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入门

更新时间:2023-12-28 14: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联入门

对联入门(一) 【楹联知识】《对联知识·印象篇》

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 ,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3、合掌:如两个手掌重合在一起,比喻对联上下句的内容意思重复。

4、桃符:本文取其本义,即古代画“荼”与“郁垒”二神于桃木之上,用以驱鬼的画符。 初识对联

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一种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一、对联的七个基本特点

对联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强弱相当、平仄相协、内容忌叠 、文字相异 等七个基本特点。

以对偶为基本表现形式,要求对联具备对偶句的文体特征,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强弱相当”、

讲求声韵,要求对联单句和上下句均能“平仄相协”,需要遵循一定的律韵进行,比较广受对联界认可的是以为“双节平仄竿”为核心的“马蹄律”。

作为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只能用上下对偶句的形式来表达文意,因此,对联,尤其是单边七字以内的短联更要求能用最小的空间表达最大的文意,所以对联是要求“上下联不能说重复的内容”即,“内容忌叠”;此外,对联要体现一定难度的艺术技巧,文字的使用也相对严格,其中一条是“文字相异”,即一副对联中不能重字,严格来说是不能“异位重字”。而一些虚词则可以适当“同位重字”。

讲求声韵和格式自由使对联兼备了韵文的和散文的特点,也兼采了诗歌、谣谚、谜语、戏曲等的特长。所以对联在个别单句上,声律有可以大家公认的可以遵循的格式,即“马蹄律”,但是在组成对联躯体的字数、句段上则格式自由,没有限定,有如散文。

【楹联知识】《对联入门·常识篇》 一、基本概念:

1【对仗】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的概念相当,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平仄相谐。 『例』真——假 ; 深——浅 ; 男——女; 天——地 2【楹联】俗称“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总称,我国传统上特有的文学体裁,以对仗工整的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的平仄协调,格式自由,与汉字有密切关系。 3【对联】即楹联,参见第1条。

4【对句】即“对联”中的“对” ,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例』张之洞——陶然亭

5【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例』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6【短联】无硬性规定,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四至九字的联语。

1

7【中联】无硬性规定,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九至二十之间的联语。 8【长联】亦无硬性规定,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达二十字或以上的联语。 9【片玉】亦名【绝对】,指只有出句而长时间无对句的单独上联或者下联。 『例』

明月照窗纱,个个孔明逐个亮(谐音镶嵌复姓人名:诸葛亮,字孔明。) 岑溪山水今安在——(拆字组联:岑=山+今,溪=奚+水) 10【合壁】或称“双壁”,指将“片玉”之联对上。 11【绝对】对联中所谓的“绝对”一般有两重意思:

一、指对联的技巧、用词之高妙达到空前绝后,甚至无与伦比的地步,令人叹绝。 二、因联句奇巧、新颖、难度大而长时间无人对出的出句,常被称为绝对或片玉。 12【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事物,包括自然意象(物象)和社会意象(事象)两种。

13【意境】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意境也称境界,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

14【句眼】指一句诗、词、曲、赋、联中的最精当的,起到画龙点睛,盘活意境的字。

【楹联知识】《对联联话入门·声律篇》

“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一种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因此要学习对联就必须了解掌握它的对偶的本性、声韵规律以及文学艺术手法。

关键术语: 1、【平仄】古人作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仄通[侧],即不平之意,平仄之分即汉字 声调读法的两大分类,圆缓平和的读音为“平声”;短促有力的读音为“仄”。 2、【平水韵】唐代官方颁布的归类的汉字读音。后世的诗、词、曲、联多依照其中归类的读音来区分平仄。 3、 【今声】:即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作第一、二、三、四声)四个声调读法。其中,“阴平”、“阳平”两声为“平声”;“上”、 “去”两声为“仄声”。 4、【古韵】指依照《平水韵部》归纳列表的古代汉语读音,分为“上平、下平、上、去、入”五个声调读法。 5、【双节平仄竿】由启功先生研制提出来剖析诗词格律的的“平仄两两交替” 的组合排布方式,具体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无限延长”。因形象双节竹竿而被学界称为“双节平仄竿”。 6、【马蹄律】也称“马蹄韵”、“马蹄格”,是汉语“仄顶仄,平顶平,”即“平平仄仄平平”这样平仄两两交替交替的规则。因其平仄格式如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而被学界形象称为“马蹄律”。 7、【领字】对联长句,尤其长联长句中用以引领下文的字词,一般可以停顿,字数在1—3之间;原为从词曲中使用的。

8【正格】长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的声律格式。 9、【变格】长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的声律格式。 10、【孤平】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七言的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 11、【孤仄】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七言的句子中,只有一个仄声字。

2

12【三平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三字起的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平声。 13、【三仄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三字起的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仄声。

【楹联知识】《对联入门·本性篇》 对联对立与统一的本性 【引例】:

本篇笔者将和大家重点讨论和分析对联的本性,以及由这个本性决定的对联审美问题,在直接论述和分析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两个对联例子: 例1:细雨——清风 例2:皓月——清风 比较这两个简单的对联,读者会觉得哪个更好?哪个构组的意象更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是对联本身具有某些固定的客观属性能起决定作用,起码是极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主观取向呢?

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以上两联来初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细雨——清风” 与 “皓月——清风”两联无论从字面、词性到声律平仄都可谓毕工,各自意境也和谐。单独比较彼此的对仗和声律等外部形式因素,是无法比较出此两联之优劣高低的。可见,对联好坏的根本不在其外表的对仗、声律的工整和谐,而应该是另有内在实质性的东西。

其次,分析“细雨——清风” “细雨——清风”之“细”、“清”,分别是从视觉和触觉落笔,从事物形态上看,“雨”有形,为“实体”,“风”无形,是“虚体”;“雨”垂落,是“纵”,“风”旋游,是“横”;一实一虚,一纵一横,这些构成了“细雨——清风”的对立性。但是,“细雨——清风”又都收在作者所能近观的视野内,共同构筑了一幅清风细雨图,这是“细雨——清风”的统一性。从整个对联构组的意境空间来看,两者构筑了风雨图,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结合体,但由于清风、细雨两者在物类上过于接近,彼此空间也拉不开,因此,读者看到的只是一个比较有限的风雨截面,意象空间相对狭小。 再次、 分析“皓月——清风” 从视角物态来看,“月”是固定于远离读者的高空实体,“风”是流动于我们所能接触的旋游虚体;因此,“风”与“月”分别从“动静”、“高低”和“虚实”三个层次上形成“对立”。但是,“皓月——清风”又和谐构组了一幅明月清风图,这是统一。 从空间审美角度来看,“皓月——清风”所构筑的意象图画空间要远远大于“细雨——清风”。又由于“皓”是从颜色光度的视角来描写,皓月所在夜环境和它自身的光度,相对日环境下的细雨,皓月更是大大拉开了与清风的视觉差距,让读者感受到比清风细雨要开阔空明、舒意爽神的风月图画。

最后、比较“细雨——清风”与“皓月——清风”

对比两个联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对联落笔的事物在空间和属性上有明显区别。“皓月——清风”在事物的属性和意象空间上,更加富于变化。相对于“细雨——清风”,“皓月——清风”取得了从物态、空间层次和动静状态等更多方面之对立与统一。“皓月——清风”构筑的空间环境比“细雨——清风”更为宽阔。通过对立与统一的成功构图,皓月、清风所代表和再现出来的对联意象空间,已不仅仅是字面所表达的有限风月图画了:在天上皓月与身边清风共同构组的环境中,读者感受到的应该是明月朗空,清风送爽,心境在明月映洗和清风飘引之下,上升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意境空间。

通过以上两例的分析比较,笔者认为“皓月对清风”在意境上要高于“细雨对清风”。原因正如分析得到的:“皓月对清风”在更高层次上取得和体现了上下联共同构组的“对立与统一”的协调。

3

据此分析,笔者初步推论:

一副对联在更高、更广阔的层次上取得了对立与统一的协调,它的意象美感就越好。反过来,“对立与统一”可以作为判断对联意象美感的一个参照标准。

由此,笔者进一步判断“对立与统一”是对联最根本的客观属性,即其本性。对联的应对和创作在多大程度上遵循和体现了这一“对立与统一”的本性,将从根本上决定对联意象空间的大小,意境美感的高低。下面笔者就此观点做进一步阐述和分析。

【楹联知识】《对联知识·实践·应对篇》 对联的应对思路和方法

楹联的实践创作途径有两种,一为独自撰写,二为互相应对成篇。从学联的难易程度和过程来说,一般先从对句开始,如古人写诗词联曲赋莫不先学对课,是以有《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应运而生,并成为古代塾学的经典基础教材。在前面熟悉声律篇、本性篇、常识篇、意境风格、分析和意象构组等的基础上,我们这篇着重探讨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来应对出句,从而获得珠联璧合或丝丝入扣的成联。

对联的应对分类大体上有四类:一为意对,即不带机关技巧的诗意联语出句,特点是注重意境,应对的基本要求是意境和谐贴切;二为巧对,,即我们通俗说的机关联技巧联,特点是重视机关的照应,要求机关紧扣,缺一不可;三为巧意对,是意对和巧对的有机融合,以意为神,以技为体,意巧融合,相得益彰,意巧对要求对句的意境神韵和机关技巧同时对出方为善着;四为无情对。其中,“无情对”的应对和创作方法,笔者已经在《文盲联话·无情篇》(系列之八)中作过专门论述,此篇不再赘复。下面本文就此三大类对,来做剖析。 一、遵循和把握对联对立与统一的本性是一切出句应对的根本指导思想

