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4-07-03 00: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编号

论文题目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 业 论 文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

系 (部)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 称

2010 年 4 月

目录

摘要 ................................................................... (1)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优势.....................................(1) (一)信息技术的形象、直观。.............................................(1) (二)信息技术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2) (三)信息技术在科学实验中的作用.........................................(2) 二、正确理解及做好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 .........................(3) (一)有效整合的内涵......... .................... ......................(3) (二)有效整合的禁忌.................. .................. ................(3) (三)有效整合的尺度.................. .................. .................(4) (四)有效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 .................(6) 三、结束语............ .................. ..... ............................(7) 参考文献............ .................. ..... ............................(7)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系 (部) 专业名称 年 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姓名

填表时间: 2010 年 04月 12 日

拟选题目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 正随着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步伐的加快,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互联网速度快,容量大,支持互动与资源共享的主要特点,充分开发与利用互联网上的课程资源,不仅是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具备的一项技能,也是小学科学学习中师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文献综述(对已有相关代表性研究成果的综合介绍与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一要求为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支撑点,我们很有必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如何使用好信息技术这一工具,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基本思路及框架: 1.选取毕业论文题目; 2.查阅资料、整理思路; 3.进行调查研究; 4.分析、归纳、形成论文。 主要研究方法: 文献法、经验法、调查法。 研究进程安排 2010年 月 日-2010年 月 日 收集资料、选题。 2010年 月 日-2010年 月 日 整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010年 月 日-2010年 月 日 撰写论文 、修改论文、 论文定稿。 主要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 教育部 2001年6月8日 [2] 《新课程(小学版)》 2009年10期 G623.6 CNKI:SUN:XKCX.0.2009-10-073 其它说明 无 指导教师是否同意开题 同意 签名: 2010年 月 日

指导过程记录(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签名) 2010 年 月 日-2010 年 月 日 指导学生收集资料、选定论文题目; 2010 年 月 日-2010 年 月 日 指导学生完成开题报告; 2010 年 月 日-2010 年 月 日 指导学生撰写、修改论文。 签名: 2010年 月 日 系(部)教学负责人签署 签名: 年 月 日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系 ***)

摘要:教育新形势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新需求。《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实验 有机整合 正文: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研究发展孩子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准确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课件、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当前的教学理念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建构者,而非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灌输知识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教学的主宰。即教学活动的进程中,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信息技术对科学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提供很大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的形象、直观。

多媒体技术能看、能听,还能操作,再通过同学和老师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获得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容易接受的多。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从而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这些对学习者产生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科学信息素养

实践证明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构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通过声音、图像等信息直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促使学生感知迅速、记忆牢固、思维灵敏、想象丰富。当学生无法感知时使用信息技术,就如同给学生的思维搭上一个个的脚手架,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能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同时,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助于因材施教、实现教学个性化,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观察等能力

观察事物、认识事物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有序认识事物。

4、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交流能力

现在科学教育强调学生阅读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信息,将获得的信息以他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富有趣味的课外资料和辅助读物,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交流能力。 (二)信息技术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为什么动、植物都要生活在空气中?” 还有很多问题“太阳为什么总是东升、西落?”“小石头在水中为什么会下沉,大木块会漂在水面上?”……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求知欲望,教师可以灵活机动地采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中找了图片和资料播放给同学们看,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将抽象的知识道理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在较短的时间里,把学生们带到古今中外海阔天高的知识海洋里,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其能主动地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去体味探索成功的乐趣。 (三)信息技术在科学实验中的作用。

实验是科学教学中的教学手段,由于目前小学实验室条件有限,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充分体现。把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不仅能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还能提高实验的演示可见度,增强演示实验的

有效性,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为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实验的目的。 1.优化观察实验、加深印象、激发兴趣。

由于多媒体可以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演示,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结构,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呈现在投影屏幕上,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轻松的环境中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自然的兴趣。

2.加强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

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操作的理解,再进行实验,将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也能深刻理解正确操作的重要性。

实验是科学教学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正确理解及做好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

(一)有效整合的内涵

要提高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整合的有效性,首先我们必须先理清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内涵是指: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使教学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技术作为提高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的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其目的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效整合的禁忌 1、忌喧宾夺主、画蛇添足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件中穿插了大量图像、艺术字、动画、视频、音乐等素材,特效过多,令人眼花缭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缺乏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例如:图片、文字的出现加了旋转、声音等特效,学生只是注意了旋转、声音,却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图片和文字的内容。视频、动画过长,浪费了时间,常常使课堂教学虎头蛇尾,学生无法进行知识的“内化”。教师在课堂上忙的不亦乐乎,学生表面上看也兴趣盎然,似乎都在积

极参与。事实上,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看热闹,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师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的目的和所展示的内容,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这样的整合,不仅没有把课上好,而且连教学任务都很难完成。 2、忌依样画瓢、照本宣科

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简单、技术含量低下,多媒体设备只是相当于投影仪。例如:有的教师原模原样的照抄书本,把原来书本上的文字、图片、习题等投影到大屏幕上,没有超越书本内涵,提高课容量,这种整合与传统的语言加粉笔的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还丢掉了教学之源—教材,必将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3、忌穿新鞋、走老路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目的是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创设有效课堂,提高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只是把不形象的变形象,把不生动的生动起来。用“白板”代替了黑板;用音响设备代替了教师讲授;用视频代替了教师演示。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话筒式教学,课堂模式还是填鸭、灌输式。 4、忌越俎代庖、四体不勤。

