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练习题

更新时间:2024-05-19 21: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是(C)。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创造性 2、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D)。

A、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辩证法 D、辩证法 3、费尔巴哈哲学是(D)。

A、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辩证法 D、唯物主义 4、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者是(C)。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克思 D、威廉·配第 5、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积极的成果是提出了(B)。

A、剩余价值论 B、劳动价值论 C、再生产理论 D、流通理论

6、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C)。

A、爱因斯坦 B、甘地 C、马克思 D、邓小平 7、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其哲学体系的(C)。

A、基本内核 B、核心 C、合理内核 D、本质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B)。

A、博大精深 B、与时俱进 C、吐故纳新 D、博采众长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和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D)。

A、唯物史观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D、剩余价值学说 E、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BCDE)。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E、与时俱进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是(ACD)。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E、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4、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ABCD)。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E、平等的人权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BE)。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启蒙思想 D、欧洲文艺复兴思想 E、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运动 B、可知性 C、存在性 D、客观实在性

3、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C)。

A、绝对主义 B、唯物主义 C、不可知论 D、唯心论 4、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C)。

A、一元论和二元论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论和唯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是(C)。

A、如何回答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如何看待现实和理想的关系问题 C、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D、如何回答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6、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C)。

A、动物心理的形成 B、语言的产生 C、劳动 D、人脑的进化 7、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D)。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观点表明(C)。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 9、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B)。

A、客观性 B、能动性 C、任意性 D、对象性 10、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

A、运动 B、层次性 C、结构性 D、客观实在性 1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B)。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2、时间和空间是(B)。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13、有首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的具体特性是(D)。

A、客观的 B、有限的 C、可知的 D、相对的 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D)。

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B、各种实物的总和 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1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D)。

A、物质的 B、精神的 C、运动的 D、实践的 16、“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观点是说(A)。

A、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C、理论没有意义,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D、认识世界没有必要 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18、有一首断言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着

的有价值的哲学道理是(B)。

A、事物的发展是偶然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D)。

A、承认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B、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用全面的整体的观点看问题 D、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C)。

A、总特征 B、全部内容 C、实质和核心 D、唯一规律

21、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种做法(D)。

A、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B、过分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C、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

D、只看到人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眼前活动与生态平衡的长远的间接联系

22、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称:“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掀起龙卷风”,这个说法(A)。

A、说明一种事物或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ACDE)。

A、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D、个性与共性的区别是相对的 E、共性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 2、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的“白马非马”、“杀盗非杀人”的命题割裂了(BDE)的关系。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B、一般与个别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D、共性和个性 E、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ABDE)。

A、有无相生,长短相形 B、利害同门,祸福同邻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 E、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4、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基础是认识事物的(BC)。

A、量 B、矛盾特殊性 C、质 D、矛盾普遍性 E、度 5、下列说法体现质变与量变关系的有(ABC)。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C、防微杜渐 D、拔苗助长 E、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6、“关节点”或“临界点”是事物(CE)。

A、度中任何一点 B、度中最佳点 C、度的极限 D、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E、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7、质量互变规律要求人们(ABCDE)。

A、注意质变与量变的对立统一 B、反对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

C、把理想与实干结合起来 D、有热情、激情,又有冷静的科学态度 E、反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又反对眼高手低、沉于空想

8、正确认识事物的度才能(ABCDE)。

A、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B、避免犯“左”或右的错误

C、提出指导实践的正确准则 D、在实践活动中严防“过”与“不及” E、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原则 9、质量互变规律中的度是(AD)。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和限度 B、事物存在的关节点 C、事物存在的临界点 D、事物质和量的统一 E、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的规定性 10、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ACE)。

A、对旧经济体制的“扬弃” B、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自我否定 D、同原有经济体制“一刀两断” E、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11、辩证的否定是(ABCD)。

A、事物自我的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E、事物的外在力量作用的结果

1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的发展(ACDE)。

A、总方向是前进的 B、是回到原出发点的运动 C、是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E、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13、下列方法符合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的有(AB)。

A、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B、欲擒故纵 C、有备无患 D、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E、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14、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ABCDE)。

A、意识活动的计划性 B、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C、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D、意识活动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E、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的控制 15、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ABDE)。

