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九用小结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11 21: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31九用小结

?九用?已经讲完了,在韩方明《授笔要说》和张怀瓘《玉堂禁经》中,只有九种用笔方法,数量很少。那在实际书写中,究竟够不够用呢?我们来深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1.笔心的状态

我们知道:?笔心为帅?,所有用笔动作,归根到底都是使用笔心。

笔头是一个圆锥形,如果笔心很小,就等于圆锥形的中轴。现在的毛笔,笔心太大,你用笔时要想象中轴的状态,为了图片清楚起见,我这里用一个中等笔心做例子。你看,笔心的状态只有三种:垂直、倾侧和弯曲。其中倾侧这一种,只有在空中才可能。因为毛笔是软的,一下到纸面,就会弯曲。所以真正起作用的,只是垂

直和弯曲。其中倾侧这一种,只有其中才可能。因为毛笔是柔软的,一下到纸面,就会弯曲。所以真正起作用的,只是垂直和弯曲。

笔心一弯一直,称为一个来回,或者一次起倒。书法上的动作,其实都在不断地做着起倒。

2.起笔的动作

先来看看起笔时笔心可以做什么动作。起笔就是笔锋怎样下到纸面。从笔心的角度看,只有两个可能:一是笔心直下,二是笔心侧下。有没有第三种情况呢?没有。

2.1笔心直下:驭锋

笔心直下纸面,就是使尖锋接触纸张。?九用?中称之为驭锋。

九用之三说:?三曰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目、其是也。?驭锋就是直撞,如果连住其他笔画,又称暗筑。

《玉堂禁经》以?目?、?其?这两个字

为例子。这两个字中间两横的起笔,连住了左边的一竖。所以你无须做什么动作,你做了也看不见。下笔时,可以简单地用?直撞?下笔。

下笔后,如果想粗一点,可以来回摩擦一下,这样就可以把笔毫拉开一点,称为开锋。开锋时手腕来回摇动,

用的技法是衄锋。

2.2侧锋下纸,先取分数

第二种情况,是侧锋下纸。笔锋侧下纸面,目的是使用副毫,这时候就要决定使用一分笔、二分笔还是三分笔。

选择分数用什么动作呢?当然是下蹲。弯曲笔心的动作,称为蹲。

《玉堂禁经》说:四曰蹲锋,

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一?、?乙?等用之。

你看王羲之《兰亭序》这个?一?字,在起笔阶段逐渐下压笔心,取得侧锋二分笔,然后开始行笔。

2.3改变方向:衄锋

如果起笔用两面换、三面换,或者是藏锋蚕头等等,这就要变换方向。如?尽?字。

变换方向用衄锋,习惯上称为换笔心。只要把笔心(或者说把笔管尾部)扭向你要的方向,行笔方向就改过来了。

《玉堂禁经》说:六曰衄锋,住锋暗挼是也,烈火用之。

简言之

笔心直撞纸面起笔,是驭锋。

笔心侧下起笔,可用蹲锋取分数。笔心的弯曲度决定线条的粗细。 衄锋改变笔心的方向,起笔时两面换、三面换、藏锋蚕头等,都可以用衄锋。

3.行笔动作

起笔后就是行笔,笔心在行笔时有几种情况呢?也是两种:一是用尖锋行笔,二是用侧锋行笔。有没有第三种情况呢?也没有。 3.1尖锋行笔:趯锋

尖锋行笔,古人称为?竖管直锋?。由一连串的圆点组成线条,古代称之为鳞勒。这种线条边缘理念上是毛的,鳞片排列的疏密是可以控制的。只要下压的力量很大,尖锋就会发生跳跃,所以又称为趯锋。

《玉堂禁经》说:?七日趯锋,紧御涩进,如锥画石是也。?紧御??