小学科学是以探究实验为基础,探究是研究科学最基本的一种手段,我们不能单纯靠老师讲解、演示,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切身体验。在自主观察、探究中,在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中,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动手探究实验,浪费时间、并且实验过程难组织,不如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进行演示,效果好。整节课学生没有做过一个实验,没有真正思考过一个问题,也没有自主学习过什么内容,只是欣赏了教师精彩的动画模拟演示实验,不加思索地回答了老师的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样的整合,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必将形成思维上的惰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学的有效性将无从谈起。

(三)有效整合的尺度

从以上有效整合的禁忌中,我们可以看出,要实现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统筹安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遵照“适时、适度”的原则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和设备。 1、有效整合的适时原则

“适时”就是指多煤体的使用应选择在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吸收教学要点,使效果达到最佳

的时机。信息技术要用在“精彩”之处,是这节课的亮点,点睛之笔。一般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用在质疑释疑之处;用在自行获取信息之处。 (1)突出重点之时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有效整合必须以教材的教学内容载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必要的时候进行。 (2)突破难点之时

在科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小学生不容易理解,这就成为教师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难点。特别是在学习动、植物知识时,很多动植物学生平时根本见不到,无法获取感性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可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对难点的化解有着积极作用,达到变难为易的目的,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一些,使学生愿意去学,有兴趣去学。 (3)质疑释疑之时

对一些难理解、抽象的科学现象,教师很难用语言描述解答学生的疑惑,如果用动画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既生动又形象。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使得学生对它们有了具体的认识。 (4)自主求知之时

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可以实现科学教学内容的最优化。当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我就尝试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已通过互联网运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有关知识。同时还可以制作成一个主题网站,让学生在网站内进行阅读学习、交流、讨论。得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课上,通过分组教学系统,及时而高效的反馈学生的自主提问。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与教材有关的知识,还学到了教材以外的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搜集、整理资料,自主获取信息。我们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而不仅仅是学习了什么。

2、有效整合的适度原则

“适度”就是当用则用,不用则弃,信息技术和设备不是“装饰”课堂的新装。教学课件的制作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出发,控制好视频、图像、声音、文字、特效的容量和节奏,防止信息量过大而导致刺激过多,强度过大,引起学生疲劳,影响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

主的学习活动,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他们自行获取知识。”为此在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处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科学教学的最优化。信息技术作用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信息技术永远无法代替学生自主动手实验操作,学生只是视觉、听觉感受,味觉、感觉得不到锻炼。比如在让学生从六杯液体中,判断出纯净水、盐水、糖水、酒精、食醋、酱油。只有通过“一看、二闻、三尝”的方式,才能真是掌握不同液体的性质:色、味、形。这些信息只有让学生也必须让学生亲身感受,才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中,通过动手做的,必须亲身经历,虚拟的永远比不上真实的。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不是简单的混合。还应该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课堂的纪律等方面提高其有效性。 (四)有效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应以新课标为指导,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科学知识。同时,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教学课件制作、实验设计、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搞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对科学学科的帮助。 2.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要培养学生学生综合素质,不能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更不能认为整合就是教师个人运用信息技术,要激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亲历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既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获得相应的信息技术,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要把握好度,否则就会偏离科学教学的重心,成为信息技术课,因此,在整合中,应根据科学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精心设计整合的内容,作到主次分明,整合精当。

4.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必须有一定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否则,整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收集好信息资源。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不断探索和艰苦努力。掌握“适时”、“适度”的原则,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不断更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更科学、更有效的服务于我们的学科教学,逐步提高教学效率,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新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85

[9] 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3年版

[1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成绩单

系部 学号 周数 起止 日期 专业 学生姓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指导 教师 入学时间 班级 职称 年 月 论文题目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 指导教师评语备注: 本成绩单入学生档案。

建议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评 阅 人评语 建议成绩 评阅人签名 年 月 日 答 辩 与评分 综合成绩 答辩小组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郑州师专毕业论文指导记录

专业: 毕业届别: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毕业论文题目 日 期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 指导内容 指导学生收集论文资料、选定论文题目 指导学生完成开题报存在问题 收集的资料 没有针对性 教师、学生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告,并发出 毕业论文任务书 内容没有填完整 年 月 日 指导学生论文初稿 格式不符合要求 内容重复太多 文中个别语句 需要改正 无 年 月 日 指导学生修改论文 指导学生完成 论文定稿 年 月 日 注:本表由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方案和实际指导情况填写,在指导工作完成后交系(部)保存。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任务书

毕业论文题目: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姓名: 专业: 学号:

内容摘要:

教育新形势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新需求。《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主要任务:

1.搜集相关资料;

2.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整理;

3.综述相关研究进展,完成论文写作。

需提交的文档:

1.开题报告; 2.任务书; 3.毕业论文。

发出任务书日期: 2010年 月 日 完成期限: 2010年 月 日 指导教师: 系主任:

致 谢

首先,感谢我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老师。在选题和在论文完成的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对论文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使得论文可以进一步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到了专业相关的知识,也学到了做学问的方法和做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各方面的素质。

再者,感谢我的同学,在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多次与我讨论论文相关内容,对论文的进展提出很多建议,也多次为我提供相关数据和文献,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2010年 月 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r0.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