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专题知识梳理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30 01: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知识框架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自然灾害知识梳理
一、自然灾害的类型有:
1.天文灾害:①电离层扰动,给通信、导航、定位带来影响;②导致气候异常,危及人类的健康;③高能粒子会对在空间运行的航天器及对宇航员产生辐射损伤。
2.气象灾害(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干旱、浓雾及沙尘暴;暴雨洪涝、台风、酷热、
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等)、
3.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 4.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赤潮等) 5.生物灾害(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等)。
二、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
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防、抗、救灾的能力; 2. 加强灾害研究工作,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3. 健全减灾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社会应急机制,加强灾害管理; 4.采取必要的避防措施和抗灾工程措施(因具体灾害定); 5. 加强生态建设; 6. .加强灾害保险工作。
三、主要的自然灾害:
1、洪涝:江河湖泊水位急剧上涨乃至决口泛滥的现象称为洪,低洼地区积水过多称为涝。
★最主要原因:暴雨(24小时降水量超50毫米)
①引起暴雨的天气系统有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台风)、锋面(江淮准静止锋)等, ②水汽充沛,气流强烈上升, ③持续时间长
1
其余的有:凌汛(冬半年)、
山洪、融雪洪水(春季)等。
我国洪涝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因季风气候不稳定,导致亚洲旱涝灾害比较频繁。洪涝易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和较湿润的地区,,我国以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受灾最严重,易发生洪涝的水系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及珠江。
★影响洪涝的因素
自然原因:①地形:低平或低洼
②降水:A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或降水多且集中);
B水汽充沛,强烈上升;(强度大) C持续时间长
③水系特征:A向心状(刚果河)、羽状(淮河)、扇形(海河)、树枝状(长江) B支流多,同时来水。
C流域面积广(河网稠密、河汊纵横)
D河道弯曲、淤塞
E入海口少(漏斗型海湾,风暴潮与海水顶托)
④水文特征:A汛期(集中于 季、较长)
B凌汛(中国限于黄河上游的河套段、下游山东境内) ⑤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上游:破坏植被(滥伐森林、陡坡开荒),水土流失加重。 中游:围湖造田、河湖淤塞、湖泊调蓄与河道排泄能力下降 下游:乱占河道、堤坝侵蚀。
防御措施:①工程措施:修建水库、建设分洪蓄洪区;
修筑加固河堤、整治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新河。
②生态建设:植树造林;保护自然植被、保护湿地;退耕还林还湿等
2
③非工程措施:加强监测和预警、预报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环保意识和防、抗、救灾的能力 完善应急预案(例如: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 实行灾害保险
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2、干旱: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异常偏少而形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干旱的灾害链: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火灾(森林自燃)、蝗灾、饥荒(局部社会动荡)
危害:①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农产品价格上涨;
②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困难; ③局部地区社会动荡。
干旱原因:干旱多由于大气环流异常(如:厄尔尼诺),导致输送的水汽少或持续受下沉气流(如:副高控制)的影响。
干旱分布:干旱发生的时空范围较广,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易发生,
如华北的春旱、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和秋旱、华南夏秋连旱、西南冬春连旱、西北常年干旱等。
防御措施:(科技、国际合作) 开源
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变耕作制度。
②修水库、跨流域调水、修建引水蓄水工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③营造防护林
④提高水的利用率(中水利用) ⑤人工降雨、海水淡化 节流
①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②发展节水农业(改革灌溉技术,选择耐旱作物)、节水工业、使用节水产品。
③加强水资源的管理:调节水价
3、台风:热带气旋(低气压)强烈发展
的一种形式,近中心(中心为台风眼)风力超过12级(其中前进方向的右半圆风力较强,称为危险半圆),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海面上。 季节:北半球以夏秋季节(7-9月)最为集中。 主要源地是西北太平洋(台风)、印度洋(旋风)和东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飓风),一般向西及西北移动,低纬度大陆东岸受其影响最大。
影响:不利:台风带来狂风、特大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灾害
有利:①缓解伏旱 ②降温消暑。
过境时天气变化:气压下降、气温下降、降水增多、风速加大。
(台风眼经过,会带来短暂的晴朗天气)
3
措施:①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②建设沿海防护林(包括红树林)、建设高标准海塘等。
4、寒潮:寒潮是指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这种冷空气南侵过程达到了一定标准时,才称为寒潮,否则称为冷空气(实质是冷锋的活动)。
时间:冬半年,以春秋两季危害最大
分布:多影响中高纬度地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一般经蒙古、西伯利亚及中亚,分三路影响中国,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易受寒潮侵袭,受地形及路途远近影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部、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寒潮影响较小。