A、有无目的性是人的实践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 B、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C、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世界 D、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E、人们通过实践方案的实施把观念过程转化为现实过程 1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途径和条件是(ABCE)。

A、认识和把我规律 B、实践 C、利用规律 D、摆脱规律的束缚 E、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三、辨析题

1、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唯物主义和可知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没有必然联系。 2、 哲学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错。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二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3、 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 静止就是纯粹的不动。

错。静止时运动的特殊形式,是物质在运动过程中的相对稳定状态,静止是相对的。 5、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而已。

对。马克思的话,说明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它在内容上客观的,在形式上主观的。 6、 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错。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歪曲的反映。 7、 离开人体的手已不再是人的手。

对。说明了整体性的观点。任何部分都是与整体相联系的,都不能孤立地存在,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来的功能。

四、简答题

1、简述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2、谈谈你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3、中国有古语云“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可同时又说“三个和尚没水吃”,试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思想分析之。 五、论述题

1、阐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2、试述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并说明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六、材料题

1、材料1.公元前800年左右,郑国国君郑桓公与其辅臣——史伯,就周为什么会败亡进行了一席谈话,谈话中首次出现了“和”与“同”的说法:“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 材料2.《论语·子路》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材料3.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的演讲说:“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

请根据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原理,结合以上材料,就“和谐”这一主题谈谈你的看法。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以上是荀子《劝学》的节选部分,请回答:(1)这段文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请分析说明该原理。(2)这段文字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B)。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3、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使人的认识不断发展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5、“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6、“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实用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7、“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客观真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8、“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C、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9、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10、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1、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和道路是(C)。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B、认识——实践——认识的辩证运动

C、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深入发展 D、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二、多项选择题

1、价值的特性是(ABCD)。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E、自我性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E)。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E、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ABDE)。

A、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E、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4、感性认识的形式有(ADE)。

A、知觉 B、判断 C、概念 D、感觉 E、表象 5、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有(ABCD)。

A、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B、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

C、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D、实践是有限的 E、实践是运动的 6、真理是客观的,就是说(CDE)。

A、真理不具有主观形式 B、真理属于客观物质范畴 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D、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E、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7、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必须(AC)。

A、坚持真理的一元性 B、客观的真理就是绝对的真理

C、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D、坚持只有少数人承认的才是真理的观点 E、坚持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必然是真理的观点 8、“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CD)。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E、缺乏能动性 9、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AB)。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E、自我原则 三、辨析题

1、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是每个个体的利益和需要。 错。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是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 2、“有用即真理,真理即有用”。

错。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与有用无用没有必然的联系。 3、“只要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对。真理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的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从静态上看,它们是相互渗透的;从动态上看,它们是一个不断地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5、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错。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6、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错。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才是能动的反映论。 7、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错。一切真理都同时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批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2、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3、简述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4、谈谈认识结构及其作用。

5、鲁迅先生在提及《红楼梦》时曾说过:“经学家看见的是‘易’;道学家看见的是‘淫’;才子看见的是缠绵悱恻;革命家看见的是排满;荒诞家看见的是宫廷秘史。”请说明主体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A、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C、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人口因素 D、社会意识 3、恩格斯说:“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这句话说明(C)。

A、社会意识不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B、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单独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风俗、习惯、乡土观念,它们是(A)。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C、对社会生活的正确反映 D、对社会生活的错误反映 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D、生产力的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6、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

A、精神文明的建设 B、政党 C、国家政权 D、政治法律思想 7、社会形态是(D)。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B、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的统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

A、科学技术 B、阶级斗争 C、社会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9、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D)。

A、是同一切历史阶段相联系的 B、是由人们的政治思想决定的

C、是由人们的阶级意识决定的 D、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过程相联系的 10、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C)。

A、主要动力 B、根本动力 C、直接动力 D、决定性手段 11、人的现实本质是(D)。

A、人的智慧和文化 B、人的自然属性

C、人的善良和爱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2、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首要的条件是指(A)。

A、社会经济条件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 13、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的产生(B)。

A、纯粹是偶然的 B、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C、纯粹是必然的 D、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 14、“时势造英雄”突出地表现了(B)。

A、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B、社会条件对杰出人物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C、英雄人物是天命的产物 D、杰出历史人物的出现完全是偶然的 15、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C)。

A、个别和一般辩证关系统一的理论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 C、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理论 D、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BCD)。

