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思品第二单元(单元备课+课时教案)--唐玉洁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8 19: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单元 我们的人身权利

----(单元备课+课时备课+教学素材)

唐玉洁

第一部分 单元备课

本单元包括第三课“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第五课“隐私受保护”和“尊重人格权利 感受法律尊严”的主题探究活动。 1.单元地位

了解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应承担的义务,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有利于公民意识的进一步提升。本单元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从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和学习认知的特点来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突出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权利”二字,着重介绍公民与生俱来的人身权利,即人格权,不仅让学生知道人格权包含的具体内涵及特殊性,了解生命健康权、自由权、人格尊严权、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与人身密切相关的基本权利,更让学生明白人格权是维护我们自身生存与尊严的重要权利,是我们享受生命、独立、自由和尊严的保护神,也是我们享受其他公民权利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本单元在整册教材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前承第一单元“正确对待权利和义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如何正确对待自身的人身权利和相应的义务,是第一单元内容的深化;后启第三单元“维护文化、经济的权利”,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并体会公民享有的人身权利是享受其他公民权利的前提和基础,为接下的内容作好铺垫。 2.主要内容

本单元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人格权所包含的具体权利进行编排,总的指导思想是从了解权利,到学习维权,再到懂得尊重他人之权,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由浅入深,以实现法律意识的内化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第三课《生命健康权》由“生命与健康的权利”和“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爱护”两框内容组成。第一框主要让学生了解人格权的内涵,特别介绍了人格权中的生命健康权和人身自由权,引导学生明白生命健康权在人格权中居首要地位,不容侵犯,受法律保护。第二框则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并积极行使自身生命健康权的同时,担负起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义务,懂得尊重并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由“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和“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两框内容组成。第一框主要介绍了人格尊严权与名誉权的具体内涵,帮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属于抽象的人格权,在人格权中居核心地位,而名誉权则是人格尊严权的具体体现。第二框则具体阐述了肖像权和姓名权这两类具体人格权,不仅介绍了肖像权、姓名权的含义、内容和作用,而且还叙述了侵害肖像权、姓名权的表现形式及后果,增强学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

第五课《隐私受保护》由“隐私和隐私权”和“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两框内容组成。第一框的教学

1

内容意在帮助学生知道什么是隐私,法律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引导学生了解隐私权的含义及其具体内容。第二框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白尊重他人隐私是道德的期盼,树立隐私意识,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懂得正确行使隐私权,了解隐私权受侵犯的具体表现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增强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懂得依法维护隐私权。

“尊重人格权利 感受法律尊严”的主题探究,在于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人格权,通过收集有关人格权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获得相关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权的意识,引导学生注意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而在此基础上的交流、排练、庭审展示是学生探究、体验的过程,对学生形成认知、激发情感是非常必要而有效的。当然,活动过程中,老师的指导和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3.基本要求

本单元主要落实以下几个课标准要求:

第三课对应的课标要求为“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部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第四课对应的课标要求为“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部分:“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第五课对应的课标要求为“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和“交往的品德”部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4.教学方法

为更好帮助学生了解人格权及各项具体的人身权利,建议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采用活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学习方式。如创设情景,通过设疑解疑来帮助学生解除理解的障碍;案例再现,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主题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深入思考,在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中学习并解决;模拟法庭,通过收集、完善相关案例,排练、模拟庭审展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深化;课外延伸,通过探究作业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法律的兴趣等。

5.课时安排

以学期授课时数共35课时为计,建议本单元安排8课时(其中主题探究2课时) 单元 第二单元 我们的 人身

课题 第三课 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 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框题 第一框生命 与健康的权利 第二框 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爱护 第一框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第二框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2

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生命与健康的权利 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爱护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权利 第五课 隐私受 保护 第一框 隐私和隐私权 第二框 尊重和维护隐私 1课时 1课时 隐私和隐私权 尊重和维护隐私 寻找典型案例,学习相关主题探究 尊重人格权利感受法律尊严 (模拟法庭活动) 1课时 法律,编写、完善脚本;确定角色,按诉讼程序进行排练。 1课时 模拟法庭庭审展示; 庭审结束,畅谈体会。

第二部分 课时备课

第三课 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 第一框 生命与健康的权利

一.教材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生命和健康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体会人格权利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尊重生命与健康的权利,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加强社会责任感。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生命和健康的权利,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学法用法的能力;并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人格权的内涵和特性;引导学生明白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不容侵犯,受法律保护;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 2.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

教学难点:人格权的涵义及特点;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特殊保护。 3.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本框“生命与健康的权利”主要讲了三个问题——首先,介绍了什么是人格权,让学生了解了人格权的内涵及意义;其次,阐述了“在公民的人格权中,生命健康权居于首要地位”,让学生明确了生命健康权的地位;最后,介绍了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的保护。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行为时有发生,对未成年人生命安全、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的隐患也经常存在,而作为未成年人,很多学生缺乏安全、健康意识,加上法制观念不强,

