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森林公园规划11.5.23定稿

更新时间:2024-02-21 01:48: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郏县森林公园5.24

第一章基本情况

郏为古国名,春秋时属楚,名郏邑。郏邑原是郏敖的封地,又是郏敖的埋葬地,因此以“郏”为名。汉代置郏县。

第一节自然地理情况

一、地理位置

郏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县城距郑州至南阳西线公路和洛阳至界首公路交会处,距省会郑州市112公里。现隶属平顶山市管辖。

郏县地理坐标为:北纬33°48′—34°10′50″,东经113°40″—113°24′50″。东西长37.6公里,东接襄城县界,西接汝州市界;南北宽31.3公里,南接宝丰县及卫东区,北接禹州市界;西北东南斜长49.5公里,东北西南斜长28公里,总面积737平方公里。

森林公园位于郏县中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4°00′49″—34°02′54″,东经113°11′55″—113°14′31″。东临黑庙村,西毗马沟村,南望大扬庄,北靠小寨村,距郏县县城中心7km,南北平均宽4公里,东西平均长2公里。总面积628.0953公顷。用地范围主要为山地、丘陵和部分农田。

二、地质地貌

郏县境内地层,经过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长期变化,现出露地层有下元古界嵩山群、中元古界汝阳群、上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古生界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上古生界二叠系、新生界第三系、新生界第四系。以新生界第四系分布最广,其次为上古生界二叠系。境内岩性,主要为沉积岩和少量的变质岩。

县境地处华北地台南部边缘区,新生界路相沉积建造所组成的盖层受燕山运动时期的强烈断裂活动,在区域内造成现郏县间歇沉降,形成南北两翼高、中间低的低槽。境内中间位北汝河平原,西北部、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区的地貌格局。

郏县地处伏牛山的北部余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海拔300-600米,最高海拔为790.8米。地形起伏大,地势西北和东南部高,中部低洼,呈马鞍状。县境东南部为外方山余脉,低山绵亘;西北部为箕山山地,峰峦起伏,中部为北汝河冲积平原,沃野坦荡。地貌特征以平原和岗丘地为主,山、岗丘、平原、洼地类型齐全。

森林公园地势西高东低,一条深谷恰好从公园中西部穿过。公园海拔159.7-326米,最高海拔在红石山为326米。

三、气候特点

郏县县境地处北温带南部,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日照时间较长,热量较充足,自然降水偏少。属“豫西丘陵干热少雨区”,高温期与多雨期同步。年平均气温14.68℃,极端最高温 ℃,极端最低温 ℃。年均降水量709.1毫米,最多降水量1119.8毫米,最少降水量422.1毫米,7-9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的70%左右。无霜期223天左右,初霜期多在10月24~28日,终霜期多在4月2~5日。春季,多东北风和西北风;夏、秋、冬三季,多西北风。大风增多是境内一个气候新特点。其中冬季最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35.4小时,年最多日照时数为2515.1小时,年最少日照时数为1989.4小时。年平均辐射量为110.92千卡/平方厘米。最多年为119.3千卡/平方厘米,最少年为101.22千卡/平方厘米。境内灾害天气主要为干旱。平均2~3年出现一次,季节干旱几乎年年都有。除有干旱外,还有干热风、大风、雨涝、冰雹、雪冻和地质等。

四、水文条件

郏县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沙颍水系。流经郏县县境大小河流15条,其中北汝河为干流,自薛店镇赵寨村西南入境,至长桥镇雁张村东南入襄城县境。境内全长48公里,流域面积98平方公里。其它河流,北汝河北部有干河、鲁医河、二十里铺河、青龙河、双庙河、叶犟河、胡河、肖河、蓝河、吕梁河、三险河,水自北向南流向,汇入北汝河。北汝河南部有杨柳河、芝河、石河、水自南向北流向,汇入北汝河。