原来的意思就是紧紧地控制住马,?涩进?不是疾行。最要紧是下压力量大,好像有锥子画石头。

在书法中,尖锋线是纯骨线,经常和侧锋线交叉使用。《阴符经》这本贴使用很多尖锋线,造成坚强挺拔的效果。如?尽?字。 3.2侧锋行笔:挫

侧锋行笔,是一连串类似烫斗的点所组成。根据你下蹲的力度大小,笔心弯曲度就不同。从一分笔到三分笔,侧锋线有不同的粗细。

侧锋行笔称为挫,可以拖,也可以推。因为尾巴是笔腰的痕迹,好像折断的木头,所以叫断笔。见?所?字。

虞世南《笔髓论》说?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侧锋线是肉线。因为粗细变化大,形态多,所以书法作品中大量使用。

3.3尖锋线和侧锋线的互用

初学书法,往往一根线只用一种锋。到后来,就会注意尖锋线和侧锋线互出,骨肉相济。而熟练的书法家,在一根线中都会变换用锋。

你看褚遂良《阴符经》中?静?字这两横,或者?道?字的一竖,都是尖锋、侧锋并用的。

简言之:

行笔只有两种情况,尖锋行和侧锋行。

尖锋行笔称为趯,竖管直锋,写出来的线条又称鳞勒。 侧锋行笔称为挫,横毫侧管,写出来的线条称为断笔。

4.收笔的动作

《玉堂禁经》有三个收笔动作。这就是断尾用挫笔,圆尾用顿笔,尖尾用揭笔。

这里要先讲讲《玉堂禁经》的用字。?九用?的名称,有六是?锋?,三个叫?笔?。凡是称为?锋?的,都是指某一个使用笔锋的动作,凡是称之为?笔?的,指完成一个笔画的动作。就像我们平时说

?我写完一笔了?,意思是整个笔画完成了。 4.1断尾:挫笔

第一种断尾,用挫笔收。?挫?比较特殊,当它作为侧锋的行笔动作,是可拖可推的,但用来收尾时就只用推。见?年?字。

《玉堂禁经》说:?二曰挫笔,挨锋捷进是也,下三点

皆用之。??挨锋捷进?就是快速推进。唯有这样,才有漂亮的断笔效果。

从理论上说,侧锋行笔本身就是挫。但收尾断笔效果好不好,靠得是最后一下

快速推进。所以?九用?称?挫笔?不称?挫锋?,是强调最后收尾的作用。如?王?字。

《玉堂禁经》举例所说的?下三点?,也是这个意思。你看这个?经?字的下三点,一下笔就开始收笔。这种点我们称为挫点,几乎没有行笔阶段。下笔立即一挫结束,凸显挫笔的收尾作用。

要注意,挫笔可以用在任何笔画的收尾。横竖撇捺都可以。见?放?字。 4.2圆尾:顿笔

第二种收笔动作,是顿笔,收圆尾。他的效果,就像王羲之?怀?字一竖的尾巴。

《玉堂禁经》说:?一曰顿笔,摧锋骤衄是也,则努法下脚用之。?这种收笔,是用尖锋一去一回,推前又扭回。

你看王羲之这个?引?字,左右两竖的收尾都是圆形的。右这一竖行笔用挫,有很明显的痕迹。这时候,侧锋在纸面上,没

法转圈,一转笔锋立即绞起来了。?摧锋?就是要把尖

锋推到前面,然后?骤衄?,快速扭回,就成功了。

我在26课提出一个思考题问各位。如果把顿笔动作做得很小,会有什么结果呢?

答案很简单,顿笔动作越小,圆尾当然也跟着缩小。小到跟行笔粗细一样,这时候尖锋

几乎是沿着直线往前又回缩。结果尾巴好像挂着半滴水珠,书法上叫?垂露?。 4.3尖尾:揭笔

最后一种,揭笔,尖尾巴。

揭笔有两个动作:先结束行笔中线,换向,以尖锋收尾。

《玉堂禁经》说:?九曰揭笔,侧锋平发,‘人’、‘天’脚是也,

如鸟爪形。?

