题。 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支撑系统,保证游客的吃、住、行及安全等服务设施条件。 开展生态旅游的气候的适宜程度。 奇特的气候特征,包括光现象、天气和气候现象。 第二、生态旅游规划系统

这是开发系统中的重点,其内容应包括对旅游区的整体规划和分期规划。整体规划中要涉及到生态旅游功能区的划分与规划开发,生态旅游产品组合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参与咨询机制规划,要站在宏观角度来进行全局的统筹规划,以保证规划的质量,无论从整体上、区域上都取得生态的效果,功能区的划分应根据各区的特点与优势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式规划开发;而生态旅游产品的组合规划要注重其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与生态功能、环境保护功能的统一;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环境保护规划[13],这将有助于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概括来讲,其内容应主要包括:(1)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包括自然与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调查与评价,自然生态旅游环境的调查主要查明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气象、水环境、空气细菌含量、噪声、土壤、动植物与生态系统等的状况,而人文生态旅游环境方面主要调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现状并进行评价,这与生态旅

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有重合的地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根据该指标体系所做出的资源评价拿来作为数据的基础,同时结合规划需要进行补充。(2)环境问题预测分析,就是在已有资料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预测生态旅游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问题所在,同时还应确定规划期内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所要达到的目标。(3)环境容量的确定,为了科学合理地组织生态旅游活动,找到生态旅游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平衡点,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还必须确定生态旅游环境容量。(4)规划方案的拟定与优选,根据规划目标与预测结果分析,结合生态旅游环境规划的草案,并进行必要的修正、补充与调整后纳入到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科学地对生态旅游区进行规划,必然要求有专家参与,同时生态观点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加入,因为当地居民对区域的熟悉会促进开发的合理性,同时这也为以后生态旅游产品、资源的保护维护起到了铺垫作用,而游客的介入则主要是从游客需求出发,通过征询游客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生态旅游区的针对性、市场化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规划出一个参与咨询机制,为合理规划提供保证。而分期规划则是要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中提供的各项资源条件,分期确定开发的时间,建立近期开发与远期开发计划,保持生态旅游的持久吸引力。除此之外,生态旅游线路的设计,也是应列到整体规划中来的,这就要结合当地的交通条件和环境容量,以及人类活动对旅游景观的影响来科学分析,同时注重生态学观点,充分征询各领域专家意见,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达到增强景区可进入性的目的。这一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大量借助于专家的力量和高科技手段的利用,并且要求积极征询当地居民的建议,因此作为开发系统的重点,它需要投入大部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第三、生态旅游建设系统 如果将规划系统比作指挥者,该系统就是贯彻执行者与支持者。它要根据规划系统中的方案及措施,在其指导下,采取适当的开发方式和生态学的观点对生态旅游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建设,旅游项目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同时,要特别重视与规划系统的配合,及时将建设中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反馈和协调,从实际情况入手,大胆提出规划中所出现的漏洞和忽视的问题,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建设,丰富旅游项目内容形式,以生态的手法来展现旅游区的特色所在,进行适当的创新,以提高吸引力。 3.3.2 管理系统建立

从管理角度来看,要注意统筹兼顾,科学管理。具体来讲,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系统: 第一、生态旅游区管理系统

对于生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景区,我们在对生态旅游活动进行管理时,通常采取分区管理的方式,生态旅游区的不同地段其景观生态特征不同,受旅游活动的影响也不相同,因此在规划时我们就应科学合理的进行功能区划分,从而实行分区管理,更好地发挥具有生态旅游潜力的资源价值,同时也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带,针对各功能区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有效的管理策略与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同时,生态旅游区管理系统也要注意与开发系统的配合与协调,因为开发系统的信息是其采取相应管理行为的依据。其次要具有法制意识和制度规范,依法管理、依规管理。学习与生态旅游区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如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14],同时完善生态旅游区制度规范体系,这是我们进行开发管理的标准和依据,有利于防止短期行为,强化管理力量。此外,还要重视生态旅游者和导游的法制意识,加强有关法规的教育和培训。在管理工作中监督是重要的一环,因此我觉得在该子系统中加入监督这一部分是非常必要的,其作用应体现在对法律和景观规范的灵活运用上和与系统中各部分的综合协调上,以保证系统的有效运行,不偏离正确的规划与长期的目标。