“对立与统一”是对联最根本的客观属性,即其本性。对联的应对和创作在多大程度上遵循和体现了这一“对立与统一”的本性,将从根本上决定对联意象空间的大小,意境美感的高低(见《文盲联话·本性篇》系列之四)。“总之,无论是对联的意象本身、意境本身还是从其意象到意境的过程和效果,对联都在对立与统一的本性中运行”(见《文盲联话·意境·分析篇》系列之六)。因此,应对好一个出句必须有对立统一的思想准备,并将这个意念贯穿在对联的审读和应对过程当中。 二、从“广义对仗”高度把握好应对

对仗是对联得以确立的骨架,所以要对句必然要用到对仗,而且要对工整才好,传统评价对句好坏的六大标准“工、稳、贴、切、新、奇”就把“工”放在首位。笔者认为对联学术范畴内的“对仗”概念,应该打破传统的对仗概念,进一步分为“狭义对仗”和“广义对仗”。所谓“狭义对仗”,即传统的对仗概念:字词对仗;所谓“广义对仗”,指整副对联上下句之间在字词层次之上的构图对照、机巧对比、句意比衬,简单来说即是上下句在境界或效果上的对立性。要对工、对好不应当停留在传统的狭义对仗中,纯意境的出句,应该注意把握对立与统一,让全联在整体上均势成对;带巧的出句,无论是巧对还是巧意对都应该将出句中作者设置的巧妙和逻辑关系尽悉解对,将其中的机巧或意趣全部体现出来,否则对句与出句在效果上就不算对工。狭义对工而广义失对往往是很多初学者没有意识或注意到的问题。

三、仿造是应对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巧对重模仿,意对重造境,意巧联两者兼重。

机关技巧联的出句,往往就是要求应对者照应出句的各个机关,出句有几处机关,对句也必须一样画葫芦地设置几处机关解答出来,否则难成工对、妙对。因此,巧对出句实际上是设置了一个机关模型给应对者,要求应对者在平仄、对仗的基础上模仿制造出一个相同的模型,因此,技巧联应对说到底就是个人模仿和反应能力以及自身知识积累之发掘和应用。

4

曹孟德兵败赤壁,刘欢孙悦 石达开师定金陵,陈静李宁

【析】有谜语云“曹操兵败赤壁,打两流行歌星名”,出句应为谜语化联。出句巧用典,含赤壁之战的三巨头和两个现代歌星,而且是“今名古用”以人名来点破机关,相当巧妙;再者,“刘欢”和“孙悦”单边独自成对,赤壁是带颜色的地名,均另有机关。对句用典太平天国的“天京变乱”,仿造技巧设置成对:石达开班师回朝,平定了动乱,使得当时太平天国领导人中关心而且能够左右大局的“陈玉成”和“李秀成”安定放心下来。陈静是前国家女乒国手,李宁是前世界体操王子;“陈静”对“李宁”也是单边局部自对;金陵对赤壁也是工稳;综观全对,机关已经尽破。 意境出句给出一景,应对之时则要求应对者另外补出一景,而应对往往不是根据实景而为,尤其是生活中的即兴应对和网络临屏应对。所以,意境应对非常注重造境的能力,即图象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意对的造景非随意可为,一忌重复合掌,二忌各自为景;换言之,顾忌重复则需对立,对立越远境界越开;讳避零散则要统一,统一层次越多,境界空间越为融和。所以,对句的造境必须以楹联对立与统一的本性为核心规则,造境是自由想象和逻辑思维的统一,是有规则的自由

例1:蝉躁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唐·王籍《入若耶溪》 例2: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王安石集袁去华《清平乐·春愁错莫》与王籍《入若耶溪》成联

【析】例1上下两句同闹,意象和境界都是闹的叠合,合掌,作为对联而言,境界空间构造配合不成功;例2从两个方面入手,虽然画面对立,但意象和意境空间均和谐统一,境界空间构图成功。

意巧联是意和巧的统一,既要求模仿出句解决机关,更要求迎合出句的境界意旨,生造出另一境界,难道更大。这点可以通过全面实例分析来推敲领会,此处不在例举分析。 四、意对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一)意对的思路 如上所说,“意对”的关键是造境,而造境的成功离不开出对句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具体要求就是要从风格、意象到神旨层层深入地使对句与出句既各自舒张又保持一致。笔者试将开始接触意对出句到对句完成这一过程作分析归纳,将其一般思路过程标示如下: 平仄格律审度——→风格定位、神旨认知——→意象支点的抽取和反馈——→意象构图法的应用——→具体应对——→锻萃意境、锤炼字眼——→造境成联 下面我们以

一枕潮声舟载梦 —— 一枕清风凉入梦 ——

两个意对出句为例来剖析这个过程: 1、平仄格律审度

关于对联的平仄格律,拙文《文盲联话·入门·声律篇》(系列之二)已经做过系统详细的分析表述,这里不再重复,只做简单分析如下: 一枕潮声舟载梦→应对标准平仄格式 一枕清风凉入梦→应对标准平仄格式 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中对句“奇数位置”的声律平仄可以有条件地适当调整—→声律平仄定位完毕。 2、风格定位、神旨认知

5

么、如何等。

石——》作名词:A、石头;B、石刻;C、古代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 比较成功的无情对句有: 宰相王安石 开车后挂档

对句为开车的情态动作,应对出句各字释义组合为:AEAAA 宰相王安石 进军太别山

对句为“刘邓大军”事,应对出句各字释义组合为:ABDAA 宰相王安石 将军士守田

对句为象棋以“进士”化解对方的“将军”,应对出句各字释义组合:AEAAA 由以上分析来看,此无情对出句在字词的词性、词义方面比较灵活多变,作者应对时,可以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度,可以采用多辞格、多义项的借对方法,为对句保留了较大的应对空间。因为出句字词本身包含了多辞格、多义项,读者在第一印象中往往只考虑到与出句本身内容相关的辞格和义项,而不会过多考虑其他,因此,利用多辞格、多义项的借对,往往能使对句出乎读者意料,获得幽默化效果,从而有利于成功对句的出现。

所以,无情对出句应当要求出句在字词的词性、词义上尽量灵活多变,最好是具备多种词性、词义,为对句留下尽可能广阔的应对空间,则对句出彩的几率较大。

此外,出句最好在自身句意内容上无歧义,这点同样可以扩大对句的应对空间,有利于成功无情对句的出现。关于此点,笔者一并在下文“(3)整句方面”来谈。

(2)对句方面:从句子结构入手,使对句与出句形成无歧义的结构差异,是造就无情的保证。

两个句子作为对联放在一起,如果只是对仗工整、平仄相反,而结构不同,那上下联的句意内容肯定是风牛马不相干的,由此必然造成一种无情效果。 『例』

珍妃苹果脸 瑞士葡萄牙

【析】出句“珍妃苹果脸”是省略谓语的主宾结构,对句则是两个国家的并列词组,结构上毫无对应性,也造成内容上的风马牛,大大超出平常的应对观念,让人觉得幽默意外,无情立显。

所以,从结构差异入手,容易造成内容的不对称、不相干,进而造就无情效果。 『又例』

周末老灌水 日本新加坡

【析】此组无情对创作思路与上同,都改变了句子结构,将对句的整句内容借引到与出句毫不相干的方面去。

(3)整组对句方面:要求上下句无成对歧义;即出句本身无歧义,或上下句不存在同一种倾向的歧义,使整联倾向于有联系、有主题。这点是保证无情对完善的要求,也应当归入无情对的基本特点之一。

下面将出句与对句有无成对歧义分情况举例分析说明如下: A、出句无歧异者: 『例』

资治通鉴 物理透镜

【析】此联出句《资治通鉴》为专用书名,一看则知,毫无歧义;下联对句为科学用具,也是直观易懂。全联上下对照,并无使之“有联系成对”的歧义。 B、对句存在与出句有联系成对的歧义: 『例』

11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析】此组无情对为李东阳上出句所对,作为李东阳会友通报姓名的特殊情景来看是一副合格的无情对,是没有歧义的。但是作为一般的旁读者的来看,此下句与上句却存在着相同方向的歧义关联:“花”可以“放”,“李”亦可以“生”;“庭前”对“阁下”也可以理解为地点状语,由此,下句存在着与出句句意方向相同的歧义,上下句成为了有关联的对句,甚至可以看作是写“花李情态春景”为主题的联语,所以,从普遍性上,此副无情对并非绝对完善。

C、出、对句无相同方向歧义者: 『例』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析】此组无情对,则不存在歧义,因为“砖后”可以作为地点状语,但“石先”无法作地点状语,所以本组对句的上下句并无相同方向上的成对歧义,从普遍性上,是一副经得起推敲的无情对。

(二)无情对创作的其他方法 (1)、广用出句的辞格、释义,尝试采用多辞格、多义项的组合,拓阔无情空间。 『例』

树已半枯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析】出句为一诗句,对句的“萧”本为姓氏,作者借其为蒿类植物名与“木”相对;何,本为人名,此借其虚字义项与“己”相对;刘,原为姓氏,指汉刘邦,此借其另为古兵器一种的意义,与“斧”对;策,亦取其动词义,与“枯”对。短短七字,借对竟达四处,而且全句自成典故,丝毫不为出句所缚,足见作者博识敏才,令人叹服。 『又例』

夸父追日 美女如云

【析】此组无情对,初看似略有不工,实则字字对工:“夸”与“美”同为动词,借“美”字的“称赞美誉”义项与“夸”成对;“父”与“女”同属亲属人伦类; “如”字,则借其“到”、“前往”此一同表目的性、方向性的动词义项与“追” 对;“日”对“云”同属天文。此联上联为一典故,下联为一成语,上下对比一庄一谐,具有幽默化效果。 (2)、从风格差异入手,造就幽默化的意外效果 『例』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析】出句为一句诗,对句为一句俗语,而且天外飞来,让人意外非常,拍案称绝! 『又例』