3

对生命健康权也了解得不全面,以致自己的生命健康经常受到侵犯或伤害。所以教学中,应突出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并强调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的特殊保护,引导学生懂得重视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2.学生的需要:从现实角度看,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伤害未成年人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的行为和隐患,作为未成年人有必要对自己的生命健康权进行了解,从而对某些行为作出是非辨别,运用法律加以维护。从法律角度看,生命健康权是公民享受并行使其他公民权利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未成年人只有全面了解并正确行使了这项权利,才能保证其他权利的实现。从未成年人成长的角度看,正确理解并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有利于生命意识、健康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等。 三.综合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教师:①准备影片《刮痧》中与教学相关的片段,并制成课件。②搜集生活中与学生相关的侵犯人格权、生命健康权的典型案例,并整理归类,根据教学需要,请学生帮助绘成漫画并制成课件。③认真学习有关人格权、生命健康权的法律条文和法律依据。

学生:寻找发生在自己身边有关侵犯人格权,尤其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案例。查找并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教学设计

1. 影片导入 引出话题

活动内容:播放影片《刮痧》的节选镜头(附录),并设问讨论:①圣诞夜,丹尼斯的父亲为什么要冒险爬楼去探望儿子?②作为亲生父亲,为什么会被剥夺对自己儿子的监护权?法官的判决是为了保护丹尼斯的什么权利呢?③这段影片让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影片中节选片段的介绍,勾勒出特殊而典型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寻找已有的生活体验,增强生活认同感。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在不同道德体系、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背景下引起学生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答疑解惑、学习知识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出本课的主题“人格权”、“生命健康权”。同时,设问③也让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并理解影片中对孩子生命健康的关爱,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特殊保护”奠定情感基础。

教师行为:播放影片、引导讨论、归纳小结:影片虽反映了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道德观念的差别,但最让我们感动的是都是出自对孩子生命健康的关爱,对儿童人身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人格权。 2.比较分析 认识权利

活动内容:比较人格权中的“人格”和平常说的某人“人格高尚”,某人有“伟大的人格”中的“人格”,体会其中的涵义与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将平常所说的“人格”与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加以对比、分析,揭示“人格权”法律涵义,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为接下人格权的学习及具体人格权利的了解作好铺垫。

教师行为: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并归纳小结:我们平常所说的“人格”是指人的“精神品格”,而人格权中的“人格”,是指作为法律所承认的“人”的“资格”。所以,人格权也就是做人的权利,是自然人对自身享有的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附录2)

4

3.合作探究 了解权利

活动内容一:合作探究“人格权”包括哪些作为自然人应必备的基本权利。

设计意图:学生的认知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提高,这里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了解人格权的具体内容,并理解它是一项与人身密切相关且内容丰富的权利。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必要时给以指导和帮助。

活动内容二: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出示材料(或漫画):①一小偷被捆绑在大街的一电线柱子上示众;②一童工做工受伤,老板推卸责任;③某小超市规定“顾客出门须搜身”;④某小学教导主任对学生信件内容进行检查??并分析讨论:你知道以上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什么人格权利吗?这些人格权利有什么共同之处?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用事实材料深化学生合作探究的成果,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分析、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理”,帮助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体系,使学生系统、宏观地把握所学内容,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理性魅力。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即人格权所包含的具体权利)在事例分析、讨论中呈现,帮助理解人格权的特点。小结:人格权作为人权的一部分,包含了与我们人身密切相关的各项权利,从出生起就与我们的生命相伴,并为我们单独享用,不得转让、抛弃或继承。 4.制作图表 深化理解

活动内容:让学生根据前一单元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将所了解的权利(如基本权利、人格权利等)制作成关系图,体会人格权、生命健康权的重要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可操作的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和学习的主动性,将所学知识加以整理,用形象的方式表现权利关系,从理性的角度对生命健康权的“首要地位”更好地加以把握。

教师行为:帮助回忆、整理相关知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制作关系图,引导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人格权、尤其生命健康权的重要地位。并归纳小结:在公民的人格权利乃至所有权利中,生命健康权居于首要地位,拥有生命才可能拥有一切。

教学建议:鼓励学生制作权利关系图表时有自己的想象表现,不限于一种固定格式。(参考附录3),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多样性。但不管哪种图表形式,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体会生命健康权是最基本的人身权利,首要的人格权。 5.故事搭桥 生活探因

活动内容:欣赏FLASH《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音乐中讲述故事。展开讨论:是什么夺去了女孩的生命健康权?你知道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威胁、侵害生命健康权的因素?

设计意图:用FLASH讲述故事既生动又形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为学生喜爱和接受;而音乐的渲染又可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寻生活中威胁、侵害生命健康权的事例,为下一环节用相应的法律捍卫生命健康权作铺垫。联系生活实际的讨论,意在发掘生本资源,不仅帮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而且使教学和引导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行为:点击FLASH,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威胁、侵害生命健康权的事例。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rz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