而森林公园内没有河流通过,但东南部一条广阔渠、西北部有一条小溪。

五、土壤

郏县土壤共分为褐土、潮土、砂姜黑土3个土类、6个亚类、16个土属、37个土种。其中褐土为主要土壤,面积最大,占土壤总面积的95.3%,潮土占土壤总面积的2.6%,砂姜黑土占土壤总面积的2.1%。而森林公园内土壤主要为褐土,潮土和砂姜土占少部分。

六、植被

根据2007年河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统计:郏县总面积72740.72公顷,林地面积10283.98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12%。其中有林地6461.85公顷,疏林地1018.17公顷,灌木林地177.20公顷,未成林造林地672.70公顷,苗圃地160.2公顷8,无立木林地0.78公顷,宜林地1774.80公顷,辅林地18.20公顷。

郏县境内树种,据1999年调查,共有33科、56属、112种。用材林主要有泡桐、毛白杨、大官杨、加拿大杨、香椿、柳树、白榆、刺槐、苦楝、侧柏、皂角树、栾树、水杉、合欢、沙兰

杨、中林“46”杨、三倍体毛白杨等。经济林主要树种有苹果、梨、柿子、桃、山楂、葡萄、石榴、杏、李、花椒、银杏、枣树、猕猴桃、桑树、油桐、荆条、紫穗槐、簸箕柳等。

而公园内植被以人工林为主,主要栽植有杨树、五角枫、油桐、枣树、核桃、柿子、石榴、侧柏等,为整个森林公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七、动物

由于人口密度增加、矿产开发使林中密林减少,加之化学农药的的普遍应用,使野生动物生存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品种和数量大幅度减少。县境内除有鼠类、蝙蝠、刺猬、野兔外,狼、狐狸、豹子、獾,基本灭迹。鸟类、鱼类、爬行类、两栖类、昆虫类与1986年相比变化不甚明显。而森林公园内动物主要有鼠类、刺猬、野兔等,鸟类、鱼类及爬行类等。

八、环境质量

郏县生态环境现状总体较好。其中城区大气环境全年优良天数达98.9%,地表水绝大部分符合Ⅲ水质标准,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9%,区域环境噪声符合功能要求,全县林木覆盖率21.25%。生态系统本质条件亦较好。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口数量与组成

郏县总面积737平方公里,辖6镇8乡,372个行政村,总人口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万。

二、产业结构与国民经济

农业经济 全县农村劳动力35万人,有23万人的剩余劳力,劳力资源相当丰富。郏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耕地面积60万亩,土壤以褐土为主,有机质多为0.8—1.5%,PH值在7.4—8.4之间,质地良好,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常年小麦种植面积43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达20万亩以上,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经济作物以烤烟和蔬菜为主,常年种植闻名全国的“山儿西烟”10万亩以上,花生6万亩,花生米加工有了一定基础。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温室大棚总数10000多座。位于郏县城关镇西街的平顶山市新特优苗木繁育(郏县)基地是全国特色种苗基地、河南省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及河南省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全国最大的红栌繁育基地,经济林面积已达10万亩。郏县养殖业基础较好,全国八大良种牛之一的“郏县红牛”存栏达到15万头。

工业经济 近年来,郏县工业经济发展较快,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十五”期间,全县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速达到13.2%。截至2005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工业企业896家,从业人员27114人,完成工业增加值22.7亿元,在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重达到51.0%;其中,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68家,完成工业增加值6.9亿元,实现利税3.6亿元。

非公有经济 近些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截止今年八月底,全县共有乡镇企业9289家,从业人员46636人,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416473万元,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107489万元,完成入库税金1383万元。经营范围涉及原煤开采、机械、建筑建材、铸造、食品加工、化工、制革、造纸、印刷、饮食等多种门类。规模优势的行业有原煤开采、铸造、陶瓷、磨料磨具、非煤矿山、农副产品加工等。 