假吾子之有用 真呵呵无聊

【析】上联出句为一古语,下联对句为一句俗语,其风格差别之远何止万里! (3)逆推法,先有对句,而后以对句为基础设一出句,组合而成。 『例』

两台电脑接磁盘 一片冰心在玉壶

【析】此组无情对是先以唐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为基础,然后字字逆推得出上联作为出句求对。 『又例』

太白楼风月 最红宫雪花

【析】出句与对句字字工整对应,余构思此无情对时,先以下句为基础,得出上句,而后以此为出句求对,由出句可以逆推得到对句。注:“太白楼”为安徽名胜,“宫雪花”为香港早年当红女星。

12

六、无情对的本质

笔者认为,无情对,是楹联体系中对立性最强的分支。它形式上要求绝对工对;内容上要求绝对隔离;在楹联境界空间效果上要求通过出句与对句强烈对比,进而逼迫、促造出两个完全不同的境界空间⑨;从艺术手法上它是一种逆向思维,是一种反叛,通过超出常例、意料的反叛来造就一种类似于印象派的强烈效果。无情对无论是从技巧手法、创作思维到艺术效果都从楹联“对立与统一”的本性中发挥到了一个极端,因此,无情对从根本上说,就是楹联的对立极限。

—————————————— 附注:

①[清] 梁章钜《巧对录》,北京出版社,卷六。②常江《对联知识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第90页、91页③[清] 梁章钜 等《楹联丛话全编》,北京出版社,第397页。④《中国人名辞典》⑤《中国人名辞典》⑥苍舒《中国对联艺术》,第页⑦[清] 梁章钜 等 《楹联丛话全编》,北京出版社,第5页。⑧[清] 梁章钜 等 《楹联丛话全编》,北京出版社,第5页。⑨《清稗类钞·诙谐类》⑩[清] 梁章钜《巧对录》,卷六。⑾见《文盲联话·意境·分析篇》。

【楹联知识】《对联知识·意境·分析篇》 一、对联意境与意象 (一)对联的意象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之\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是符号,是以阳爻阴爻配合而成的试图概括世间万事万物的六十四种符号,属于哲学范畴。后经诗学(包括联学)借用并引申之,在此过程中\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1) 。所以,今天从联学的角度来看,意象就是经过人的感官认识加工,用来寄托人类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即寓\意\之\象\

意象总体上可以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两大类别。自然意象即自然界中,人力影响以外的一切事物,例如“风花雪月、梅兰竹菊、绿水青山、黄莺紫燕”等等。社会意象,就是人类社会所具备或衍生的种种现象,包括各种事物、人物和人类生活景象,以及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曲折反映的神仙鬼怪的生活景象。

意象的主要作用在于作为对联情感、主旨表达的载体,起到化一般的、抽象的东西为变化的、具体的事物,使对联的意旨鲜明生活,得以充分表达出来。 (二)对联的意境 对于意境,我把它定义为“一种基于意象所表达、反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 意境特点是,作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2) ”

意境也称境界,\境\或\境界\源自佛经,原指修行者领悟佛法所能达到的境地,后为诗学和美学借用,赋其以新的意义。“意境”一词最早见于王昌龄的《诗格》(3) ,而意境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4) 。而后南朝诗学在道家哲学的基础上,借用佛家的境界说,由刘勰在《文心雕龙 · 隐秀》提出\境玄思澹\一说,至此,意境说初见端倪。其后,意境为唐人所重,意境学说的探讨研究也发展开来。皎然《诗式》、司空图《诗品》及宋人严羽《沧浪诗话》等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多有建树,至近代王国维之《人间词话》而集其大成。

(三)对联意境和意象的关系

13

很多人认为意境和意象是同一一个概念,两者说法不同而已,就连《现代汉语词典》也把两者误解为一致(5) 。实际上,从上面提到的两者的起源、定义和它们在对联中的角色和作用来看,两者是密切联系而又区别分明的。

两者的联系,意境是在作者选定和构组的意象空间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一种心灵感受和艺术氛围。意象是意境的事物基础,意境是意象的情感升华和艺术延伸。因此,意境不可能脱离意象而存在,而意象也必须能表达和反映出一定的意境才显得有意义。

意境与意象的主要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是真实事物,而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一种心理感受。两者一实一虚,一真一幻。形象来说,如果意象选为“燕子、桃花”,那么意境就延伸为“春天、春意”;如果意象是“灯火、书声”,那么意境就是“勤学苦读”。

再以笔者在《文盲联话 · 本性篇》分析过“郑燮题扬州百尺梧桐阁联”为例: 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明月 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 【析】

实际存在的“百尺高梧”、“数椽矮屋”、“一轮明月”、“五夜书声”,就是作者从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抽离出来的意象,是构造对联图画以及由此图画和空间延伸生发的意境的立足点。 而在作者选定用以构图的意象的基础上,我们看到是一高一矮的两副画面,但是两幅画面所反映表达的却不仅仅“高梧、矮屋、明月、书声”这些简单事物,从中,我们可以升华延伸而领悟到的是“明月高梧”的清幽淡然环境;是“矮椽读书”的朗声阵阵;是一幅和谐、清朗环境下,反映勤学苦读的“月夜读书图”。我们通过“高梧、矮屋、明月、书声”这些意象所领悟到的东西就是意境。

在意境和意象的区别上,还可以用中国山水画来旁通理解。我们知道,中国的山水画往往是写意性的,并非完全真实刻画,画面所选取的山水事物等,往往是经过作者思维加工的,这些加工过的山水事物就如对联中选取的事物,是表达意境的基石——意象,画家正是通过笔下意象事物的不同组合来产生或表达意境的。山水画除了所画事物之外,往往有部分空白,从意象上看是没有事物的,但这些笔墨之外的空间在不同意象组合的限制和影响之下,却往往能引发读者的思维和想象,领悟到笔墨之外的更为阔大深远的画面,从而使整幅画面上所表达的东西,远远超越了原有画纸上的事物空间。相对于固有的画面空间,这个新的空间就是意境。因此,意象与意境却可以说是分别属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意象诉诸人的视听等感官,意境则直接诉诸人的心灵,是人的五官无法感知的,需要通过领悟的艺术氛围和心理感受。

二、对联意境的构成与分析 (一)对联意境的三要素

对联的意境的构成必须包含三要素:

1、精神因素:作者的视角或思想感情,这是对联意境的\意\,也是创作的主观动机;

2、物质因素:作者通过感官触及而选取下笔的客观事物,即对联的意象,这是对联的\境\,也是创作的客观载体;

3、技术因素:作者的创作水平、手法造诣,这是再现或者表达对联\意境\的直接工具和必需手段。

这三个要素是构成对联意境所必需的,缺一不可:没有精神因素则作者所表现的东西必然没有主提,只有通过感官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和脑海的生动再现,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意境;没有物质因素(意象)做基础则对联所言无物,只能是空中楼阁,无从下笔;没有一定的谴词造句的文字基础和穿插组合意象空间的构图技巧,也难以将心中所感所悟表现出来,要生

14

动再现和表达对联的意境美感,必需了解和借助一定的技术因素。此外,三要素和对联意境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换言之,对联意境的三要素和意境效果本身是成正比例关系的。 (二)“意境三要素”与“意境美感”的函数关系

为了更形象阐述对联意境的美感效果与构成意境的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为下文重点分析说明如何处理构筑对联的意象空间,更好体现对联的“对立与统一”的\联\,笔者大胆尝试引入数学函数模型来形象分析:

根据上面(一)的分析,对联的意境效果由\物质、精神和技巧三要素\共同作用,四者之间是互动的,他们之间变化关系类似于数学中正比例函数的变化特点,由此我们可以引入函数模型来分析对联意境与各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以R(result效果)代表意境效果,以s(spirit精神)、m(matter物质)和t(technology技术)分别代表精神因素、物质因素和技术因素,则四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以函数关系表示如下: R= f(s、m 、t) 其中,s、m和t三要素具有如下特点:

1、精神要素s的正负大小决定意境效果R的走向,其中s有一个特殊固定值S,当s=S时,对联的意境不附加作者个人感情色彩,成为单纯描写,R值由m和t决定。

2、物质要素m是此函数意义存在的前提,m≠0,否则R无意义。所有对联笔下的意象都不是原始事物,都是经过作者的视角转化加工出来的,所以摄入以后作者意识存在\原始事物\与\加工后事物\的\双重物质因素\。这个双重物质因素以单纯m的平方(m^2)表示;而作者经比较加工后,把适合其意境创作的物质因素从\双重物质因素\中抽离、过滤出来,成为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最终事物(意象),这个最终意象是对对联意境直接起作用的物质因素,以(m^2)/m表示。

3、技术要素t是连接\三要素\的使之构成函数的关键因素。一般的对联创作常识和实践告诉我们:创作技艺越高,对联意境效果就越好,即t值越高,R值越大,R与t是成正比例关系的。

所以,四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进一步推导如下: R= t {s、(m^2)/m}

我们姑且把这个函数称为\意境效果函数\,简称“意境函数”。下面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这个意境函数关系式来分析对联意境美感和意境三要素的互动变化关系。 (三)意境函数分析与推导 由

R= t {s、(m^2)/m}

这个数学化的意境函数关系式,我们可以分析如下:

1、对联意境的效果R与创作的精神因素s、物质因素m和技术因素t三者成正比。

===推论1==》提高对联创作中意境三要素的任意一项都可以提高对联意境的总体水平;提高技术因素t尤其快;