A、社会存在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E、国家机关 2、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ABD)。

A、艺术 B、政治法律思想 C、自然科学 D、宗教 E、语言学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ABD)。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来源 C、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 D、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迟早要发生变化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只能反映不能改造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BCDE)。

A、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BE)。

A、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B、科学技术是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科学技术是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D、科学技术是物质形态的生产力

E、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6、下面关于个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作用的命题中,哪些是正确的(ADE)。

A、时势造英雄 B、英雄造时势 C、杰出人物可以决定历史的发展 D、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E、杰出人物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使某些历史事件的外貌和后果有所改变 7、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应当包括(ABCD)。

A、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的观点 C、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D、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 E、一切服从群众的观点 8、人的现实本质表现为(ADE)。

A、人的社会性 B、人的自然属性 C、共同的人性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E、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三、辨析题

1、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错。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四、材料论述题 1、[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材料4]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4)分析材料4的理论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

观点。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4)材料4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理论的具体表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思想已经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也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

2、[材料1]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根据,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2]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

[材料3]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区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

(1)材料2与材料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2)材料1与材料2、3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比较材料1、2、3,请回答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答案要点](1)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则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2)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3)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并不是像科学乐观主义所说那样,单靠科学所能解决的。也不可能像悲观主义

那样,用牺牲发展来解决全球问题。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对于造成相关问题的社会制度和不合理的社会形式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

3、鲁迅说“贾府里的焦大是不会爱上林妹妹的。”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4、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具体表现,并论述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行“文化强国”?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A)

A、价值和使用价值 B、价值和交换价值 C、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D、交换价值和价格 2、下述关于商品使用价值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的有用性

C、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D、使用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3、关于商品的价值错误的说法是(C)

A、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价值是劳动创造的

C、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D、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4、商品的交换价值是(B)

A、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B、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C、商品价值的具体内容 D、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内容 5、劳动二重性是指(B)

A、个别劳动和一般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6、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B)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7、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是(A)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B、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C、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 D、个体劳动与集体劳动 8、下列表述中关于价值规律的错误说法是(A)

A、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规律 B、价值规律的原则是等价交换

C、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D、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9、关于货币的正确说法是(B)

A、货币是一般的商品

B、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D、一切商品只要转换成货币,商品的交换价值就得到实现 10、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A、个别劳动和一般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11、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惊险的跳跃”是指(A)

A、商品转换成货币 B、商品的交换

C、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 D、整个商品世界的分化 12、甲国购买乙国的先进技术用黄金支付,这里黄金执行的是(C)

A、流通手段职能 B、价格标准职能 C、世界货币职能 D、价值尺度职能 13、在货币和资本的关系上,正确的论断是(D)

A、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B、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成为资本

C、凡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都是资本 D、只有增值自身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1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A)

A、生产剩余价值 B、扩大再生产

C、增加社会财富 D、补偿资本家预付的劳动力价值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A)

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B、价值形成过程

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过程 16、能正确反映资本家剥削工人程度的是(A)

A、剩余价值率 B、年剩余价值率 C、利润率 D、年利润率 17、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C)

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流通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资本家获取绝对/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是(BD/ACE)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延长工作日 C、改进生产技术 D、提高劳动强度 E、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2、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有(AE)

A、资本周转的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时间 D、流通时间 E、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3、产业资本循环中资本执行的不同职能是(ACD)

A、货币资本 B、流通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E、售卖资本 4、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阶段是(BCD)

A、分配阶段 B、购买阶段 C、生产阶段 D、销售阶段 E、流通阶段

5、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括(DE)

A、资本补偿 B、劳务补偿 C、货币补偿 D、价值补偿 E、实物补偿 6、货币的职能有(ABCDE)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7、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资本划分为(BD)

A、固定资本 B、不变资本 C、流动资本 D、可变资本 E、流通资本 三、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错。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2、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错。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是商品的价值。

3、价值规律能自发调节经济活动,不会产生任何消极后果。

错。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产生,阻碍技术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分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4、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形成过程。

错。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四、材料论述题

1、试用劳动二重性观点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答案:(1)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2)资本主义生产是典型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价值并使价值增殖的过程。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即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商品的价值又由两部分组成,即生产过程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统一。(3)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雇佣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改变生产资料的物质形态,即物化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另一方面,雇佣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即活劳动创造新价值。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必须的劳动时间以上,生产出剩余价值即增殖了的价值。(4)增殖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由于生产结束后,全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把产品按商品价值出售,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5)剩余价值就是这样被生产出来了,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