三、旅游业

郏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积淀深厚,境内以历史文物为主的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种类较全、年代久远、品位较高、保存较完好、开发条件较好和见效较快等特点。同时由于郏县地处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等著名旅游城市之间的交通要冲,邻近登封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鲁山尧山等全国知名景区,是连接豫中地区主要旅游景区的重要节点。因此,旅游业是郏县服务业中极具发展潜力、并能取得突破性发展的产业。

郏县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2008年全县实际接待游客12.7万人,旅游业直接收入约200多万元。当前郏县旅游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立足于资源、区位、交通和市场优势,发展定位为:历史文化游和乡村休闲游,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生态观光和乡村休闲旅游。通过突出旅游的文化内涵,创新发展机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大策划包装、宣传推介力度,提升服务水平,搞好旅游纪念品开发,力图将郏县建成为豫中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与休闲旅游基地。力争到2012年将三苏园建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中顶莲花山、知青园、临沣寨、文庙4个景区达到国家3A级景区标准。预测到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游业直接收入2500万元,2020年分别达60万人次和1亿元,2030年达150万人次和3亿元。

郏县旅游业的发展布局围绕打造“一心、四带、十景”展开。其中“一心”是指县城。县城作为郏县旅游业的综合服务中心,除对文庙、山陕庙等旅游景点加强保护开发外,重点开发北汝河沿岸生态休闲度假及观光采摘游,扩大宾馆、饭店、娱乐设施、交通等旅游设施接待能力,搞好旅游商品生产,增加旅游商品专卖店,扩建旅行社,增加导游数量,加强对各主要旅游景点的监管工作。“四带”是指四条主要旅游休闲线路,其中西线为:县城—知青园—三国地下城—三苏园—中顶莲花山(小峨嵋)。该线为平顶山市旅游规划中提出北部旅游线路(平顶山至风穴寺历史文化-民俗探秘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线为:县城景点—临沣寨—清真茶园—张良故里—紫云山;北线为眼明寺—曹沟抗日纪念遗址—安良山寨观光园,定位为文化与生态休闲旅游

带;中线为北汝河生态休闲观光带。“十景”指重点发展的十大旅游景区,即:县城文庙、三苏园、三国地下城、中顶莲花山、紫云山、临沣寨、张良故里、知青园、眼明寺和曹沟抗日纪念遗址。

四、农林副产品

(一)农作物。县境内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大豆等,其它杂粮有大麦、豌豆、扁豆、谷子、绿豆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料、蔬菜、果用瓜、棉花等,另外还有中药材、青麻、甘蔗等。

(二)林产品。公园内蕴藏了丰富的天然商品资源,如红枣、柿子、核桃、杏、桃等。

五、郏县特色

1.山儿西烟:产于郏县紫云山西侧低山丘陵区,属浓香型,民国时期即被列为高级卷烟原料。

2.郏县红牛:郏县红牛”为全国八大良种牛之一,具有役肉兼用,以肉质细嫩、皮革柔韧而深得中外畜牧专家的好评。

3.郏县大尾寒羊:是生长于我省的古老而稀有的优良家畜品种,其主产区就在郏县。只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它的存量已经不多,1989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濒临灭绝家畜品种。郏县是河南省大尾寒羊的主要养殖区和品种保护地。

4.郏县侧柏:郏县有全国最大的侧柏良种基地,建设规模292公顷,现拥有优质良种274个品系,有全国各地72个侧柏种源,还引进有美国铅笔柏、印度芷柏、地中海柏、墨西哥柏等世界柏树品种,成为全国最大的侧柏基因库。

5.郏县饸饹:汉唐,盛于明清,初以荞麦面作原料,配以熟羊肉片、葱花及佐料齐全的羊肉汤,吃起来香而不腻,味道鲜美。今以小麦面作主料,以其制作工艺精细,用料考究、风味独特而闻名中原。