寒潮带来:大风、低温冻害、暴风雪、冻雨及沙尘暴等 带来的影响:
不利:①农牧业:冻害(北方农作物、南方经济作物)、
草原白灾
②交通运输:受阻、事故多
③通信:大雪、冻雨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 ④沿海:海冰A推倒海上建筑物,如钻井平台 B对港口、海上船舶的破坏力大 C养殖业受损 D海上交通受影响
风暴潮(冲毁海堤、海水倒灌)
⑤人体:引发感冒、心脑血管病、气管炎等
有利:①低温杀死越冬的病菌和虫卵,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②雨雪对越冬作物有抗寒保温作用;改善冬麦区的土壤墒情;
(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
③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带来风力资源
措施:目前对寒潮尚无有效防御方法,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寒潮警报,是减灾的最主要措施。
我国其余的低温冷冻害有:南方春季低温连阴雨(倒春寒),
北方、西南山区的霜冻, 东北夏季低温冷害,
西部牧区积雪过厚形成成白灾(不下雪成黑灾)等。
5、沙尘暴:沙尘暴(黑风暴)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中最强的一种。沙尘暴易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
分布: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地区,中亚、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亚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区,中国北方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
4
世界四大沙尘暴多发区 中非地区
沙尘暴主要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区。主要是旱灾以及过量放牧和开垦导致。频繁的沙尘暴还殃及其他地区,有的沙尘被风带过大西洋到达了南美洲亚马孙地区,还有的沙尘被吹到了欧洲。 澳大利亚
气候干燥,加上耕作和放牧,土壤表层缺乏植被的覆盖,导致了土地的逐渐沙化。 亚洲中部
亚洲中部的荒漠区也在不断扩大。人口的快速增加,人为过量灌溉用水,乱砍滥伐森林,使沙漠化十分严重。
北美洲: 土地利用不当、持续干旱,造成沙尘暴。
我国沙尘暴多发季节:北方冬春季节,特别是春季 原因:①空气不稳定,
②多大风(冷锋活动)
③沙尘:A气温回暖,干旱少雨而蒸发加剧,地表干燥裸露易起沙。
B人类不当活动破坏植被和地表,增加了沙尘来源
危害:1. 强风破坏植被,掩埋农田使农业减产。
2.大气污染、 3.风蚀土壤,
4.降低了能见度和沙尘掩埋路基影响交通 5.危害人体健康。
6.影响精密仪器使用和生产。
5
措施:①通过气象卫星监测,准确预报。
②关键生态保护与建设,如建设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③制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
④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免耕法, ⑤加强国际合作等。
6、地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多是由于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称为构造地震,此外还有火山地震、水库地震等。
原因:活动断层尤其是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是主要的地震带。
地震活动有一定周期性,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
灾害链:地震是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并易引发火灾、海啸、滑坡、饥荒、瘟疫、各种生命线系统的损害等其他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防御措施: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目前尚无法准确预报)
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城市和交通建设避开危险的断层 ③加强社会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和教育工作等。
注意:
震源、震中、震级、等震线(烈度)等概念。
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状况
7、火山:地下深处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的现象。
火山活动的利:可形成矿产资源;提供丰富的地热;形成火山灰
灾害链:强烈的火山喷发,会带来大气污染(有毒气体)、地震、泥石流等危害。
火山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一致。我国活火山很少,主要在台湾、新疆及云南等地,著名的休眠火山有五大连池、白头山天池等。
火山灰的利:①是肥沃的土壤 ②是工业的原料
弊:①使环境恶化 ②使气温骤降 ③影响飞机的飞行安全 ④危害人类生命财产
8、滑坡: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整体下滑,造成农田、建筑物、道路破坏及人员伤亡。
6
滑坡形成的“阶梯状地形”,在图上表现为密集区与稀疏区相间分布。
防御措施:及早识别滑坡危险,建设护坡工程。非工程措施等。
9、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分布:我国地势阶梯过渡处,特别是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区,如云南、四川两省的西部。
原因:①地形条件-山区----坡陡谷深----沟谷。
②岩石条件-地震频发岩石破碎、风化严重;松散碎屑物质多 ③植物条件-植物覆盖较差,地面缺水保护 ④气象条件-夏季暴雨或冰雪融水汇聚时,
⑤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及大规模的工程兴建(不当的开挖、堆积、人工爆破)起了诱发作用。 危害:泥石流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的毁灭性冲淤。 防御措施:1.加强对暴雨的监测与预报
2.植树造林,禁止毁林开荒,保护植被
3.工程固坡,修建导流堤、拦挡坝和停淤场等
D
10、赤潮:赤潮大多发生在海面平静、天气晴朗、水温较高的封闭海域或有上升流的地方,以春夏为其盛发期。
赤潮发生导致水体缺氧,本身具有毒素,会造成水质恶化,渔业减产。 赤潮的发生,与局部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原因:①陆上污染物未经处理排入海洋,
②人工养殖水域的饵料污染, ③海域比较封闭
7
11.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草害;森林火灾。
蝗灾发生条件:前期干旱少雨,利于产卵;后期多雨,利于幼虫生长。 分布:华北、华东。重灾区----黄淮海平原
措施:①加强监测与预报,及时掌握、反映蝗灾发生和防治的动态
②人工诱捕幼虫,捕杀成虫;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等
③农业防治:种植蝗虫不吃的作物;把产卵地改为池塘;植树造林;以减少蝗虫的食物源、生存地、产卵地。
④生物防治:如投放天敌
