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3-05-14 14:1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数学说课稿大全(四年级下册)

目录

一、三角形的特性 ........................................................................................................................... 2

三、三角形内角和 ......................................................................................................................... 10

四、图形的拼组 ............................................................................................................................. 13

五、《小数加法和减法》 (一) .................................................................................................... 16

六、《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 .................................................................................................... 17

七、折线统计图 ............................................................................................................................. 19

八、植树问题 ................................................................................................................................. 21

九、围棋中的数学问题 ................................................................................................................. 24

十、四则混合运算 ......................................................................................................................... 27

十一、加法的运算定律 ................................................................................................................. 31

十二、简便计算 ............................................................................................................................. 33

十三、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 36

十四、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 38

十五、小数的性质 ......................................................................................................................... 40

十六、小数大小的比较 ................................................................................................................. 43

十七、小数点移动 ......................................................................................................................... 47

十八、小数点搬家 ......................................................................................................................... 48

十九、生活中的小数 ..................................................................................................................... 51

二十、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 54

一、三角形的特性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

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

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

的起点,也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

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会给三角

形画高。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的学习方法,体验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

结协助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四)教具准备:三角板、课件、数学用具盒、幻灯片

(五)学具准备:三角尺、数学用具盒、图纸。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

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

学课本,独立探索,再让学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从而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

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2、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

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学习成

就感和信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秉着新课标的精神,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

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创

设情境、诱发兴趣——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训练,拓展延伸——质疑反

思,总结评价”,努力构建探索型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3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 个有趣的故事, 好吗? (同学们都拍手称好) 故事讲完后,由坏狐狸提出一个问题: 为什么昨天房子被我推两下就塌了,而今天 怎么推也推不塌呢?来引发

学生的思考,在 学生深思不解的情况下, 教师顺水推舟地引 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A:三角形的定义 师: 先请同学们拿出数学用具盒打开钉 子板,在上面用最快的速度围成一个三角 形;再请同学们在图本上画一个三角形;最 后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数一数、摸一摸三 角板的角和边,并说一说你对三角形的认 识。师生总结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 特征。用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激发 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一来,既打通了数学与生 活间的无形屏障,又引发学生强烈 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 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欢松的心情 投入到学习当中。问题的悬念,有 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里主要是回顾学生对三角 形原有的认识,起到一个温故而知 新的效果。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学 生鼓励和表扬,这样也可以激发学 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4

B: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先让学生自学书本第 81 页的内容,并 画出三角形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再请学生小 组合作交流, 拿出并指着自己的三角板向同 伴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C: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请学生自学书本第 81 页的内容,理解 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义。 并在此基础上调动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 作探索尝试画高;然后,教师示范讲解三角 形的高的画法;最后出示练习,让学生作出 正确的判断。 D:三角形的稳定性 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三 角形,然后质疑:“这些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呢?”接着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通 过对比、推拉三角形与四边形,交流对比结 果并归纳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鼓励学生学会自学,独立思 考,在同伴面前敢于发表意见,与 同伴们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 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 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在学生已学会了画平行 四边形的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自学并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 去独立思考、去逐步探索,让学生 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 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乐趣,增 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并通过练 习,使学生对高有一个整体的认 识,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 这个环节是根据新课标 “ 有效 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 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 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这一理念设计的,主要是让学生亲 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体验三角形的 稳定性。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5

一个问题,既打开了学生心中

师: 现在哪位同学可以回答坏狐狸提出 的疑惑,又达到了一个前呼后应的 的问题呢? 效果。将生活实际与一种情景联系 “为什么昨天,我推两下房子就塌了, 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而今天怎么推也推不动呢?” 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 察周围的事物。 (三) 深化训练,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三角形。 A:出示挂图,让学生去观察并联系实 际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 再说说它们的 用处。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三角 B:做生活的小能手,老师的椅子总是 形的特性,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摇晃不稳,谁能帮老师修理一下,怎样才能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 “ 生活处 更坚固呢? 处有数学,数学生活化 ” 的理念, 2:辅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的 1、2、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 1 题,说出下面每个三角 形的名称,并各画出一条高。 通过这些有序而多样的练习, 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 第 2 题,围篱笆。“哪种方法更牢固, 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 为什么?” 能力,有趣的数学在学生们的积极 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本节课的板书精简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本课时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加深