第三节历史沿革

周康王时(公元前1004年—前967年)称“夹”,春秋时名夹邑,属楚,战国归韩;秦始置县,隶属颖川郡;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改为龙山县,属顺阳郡;隋开皇初(公元581年)改为汝南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为辅城县,大业初(公元605年)改为郏城县;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复置郏县隶汝州;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改隶汝州直隶州;清代沿明制。民国初,先后属河陕汝道、豫西道、河洛道。民国16年(1927年)改隶豫西行政区;民国21年改隶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33年5月日军占领郏县;民国34年7月,河南人民抗日军第六支队收复禹郏交界地区,置禹郏县,同年10月撤销;解放初,先后属豫陕鄂边区第五专区、

篇二: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方案

空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建设项目

可行性论证报告

第1章总 论

1.1 项目概要

1.1.1 项目名称:空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建设项目 1.1.2 建设性质:新建

1.1.3 项目单位:通江县空山综合林场 1.1.4 项目负责人:钟国财

1.1.5 建设地点:空山国家森林公园

1.1.6 项目建设内容:建设区域涉及公园空山坝、挂宝岭、猴子峡、椒园子四大景区,主要开展景区景点、服务管理设施、基础设施、景林与环保工程等建设项目。

1.1.7 建设期限:5年。

1.1.8 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总投资29920万元,其中申请银行贷款资金19055万元,申请国家政策性项目资金8865万元,企业自筹2000万元。

1.1.9 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项目建成后,将从根本上带动通江县北部山区空山乡、诺水河镇、两河口乡所有农户脱贫致富,每年项目区人均纯收入可增加3000余元,直接增加就业人数超2000人,尤其是对秦巴山区连片困难地区扶贫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1.2 可研报告编制依据

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2.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2.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保护法》

1.2.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1.2.6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1.2.7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秦巴山区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规划》(2012——2015)

1.2.8《四川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

1.2.9《通江县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总体规划》(2012—2015年)

1.2.10《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2.11《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纲要》 1.2.12《巴中市旅游业发展规划》 1.2.13《空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1.2.14《通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1.3 建设单位概况 1.3.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空山综合林场居于空山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始建于1958年,现有职工258人,平均海拔1600米,距通江县城115公里,隶属于通江县林业局管理的国有企业,经营总面积7万余亩,经过40余年的累计投资,现拥有固定资产8000余万元,林木资产累计1亿余元,修建办公楼、招待所以及商贸用房1万余平方米。2011年修建完成的空山宾馆占地6600余平方米,并正式投入营运,全场实现了电通,水通,路通,电视通,电话通。

林场主营育林,造林,竹木加工,中药材种植,牲畜养殖,

住宿,饮食服务,购销政策允许经营的农副土特产品,经营百货,日杂用品等。全场每年主营业务竹(木)材收入500余万元,其他业务收入300余万元,其中职工依靠种养殖业及林副产品加工等年创收150万元,人均收入达7000元,尤其天保工程实施后,林场又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转产从事第三产业,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接待观赏游客,年产值超100万元。

1.3.2 建设单位财务状况

自实施天保工程以来,该林场主要从事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财务状况良好,财务制度健全,无任何债务及经济纠纷。

1.4 主要经济指标

经济评价指标汇总

1.5 综合评价

空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项目的实施将使空山高品位的森林旅游资源转变为高价值的旅游产品,不断完善空山旅游功能,改善空山生态环境,丰富空山红军文化内涵,提升空山整体旅游形象,形成融红军文化及自然风光为一体,集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科学性于一身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加快空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建设步伐,将更加有力地实现区域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项目指导思想明确,设计科学,财务分析合理,技术可行,符合项目设计的规范和要求。

第2章 项目建设背景

2.1 地理自然基本情况 2.1.1地理位臵

空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四川省东北端,通江县北部空山乡境内,距通江县城95km,距诺水河国家风景名胜区15km。公园西、北、东界均为四川、陕西两省边界,分别与陕西省的南郑县、西乡县和镇巴县相连;西南与诺水河国家风景名胜区相邻,东南与红四方面军进川第一镇——两河口镇接壤。公园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6′50″~107°26′51″,北纬32°25′36″~32°32′52″。公园总面积11511hm2。