鼠灾的危害:
对农业:糟蹋粮食作物,使其减产甚至绝产,经济作物受损。 对草原(牧业):破坏草原,使其生产能力下降,
对森林:破坏森林,地上鼠,啃食树皮及茎干部分;地下鼠,啃食树木根系 总之,加剧土地荒漠化。
其它:在地下打洞,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传播疾病,威胁人体健康。
措施:①加强监测 ②改善灾区环境:卫生好 ③生物措施:利用天敌灭鼠
④工程措施:建防鼠墙 ⑤机械措施:用鼠夹灭鼠 ⑥化学措施:用灭鼠药
12、瘟疫:致死性传染病大规模爆发式流行。
预防措施:建立现代化的公共卫生系统,
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加强国际合作等。
【注意】:
1.过量开采地下水:①会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使地上建筑物塌陷。
②沿海会引起海水入浸,使地下水水质变坏。 措施:可采取人工回灌的方法填补地下水漏斗区。
2.森林的效益:
水土保持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农田防护林:在农田边缘种植树木,能有效地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农田。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即属此类,它很好地防治了我国的荒漠化、沙尘暴等问题,固沙护田。
城市绿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消除噪声、美化环境的作用,并能改善局部的小气候,使温差减小、湿度增大。
3.灾害损失:发达地区----绝对损失大,相对损失小 欠发达地区----绝对损失小,相对损失大
4.自然灾害的自救与互救:见【自然灾害】学案P39---40
8
续:自然灾害知识梳理P8
一、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一)灾前准备
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
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
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
(1)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的物质基础,由各地的主要灾种及灾情大小决定。
(2)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由灾区的主要集中地区及储备地的交通状况决定,关系到灾害发生过程中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
我国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
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各地政府领导下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近年出现专业救援队。
(二)灾中应急
1.概念:灾中应急是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
2.主要目的: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3.灾害应急的范围:
非常广泛,一般应包括对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生命线工程采取紧
急防护措施;
对可能因灾害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储存设施、水坝、堤岸等
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等,以此来维护交通、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等。
4.“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的环节: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
5.救灾应急预案——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关系到各个部门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灾工作,使灾情减到最少。
目的:①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高速高效。
②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灾后恢复
1.灾后恢复的目的:减轻灾害损失和增强抵抗能力 2.救济灾民的形式: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 3.我国的防灾抗灾、救灾工作方针及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 防灾抗灾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救灾工作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我国的救灾管理体系:我国减灾以民政部为主要管理部门,形成了政府无偿救济、军队与民众合作救灾,以及全国与地区救灾调配的管理体系。
二、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1.震前——防震准备——通常以家庭为单元 2.震中——避震
(1)黄金12秒预警时间:是跑还是躲,瞬间抉择
(2)室内避震——“伏而待定”:就地躲避,利用三角空间,蹲或趴下,护住头部。 (3)室外避震——尽量到开阔的空地,降低重心,护好头部。
9
3.震后自救与互救
(1)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
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2)保护好呼吸系统,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3)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最重要的一点。
(二)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1.防洪准备
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关注汛期天气预报;
二是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 三是准备逃生物资。
2.洪水应急 措施:
①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②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3.洪水中的救助
洪水中救助的重点在于互救,因为洪水的发生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转移过程中的互救显得尤为重要。
(三)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①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②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③大雾和沙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10
环 境 保 护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表现有哪三类?