了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的认识。

二、《三角形分类》讲课稿

导读: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北师

大版)四年级下册第24至25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2、教材简析“三角形分类”

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

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

常见的角,为学生学习三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24至25页

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

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

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

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

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

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发现三角形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的分类,理

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三角形分类》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观察、操作、比

较、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都是为了使学生能近角和边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因

此这是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这是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一个质的飞跃。

因而,“能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5、教学准备

除了准备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等,课前布置学生把课本P113图2的三

角形剪下来。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小

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结合教材,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分一

分”,“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

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

能力。

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利用教材12个三角形组成的图案,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放手让学生动手操

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归类的依据,

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出示图案(采用直观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个图案像什么?由什么图形拼成的?

2、考考你的眼力,这几个三角形的形状一样吗?什么不一样?(让学生具

体说一说)

在三角形这个大兵营里,它们的角和边各有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根据三角形

角和边的特点给它们分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引入课题,即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好铺垫,也让学生

明确学习内容直奔放主题。

(二)动手操作,探讨三角形分类方法

1、根据角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

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学生先是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探索分类。(事先给每个学生准

备一个学袋:一张表格和一张彩色卡纸)

①学生根据表格对这12个三角形进行观察,再填表。填完表格,再对表格

中的数据进行观察,就能容易地进行分类。

②把分类的结果贴在彩色卡纸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

锐角个数

直角个数

钝角个数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说说自己的分类依据。

(3)展示学生代表作品,学生互评。

(4)师小结归纳(边把分类依据板书出来)

(5)鼓励学生给自己分类的三角形取个名字。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增强学习的

信心。

(6)引导学生对三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得出相同点:每个三角形至少有

两个锐角。

2、游戏巩固

利用教材第25页猜猜来个教学游戏:

猜出被信封遮住的可能是什么三角形,答对者,就把里面的三角形送给他。

通过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对

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相同点、不同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指导学生根据边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由于让学生观察的三角形个数较多,要逐个测量边的长度再进行比较,总结

归纳比较费时。所以这一环节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发放的学袋,由小组

长来安排分工测量,填好研究报告单,然后一起观察,一起讨论,一起分类。师

再依据小组代表发言后引导归纳,从而引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

角形。

(三)小小辩论会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

由正、反两方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师再适时点拨,让学生在热烈的学习氛

围中,巩固所学知识并更上一台阶。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什么事让你开心?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标

评价的多样性,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意在突出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有学生分类的作品展示,有教师

板书的知识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板书设计:

三角形分类

(学生三个锐角锐角三角形(学生三边不相等不等边三角形

作品一个直角直角三角形作品两边相等等腰三角形

展示)一个钝角钝角三角形展示)三边相等(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三、三角形内角和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内角和》,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

册第七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一、本节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设计理念:

数学是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师与

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它需要运用“对话式”的学习方式,采取多种教学

策略,使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发展能力。新课程中对学生的情感、体验、

价值观,以及获取知识的渠道都有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教师在新课程中

寻找新的教学方式的着眼点。应该说,新的教学方式将伴随着教师对新课程的逐

渐透视而形成新的路径。要破除原有教学活动的框架,建立适应师生相互交流的

教学活动体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教者与学者感情上的融洽和情感上的

共鸣;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认为教师角色的转

变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育的长足发展,在未来的教学过程里,教师要

做的是: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

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

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

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

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

学情境的营造是教师走进新课程中所面临的挑战,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教学情境不是文本中的约定,也不是现成的拿来就能用的,需要我们在教学活

动的全过程中去探索、研究、发现、形成。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揭示了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的数量关系,此外,它的证

明中引入了辅助线,这些都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也是几

何问题代数化的体现。

三、学生分析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

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

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

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

可扩展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情境教学中,通过探索与交流,逐步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定

理”,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并能进行简单应用。能够探索具体问题

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体会方程的思想。通过开放式命题,尝试从不同角度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通过有效措施让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中,

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

2.能力目标:通过拼图实践、问题思考、合作探索、组内及组间交流,培

养学生的的逻辑推理、大胆猜想、动手实践等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添置辅助线教学,渗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