第二、游客管理系统

对游客的管理目的是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将游客的旅游行为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游客的管理方法可以分为直接法与间接法[15]。直接法是通过规章制度直接涉及人们的行为,表述必须明确,使游客意识到并清楚了解各种要求,至少对所制订的规章制度的原因有所

认识,同时执行时要有力度,起到警示作用。如应根据环境容量计算结果,限制游客数量,既保护了环境,又保证了游客体会大自然神秘、静谧的意境。明令禁止超出道路和游径的旅行;禁止乱扔垃圾;禁止游客践踏草地;禁止在非指定地点用明火,为实施上述规定需要配备专门人员,加强巡视,碰到违规现象,以批评教育为主,辅以必要的罚款。而间接法管理是从改变游客意愿和行为的因素角度着手来影响游客的行为,游客保留了他们选择活动项目的自由,比较符合旅游活动无拘无束和愉悦的特点,所以应优先采用。在许多情况下,间接法能达到和直接法同样的目的,而且更少引起争论,也不存在人身侵害问题。如建立标牌系统;利用信息(标牌、出版物等)为生态旅游机会做广告;教育游客按规章行事;呼吁游客给予合作;实行淡旺季浮动票价制等[16]。由此可以看出,游客的管理必然要求制定较完善和有效的规范制度,同时实施人员在执行规范管理的同时,更要注意与游客的沟通,了解游客的意见与建议,找出制定的规范中不利于实施和影响游客满意的部分,及时进行反馈和参与修改与完善,以保证制度规范的合理。同时,在该子系统中,我又设立了一个下级系统,即公关宣传教育系统,我觉得这其实是游客管理的一种形式,景区管理与饭店管理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那么这个下级系统其职责我觉得也就类似于酒店中的客户关系管理部门,其功能是加强与游客的沟通,通过公关方法进行游客活动的组织和意见建议的搜集,尽量增大回头客数量和景区良好口碑。对旅游者的教育影响应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的始终,可通过导游的讲解、门票、导游图、科教片等多种形式对游客进行生态观点的传输[17],在一些重要景点应逐步建立生态教育馆,或陈列室、博物馆等,采取多种方式,使游客寓教于乐。

第三、居民社区管理系统

居民参与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评判依据,也是生态旅游概念里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社区参与有助于确保当地居民的利益和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尊重,能使当地的保护事业得到有力的支持,从而保证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要实现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四大功能,就必须考虑到目的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在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社区的全面进步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具体来看,该系统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首先,应创造一个居民参与机制,其内容包括居民咨询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咨询机制其形式可以采取成立社区成员与旅游当局的联合会,定期开会商谈旅游发展的相关问题;或者成立当地各阶层参加的旅游行业组织,其功能定位在上传下达、沟通协调等方面,形式可以多样,但内容要相对集中。具体应包括a、旅游发展决策咨询。包括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途径等战略问题,虽然居民受自身素质限制,参与能力有限,但至少在宏观概念上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以便取得他们的支持。b、旅游发展具体思路咨询[18]。包括旅游业的要素安排,即食、住、行、游、购、娱之间比例及各自内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以食宿为例,通过征求居民意见,根据其参与的积极性来确定国有、集体和私营旅馆的比例。c、旅游发展引发影响问题的咨询。包括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要将居民所关注的问题体现在旅游规划过程之中,西方旅游发达国家已将居民对旅游影响引发问题的态度作为旅游规划的一顶重要内容,因为体现社区居民意志或意愿的旅游规划更易于在实施过程中推行,也会使居民更有效地参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居民参与利益分享的机制其根本点在于使居民成为旅游发展积极影响的受益者,而非消极影响的受害者[19]。内容包括提供居民赢利机会,尽量提供给本地居民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同时旅游企业注意自身经营行为,最小限度地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当地居民生活的负作用。行业部门要重视居民的利益要求,并平等对待,建立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另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在政策上和财政上给当地居民以扶持,包括制定保护居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法