①环境污染: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废热、放射性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和臭氧的破坏等; ③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有哪些?
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人口压力;
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⑤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3.当代环境问题具有哪些特点?
①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②过程的不可逆性:如地面下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已经灭绝的物种等等。
③规模的全球性: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问题等。
4.为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唯一必然的选择?
我国面临着: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严重的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基本思想、原则和实施途径分别是什么?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包括三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①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②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③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全面进步。 【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共同性原则;③持续性原则。 【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6. 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原则和实施途径分别是什么? 【概念】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注意:物质而非能量!)
【内涵】①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②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③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原则】①资源输入减量化原则;②资源再利用原则;③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原则。 【途径】工业——清洁生产;农业——生态农业。
7.发展清洁生产的好处有哪些?(清洁生产的核心是从源头削减污染以及对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实施控制) 【环境效益】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大部分污染,可以大大减少末端治理的污染负荷,节省大量环保投入,提高企业防治污染的效果。
11
【经济效益】能改善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通过循环或重复利用,使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
【社会效益】可以改善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促使企业不断改进工艺和设备,改进操作技术和管理方式,改善员工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
8.农村修建沼气池有哪些好处?
①可以解决家庭生活能源问题;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②可以实现秸杆还田,增加优质有机肥,发展绿色、优质农业。 ③有利于节省劳动力(砍柴)和资金(购买燃料)。 ④降低了污染,净化了环境。 (也可以从三大效益组织答案!)
第二章 全球性环境问题
一、全球变暖问题
1. 导致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的原因有哪些?
【人为因素】①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等温室气体;②毁林等。(主导因素) 【自然因素】太阳活动、火山喷发等(次要、不确定因素)
2.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①海平面:海平面上升,沿诲低地被淹。
②农业: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
高纬度的国家,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 ③水循环过程: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④生态环境: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可能发生明显变化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有哪些?——“少排”、“吸收”、“顺应”、“法德”八字 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②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③主动适应: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④行政手段: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
⑤技术措施:主要有节能技术、生物能技术、二氧化碳固定技术等。 ⑥全球合作。 二、酸雨问题
1.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①对水体:使江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对土壤: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 ③对植物: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④石材、钢材:腐蚀;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⑤对人类:危及人体健康。
12
2. 酸雨防治措施有哪些? (最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管理措施:①制定法律法规,执行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③加强国际合作
技术措施:①新型能源技术:调整能源结构
②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③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④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
⑤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科学研究,以便及时采取对策
工程措施:安装回收装置或烟道气脱硫脱氮装置 生物措施:广种花草树木 三、臭氧层破坏问题
1. 臭氧层遭破坏的危害有哪些?
①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 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农产品品质下降、破坏森林、影响渔业生产等) 2. 应如何保护臭氧层?