以王羲之?天?字一捺为例,我们看到尾部的尖锋是向下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整条线手腕是右左右左。第一个右左,是起笔和行笔,第二个右左是收笔,包括侧锋和平发。

类似于这样的捺笔,如智永这个?念?了一磔,尖锋不在上而在下,都是用揭笔收尾的。

知道了揭笔,智永这个?菜?字撇捺的写法。

尖锋到尾

揭笔也可以用于横竖收尾,收完后就有一个尖尾巴。

如果揭笔的幅度非常小,沿着

行笔中线下来,这样的收尾,称之为?悬针?。见?位?、?年?字。

收尾时如果笔毫铺得太开太扁,揭笔可以和按锋一起用。

《玉堂禁经》说:八曰按锋,囊锋虚阔,章草磔法用之。这里囊锋虚阔,就是收铺开的笔毫。

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不?字的一磔(即:?捺?),形状很奇怪。我们现在知道,这就是先按后揭的。

后世运用这种方法最出名的当属颜真卿,他晚年的捺笔又称燕尾,确实是王羲之的传人。见?人?字。

请大家注意,?按揭?是以掌心左右为标准,左揭腕就是手腕向右,掌

心向左,右揭腕就是手腕向左,使掌心向右。

《玉堂禁经·结裹法》说:?夫言左右揭腕之势者,?令?、?人?、?入?等字是也。?

他所举的这些字,就是撇捺的收尾要用到揭腕。

拿?人?字来说,左边是一撇,写到尾巴就是?左揭腕?。右旁是一捺,一波三折,收尾是?右揭腕?。这里有个问题:?右揭腕?掌心翻向右方,为什么不叫?按?呢?因为这时候是整个笔锋正在向上离开纸面。凡是向上方习惯称为?揭?,

所以叫它?右揭腕?。如果掌心翻向右方是向下压,那才称为叫?按锋?。

我们以前讲过一个动作,叫抢。譬如挫笔收尾后,横笔是掌心向右七号位抢出,竖笔是掌心向左三号位抢出。因为都是往上方离开纸面,所以竖笔的抢就是左揭腕,横笔的抢就是右揭腕,而

不说?按?。

5.九用总结

一根线条,我们知道有三个部分:起笔、行笔和收笔。

起笔有尖锋直下,有侧锋蹲下取分数。 行笔可以用尖锋趯,也可以用侧锋挫。

收笔有用尖锋的顿笔圆尾,有用侧锋的挫笔断尾。还有揭笔尖尾。揭笔可以和按锋一起用。

如果要线条姿态多变,那就可以多用衄锋。衄锋是改变笔心方向的技法,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如果要连接其他笔画,踆锋是有效的办法。

让我们重新回忆一下?九用?的故事。一千二百多年前,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就是公元801年,韩方明投入张旭弟子崔邈门下,学习书法。崔邈说:?而

至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确实如此,?九用?是完整、有效的用笔技法。

本节要点:

回顾?九用?的内容。 垂露和悬针的写法。 左右揭腕和按锋的关系。 思考题:

使用侧锋称?挫笔?不称?挫锋?,为什么使用尖锋反而称?趯锋?不称?趯笔??

既然?揭腕?有左右之分,那么?按锋?可以分为左按锋和右按锋吗?

收笔有用尖锋的顿笔圆尾,有用侧锋的挫笔断尾。还有揭笔尖尾。揭笔可以和按锋一起用。

如果要线条姿态多变,那就可以多用衄锋。衄锋是改变笔心方向的技法,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如果要连接其他笔画,踆锋是有效的办法。

让我们重新回忆一下?九用?的故事。一千二百多年前,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就是公元801年,韩方明投入张旭弟子崔邈门下,学习书法。崔邈说:?而

至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确实如此,?九用?是完整、有效的用笔技法。

本节要点:

回顾?九用?的内容。 垂露和悬针的写法。 左右揭腕和按锋的关系。 思考题:

使用侧锋称?挫笔?不称?挫锋?,为什么使用尖锋反而称?趯锋?不称?趯笔??

既然?揭腕?有左右之分,那么?按锋?可以分为左按锋和右按锋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uc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