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辨析题汇总

更新时间:2024-07-02 18: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4、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5、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6、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

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7、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8、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9、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0、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

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1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12、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1)语言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视觉—空间智力。(4)音乐智(5)身体—动觉智力。(6)人际智力。(7)自知智力。(8)自然智力。13、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4、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15、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

相统一的规律。1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17、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4)课外辅导。(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8、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19、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5)语言艺术。(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20、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21、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2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

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23、班级授课制的缺点。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24、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25、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27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

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28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29、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30、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31、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33、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3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35、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①精选教材。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3)教授学习方法36、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37、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1)婴儿期(0 ~ 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儿童早期(1.5 ~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3)学前期(3 ~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学龄期( 6 ~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5)青年期(12 ~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18 ~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7)成年中期(30 ~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38、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

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39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④学校教育。(2)内部条件。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识。40、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41、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道德阶段(2 ~ 5 岁)。(2)权威阶段(5 ~ 8 岁)。(3)可逆性阶段(9 ~ 11 岁)。(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42.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43、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

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44、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活动。(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6)班主任工作45、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力的领导集体。(3)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46、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1)常规管理。(2)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47、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2)集体促成的纪律,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3)任务促成的纪律,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4)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49、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4)

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5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5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一、教学原则:(1)直观性教学原则。(2)启发性教学原则。(3)循序渐进教学原则。(4)巩固性教学原则。(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6)因材施教教学原则。(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8)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贯彻要: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技能训练

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二、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疏导原则。(7)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情感陶冶法。(4)实际锻炼法。(5)品德评价法。6)道德修养法。 三、教学方法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4)实践活动法。4.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2)情境教学法。

四、中学生身心健康1.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抑郁症.(2)恐惧症。(3)焦虑症。(4)强迫症。2. 常见心理辅导方法(1)强化法。2)系统脱敏法。(3)认知疗法。(4)消退法2、中学生情绪的特点(1)爆发性和冲动性。(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3)外露性和内隐性。(4)心境化和持久性。

五、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

属感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哦、自我实现的需要。 六、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1)倒 U 形曲线关系。(2)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3)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阐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七、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各阶段。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辨析题重要考点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知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活动的其他人员,教育者居于主导者的作用;受教育者居于主体地位。

3.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动物界存在学习不存在教育,只有人类社会オ有教育。教育具有社会性。

4.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并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具有可塑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几个方面。其中遗传给人的发展提供了前提,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传提供的可能变成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 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5.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6.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教师根据

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不科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是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统统,学生以学习间接经

验为主,以学习直接经验为基础。掌握知知识和发展能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是相互统

和相互促进的。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据知识的重要条件,知识不等于

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知加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需要一定的 过程和条件。

8.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从学生学习结果来说,既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和響力等方面的认知领域,义要评价学生态度、习、个性等情感域;从教师教学工作米看,既要评价教师教学修、教号学技能,又要许价教学

9.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分散是指在注意的过程中,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者单调刺激的持续作用引起的偏离注意对象的状态,是消极被动的,偏离了正确的注意对象,降低了活动效率;注意的转移是指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是有目的、主动的转移对象,为的是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

对象和活动,比如老师讲课边板书边讲解,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高度熟练,几种活动间也有内在的联系。 10.感知觉:感觉和知觉不能等同。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觉是各种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却会有差别。 11.问题解决:问题解決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它包含几个特征:一是是问题解決具有日的性:一是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三是问题解決必须由认知操作来进行,即即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比如走路、吃仮等就不是问题解决。

12.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学习不仅指学后表现的结果,还包括从不会到会的过程;②学习包括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也包括比如思想、观点等不能直接观察的内潜行为:③学习的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所以学不是遗而是后天活动获得的:④学习的变化比较持久:⑤习包括由坏向好,也包括由好变坏,养成的好习惯或坏习惯都是学习。

13.动动机强度与效率: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出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

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出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 14.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15.德育的概念: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

道德等方而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前,所以

不能笼统得认为德育只有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学校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容

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制素质,所以也不能笼统地认为德育只是培养学生 的道德品质的教育。

16.德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対学生知、情、意、行的培银高过程。德育过程中不一定要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需要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況,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设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而的和谐发展学

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出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 14.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15.德育的概念: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

道德等方而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前,所以

不能笼统得认为德育只有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学校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容

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制素质,所以也不能笼统地认为德育只是培养学生 的道德品质的教育。

16.德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対学生知、情、意、行的培银高过程。德育过程中不一定要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需要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況,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设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而的和谐发展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q0.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