2、m作为除数,不能为0否则R无意义

===推论2==》对联意境必定要有事物的依托,言之有物,不能脱离事实; 3、给s、m和t三项中任意两项赋值,则R的终值由剩下一项决定

====》在身边的客观事物一致的情况提高对联意境的的关键在于提高s和t;s和m都一定时,由t最后决定R的高低大小。

===推论3==》a、偏重表达言情咏志的联提高意境关键在于提高联中的思想高度; ===推论4==》b、偏重写景的联提高意境关键在于提高对联意境空间的处理技巧。

===推论5==》c、在外在环境和思想认识一定的情况下,提高对联意境和水平的重点集中在

15

提高对联创作的技术手法上。

基于以上对对联意境的数学化函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同等思想认识水平的条件下,提高对联创作质量或意境效果的关键在于提高对联创作的技巧。通过提高对联意境的技术因素,可以提高创作者选取客观事物入联成意象的鉴别能力;通过提高对联意境的技术因素,可以提高对联意象的再现和构组的能力;提高对联意境技术因素,可以在优越的意象空间基础得更好表达、升华或延伸意境,从而提高对联的美感。 三、对联从意象上升到意境与对联“对立与统一”本性的关系 (一)、意象的构筑和意境的升华都体现着对立与统一

从上论述和分析可知,对联的思想内容离不开事物作为立足点,不能言之无物,亦即对联的意境必须依托一定的意象才能表现和升华出来。而对联的意象图画构筑主要是通过意象的合理分布和科学处理来实现的,各个意象立足点之间是通过相互对衬、相互联系来形成文字画面的,所以对联从其意象构筑开始就体现着“对立与统一”的本性。再者,从意象构筑的图画上升到思想意境的过程是读者通过意象图画与生活图画、经验对比、联系而得到认识和感受,是将文字图画和生活经验、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的过程。从文字构筑的意象图画与生活经验的图画相比较和验证,这是一个经历“对立”的过程,而接受并从这个图画上生发出更高层次的思想感受,则是获得了“统一”。据此,笔者认为,对联从意象构筑到意境升华的过程中是体现对联的对立与统一的本性,亦即对联的“对”和“联”的过程。意象是形成意境的基础,意象构图的对立与统一的效果越好,从意象所生发出来的意境效果也越好。 (二)、意象与意境的关系的在两个空间层次上体现着对立与统一

通过对很多对联的评赏分析和一些对联写作应对的实践,笔者认为对联的意象和意境有两个空间范畴上的关系,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上体现着对联对立与统一的本性。这个两个空间范畴分别是意象与意境的同一时空范畴和意境对意象的超越时空范畴。 1、意象与意境在同一时空间范畴上的对立与统一

所谓同一时空范畴,即对联的意象构图和由此生发的意境效果是在一个时空范畴内,也就是所生发的意境虽然从意象构图中生发引申出来,但意象事物作为意境时空的支点可以直接让读者领悟到意境所属的空间,而意境所生发的空间也只局限在意象事物为支点的空间范畴内。

处于同一时空范畴内的意象和意境是从狭义上体现着对联对立与统一的本性。狭义体现对立于统一的本性,即对联的意象和意境能够在一个时空内作正常直观的比较分析来看出它们中的对立与统一。一般对联都是落在这个范畴之内。 例:

登高望远,四面云山,千家烟树 长啸临风,一川星月,万里江天

————吉林北山旷观亭 【析】

作者写此联落笔立足高远,以“云山”、“烟树”、“星月”“江天”等处在不同方位和层面的事物为意象构图的立足点,把一幅高远空阔的自然画面,尽收归入读者眼底;使作者从中领略那临风而啸,居高声自远,遥看一川星月清辉,万里江天俱入胸怀的壮阔意境。全联从意象构图上升到意境时空都是处同一时空内,而没有产生另一个意境空间的上升。

2、意境对意象在超越时空范畴上的对立与统一

所谓意境对意象在超越时空范畴,即对联的意象构图和由此生发的意境效果并非在在

16

一个狭义统一的范畴内,也就是所取得的意境虽然从意象构筑中生发引申出来,并且和意境保持了时空上的一致性,但是意境却有很深的言外之意,这些言外之意是从意象原先所在的时空范畴出发,言此及彼,而形成了超越原有意象所在的时空范畴。这个超越是一个质的超越,如果原有的意象空间是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那么这个言外之意所达到的空间就是一个四维空间。

形成超越范畴的意象和意境是从广义上体现着对联对立与统一的本性。广义体现对立与统一的本性,即对联的意境效果已经超越了意象的时空,而生发出另一时空,已经不能够在一个时空内作正常直观的比较分析来看出它们中的对立与统一,相反应该将意象原来的时空与意境生发出来的新时空,即在更高的四维时空间上做分析比较来看对立与统一。 例: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乾隆题写颐和园十七孔桥 【析】

此联写游赏十七孔桥的潇洒闲情。上联“虹卧石梁” 比喻十七孔桥美若卧虹,行来桥上,能得“引长风”之清爽,惬意不断,几欲生乘风共去之飘然;下联写月夜泛舟桥下,散乱的桥影在明月的映照之下,桥影与月相,虚实相生,似有还无,笔风飘飘渺洒脱,描写尽致而富有余韵,可谓深得逸趣。

全联通过意象立足点的立体构图组合,使读者虽只读到“石桥”、“明月”和“长风”等,但却领悟到一幅三维立体的“月桥游赏图”;这个是第一层空间,在此空间范畴内,全联由桥和桥影点染生发出桥上与桥下、风与月、动与静、虚与实等多重对立与统一、这些是在这个三维空间内形成的狭义的对立与统一。

但从 “影翻明月照还空”一句,联中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写景描境,浮出一种真幻相生的禅意,在这个光幻迷离的“影翻明月”中,联中的意境已经从原有“月桥游赏图”那空明清爽的意境再次上升到另外空间——一个似有似无的禅境,在两个一实一虚,若有若无的空间对照中,虚的空间和实的空间又形成广义的对立与统一,共同丰富了全联的意境。从而使意境从意象构图的第一空间到第二空间都体现出对立与统一。 (三)“联” 与“对”在意境极限上的对立与统一

上面已经论述分析过对联从意象上升到全联意思、意境的过程中的两种空间层次关系,其中笔者认为对联意象和意境获得双重空间上的对立与统一是对联中“联”的极限,这是对联中“联”达到了联系、统一的极限。对联中“联”的对立与统一到极好的境界的效果就是使全联意境再度上升,升华出一种意蕴深远的言外之意的新境界。这点笔者还是以“乾隆题写颐和园十七孔桥”一联为例说明,这里笔略。 对联中“对”的极限即为“无情对”,笔者认为无情对把对联中对仗、对立的一面走到了极限,这个极限的效果也是使对联的意境从上联到下联形成完全不同的两个时空境界。 例:

白日放歌须纵酒 黑灯跳舞好揩油

———讽刺某歌舞厅之无情对 【析】

上联集用杜甫诗句在意象上是白天、唱歌、饮酒庆祝,意境上表达出作者对官兵收复失地的喜悦;下联意象上是黑灯、跳舞、揩油,意境画面揭露了歌舞厅中的是下流卑劣;比较上下联两幅画面,可以发现两者完全不在一个风格,时空画面缺乏联系和统一,是完全对立的。

17

所以,对联中从意象到意境存在着“对”与“联”两个极限,这个两个极限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方向;这点从对联的“对”与“联”两大分支上体现出对联的对立本性,虽然“对”、“联”两个极限的走向的方向是对立的,但是结果却有相同点,那就是“对”和“联”在达到极限时都产生出超越原来意境时空的新空间,形成两个空间;这点又体现出对联在“对”和“联”两大分支上的相同性和统一性。

总而言之,无论是对联的意象本身、意境本身还是从其意象到意境的过程和效果,对联都在对立与统一的本性中运行。 (共6481字,本篇完) 2002年12月2日

——————————————————————————————————————— 附注:

(1)见毛翰教授《诗美创造学》第六章《诗的意境》。(2)见《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第2453页。(3)《诗格》:\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其\意境\与\物境\、\情境\并列,与后世所谓\意境\内涵有异。(4)见《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辞典》1996年版第1496页关于\意象\一条的解释是:说意象就是意境。 【楹联知识】《对联知识·意境·风格篇》

从《二十四诗品》熟悉和理解对联意境的种类风格和笔法特点

小二我近来着手总结分析对联意境的创作手法和不同类型意境的界定,翻看旧帖子,发现《二十四诗品》对于对联意境风格的分析,多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因此,欲借助这个模型分析来作为导入我总结分析对联意境方法的辅助工具。在细读“如烟往事”联友对《二十四诗品》与对联意境的联系的分析的见解后,觉得很多分析很精到,但是也有一些理解与小二我不同,不少选例说明还不够代表性,故愚特将自己的分析理解写出来,跟帖其后,以方便大家交流对照,共同学习:) (一) 雄 浑 【原文】:

大用外腓 真体内充 返虚入浑 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 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 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 持之匪强 来之无穷 【笔者浅解】:

雄者:句势宏大,气魄厚重;浑者,风格沉稳,圆浑一体。雄浑的意境在雄健稳厚的同时,更注重突出它的浑然整体性;所谓笔蓄泰山之势;意蕴江海之流,不但笔势要雄伟,意蕴亦当如江流浩汤一体。 【通感对照】:昆仑雪山、长江。

例1: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评析】

此联起首是空茫大漠、在一个开阔大平面上,了无生气,惟独孤烟笔直,无风独上,相互对比,上句已显其苍劲;下句虽长河而不现其流,更增加了一种蓄藏的气势,在直线的长河上是缓沉落日,一直一圆,简单的线条勾画出一种对立统一的沉稳,而最后一个\圆\则把长河落日之浑然一体表现淋漓;同时下联的圆沉与上联的苍阔瘦直相互映衬,共同再现了大漠长河在晚景中的苍阔雄浑。