管理措施:①加强国际协作
②制定法律法规,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
技术措施:③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水资源问题
1、中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②地区分布不均③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增 ⑤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
2、水资源短缺解决对策
开源:①修筑水库②开渠引水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 节流: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
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 ⑦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
生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 其他: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调整产业结构
二、耕地问题
1、我国耕地面临压力的原因
①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不大,人均耕地少②耕地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异大③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④中低产田多,不合理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和耕地污染严重,加剧耕地不足 2、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灾毁耕地;人为原因:生态退耕;非农用地挤占耕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3、我国在解决耕地短缺问题中采取的措施
①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质量
13
三、能源资源问题
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规能源短缺的缓解措施 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 ④加强国际合作
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意识
2、我国东南沿海建设核电站的原因
①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规能源短缺②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能源需求量大 ③核电站能力密集 ④核电站地区适应性强
3、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
①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纬度高,太阳辐射弱 ②天气:晴天多,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阴天多,则少 ③地势:地势高,大气稀薄;地势低,大气层厚
④大气透明度: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透明度差,则弱 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
①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②晴天多,日照时间长③纬度低,太阳辐射强
四川盆地太阳能贫乏的原因:雨多,雾多,晴天少
4、怎样解决我国农村能源不足问题
①营造薪炭林②发展沼气③开发小水电④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⑤推广省柴灶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一、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石漠化:发生地-------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坡度陡峻②土层浅薄③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 人为: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陡坡开荒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①破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③人地矛盾突出
江南丘陵:红色荒漠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大,水土不稳定③土壤层较薄 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14
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
外力作用------风蚀作用
原因:自然: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生态
环境脆弱
人为: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
意环保⑥人地矛盾突出
二、中国草地退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1)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③鼠害,虫害严重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⑤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⑵ 治理措施: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②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③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④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⑤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⑥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三、湿地干涸
1、湿地的生态效益: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 2、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的成因: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冻土广布,阻碍地表水下渗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3、湿地干涸的原因 自然原因(时间漫长):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 人为原因(时间短暂):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
缩小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河流改向,使水量减少
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4、保护湿地的措施
①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②建立自然保护区③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④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⑤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5. 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问题 东北、西南、华中温带、亚热带边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森林破坏 南林区 远山区 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内蒙古、青海、属半干旱干旱草草原退化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宁夏、新疆 原区 三江低地、湖滨属湿润低平原湖湿地萎缩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海滨 泊海洋边缘地区 生物多样林区、草原、近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物种资源丰富 性锐减 海海域 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黄土高原、东南半湿润湿润丘陵(水土流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丘陵 地区 失) 西北、华北半干属半干旱内陆或荒漠化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旱区 春旱严重地区
15
第五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三废污染及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 1】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措施)
主要是: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加强执法监管。具体: ①植树造林;科学规划城市绿地面积和城市功能区。