管理系统

开发系统

规条例,从法律上承认其经营的合法性,规范其经营服务质量,既利于其健康发展,也会增加政府的税收。

其次,要建立居民教育培训系统。居民是旅游区旅游活动的参与主体之一,因此居民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质量,该教育培训系统应从居民切身利益和旅游区可持续发展两个角度出发,至少应包括对居民服务意识的培训、销售技巧的培训、生态学基础知识的培训以及法律规范的培训等几个方面,至于其他的培训内容,我觉得应视旅游区的具体资源情况、客源情况和文化发展情况而定。

最后,为了丰富居民社区的生活,培养社区的合作意识与学习精神,促进社区居民的团结与交流,从而更有力地保证生态旅游发展的持续性、优质性,我觉得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种学习型社区,因此我在该子系统下专门划出社区维护与活动组织这一部分,现代管理中比较提倡的是将员工作为企业的第一顾客,那么,我觉得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的话,社区居民也必然成为了我们的第一顾客,因此,能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建立有效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就必然会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多赢。

第四、政府的生态旅游行业管理监督系统[20]

目前根据一些学者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及经验总结,我们可以将这一系统的大致内容归纳如下。 首先、整体运行体系建立。就是在行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要努力形成一个涉及旅游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体系。比如在旅游涉外饭店的评定方面,从制订星级饭店标准开始,确定星级饭店评定程序,到饭店正式评定,加上检查、验收到反馈,这一套管理体系,既是全过程的,又是动态的,在实践中可操作性强,效果也比较好。

其次、内外协调、环境营造。这里的环境包括生态旅游环境和经营环境,生态旅游行业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经营环境。首先是生态旅游环境,广大旅游者来到生态旅游目的地,都希望有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这个生态旅游环境不仅指生态环境质量,还指旅游服务质量。生态旅游目的地有了好的生态旅游环境能够更多地吸引生态旅游者,增强竞争力,保持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经营环境,对于旅游企业经营者来说,他们需要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这样才能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努力开展良性竞争,形成好的运行机制,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它与生态旅游环境是互相包容、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良好环境的营造需要内外的协调,涉及到与当地社区居民的协调、与上级管理部门政策的协调、与市场需求的协调、与生态旅游长期发展的协调以及与各旅游企业的协调,内部各部门的协调等诸多方面。

最后、法律法规制定,标准化管理。我们要依靠标准化工作开拓行业管理范围,在生态旅游行业开展标准化工作,是规范生态旅游业市场秩序,维护行业声誉,树立行业形象,保护生态旅游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有效手段,也是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的基础,能加大生态旅游行业监督管理的力度和深度,促进旅游服务朝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并同国际接轨;同时要制定完善的法制法规巩固行业管理成果,生态旅游事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其行业管理除行政、经济手段外,还得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手段来加强对行业的控制,在行业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注意加强执法的力度,及时对违反旅游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建立健全执法机构,配备执法人员,明确执法责任,从而使得旅游法律法规能够真正遵守和执行,执法工作合法有效,保证旅游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第五、生态旅游教育培训与宣传系统

要使我们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管理系统得到顺利的运行,加强生态旅游教育培训与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通过培训才能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教给人们生态的方法,促进人们用生态的观点去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从培训角度来讲,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管理人员的培训,可以采取“借用外脑”的形式,邀请生态学专家、旅游专家等来举办定期讲座、培训班等,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决策能力;第二,一般员工的培训,可以参加培训学校进行培训,也可

