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代

更新时间:2023-12-10 16:15:01 阅读量: 论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浅谈汉代玉衣的发展历程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汉代玉衣的发展历程

作者:梁晗清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09期

摘 要 汉代会出现用玉衣作为敛服的高潮,首先缘于汉代社会思想的变迁,其次是汉代经济的发展。西汉初年,并未建立完整的用玉制度,东汉建立后,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完善促进了礼制的完备,用玉制度严格。东汉末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产生,人们开始从神的微笑中寻找慰藉,东汉末年的经济思想也限制了玉衣的使用,用玉制度只延续到东汉末年。

关键词 玉衣 社会思想 经济思想 用玉制度

中图分类号:K876 文献标识码:A

淮阳北关东汉陈王刘崇墓,出土有大量的银缕玉衣片,显示当时刘崇下葬时穿着有银缕玉衣。刘崇死后用华丽的银缕玉衣作殓服,足见汉代贵族对玉的重视和推崇。

三代至汉是中国古代用玉制度产生发展并达到高峰的一个阶段,传统玉器中的礼玉制度逐步走向衰落,以玉衣为主体的葬玉制度则逐渐发展成熟并达到高潮。

那么,为什么在汉代会出现用玉衣作为敛服的高潮呢?

首先是汉代社会思想的变迁。汉代社会思想有三大特点:一是汉承秦制;二是汉继楚续;三是尊崇儒术。汉继楚续,楚国地处偏远的西南地带,自古就信仰鬼神,认为人死后还能再生,或者说人死后还要在阴间过着正常的生活。汉代统治者希望死后能够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及其大臣大多出身于楚地,他们深受楚国文化的影响,加上当年张楚政权在灭秦过程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促使了汉初统治者对张楚政权的十分重视。所以玉衣最先在楚国使用并获得发展,其它地区受楚国的影响也开始使用玉衣敛葬。汉代独尊儒术的思想也推动了玉衣制度的发展。到了汉代,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确立。统治者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极力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地位,就大力提倡以孝治天下,社会上一些人标榜“孝道”,往往对死去的人实行厚葬,甚至出现“生不极养,死乃崇丧”的现象。加上统治者为了炫耀自己的生活,他们的服饰不是表示统治阶级的威严就是表现他们的奢侈享乐生活,不是宣扬忠孝节义等就是祈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玉衣成了汉代王公贵族特有的葬具,他们希望死后能不腐烂,并永远享受其荣华富贵。

汉代社会厚葬之风盛行,用玉衣殓尸,耗资惊人。它的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根据推算,当时一名玉工制作一件玉衣至少要花费十年的时间,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要的费用几乎相当于10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另外,对玉器、金属加工等手工业技术要求甚高,发达的经济和充足的社会财富是其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而汉代冶铁技术发达,铁工具普

篇二:浅析汉代语言学

浅析汉代语言学

摘要:汉代是语言学研究兴盛的时期,研究领域涉及多方面,主要以文字学,或者说训诂学为主,虽采用多种释义方式,但主要还是以形意之间的关系为重。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语言学家和语言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带语言学的建立。

关键词:汉代 语言学 特点

语言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语言的学问。最早对语言的研究,有证可查的当属文字的产生。文字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是对语言深入研究的结果。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文字,距今约有六千多年,也就是说华夏民族对语言的研究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然而尽管研究的历史久远,可惜由于时间太久,很多资料都没有保存下来。

中国古代语言学在封建社会里一直被称为“小学”,“小学”之名就是从汉代开始使用的。“小学”最初的意义就是童蒙识字课本,而在古代,有关文字的“六书”、“六体”都是学校教育的内容,故以“小学”指称有关文字的学问,直到东汉初年,“小学”都是指文字之学。汉代是“小学”的创立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创立时期。这个时期的语言学研究范围较广,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就实际研究内容和范围而言,两汉时期的语言学已全面涉及文字的形、音、意问题,文字研究、词汇研究、方言研究、虚词研究、词源研究都已展开并取得较大成绩。汉代的语言学研究之所以会取得巨大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先秦时期已有的成果,如词语训释和字词汇编,为汉代语言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提供了线索。比如扬雄的《苍颉训纂》和杜林的《苍颉训纂》就是直接在《苍颉篇》的基础上进行字词研究的。《尔雅》虽然完成于西汉,其由来则颇为长久,可能是从春秋历战国而至汉初,汇集各种资料才成书的。

二、社会历史剧变为语言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秦汉之交巨大的社会动荡,导致了语言文字的急剧变化,造成了对历史文献学习、理解上的困难,为了继承

文化遗产,为了传播文化知识,迫切需要进行实用的文字、训诂研究。列入《汉书?艺文志》“小学”类中的《凡将篇》、《训纂篇》、《急救篇》、《元尚篇》等,都是汉人的作品,是作为识字教育的课本出现的,虽然这些书在语言学上并无多大价值,却反应了当时重视识字教育和文字应用的局面。

三、今文经学、古文经学的斗争推动了文字学、训诂学的发展。所谓今文,是指汉代通行的隶书,今文经就是汉代儒生们口耳相传并用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所谓古文,是指秦统一前的六国文字及小篆,古文经多是从地下发掘出来的经文古本。本来今文经与古文经只是在来源、文字形式和句读等方面有所不同,但由于学术态度、观点和方法上的差异,研究今文经的人和研究古文经的人形成对立的两派,这就是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西汉时,今文经学占统治地位,被朝廷立为学官,而古文经学只在民间私学中传授和发展。东汉时,古文经学得势,并最终取得压倒性胜利。

