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附件阮泽鸿广东省城乡结合部学龄儿童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调查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30 18: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东金融学院

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GIPP)

项 目 名 称 项目负责人所在系、专业 指 导 教 师 研究起止时间 E-Mail、QQ 电 话 填 报 日 期

申请书

广东省城乡结合部学龄儿童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调查 阮泽鸿

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 应用心理学 江雪华

2013年 5月-- 2014 年 11月

243408977@qq.com QQ:243408977 18825106963 2013年3月1日 广东金融学院教务处制

2013年5月

1

名 称 广东省城乡结合部学龄儿童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调查 创(√)A.研究 ( )B.应用 ( )C.发明制作 新类 型 项 2013年 5 月至 2014 目 申请经费 1500 起止年月 年 11 月 姓 名 阮泽鸿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91年 10 月 项目负责系 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 应用心理学 专 业 (金融心理) 学 号 111625140 简介:(主要经历及已有的科技创新成果、获奖等有关情况) 主要经历及综合素质: 项目负责人在大学期间曾到贫困山区帮助贫困儿童,开展支教工作,担人任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开展过儿童心理的调查工作。有调查及数据整理分析经验;组织协调能力及交际管理能力较强;思想与时俱进,紧跟党的步伐;情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对儿童心理学方面有较为浓厚的兴趣。经过一年多况 的专业学习,已初步掌握了普通心理学、教育与心理统计学、spss、实验心理学等的基本原理。 获奖情况: 2011-2012学年,获得“劳经之星”先进个人三等奖。

2

一、 基本情况

项 目 组 成 员 情 况

序号 姓 名 年 性 龄 别 专 业 班 级 项 目 中 的 分 工 组织调查工作、应用心理学1 阮泽鸿 21 男 (金融心理) 论文撰写等 应用心理学2 吴鸿利 22 男 (金融心理) 应用心理学3 许湘 20 女 (金融心理) 应用心理学4 黄桂焕 20 女 (金融心理) 应用心理学5 卢嘉玲 20 女 (金融心理) 1116251 数据 1116251 数据 收集文献资料、 收集文献资料、 1116251 数据分析、整理 1116251 数据分析、整理 1116251 参与调查、访谈、 签 名

3

二、 工作方案

1.当前国内外同类项目研究水平概况,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可附页) 1.1国内外研究水平概况 1.1.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国外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在其研究的初始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压力/逆境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Rutter于1972年所做的有关母爱剥夺的研究综述,报告了个体差异的现象与证据,因此研究的注意力就转向了压力/逆境对个体影响个体差异。后来,人们在研究中进一步发现,儿童对压力/逆境的抗拒能力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心理弹性是个体对压力或恶劣处境的有效应对和适应,并在应对压力和困境中不断发展的个性心理特征。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目前仍然众说纷纭,综合各研究者对心理弹性的定义,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特质说,研究者把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第二,结果说,研究者将心理弹性认为是个体遭遇逆境后的结果性表现;第三,过程说,研究者把心理弹性看成是一种系统的、动态的的发展适应过程他们强调了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是个动态过程,会与环境相互作用。而本研究就是强调心理弹性的动态发展过程。应对方式是在应对过程中,继认知评价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是影响个体环境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2]。心理弹性一般与压力、挫折等名词联系紧密。当面对相同压力时,不同人会对其做出不同的反应。以下为一些外国学者作出的一些相关研究: Frazier和Smith(2009)在对疾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高心理弹性患者能更好的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低心理弹性患者偏向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提高低心理弹性患者的应对方式可以增加他们与疾病的抗战能力。M-H Li(2008)在对台湾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心理弹性在任何压力情境下都对积极的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高心理弹性者能更好的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Laura和Sharon(2006)对132名大学本科生心理弹性与人格、应对方式、精神症状的研究中发现,心理弹性与任务定向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情绪定向的应对方式呈负相关。Minden 4

和Sexton(2009)在对不孕症的研究中发现,心理弹性与积极的应对方式显著的正相关,心理弹性与任务定向的应对方式正相关,心理弹性与情绪定向的应对方式负相关不显著。文中指出弹性个体比非弹性个体更能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从以上研究可知,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相关,高心理弹性者偏向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低心理弹性者偏向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3]。 1.1.2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在国内,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于汶川大地震后逐渐成为热点。作为心理健康培养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弹性日益受到国内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 周会娜等国内学者通过归纳总结,将心理弹性的定义归纳为三种:(1)结果性。在危险环境下,心理弹性仍能发展并取得较好的结果。(2)能力性。指使个体能够承受较大破坏性的环境变化,产生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反应,并能从消极经历中得到恢复,灵活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与品质。(3)过程性。指的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等压力事件时产生良好适应的过程,并意味着个体从困境中走出[4,5]。 国内关于心理弹性主要有特质型、因素型、过程型三种研究取向。特质型取向的研究者将心理弹性视为个体所普遍具有的素质,并且存在个人差异。该研究取向的主要理论成果有双重加工理论和情绪灵活性理论。在理论模型构建方面,国内部分研究学者从优化自我同一性建构的角度出发研究能够提出个体心理弹性水平的方式,将研究重点放在家庭气氛、教养方式以及社区建设上。刘桂芬于2011年指出通过建立和谐的家庭气氛与同伴关系从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支持是增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有效途径[6],陈惠惠等于2011年对农村留守初中生的调查显示,积极的同伴与亲子关系,以及父母良好的婚姻关系对于个体心理弹性水平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7]。目前国内大部分心理弹性研究多采用因素型研究取向。例如,王丽梅于2009年将保护性因素总结为积极的内在品质、能力与自我观念,外在的家庭和社会因素,良好的学校氛围,亚团体中的行为规范等[8]。代辉于2008年将影响个体心理弹性的家庭因素分为四类: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父母个性以及家庭氛围。过程型研究取向的目的在于如何利用资源,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9]。桑标等于2011年通过研究发现,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个体能够更加敏锐地知觉,判断逆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uf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