以通过企业内部的在岗培训完成,要求所有工作人员都应实行持证上岗,以规范管理;第三,当地社区居民的培训,应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提高居民旅游意识和环境观念而进行的教育。通过教育培训,使居民增强环保观念与意识,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地方特色,从而保证生态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二是为增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生存能力和技能而进行的培训。培训主体可以是多元化的,包括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等。如对居民进行的服务接待和经营方式的简单培训,可将部分民居装修改造成为供出租的客房,并提供简单膳食,最终从中受益。至于培训方式与实施人员的安排,可以根据景区的组织机构进行合理安排和权力指派。从宣传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应主要包括景区旅游特色与形象的宣传、旅游活动的宣传、社区活动的宣传、生态教育的宣传,景区文化的宣传等方面,应坚持形式的多样性、系统性、宣传内容的真实性等原则,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游客传播、政府公众传播、潜在游客传播、特定人物传播等人际传播方式,广开宣传传播渠道,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针对不同市场,对宣传策略灵活地加以调整和侧重,以不断提高生态旅游宣传的成效,力争形成景区自己的品牌,提升竞争优势。

以上应该是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管理系统的主体部分,它们要相互配合、协调,尤其是信息的共享与传递是重中之重。所以在二者之间,我们需要设立一个协调系统,以保证信息的传递和工作的沟通。因为开发与管理本来就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不了解资源的基本的情况和实际存在的问题,盲目进行管理,结果只能是人力、财力的浪费。反之,只讲不断的开发,而不注重管理,这必然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4 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系统实践研究

下面我就以三峡库区为例,从实践的角度,谈三峡库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管理系统的构建研究。

4.1 三峡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优势

如前面所讲,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富集区之一。首先,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齐全。按《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分类,长江三峡库区各类旅游资源基本具备,共含有58种基本类型[21]。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以名山、峡谷、风景与漂流河段、洞穴、湖泊、瀑布、泉等最为突出;人文旅游资源以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军事遗址、石刻、悬棺、古墓、宗教寺庙、各种古建筑群、古民居与民俗等居多[21]。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质量好,品位高,分布相对比较集中,易于整体开发。

4.2 三峡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基本类型

从生态旅游产品的一般类型来看,三峡库区开展生态旅游,其产品内容多样,最突出的当然就是峡谷游。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发科考游,如地质地貌考察、珍稀动植物考察以及人类文化考察等,而且三峡库区存在着许多令人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如神农架的“野人”、巫溪县的夏冰洞,使人产生无限遐想,因此可专门开发出“自然之谜”旅游考察产品,吸引游客前往。三峡库区保存有许多人类文化遗产,如巫山猿人遗址,具有神秘色彩的悬棺、崖墓、古栈道,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和“水下碑林”的涪陵白鹤梁水下石铭等,均可开发成科学考察旅游产品[37]。另外也可开发风情游,如黔江民族风情旅游区,就包括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等五个土家族,充分发挥其地方民族特色,如吊脚楼、油菜汤,还有美丽的摆手舞、铜铃等,同时也可以开发一些参与性活动,比如土家族的对歌、盘歌等。文化游也可作为三峡生态旅游开发的一个特色项目,如丰都鬼城的鬼文化、鬼国乐舞等。因此,根据三峡生态旅游资源的性质、特点、分布、交通等条件,结合开发的现状, 一些学者将三峡生态旅游划分为四大旅游片区[22](如下图所示)。

一是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区,以三峡水库、大小三峡山水自然风光为主体,辅以三峡水电工程文化、巴楚文化、名人故居以及宗教文化,形成观光旅游、商务度假、回归自然生态、人文熏陶等的综合生态旅游区。

二是神农架自然生态旅游区,以国家自然保护区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为核心,以森林生态系统

和生物多样性为特色,形成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科学考察、探险猎奇等的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旅游主题。

三是三峡东部三国文化生态旅游区,以三国古战场遗址为中心,突出三国文化的内涵,又力求保护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形成以文化熏陶、观光娱乐等为主的旅游区。

四是清江流域和黔江地区奇峰秀水与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区,以山水自然风光为主,掺和巴文化和土家族、苗族风情民俗,形成回归自然生态和领略民俗风情及巴文化的旅游区。

四大旅游片区

4.3 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系统实践研究

以上主要分析了三峡库区生态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下面本部分就将围绕上述所划分的四个片