例2:山吞残日暮 水夹断云流 (二) 冲 淡 【原文】:

18

素处以默 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 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 苒苒在衣 阅音修篁 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 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 握手已违 【浅释】:

“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 冲淡的意境着重在\淡\上下工夫,以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笔法去写\淡\的境界。\淡\并非无味,相反,\淡\的背后是\耐、长\,它淡而有味,往往再三品味之下,觉得其虽\淡\而\其味甚长\。 【通感对照】:井水、清茶。

例:水能性澹为吾友 竹解心虚是我师 【评析】

上联云交友之道,下联说从师之心;作者以突显平淡的笔法写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志趣和“竹解虚心”的学习态度,其笔虽然平淡无华,但却把美好旨趣清晰表露出来,淡中知味,品之弥久。 例2:

爽借清风明借月 动观流水静观山 例3:

无欲常教心似水 有言自觉气如霜 (三) 纤 秾 【原文】:

采采流水 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 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 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 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 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 【浅释】:

纤,细;秾,花木茂森。纤秾的意境多用细腻精艳的笔法来描绘事物和情感,注重细微的细节描写和个人的感受。宋词婉约派多此类笔法。 【通感对照】:中国传统花鸟工笔画、电影《花样年华》。 例1:茶烟飞翠浮书幌 花雨分红点画屏 【评析】

茶烟如飞翠、落红似花雨,作者着笔精致,描写细腻,注重浓艳色色彩效果;“浮书幌”和“点画屏”更突出了此小情景下的微妙动态和婉丽风格。 例2:鸾妆并倚人如玉燕婉同歌韵似琴 (四) 沉 著 【原文】

绿杉野屋 落日气清 脱巾独步 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 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 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 夜渚月明 如有佳语 大河前横 【浅释】:

沉著的意境沉着、稳重。它不是单纯的沉默、寂静,它沉而不寂,著时有声,是一种老练多磨,岿然自信的折射。这类意境落笔往往可见作者的岁月阅历和老练修养。 【通感对照】:古柏、苍岩。

例1:山静凝神气 泉高识道源 (五) 高 古 【原文】:

畸人乘真 手把芙蓉 汎波浩劫 窅然空踪

19

月出东斗 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 人闻清钟 虚伫神素 脱然畦封 黄唐在独 落落玄宗 【浅释】:

高古的意境立意高远、风格苍古。落笔多有志存高远,循踪古人,斯人好隐,无拘世俗之情怀。

【通感对照】:青铜古器。

例1:古殿无灯凭月照 山门不锁待云封——河北井陉福庆寺

【评析】月照无灯的古殿,云封不锁之山门,是何等的古雅真幽寂静!一个“凭”字,一个“待”字,更烘托了一种荒远高旷的气氛,使人愈觉此处原非尘世所比。月照无灯殿,云封不锁门,韵味真幽古,耐人寻味! 例2:石古苔痕厚 岩深日影悠 (六) 典 雅 【原文】:

玉壶买春 赏雨茅屋 坐中佳士 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 幽鸟相逐 眠琴绿荫 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 人淡如菊 书之岁华 其曰可读 【浅释】:

典雅者,典范质朴,优雅脱俗。典雅的意境每每落笔风格朴实,平淡清幽,古而不朽,实而不俗,雅而不艳。棋琴书画,清茗淡酒具入其风。 【通感对照】:紫檀木家私、古琴

例1:风奏南薰调玉珍;霞悬东壁灿瑶图。——康熙题故宫昭仁殿: 【评析】(以下引联书原文评析)

1、南薰:煦风化育。旧传虞舜弹五弦琴,作南风诗云:“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史记乐书集解》)。

2、玉珍:玉制的琴轸。轸,调试弦音的小柱。 3、东壁:星名,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晋书。天文志》)

此联看似写景,细敲南薰、东壁,可知全联是在歌颂文治:教化民众的各项举措,就象和煦的南风奏响动听的乐曲;典籍中蕴含的宝贵思想,灿若云霞,为我们描绘出了美好的蓝图。全联笔调典雅,语气稳健,意境美妙。 (七) 洗 炼 【原文】

犹镰出金 如铅出银 超心炼冶 绝爱淄磷 空潭泻春 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 乘月返真 载瞻星辰 载歌幽人 流水今日 明月前身 【浅释】:

洗炼者,务洗去虚浮,沉淀结素,删简臃肿,煅烁精芒。有道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洗炼的意境要求语言精简到位,言旨干练,经得推敲;意味隽永,弥足玩味再三。 【通感对照】:紫电、青霜。

例:水翻鸭绿 山叠螺青——乾隆题杭州玉泉

【评析】绿水翻涌活泼如鸭,青山垒叠如螺纹层上,如此生动的比喻在作者笔下,寥寥八字写出,简约清炼;“翻”之“活”,“叠”之“形”均以一字见神;鸭绿和螺青的修辞手法把玉泉的清灵水韵表露毕然,仿如满眼是绿。 (八) 劲 健 【原文】:

20

行神如空 行气如虹 巫峡千寻 走云连风 饮真茹强 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 是谓存雄 天地与立 神化攸同 期之以实 御之以终 【浅释】:

劲健的意境大而不狂,劲而待发,健而不倔,刚韧有力,能引能蓄。此类意境的笔法刚阳有力,意神力贯其中,既书力度之遒劲苍雄,也得精神之稳健沉浑。 【通感对照】:颜体书法、长弓。

例:千峰拔起 万笏朝天——长白山高山亭

【评析】全联寥寥八字,写出长白山千峰峻挺的苍劲和凛然向天的气度,刚健有力。 (九) 绮 丽 【原文】:

神存富贵 始轻黄金 浓尽必枯 溃者屡深 雾余山青 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 画桥碧阴 金樽酒满 伴客弹琴 取之自足 良殚美襟 【浅释】:

绮丽的意境笔法华丽浪漫,黄金朱墨,镶红映翠。意境取材优美,用词浓烈,修辞手法大量使用,联句往往色、香、味具全。如南北朝骈赋最富于此特点。 【通感对照】:浓彩油画

例1: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颐和园绣漪桥 【评析】螺黛:颜料名,青黑色,如丸似螺,其佳者每颗值十金(参见《隋遗录》)。 此联将金波之上的碧岫(此指湖中的岛屿),缩小写成细碎于波漾之上的一丸螺黛,比喻大气,“银盆”、“碧岫”的比喻想象瑰丽;“鳞纹千叠”富于变化,“璧月漾金波”,重彩浓思洒然落笔。行笔风格显见绮丽浪漫。 (十) 自 然 【原文】:

俯拾即是 不取诸邻 俱道适往 着手成春 如逢花开 如瞻岁新 真予不夺 强得易贫 幽人空山 过水采苹 薄言情晤 悠悠天钧 【浅释】:

此类型的意境,天然自达,浑然不觉人间烟火。其特点主要在于\纯真\两字,纯得有味,真得逼人,随手而来,不加修饰,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能让人一读只下清纯可人,无以复加。 【通感对照】:荷花、清泉

例:青山不墨千秋画 绿水无弦万古琴

【评析】此联以画、琴从色、声两方面妙喻青山绿水,超然脱尘,浑似不在人间;其自然清新不待俗言多评! (十一) 含 蓄 【原文】: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语不涉难 已不堪忧 是有真宰 与之沉浮 如绿满酒 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 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 万取一收 【浅释】:

含蓄之意境在笔法上颇同下文之\委曲\,所不同的是,\委曲\是蜿蜒曲折,步步层进,角度多有转换,力度逐渐增加;而\含蓄\多是略略几笔,点到即止,而内涵却要由读者自己窥悟,

21

笔法虽蜻蜓点水而内容可涟漪层开。 【通感对照】:蔷薇草、《蒙娜丽莎的微笑》

例1:月斜诗梦瘦 风散墨花香——明邓子龙自题联

【评析】此联描绘了一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的夜梦图:月斜半夜,诗梦悠生,爽风携墨韵花香散拂而来,其意幽深。然而一个“瘦”字何来?梦何肥瘦之分?其意若明若暗,若有若无;其旨言而不明:是表达作者对诗的苦苦追求?还是其诗意风格的清瘦?委婉含蓄,各人品寻。 (十二) 豪 放 【原文】:

观花匪禁 吞吐大荒 由道返气 处得以狂 天风浪浪 海山苍苍 真力弥满 万象在旁 前招三辰 后引凤凰 晓策六鳌 濯足扶桑 【浅释】:

豪放的意境张扬阔达,纵横驰骋;越千年而意气遒斥,昂万古犹激荡风生。如唐之边塞诗派,宋之豪放词家多豪气千古之句。 【通感对照】:交响乐《黄河大合唱》

例1:直上青天摘日月 欲倾东海洗乾坤 ——徐悲鸿自题联

【评析】此联手法夸张,气势豪放磅礴,极富浪漫注意色彩。上天揽日月,倾海洗乾坤本岂是人力所能及?而作者偏就敢于大胆想象,落笔大气夸张,充分表现出那种要改天换地的高昂志气和豪放情怀! (十三) 精 神 【原文】:

欲返不尽 相期与来 明漪绝底 奇花初胎 青春鹦鹉 杨柳池台 碧山人来 清酒满怀 生气远出 不著死灰 妙造自然 伊谁与裁 【浅释】:

以精神取胜的意境多蕴涵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或者极得事物的内在特点和韵味,而且往往以此拟人借喻生发出一定的哲理。 【通感对照】:雪里红梅、崖中松柏

例1:瘦竹几竿清味永 寒梅半阁素风存 (十四) 缜 密 【原文】:

是有真迹 如不可知 意象欲生 造化已奇 水流花开 清露未晞 要路愈远 幽行为迟 语不欲犯 思不欲痴 犹春于绿 明月雪时 【浅释】:

缜密的意境多是写实手法与修辞技巧的结合,联语的笔法多细腻精致,句中逻辑顺承严密通顺,整联严整一体,多可分析再三,如单独出句者,往往是意可对而句中用以写意的笔法技巧和逻辑关系难对。 【通感对照】集成电路板

例1:烟锁池塘柳 枫燃锦堰洲——应对古联 【评析】此联格律工整,意境优美,一个“锁”,一个“燃”字巧用比喻,把上下联的事物写得生动活跃,此外,联中具含“金木水火土”五行偏旁,用字巧妙自然,不着痕迹,结构缜密,堪称“技巧、格律和意境”三者完好结合的典范。 (十五) 疏 野

22

【原文】:

惟性所宅 真取弗羁 拾物自富 与率为期 筑屋松下 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 不辨何时 倘然适意 岂必有为 若其天放 如是得之 【浅释】:

疏野的意境在于自然清真,雅俗得当,要恰到好处,最难娇柔做作;其中几分疏狂个性,几分乡土气息,几分随意无羁,几分野趣怡然,全凭作者个人性情与旷野的结合,旁人可看可赏而不可及也。 【通感对照】:猎户、茅草房

例:野烟千叠石在水 渔唱一声人过桥———陶澎题写豫园湖心亭

【评析】此联颇有野隐之趣。池边乱石叠嶂,野烟伴水,可以寄乡野烟波之趣;过桥时一声渔唱,疏旷弥远,更显得湖上称隐。由此全联所寄的水烟之趣,渔隐之乐,生趣昂然呈现在读者眼前。

例2:闲为水竹云山主 静得风花雪月权 (十六) 清 奇 【原文】:

娟娟群松 下有漪流 晴雪满汀 隔溪渔舟 可人如玉 步履寻幽 载行载止 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 淡不可收 如月之曙 如气之秋 【浅释】:

清奇的意境多写出清淡、轻灵、奇秀的风格,如清秋知霜意,如碧流听潺溪,如渔舟沐晨曦。 【通感对照】:九寨沟、张家界风景 例1:水清鱼读月 山静鸟谈天

【评析】水清澈,月澄明;山宁静、天空灵;几字之间一派清新宁静的意境跃然纸上。作者在此环境下发挥联想,灵感一来,奇思落笔,以拟人手法写出“鱼读月”、“鸟谈天”之清闲雅趣,尽显“清奇”风格。 (十七) 委 曲 【原文】:

登彼太行 翠绕羊肠 杳霭流玉 悠悠花香 力之于时 声之于羌 似往已回 如幽匪藏 水埋漩洑 鹏风翱翔 道不自器 与之圆方 【浅释】:

委曲者,委婉曲折,不直写其意或平白其景。此种意境多用以婉转多变的笔法来写,其情蜿蜒,其意曲折,其取景角度徘徊旋绕,其走势若去似回,颇堪味之再三。 【通感对照】通幽曲径、乐曲《梁祝》

例1: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红楼梦》选联

【评析】此为《红楼梦》中第十七回贾宝玉为沁芳亭题联,上联写柳色阴翠,曲折绕堤与碧水相映呈绿,正是在这样阴柳绕堤的环境中,下联之隔岸花香幽幽过水,一脉送来,沁人心扉,其香于水面若散若聚,过岸时“似往已回 如幽匪藏”,委婉回还。 例2:风带莺声穿曲巷 春移柳色映重帘 (十八) 实 境 【原文】:

取语甚直 计思匪深 忽逢幽人 如见道心 晴涧之曲 碧松之阴 一客荷樵 一客听琴

23

情性所至 妙不自寻 遇之自天 冷然希音 【浅释】:

实境,即写生手法来描写事物或以\现实主义\笔法和态度来刻画现实。联语直接及物,语词平浅,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感对照】:风物摄影、新闻照片

例1:怪石四隅,危亭一角;平桥六曲,浅水三篙。———郑海藏题写愚园

【评析】联中所及之物,不过是平凡的石、亭、桥、水,笔法也简练朴实:怪石四隅,写其异;危亭一角,写其险;平桥六曲,写其变;浅水三篙,写其狭。然而正是这样写实的笔法却描绘出了愚园小巧真实的格局,犹如一张黑白照片所表现的那样朴素写实。 例2:读书才恨知识浅 观海方知天地宽 (十九) 悲 慨 【原文】:

大风卷水 林木为摧 意苦若死 招憩不来 百岁如流 富贵冷灰 大道日往 若为雄才 壮士拂剑 浩然弥哀 萧萧落叶 漏雨苍苔 【浅释】:

悲慨者,\悲\之不颓然,\慨\而愈显志;联语说借物抒情,或直舒胸臆,悲中含愤,慨而节壮。

【通感对照】荆柯赴秦、戏剧《窦娥冤》 例1: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黄兴题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联

【评析】上联书广州起义战友酣战碧血,激慨牺牲,春云亦为之悲沉;下联,抒说作者以及国人对死难战友的真切怀念和哀挽,秋雨绵绵,悲愁如之不尽。此挽联气度悲壮,悲中有怒,更胜于一般挽联的飞泪云云。

例2:三十年戎幕同胞,六载离别成永诀 五千里云天在望,一腔热血为招魂————叶剑英挽叶挺联 (二十) 形 容 【原文】

绝伫灵素 少回清真 如觅水影 如写阳春 风云变态 花草精神 海之波澜 山之嶙峋 俱似大道 妙契同尘 离形得似 庶几斯人 【浅释】:形容即多用修饰笔法来写事物、情感,往往与事物原形隔离,取其形态、精神之特征落笔,以此生动再现和突出所写事物、思想感情的特征和个性。 例1:春在江山上 人入画图中——阳朔画山

【评析】阳朔画山鬼斧神工,景致天然,该山耸立于江岸,远观有如一幅巨型壁画,故名。画山的景瑰丽大势,非一般笔墨可以形容,古人评曰:“山以画为名,画自天公设,人间老画师,到此寸心折。”而此联避开其势,独辟蹊跷,把抽象的“春”具体投影到“江山之中”,将画山之美以“人入春江画图”来表现,想象瑰丽,比喻鲜明,形容生动,以小见大,可谓四两拨千斤之巧!

例2:水作青罗带 山为碧玉簪 (二十一) 超 诣 【原文】:

匪神之灵 匪机之微 如将白云 清风与归

24

远引若至 临之已非 少有道契 终与俗违 乱山高木 碧苔芳辉 诵之思之 其声愈稀 【浅释】

超诣者应当\言超物外\,即作者所写的不仅仅是限于联语落笔所言之事物真实机微,而更在于联语所借的事物背后的\远引若至,清风白云同归\的偶意和主旨,如果不能领会理解联语的深层意思,限眼于细节则\临之已非\。

例1: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陶澎题写豫园得月楼

【评析】楼高不碍云,池小何妨月。园林里造楼,未必拔地摩天;凿池,亦未必横无际涯,只要小巧宜人,便可玩味不尽。此联写出了作者对狭小天地的酣足,也写出了明清园林以极有限的空间展现极丰富的内容的特点。联中也有另外的寓意,从中细品不难得出楼不因高而妨天碍云,池不因小而自暴自弃的弦外之音。 例2:竹密无妨流水过 山高不碍野云飞 (二十二) 飘 逸 【原文】

落落欲往 矫矫不群 猴山之鹤 华顶之云 高人画中 令色絪緼 御风蓬叶 泛波无垠 如不可执 如将有闻 识者已领 期之愈分

【浅释】古今论飘逸者,无过于右军行草,李白其诗;飘若惊鴻,骏若游龙,来如风,散如云,轻然一顾,浮翩隽永,给人印象几欲与之乘风共去,而又感叹弗如?? 【通感对照】王羲之《兰亭序》行草。

例: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乾隆题写颐和园十七孔桥 【评析】

此联写游赏十七孔桥的潇洒闲情。上联“虹卧石梁” 比喻十七孔桥美若卧虹,行来桥上,能得“引长风”清爽,惬意不断,几欲生乘风共去之飘然;下联写月夜泛舟桥下,散乱的桥影在明月的映照之下,桥影与月相,虚实相生,似有还无,深得逸趣。全联由桥和桥影点染生发出了桥上与桥下、风与月、动与静、虚与实等相反相成的诸多意趣,笔风飘飘渺洒脱,描写尽致而富有余韵。 (二十三) 旷 达 【原文】

生者百岁 相去几何 欢乐苦短 忧愁实多 何如尊酒 日往烟萝 花覆茅檐 疏雨相过 倒酒既尽 杖藜行为 孰下有古 南山峨峨 【浅释】

旷达的联意多从自然朴实的景物或者深带哲思人生态度入手写出,此种意境一旦成功出手,往往能给人予的安定洒然、心胸开阔或气定神闲之感,犹如极目晴空、风临大野,亦犹如平湖坦然,水涵远碧。 【通感对照】高原、晴空

例1:登高望远,四面云山,千家烟树 长啸临风,一川星月,万里江天———吉林北山旷观亭

【评析】作者写此联立足高远,云山、烟树尽归眼底;临风而啸,居高声自远,遥看一川星月清辉,万里江天澄明。全联立意高远阔达,使人读来亦觉心境开明,物我两忘。 例2:此心平静如流水 放眼高空看过云 (二十四) 流 动

25

【原文】:

若纳水輨 如转丸珠 夫岂可道 假体遗愚 荒荒坤轴 悠悠天枢 载要其端 载同其符 超超神明 返返冥无 来往千载 是之谓乎 【浅释】:

