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2.1.2 垂线教案 北师大版 doc

更新时间:2024-01-07 16: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2020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2.1.2 垂线教案 北师大版

2.1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2.1.2垂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2、能说出垂线的性质“垂线段最短”,会应用性质解释现象.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学生观察几何图形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难点: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性质和画法.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如下图,

(1)∠AOC的对顶角是哪个角?这两个角的关系怎样? (2)∠AOC的邻补角有几个?是哪几个角?

2.如图,若∠1=60°,那么∠2=_______、∠3=_______、∠4=_______

【情景导入】

观察下面三个图形,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直线吗?他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a

b

【新知探究】

c 探究一、垂线的定义

如图 改变∠1的大小,若∠1=90°,请画出这种图形,并求出此时∠2、∠3、∠4的大小。

2、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 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 ,它们的交点叫做 。垂直的符号是: 。 3、垂直的表示方法

A 如图:直线AB与CD互相垂直,垂足为点O,

则记作 于点O。

1 4、垂直的推理应用 D C (1)∵∠1=90°(已知)

∴ ( )

B

(2)∵AB⊥CD(已知)

∴ ( ) 5、垂直的生活应用 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找一找:在你身边,还能发现哪些“垂直”的实例? 5.练习: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 ②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 ③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邻补角相等; ④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互补. 探究二、探究垂线的画法

1、思考:如何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2、请试着画出直线l的垂线。

l

结论:

3、在直线l上取一点A,过点A画直线l的垂线,并且动手画出图形。

l ? 结论:

A

4、在直线l上取一点B,过点B画直线l的垂线,并且动手画出图形。

B ? 结论:

l

5.练习:如图根据下列语句画图:

(1)过点P画射线MN的垂线,Q为垂足;

(2)过点P画射线BN的垂线,交射线BN反向延长线于Q点;

(3)过点P画线段AB的垂线,交线AB延长线于Q点。

总结:画一条射线或线段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 的垂线。 垂线性质1:过一点 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探究三、点到直线的距离

(1)如上图,在灌溉时需要把河AB中的水引到C处,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

C

(2)从上述探究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结论: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 . 即, .

1.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 ,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AB探究四、垂直的生活应用

1.(课本P44),跳远成绩怎么表示?

解:过P点作PA⊥l于点A ,垂线段PA的长度就是该同学的跳远成绩.

2.如图:在铁路旁边有一张庄,现在要建一火车站,为了使张庄人乘火车最方便(即距离最近),请你在铁路上选一点来建火车站,并说明理由。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困惑? 1.垂线段最短

2.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点到直线的距离. 【随堂练习】

1.过点P 向线段AB 所在直线引垂线,正确的是( )

A B C D

2.如图, AC⊥BC, ∠C=900 ,线段AC、BC、CD中最短的是( ) (A) AC (B) BC (C) CD (D) 不能确定

C m A B C D

B C O 1

n O A

A

D

B

3.若直线m、n相交于点O,∠1=90°,则__________。

4.若直线AB、CD相交于点O,且AB⊥CD,那么∠BOD=____。 5.如图,BO⊥AO,∠BOC与∠BOA的度数之比为1:5,那么∠COA=_____,∠BOC的补角为______度。

6.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中哪一条最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u6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