四、汉代的客观条件也比较利于学术发展。汉代社会稳定,政治环境宽松,物质环境较前有所改善,这些条件适于各种学术的生存和发展。

因为有以上的这些原因,汉代的语言学蓬勃地发展起来了。汉代语言学,即前面所讲的“小学”,是以文字研究为核心的一门学问。文字有形、有音、有义,汉代小学主要是研究文字的形体、意义以及形意之间的关系。若从研究对象来看,汉代语言学可以统称为“文字学”,即文字之学。若从研究方式来看,则汉代语言学又可以统称为“训诂学”,即注释之学。然而无论析字解词释句,落脚点都在意义上,都是为了说清字词句的意义以及为何有此意义、为何要这样解释它。随文释义与专书训诂是汉代语言研究的两种基本方式,随文释义指直接在古书正文上加注解,专书训诂是指专门著书解释词义。如汉代的语言学名著《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等都是专书训诂的。

汉代研究语言的方法,主要就是训诂的方法,都是围绕解决词义或字义这个中心问题而产生的,而解释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地域说明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研究方言,是从地域分布上对词语进行说明研究。扬雄的《方言》是使用这种方法的代表作,在《说文解字》、《释名》中也有应用。如《方言》中:“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又如《说文解字》中:“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

也。周谓之黎民。”

二、以今释古法。社会在发展,语言文字也在变化,要使古人为今人所知晓,必须用今人通用的语言加以注解,这是古书注解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有时为了表明古今语文的差异,在注文中标以“ 古”或“今”,更能使人一目了然。如《释名疏证补》中注道:“车,古者曰车,声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车,舍也,行者所处若居舍也。”以今语翻译古文大意,也是古文注解中常用的一种方式。还有的书籍采用古书教材,不用原文而直接以今语译其大意,算是以今释古的特例。

三、同义辨析法。用同义词作注释是训诂的常用方法,有时为了揭示同义词之间的差异,需要使用对比说明的方法。如《说文解字》中:“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一些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也可采用这种对举的方式。

四、语源推求法。这种方法着重说明词语意义的来源或事物得名的由来。《释名》是使用这种方法的代表作,其他训诂专书和古注中亦时有运用。如《释名》中:“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又如《说文解字》中:“黍,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

五、字形解析法。字形解析法主要是通过字形分析来说明词义,即所谓“形训”。《说文解字》是使用这种这种方法的代表作。如《说文解字》中:“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六、反切注音法。注音正读也是训诂的重要内容。汉代的注音条例,主要是“读若”和“读如”,东汉末年才出现反切。反切的出现,表明古人已经能够分解一个汉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这是语音认识上的一大进步,是汉语音韵学成立的先决条件。

以上六种汉代解词释义的方法在使用时都有彼此相结合的情况,只有多方位多角度的阐释才能透彻地解释一个词语。

汉代语言学研究的特点是很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古书的注解偏重于儒家经典。因为秦以前的许多儒家典籍传到汉代,由于种种原因,如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秦朝的焚书坑儒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于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儒家经典作注解,这也是适应当时经学发展的需要。

二、文字研究注重形、意之间的关系。以《说文解字》为中心的文字学研究,注重探求字的本义,而主要依据是字形,主要理论是“六书”。据形索义,重形、意之间的关系是这一时期文字研究的特点。

三、同义词研究成果丰富。汉代的词汇研究,主要是同义词研究,《尔雅》是代表作。此外《说文解字》、《方言》、《释名》中都有辨析同义词的资料。还有训诂学中的“直训”,基本上都是以同义词作释的。

四、方言研究具有开创性。扬雄的《方言》本质上属训诂学著作,它开创了从地域角度观察、研究词汇的先例,是汉语方言史上第一部研究专著。

五、辞书编纂初具规模。《尔雅》、《说文解字》等都是首位具备、体例完整的词典、字典,为历代辞书之楷模,按义类排列、按部首排列成为后世辞书的基本排列方式。

汉代语言学同样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因为科技的局限,这时甲骨文还没出土,辞书所收集的也只是自晚周、秦皇以来的文字,就免不了作者在对一些字词解释时的主观臆造,牵强附会。语言学家经常也会受当时封建统治阶级,以及某些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辞书的字词排列顺序也较紊乱,难以查询。比如许慎把9353个汉字分540部,虽开创了部首编排法,但过于琐碎,不易查检。

总体来说,两汉时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是一个里程碑,在这个时期内产生了如扬雄、许慎、刘熙、郑玄等伟大的语言学家,他们的著作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如扬雄的《方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言专著,标志着方言学的建立;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典,标志着文字学的建立;刘熙的《释名》是第一部词源学专著,标志着词源学的建立,至此,中国古代语言学正式建立。

篇三:汉园浅谈汉代礼仪

汉园浅谈汉代礼仪

汉朝历史奠定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民族文化,政治体制,疆域基础,是中国历史最重要的朝代之一。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和尊敬祖先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礼仪作为汉代文化其中的一种,也是对现代有着深深的影响:

汉代礼仪,顾名思义是汉代时候人们的礼仪,包括立容、坐容、行礼、迎宾、宴请。

立容: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

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夫子立容画像图:

坐容:汉代的坐姿,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坐容还原图:

行礼分为正规揖礼、一般揖礼、

拱手、颔首致意、正规拜礼、一般拜礼、女子行礼。正规拜礼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正规揖礼、一般揖礼、拱手、颔首致意,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

大汉汉园取景作揖图:

大汉汉园内有汉学院,汉学拥有非常纯粹的汉风建筑、浓厚的汉文化气息,还会会定期邀请大师级学者开展国学讲堂以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汉文化等讲座,是学习汉文化的好去处。

迎宾: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迎宾还原图:

宴请:东道先说

“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总之,原则是:心安则行之,可以行则行之——其他不强求。

宴请还原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tz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