②改进能源消费结构;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集中供暖供热。 ③提倡清洁生产;严控工业污染;确保达标排放。
④对燃料进行预处理,改进燃烧技术;废气处理和回收利用(SO2制硫酸)。 ⑤安装汽车尾气处理装置;发展公共交通
⑥加强空气质量的监测;健全环境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2】水污染防治措施
①预防:控制污染源,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推行清洁生产。 ②治理:建设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 ③管理:加强水资源区域的综合管理。 ④严格执行水资源法 ⑤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3】饮用水污染事故的防控措施:
① 水源取水口周围应划定水源保护区 ②加强供水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③建立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④加强监管与执法
⑤提高公众保护饮用水源的意识
4】赤潮问题
1.分析赤潮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气温较高;②风和日丽;③海水流动缓慢;④较为封闭的海湾。
(2)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海洋;
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③沿海滩涂养殖规模的扩大。 →造成海水富营养化
2. 赤潮带来危害有哪些?
① 藻类异常繁殖,造成海水缺氧,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② 危害人体健康; ③ 影响海洋旅游业。 3. 如何防御赤潮灾害?
管理措施:①严格执法,控制污水入海量;②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工程措施:建污水处理设施。
技术措施:加强对赤潮的监测和预报。 生物措施: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16
2、农业污染的防治
(1)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施用化肥,要控制施用时间和施用量,严格执行施用规格,力求做到科学合理。 长期过量施用化肥的后果
①会改变土壤物理状况-------使土壤失去肥力, ②同时污染土壤和环境,造成: A.作物减产,
B.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
C.过多营养物质通过径流污染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鱼类死亡。
(2)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指不施用化肥农药,而是利用“自然的技术”培育“更健康”的土壤,以生长出“更洁净食品”的农业。
⑴有机农业施用的肥料为有机肥料,主要是作物秸秆、绿肥、禽畜粪便等。 ⑵有机农业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措施是依靠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 ⑶有机农业的优势是产品是不受污染的有机食品。
3、土壤污染的防治
防治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防治措施:A、控制和消除各种土壤污染源
B、采取措施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C、对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根本措施是挖去受污染的土层,换上新土,根除污染物。
4、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的目标: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主要途径:
①分类收集,密封运输 ② 破碎、压缩、焚烧 ③卫生填埋 ④资源化
例如: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1)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 方法 优点 填埋 操作简便,可处理所有种类的垃圾 缺点 原则 占地面积大,同时存在二次污染(土壤、减容、 水体污染),占用土地资源 减量、 资源化、 焚烧 减容、减量及无害化都很高,产生的焚烧条件控制不当会存在烟气污染问题,能源化、 热量用来发电可以实现垃圾的能源化 且设备投资巨大 无害化
17
堆肥 适于易腐有机质含量高的垃圾处理,且投资比单纯的焚烧处理大大降低 不能处理不可腐烂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2)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必须从源头入手,实行全过程控制。
①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城市垃圾总量。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② 改变粗放型的资源利用方式。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③ 商品包装要尽量使用可分解、可降解或可回收利用的材料。
④ 对加工深度不够而产生大量废弃物的商品,要提高加工深度,实行净菜进城、小包装出售等。 ⑤ 大力改善城市居民的燃料结构。
尽量使用电能、天然气、太阳能和沼气生物能等清洁能源,减少煤灰、炉渣等固体废弃物排放。
(3)城市垃圾的利用方式 方法 发电 利用成分 优势 减少垃圾堆放量,消除细菌传播,减轻大气污染 生产沼气 有机垃圾、人畜粪便、工艺简单,质优价廉,可部分替代煤、石油,杀灭病虫卵,活性污泥 利于环境卫生 有机物质 城市垃圾中丰富的有机质和作物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可增加农产品产量、培养土地肥力、改良土壤结构 生产各种新型建筑材料,价廉物美 生产有机复合肥 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无机物质 5、噪声污染:(工业、交通、生活及其他噪声) 危害:影响人体健康
(引起人体产生各种临床症状;听力受损、胎儿畸形,妨碍儿童智力发展和身体发育) 影响建筑物
防治:①声源控制(重要手段) ②传播途径控制 ③接受者的防护
18
高考倒计时
日期 计时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6.1 6.2 6.3 6.4 背 看错题 文综三模、精选12 创新P1-27 文综一、二;精选11 文综三、四 创新P28-33;精选10 文综五、六;精选9 文综七、八;精选8 文综九、十;精选7 文综11、12;精选6 文综13、二模;精选5 精选1----4 14天 知识梳理必修一P1-3 13天 专题一、二; 知识梳理必修一P1-4 12天 专题三 11天 专题三、 必修一学案【整体性、差异性】 10天 专题四 自然灾害、环境保护 9天 8天 7天 6天 5天 4天 3天 专题五; 知识梳理P19-20; 专题六农业及可持续发展 知识梳理P12---16、P21 专题六工业及循环经济 知识梳理P16-17、P22 专题六交通及可持续发展 创新P124----129 专题七区域第一章及3S 创新P130---144;知识梳理P1--6 专题七区域荒漠化、湿地、流域开发 知识梳理P6---11 专题七区域美国、东北农业(地图册P115)、矿产开发(鲁尔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珠江三角洲); 知识梳理P12---18 区域定位地图册P14、P82—83、P86-87 知识梳理P22-24 中国四大区域----创新P189—208 配合地图册P86---105 整体回顾; 翻看地图册读图纪要;世界P56---78 6.5 2天 看考前指导 必修一P4综合题经常考察的问题 6.6 1天 看考前指导-----文综 同学们,我们努力了!拼搏了!我们信心百倍! 芝麻开门了!胜利属于我们!我们会祥云高照、金榜题名!
高三地理老师寄语
19
正在阅读: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专题知识梳理 - 图文03-30
难以完成的作业作文400字06-26
BENET3.0S2试题0704-12
2014专业技术人员沟通与协调能力的提升试题及答案解析105-02
大物-第8章答案09-23
2009年度四川省优秀工程勘察01-17
2018-2024年中国机械零件加工行业现状分析及赢利性研究预测报告05-22
中国门户网站市场深度调查与投资发展建议分析报告2018年版(目录03-23
重要环境因素登记表06-0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自然灾害
- 梳理
- 环境保护
- 地理
- 高中
- 图文
- 专题
- 知识
- 速达5000常见问
- 王允形象分析
- 2017秋最新审定西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鸡毛信》重点学案(1)
- 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教学设计(5)
-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四(3)
- 低压电机维护保养管理规定
- 一年级语文上册课堂作业
- 班主任自我鉴定4篇
- 庙街乡山和庄小学教科研活动月实施方案
- 水利部关于颁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编制定员(08年标准)
- 2013执业兽医考试 模拟题
- 论文-如何应对七选五?
- 观澜中学读书笔记 - 图文
- 贵州省晴隆县永荣煤矿综合防突措施
- 2016-2021年汽车冷却水泵行业深度调查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
- 一级资质物业管理公司挂靠成立分公司协议书
- 银行支行监察室半年工作总结
- 南京长江大桥
- 幼儿园集团化办园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