流动的意境应该包括局部和整体两方面:单句中的动态描写;上下句组合相辅相成的整体动感。单句的动态作用主要在于突出组成整体的事物的生动鲜明印象,而整体流动则借助于上下句的配合,着重塑造全联的意境画面,甚至能延伸联中所言之意境,达到\意超言外\。 【通感对照】流水、轻风

例1: 一亭俯流水 万竹引清风

【评析】亭俯流水,一个“俯”字将亭子近水凌波写活,流水两字突出意境的流畅风格,亦为下联竹引清风做铺垫;下联“万竹”暗示了竹逸于风的方向性和定向动感,清风两字又给人风气流畅清爽之感。上下联“流水”、“清风”都是流动的事物,此特征最是适宜共同构现这种飘洒流动的意境。

【楹联知识】《对联知识·意境·构组篇》 一、意象构图的一般手法

意象的构图法是在空间层次上如何搭配和组合事物的方法,具体来说包括:

并置、立体、景深、动静、虚实、跳跃等手法,而这些手法都是可以在对联中得到体现的,其成功运用往往能够优化对联意象空间的组合,从而更好的表达和蕴藏意境。 (一)、并置拼剪法

【浅释】所谓并置就是从已有的客观事物中,选取一些代表性事物,在形式上简单地拼合剪接在一起来构组意象图画的手法。 【通感对照】素描、围棋。

【分析】此法追求自然朴素,讲求意象事物的涵接自然,不露痕迹。要做到这点,选取意象立足点时,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所选事物要具有统一性和代表性,格调要和谐,即要注重体现对联对立与统一的美感。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小桥流水人家

这两句的格调是和谐的。古道,有份沧桑;西风,难免落寞;瘦马,则自然承接古道西风的格调,同时也强化其中的苍凉意韵。“小桥流水人家”则是和谐宁静的故乡情怀,在本句上是和谐的,相对于上句则以“对立统一”的手法反衬了上句的苍凉,为下文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孤寂或悲凉的心情做了铺垫。反过来看,如果应对形式为“大炮飞机坦克——小桥流水人家”则必定大杀风景,毫无美感可言。 二是所选事物并非单纯简单组合即可成功构图,这点正如围棋,并非随意摆放几个棋子就能形成地盘布局或者杀机,几个棋子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谋略联系,互相呼应,声势若隐若现。同样,对联意象构组中,几个简单事物的中间实际上是蕴藏了作者的思想寄托,正是作者的这种精神因素才能使那些本来是独立分离的事物统一起来。上面的例子中,古道——西风——瘦马,就灌注了作者的精神因素:断肠人在天涯的心情,如果没有这种意韵,那么就如围棋布局没有谋略,散沙一盘。

【例】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傅山自题联

【析】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常见而简单六个事物,这些事物在格调上是和谐统一的,都是文人雅士长伴的“良友”,亦作者所好。作者写联并没有从生活环境的其他纷繁复杂中去构图,而是巧妙地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用六个本应该是孤单的简约词组,组合出一幅清淡、高雅的意象图,表现了自己安详惬意的隐逸生活。简简单单的事物,平平

26

淡淡的格调,却可以妙用如此,揽悟全联,正是应了那句话:简单就是美! 【实践尝试】

无限相思,天上人间梦里 几回错认,断桥残日归船

——自集句联

此联后句为并置手法,上联的首句“无限相思”是全联的题眼,下句在承接这句的基础上,并没有用复杂的手法、感人的语句来解释和表现如何相思如麻,海枯石烂,天荒地老,而是尝试采用简约的并置手法,以“天上、人间、梦里”三个不同层次的意象点来衬托和铺展,经此布局一延伸,相思之情自然而朴实地表现出来。下联的手法亦然。 (二)、平面立体法

【浅释】立体法就是选择处于不同平面上意象事物来构图,使用意象画图成为高低、内外结合的立体空间,打破一个平面的单调性。 【通感对照】微缩军事、建筑模型 【分析】此法多用于写景之联。以此构联能使读者看了之后在感官印象上形成立体鲜明的图画,使联中的“诗中之画”跃然入脑。采用此法构组意象空间同样要注意,构组立体意象空间的意象点相互之间应该遵循对立与统一的本性,即首先要和谐统一;其次在空间层面上要拉宽、拉大,使纵横交错的构图能给人以鲜明的立体感,使读者一看之下如入画图、心神开阔。

【例】地占百湾多是水 楼无一面不当山 ——孙星衍题济南大明湖薜荔楼

【析】此联所选意象点为地、水、楼、山,常见而简单,但是立足点巧妙;支撑全联意象空间的四个基石处于不同层面和方位,立体感强,能够互相对立而统一地支撑全局。来看第一层面:地占百湾,湖湾交错,地围水耶?水围地耶?一片地水相融,湖陆交错,更突出了平面的开阔远大,大明湖宽阔的轮廓也自然进入读者脑中。笔转“楼无一面不当山”,联之意象空间开始上升:从一片茫茫的湖地之平阔转移到高空。上升之后的图画,以楼为空中支点,以远山为弧线(楼无一面不当山,暗示了周围环境是远山环抱),勾画了另一层次的意象,“楼山”与“湖地”两重意象又共同构造了新的立体画面,至此,全联的意象图画就有如模型一般呈现在读者眼前,生动逼真,让人自然感受到那“水色山光相上下,一楼宛在水中央”的意境。 【实践尝试】

楼阁空瞰天岸阔 烟霞敛过水云闲 ——应对翩然落梅下联出句 (三)、立定跳跃法

【浅释】先选取立足的意象基点(往往是上联),在此基础上跳跃转换到另外一个画面的手法。

【通感对照】电影转换镜头

【分析】此手法讲究跳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要注意意象之间的过度与联系,否则有造成上下联意隔离的危险。采用此手法应注意两点:

一、时空原有的意象基点要找好。上联往往需要先做铺垫,以反衬下联变动跳跃的反差。

二、要适当过度跳跃,使之既在情理之内,又出读者心思,变化之后的景象能让人心眼一新。

【例】画草发生,顷刻工夫非为雨 灯花开落,须臾造化不关春——传为吴文之应对巧联 【析】这个巧联的意象立足点为事象:画草、燃灯。在生活常识中,我们都知道画草、燃灯和雨水、春风是没有联系的,但这个巧意联巧就巧在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利用了跳跃思维。作者先把“草长、花开”从 “画草、燃灯”中抽离出来,化事象为物象,做第一步跳跃;

27

而后在这个抽离出来的物象的基础上,自然地联系到春风春雨,实现第二步跳跃,从而使结句之“顷刻工夫非为雨”、“须臾造化不关春”既在情理之中又出读者意料之外,印象效果巧妙鲜明。

【实践尝试】 熬墨才题梅胜雪 未寒亦见骨凌风 ——题画梅,应对钱塘上联出句 一江秋浩荡 万嶂影萧疏 ——应对孤峰倨坐上联出句,

出句是奔流之势,为江面平阔之景,其中隐藏了秋气沧然、江流浩荡的意蕴,在此基础上,对句既承接了秋气沧然浩荡的季节时间,又尝试把画面跳跃出来,从平阔的江面上升到高空,望尽深秋万山萧疏之景,从江到山,从平面到高空,从浩荡到萧疏,既然增加了秋气浩然的气势又极大地扩大了对联意象空间,使一幅阔大高远的秋意图得以构建。 (四)、远近景深法

【浅释】景深法就是意象构图先构筑一个立体空间(上联居多),然后在此基础上抽取、套换出不同的层次的手法。 【通感对照】双重摄影镜头

【分析】此法犹如摄影艺术,经常要采用调焦镜头。先选定一个拍摄背景,然后在此背景的基础上伸拉镜头,使某些事物凸越突出于原有的意象背景之上。此法的成功运用往往能突出联中伸拉出来的意象,给人予特写镜头般的鲜明效果。景深法兼有立体和跳跃的特点,可以看作是两者的结合;不同点在于它是立体以后的变化,是原有基础上的伸拉突出,而不是跨时空地跳跃到另外的画面去。

【例】深秋帘幕千家雨 落日楼台一笛风

【析】此联意象立足点为秋天、千家、雨帘、落日、楼台和笛声(风),其中“秋雨”与高空视野所看到的“千家”为第一层次意象空间,这个空间先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犹如拍摄远景般给人予深远苍茫之感。正是在这个背景上,作者将下联的意象拉到“落日、楼台”的近景,在原来大背景中把镜头拉回眼前。在此过程中,“一声长笛”充当了镜头调节的作用,正是“一声长笛”的扬起,才令读者把注意力聚焦在“落日”、“楼台”,而“一声长笛”的扬起也打破了原有的平静与深沉,在上联深远而略带消沉的背景上,跃起了一股灵气。 【实践尝试】

挥毫墨洒千山雨 收笔意藏一线天 ——题画联,应对雁渡寒潭上联出句 云中出迥阵 天际识归舟 ——自集句联 渡头馀落日 天际识归舟 ——自集句联 此联出题为“天际识归舟”,从集句或对联的角度来说,五言联比较简单,如果多点翻书,或平时有积累的话,可以应对句子也应该比较多。但是在意象空间上看,“天际识归舟”是伸拉一个了远镜头,焦点落在“归舟”上,有这么明显的一个特点,自然应该考虑采用景深镜头法来构意象图,再添补一个更大的背景,以便更好衬托“天际识归舟”中那种极目远望的效果,因此,与“云中出迥阵”相比,当以“渡头馀落日”略胜一筹。 (五)、虚实相生法 【浅释】选用意象事物自身与其相关事物之间的真假、虚实的联系、变动来构图,多借用光、影等事物的效果。