2、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据

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倒奶那几天,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分头外出,帮助奶农联系收购鲜奶的企业,但收效甚微。2005年8月11日新华网报道,陕西某村十几家奶农无奈把鲜奶倒进污水沟。为帮助奶农售奶,当地政府联系了一家公司,收奶价格是每公斤1.2元。可就是这样的低价,该企业后来也不收了。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牛奶多得喝不完了吗?其实,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3公斤,中国仅为7.2公斤。奶农倒奶固然与牛奶易变质且不能大量贮存有关,但前几年一些地方农民一窝蜂地饲养奶牛,鲜奶的供应大量增加。同时,很多企业纷纷介入乳品加工业,有些产品尚未达标上市,消费者不敢购买。当乳品销路不好时,企业便限量收购鲜奶。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并结合材料加以论述。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B)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 B、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 C、社会就业率明细提高 D、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2、垄断的形成是(A)

A、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B、生产输出的结果

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 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

3、随着银行作用的变化,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逐渐溶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资本形式:(B)

A、工业资本 B、金融资本 C、商业资本 D、寡头资本 4、(B)商业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A、金融资本 B、金融寡头 C、商业资本 D、寡头资本 5、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统治,主要是通过(B)来实现的。

A、个人联合 B、参与制 C、集体联合 D、参谋制 6、从资产阶级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方式来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有(C)形式。

A、二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7、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之一。

A、不是 B、属于 C、不属于 D、肯定不是

8、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四条表述中,哪一条是错误的?(C)

A、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 B、加大了世界性经济波动的可能性 C、使东方与西方差距进一步加大 D、使世界经济充满不协调、不稳定 二、多项选择题 1、垄断(ABCE)

A、是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形成的

B、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 C、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 D、消除了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E、组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常见的垄断组织有(BCDE)

A、短期价格协定 B、卡特尔 C、辛迪加 D托拉斯 E、康采恩 3、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具有一些新特点:(ABDE)

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加强自身的垄断地位 B、竞争的手段还采取政治手段,甚至是暴力手段 C、这种竞争并没有更加复杂、更加激烈

D、竞争的范围从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在经济领域之外的其它领域也展开激烈竞争

E、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4、金融资本是由哪两种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AC)

A、工业垄断资本 B、农业垄断资本 C、银行垄断资本 D、土地垄断资本 E、现代产业资本 5、金融寡头(ACDE)

A、操纵国民经济命脉 B、实际上不能控制国家政权

C、支配了大量社会财富 D、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 E、是垄断资本主义国际事实上的统治者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包括(ABCE)

A、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B、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C、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D、混合联合公司 E、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 7、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

A、企业经营全球化 B、金融的全球化 C、生产的全球化 D、贸易的全球化 E、服务的全球化 三、辨析题

1、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也就消除了竞争。 错。垄断的出现,不仅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激烈。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某些私人垄断资本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推动的。 错。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3、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只有好处,决无不良影响。

错。经济全球化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首先,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第二,加大了世界性经济波动的可能性。第三,使世界经济充满不协调、不稳定。

四、论述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实质与作用。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表现及其后果。

3、对于美国的十大财团,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他们打喷嚏,美国绝对会感冒”。请说明金融寡头是如何实现其统治的。

第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

1、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A)

A、直接思想来源 B、间接思想来源 C、直接理论来源 D、间接理论来源 2、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B)

A、《资本论》 B、《共产党宣言》 C、《国家与革命》 D、《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3、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科学和民主

C、无产阶级专政 D、社会主义民主

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A)

A、共产主义社会 B、绝对自由的社会

C、绝对理想的社会 D、人的个体差异完全消失的社会

2、在展望未来的问题上,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B)

A、是否坚持唯物主义立场 B、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C、是否坚持人本主义立场 D、是否坚持思想自由原则

3、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科学展望的思想家是(C)

A、圣西门、傅立叶 B、黑格尔、费尔巴哈 C、马克思、恩格斯 D、列宁、斯大林 4、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是(D)

A、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 B、私有制的消灭

C、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D、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rj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