4.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使

学生乐于学数学,遇到困难不避让,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体责任感。

五、重难点的确立:

1.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探究与证明。

2.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添加辅助线)的讨论

六、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采用对话式、尝试教学、问题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

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悬念引入

一堂新课的引入是老师与学生交往活动的开始,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铺

垫,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破除疑难心理、乏味心理的关键。一个成功的引入,

是让学生感觉到他熟知的生活,可使学生迅速投入到课堂中来,对知识在最短的

时间内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接下来教学活动将成为他们乐此不疲的快事

了。

具体做法:抛出问题:“学校后勤部折叠长梯(电脑显示图形)打开时顶端

的角是多少度呢?一名学生测出了两个梯腿与地面的成角后,立即说出了答案,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待学生思考片刻后,我因势利导,指出学习了本节课你

便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了。从而引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动手实践,尝试发现: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按线剪开,

然后用剪下的∠A、∠B与完整的三角形纸板中的∠C拼图,使三者顶点重合,

问能发现怎样的现象?有的学生会发现,三者拼成一个平角。此时让学生互相观

察拼图,验证结果。从观察交流中,互学方法,达到生生互动。待交流充分,分

小组张贴所拼图形,教师点评,总结分类,将所拼图形分为∠A、∠B分别在∠C

同侧和两侧两种情况。对有合作精神的小组给与表扬。

(将拼图展示在黑板上)

2.尝试猜想:教师提问,从活动中你有怎样的发现?采取组内交流的方式,

产生思维碰撞。此时我走到学生中去,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与适当的引导。之后由

学生汇报组内的发现。即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3.证明猜想:先帮助学生回忆命题证明的基本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画

图、写出已知、求证的步骤,其他同学补充完善。下面让学生对照刚才的动手实

践,分小组探求证明方法。此环节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发现、体验的

时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互取所长,合作探索,找到证明的切入点,体验成功。对

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加关注和指导,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借此增进教师与学有困

难学生之间的关系,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合作探究后,汇报证明方法,注意规

范证明格式。此处自然的引入辅助线的概念。但要说明,添加辅助线不是盲目的,

而是为了证明某一结论,需要引用某个定义、公理、定理,但原图形不具备直接

使用它们的条件,这时就需要添辅助线创造条件,以达到证明的目的。

4.学以致用,反馈练习

(1)在△ABC中,已知∠A=80°,能否知∠B+∠C的度数?

解:∵∠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B+∠C=100°在△ABC中,

(2)已知:∠A=80°,∠B=52°,则∠C=?

解:∵∠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又∵∠A=80°∠B=52°(已知)

∴∠C=48°

(3)在△ABC中,已知∠A=80°,∠B-∠C=40°,则∠C=?

(4)已知∠A+∠B=100°,∠C=2∠A,能否求出∠A、∠B、∠C的度数?

(5)在△ABC中,已知∠A:∠B:∠C=1:3:5,能否求出∠A、∠B、∠C

的度数?

解:设∠A=x°,则∠B=3x°,∠C=5x°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x+3x+5x=180

解得,x=20

∴∠A=20°∠B=60°∠C=100°

(6)已知在△ABC中,∠C=∠ABC=2∠A,求(1)∠B的度数?(2)若BD是AC边

上的高,∠DBC的度数?

第(6)题是书中例题的改用,此题由辅助线辅助课件打出,给学生以图形由简单

到繁的直观演示。

通过这组练习渗透把图形简单化的思想,继续渗透统一思想,用代数方法解决几

何问题。

5.巩固提高,以生为本

(1)如图:B、C、D在一条直线上,∠ACD=105°,且∠A=∠ACB,则∠B=——

度。

(2)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且∠B=70°,∠C=25°,则∠ADB=——度,

∠ADC=——度。

本组练习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平角定义及角平分线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较好

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获得一些经验。

6.思维拓展,开放发散

如图,已知△PAD中,∠APD=120°,B、C为AD上的点,△PBC为等边三角形。试

尽可能多地找出各几何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题旨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思

维。

三、归纳总结,同化顺应

1.学生谈体会

2.教师总结,出示本节知识要点

3.教师点评,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合作,大胆思考给与肯定,提出希望。

四、作业:

1。必做题:习题3.1第10、11、12题

2.选做题:习题3.1第13、14题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

学生拼图展示 已知: 求证:

证明: 开放题:

四、图形的拼组

一、说教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

单元三角形的第四小节的内容。这个内容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没有的,该内容是在

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内角和的基础上出现的,我认为教材出现这样一个内容有

两个原因:首先在于为以后的平面图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倒做铺

垫的,第二是为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习用联系

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并未图形的面积打基础。 基于以上的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让学生用三角形拼不同的四边形,用三角形拼组图

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不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想像能力,而且还

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玩乐学习中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活动的有趣,激发学生

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难点: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拼出各种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师生都准备用色卡纸剪出的各种三角形、图

画纸。

二、说教法和学法:《图形的拼组》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

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针对教

材,我在设计时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课堂当中。

整堂课都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参

与中真正认识图形的特征,体会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获得对数学的体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

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

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说教学过程:(共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幅拼组图形(配上轻音乐),教师叙述图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一看这幅图有什么特别?(全由三角形拼组成

的)

你们想设计出一幅更好看的图形吗?这节课咱们就研究图形的拼组,充分发

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智,拼出各种漂亮的图形。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爱美这一心理特点,通过美丽的图案、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获得

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到图形拼组的学习情境,初步感受

三角形的神奇。 (二)、教学实施(实践拼图)

1、自主拼摆

先出示例6,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1)我们首先来研究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好吗?

①用手中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尝试拼一拼。

②想一想:用同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同桌合作,学生动

手操作)

③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

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请几位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用三角形来拼四边形。

要求:不仅要会拼,还要给大家讲清楚,你用了几个什么三角形?拼成了哪

种四边形?怎么拼的?(指名几位学生到前边操作,并讲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到前面操作并讲解,既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

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3)观察发现并归纳总结

①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回忆你们刚才拼四边形的过程,你有什么发

现?(学生说)

②请发现规律的同学到前边来拼给大家看。

③请全班同学动手拼一拼,验证一下该同学说的是否正确。

④通过拼摆,学生归纳总结: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自主拼摆,独立归纳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提高

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完成93页第7题,填书,读一遍。

2、实践创新(完成例7教学)

(1)我们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用两个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两个以上的三角形,有相

同的三角形,不同的三角形,把它们拼组在一起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同学们想

不想继续探索呢?(想)

(2)我们来搞一个活动名字叫做"我是图案设计大师"(出示题目)。以小组为

单位互相合作,充分发挥你们想象力,用你们准备的各种三角形来拼出美丽的图

案,请同学们欣赏。比一比,看哪一组设计的图案最美,最好。最后我们要来一

个评比。

出示要求:1、在拼图前,需要用什么样的三角形拼?商量好就可以开始了。

2、如果哪一组同学对教材第91页的图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它来设计你们

的的图案。

【设计意图】

充分放手让学生设计,拼摆各种美丽的图案,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像能

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①猜一猜,拼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②说一说,作品中都包含哪些图形?

③各组派一个代表到前面展示本组的作品。

(4)师生共同评价

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作品?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许多图案信息,获得美丽的感受,享

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拓展练习(合作设计)

同学们都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玩,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所以我们要保

护它,爱护花草树木,做热爱大自然的好孩子。

用你们手中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集体绘制一幅大自然的图画。

1、集体欣赏。

2、看图说话:看着这幅图,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

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把设计好的作品进行重组,与课前导入形成首尾呼

应,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四),全课总结

不知不觉又快到下课时间了,从大家的表情上老师看出了你们多么不想下课

呀,回想这节课,我们从用两个三角形拼四边形到用很多三角形拼美丽的图案,

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肯定有很多收获。大家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拼出了各

种美丽的图案。比如:腾飞的龙、沙漠里的骆驼、温馨的家等等。同学们的作品

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这节课的收获。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下课以后,还可以继

续去研究探讨它,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出些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鼓励学生课后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些什么图

形,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五)、作业:

完成91页做一做:用七巧板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创造学生玩数学的机会,在学生创造图形美的同时增强学习数学

的兴趣。

(六)、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学习这节课的感受。

组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让学生体验收获,认识自己,建立

信心,培养学生的反思意思,方法策略意识

五、《小数加法和减法》 (一)