【通感对照】各类光、影、阴效果的影象。

【分析】此法需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或以比喻、拟人手法的神妙运用来造景,或敏捷抓住意象事物受到外来光、影的作用而形成的虚实变幻效果构图。 【例】竹疏烟补密 梅瘦雪添肥 ——巧意联

【析】此联意象分为两类,物象为:竹、烟、梅、雪;事象为:密补疏,肥添瘦。

在意象的构造上,物象为实,事象为虚,作者正是在原有物象的基础上,通过大胆发挥联想和想象,以拟人化手法从静态中写出动态,以虚补实,虚实相生,赋平凡景物予人性,平添

28

意趣。

【实践尝试】

月透柳帘窥案卷 烛移梅笔入诗窗 ——自题书房联 卷帘收竹影 掬水萃星魂 ——应对清轩上联出句 出句物象为帘、竹、影和光(联中隐藏),事象为“收帘”,出句巧借光线造成阴影变化之效果,敏捷抓住“卷帘”所带来的效果,点破其中的微妙变化,构造了一种效果互动,虚实相生的意境。

对句根据出句的影象构图,借鉴古人影象互动手法之佳句——掬水月在手,曾考虑以“掬水映星芒”对之,如果作为巧联对之,“掬水映星芒”当然也算是工整对出;但作为意对,则更要考虑意象手法的涵接,需要把对句的意境适当深化,使上下联统一起来。考虑再三,以“掬水萃星魂”对之,如此一来,对句既有影象手法的精致入微刻画,也有时空转换上的合理地涵接——室内卷帘走出,而后于室外掬水玩趣。对句造境“掬水”,将倒影的星星光华想象为“星魂”,从而使“掬水萃星魂”虚实相生,虚中得意。此外“掬”、“萃”两字作为字眼都起到活动意境,呼应过度的作用。 (六)、动静互补法

【浅释】这个手法构图要求意象选取有动有静,有起有落,两者互相映衬来构组意象空间。 【通感对照】弹珠游戏、桌球

【分析】此法要求善于抓住意象事物的动静变化来构图,要突出动态意象的起或收,使其与作为背景的,或虚或实的静态对照鲜明起来,充分体现对联意象空间生动可感性。 【例】泉声到池尽 山色上楼多 ——孙为焕题潍坊十笏四照园

【析】泉声、池、山色、楼,这四个是全联意象的立足点,全联意象空间的动静、起收变化是通过意象的细微变化实现的。泉声潺潺,至池而尽;山色苍苍,一层更多。联中正是抓住泉声归融于池,山色展目于外的起落变化,从有到无,由少变多来刻画环境的动静交替的。此联的动静效果并不是非常强烈,但是却是非常微妙,它的互动关系,很好地体现了对联意象空间的对立与统一,在此意象空间的动静起收的微妙变化中所领悟到的意境更有一种若隐若现的哲理,耐人玩味。 【实践尝试】

宿鹭惊风逝 闲鱼枕月眠 —— 自对联 絮沉满案雪 影动一帘风 —— 自对联 此联选取意象为柳絮、帘影、风。原于聊天室出句为下联,当时寻思再三没有对好,“影动一帘风”的动静变化鲜明,风吹帘影的现象被倒置过来,给人的印象是后发先至,因为和思维习惯不同,所以在印象上,更能起到增强对比的作用。

出句当时联友认为应对难点有二:一是出句刻画的动静变化效果,其静是不写的,只通过“影动”的变化而让人下意识到“一帘风”来暗示之前的平静;二是刻画出来以后的意境要与出句和谐,出句作为下联只捕抓了意象动静变化,在可函接方面似有似无,给对句造成更大难度。

后来,考虑到“影动一帘风”的意象变化效果是起源于“风”,是一种静态背景下的突然动作,由此抓住先静后动的背景,由风联想开去,得句“絮沉满案雪”对之。“絮沉满案雪”的之柳絮堆案的构景是静态的,这个静态正好与一阵风吹起的“影动一帘风”相互映衬对比,达到了意象构图的动静互补。同时,“絮沉满案雪”本身又是“静中有动”:首先,一个“沉”字显示它是经历柳絮飘飞之后的静态;其次,“满案雪”又在柳絮落定之后,“雪象”顿生,产生了句内意象跳跃。经过这样的构图设置,全联不但在意象上是“动—静—动”的相互交替,而且单句内亦有动、静的传递跳跃,富于动感。 二、意象构图手法的综合运用

29

以上分别从对联意象构图繁荣特征分类来分析说明了六种常用构图方法,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以上所举的联例细究之下并非只是某种构图手法的单一运用,而是往往糅合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构图法。事实上对联中构图往往是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还经常参合了对联构图中时空两大要素的变化和相互影响。 所谓对联构图手法的综合运用,就是一副对联的意象构筑画面中包含了“平面与立体”、“动与静”、“虚与实”、“立定与跳跃”、“远与近”、“深与浅”等多种手法,各种手法又互相渗透,共同构建一幅完整画面。这种复杂手法的运用就如将一副对联作为电影一来创作,而整副对联的意象读下来则有如看一流动的电影银幕一般。这种构图综合手法在很多对联中有体现,手法最复杂、效果最明显的就是众多长联和超长联的意象画面。 下面以成都望江楼公园崇丽阁两联为例说明: 例1:

开阁集群英,问琴台绝调,卜肆高踪,采石狂歌,射洪感遇,古贤哲几许风流。忽揽起儋耳逐臣,哀牢戍客,乡邦直道尚依然。衰运待人扶,莫侈谈国富民殷,漫和当年里曲; 凭栏飞逸兴,看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峨眉新月,峡口素秋,好江山尽归图画。更忆及

草堂诗社,花市春城,壮岁旧游犹在否?老怀还自遣,窃愿于幽思丽藻,同分此地吟笺。 ————李榕 题成都望江楼公园崇丽阁

【析】 此长联为作者与顾复初等名士在崇丽阁宴集酬唱后所写,作者以时间的跳跃转移和空间的剪接并置手法为核心,结合的多种构图来铺写全联。上联从当时宴集韵事起笔,通过时间跳跃的构图手法,回顾了四川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将司马相如、严君平、李白、陈子昂、苏轼、杨慎等人的生活画面和事迹给予回放,突出他们刚正不阿、直道而行个性,以此暗示作者讽诮那些鼓吹“国富民殷”,粉刷太平的现象,表达了作者追同古仁人之心,关心民间疾苦。

下联从作者凭栏做见,以视野的“剪接”和想象的“跳跃”为路引,从“玉垒浮云、剑门细雨”一直写到“峨眉新月,峡口素秋”,在空间上采用“多平面多角度”的“立体”手法;时间上从晴朗到细雨,从春到秋,又是“虚实结合”、“动静相生”的手法;多种构图手法的综合运用,使作者得以纵横上下,收揽古今,生动描绘了四川的壮丽景色,并借助眼前之景飞起的逸兴联想到作者青壮年时于“草堂诗社,花市春城”的风流韵事,进而怀念故友,表达出虽年岁已高,但怀念故友,以诗文吟唱,谴怀幽思之情不减。 例2: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属谁之物 ?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如长歌短赋,抛撒些绮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细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楼俯首:看、看、看,哪一块云,是我的天!

————钟耘舫 题成都望江楼公园崇丽阁 【析】

作者钟耘舫,为江津才子,一生作对联1850副,尤善创作长联,人称“长联圣手”,其代表作《拟题江津临江楼城楼》全文1612字,博大浑雄,思想深邃,被联界誉为对联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例2此联与例1李榕一联虽同为题成都望江楼崇丽阁联,却由于是钟因遭迫害,远走成都避难时所写,故在感情基调上有较大不同。这种差异在作者的意象构图和意境表达上可以比较

30

看出。

全联在意象构图上同样是多种手法综合手法的典范。此上联从空间方位角度落笔,构图取景纵横千里、统揽上下,葱岭、白河、丹景、青衣,远山近水,不无收归眼底,入其图画;其中采用了“远近对比”、“空间跳跃”、“虚实相生”等多种手法;在此基础上,作者笔锋一转,联中的镜头转到花蕊夫人和薛涛等蜀中才人的凄凉身世,以此哀思,由人及天,质问虽有明月半江,却属谁来把玩?下联从时间历史角度开篇,忆人记事更是尽鸿篇巨制,卧龙、风雌、刘备、公孙述等历史风流在作者的时空跳跃和剪接手法的综合运用中莫不如电影镜头副副闪过??虽装演一代英雄,却终随时光流逝而风消云散。回顾历史,着眼现实,在经过时空意象构图的大跨越、大比对后,作者进一步联系自己的遭遇,舒愤狂呼:虽有头上青天,却有哪一片云属于自己?激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怒,和天下虽大,却无我容身的感慨。

31

看出。

全联在意象构图上同样是多种手法综合手法的典范。此上联从空间方位角度落笔,构图取景纵横千里、统揽上下,葱岭、白河、丹景、青衣,远山近水,不无收归眼底,入其图画;其中采用了“远近对比”、“空间跳跃”、“虚实相生”等多种手法;在此基础上,作者笔锋一转,联中的镜头转到花蕊夫人和薛涛等蜀中才人的凄凉身世,以此哀思,由人及天,质问虽有明月半江,却属谁来把玩?下联从时间历史角度开篇,忆人记事更是尽鸿篇巨制,卧龙、风雌、刘备、公孙述等历史风流在作者的时空跳跃和剪接手法的综合运用中莫不如电影镜头副副闪过??虽装演一代英雄,却终随时光流逝而风消云散。回顾历史,着眼现实,在经过时空意象构图的大跨越、大比对后,作者进一步联系自己的遭遇,舒愤狂呼:虽有头上青天,却有哪一片云属于自己?激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怒,和天下虽大,却无我容身的感慨。

3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pn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