区并结合上文所构建的开发与管理系统对三峡库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管理系统构建及运行进行初步研究。

4.3.1 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系统建立。

第一,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在这一系统构建中,就要注意仔细分析各区域特点,根据各区域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信息收集与整理工作,在这里可以引进计算机管理,对分析、整理的数据进行储存和处理。比如,关于三峡库区文化资源的收集,三国文化、巴楚文化、鬼文化、三峡水电工程文化等;关于三峡库区观光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情况的调查信息,如三峡水质的污染情况、旅游观光区的环境承载力情况及地质、气象等的变化动态等,这些都需要请各领域专家进行细致的评价或引进专家系统软件协助对生态旅游资源情况的监测与管理。同时,还要对未来各项旅游资源的发展与变化情况有较清楚的认识,通过采用一些科学方法来促进资源的保护与维持。

第二,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规划系统。正如前面所讲,在该系统中就要对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旅游进行整体规划和分期规划。在整体规划要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和谐统一,部分为整体服务,整体为部分树立形象。具体来讲,规划的大框架就在于以上所提到的四个片区,在规划过程中要着重突出各片区的生态主题[3],自然文化的原始特色。比如清江流域和黔江地区奇峰秀水与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区,就要充分利用其自然山水与民俗风情的交相辉映,抓住自然风景的天然性、民俗风情的原始性、特色性,挖掘其生态内涵。当然,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要保持其风俗的原始性,但同时也要对其内容中的非生态部分进行选择和改善,用生态的观点去开展活动,用生态的观点去引导人们的旅游活动,对于环境保护的规划,其规划步骤和方法与上文提到的一般的生态旅游产品规划系统中的环境保护规划方法是一致的,关键就在于对三峡库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细致了解与调查,分析各项环境指标,找出环境的现实和潜在问题,采取适当的科学的对策进行控制和解决。而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各片区的线路设计,这就需要对其地理位置及优势进行综合的分析,充分考虑专家意见,合理进行规划,打造绿色交通方式。另外,从分期规划角度来讲,就要在三峡库区生态资源系统的基础上,了解各项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目前开发状况及未来开发的可行性等。做好近、远期的规划计划,以调查资料和分析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开发。

第三,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建设系统。生态旅游不仅包括旅游活动的生态化,还应包含旅游服务的生态化。因此,库区各生态旅游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应发展成为生态旅游提供服务的生态服务业,如生态服装、生态饭店、生态商店、生态交通。不同的生态旅游点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相应的生态旅游产业,并由此带动库区一批生态产业的发展。在生态旅游区要坚定不移的贯彻生态科技管理意识,旅游区的设施和旅游的内涵要紧密与生态教育相结合,重点建设生态、环保知识教育的旅游项目,发展生态饭店(使用沼气、太阳能,进行生态装饰,制作绿色生态食品等[24]),推行生态交通(太

阳能、电动车船和自行车、步行等),开发生态旅游纪念品等。另外,为了突出和促进库区生态旅游的发展,还要加快库区的生态城镇建设,抓住库区移民城镇迁建的契机,在库区建立一批布局独特的生态“山水城”,实现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如巫山县把新县城规划为山水园林生态示范城;忠县新县城规划为三面环水、背枕青山的半岛型“山水城”等[18]。 4.3.2 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建立

第一,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区管理系统。生态旅游区的管理要根据旅游区的特色而采取相应对策。从划分的四大片区来看,它包括了综合生态旅游区、自然生态旅游区、文化生态旅游区和民俗风情生态旅游区。因此,主题不同就决定了各片区管理方法和侧重点的不同。综合生态旅游区应侧重于景观产品的互补与丰富,实行多样化管理与整合管理的协调运用;自然生态旅游区则应侧重于自然环境与氛围的营造;文化生态旅游区要注意文化内涵的挖掘;而民俗风情生态旅游区则要努力提高活动的可参与性与品位,用生态的手法去合理地安排各种旅游项目。然而,生态旅游区管理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注意对区内资源与环境情况的把握,以便适时地及时地发现问题,采取管理措施。要通过制定完善有效的规定规范,尽力度绝偷伐偷猎现象,采取先进的技术进行废物垃圾处理和执行环保措施。同时,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对各种景区内现象进行有效的监控,以保证景区运行的有序。

