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更新时间:2023-09-25 19: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

(1)含义: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过渡的)、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划分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范围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 2、区域差异

(1)含义: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2)研究方法: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它们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 (3)意义:为选择区域发展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东部季风区 分界线 地形 气候 位置、面积 东部临海 45%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 30% 高原、盆地 风成地貌 青藏高寒区 西南青藏高原 25% 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 自 然 环 境 400mm年等降水量线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3000m等高线) 平原、丘陵,水成地貌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 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 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 水文特征 土壤 植被 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 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 北 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 热带雨林、季雨林 气温随纬度变化 人多地少,环境问题 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原始土壤 盐分高) 西 东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东南 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 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 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畜牧业、河谷农业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 主导因素 人 类 活 动 农业 不利条件 影响程度 经济文化 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 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 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 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 深刻 微弱 发达 落后 1

补 充 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 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1月0℃等温线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秦岭—淮河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 南方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气候 植被 针叶、针阔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土壤 黑土 黄土 红壤 砖红壤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 农作物 农业条件 东北 温带季风,华北 温带湿润半湿润区 华中季风,亚热华南 带湿润区 春小麦、大豆、人均耕地多,土壤肥甜菜 沃;热量不足 两年三熟、冬小麦、谷子、水资源不足、干旱、风一年两熟 棉花 沙、土壤盐碱化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一年三熟 水稻、油菜 水稻、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 水热充足 华南 季风,热带 常绿阔叶雨林 补充 南方方言繁杂的原因:交通不便,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战乱灾荒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对 稳定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 然 环 境 地形 气候 温带 季风 河耕地 流 类型 农作物 人 类 活 动 水果 民古代 居 交通 方言 矿产 煤、石油 天然气 工业 重工业为主 北平原 方 高原 小麦、甜菜、结旱地 大豆、棉花、冰 杂粮 不水稻、甘蔗、结水田 油菜、茶叶、冰 蚕丝 苹果平梨、 马车 顶 柑橘 斜荔枝 顶 较少 热带 南丘陵 亚热带方 山地 季风 船 繁杂 轻工磷、有业为色金属 主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

补充:

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差异 省区 东部地带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山西、河南、安徽、江新疆、四川、重庆、贵州、广西、海南 西、湖北、湖南 云南、西藏 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 地理区位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 经济水平 高 低 发展进度 快 慢 特征 ①能源、矿产缺乏 ①能源、矿产丰富 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 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 新兴产业基地 品粮、农林产品基地 ①能源、矿产丰富 ②能源基地 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 生态环境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阶段 采集狩猎阶段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人类活动分布区 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 资源丰富(能源、金属),区位交通优越(道路、航道、港口) 环境质量优越(原因:可提高产品质量,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 四大文明古国 德国鲁尔区、山东东营、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美国硅谷、日本九州、英国苏格兰、德国慕尼黑、北京中关村、印度班加罗尔 举例 人地关系 依赖自然 改造环境、驯化家禽、栽种植物 利用环境提供的资源或区位优势发展经济 影响环境质量 后工业社会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文明古国 自然条件 地形 气候 古埃及 尼罗河下游平原 古巴比伦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古印度 印度河平原 古中国 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 阳光充足,气温适宜 3

土壤 河水灌溉 尼罗河 二、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 航 海技 术 阶段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印度河 长江、黄河 影 响 落后 以海为疆界,古代文明发源于大陆内部 发展 (1)海洋交通发展(2)人口、城市向沿海集中(西欧、日本、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区域) 进步 大陆架:石油、天然气 开发海底矿产 太平洋最丰富 深海盆:锰结核 美、日、英、德已开采 三、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阶段性) 工阶段 影 响 业以前 人口稀少、文化、技术由大陆传入 化 以后 (1)利用岛屿港口优势,发展商品经济(英、日)(2)利用波浪、阳光、海岛、海滩发展旅游业(3)控制岛礁,确定海域的归属权,具政治、国际军事意义

欧洲的三圃制(P22)

地形:丘陵、平原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

三圃制: 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条件

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

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3、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路 线 水泵,大运河 东线:扬州 天津(华北) 输出地 输入地 4 南水 修运河 (1)减轻洪涝灾害 (1)解决北方缺水问北调 中线:三峡,丹江口水库 郑州、(2)长江口盐度升高,题 石家庄、北京(华北) 水质变差 (2)保护湿地和生物 隧道 多样性 西线: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 黄河上游(西北) 西气 管道 东输 塔里木盆地 上海 西 电 东 送 (1)变资源优势为经济火电 优势 北线:山西、内蒙 华北 黄河上游 水电 (京津唐) (2)扩大就业,促进经三 峡 水电 济发展 中线:长江上游 华中(沪宁杭) 珠江上中游 水电 南线:贵州、云南 华南 火电 ( 珠三角) (1)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2)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调水源地 调水线路 东线 长江下游扬州附近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 调水量 水质 较大 差 中线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较小 较好 大 最好 西线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靖边)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

④西电东送:分北、中、南三条线路。北部通道是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中部通道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南部通道是将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云南、贵州两省的火电资源开发出来送往广东、海南等地 ⑤北煤南运(晋煤外运):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山西、陕西及内蒙古西部,而用煤“大户”则集中在华东、华南地区。向东的主要铁路线:大秦(大同—秦皇岛),焦—兖—日(焦作—兖州—日照),神黄(神木—黄骅)

意义:对输出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对输入地:缓解能源短缺问题,但增大运输压力

⑥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4、生物资源的利用

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农业) 劳动力分布的变化 逐渐较少 低级形态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pnd.html

Top