一、设计思路

老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本节课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

验,注重实际,根据新课程解决问题和计算相结合的特点设计的,力争做到“数

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有机统一。

(根据以上的设计思路,对教材、学生作以下分析)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以前较熟悉的整数

加减法和三下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内容是学生日常

生活及起家一步学习的需要,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也是小学生必备

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三下已学过简单的

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二位及以上的小

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

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依据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目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通过

学生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意验算检验,

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

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为位数不够时的小数加减法。

四、设计意图

一)、课前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很喜欢体

育活动,也知道不少的体育名人,中国跳水队也是家喻户晓,所以本节课围绕着

奥运会女子3米板的决赛展开。

二)、初步尝试小数加减法

通过郭晶晶、吴敏霞、帕卡林娜三人的得分,能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1.这里的得分数据来源于2004年奥运会的成绩,修理又不同于原数据。

通过对课本数据的分析,发现课本的数据虽为二位小数,但百分位均为“0”,这

样的数据虽然更具真实性,但出现本节课中,加减法的实质还是停留

在三下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也不会存在“对位”问题,所以我对数据进

行了处理,虽然这样有“伪生活”的嫌疑,但在非正式化的表达中,这样的数据更

真实。

2.感受加减法的算理算法。

郭晶晶的二轮后得分计算实际还是停留在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上,所以在

这节课上不作过多的停留。

吴敏霞的得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涉及到对位问题,由于大多数的学

生知道整数要和整数相加,因此,引导学生去根据小数的意义对位计算是一个重

点,并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

3.三个人的二轮后总得分得出后就能进行比较,而后引出被减数位数不

够的小数减法,这是这节课的难点。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要求学生用加法验算,

体现验算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而后的“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减

少错误”实质就是算法。

4.通过6题的练习,学生对小数的加减法已基本掌握,这时适时地对一

般方法进行小结。

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些想法,回顾这节课,觉得自己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

过于仓促,在课堂中,如何把学生的思维作为“挖掘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让课堂

不仅是学生知识的源泉,更是学生发挥个性的舞台,这是我的的思考,我觉得应

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专业素质。

六、《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第47、48页。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在简单的购物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

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

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要求,我确

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

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

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

乐趣。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小数加减

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

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

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按照自主探究

-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

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

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二、自主探索,发现方法;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四、

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根据刚才观察到的信息

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然后根据问题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相关

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2、再让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讨论交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时相

机揭示课题,并板书(小数加法和减法)。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

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

二、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1.在教学例1的第(1)问小数加法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

尝试用竖式计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各自是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

式?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选取不同的算法板演,让全班交流讨论,重

点讨论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列式计算。最终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

也要数位对齐,而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

2.在教学例1的第(2)问小数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

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

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设计理念:数学活动中,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

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例题教学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讨

论、判断、分析等方法进行列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

3、“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计算后说说自己的做法,然后把计算结果化

简,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使学生知道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

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进行化简。

4.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先在小组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小数加减法

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设计理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

自由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自己在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做了什么(列

竖式);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

时,是怎么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

一般方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的一般方法。)

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

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

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掌

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基础性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和第2题。

做“练一练”第1题可以直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

的地方。特别是24加9.9是整数加小数,也应该把小数点对齐着算。7.5

6减4.56的差的小数部分是0,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差应该怎样化简?差是

多少。

做“练一练”第2题时,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

分别改正,并交流。

2.应组织用性练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央视两名青年

歌手的综合成绩进行比较(

相关数据的对比),看谁的表现较好!”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引导学生小结所学知识,并谈谈今天的学习收获。

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地整理与

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认识。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突出了让学生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

习,这样,既体现的新课程的理念,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粗浅的预设,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七、折线统计图

课程改革,让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强烈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统计

与概率既是生活内容,也是数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西师版课标教材小

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统计知识――条形统计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继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相应统计表后出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的知识。这后还会认识更多形式和种类的统计图,如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

图等。不难看出,本单元内容既是旧知的迁移与发展,也是以后学习的认知桥梁。

单元内有4个例题,前两例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特征,后两例引导学生学会画

图。而本课学习例1、例2。例1以回顾旧知为起点,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初

步认识。例2则重在会看条形统计图,会简单的分析统计数据并填写相应的统计

表。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例1的素材与例2有机整

合,完成整课的教学――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

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

数据的能力。

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

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内容的分析和学生的把握。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相应的统计表。