第二,三峡库区游客管理系统。虽然游客管理的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但结合三峡库区目前的资源情况来看,本人觉得在前期应以直接法为主,灵活运用间接法,虽然相比较而言,间接法更容易让游客所接受,不过从管理力度上来看,还是直接法更有效。因此,对游客的管理,首先应主要采取直接法,制定景区规范,当人们已养成了生态的习惯,具有了生态意识,再实行间接管理,效果也许会更好。同时,旅游区也可以通过开展具有生态教育意义的旅游活动来加强游客的生态意识。另外,生态旅游区要积极采取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与游客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运用公关手段征询游客意见与要求,通过制定绿色生态价格,将用于环保方面的支出计入成本,形成绿色成本[24],成为产品价格构成中的一部分,从而利于培养生态旅游者,为生态付费。

第三,三峡库区居民社区管理系统。生态旅游的一个观点就是要求居民参与,而居民参与的重要性前面已提到,那么如何做好三峡库区的社区居民管理呢?本人认为应充分利用三峡工程修建,大量移民迁建的机会,在加快生态城镇建设的同时,利用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推动居民就业和素质的提高,加强培训,灌输生态的观点,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三峡文化、生态基础知识、服务意识、三峡旅游资源情况等方面。要加强与居民的配合,以人为本,建立居民咨询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和热情,建立学习型生态社区,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生态意识成为一种主导思想,把动态的学习导入社区建设,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要积极致力于建立各利益相关方的信任感,尊重并平等对待居民的利益要求,在关注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事业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参与的质量范畴,如当地人在旅游企业中的地位等等。

第四,政府的生态旅游行业管理监督系统。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把握能力,建立旅游事业发展的动态化体系,合理地配置资源,集合人力、物力和财力,促进库区生态事业的发展。要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于违反生态旅游法律法规甚至规章制度者不仅要受到经济、行政上的处罚,而且应受到法律的严惩。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完善法律制度,也可建立群众监督机制,力求管理的有效。要充分发挥协会组织的作用,规范企业行为,形成行业规范,保证有序发展。另外,政府还应大力支持当地旅游企业的发展,鼓励采用当地手艺和劳力,促进当地经营,保护当地特色,并增强经济上的平等性,对外来企业与资本进行有效、适度的约束,从而避免或减少当地的经济漏损与经济依附现象的发生[24]。除此之外,政府也应注意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与沟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第五,生态旅游教育培训与宣传系统。首先,对库区的生态旅游开发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服务人员进行环境教育与培训,使他们同时具备生态和旅游两方面的知识,在生态旅游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过程中,自觉运用生态学知识,促进库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决不能让“生态盲”从事生态旅游开发,出现“生态旅游破坏生态”的现象[25]。其次,加强对游客的环

保教育。使来三峡库区的旅游者都能自觉运用生态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旅游行为,遵守旅游条例,提高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自觉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对旅游者的教育,在旅游活动之前就要进行,并贯穿于旅游全过程。如在旅游区设立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如关于生态环境景观的相应解说系统,提醒游客注意环境卫生的指示牌,方便并与环境协调的废物收集系统等;利用多种媒体,使旅游者接受多渠道的环保意识教育,包括门票、导游图、导游册上添加的生态知识和注意事项;一定的处罚手段等。第三,对当地居民进行教育,使他们具有初步的环境知识,了解生态资源和环境与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自觉地保护资源和环境。同时,增强他们的地方文化意识,自觉地保护地方特色[26],并学习旅游服务技能,提高服务质量的方法,增强对客服务意识,避免当地居民对游客的态度随既得利益变化的发生,从而实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管理系统的构建进行了一些思考,从系统的角度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管理加以研究,同时又将所建系统与三峡地区的具体实践进行结合,以实现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目的。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作为一种持续发展最有利的旅游模式,它更强调在细节中的生态意识的体现,而系统以其特有的关联性恰恰就保证了在各个环节上生态意识的贯穿。同时上述的整个系统是彼此密切关联的,而各个子系统中的各项要素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生态旅游的有效开展本身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涉及到各行各业相互联系的整体。最后,本文只是针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管理进行了简单的框架构建,然而从具体实施来看,它必然需要一些更加细致的工作,尤其是对于系统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和方法的实施本文都还未进行详细的阐述,这些还需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表