2.1.2地质、地貌、土壤

公园地质构造属一级构造单元——上扬子地台北部,处于四川台向斜向秦岭地槽褶皱带过渡地区的二级构造单元——米仓山台穹上。公园地层包括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迭系,中生界的三迭系和新生界的第四系。公园内海拔高度560m~2117m,高差1557m,最低点为狮象把水口(海拔560m)。最高点红寺岭(海拔2117m)。地貌类型包括低山、中山山地和山间盆地。空山坝为公园内最大的山间盆地,面积约1300hm2,四周层峦叠嶂,森林环绕。山脉属米仓山东南段,位于通江县中部山地北端,为中部山系的起点,亦是通江县与陕西省南郑、西乡、镇巴三县的界山。空山坝周围山地,西部最高,来自陕西省佛头山,往东南而下,经三县边界折向西南,贯穿县境中部。山体庞大,山势雄浑,群峰环列。

篇三:森林公园规划要点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地形、地貌特征,具有较大的面积与规模,较高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经科学的保护和适度建设,可为人们提供一系列森林游憩活动及科学文化活动的特定场所。一、关于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的构成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森林旅游资源是指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陪衬的一定森林旅游环境中,具有游览价值与旅游功能,并能吸引旅游者的自然与社会、有形与无形的一切因素。包含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

2、景观资源是指在森林公园范围内,可构成景观并具有观赏、文化、科学价值的一切资源。内含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

3、景区是指为便于森林旅游管理和组织游览,根据风景特点与分布状况及使用功能而区划的地域空间。

4、景点是指在一定空间按照美学观点构成主题鲜明而完整的画面。可以是能够吸引游人的独立景物,也可以是由多个景观要素组成的综合体。二、森林公园规划的程序

从实际工作的步骤来看,森林公园规划工作分为资源调查分析、编制可行性研究文件、总体规划、方案决策、管理实施规划编制五个阶段。1.资源调查分析(1)基本情况调查

1)自然地理森林公园的位置、面积、所属山系、水系及地貌范围;地质形成期及年代;区域内特殊地貌及生成原因;古地貌遗址;山体类型;平均坡度;最陡缓坡度等。2)社会经济。当地社会经济简况(人口、经营业主、人均收人等);森林公园(林场)经营状况(组织机构、人员结构、固定资产与林木资产、经营

内容、年产值、利润等);旅游概况(已开放的景区、景点、旅游项目、人次、时间、季节、消费水平等)。3)旅游气候资源。温度、光照、湿度、降水、风、特殊天气气候现象。

4)植被资源。植被(种类、区系特点、垂直分布、森林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观赏植物(种类、范围、观赏季节及观赏特性);古树名木。

5)野生动物资源。动物种类、栖息环境、活动规律等。6)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地表水质量。

7)旅游基础设施。交通(外部交通条件、内部交通条件);通信(种类、拥有量、便捷程度);供电;给排水;旅游接待设施(现有床位数、利用率、档次、服务人员素质、餐饮条件等)。

8)旅游市场。调查森林公园300km半径内的人口、收入、旅游开支;调查各节假日游客的人数、组成、居住时间及消费水平;调查较长时间在本区内休疗养、度假的人数及其居住时间和消费水平;调查宗教朝拜的时间、人数、消费水平;调查国外游客的情况及发展可能性。

9)障碍因素。多发性气候灾害(暴雨、山洪、冰雹、强风、沙暴等);突发性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其他(传染病、不利于森林旅游的地方风俗等)。(2)一般林业调查

1)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可利用现有的二类调查数据,若二类调查年代已久,可结合景观资源调查,进行森林资源调查。2)林特、林副产品资源调查。(3)景观资源调查

1) 森林景观。调查森林景观特征、规模,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林分、观赏特征及季节。