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分析,判断、预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

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经历观察分析数据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鉴于预设的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认为本课的重点为:认识复式条形统计

图的特征,会正确分析相关的数据。难点为:知道条形统计图中单式与复式的区

别。

四、教学策略

我校进行了3年的《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的课题研究,引发教师

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本课就主要采用了其中的“问题探究策略”。问

题探究策略,以问题为核心,以研究问题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思维策略为目标,

设计迁移性、过渡性、反馈性、强化性、延伸性等问题。通过有效问题的有效解

决,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

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

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各有两

种思想。”说明合作交流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创新。在教学策略的引领下,学

生的学习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

五、教学过程

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

识,运用提高六个环节。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

为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创设了我任教的“四年级三班和四班的学生”准备

去郊游的情景。并提问:“这次郊游当中准备开展五个活动,每人可选一项,事

先要知道我们班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怎么办?”学生自然的想到要事先进行统

计才行,从而产生统计需要。并立即让学生自主开展统计活动。于是,由真实的

情景转入学习的初期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事先准备的表格纸

上制出一张统计图。

与此同时,我将另一个班参加各项活动人数的统计图展示给学生。看到两张

反映不同班级学生人数情况的统计图,自然地会进行比较分析。于是提出活动中

的一个关键问题。

2、提出问题。

利用两张统计图中人数接近的一项活动。设问:“三班和四班参加××的人数,

谁多谁少?”凭借肉眼观察,肯定会有不同答案,进而发生争执。此时此刻,引

导学生想办法。可能会说到用直尺量高度,用直尺比刻度等方法(课件展示)。

给予肯定的同时,追问:“有没有简单的方法,能一目了然地看清谁多谁少?”

自然会产生把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的需要。顺水推舟抛出核心问题:怎样将两张

统计图,合二为一?学生在认知需要和问题驱使下,就开始问题的探索。

3、探索问题。

我预设,学生可能会生成这些方法(课件展示)。面对众多的方法,“你认为

哪种方法好?说说理由。”引导学生运用“选择探究策略”进行合理选择。让学生

体会方法多样性的同时,又懂得寻求方法的合理性。

当两张统计图合并后,继续引导学生探索。问:把这张统计图给班主任,能

看明白吗?”“怎样才能使班主任知道哪种直条表示哪个班的人数呢?”从而在争

论、交流中认识复式统计图图例的作用,体验统计图表示的严密性。

4、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新知,纳入认知系统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才完成了认知

的建构,新知的内化。把复式条形统计图,纳入已有的统计知识中,并明确它的

特点,完成知识建构。于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弄清:“这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与

以前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明白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

点。一有两种颜色的条形;二有图例。三还能反映两组数据情况。充分了解复式

条形统计图的内涵后,自然地揭示它的概念名称――复式条形统计图。

5、深化认知。

问题得以解决,认识如何深化呢?继续利用好例1的素材,让学生发表意见,

提出问题和活动建议。如:两个班参加什么项目人数最多?三班参加野炊的人数

比四班多几人?等。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

习惯和能力。

树立“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是课改的追求。为此,让学生自主填写

统计表。在任务驱使下,主动学会看懂统计表,并思考填写的方法。学生可能会

一行一行地填,也会一栏一栏地填等,从中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沟

通统计图与统计表之间内在的联系,明确各自的优越性。从而深化学生对复式条

形统计图的认识。

6、运用提高。

学以致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基本练习――课堂活动第1

和第2题。统计学认为,收集、分析数据,是为预测、干预未来数据和解决问题

服务的。为培养学生的预测意识和能力,设计一个拓展问题:“根据你们的分析,

预测一下如果再投一次,小刚和小强分别会投进几个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

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为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过程,将改变以往在黑板上板书

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体随机生成的功能,将生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保留在大屏

幕上。直观具体、简洁明了。符合视觉习惯和认知规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

验,紧扣教学重点,有机整合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问题探究策略的运用,使

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启发下,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八、植树问题

一、说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

二、说学习目标:

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

之间的关系。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说学习重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t6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