[1] 郜慧萍,杨真. 初议生态旅游[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4,(2):17~19. [2] 陈国阶. 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问题[J]. 科技导报,1997,(2):49~52.

[3] 王经武,彭珂珊,张明尚等. 三峡库区发展的战略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1997,(1):55~67. [4] 蒋昭侠.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战略[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2):41~44.

[5] 王成荣. 生态经济模式:三峡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 理论与改革,1998,(4):96~98. [6] 于开红. 三峡库区旅游业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8,(3):17~20. [7] 魏北华. 三峡库区经济开发与可持续性发展[J]. 中国三峡建设,1998,(3):141~143. [8] 陈法杨. 三峡库区生态修复之我见[J]. 中国水土保持,2004,(1):9~29.

[9] 罗怀良,朱波,陈国阶. 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发展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1):46~47. [10] 陈孝胜. 三峡库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战略[J]. 生态经济,2004,(S1):121~129. [11] 周建华. 三峡库区城镇设计的生态学方法初探[J]. 规划师,2004,(2):32~33.

[12] 魏延军,云利波,贾利. 浅议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64~65. [13] 向旭,陈扬. 论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J]. 重庆大学学报,2003,(3):4~6.

[14] 魏俊益.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J]. 四川林勘设计,2003,(4):40~42. [15] 杨桂华. 论生态旅游的双向责任模式[J]. 旅游学刊,2004,(4):53~56.

[16] 章家恩,徐琪.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J]. 经济地理,1997,(2):54~59. [17] 闫淑君,洪伟,吴承祯. 生态旅游及其规划原则[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1):103~106. [18] 王顺克,胡际权. 三峡库区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战略研究[J]. 探索,2003,(3):121~123. [19] 钟林生,赵之洞,向宝惠.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第2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28~234. [20] 杨絮飞,丁四保. 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主要方向及进展[J]. 世界地理研究,2003,(4):84~89. [21] 马文银. 生态旅游的负面效应及对策研究[J]. 生态经济,2003,(10):125~127. [22] 向旭.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构想[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2~65.

[23] Karantoni, Mytilini. Tourism Contribution to Agro-Ecosystems Conservation: The Case of Lesbos Island[J].

Environment Management, 2000,(26):363~370.

[24] Geoffreywall. Is Ecotourism Sustainable[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7,(21):483~491. [25] 环球时代.国外生态旅游,顾客不是上帝[JOL].(电子文献) analysis of policy and guideline for managing

consumption[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999, (7):165~177.

(本指南编者注:[25]为电子文献。此为原件,是直接从网站下载而来的。)

致 谢

本文的顺利完成得到了老师与同学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故在此特向××学院工商管理系及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和同学表示最真挚的敬意和谢意,同时在此也更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给予我的帮助与引导。另外,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结论的得出与关键信息的来源也得益于很多旅游界学者和教授在生态旅游相关方面的前期研究,故在此也特向他们的学术工作给予我的帮助和方便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

word文档 选择我们,选择成功!