2)地貌景观。悬崖,奇峰,怪石,陡壁,雪山,溶洞等。

3)水文景观。海,湖泊,河流,瀑布,溪流,泉水等。

4)天象景观。云海,日出,日落,雾,雾凇。雪凇,佛光等。

5)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民间传说,宗教文化,革命圣地,民俗风情等。2.编制可行性研究文件

2)按照《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要求,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文件由可行性研究报告、图面材料和附件三部分组成。

3)

4)(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1)项目背景。项目由来和立项依据;建设森林公园的必要性、建设性指导思想。2)建设条件论证。景观资源条件;旅游市场条件;自然环境条件;服务设施条件;基础设施条件。

5)3)方案规划设想。森林公园的性质与范围;功能分区;景区、景点建设;环境容量;保护工程;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顺序与目标。

6)4)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投资估算依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5)项目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结论。

7)(2)图面材料。森林公园现状图;森林公园功能分区及景区景点分布图;森林公园区域环境位置图。

8)(3)附件。森林公园野生动、植物名录;森林公园自然、人文景观照片及综述;有关声像资料;有关技术经济论证资料。3.总体规划阶段

9)总体规划阶段以已经评议审批过的可行性研究文件为依据,其编制说明书及图纸因各森林公园的范围、等级、现状基础、服务对象、游人

规模、开发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异。4.方案决策阶段

10)此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各项专业规划方案进行专业评议,对总体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议,并做出技术鉴定报告,经修改后的总体规划文件再报有关部门审批、定案。

11)5.管理实施规划编制阶段

12)此阶段是森林公园建设及管理的规划,包括管理体制的调整和设置的建设以及人才规划,制定森林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及执行细则,旅游经营方式及导游组织方案的实施,各项建设的投资落实及设计方案制定,实施规划的具体步骤、计划及措施,经营管理体制及措施的建议规划。

13) 三、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14)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游览、生产、服务及生活等诸多方面之间的关系。从全局出发,统筹安排,充分合理地利用地域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森林公园的多种功能需求,使各功能区之间互相配合,协调发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1.功能分区

15)根据《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及森林公园的地域特点、发展需要,可因地制宜地进行功能分区,分为三类大区、共十类小区。(1)森林旅游区

16)1)游览区。为游客进行游览观光、森林游憩的区域,是森林公园的核心区域。

17)2)游乐区。对于距城市50km之内的近郊森林公园,为弥补景观不足,吸引游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建设大型游乐及体育活动项目时,应单

独划分区域。

3)狩猎区。为狩猎场建设用地。

4)野营区。为开展野营、露宿、野炊等活动用地。

5)休、疗养区。主要供游客较长时间的休憩疗养、增进身心健康之用地。

6)接待服务区。用于相对集中地建设宾馆、饭店、购物、娱乐、医疗等接待服务项目及其配套设施。

7)生态保护区。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公园生态环境为主要功能的区域。(2)生产经营区。从事木材生产、林副产品等非森林旅游业的各种林业生产区域。(3)管理生活区。包括行政管理区、居民生活区。2.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的确定,其根本目的在于确定森林公园的合理游憩承载力,即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某一森林公园的最佳环境容量。确定环境容量既能对风景资源提供最佳保护,又能使尽量多的游人得到最大满足。因此,确定最佳环境容量时,必须综合比较生态环境容量、景观环境容量、社会经济环境容量及影响容量的诸多因素。按照《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1995),森林公园环境容量的测算可采用面积法、卡口法、游路法三种。应根据森林公园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用或综合运用,具体做法参照前面介绍。3.游客规模总体规划前,应对可行性研究提出的游客规模进行核实。根据森林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景观吸引能力、公园改善后的旅游条件及客源市场需求程度,按年度分别预测国际与国内游客规模。

已开展森林旅游的森林公园游客规模,可在充分分析旅游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按游人增长速度变化规律进行推算;未开展旅游的新建公园可参照条件类似的森林公园及风景区游客规模变化规律推算,也可依据与游客规模紧密相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up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