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要素

更新时间:2023-10-31 01: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实践论文

学号:XX 姓名:XX 班级:XX

构建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来的,具有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等优点,其追求和谐、兼容并蓄、见利思义等主要内涵,对国家的稳定、企业的发展以及个人的思想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儒、道、释三家,是中华传统文化主体。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出发,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社会观。其次是个人自身和谐、社会内部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要素。

一、“大同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社会观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理想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家各派都提出过种种社会理想,但基本上都以避免剥削、战乱,实现社会和谐为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理想是和谐社会的主要代表。他首先强调了“天下为公”的前提条件。其次,强调了人人积极劳动的场面。第三,描述了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和谐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一描述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它作为一种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境界,是中华民族许多志士仁人的美好向往与追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自强不息”的做事风格,“见利思义,推己及人”的人生哲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这些传统美德的影响使得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民族利益矛盾的协调更加简单,社会力量更容易整合,民族精神更加振奋,因此,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美德是需要不断继承和弘扬的。

二、“修身养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个人和谐观

社会要和谐,其前提是个人的身心和谐。因为只有通过个人的修身,达到自我完善,才能融入自然、融人社会,达到身心内外的普遍和谐;才可以治国济世,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主要内容和追求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个人修身主要包括:一要处理好理与欲的关系。强调“欲而

不贪”,反对放纵欲念,在处理好理与欲中,又特别强调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人们在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同时,又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能见利忘义,求得义利统一。二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三要做到克己复礼。。“克己”个人修身的主要方法,是个体从内心自觉克制、改正错误意识。“自省”是“克己”的基本方法。靠别人督促自己修养,不是君子所为,强调了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复礼”是修养的主要内容,即以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语行动。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所以,只有先立志,确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才能把修身变成一种主体的自觉行动,不断鞭策自己,激发起修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加强自我修养的锤炼。儒家追求身心和谐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 三、“讲信修睦”----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和谐观

社会和谐是和谐社的主要内容。社会是一个利益纷争的社会。只有用法律使“人之不得为非”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在这众多主张中,儒家“讲信修睦”的社会和谐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

所谓“信”,就是诚信。社会和谐必须以诚信为本。所谓“睦”,就是和睦。社会和谐包括夫妻和睦、家庭和睦、宗族和睦、邻里和睦、地区和睦、国家太平、“政通人和”、国际友好、“协和万邦”等丰富内涵。“家和万事兴”、“远亲不如近邻”、“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古语都是社会和谐的反映。荀子提出“以善和人”的要求,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做人原则,将其推广到整个社会,形成全社会友爱、互助的和谐局面。

四、“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和谐观

和谐社会,不仅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还应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因为社会矛盾要解决,要缓和,必须依赖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而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是一个基础条件。尽管先秦时期就有“人定胜天”的思想,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一直是主流。儒家道家等都有丰富的“天人合一”思想,

其中虽有许多唯心主义思想、神秘主义色彩,但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把人生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当成人生最高理想则有可取之处。

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处理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中国文化最具超越性的智慧,就体现在人对自然和万物生命的尊重上。我国古人普遍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儒家指出,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自然包容万物、永远在发展变化之中,人也应体现这一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家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最高法则,做人处事皆以自然为师,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热爱生命与敬畏自然,一直是中国人修养和天性的一部分。儒家文化也是一种生命文化,对“生”的珍视体现在每一个层面,不仅尊重人的生命,也同样尊重天地万物甚至日用之物的生命。我国传统文化还主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这些都体现了“取物不尽”的朴素生态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qh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