如需备注,请自行写在下面:

单片机毕业设计题目,电子毕业设计题目 1. 单片机接入Internet技术在智能小区中的应用与研究 2. 基于PIC单片机的高压智能同步开关控制系统设计 3. 基于单片机的刚性转子现场动平衡测试系统的研制 4. 基于单片机的现场多道核能谱数据采集系统研究 5. 单片机模糊控制晶闸管直流调压系统的研究 6. 单片机嵌入式TCPIP协议的研究与实现 7. 基于单片机的几何参数主动量仪和通用测控仪的研制 8. 基于C8051单片机的足球机器人小车控制系统设计 9. 使用FPGA模拟实现8051单片机及其外设的功能 10. 用于TDMoIP实现的E〈,1〉功能卡单片机控制研究 11.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数字式压力表的设计与实现 12. 基于CAN总线的单片机流量控制系统的研究 13. 单片机和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化的研究 14. 基于单片机语音识别系统设计 15. 基于80C196KC单片机的舞蹈机器人控制系统 16. 基于单片机的工业缝纫机控制系统研制 17.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稳压电源 18. PIC单片机中国市场拓展战略 19. 基于FPGA与单片机的高精度电子经纬仪光电信号处理系统研制 20. 基于网络单片机的嵌入式远程监控系统研究 21. 基于“单片机+CPLDFPGA体系结构”的程控交换机系统集成化设计 22. 智能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试验研究——单片机信号采集及其通信控制系统研究部分 23. 弧焊逆变电源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研究 24. 单片机系统仿真—对用户的软、硬件系统运行过程仿真 25. 单片机系统仿真—生成用户硬件电路和汇编语言程序的故障诊断 26. 单片机嵌入TCPIP的研究与实现 27. 雷达模拟器中的单片机应用 28. 基于单片机的沥青摊铺机自动调平控制器的研究 29. 单片机控制逆变埋弧焊机系统设计 30. 基于sx52单片机的web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31. 基于VHDL语言的单片机设计 32. 单片机实现的仿人智能PID控制器 33. 基于单片机的船舶柴油机冷却水温度控制系统 34. 基于单片机的活性炭测氡仪的研制 35. 单片机静脉麻醉靶控输注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36. 基于PC+单片机的环境风洞风速控制系统的研究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基于CPLD和单片机的爆轰波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基于单片机和DSP的卷绕控制器数据采集和通讯设计 基于MSP430单片机的柴油发电机监控器的设计 基于CPLDFPGA和单片机的爆速仪设计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晶闸管中频感应电源的研制 基于十六位单片机的电力设备故障在线监测装置的设计与算法研究 基于SPCE061A单片机的语音识别系统的研究 基于PIC单片机的生物机能实验装置的研究 基于Motorola MC68HC08系列单片机演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TCPIP协议的单片机与INTERNET互连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和TCPIP协议的单片机测控系统 AVR 8位嵌入式单片机在车载全球定位系统显示终端中的应用 基于AVR单片机的250W HID灯电子镇流器的研究 基于单片机的TCPIP技术研究及应用 基于P87C591单片机的CAN总线应用层协议的研究 基于单片机实现对二级倒立摆的控制 C8051FXXX系列单片机仿真器的研制 基于80C196MC单片机控制的变频调速及配料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 基于单片机的胶印机控制系统开发研究 基于凌阳单片机的二次压降全自动测量仪的研制 基于单片机的超声测距系统 基于MOTOROLA单片机的专用电池组智能充电仪 全站仪动态测量的研究以及其与单片机在轨道式龙门吊实时检测中的应用 一种基于80C196KC单片机的新型电子负载的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对讲系统的研究开发 基于单片机的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再生修复机温度控制器的开发与研究 基于单片机ATmega128的嵌入式工业控制器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压电闭环微位移控制系统的研究 基于单片机的高压静电除尘整流设备的自动监控系统设计 采用W78E58单片机的酸碱浓度检测技术 基于单片机的粮库温度监控系统设计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微型轴流式血泵外磁驱动系统研究 基于AVR单片机的电动自行车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PIC单片机的配电网综合参数测控仪研究 全自动包装机的单片机控制研究 基于单片机系统的Java虚拟机研究与设计 基于智能传感器和单片机的温度监测系统 基于DSP和单片机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的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在线测试技术的研究 分散式智能测控终端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大容量固态存储技术的设计实现 基于单片机的定尺飞锯切割机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196单片机的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设计 基于EDA技术的兼容MCS-51单片机IP核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USB主机研究与实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uq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